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把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7/4/2 22:50:00
33122字 评价:0
  
  
把姓源流史考
把-罕见姓氏

  
《中华姓氏大词典》记载,当今把氏在中国的分布为:安徽淮南,江苏高淳,上海嘉定,湖北黄梅,台湾台北﹑台中﹑屏东﹑台南,北京等.

  

笔者经多年调查,诸如查阅地方史志,搜集整理把氏谱牒,电脑上网和通讯联络,获悉目前我国把姓人口相对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有:甘肃行省永登县﹑红古区﹑天祝县;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南京市;安徽省定远县﹑寿县;云南省嵩明县﹑陆任县;贵州省盘县;河北省沧县;山西﹑河南﹑广西等·上世纪以来,随着学生就业﹑军人转业、经商做工等形成的迁徙,把姓散户分布日益广泛,只要留心寻访,常能出人意料的碰见把氏同姓人士。笔者2005年出差赴湖北武汉市办事,接待我的恰巧是位名叫把春蓉的经理。把春蓉告诉我他原籍是云南省曲靖县三宝乡,令人惊喜,因为这是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位非甘肃籍的把姓人士。不料,把春蓉说他在武汉市还认识一位姓把的人,当即电话相邀见面。第二天,三人见面,都自动出示身份证相验,的确,三人都是“带提手的把姓”,更加令人惊喜!武汉这位把氏名叫把林宝,40余岁,系南京钢铁公司所属武汉三金房地产公司项目部经理,原籍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又一处把姓人氏聚居的地区。


  
新浪网网同万家姓维客计划所提供的信息,使全国把氏相互就本姓氏源流、迁布、现状进行交流。目前在网上留言提供把姓信息者如下:

  
△在江苏省溧阳市上沛乡的把家村有此姓氏族人集居,他们在清代时以武功和民族气节见长于当地。

  
△把鸿雁(2005年1月27日):我在南京。我爸爸是大字辈的,听爸爸说我们是从甘肃迁到安徽的,然后上辈才从安徽迁到南京的。

  
经与鸿雁父亲把大黑通电话获悉,其排字为:捍、大、光、明。由安徽省明光市沙河集迁入南京,现沙河集尚有把姓人居住。传说清朝时由河南迁徙至安徽。现把大黑之本家人有迁上海市、北京市的。

  
△把江(2004年12月30日):我在甘肃。把氏本巴氏因避战乱而迁西域,因避族难而改姓氏。

  
△把秀华(2006年3月4日):我在云南。我爸爸是仕字辈的,我系现为当地彝族。

  
△把云波(2006年5月11日):我在云南。我们是一个把氏家族,家谱已在“文革”②中烧毁。我本是品字辈。家族一直流传是清朝时从南京迁来,祖上是带兵打仗有功,所以将巴姓赐为把姓。

  
△把宗泽(2006年8月2日):寻求同宗。我名把宗泽,原籍安徽省寿县,现居昆明。听说云南有不少把姓,请与我联系。 

  
△把飞(2006年7月31日):我在江苏常州溧阳。始祖把把公,亦曰廉访公,乃高昌王之三子,其长兄承继高昌王,次兄禅封梁王。从始祖把把公起,我为二十三代后人,须字辈。

  
△把得红(2006年2月1日):这里的排序。我所在一支在甘肃永登河桥(古称河桥驿)自我祖辈排序为:多、余、得、发……。

  
△把宗鑫,安徽省寿县人事局办公室主任,回族。2006年9月8日,电话介绍:安徽有回族把氏,亦有汉族把氏。明初由中国西、北部迁来。

  
当代出版的姓氏书籍③所引,记述把姓源流及其相关联的书籍有二十余部④。这些典籍时间跨度很长,最早者为唐《广韵》,距今已有1250余年历史。综观各典籍文献,其共同的特点是:前后照应,相互补充,校正纠误。后边著书者对前头的书籍有引述、有辨析、有补遗、有删除,因而姓书随历史发展,收集量日增,对姓源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尽管如此,错记错纠者依然存在,诸如因受作者们各自考察著述所持态度、宗旨或所依据资料来源不同,特别是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作者们唯书、唯官、唯名人是据,缺乏对处于社会基层人民的调查,所以与当今姓书所编辑姓氏数量相比,清以前的姓书中所录姓氏遗漏较多。对于把姓的记述,历史文献你录我剔,相互矛盾的情形十分突出。有的姓书肯定把姓的历史真实性,坚持在书中列目以记,但也有部分姓书剔除把姓,认为这个姓历史上少名人,因而不存在,甚至指责过去的姓书如《广韵》等书列入把姓,是对其他姓氏的“讹夺”,意思是张冠李戴,记错了,应当予以纠正。如唐朝林宝纂《元和姓纂》原有条目中似有爬、杷、把姓记载⑤,如张澍《姓氏寻源》对“爬”姓按:“爬,一作杷……姓纂又以杷为把”,可见原《姓纂》中对把姓有记述。但被后人在不断的校勘中以“芟误”、“伐伪”的理由删除了,现在刊印的这本书中已无把姓。清武威人张澍,著有四本姓氏著作,尽管在距其家乡一百多公里的永登县有大批把姓人口,把姓聚居较多的村庄有叫把家巷道、把家沟、把家坡的,但张氏却毫不知情,在其著作《姓氏寻源》中尽管录列“爬”姓,认为“爬”同“杷”、“把”,但以《元和姓纂》对把氏渊源和杷氏渊源的记录相互重叠为由,未单独录列把姓条目。再如广西人岑仲勉民国时校记《元和姓纂》,从所列参考书目看,似未见《清通志》、《续通志》,所以对把姓新的人物记述未涉及,故不补记把姓入该书。《元和姓纂》中把姓的被删改,影响很大。如《康熙字典》虽然注把为姓,但民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刊印的字、词典,均不注明把字为姓。当然这一事实也说明,新中国的字、词书编纂对新发现的姓氏没有重视补充,是一缺陷。

  
 

  
 

  
把氏  大禹苗裔

  
 

  
 

  
《广韵·麻》记载:“爬,或作把。本杞,东楼公之后,避难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把喜。”《姓解·一二·爪部》作“把秀”。《姓氏急就篇·上》:“西魏把秀”。《希姓録·六麻》:“把秀,西魏衣州刺史,东楼公之后。”(“衣州”乃“襄州”之讹)。《姓觿·二十一麻》同《姓解》。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第六》记:“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後,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夏禹,似姓,东楼公之嗣以国为氏。杞国于杞成公时迁往缘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杞文公时又迁到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公元前445年,杞国为楚国所灭。杞氏望出齐郡,即山东省临淄市。杞氏名人春秋时有杞梁,宋有杞开。故文人楹联有:“贞妇哭夫,齐城剧坏 郎官出宰,宋时留名。”⑥,东汉时因杞康(一说安定太守,无考。)害怕得罪篡夺汉室大权又残暴异常的军阀董卓,避难改为把姓。

  
姓氏学在姓源探讨中,大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因为避仇、避祸引起姓氏变异而出现新姓,是姓氏渊源的一大种类。有史可证的有如:范睢改姓名为张禄,范蠡改为陶朱公,伍员托子齐改姓王孙,棘氏改为枣氏,鞠氏改为麴氏,疏广之后避王莽之乱改为束氏及太傅氏等等,均于史有证。⑦《广韵》中涉及对姓氏的资料,绝大多数都为历史所证实。因此,姓学家都认为《广韵》的注文非常宝贵。这部书是历数代、集许多名家校正增补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广韵》是《切韵》的增广。《切韵》为隋朝陆法言等人所撰,经唐长孙纳言,王仁熙、孙愐等签注增补后称《唐韵》。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陈彭年等人奉敕重修,称《大宋重修广韵》。孙愐《唐韵序》称其“有异闻、奇恠、传说、姓氏,皆引凭据,随韵编记。……盖取《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增儒《百家姓》、《周何法集》,《文选》诸集,《孝子传》倂列注中”。孙愐作《序》在天保十年(公元751年),比《元和姓纂》成书的壬辰年(公元812年)早60年。《广韵》等书又认为杷、爬二姓亦为把姓。故把氏有把、杷、爬三种写法。杞康避难改姓把之说也就出现不同的写法。《通志·二六·以国为氏》“杷氏,辟牙切,字亦作爬。本巴氏,东楼公之后。后汉灵帝时,巴康避董卓难,改为杷氏。”《姓解·十二爪》:“爬,本作把,东楼公之后,避仇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爬秀。今手部亦出之。”(手部出之即言“把”氏)

  
现在出版的姓书大都称其汇编辑录了古今中华姓氏,为此,也列“杷”、“爬”为姓氏。爬姓举出人物名为“爬秀”;杷姓举出人物名除“杷秀”外,明《古今万姓统谱》记有杷安:宛平人,正统英山县丞。清《续通志·八六·补遗·平声》亦记有:明杷安,英山县丞。明以来,希姓特别多。明清姓书继承赵宋之法,每于科举中录取少数希僻之姓的举子,以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登科录》中辑录希姓,使“姓以人存”。《续通志》、《清通志》本此精神加以续补,使希姓史实得到进一步保存。明、清姓书在抄录《广韵》等书中有关把氏的记述外,又增补新发现的内容。如明《古今万姓统谱》记有:把宗,陕西人,弘治都指挥使。清《续通志》记有:明把氏,聪,永乐举人;把宗:都指挥。《溧阳县志》记有:把聪,永乐举人,仁和训导。《陕西通志续通志》第三十三卷(958页)在选举四武科目中记有武举把斌,西安左卫人;把钺,西安左卫人,甘州行都司(972页)。

  
把宗,实际是把琮。查《明实录》孝宗和德宗实录,都记为把琮。《孝宗实录》卷175记录:弘治(孝宗朱祐樘)十四年六月(公元1502年),把琮任陕西都指挥佥事,受命协同分守宁夏东路;卷211记录:弘治十七年润四月辛未(公元1505年)命分守延绥西路都指挥佥事,把琮充右副总兵分守撤州。后又协朱廷分守松潘。当年十一月出任凉州副总兵,领兵在庄浪(现甘肃省永登县)抵御掠扰的鞑靼人。《武宗实录》卷30记录:把琮任副总兵,在明水湖驻防。《鲁氏家谱》⑧第一卷《綸音》(皇帝的敕令)第一,记录有一封明孝宗皇帝朱祐樘的敕书,内容如下:“勒左副总兵都指挥同知鲁麟:近闻庄浪地方虏贼不时出没。分守参将苏泰不得彼处人心,以致误事。今命副总兵把琮更代苏泰分守。尔麟自祖父以来,世笃忠诚,望重边境,尔子鲁经年力渐壮,庭训已熟,正宜立功报国,以诏家声。凡遇虏寇侵犯,尔须于把琮同心协力设策运谋,督令尔子鲁经并的当头目统领土军舍余人等,领调官军随宜战守,以靖地方。有功之日升赏不吝,毋或坐视推托,有孤委任尔其钦承朕命,故敕。”

  
以上事实说明,把姓虽罕见,史历上虽忽隐忽现,但并非无此姓。明清以来,把姓见诸史籍、地方志者日多。然而,岑补《元和姓纂》、张氏《姓氏寻源》不仅认为无把姓,而且认为《广韵》所记把姓是“讹抱为把”。这个结论不仅否定把姓也否定把氏系大禹之后嗣,显然十分武断,笔者需考证釐正。

  
《魏书》对抱氏姓源存疑。岑、张否定把姓的主要依据是《魏书·抱嶷传》,但该书作者魏收并未对抱姓避诛改性的说法予以肯定。《魏书·第八十二宦官传》原文为:“抱嶷,字道德,安定石唐人,居于直谷。自言其先姓杞,汉灵帝时杞匡为安定太守,董卓时惧诛,由是易氏,即家焉。无得而知也。”抱嶷系宦官,侍奉北魏高祖孝文帝及孝文帝祖母文明太后得宠。特别是文明太后临朝专政,“威福兼作,震动内外。故杞道德(抱嶷)、王遇、张祐、符承祖等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 ⑨抱嶷官至中常侍、安西将军等,赐爵安定公。其弟抱老寿获绍爵后大肆淫乱被诛。从御史中尉王显奏言中有“老寿种类无闻,氏姓莫纪,丐乞刑余之家”等语看,“莫纪”系无记载,抱氏当时就缺乏史籍记载。《魏书》中“抱、杞”不分,前述《金石録》碑记也是“杞嶷”。再则,唐以后也再无抱氏人物出自姓书。魏晋时期,特别讲究氏族郡望渊源和门弟,南北朝时此风亦盛。抱嶷所言祖源有明显的攀附之痕迹。所以,清《续通志》提出怀疑,认为“抱嶷伪托其先氏世姓名”。

  
《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自相矛盾。宋人邓名世、邓椿年父子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有杷、把之姓氏记述,但记述有矛盾。为此岑仲勉指出“辩证一二杷姓云:本姓杞,东楼公之后也。后汉灵帝时。杞注避董卓难改为杷,《元和姓纂》又以‘杷’为‘抱’,未知孰是?”。“同上二六抱姓云:汉末有杞羌,避董卓乱改姓抱,北史有抱疑(嶷)、抱老寿,皆其后。《姓纂》以‘抱’为‘把’,未知孰是。”岑认为邓氏前云《姓纂》以“杷”为“抱”,后云《姓纂》以“抱”为“把”(即杷),语殊矛盾。至于巴康、杞匡、杞注、杞羌,岑认为实为一人,而邓氏分为两姓。有了上述矛盾,本应缓下结论,或者本着“存疑”的精神,将抱、把都列为姓氏才对,但岑先生此处却犯了一个错误,以“芟误”之名,将《姓纂》关于杷、把氏之词目的论述全挪入其补录的抱氏条目下,否定了把姓。

  
岑仲勉的错误结论。岑先生是中华民国人氏,对《元和姓纂》的补校时间在19世纪初,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那时,他应该看到明、清《古今万姓统谱》、《续通志》两部重要著作中有关把氏的记载。前书有:把宗(琮),陕西人,弘治都指挥使;后书《续通志八七·补遗·上声》有:明把聪,永乐举人;把宗(琮)指挥。另外,清李鸿章主持修纂的《畿辅通志》第七卷8994页《烈女·守节》记有:把基远妻孙氏年二十四夫亡,孝事翁姑,抚嗣子入庠,守节四十三年。清永乐元年至六年(公元1403—1409年),成祖朱棣遣中官把太(明实录为把泰)和李达、刘帖木耳出使西域别失八里、八答黑商、哈实哈尔等国,往返多次,宣谕明朝通好通商之意,折冲樽俎,使“东西万里行旅无滞”⑩。《元史·卷三百三·刘元传》记:把道録,梵像制作大师刘元之师。但是,对上述诸多把姓信息,岑先生似乎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不采信,依然作出以下否定把姓的结论:“《金石録二一》云:《北史》及《魏书》有宦者抱嶷,传云嶷终于泾州刺史,自言其先姓杞,后避祸改焉,今此碑题泾州刺史杞嶷造,疑后复改从其本姓尔。《通志氏族略》亦谓杞康,汉末时避董卓难改姓抱,则《姓纂》当有抱姓(非把姓,邓氏所云,或见本误)。复次,《路史后记一三》引本书云:杞若辟(避)董单难改为杷。余按《类稿》二一:把本姓巴氏,东楼公之后,后汉灵帝时巴匡避董卓难,改为把氏,□安定,巴匡为安定太守,因居焉。其文似出自林书(《元和姓纂》)。《姓解》一云:‘爬’本作‘把’,东楼公之后,避难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爬秀,今手部亦出之。略同《广韵》。又《姓觽》云:把,音义同上(蒲巴切)。《姓考》云,本姓杞,东楼公之后,避难改姓把。《西魏录》有衣(襄)州刺史把秀。《广韵》、《姓解》、《类稿》均只有把姓,无抱姓,合而推之,《广韵》等均讹‘抱’为‘把’,《路史》所见,复有讳文,兹参考改补如上。”为此,在《元和姓纂》中补抱姓。

  
《姓氏寻源》推论中的把、杷、爬姓。各姓氏书籍对这三姓的读音的注释各不相同。有的主张都读pa,即为麻韵,蒲巴切;有的则认为都读ba,即为马韵,搏下切;也有的分开读,即:把为ba,爬、杷为pa。张澍《姓氏寻源》不列把(ba)为姓氏,但《元和姓篡》等书对把姓多有记述,他也承认这是事实。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幽默而又尴尬的推论:“爬氏。一作杷。广韵云:本杞氏,东楼公之后,后汉灵帝时杞康避董卓难,改为杷氏。澍按:姓篡又以杷为把,盖如桂贞后之有炅、昋也。”所举“盖如桂贞后之有炅、昋”之例:汉卫尉昋(音桂)横,有四子:一子守坟墓,改姓炅(音桂);一子居徐州,随祖父姓昋;一子居幽州,姓桂;一子居华阴,姓炔(音桂),为避难而改。张澍的这一举例推论,在读音上认为把读pa,与爬、杷同音其实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把、爬、杷,都应该读ba ,当今中国不论什么民族,只要姓把,都读ba,这就是明证。

  
《广韵》的记载可信度较高。《元和姓纂》出现矛盾的记述,后人姓书又抓住该书的矛盾,进行删削,否定把姓,或者以抱姓代替把姓,这样就篡改了《广韵》的记载。如岑仲勉、张澍仅依据前述抱嶷的自述,就否定把姓,很不可靠。当代把姓虽希少但分布较广的事实也证明,《广韵》的记载有其真实性。相反,《魏书》虽有抱嶷传,故后世各姓书列抱姓,但除抱嶷兄弟外,再无抱姓人氏见诸史籍,特别是不见诸明、清以来的姓书,很是奇怪?抱嶷原籍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经阅查地方志书,清《泾州志》,现《泾川县志》,都无抱嶷、抱性或杞姓记载。

  
 

  
 

  
注①:《中华姓氏大词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   1986年10月出版

  
注②:“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一场“浩劫”。发生于1966-1976年

  

  
注③:《中华姓氏大词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1996年出版;《中华姓氏大典》,巫声惠编著,2000年出版;《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编著,2005年出版;《中国姓氏大全》,陈明远、汪宗虎编著,1985年出版。

  
注④:《广韵》(唐)、《元和姓纂》(唐)、《古今姓氏书辩证》(宋)、《姓觿》(明)、《千家姓》(明)、《姓氏急就篇》(宋)、《姓考》(宋)、《西魏录》、《金史氏族表》、《姓解》(宋)、《清通志》《续通志·氏族略》(清)、《姓氏寻源》(清)、《金史·交聘表》、《杂字》(西夏汉文本)、《通志·氏族略》(宋)、《北史·抱薿传》、《希姓录》(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宋)、《古今万姓统谱》(明)、《奇姓通》(明)、《氏族典》(清)、《新唐书·西域传》、《溧阳县志》、《金史拾补·五种》(陈述)。

  
注⑤:见第9页引《古今姓书辩证》内容

  

  
注⑥:杞梁,春秋时齐国大夫,随齐庄公(公元前794-前731年在位)伐茗,战死。杞梁无子,其妻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哭于城下,七日而城为之崩。杞开,宋代人累官朝散郎,后任芜湖令。

  
注⑦: 参见巫志惠《中华姓氏大典》

  
注⑧:甘肃省图书馆藏,永登鲁土司家谱。

  
注⑨:《魏书》文明太后传。

  

  
注⑩:《明史·列传·西域四》、《成祖实录》卷四十。

  

  
 

  
 

  
 

  
把姓多民族多渊源

  
 

  
金与西夏时的把姓

  
 

  
 

  
同姓同氏不同族不同源,这在中华姓氏构成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同姓不同民族的情况非常普遍,不仅大姓中有这种情况,希姓中也有这种情况,这就为同姓研究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历史上重同姓,通谱系,是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今天研究同姓和重同姓,在不同民族之间常无通谱系的目的,也已无获利之动机,而重在同姓所包含的姓氏文化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同化和融合的历史及现实情况,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同姓多民族和谐共存、共同民族的崇高境界。就把姓来说,虽则罕见,但仍有汉、回、彝等民族。他们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金史》中的把姓,已被当今许多姓氏书籍引证,较为详尽者为《中华姓氏源流史》。按该书导引,查到《金史·百官一》有这样的记载:金朝封王之郡号,有金源、广平等十郡,而复姓完颜和单姓把等27种“白号之姓”封金源郡;另有16种“黑号之姓”封彭城郡。所以明《千家姓》及其后的《姓觿》等书

  
 

  
注①:《论通谱》钱杭《姓氏论坛》,2005年12月29日。

  
  ②: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1988年11月在香港的演说首次提出的理论,收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199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都说:把(bá)氏郡望:金源,或者称金源族。其源出自一座山的名称,即金代时称为把忽岭的山脉,把姓以地为氏。《中华姓氏源流史》认为女真把氏应系东楼公一支把氏北迁者,似《魏书》对北魏拓跋氏渊源之记载,说“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但把氏之北迁为女真一部,尚无充足证据。

  
《金史》的上述记载,确实可以证明把姓是金代女真人姓氏。那么,郡望金源,在什么地方?有种两说法:一说在辽宁朝阳西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辽置金源县,以地有金甸为名,在今辽宁金源县”;一说是金国君王的发祥地。辽朝时的完颜部,即金朝的上京路“按出虎水”。因女真语“按出虎”译为汉语就是“金”的意思,金朝王族,完颜部起源于此,所以叫金源。金史中所记的“按出虎水”,即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的阿什河。所谓金源郡,应指黑龙江之阿城或阿什河、松花江流域,不是今辽宁的金源县。

  
把忽岭即今长白山山脉东部余脉老爷岭,东北西南走向,穿过现牡丹江市及其以南地区。这里就是女真白号姓把氏的发源地。

  
 

  
注①:陈述《全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


  
女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来源于唐代黑水革末  革曷  ,

  
五代时(十世纪初),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到海。明时分称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17世纪初由努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公元12世纪初,女真开始了一个辉煌的历史。女真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先后灭辽朝,臣服西夏,与宋南北对峙。金以今天的北京为中心,在北方统治了近120年,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金朝有不少把姓人氏见诸史籍,其中有位很有名望的人物叫把胡鲁,《金史·把胡鲁传》、《中国名人辞典》、《陕西省地方志》、《泾州志》都有其传记或词条。《金史》中的其他把姓人物有:把良弼(又作巴氏),《完颜绛山传》记其为绛山侍存官。把撒合,天兴元年冬十月,金哀宗完颜守绪领兵抵御元兵,以把散合为外城东面元帅,子山儿,都统。把德固,滕王府长史。把蒲剌都,同知州事。把思忠,隆庆宫护卫。把移失剌,刺史。把内剌,棣州防御史。把回海,副都统。把里海,河东提刑判官。把扫合,同文弘文院事。把九斤,绍王宅都将。把添奴,猛安。把讷申(字良弼,巴良弼,又作奴申)。把亦把然,护卫。

  
 

  
注①:见本书《把胡鲁传》


  
《中华姓氏源流史》对把姓的变异有这样的记载:女真把氏,后融入汉族,多改为巴氏。另外,当今满族中也有巴姓,

  
尤其在东北地区,其中一部分应当系把姓所改。《中华姓氏大辞典》认为:满族正蓝旗中的巴尔氏即把氏,封金源郡,居于把忽岭地区。明史中也记录有以把为起音的女真人士,如:永乐二年(1404年)“忽刺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把剌答哈来朝,置奴儿干卫,以把剌答哈、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太宗实录》卷28)。景泰三年(1452年)二月,兀者等卫女真指挥同知把哈差等九人,随其使臣来朝贡,愿内附《明实录》。

  
西夏与金同时代,都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西夏朝官中有党项族者巴哩氏,如一位叫巴哩公亮的人,《金史交聘表》称把里公亮。该表还列有殿前太尉巴哩昌祖、押进匦匣使巴哩真、信武功大夫巴哩安仁、巴哩庆祖等。《甘肃通志》认为巴哩氏皆党项(西羌别种)把利氏后代,原居庆州,现甘肃庆阳一带。《中国姓氏大全》记载:把利氏,后改单姓把,党项族。党项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新唐书》有党项传,其记载是:“庆州有破丑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通鉴》638年8月载有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盖把利氏族。),与吐蕃姻援,赞普悉王之,因是扰边凡十年。子仪(唐郭子仪)表工部尚书路嗣恭为朔方留后,将作少监梁进用为押党项部落使,置行庆州。且言:‘党项阴结吐蕃为变,可遣使者招慰,芟其反谋,因令进用为庆州刺史,严逻以绝吐蕃往来道’。代宗然之。又表置静边、芳池、相兴王(三)州都督,长史、永平、旭定、清宁、宁保、忠顺、静塞、万吉等七州都督府。于是破丑、野利、把利三部及思乐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居庆州者号东山部,夏州者号平夏部。永泰后稍徙石州,后为永安将阿史那思日柬 赋索无极,遂亡走河西(注:通鉴载党项亡走河西事在公元799年末。)”。

  
 

  
 

  
元、明史籍中的把姓

  
 

  
 

  
《元史》和《明史》等史籍中,有许多把字打头的人名,上至王公贵族、官吏、将士,下至一般社会人士。其中,以蒙古族人名最多,也有汉、回、畏兀尔、苗、女真等民族。

  
传统蒙古族人名,在字面上多不反映姓氏,但不等于无姓。蒙古人以氏族、部落为名或叫作姓族,在《蒙古秘史》、《史集》和《元史》中都有记载。成吉思汗、勃儿只斤氏,改汉姓包、宝、鲍等,取其姓氏第一音节的汉字谐音,或者近似音,作为汉姓。当今甘肃把氏,其姓就是蒙古人把都取第一音节改为汉姓的。不过,这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明初,皇帝朱元璋下令禁蒙古族人穿蒙古服、说蒙古话、姓蒙古姓,于是不少蒙古族人姓氏改复姓为单姓。明永乐初,兵部尚书刘俊根据明成祖朱棣的指令,再次对很多蒙古族人赐汉姓。如:把都帖木儿,赐姓吴允诚;把秃,也称把图,赐姓赵忠美;把的,赐姓平以正。到了清代,国王乾隆等又令一些已改为汉姓的满、蒙人士改回原来的复姓。元、明、清三朝的更替都曾引起中国姓氏的相应变化,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希姓增多,姓氏“繁荣”起来。

  
笔者研究永登把氏谱牒,大量证据说明,永登把氏的蒙古人渊源既是元、明交替时政治变化的产物,亦是民族相互融合和同化的结果。这一历史史实告诉我们,把氏源流的研究要从历史事实出发注意两个倾向:一方面要明了、汉族中的一部分把氏,源自于蒙古族或其他民族,大都是大禹之后代,当然,有的把姓渊源尚需进一步考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攀附冒认蒙古族中一些首音为把的王公贵族或名人为祖宗。

  
有鉴于此,详列元、明史籍中的把氏人名,权作为索引使用并略加介绍,以供有志把姓渊源和谱牒研究者使用和参考。

  
把  者(《元史》626页):元四川柔远(治今湖南西部与四川东部一带)洞蛮。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反元,被元兵捕杀。

  
把  带(《元史》9页):蒙古部落时期人。又作拔台、八答。时汪罕欲谋害铁木真,不成,又欲移兵相侵,把带等密告铁木真,汪罕败退。

  
把  怜(《元史》11页):蒙古部落时期汪罕属部首领。蒙古建国前三年,汪罕与铁木真战于哈阑真沙陀之地,大败。把怜等部稽颡来降。

  
把道金录(《元史》4546页):元术士。青州(今属山东)人。擅长制作梵相,梵相制作大师刘元曾师从之。

  
把的于思(《元史》700页):元官员。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在监察御史任内,上言因朝廷军费、赏赐等项开支已过岁入之数倍,加之诸王朝会将至、陕西饥馑待赈,故应厉行节约。台臣以闻,帝敕中书省以其所言示百司。

  
把失忽都(《元史》3407页):元官员。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在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任内贪纵不法,廉访使纳麟劾罢之。

  
把扫马野礼属(《元史》3244页):金人,月合乃祖父。其先属雍古部,后举家徙居辽东,父帖木耳越哥仕金为马步军指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他又徙居净州天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以财富雄于边。

  
把匝剌瓦尔密(《新元史》518页、《明史》列传124,3719页):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之孙,封梁王,驻守云南。明洪武14年12月,朱元璋派付友德、兰玉、沐英率兵征云南。把匝剌瓦尔密败走普宁,梵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然后自杀。其家属被迁于耽罗,今济州岛(现属韩国)。

  
把思古(《明史·焦礼传》4278页):蒙古人,洪武中归附明朝,授通州卫指挥佥事,子赐姓名:焦礼,守宁远三十多年。

  
把拉东哲来耳氏(《新元史》二八,氏族表):蒙古人的姓族,又作贝拉千户。《新元史》中另有:把林失亦剌秃合必赤、把儿坛、把带(巴歹)。《元朝秘史》记有种姓名中的“把”:把鲁刺思和人名中的“把”:把歹、把儿把阿秃儿、把儿把阿秃仑等。

  
把 太(把泰)(《明史》8607、8613、8616页。《太宗实录》卷四十五):汉族,明廷内官(中官)。永乐三年至六年(公元1405—1408年)受成祖派遣,出使西域别失八里和八答黑商、葛特郎、哈实哈尔等国,建立友好通商关系。

  
把秃孛罗(《蒙古族通史》<中>445页、《明史》卷三二八《瓦剌传》):安乐王(明廷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封),蒙古已特拉(瓦剌)部三大封建领主之一(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子亦剌思,弟昂克。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吞并贤义、安乐二王,统一了瓦剌,把秃勃罗为脱欢所杀。公元1434年,脱欢杀和宁王阿鲁台,取得元玉玺,自此,他成了东西蒙古的实际大汗。据《明英宗实录》记录,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统治的蒙古大臣中,有丞相把把的(把把只),知院把只罕,把帖木儿、把秃火者、把秃卜花、把把来王、把秃、把速台、把台者火儿赤、把斋、把秃台、把秃忽歹、把的,院刺把秃儿、平章把秃撒(明成化时)。把把的曾多次派遣蒙古使臣前往明廷访问,他是乞儿吉思人的领主。把秃儿于1441年来归,明廷任命为锦衣卫带俸百户。

  
把答木儿(《明史》8515页):畏兀儿人,哈密卫忠顺王罕慎之父,瓦剌也先太师的外甥,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授都督同知。前一年,明廷还任命把秃帖木儿为都指挥使,把伯为都督佥事,其子把秃孛罗为指挥佥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罕东卫都督把麻奔劫明使臣马仪出使哈密所带财物获罪。

  
把 具(《明史》列传贵州土司8193页):苗族头领。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把具与另一头领播共桶发动江力、江松、剌四等40余寨2000余人反明,被明廷派兵镇压。

  
把 秃(《蒙古族通史》<中>462页):蒙古首领,福余卫(东北嫩江和乌裕河流域)封建领主,明封都指挥。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瓦剌也先太师率军打击反对势力,把秃等九人携家口逃往明都,求保护,明英宗授各人为头目,安置于广宁(今辽宁北镇)居住。其中有把秃百花。另:朵颜卫有千户把里彦。

  
把都帖木儿(《明史·呈允诚传》):蒙古人。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明将宋晟招降明廷,带领伦都儿 等部落5000余人、马驼牛羊一万六千余。把都帖木儿,元时居甘肃塞北塔沟,官至平章。明成祖赐名吴允诚,安置在武威,封指挥使。现武威金沙乡武府村吴氏系其后嗣。

  
把秃王(《明史》4617页、《明太祖实录》卷66-4页):蒙古元帝后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西蒙古瓦剌顺宁王马哈木率军击败东蒙古(鞑靼),占领和林一带。七月与鞑靼脱脱卜花王、都督伯克帖木儿等大批原元故臣等众降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复叛,到正统(公元1445年)后,成为首领。蒙古大臣分为脱脱卜花所属和瓦剌也先太师所属两部分。景泰三年冬(公元1452年),石亨子石彪与战,把秃王阵亡。

  
把 台(《明史·金忠·把台传》):蒙古王子也先土干(赐名金忠)的外甥,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从金忠降明。金忠封忠勇王,把台授都督佥事。宣德初,赐姓名蒋信。正统中,封忠勇伯。金忠部下把里秃为指挥同知。

  
把哈孛罗(《明史·许贵传4637页》):蒙古迤北开元王。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许贵与孙金 戊   、祝雄等诸将战败蒙古兵于氵晃       忽都河。 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但内惧明廷见罪,外畏河罗出仇恨,彷徨不决。许贵子许宁请见把哈孛罗,说服抚慰促其归附。

  
把 琮(《明孝宗、武宗实录》卷175、211、30):汉族将领,陕西人。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任陕西都司指挥佥事,驻守宁夏东路;十七年(公元1504年)任廷绥西路副总兵,;十一月在庄浪(永登)与掠扰的蒙古人作战;十八年,奉命调守庄浪,协助庄浪土司鲁经。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以副总兵职,赴明水湖与鞑靼人作战。

  
把秃孛罗(《明史·任礼传》4261页):蒙古部落首领,朵儿只伯侄儿。正统六年(公元1436年)随朵儿只伯数犯肃州(今甘肃酒泉)。次年,又掠庄浪,被明都指挥魏荣击退,擒把秃孛罗。

  
把都儿(《明史》238、240、244、430、5585、5656等页):蒙古人,明嘉靖时所封顺义王俺答汗(东蒙古土默特领主)之弟,明授指挥同知。在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公元1548—1563年)约十五年时间中,把都儿与俺答子辛爱占据内蒙、河北北部以及东北一些地区,有十余万骑兵,不断袭扰明朝京师周围地区,威胁明廷,弄得京师经常戒严,后其部西移,进入青海、甘肃。至隆庆明穆宗时,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降明,后送归。把汉妻把汉那吉历配三王,号三娘子,掌握兵权,与明朝和好,明封为忠顺夫人,后又封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妻把汉比吉为忠义夫人。三娘子部下把尔户守仰华寺(青海境内)。

  
把儿孙(《明史·朵颜卫》4997、8508页):蒙古人,朵颜卫都督花当之子。正德十年,把儿孙以千骑毁鲇鱼关,入马兰谷。为此明廷削其职。朵颜所属部有头目把当亥、把孙。

  
把兔儿(《明史·李化隆、李成梁、董一元传》):蒙古人,也称把兔。万历十三年(公元1584年),总兵官李成梁加兵泰宁,击杀把兔儿父速把亥。把兔儿为报父仇,多次掠扰沈阳、辽东诸地,与明冲突十余年。二十二年秋(公元1594年)被董一元兵箭伤,创重死。速把亥部将中有把汉大成。

  
把哈差(《明实录》):女真人。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东北女真指挥同知把哈差等九人先为瓦剌所虏,放回后,来朝贡,愿内附。

  
 

  
 

  
明朝回族中的把姓

  
 

  
 

  
回族中的把姓,也是多音节阿拉伯人名改汉姓而来。其先民是元、明以来迁入中国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先是跟随成吉思汗西征部队来华,明前期,西域动乱,回回成群结队东迁到内地,人数日益增多。《明史·西域传》称:“元时回回遍天下”。明从洪武朱元璋时开始,多次迁大批西北地区人民到江南各地,其中有大批回族人民。如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徒甘州、凉州寄居回回于江南各卫,凡四百三十六户,千七百四十九口”;正统三年,一次将“归附回回二百二人,自凉州徙至浙江”。现在,安徽省寿县等地把姓回族居民,就是明初由中国西部、北部迁入的回民中的一部分。

  
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贡使回回的首领。如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有入附回回把把;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入附的回回人把好丁;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回回贡使把都利思麻,不仅娶妻生子,而且还授明政府官职指挥佥事;还有一位回回贡使叫把把赛。

  
 

  
 

  
                            永登把氏渊源考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兰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余人,其中以永登县为多。关于永登县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来不断有族人进行过考察并曾记载过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陕西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考察,终在《广韻》(姓书)中查到该姓古渊源:把姓本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公系后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没有错。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东汉把康或把肃之后,有的家谱序言直言:“非敢借贵胄以为荣”,不敢贸然认定自己系东楼公之后,同样也不敢肯定东汉把康、把肃或西魏把秀为祖,认为无据可考。


  

 在把先进玮下秋闱前17年,即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清庠生把乃新修编家谱,其在《把家巷道谱序》中记载:修谱之始,他发现把氏“所谓姓氏之锡、播迁之缘,及七世以上廟祧茫忽其莫辨也。”为此,他走访族间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寻见两件谱牒史料:一折人物图像,叫作《世袭指挥印结图》;一本《红案》,即档案。《世袭指挥印结图》;是按明朝土官世袭官职要求制作的“顶辈宗图”。图上所绘八人都标明世袭官职缘由和顺序:一辈帖木儿,洪武十二年,蒙曹国公(李文忠)选充马军,跟百户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老疾。二辈把都,帖木儿次子(长子有军功,但病故乏嗣),补役有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在昆仑山雅令阔作战有功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桥因擒贼有功升正千户,调跟鲁贤(永登鲁土司三世)。三辈把荣,把都长子,袭正千户。天顺元年跟随鲁鉴在野狐城斩贼有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剿满四(满俊,平凉人)有功升指挥同知,在任病故。三辈以下世袭者依次为: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袭官职皆为土指挥同知,正四品。


  

《红案》,本指府州县乡试榜文,这里引为世袭官爵之勘奏核准的记录文档,是对世袭官职印结图的佐证。据族中长者收集到的该红案残笺(文意连贯者)有:“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合内开正千户把荣升指挥佥事到任,成化四年调跟都指挥鲁鉴前往固原州石城儿征剿满四等斩首一颗报官;五年六月内,右军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勘合内开指挥佥事把荣升指挥同知........四世把玺......蒙兵部官补奏钦准龚职。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龚职......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呈:今将本卫袭舍(舍,即舍人,明军卫应袭子弟亦称舍人)把宗亮承袭供结缘由理合开造须至册者...”。


  

《世袭指挥印结图》和《红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亲见,但未记载是从谁家寻见。把夔生所修《咸水河谱》中记载:“夔生细纺红案由来,谓出自边墙沟(永登县北面山区)族叔有文之家。”两人前后互证,真实可信。


  

 帖木儿、虫儿(帖木儿长子,病逝,无嗣)、把都,都是蒙古人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突鲁、霸都、拔都儿、把阿秃儿等,蒙古语baatur音译,勇士之意。把都改汉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节的第一音节汉译而来。明朝建立政权后,皇帝赐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为汉姓正在此一时期内。


  

把氏土指挥官职,即土司,在甘肃永登(明朝庄浪卫)相袭多代,谱牒记述详实,有其真实性。但永登县抑或甘肃省地方志书中没有“把土司”之记载,显然失其考。为此,对《世袭指挥印结图》及《红案》所记载之内容的真实性考证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实。永登的土司之设始于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袭元朝,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明史《土司传》记载:“明踵元之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糜,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会典》等书记载,“以土官治土民”这种土司,在甘肃有大小42个,其中永登境内14个:指挥副使一、指挥同知七、指挥佥事二、土千户一、副土千户一、土百户二。永登连城鲁土司自明至民国凡19世、22个土司,还有其他鲁姓、杨姓、何姓、海姓土司,当然也应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无记载,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吴允诚传》记:“永乐三年,元旧官平章把都帖木儿归降宋晟,晟以招徕功,封西宁侯。自始降者益众,边境日安。”把都贴木儿赐汉姓吴名允诚。再如《明史》记载:“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绩,多乐内附,赐姓授官职者不可胜纪。”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记:“及承平久,文网周密,凡事必与太监抚、按、三司会议后行,动多掣肘,土官子孙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或者因战争、革职、世袭勘奏延误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继绝。


  

 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儿以军功获武官总旗之职,又系蒙古族,故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户,其孙把荣升指挥同知,依次世袭达八世。八世后世袭中断。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余年,成为永登土著。土著,指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者,亦称土民,即本地人,与“客籍”相对。


  

二、世袭土司报批手续与把氏宗谱记载相一致。明朝时土司世袭制度已很完备。前期,世袭者本人须亲到京城办理手续,领取批准文件及证状、图案等。天顺(1457年)后渐松弛,可由地方相关部门勘奏报批。从永登把氏先祖袭职红案记载考证,其报请授职程序都符合明政府的规定:首先,袭舍人即准予袭替时,一般由嫡长子孙承袭,无嫡长子孙的,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袭,挨次进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辈帖木儿最初是军户,专职军人,因其长子无嗣由次子把都承袭军职。把都以战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升正千户(从五品),可见军功甚著。把都长子把荣袭正千户,天顺以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升指挥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具题(清朝为奏折)并钤印、具结(甘结保证书),附承袭者亲供(申请书)、顶辈宗图,以及朝廷颁发的“原敕印”等。武职经由兵部稽核审查无误,题名准袭后,有王朝右军都督府发文,颁发证印,如把荣即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和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会内开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的。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过陕西行都司庄浪指挥使司报批承袭指挥同知。


  

 三、兵事纪录与明史记载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注明的参战功绩,能够与明史之记载一一核实。


  

 雅令阔之战   据明史《李英传》、《西域二一西番传》和把氏《世袭指挥印结图》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经安定、曲先卫时,被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曲先指挥散去思抢掠驼马金币诸物,并杀死使者。仁宗皇帝大怒,责令李英与土官指挥康寿、鲁贤等率部进讨,把都亦率部参战。李英,藏族,袭父李南哥西宁卫指挥佥事,永登鲁土司军事行动归西宁李英调遣,把都属鲁土司统辖。李英率兵逾昆仑山,深入百里至雅令阔地,与安定劫贼激战,大胜。屠斩一千一百余人,获马牛等畜十四万。“曲先劫贼闻风远遁,安定王诣阙谢罪。”朝廷重奖并晋李英等官。此后,李英、鲁贤奉诏进京受重赐。把都因此次作战有功,升副千户。


  

平定满俊民变  明初,元平凉万户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于平凉卫千户,其部众散居于开城县等处,即现在六盘山东北、固原南部一带,以畜牧、狩猎为生,号为“土达”。把丹之孙满俊,平时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满俊为营救被官府捕拿的“土达”人张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诈勒索,激起民变。满俊率众占据地势险要的石城堡,自称招贤王,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数次击败官军,震动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换惩罚将领,均无奏效,最后调集京营及三边(含永登鲁家兵)八万军队前来围剿,包围石城堡数月不能下,后改用收买内应诱捕满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变平定。此役中把荣随鲁鉴带兵千余人参战。鲁鉴负伤,后升都指挥同知,把荣升指挥同知。


  

同儿水作战  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鲁土司五世鲁麟与指挥同知把玺率土军阻击鞑靼,保卫庄浪。先在青石峡展开阻击战,奋勇突入敌阵,斩数十人,后又追击于同儿水,尽夺所掠牛羊、财务而归。鲁麟升都指挥佥事。


  

西征平叛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令 李文忠(曹国公)往筹军事。沐英领兵至洮州旧城,叛军逃遁,追斩其首领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选地修筑城池守御。《沐英传》:“经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朶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搬师。”据查,曹国公李文忠逝于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战功卓著,西线作战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统率沐英等将领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乱,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贴木儿所谓“蒙曹国公选充马军”,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标注的参战时间记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写之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亦袭称曹国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开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于与燕王朱棣在中原对峙大战,不可能西来甘肃,因此,印结图上所记的曹国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为此,民国27年(1938年)把连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谱序》已做了修正,改为“洪武十二年”。


  

 


  

 


  

 


  

把姓介绍信息修订

把ba
姓氏最新1讨论
  • □巴黎:把姓人(2015/2/25 4:49:03)
  • □把旭东:讨论(2014/2/17 19:07:40)
  • □把旭东:讨论(2014/2/17 19:03:25)
  • □把灵:讨论(2013/1/6 16:26:59)
  • □把正春:讨论(2012/5/24 15:58:57)
  • □把正春:j江苏省宜兴人(2012/5/24 15:52:50)
  • □把雨桃:讨论(2011/5/29 18:04:50)
  • □把雨桃:讨论(2011/5/13 23:40:01)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把得青(2016/5/17 10:26:56)
  • □访客:稀少(2016/4/25 13:51:08)
  • 我也姓把,如有同家族人,请加我微信brg0312
  • □访客:姓氏评论(2015/4/11 12:33:17)
  • 把懿染
  • □把裕创:姓氏评论(2014/5/26 16:27:32)
  • □把发栋:姓氏评论(2014/4/14 23:56:42)
  • 把家兄弟群 67207905,把氏请加,多多讨论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