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辛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7/5/21 11:53:00
21956字 评价:0
  

一、族源


  


1、 有人认为是现代人的祖先可能始于距今七万五千年前的非洲赤道附近,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按现在标准来说是处于濒危物种,因为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使人类的食物极度匮乏,但火的使用和温暖海洋提供各种美食使人类趋向沿海生活。上万年的海洋生活改变了人类本身外貌,厚厚的脂肪,光滑的表皮,不仅使人更加适应海洋生活也因而异于其他类人猿。现代基因研究表明当时的人类可能不足四千人,然而可能就是这四千人形成了现在的六十六亿人类。有人认为,三万年前人类开始不断随冰川的退却向北扩张,逐渐走出非洲。同时人类的认知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日,月,星,白天与黑夜被理解,也有人观察星空与日光下的影子,开始形成最为简单的认知知识。 有人认为,一万一千年前,有可能最初13个成年女性所形成的母系部落沿中国大陆冰川退却的路线,从今北部湾开始一直顺海岸线向北扩展。


  

一万一千年前,人类的认知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太阳年、月及植物的选用,并开始施行族外群婚制度,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族外婚能保证族群的发展,这时女性是崇拜的对象,他们也会使用独木舟。最后这群人在今长江三角洲停留,并沿长江向西进入江汉平原,这时的认知发生重大改变,农业上已经有早稻(籼米)和晚稻(粳米),有纺织技术(苎麻与蚕丝),以及与之对应天文地理知识,各种辅助工具规(圆规),矩(直角尺),锯(骨质,石质和玉质),玉宗(定位天北极),纺轮(观察子午线)。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认为,天象蛋壳地象蛋黄,都是圆的,也就是华盖的来源。有二十八星宿的概念,并建立祖先崇拜制,也将鸟崇拜开始确立(原始人认为鸟是唯一可以离开地走向天的使者),因不断的对太阳观察,确立盖天派思想。辛是"萨满"的快读音,是早期社会中的智者。辛氏先祖开始在今浙江北部、江苏、安徽等地安家落户,主要是农鱼和农猎生活,当地气候适宜加上物产丰富,人口也比较兴旺,形成以环太湖与濒海的密集定居点,几乎是今天苏南的样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六千年前的一场持续水患,使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多数低地在耕作期没入水中,无法种植。于是族人的重点北移今江苏连云港与山东南部的古黄河三角洲,随着时间推移,辛氏先祖的大部分已落户北方。与此同时,从今中亚沿新疆及黄河河谷不断有民族东进,与本土的民族不同,他们会一点懵懂的炼铜技术,但会使用马车,实际上他们就是土耳其和土库曼的先人。在四千年前,实行族外婚的辛氏先祖与9个来自今乌克兰的母系部落相融和,9个部落自称为“狄,突厥,土库曼,土耳其”,合称东夷22部落或二昊(大昊与少昊),自称为“有辛,赢,纳西”,是盖天派的主要传承者,其中包的部落有一名男子叫羲,被选来传教盖天学说,被后人称为扶羲,现在有人认为河南濮阳45号墓是伏羲的墓。不过当时使用的字是有封闭的曲线构成,就如同今天美州印第安人的文字那样。农业非常发达,古典数学也很发达。“狄”使用马车,也会铜的冶炼技术,所以进入中原后移动和扩张非常快。有辛是当时沿海,沿河一带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最先进科学代表,最先进社会组织代表。



  

2、在今六千前新冰河气候,中国气候开始变冷,部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部落受到饥饿威胁,在半母系社会中,部落将认为是多余的男性赶出以(实际上大多数成年男性),于是那些被赶出者开始掠夺有富余的族群,一些雨水丰富的谷地的族群首先受到冲击,发展到后来部分没有抗击掠夺者的族群中男性全部被掠夺者杀戮。中原历史进入5帝时代。“夏,姜,羌,藏,周”是8千年前沿黄河进入今甘肃南部临洮一带的13个部落中分化出来的11个部落,因6千年前的变冷而没有退回东面,而选择向西进发的“西方牧羊人”。


  

在变化为父系社会的夏族,通过与有辛族结合,学习了三个代表马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不过当时还是群婚制,所以有禹的母亲有莘氏女志(修己、女嬉)因梦食薏苡而生之的传说,商汤也娶有莘氏女得伊尹而有天下(《墨子·尚贤》、《尸子》、《孟子·万章章句上》、《楚辭·天問》、《吕氏春秋·本味》、《大戴礼记》、《史记》、《水经注·伊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絕書》、《说苑》),周文王因妻有莘氏女太姒(太姒生十男:長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度、曹叔振鐸、霍叔武、成叔處、康叔封、聃季載)生武王開有周八百年(《诗经·大明》、《周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魏时期大同西晋皇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之彩绘描漆屏风》)。


  

在黄河与洛河谷地这一范围生活的人们,较先进入父系时代,不过当时人们有姓、氏两种概念,姓更像现在的民族,氏接近与今天的姓。某女生,就是姓,全中国不过33个姓(13个天族、11个地族、9个人族),天族是农耕族,地族是牧猎族,人族是工商族。



  

3、商周之交也是气候变化最大的时期,(辛是如今"萨满"的快读音,取28宿中角宿的形,表示承天意授时与大众的意义。甲是以十字纹代表日晷测日法及居于内切与外切2个园中的一个正方形的表式)。商纣王也与有辛联姻,同时周文王也与有辛联姻。商起源于现内蒙古与后来的匈奴、女真、维吾儿同源。夏、商同为古羌族。商末周初有辛开始被称为赢,也就是33个姓中的一个,秦、赵都姓赢,赢是鳄鱼捕食的象形,音表示多的意思。辛甲当时向商纣王提出以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来改善部落间的冲突,但纣王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没有加以执行。周武王灭商前,请辛甲共商国是,辛甲系统的建立了国家的法律文字与农业生产等制度,武王将今天长治市长子西南的谷地,做为辛国为甲公的生活生产河科研用地。同时采用井田制,以科学种田换国家收入。使,是,史,事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太使就是大史。周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部分,当时周大史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相反要自带盘缠去参加各种国是活动,其收入来源于自己的食邑部分,辛甲还是第一个完整的整理甲骨文,并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其职务世袭的,按周的封国裂土制度,辛为国氏,有长子及长孙继承,平民无氏,二儿子取父亲官位,三子或其他取祖名为氏。姓为母系部落来源,辛的姓为嬴,和秦赵是一家。周昭王时辛由靡将落入汉江中后淹死的周昭王救起,被封为狄公,这样辛国从山西子长到甘肃临洮的一连串的河谷地带,其后先后分出尹、赵、秦。辛国中的秦,赵先人先后独立,成立秦和赵,后来周太史儋也就老子就自己和秦合并了,儋的三儿子姓李,被认为是李唐王朝的先人.辛作为秦贵族。儋的另一个儿子取司马为姓.为晋司马王朝的先人.辛胜为秦将军,在燕荆轲刺秦王的恐怖事件发生后,立刻带秦军从太行山最北的道口,直奔燕国,几天后将发动恐怖行动的燕国统治者彻底消灭,建立了新政权,同时自己带大军守卫中山苦阱(今河北正定西的太行山谷道入口),与赵陀相识。


  

周采取分封制,辛为国姓通常情况下只有长子、长孙才可以姓国姓,一般情况下人数大多不过十几人。通常可以认为辛胜为今所有辛姓人员的可推溯的最早祖先,按史记、汉书及新唐史记载,在现在条件下,可以确认辛胜以后的辛姓人员的族系,本支有辛胜起至今的较完整的记录。


  

4、汉初辛胜的曾孙,辛蒲为了稳定西部顾全大局毅然放弃在华北的丰厚财产带领全族迁移到,陇西狄道及今天的临洮,当时狄与汉人之比为1:1而移入的汉人多是劳改对象,他们即与当地的其他民族有矛盾又暗中支持狄人的分离活动。辛蒲的曾孙柔任左扶风CEO,辛柔的四个儿子都担任省部级职务,孙子辛庆疾任酒泉太守时成功接受并安置投降的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并将他们转化成生产建设兵团,这时辛氏成员共有20多人担任省部级负责人,后来历史上辛氏在也没有这样辉煌。不过这些人全部被王莽所迫害至死。今天大多数辛氏是辛庆疾的小孙子孟孙的后人。宋欧阳修按唐朝习惯将当时辛氏人员分为5个支系。


  

 


  

辛姓望族居陇西(今甘肃兰州、临洮、巩昌、秦州一带),陜西閤陽,江西萬載、上饶,山西孝义、长子,山东莱州、济南,湖南临澧、石门。


  

5、与辛有关的民族与姓


  

民族:


  

纳西\摩梭      源于有辛的母系部落,但与今天的辛氏DNA检测中母系来源不完全一致,今天辛氏的母系来源中含狄(高加索人的成分多一些)


  

姓:


  

亚\尹\史\伊 周初辛甲的儿孙后人


  

董\司马\李\翟 周中后期辛氏后人


  

国姓  
周采取分封制,通常取国名为姓的是国的食邑人,食邑人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当地产量,同时也是区域的管理人。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的收入按井田制分配。研究表明,同一时期内,国姓人数通常是祖孙及长子、孙及未有子嗣的儿子,一般不过数十人最多,大多时候不过十几个人。   


  


 


  

二、名胜遗迹:


  

高辛氏帝喾墓、周武王母太姒墓、商代元圣伊尹墓:陜西閤陽(合阳)。


  

帝喾高辛墓:河南濮阳顿丘。


  

帝喾高辛陵:河南商丘古城(亳)南五十里高辛镇西北。


  

莘原:河南三门峡西峡石镇西15里(榮陽村),西虢地。


  

莘城、莘昌亭:河南陈留县东五里,夏杞东楼公居陈留雍丘县(《括地志》)。


  

莘冢集:山东曹县西北。


  

大莘店:河南伊川平等乡平等村之伊尹祠、伊尹墓、尹台、伊尹故里、中华第一相碑,伊尹祠有对联曰:“伊尹耕野几度鸣鹤盘垣九皋去,汤王聘贤五番玉骑奔腾龙门来”。(《晋语》称’文王访于辛尹’)


  

禹墟:位于蚌埠市西郊涡淮交汇处涂山脚下的禹会村。


  

少康城: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北八华里之康城村。



  

伏羲庙、伏羲陵:邹城市微山县两城乡(《十三道图·图经》: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背依凤凰山,面朝独山湖。庙后有“六合”、“圣母”等诸泉汇流。伏羲庙前有三圣阁,后有女娲殿。《路史·太昊纪》称:“按帝冢今在山阳高平之东”(陵在两城乡驻地之东10公里处)。又注:“太昊之国有庖国,姒姓,今庖水在山阳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其迹无疑也”。庖水即泡水,历史上在沛县由西来,平乐城在单县东四十里。《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平乐有泡水,东北至济入泗”。这就是说,泡水入济水,济水入泗水,而泗水又从高平境内穿过,由北向南流去,注入淮水。伏羲庙:甘肃天水,一处在城区西关,一处在城区西北15公里三阳川的卦台山。


  

太昊伏羲陵:河南淮阳县城北3华里,古蔡河畔,城湖之滨。


  

 


  


  


  

三、世系简表


  

1、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


  

      世本是目前比较可以说明问题的资料,但是由于战争,原商务印刷馆内藏的孤本为日军所毁,可能在美国会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有原清宫流出的文献。所以目前只能简单说明。


  

辛公甲 为辛姓始祖  


  

也作“辛甲大夫”。原殷臣,曾事紂王,向纣谏言75条,而纣王不听。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 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今属山西)。《汉书·艺文志》著其录《辛甲》29 篇。今佚。
序《辛甲书》一卷,周辛甲撰。按《春秋左氏传》以为周太史。刘向《别录》以为故殷之 臣,事纣,七十五谏而不听,去之。周文王以为公卿,封长子。《汉艺文志.道家》有辛甲 二十九篇,《隋唐志》不著录,佚已久。


  

 


  

曾孙


  

俞美(吕氏春秋作 有靡,史记作由美)


  

其后 辛有


  

后为廖


  

廖后为胜


  

 


  


  

2、秦辛胜始 据史记及汉刘韵所整理后左传又按宋欧阳修之新唐书


  
第一世

  
胜 秦将军 家中山苦陉

  
第四世

  
蒲 汉初以豪族徙陇西狄道(甘肃临洮)

  
第七世

  
柔 字长汎 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 、冯翊太守。四子:临众、武贤、登翁(汤) 、子产,豫章太守(江西南昌)。

  
都尉。战国时始置,比将军略低的武官。西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掌管一郡之军事,武帝时,又在各要地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又中央官职中也有称都尉者,如水衡都尉、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东汉武帝时,废去郡都尉,以其职务并入太守,如有军事,则临时设置都尉,事讫罢之。并撤销关都尉,只在边疆之郡设置都尉及属国都尉。东汉安帝时,因对羌人作战,保卫三辅,设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皆置诸曹掾史。

  
第八世

  
武贤  破羌将军

  
第九世

  
庆忌  字子真 左将军、光禄大夫、常乐公 生三子护羌校尉:通、函谷都尉:遵、茂,  庆忌为武贤从弟(嗣子)

  
第十世

  
茂 字子渊 水衡都尉、酒泉太守、侍中、后汉成义将军

  
第十一世

  
孟孙

  
第十二世

  
伯真  长水校尉

  
长水校尉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

  
古代军队的编制丹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

  
第十三世

  
叔兴  子 恩 殷

  
第十四世

  
恩  子  焉

  
殷 子  怡

  
(以其后的5个孙子,分5个世系 归纳目前所有辛姓人员的族系 以下仅将本支简述)

  
第十五世

  
焉  有子 寅 裕 胥

  
怡  有子谧 洪

  
后代称恩后寅支  恩后裕支 恩后胥支

  
第十六世

  
裕 

  
第二十二世

  
晁  东晋兴元年(公元403年)凉州将军,(晋书二十六)

  
明 (谧曾孙 其父宾)  后代称殷后宾支:渊  (殷四世孙)后代称殷后渊支

  
第二十三世

  
敬宗

  
第二十四世

  
灵宝

  
第二十五世

  
徽    后魏徐州刺史

  
第二十六世

  
季庆  北周青州刺史

  
第二十七世

  
公义  周天和太学生 岷州刺史 牟州刺史 隋司棣大夫

  
第二十八世

  
亮  侍御使

  
第四十七世

  
维叶  唐大理评事 自狄道徙济南

  
第四十八世

  
师古  儒林朗

  
第四十九世

  
寂   宾州司户参军

  
第五十世

  
赞    朝散大夫 陇西郡开国男 亳州谯县令 知开封府 赠请朝大夫

  
第五十一世

  
文郁   赠中散大夫

  
第五十二世

  
辛弃疾 (1140)宋高宗绍兴十年(庚申)五月十日卯时生

  

 


  

3、宋元明朝时的迁徙情况


  
恩后寅支:先徙开封祥符后辛庆由徙密州(山东诸城) 辛茂将为唐相 后代从维州山阴(山西)徙京师

  
恩后裕支:辛实自汾州孝义(山西)徙郑州  辛维叶自狄道徙济南 辛整徙莱州  辛(革韦)徙东京
殷后宾支:后人南渡徙福州

  
殷后渊支:辛德源    辛元驭 唐武后屯田郎后任刑部侍郎   辛元驭十八世孙辛太徙 东平(山东)其后人徙万载(江西)

  
山东共有四次大迁徙,所以目前山东辛姓分布较广

  
山西也有两支

  
辛弃疾共有九子 现较多的是四子的后代 在苏南、上海、浙江基本是四子的后人。 

  
辛德源是否在四川落户 我没有此方面的资料

  
东晋时辛氏人口极少,故宋欧阳修分五支。

  
 

  
清基本与明分布相近,自民国后人口迁移加速,如果没有老谱基本很难搞清了,以本支为例现以分布国内大部地区,另有南洋、港澳、美、日、英、德、澳洲、新西兰、南美等地。

  
 

  
 

  

四、家乘谱牒



  

【山西享县】辛氏族谱四卷(民国)辛在勤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享县泰来堂石印本;四册吉林大学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二卷(清)辛文彬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图书馆(二部)【江西】万载辛氏族谱十卷(清)辛廷芝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3、5、6、9)(又一部存卷首、9)



  

【江西】万载辛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辛炳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木活字本 江西图(一部存卷1-5、8-12、14、19-3;另一部存卷首5、7、8、14-18、24-3;又一部存卷6-8、14-16、18-21、24-27、30;又一部存卷14)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十卷(清)辛介福等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1、6、7、10)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七卷首一卷(清)辛守质等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1-9;又一部存卷1、9-10)



  

【江西】万载辛氏幼房谱八卷末一卷 (民国)辛际唐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活宇本江西图(存卷1-7、末2卷)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不分卷 (清)辛锡庚等纂辑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四册 江西图【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 (清)辛景舒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江西图(一部存卷1-6;另一部存卷首、1-6、末)
  



  

【江西】万载辛氏六房谱□□卷;(民国)辛观涛等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末二卷)



  

【江西】万载辛氏观房谱□□卷(清)辛景光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木活宇本江西图(存卷4)



  

【江西】万载辛氏顺房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辛子敬等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首、2-4、末)



  

【江西】万载辛氏达房谱不分卷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辛氏族谱》<清>辛震纂修 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六册 403页16A 714-3


  

 


  

【江西 铅山】两本辛氏宗谱:一本为民国戊午年牗公元1918年牘所修,另一本于1948年拓自该县紫溪乡辛姓人家,该族人称,宗谱内记载辛弃疾是先祖,当地还保留了一幅辛弃疾的画像。


  

《辛氏族谱》山东蓬莱:守成公始:“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長,懋脩國延運,積善傢餘慶”



  

《辛氏族谱》2007年5月在天水秦州区华岐乡辛大村被发现: 这本近万字的族谱记载了辛姓的根源,源于陇西郡受辖的秦州西街。该谱记载了生卒于天水,曾显赫一时的历史名人,还记述了天水一些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重要战事及家族典章制度等。



  

《辛氏族谱》山东海陽市



  

《辛氏族谱》湖南臨澧縣



  

《辛氏族谱》江蘇濱海縣



  

《辛氏族谱》福建羅源縣



  

《辛氏族谱》 河南陕县东凡村(85 姓辛):“辛氏微育原淤以缘封莘遂据莘为族。”


  


  

《辛氏族谱》河南襄城辛氏.远祖为三国魏侍中辛毗(颖川禹州)之后.世居真定曲阳.元末.仲良祖为避乱徙襄.明成化初年(1465).宪副公(五世访祖)首创是编.义例有凡.世系有图.小传有述.恩命有纪.志状有考.赠言有录.谱之规划条节.盖已彰明较著矣.于是历世之五.尊卑秩序.长幼雁行.雍雍睦睦(mu)彬彬济济.襄人称诗礼名家.必曰辛氏云.稼庵公(六世瀌祖)重整家谱,肃敏公(八世自修祖)于明万历六年再修家谱.在南京刊印后户授一册.承一九九一年十月祭祖议事.重整家谱,于一九九七年八月新谱稿成.


  

【江苏】 梁溪辛氏宗谱 32册 西元2000年重修 无锡 张家港 上海图书馆藏 始迁祖稼轩九世孙福号无庵自华亭松江府徙锡邑


  

【安徽】霍邱辛氏族谱


  

 


  


  

【字辈】


  


山东蓬莱辛氏字辈:


  

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长,茂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  


  

 


  

山东日照的辛氏字辈:


  

作公崇本,全仕有方,于泽克延,后世永昌。


  

 


  

江西万载辛氏字辈:


  

20--59世:


  

金女树炳基,锦源植焕增,均洪集熙起,锡泽本辉培,


  

镇滋东耀载,铭济材照至,钟汉果烨垂,铨清松炜在...  


  

 


  

四川蓬安辛氏字辈:


  

文庠怀今都太然,庭学长天开运通,景正永盛光树大,世德隆昌绍顺宗。


  

 


  

 


  


  


  

五、郡望堂号



  

【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用毒酒逼他说:"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算了,我特意试你的。"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还有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辛恭靖厉色说:"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陇西】


  

【雁门】


  

【五龙】


  

【枣强堂、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


  

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


  

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孝友堂】 明无锡辛铭字敬斋之后人用


  

【永思堂】福建潮州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六、 历史名人



  

辛甲,(许多文中称又名辛尹,不过在周初尹是副手的意思,疑为其兄弟,周初对偶婚可能不是非常普遍,直到秦商鞅变法时才法定兄弟分家)、辛公甲,商末“三仁人”,周开国太史,著今存《虞人之箴》、《辛甲二十九篇》。(《左传·襄公四年》、《国语》、《韩非子》、《史記》、《漢書·藝文誌第十》)


  

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在合陽曾出土:辛中姬皇母鼎)。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大姒生十男: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周公旦、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霍叔武、次成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大姒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及其长,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君子谓大姒仁明而有德。诗曰:“大邦有子, 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又曰:“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此之谓也。(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辛伊, 辛甲弟。


  

辛轶


  

辛佚


  

 


  

辛俞美(也稱辛由靡),陝西合陽人,辛甲曾孫,以勇武著稱。《吕氏春秋•音初》:“周昭王亲将征刑蛮,辛余靡长且有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反振祭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實爲長公。”


  

 


  

辛伯阳,大夫,陝西合陽人。


  

 


  

辛有,太史,陝西合陽人。辛俞美之後。


  

 


  

辛廖,陝西合陽人,辛有後裔。


  

 


  

辛栎 《说苑·至公》、《吕览•长利篇》:辛栎/辛宽 见鲁穆公曰:“周公不如太公之贤也。”穆公曰:“子何以言之?”辛栎对曰:“周公择地而封曲阜;太公择地而封营丘, 爵士等,其地不若营丘之美,人民不如营丘之众。不徒若是,营丘又有天固。”


  

 


  

辛儋


  


 


  

辛銒,字文子,蔡丘濮上人,晉公子,學于老君,為范蠡師,号通玄真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着,其志沉沉,不肯自显,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著有《文子》:道原、精誠、九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12篇。(《漢書·藝文誌第十》、马亹的《意林·范子》、《北史·萧大圜》)



  

辛狐董狐),晋国太史辛有的后代。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左传》、《国语》)。


  

 


  

辛胜, 秦将军,在荆柯刺秦王事件后,率军秦军灭燕,后留守中山苦阱(今河北正定西,太行山谷口),辛追为其女,因与后称南越王赵陀之关系,为护家族之利,辛追嫁利苍助其抗赵陀。因为名将之后有丰富的天文,数学知识,为汉军事科技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直到清初都没有超越其军事测绘的成绩。(~前236前--前186年)西汉长沙相利苍之妻,1972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主人。


  

 


  

辛延年,生于公元前220,秦汉著名诗人,作品存《羽林琅》一首,始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将它归入《杂曲歌辞》,与《陌上桑》相提并论,誉为“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费锡璜《汉诗总说》)。


  

 


  

辛武贤 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宣帝时任酒泉太守。神爵元年(前61)西羌贵族反叛,被就地任为破羌将军。取胜後复为酒泉太守。后七年,复为破羌将军,征乌孙至敦煌。



  

辛庆忌,字子真,西汉破羌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之子。建旄枕戈,威震边陲,饮节居俭,为匈奴所惧,封光禄大夫,右将军、左将军。性节俭,正直仁勇,为国虎臣。匈奴、西域皆敬其威信。 (漢書·辛武賢列傳)


  

 


  

辛通,狄道人,西汉末徙昌陵(今陕西西安东),后留长安。庆忌长子,官护羌校尉,平帝元始中,王莽秉政,其党羽甄丰、甄邯,威震朝廷,他自以为名臣之后,不屈事甄等,为甄所恨,莽灭平帝外家卫氏,他的长子次兄与卫氏相善,为两甄等人举奏被杀。   


  

 


  

辛遵,狄道人,西汉末徙昌陵(今陕西西安东),后留长安。庆忌中子,任函谷关都尉。平帝时王莽专政,不准平帝外家卫氏入居京师,其兄子与卫氏善,莽灭卫氏,遂为人告发,有怨叛王莽之谋,与其兄弟通、茂等被杀。   辛茂,西汉末徙昌陵(今陕西西安东),后留长安。庆忌三子 王昭君的心仪之人。任水衡都尉,后出为郡守,与其兄通、遵均有将帅之风。宗族支属官至二千石者达十余人。


  

 


  

辛伯真 后汉长水校尉,校尉的出现主要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设立在中央设立中垒,步兵,屯骑,长水等八校尉。在边陲,又设立护乌桓校尉,元帝时设立戊己校尉。〈汉书 百官表〉“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为二千石之官。(相当于骑兵总司令,司令部在长水。)旧传其父孟孙没有做官就过世了,母及祖母均为狄(丁零)人,祖母为狄首领之女,母为祖母同族。祖父辛茂及辛氏家人被王莽所迫害后,其父在狄(丁零)人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带其回狄道。身高约1.90以上非常威武。宋欧阳修等人以当时辛氏的牌位为依据,认为是宋代辛氏基本上都是他的后代,并自狄道辛氏分出五个支系,当时各地开基人的祖籍在狄道各祠堂中可以查到。


  

 


  

辛晁 后汉凉州督尉


  

辛毗(?-234),三国魏臣。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事袁绍,绍死,受袁谭之命向曹操求和,反而劝操乘机平定河北,以功拜议郎。魏文帝、明帝时任侍中、卫尉,敢于直言上谏,文帝曾于荒年拟迁十万士家于河南,他坚决反对,文帝只好减半。卒后谥肃侯。


  

 


  

辛宪英(190-269),三国才女。魏国阳翟(今禹州)人,三国魏侍中辛毗之女,太常羊耽之妻,曾拒绝曹丕之秦晋之好(《晋书·列传六十六》)


  

 


  


辛勉,字伯力,西晋陇西狄道(甘肃狄道)人。“博学,有贞固之操”(《晋书》)。怀帝时官至侍中。刘聪拟任其为光禄大夫,固辞不受。聪派人以毒酒逼之,勉曰:“大丈夫岂以数年之命而亏高节”,引药将饮,被止之。聪嘉其节,深敬之,为其筑室于平阳西山,勉亦辞而不受。
辛萧,晋文学家。散骑常侍傅伉妻,生平无可考。《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一卷,已佚。今存文《芍药花颂》、《菊花颂》、《燕颂》三篇,皆写景状物;另有《元正诗》一首,为应景之作。诗文均载《艺文类聚》。


  


 


  

辛敬宗,代郡太守,甘肅临洮人。


  

 


  

辛季庆 青州刺使


  

辛恭靖,东晋陇西狄道(甘肃狄道)人。《晋书》载其“少有器干,才量过人”。隆安中,为河南太守。姚兴领兵围攻。他固守百余日,因无救援而城陷,被俘至长安。欲让其掌管东南之事,他厉色曰:“我宁为国家鬼,不为羌贼臣”。兴怒,囚之。元兴中,越墙逃至江东。桓玄任为谘议参军,不久病卒。


  

 


  

辛谧(?-350),字叔重。十六国后赵 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父怡,晋幽州刺史。谧少有志尚,不妄交游。晋时,召拜太子舍人、诸王文学,累征不起。晋怀帝永嘉时,以谧兼散骑常侍,慰抚关中。谧见洛阳将败,遂应之。及长安败,陷于前赵,刘聪授大中大夫,不受。后赵灭前赵,历石勒、石虎之世,不受辟命。冉闵立,复征为太常,谧乃遗闵书,劝闵以战胜之后,以身归晋。因不食而卒。


  

 


  

辛纂(?-534),字伯将,北朝北魏将领。雄族兄。初为兖州安东府主簿。再起为奉朝请,累迁至南道行台。善抚将士,拒梁军有功。庄帝时,位至荥阳太守。后附高欢,为西荆州刺史,遣军击蛮民,兵败,诸将不返州城。字文泰军袭入州城,战死。


  

 


  

辛雄(489-533),字世宾。北朝北魏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颇涉书史,好刑名。宣武帝正始初(504),除给事中,十年不迁职,乃病免。为清河王元怿户曹参军,用心平直,娴明政事,由是显名。后为怿记室参军。孝明帝神龟中(518-519),除尚书驾部郎中,转三公郎。曾上书理东平王元匡,又论狱事,诏并从之。雄又为《禄养论》,主公卿大夫士宜听禄养。后为司州别驾,加前军将军。孝昌元年(525)元法僧叛魏归梁,安丰王元延明讨之,盘桓不进,乃诏雄副太常少卿元诲督之。后除司空长史。率军讨山蛮,在军上疏论用兵赏罚。后为尚书右丞。孝庄帝时为度支尚书。历都官尚书行河南尹、殿中尚书、吏部尚书,寻为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兼侍中、左仆射。孝武帝入关,高欢至洛,杀雄。雄所作文,唯《魏书》本传所载章表存,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辛子馥(?-550),字元颖。北朝魏学者、文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祖绍先,孝文帝时为下邳太守。子馥早有学行,孝明帝孝昌初(525)为南司州龙骧府录事参军。孝庄帝即位,为宣威将军、尚书右主客郎中,持节为南济、冀、济、青四州慰劳使。后为平原相。元颢入洛,子馥不从,为元仲景所拘,颢败,封三门县开国男。孝静帝天平(534-542)中为东南道行台左丞、徐州开府长史,历尚书右丞、清河太守诸官,卒。子馥以《春秋》三传经同说异,遂总为一部,传注并出,校比短长,会卒,未就。其书今佚。


  

 


  

辛庆之(?-553),字余庆。北朝西魏将领。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善为文章,慷慨有志气,家为大族,贺拔岳用其为行台吏部郎中。大统四年为盐池都将。时西魏军新败,郡县官多逃,庆之据盐池坚守。时论赞其有仁者之勇,历任度支尚书、郡守、刺史。为政俭朴宽和。西魏废帝二年,为秘书监,不久卒。


  

 


  

辛术(约500-560),字怀哲。北朝北齐藏书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敏明,有识度。初官司空胄曹参军,再迁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有惠政。武定六年(548年)封江夏县南,迁徐州刺史,至吏部尚书卒。少爱文史,晚年益苦学不倦。虽在军旅,仍手不释卷。及攻下淮南,资财物品都不取,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齐、梁朝的佳本善书,搜集多至万余卷,并购有顾、陆等人名画、二王以下法帖。


  

 


  

辛昂(?-572),字进君。北朝北周将领。庆之族侄,初为侯景行台郎中。大统十三年,归西魏为丞相府行参军。尉迟迥攻蜀,以占募从军,任为成都令。用忠孝礼义约束居民,风俗顿改。北周初,为天宫府上士。武帝初,数为朝使,协调梁、益军政事务,处事明断,屡有成效,迁渠州刺史,劝诱僚民归附,进位开府仪同三司。为宇文护信任。遭帝忌恨。帝杀护,昂受刑死。


  

 


  

辛威(?-580),北朝北周将领。陇西(今属甘肃)人。少慷慨,有志略。初从贺拔岳征伐有功,代辅国将军。后归宇文泰,引为帐内。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先登陷阵,勇冠一时。以功进爵为白土县公,历鄜州、河州刺史。周孝闵帝即位,拜大将军,进爵枹罕郡公。后累进位上柱国,进封宿国公,迁少傅卒。


  

 


  

辛彦之(?-591),隋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博览群书。宇文泰用为中外府礼曹,制定朝仪。北周末为少宗伯。隋初,为礼部尚书,与牛弘共撰《新礼》。为随州刺史,进贡皆为祭祀用品,受文帝赏识。信佛教,为潞州刺史建高塔二座。开皇十一年,卒于州。撰《五经异义》、《坟典》等。


  

 


  

辛公义,季庆子 隋陇西狄道(甘肃临姚)人。早年丧父,由母教养。北周时,以良家子弟被选为太学生,学习“以勤苦著称”。入隋,官主客侍郎。以平陈功授岷州刺史。为政亲善,用所得俸银买药给人医病,州民呼之为“慈母”。迁牟州刺史,为官“不敢有私”,执法不避权贵(《隋书·循吏》),后迁司隶大夫


  

 


  

辛亮, 甘肅临洮人。公义子,唐侍中。


  

 


  

辛云京,唐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客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世为将家。云京有胆决,性况毅,以勇略冠军中,积功特进太常卿。史思明屯相州,云京率锐兵四千袭滏阳,追破其众,至浪井。录功,加代州都督、镇北兵马使。后授太原尹,进封金城郡王,数年,太原大治,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历中卒。


  

辛京杲(?-783),唐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客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世为将家,云京从弟。从李光弼出井陉,与安禄山叛军作战,常为先驱,战嘉山尤力,累迁鸿胪卿,召为英武军使。代宗时,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封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后为工部尚书致仕。朱泚攻占京师,以以老病悲痛而卒。


  


 


  

辛谠,唐臣。咸通十年白衣从杜滔等人镇压庞勋义军,拜泗州团练判官、侍御史。不久又复隐居。


  


 


  

辛仲甫(927-1000),北宋臣。字之翰,汾州孝义人。后周时,为郭崇幕僚。入宋,又随郭崇为平卢军节度判官,改任郓、齐观察判官,累雪民冤。乾德五年(967),知光州,旋改知彭州。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欲留塞北,乃言:“义不可留”,还知成都府,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为政尚宽简,蜀人得以安。官至参知政事,幷主持重新印刻了《說文解字》。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太子太保。


  


 


  

辛炳,字如晦,宋福州侯官县(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绍兴二年(1132),为侍御史。福建八州添差官吏至百八十余员,建请国家艰危之时,冗食之官无益,尽罢免。又论张浚败事误国,浚坐落职。因疾出知漳州,未上任而死,家贫无以葬。赠通议大夫。


  


 


  

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宋莱州(今属山东)人。政和二年进士,为单父县丞,南渡后为浦城令。绍兴五年召对,除驾部员外郎。七年迁吏部郎、湖北运判,中途召还,擢右正言。以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忌,八年出为湖南提刑。旋奉祠闲居,达十六年。秦桧死,起知婺州,擢权给事中,寻罢,复起知泉州。孝宗即位,除御史中丞。隆兴元年,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执政三月,以疾乞免,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乾道六年卒。善属文,尤工于诗,韩元吉跋其诗,谓“优游平淡,气恬而意新”。著有奏议二十卷、笺表十卷,今已佚。


  

 


  


 


  

辛弃疾(1140.5.28-1207.9.10),公义后人,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人。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性豪爽,尚气节。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金统治的华北地区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时年二十二岁,也聚众加入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辛弃疾劝耿京归宋,并受命去南宋接洽归附事,返回时,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害。辛弃疾即率王世隆等,将已任知州的张安国俘获,并率反正士兵万人归来。初任江阴军签判,后著《御戎十论》,向宋政府陈述宋金形势,要求备战抗金。1165-1167年,廣德軍任通判,其間於 范邦顔 (河北邢臺人,1161年任新息縣令時南归,任长兴縣丞,1168年任鎮江軍判官)之女連理,寫有《美芹十论》。乾道四年(1168),开始词的创作活动。淳熙四年(1177),任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官。八年冬罢职,退居上饶城郊“带湖”的“稼轩”新居,从此以稼轩为号。在上饶一住十年,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寓寄在歌词中。淳熙十五年,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问世。辛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辛词多方面反映了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创造力,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他出任福建提刑、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等职,接着又罢官,不久自上饶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的瓢泉。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末,奉诏入朝。四年三月,出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赋《永遇乐》以抒怀,有句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然而次年夏天又被免职,返回铅山,不久病死。现存诗文数量较少,词则尚有六百三十余首。后人进行辑佚补存,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稼轩长短句》較为完备。


  


 


  

辛愿(?-1231),金学者。字敬之,福昌(河南宜阳)人。少致力于书,博极书史。性野逸,不修威仪,贵人请客亦然,剧谈豪饮,旁若无人。曾与人言:“王侯将相,世所共嗜者,圣人有以得之亦不避。得之不以道,与夫居之不能行己之志,是欲澡其身而伏于厕也”(《金史》)。因雅负高气,不能从俗俯仰,饥冻流离。诗律精严,有诗数千首。


  

 


  

辛自修(1534--1593),三国魏侍中辛毗之后,字子吉,号慎轩,河南襄城人,明朝名臣,有破柱风。明万历十五年,大计京官,自修以左都御史掌北京,海瑞以右都御史掌南京,他两人利用这次机会整顿吏治无果,随致仕还乡。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复以工部尚书召,皆辞不赴,卒赠太子太保,谥肃敏。(《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


  

 


  

辛从益(1758-1827),字谦受,号筠谷。江西万载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任给事中、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嘉庆、道光中,先后上疏论吏治,陈陕西马政之害、江南漕运积弊,请禁革,以直言称于时。后督江苏学政。有《奏疏》、《诗文内外集》、《公孙龙子注》。


  



  

 


  


 


  


  

帝 喾 高 辛 陵



  


  


  

大 禹 陵


  


  



  


  

伏 羲 陵



  



  


  

周口伏曦太昊陵



  


  


  

黄 帝 陵 冢



  


  


  

黄 帝 陵 全 景



  


  


  

黄 帝 陵


辛姓介绍信息修订

辛xin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1/3页 1 2 3 向后>>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辛玉华(2016/6/14 16:43:33)
  • 河南生沈丘县大辛营.微信QQ1780217760
  • □访客:姓氏评论(2016/2/12 1:03:16)
  • 云南昭通的,我先祖也是有字辈,辛有坤,下一辈是,顺,志,国,林,
  • □访客:姓氏评论(2015/8/4 8:54:40)
  • 辛宇,河南商丘只知道文华玉树四个辈分,我是树字辈的,有一样的吗
  • □访客:辛氏后人苦寻家谱、族谱!(2015/1/21 13:56:09)
  • 我爷爷辛学海,若在世应有100多岁了,曾就读沈阳讲武堂,在辽宁省丹东组织过抗日。我父亲、伯父、姑姑的名字是辛永平、辛永昌、辛惠敏。我已年近半百,定居沈阳,迫切希望找到家谱!far5657@163.com
  • □辛庆志:河北邢台辛氏(2014/10/3 19:11:22)
  • 我们这的排辈是怀,金,庆,立。有一样的吗?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