把字,成为姓氏,始于东汉,虽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但因在秦之后,故属于今姓。经考证,历史上的和今天的把姓,有五种不同渊源:
1、避难改姓: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军阀董卓掌控东汉权柄,专横跋扈,残酷暴虐,滥杀异己。杞康为避董卓之难,改姓把。杞姓系周武王所封于杞国的东楼公后裔,以国为姓。东楼公系大禹后裔,司马迁《史记》有记。
2、以山得姓:据《金史》记载:东北有山名把忽岭,现牡丹江境内老爷岭,长白山脉。女真人一支以此山首字为姓。《金史》人物:把胡鲁、把德固、把思忠、把九斤等。《金史·把胡鲁传》:金宣、哀宗时大臣,曾任御前经历官、陕西行省参议官、左副元帅、平章政事等。女真把姓后多改为巴姓,迁布于东北、山东诸地。
3、维吾尔族改性:新疆古高昌回鹘王国建于唐代。元代,曾迁址至甘肃凉州(现武威市高昌镇)。高昌王(亦都护)雪雪的斤的弟弟把把、把的于思,都系元大臣。把把,至元蒙古经义科进士,任元朝廉访司副使。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徙居江苏溧阳。后裔以把把公为始迁祖,改汉姓把。现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把氏都系其后代。
4、蒙古族改姓: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明军曹国公李文忠部下蒙古族军人帖木儿随军西征来甘肃,转入脱欢(永登土司)子巩卜失杰土军为总旗,其子把都升正千户,亦为土司,后徙居于甘肃省永登(明庄浪卫),以首音把为姓。帖木儿孙把荣升任土指挥同知,袭职后裔至第八代。因其家族后裔融入汉族,定居永登,遂成土著。
5、赐姓:巴尔功,河北保定人。明洪武初,为明军把总,随明将兰玉等征云南,因屡立战功,由把总晋升为副将衔。明帝朱元璋感其由“微职起家,位至专阃,平滇之役,战功尤伟”,遂红笔加提手赐姓把。始迁祖地系把尔功镇抚地嵩明县,后裔现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
据简略统计,全国现有把姓人口约二万人,在13亿国人中实为沧海一粟。但是,把氏分布于现今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把姓人口中汉族占多数,尚有回、蒙古、壮、土、藏、维吾尔、彝、苗等少数民族。
从把姓得姓时间计:江苏把氏有700年历史,甘肃、云南和安徽把氏约有600年以上历史。如果以600年时间计算,把氏人口增幅平均年净增30人左右。这个发展速度是极其缓慢的。而且,增幅最大的是近60余年。考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遭遇战争减员。云南把氏家谱记载:明清之交,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滇抗阻清军,转战云贵,牺牲惨重。作为明军子弟的把氏子孙多被征参战,故“受祸之惨,亦较他姓尤烈”。甘肃把氏为明时土司,“上马为军,下马为民”。战时不仅军户要参战,本姓土民亦要应军差。亡殁最多者有两次战乱:同治回民起义十年战乱后,把姓人口存仅十之三、四;明末李自成部将贺锦率领部入甘、青,永登连城鲁土司全军覆没,其中把姓军、民伤亡惨重。二是被大姓浸润削减。这次修谱调查,永登、皋兰、天祝县境内的巴姓中,绝大多数系把姓所改。改姓原因:解放前,因不能缴交祭祀扫墓和族长、宗祠管理费用而被迫改姓除籍者时有发生;解放后因错误认为把、巴一家,或把、巴同祖而改姓为巴者甚多,如永登县把家崖头、皋兰把家坡、天祝河排水等地把氏,整村改为巴姓,多达百户以上。所幸,这些地方的巴姓乃认把氏之祖为祖。
由此可见,把、巴同音,但非同姓一族,而把被巴浸削即所谓“同音合并”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本序开篇所言“危在罕见”的原由。大姓的扩张和小姓的萎缩甚或消失,不仅见于把姓。去年,《中华姓氏大辞典》主编之一、中国著名姓氏学学者
兰州 把志先
二OO八年六月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