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把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6/9/26 16:17:00
26638字 评价:0
  
  
把 姓 源 流 史 考

  
 

  
把  罕见姓氏

  
 

  
把姓,是一种罕见的姓,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

  
《中华姓氏大词典》记载,当今把氏在中国的分布为:安徽淮南,江苏高淳,上海嘉定,湖北黄梅,台湾台北、台中、屏东、台南,北京等。

  
笔者经多年调查,诸如查阅地方史志,搜集整理把氏谱牒,电脑上网和通讯联络,获悉目前我国把姓人口相对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有:甘肃省永登县、皋兰县、红古区、城关区;江苏省南京市、宜兴市、溧阳市;安徽省寿县、明光市;云南省孔昆明市、曲靖。北京、天津、上海、新疆、陕西等省市自治区亦有一些把姓居民。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上学分配、参军转业、经商做工等形成的迁徙,把姓散户分布日益广泛,只要留心寻访,常能出人意料的碰见把氏同姓人士。笔者2005年出差赴湖北武汉市办事,接待我的恰巧是位名叫把春蓉的经理。把春蓉告诉我他原籍是云南省曲靖县三宝乡,令人惊喜,因为这是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位非甘肃籍的把姓人士。不料,把春蓉说他在武汉市还认识一位姓把的人,当即电话相邀见面。第二天,三人见面,都自动出示身份证相验,的确,三人都是“带提手的把姓”,更加令人惊喜!武汉这位把氏名叫把林宝,40余岁,系南京钢铁公司所属武汉三金房地产公司项目部经理,原籍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又一一处把姓人氏聚居的地区。

  
新浪网网同万家姓维客计划所提供的信息,使全国把氏相互就本姓氏源流、迁布、现状进行交流。目前在网上留言提供把姓信息者如下:

  
在江苏省溧阳市上沛乡的把家村有此姓氏族人集居,他们在清代时以武功和民族气节见长于当地。

  
把鸿雁(2005年1月27日):我在南京。我爸爸是大字辈的,听爸爸说我们是从甘肃迁到安徽的,然后上辈才从安徽迁到南京的。

  
经与鸿雁父亲把大黑通电话获悉,其排字为:捍、大、光、明。由安徽省明光市沙河集迁入南京,现沙河集尚有把姓人居住。传说清朝时由河南迁徙至安徽。现把大黑之本家人有迁上海市、北京市的。

  
把江(2004年12月30日):我在甘肃。把氏本巴氏因避战乱而迁西域,因避族难而改姓氏。

  
把秀华(2006年3月4日):我在云南。我爸爸是仕字辈的,我系现为当地彝族。

  
把云波(2006年5月11日):我在云南。我们是一个把氏家族,家谱已在“文革”②中烧毁。我本是品字辈。家族一直流传是清朝时从南京迁来,祖上是带兵打仗有功,所以将巴姓赐为把姓。

  
把宗泽(2006年8月2日):寻求同宗。我名把宗泽,原籍安徽省寿县,现居昆明。听说云南有不少把姓,请与我联系。 

  
把飞(2006年7月31日):我在江苏常州溧阳。始祖把把公,亦曰廉访公,乃高昌王之三子,其长兄承继高昌王,次兄禅封梁王。从始祖把把公起,我为二十三代后人,须字辈。

  
把得红(2006年2月1日):这里的排序。我所在一支在甘肃永登河桥(古称河桥驿)自我祖辈排序为:多、余、得、发……。

  
把宗鑫,安徽省寿县人事局办公室主任,回族。2006年9月8日,电话介绍:安徽有回族把氏,亦有汉族把氏。明初由中国西、北部迁来。

  
当代出版的姓氏书籍③所引,记述把姓源流及其相关联的书籍有二十余部④。这些典籍时间跨度很长,最早者为唐《广韵》,距今已有1250余年历史。综观各典籍文献,其共同的特点是:前后照应,相互补充,校正纠误。后边著书者对前头的书籍有引述、有辨析、有补遗、有删除,因而姓书随历史发展,收集量日增,对姓源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尽管如此,错记错纠者依然存在,诸如因受作者们各自考察著述所持态度、宗旨或所依据资料来源不同,特别是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作者们唯书、唯官、唯名人是据,缺乏对处于社会基层人民的调查,所以与当今姓书所编辑姓氏数量相比,清以前的姓书中所录姓氏遗漏较多。对于把姓的记述,历史文献你录我剔,相互矛盾的情形十分突出。有的姓书肯定把姓的历史真实性,坚持在书中列目以记,但也有部分姓书剔除把姓,认为这个姓历史上少名人,因而不存在,甚至指责过去的姓书如《广韵》等书列入把姓,是对其他姓氏的“讹夺”,张冠李戴,记错了,应当予以纠正。如唐朝林宝纂《元和姓纂》原有条目中似有爬、杷、把姓记载⑤,如张澍《姓氏寻源》对“爬”姓按:“爬,一作杷……姓纂又以杷为把”,可见原《姓纂》中对把姓有记述。但被后人在不断的校勘中以“芟误”、“伐伪”的理由删除了,现在刊印的这本书中已无把姓。如清朝武威人张澍,著有四本姓氏著作,尽管在距其家乡一百多公里的永登县有大批把姓人口,把姓聚居较多的村庄有叫把家巷道、把家沟、把家坡的,但张氏却毫不知情,在其著作《姓氏寻源》中尽管录了“爬”姓,认为“爬”同“杷”,但以《元和姓纂》对把氏渊源和杷氏渊源的重叠记录为由,否定把姓的存在。再如广西人岑仲勉民国时校记《元和姓纂》,从所列参考书目看,似未见清《续通志》,所以对把姓新的人物记述未涉及,故不补记把姓入该书。《元和姓纂》中把姓的被删改,影响很大。如《康熙字典》虽然注把为姓,但民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刊印的字、词典,均不注明把字为姓。当然这一事实也说明,新中国的字、词书编纂对新发现的姓氏没有重视补充,是一缺陷。

  
把氏  大禹苗裔

  
《广韵•麻》记载:“爬,或作把。本杞,东楼公之后,避难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把喜。”《姓解•一二•爪部》作“把秀”。《姓氏急就篇•上》:“西魏把秀”。《希姓録•六麻》:“把秀,西魏衣州刺史,东楼公之后。”(“衣州”乃“襄州”之讹)。《姓觿•二十一麻》同《姓解》。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第六》记:“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夏禹,似姓,东楼公之嗣以国为氏。杞国于杞成公时迁往缘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杞文公时又迁到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公元前445年,杞国为楚国所灭。杞氏望出齐郡,即山东省临淄市。杞氏名人春秋时有杞梁,宋有杞开。故文人楹联有:“贞妇哭夫,齐城剧坏 郎官出宰,宋时留名。”⑥,东汉时因杞康(一说安定太守,无考。)害怕得罪篡夺汉室大权又残暴异常的军阀董卓,避难改为把姓。

  
姓氏学在姓源探讨中,大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因为避仇、避祸引起姓氏变异而出现新姓,是姓氏渊源的一大种类。有史可证的有如:范睢改姓名为张禄,范蠡改为陶朱公,伍员托子齐改姓王孙,棘氏改为枣氏,鞠氏改为麴氏,疏广之后避王莽之乱改为束氏及太傅氏等等,均于史有证。⑦《广韵》中涉及对姓氏的资料,绝大多数都为历史所证实。因此,姓学家都认为《广韵》的注文非常宝贵。这部书是历数代、集许多名家校正增补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广韵》是《切韵》的增广。《切韵》为隋朝陆法言等人所撰,经唐长孙纳言,王仁熙、孙等签注增补后称《唐韵》。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陈彭年等人奉敕重修,称《大宋重修广韵》。孙《唐韵序》称其“有异闻、奇、传说、姓氏,皆引凭据,随韵编记。……盖取《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增儒《百家姓》、《周何法集》,《文选》诸集,《孝子传》列注中”。孙作《序》在天保十年(公元751年),比《元和姓纂》成书的壬辰年(公元812年)早60年。《广韵》等书又认为杷、爬二姓亦为把姓。故把氏有把、杷、爬三种写法。杞康避难改姓把之说也就出现不同的写法。《通志•二六•以国为氏》“杷氏,辟牙切,字亦作爬。本巴氏,东楼公之后。后汉灵帝时,巴康避董卓难,改为杷氏。”《姓解•十二爪》:“爬,本作把,东楼公之后,避仇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爬秀。今手部亦出之。”(手部出之即言“把”氏)

  
现在出版的姓书大都称其汇编辑录了古今中华姓氏,为此,也列“杷”、“爬”为姓氏。爬姓举出人物名为“爬秀”;杷姓举出人物名除“杷秀”外,明《古今万姓统谱》记有杷安:宛平人,正统英山县丞。清《续通志•八六•补遗•平声》亦记有:明杷安,英山县丞。明以来,希姓特别多。明清姓书继承赵宋之法,每于科举中录取少数希僻之姓的举子,以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登科》中辑录希姓,使“姓以人存”。《续通志》、《清通志》本此精神加以续补,使希姓史实得到进一步保存。明、清姓书在抄录《广韵》等书中有关把氏的记述外,又增补新发现的内容。如明《古今万姓统谱》记有:把宗,陕西人,弘治都指挥使。清《续通志》记有:明把氏,聪,永乐举人;把宗:都指挥。《溧阳县志》记有:把聪,永乐举人,仁和训导。《陕西通志续通志》第三十三卷(958页)在选举四武科目中记有武举把斌,西安左卫人;把钺,西安左卫人,甘州行都司(972页)。

  
把宗,实际是把琮。查《明实录》孝宗和德宗实录,都记为把琮。《孝宗实录》卷175记录:弘治(孝宗朱樘)十四年六月(公元1502年),把琮任陕西都指挥佥事,受命协同分守宁夏东路;卷211记录:弘治十七年润四月辛未(公元1505年)命分守延绥西路都指挥佥事,把琮充右副总兵分守撤州。后又协朱廷分守松潘。当年十一月出任凉州副总兵,领兵在庄浪(现甘肃省永登县)抵御掠扰的鞑靼人。《武宗实录》卷30记录:把琮任副总兵,在明水湖驻防。《鲁氏家谱》⑧第一卷《音》(皇帝的敕令)第一,记录有一封明孝宗皇帝朱樘的敕书,内容如下:“勒左副总兵都指挥同知鲁麟:近闻庄浪地方虏贼不时出没。分守参将苏泰不得彼处人心,以致误事。今命副总兵把琮更代苏泰分守。尔麟自祖父以来,世笃忠诚,望重边境,尔子鲁经年力渐壮,庭训已熟,正宜立功报国,以诏家声。凡遇虏寇侵犯,尔须于把琮同心协力设策运谋,督令尔子鲁经并的当头目统领土军舍余人等,领调官军随宜战守,以靖地方。有功之日升赏不吝,毋

  
或坐视推托,有孤委任尔其钦承朕命,故敕。”

  
以上事实说明,把姓虽罕见,史历上虽忽隐忽现,但并非无此姓。明清以来,把姓见诸史籍、地方志者日多。然而,岑补《元和姓纂》、张氏《姓氏寻源》不仅认为无把姓,而且认为《广韵》所记把姓是“讹抱为把”。这个结论不仅否定把姓也否定把氏系大禹之后嗣,显然十分武断,笔者需考证正。

  
《魏书》对抱氏姓源存疑。岑、张否定把姓的主要依据是《魏书·抱嶷传》,但该书作者魏收并未对把姓避诛改性的说法予以肯定。《魏书》第八十二宦官传原文为:“抱嶷,字道德,安定石唐人,居于直谷。自言其先姓杞,汉灵帝时杞匡为安定太守,董卓时惧诛,由是易氏,即家焉。无得而知也。”抱嶷系宦官,侍奉北魏高祖孝文帝及孝文帝祖母文明太后得宠。特别是文明太后临朝专政,“威福兼作,震动内外。故杞道德(抱嶷)、王遇、张、符承祖等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 ⑨抱嶷官至中常侍、安西将军等,赐爵安定公。其弟抱老寿获绍爵后大肆淫乱被诛。从御史中尉王显奏言中有“老寿种类无闻,氏姓莫纪,丐乞刑余之家”等语看,“莫纪”系无记载,抱氏当时就缺乏史籍记载。《魏书》中“抱、杞”不分,前述《金石》碑记也是“杞嶷”。再则,唐以后也再无抱氏人物出自姓书。魏晋时期,特别讲究氏族郡望渊源和门弟,南北朝时此风亦盛。抱嶷所言祖源有明显的攀附之痕迹。所以,清《续通志》提出怀疑,认为“抱嶷伪托其先氏世姓名”。

  
《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自相矛盾。宋人邓名世、邓椿年父子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有杷、把之姓氏记述,但记述有矛盾。为此岑仲勉指出“辩证一二杷姓云:本姓杞,东楼公之后也。后汉灵帝时。杞注避董卓难改为杷,《元和姓纂》又以‘杷’为‘抱’,未知孰是?”。“同上二六抱姓云:汉末有杞羌,避董卓乱改姓抱,北史有抱疑(嶷)、抱老寿,皆其后。《姓纂》以‘抱’为‘把’,未知孰是。”岑认为邓氏前云《姓纂》以“杷”为“抱”,后云《姓纂》以“抱”为“把”(即杷),语殊矛盾。至于巴康、杞匡、杞注、杞羌,岑认为实为一人,而邓氏分为两姓。有了上述矛盾,本应缓下结论,或者本着“存疑”的精神,将抱、把都列为姓氏才对,但岑先生此处却犯了一个错误,以“芟误”之名,将《姓纂》关于杷、把氏之词目的论述全挪入其补录的抱氏条目下,否定了把姓。

  
岑仲勉的错误结论。先生是中华民国人氏,对《元和姓纂》的补校时间在19世纪初,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那时,他应该看到明、清《古今万姓统谱》、《续通志》两部重要著作中有关把氏的记载。前书有:把宗(琮),陕西人,弘治都指挥使;后书《续通志八七•补遗•上声》有:明把聪,永乐举人;把宗(琮)指挥。另外,清李鸿章主持修纂的《畿辅通志》第七卷8994页《烈女•守节》记有:把基远妻孙氏年二十四夫亡,孝事翁姑,抚嗣子入庠,守节四十三年。清永乐元年至六年(公元1403—1409年),成祖朱棣遣中官把太(明实录为把泰)和李达、刘帖木耳出使西域别失八里、八答黑商、哈实哈尔等国,往返多次,宣谕明朝通好通商之意,折冲樽俎,使“东西万里行旅无滞”⑩。《元史·卷三百三·刘元传》记:把道梵像制作大师刘元之师。但是,对上述诸多把姓信息,岑先生似乎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不采信,依然作出以下否定把姓的结论:“《金石二一》云:《北史》及《魏书》有宦者抱嶷,传云嶷终于泾州刺史,自言其先姓杞,后避祸改焉,今此碑题泾州刺史杞嶷造,疑后复改从其本姓尔。《通志氏族略》亦谓杞康,汉末时避董卓难改姓抱,则《姓纂》当有抱姓(非把姓,邓氏所云,或见本误)。复次,《路史后记一三》引本书云:杞若辟(避)董单难改为杷。余按《类稿》二一:把本姓巴氏,东楼公之后,后汉灵帝时巴匡避董卓难,改为把氏,□安定,巴匡为安定太守,因居焉。其文似出自林书(《元和姓纂》)。《姓解》一云:‘爬’本作‘把’,东楼公之后,避难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爬秀,今手部亦出之。略同《广韵》。又《姓》云:把,音义同上(蒲巴切)。《姓考》云,本姓杞,东楼公之后,避难改姓把。《西魏录》有衣(襄)州刺史把秀。《广韵》、《姓解》、《类稿》均只有把姓,无抱姓,合而推之,《广韵》等均讹‘抱’为‘把’,《路史》所见,复有讳文,兹参考改补如上。”为此,在《元和姓纂》中补抱姓。

  
类似岑氏的错误注补,还有张澍《姓氏寻源》。张氏书中认为有“爬”、“杷”氏而无“把”氏;“把”应为“抱”。

  
《广韵》的记载可信度较高。《元和姓纂》出现矛盾的记述,后人姓书又抓住该书的矛盾,进行删削,否定把姓,或者以抱姓

  
代替把姓,这样就篡改了《广韵》的记载。如岑仲勉、张澍仅依据前述抱嶷的自述,就否定把姓,很不可靠。当代把姓虽希少但分布较广的事实也证明,《广韵》的记载有其真实性。相反,《魏书》虽有抱嶷传,故后世各姓书列抱姓,但除抱嶷兄弟外,再无抱姓人氏见诸史籍,特别是不见诸明、清以来的姓书,很是奇怪?抱嶷原籍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经阅查地方志书,清《泾州志》,现《泾川县志》,都无抱嶷、抱性或杞姓记载。

  
 

  
 

  
注①:《中华姓氏大词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   1986年10月出版

  
注②:“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一场“浩劫”。发生于1966-1976年

  

  
注③:《中华姓氏大词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1996年出版;《中华姓氏大典》,巫声惠编著,2000年出版;《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编著,2005年出版;《中国姓氏大全》,陈明远、汪宗虎编著,1985年出版。

  
注④:《广韵》(唐)、《元和姓纂》(唐)、《古今姓氏书辩证》(宋)、《姓觿》(明)、《千家姓》(明)、《姓氏急就篇》(宋)、《姓考》(宋)、《西魏录》、《金史氏族表》、《姓解》(宋)、《清通志》《续通志•氏族略》(清)、《姓氏寻源》(清)、《金史•交聘表》、《杂字》(西夏汉文本)、《通志•氏族略》(宋)、《北史•抱薿传》、《希姓录》(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宋)、《古今万姓统谱》(明)、《奇姓通》(明)、《氏族典》(清)、《新唐书•西域传》、《溧阳县志》、《金史拾补•五种》(陈述)。

  
注⑤:见第9页引《古今姓书辩证》内容

  

  
注⑥:杞梁,春秋时齐国大夫,随齐庄公(公元前794-前731年在位)伐茗,战死。杞梁无子,其妻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哭于城下,七日而城为之崩。杞开,宋代人累官朝散郎,后任芜湖令。

  
注⑦: 参见巫志惠《中华姓氏大典》

  
注⑧:甘肃省图书馆藏,永登鲁土司家谱。

  
注⑨:《魏书》文明太后传。

  

  
注⑩:《明史·列传·西域四》、《成祖实录》卷四十。

  
 

  

      

  •   
    永登把氏渊源考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兰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余人,其中以永登县为多。关于永登县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来不断有族人进行过考察并曾记载过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陕西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考察,终在《广韻》(姓书)中查到该姓古渊源:把姓本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公系后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没有错。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东汉把康或把肃之后,有的家谱序言直言:“非敢借贵胄以为荣”,不敢贸然认定自己系东楼公之后,同样也不敢肯定东汉把康、把肃或西魏把秀为祖,认为无据可考。


  

      在把先进玮下秋闱前17年,即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清庠生把乃新修编家谱,其在《把家巷道谱序》中记载:修谱之始,他发现把氏“所谓姓氏之锡、播迁之缘,及七世以上廟祧茫忽其莫辨也。”为此,他走访族间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寻见两件谱牒史料:一折人物图像,叫作《世袭指挥印结图》;一本《红案》,即档案。《世袭指挥印结图》;是按明朝土官世袭官职要求制作的“顶辈宗图”。图上所绘八人都标明世袭官职缘由和顺序:一辈帖木儿,洪武十二年,蒙曹国公(李文忠)选充马军,跟百户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老疾。二辈把都,帖木儿次子(长子有军功,但病故乏嗣),补役有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在昆仑山雅令阔作战有功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桥因擒贼有功升正千户,调跟鲁贤(永登鲁土司三世)。三辈把荣,把都长子,袭正千户。天顺元年跟随鲁鉴在野狐城斩贼有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剿满四(满俊,平凉人)有功升指挥同知,在任病故。三辈以下世袭者依次为: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袭官职皆为土指挥同知,正四品。


  

     《红案》,本指府州县乡试榜文,这里引为世袭官爵之勘奏核准的记录文档,是对世袭官职印结图的佐证。据族中长者收集到的该红案残笺(文意连贯者)有:“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合内开正千户把荣升指挥佥事到任,成化四年调跟都指挥鲁鉴前往固原州石城儿征剿满四等斩首一颗报官;五年六月内,右军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勘合内开指挥佥事把荣升指挥同知........四世把玺......蒙兵部官补奏钦准龚职。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龚职......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呈:今将本卫袭舍(舍,即舍人,明军卫应袭子弟亦称舍人)把宗亮承袭供结缘由理合开造须至册者...”。


  

     《世袭指挥印结图》和《红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亲见,但未记载是从谁家寻见。把夔生所修《咸水河谱》中记载:“夔生细纺红案由来,谓出自边墙沟(永登县北面山区)族叔有文之家。”两人前后互证,真实可信。


  

      帖木儿、虫儿(帖木儿长子,病逝,无嗣)、把都,都是蒙古人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突鲁、霸都、拔都儿、把阿秃儿等,蒙古语baatur音译,勇士之意。把都改汉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节的第一音节汉译而来。明朝建立政权后,皇帝赐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为汉姓正在此一时期内。


  

     把氏土指挥官职,即土司,在甘肃永登(明朝庄浪卫)相袭多代,谱牒记述详实,有其真实性。但永登县抑或甘肃省地方志书中没有“把土司”之记载,显然失其考。为此,对《世袭指挥印结图》及《红案》所记载之内容的真实性考证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实。永登的土司之设始于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袭元朝,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明史《土司传》记载:“明踵元之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糜,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会典》等书记载,“以土官治土民”这种土司,在甘肃有大小42个,其中永登境内14个:指挥副使一、指挥同知七、指挥佥事二、土千户一、副土千户一、土百户二。永登连城鲁土司自明至民国凡19世、22个土司,还有其他鲁姓、杨姓、何姓、海姓土司,当然也应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无记载,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吴允诚传》记:“永乐三年,元旧官平章把都帖木儿归降宋晟,晟以招徕功,封西宁侯。自始降者益众,边境日安。”把都贴木儿赐汉姓吴名允诚。再如《明史》记载:“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绩,多乐内附,赐姓授官职者不可胜纪。”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记:“及承平久,文网周密,凡事必与太监抚、按、三司会议后行,动多掣肘,土官子孙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或者因战争、革职、世袭勘奏延误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继绝。


  

  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儿以军功获武官总旗之职,又系蒙古族,故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户,其孙把荣升指挥同知,依次世袭达八世。八世后世袭中断。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余年,成为永登土著。土著,指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者,亦称土民,即本地人,与“客籍”相对。


  

  二、世袭土司报批手续与把氏宗谱记载相一致。明朝时土司世袭制度已很完备。前期,世袭者本人须亲到京城办理手续,领取批准文件及证状、图案等。天顺(1457年)后渐松弛,可由地方相关部门勘奏报批。从永登把氏先祖袭职红案记载考证,其报请授职程序都符合明政府的规定:首先,袭舍人即准予袭替时,一般由嫡长子孙承袭,无嫡长子孙的,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袭,挨次进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辈帖木儿最初是军户,专职军人,因其长子无嗣由次子把都承袭军职。把都以战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升正千户(从五品),可见军功甚著。把都长子把荣袭正千户,天顺以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升指挥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具题(清朝为奏折)并钤印、具结(甘结保证书),附承袭者亲供(申请书)、顶辈宗图,以及朝廷颁发的“原敕印”等。武职经由兵部稽核审查无误,题名准袭后,有王朝右军都督府发文,颁发证印,如把荣即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和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会内开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的。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过陕西行都司庄浪指挥使司报批承袭指挥同知。


  

  三、兵事纪录与明史记载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注明的参战功绩,能够与明史之记载一一核实。


  

 雅令阔之战   据明史《李英传》、《西域二一西番传》和把氏《世袭指挥印结图》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经安定、曲先卫时,被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曲先指挥散去思抢掠驼马金币诸物,并杀死使者。仁宗皇帝大怒,责令李英与土官指挥康寿、鲁贤等率部进讨,把都亦率部参战。李英,藏族,袭父李南哥西宁卫指挥佥事,永登鲁土司军事行动归西宁李英调遣,把都属鲁土司统辖。李英率兵逾昆仑山,深入百里至雅令阔地,与安定劫贼激战,大胜。屠斩一千一百余人,获马牛等畜十四万。“曲先劫贼闻风远遁,安定王诣阙谢罪。”朝廷重奖并晋李英等官。此后,李英、鲁贤奉诏进京受重赐。把都因此次作战有功,升副千户。


  

平定满俊民变  明初,元平凉万户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于平凉卫千户,其部众散居于开城县等处,即现在六盘山东北、固原南部一带,以畜牧、狩猎为生,号为“土达”。把丹之孙满俊,平时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满俊为营救被官府捕拿的“土达”人张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诈勒索,激起民变。满俊率众占据地势险要的石城堡,自称招贤王,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数次击败官军,震动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换惩罚将领,均无奏效,最后调集京营及三边(含永登鲁家兵)八万军队前来围剿,包围石城堡数月不能下,后改用收买内应诱捕满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变平定。此役中把荣随鲁鉴带兵千余人参战。鲁鉴负伤,后升都指挥同知,把荣升指挥同知。


  

同儿水作战  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鲁土司五世鲁麟与指挥同知把玺率土军阻击鞑靼,保卫庄浪。先在青石峡展开阻击战,奋勇突入敌阵,斩数十人,后又追击于同儿水,尽夺所掠牛羊、财务而归。鲁麟升都指挥佥事。


  

西征平叛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令 李文忠(曹国公)往筹军事。沐英领兵至洮州旧城,叛军逃遁,追斩其首领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选地修筑城池守御。《沐英传》:“经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朶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搬师。”据查,曹国公李文忠逝于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战功卓著,西线作战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统率沐英等将领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乱,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贴木儿所谓“蒙曹国公选充马军”,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标注的参战时间记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写之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亦袭称曹国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开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于与燕王朱棣在中原对峙大战,不可能西来甘肃,因此,印结图上所记的曹国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为此,民国27年(1938年)把连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谱序》已做了修正,改为“洪武十二年”。


  

 


  

 


  

 


  

把姓介绍信息修订

把ba
姓氏最新1讨论
  • □巴黎:把姓人(2015/2/25 4:49:03)
  • □把旭东:讨论(2014/2/17 19:07:40)
  • □把旭东:讨论(2014/2/17 19:03:25)
  • □把灵:讨论(2013/1/6 16:26:59)
  • □把正春:讨论(2012/5/24 15:58:57)
  • □把正春:j江苏省宜兴人(2012/5/24 15:52:50)
  • □把雨桃:讨论(2011/5/29 18:04:50)
  • □把雨桃:讨论(2011/5/13 23:40:01)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把得青(2016/5/17 10:26:56)
  • □访客:稀少(2016/4/25 13:51:08)
  • 我也姓把,如有同家族人,请加我微信brg0312
  • □访客:姓氏评论(2015/4/11 12:33:17)
  • 把懿染
  • □把裕创:姓氏评论(2014/5/26 16:27:32)
  • □把发栋:姓氏评论(2014/4/14 23:56:42)
  • 把家兄弟群 67207905,把氏请加,多多讨论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