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校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8/3/4 11:16:00
18240字 评价:0
  

江苏家谱


  

一世,明初1373年出生,名“镕”。长子“正崑”,字“乾元”,生二子“邦求”、“邦源”;次子“正崙”,字“乾泰”, 生二子“邦国”、“邦贤”。


  

“靖难”期间(1399---1402),从原籍故苏迁江北。


  

1、“镕”的父亲应是元朝时期的人,他在元末明初从某地来到苏州,不久生下“镕”。他的情况失载。


  

和河南、河北“校”姓的考证联系起来思考,失载的原因,应是:“镕”的父亲是元朝王室族亲,在明初,不可能透露。


  

2、从那里迁到苏州?


  

3、名子都有一定的含义。“邦求”、“邦源”两兄弟,“邦”子辈,哥“求”,弟“源”;连在一起“求源”,是何意思?隐含和表达了父亲和爷爷的什么想法?“国贤”?


  

4、乾---元;泰---安宁。


  

名字里面也有一定的学问,请大家共同探討。


  


河南省中牟县和河北省栾城“校”姓祖源初考

河南省中牟县和河北省栾城“校”姓有共同的先祖。
我们是:拔都的子孙。
我们的先祖是:成吉思汗——术赤——拔都
我们的族源:蒙古族
我们的姓:孛儿只斤氏(蒙古黄金贵族)

一、河南省中牟县东漳村南二里地祖坟“校秀书”墓碑铭文
校秀书,清朝乾隆时人,《中牟县志》有传;立碑人,他的侄孙:校逢庚,应为清朝嘉庆时人。
碑文:
不朽皇清国子监太学生抡庵校公讳秀书
应赠孺人韩氏○○○

右边铭文:

○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趁在草莽册牒沦亡各以封号记族遂○校氏厥凌○○○至○○○科校郡庠邑庠校较互见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

立墓人: 侄孙郡庠生逢庚

二、元史专家解读碑文
您发来的碑文文字脱落甚多,而且没有说明立碑年代和立碑人。希望进一步把这些要素弄清楚。方法一是把碑文再仔细辨认,二是查地方志(府、县志),三是查家谱(最好古老的家谱)。“藩服”就是“藩属”,一般是指诸王(或属国);“食邑”就是封地。“草莽”是指平民百姓厂“册牒沦亡”是指这家的分封文书或家谱之类散失了。
洪洞县元初属平阳路(后改晋宁路)。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把平阳路分给其兄、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时已故)之子拔都家族为分地,后来拔都又把这块大分地再细分给各支子孙。拔都及其后裔在今俄罗斯立国(史称钦察汗国或金帐汗国),但仍享受分地的部分赋税(五户丝和包银),并且可以派自己的下属到分地担任达鲁花赤,可能也有某一支王族中的某人来到分地,并定居下来。总之,希望能提供详细一些的资料,以便帮助尽可能您确定族属。

尊函我于前几天已经答复,未知是否收到。我的意见只供你参考,因为没有见到你家原来材料,不能断定,所以请你不要据以宣布说是我的鉴定。

三、术赤—拔都系

成吉思汗——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术赤——斡儿答、拔都、别儿哥、别儿哥彻儿、昔班、唐兀锡、不哇勒、赤老珲、升豁儿、沉白、
马合谋、兀都儿、秃花.帖木儿、升古木

拔都——撒里答、秃罕、额不干、兀剌黑赤

撒里答——(无后裔或者至少二个儿子)

秃罕——塔儿不、忙哥.帖木儿、脱脱.蒙哥、突黑秃.纳合、兀格赤

额不干——八剌、孛剌儿、秃秃只、答黑答合、阿合马、撒必儿、董克儿
兀剌黑赤——(无后裔)

金帐汗国汗系:
术赤——拔都——撒里答——兀剌黑赤——别儿哥(拔都弟)——忙哥.帖木儿——脱脱.蒙哥
——脱脱 ——月即别——扎尼别

四、河南省中牟县“较”姓在清乾隆时改为“校”姓
中牟清朝县志{顺治十六年、康熙十四年、乾隆十九年、同治八年}记载有几十名“较”姓和“校”姓人,如果把这些人名按时间横轴填写,非常清晰的显示在清乾隆20年(1755年)前,全部为“较”姓,此后(乾隆27年、[公元1762年])皆为“校”姓;而且,同时期坐落在县城北东的“较家岗”改成“校家岗”、县东南的“较庄”改成“校庄”。
这和校姓在东漳东南的祖坟“校秀书”墓碑铭文所记载的“校较互见”互相印证。
由此,推断:元时,先祖“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元亡后,改姓为“校”“较”,然后分别逃难至河北省栾城和河南省中牟县并定居下来,繁衍至今。

五、《元史》第1379页《地理一》:晋宁路
晋宁路,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晋宁路”。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
录事司
县六:临汾、襄陵、洪洞、俘山、汾西、岳阳
府一:河中府 领六县
河东、万泉、猗氏、荣河、临晋、河津
州九:
绛州 领七县
正平、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县、垣曲
潞州 领七县
上党、壶关、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
泽州 领五县 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
解州 领六县 解县、安邑、闻喜、夏县、平陆、芮城
霍州 领三县 霍邑、赵城、灵石
隰州 领五县 川、大宁、石楼、永和、蒲县
沁州 领三县 铜堤、沁源、武乡
辽州 领三县 辽山、榆社、和顺
吉州 领一县 乡宁

六、《元史》第34-34页(1236年)
秋七月,......昭以真定民户奉太后汤沐,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斡鲁朵:拔都,平阳府;茶合带(应是察合台),太原府------耶律楚材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设达鲁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颁之,非奉昭不得徵兵赋。
拔都,成吉思汗——术赤(长子)——拔都(次子)
察合台,成吉思汗——察合台(次子)
分地附合蒙古习俗,长子分地最远,其次是次子、三子....,最小的儿子守在父亲住地。

七、中牟县志:
明天启六年(1626年)本有:
......例贡......毛志孝校颜冉梦说.....
......韩应宿校先觉李.......张学鲁较廉刘倬刘名远......
......吏员......较廷禄大使......
这儿的记载,有“校”也有“较”,如何解释?
元亡,先祖逃难改姓为“校”、“较”,从栾城向河南迁移时,主要是“较”姓;也夹杂个别“校”姓。此后,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个别的“校”姓,在中牟也改成“较”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本有:
......较于亲字伯元其先栾城人迁于汴因家中牟......
这是河南中牟“较”姓和河北栾城“校”姓是同一先祖的证据。

八、“校”发音“HAO”的联想
在江苏和河南南阳有“校”姓,他们的读音是“HAO”,不读“XIAO
”。为什么?
拔都,史称“赛因汗”。
“赛因”意为“好”,“赛因汗”即“好汗”。(也有解释为“已故去的汗”)
“好”音“HAO”。
是不是“校”姓元亡后逃难的先祖,知道他们是拔都的子孙,也知道拔都被蒙古人民称为“赛因汗”;“赛因”即为“好”,在某时,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取中文发音,有意把自己的姓:“校”,读作“HAO”。或者是1843年后,从中牟迁走的校姓已经知道先祖的情况,为了纪念拔都,把姓发音为“HAO”。
这是我对“校”在江苏、南阳读“HAO”的见解,不一定正确。
我同时认为“校”作为姓氏的发音发作“HAO”,和粤地发音“HAO”无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这一定是从广东迁去的,好象无证据。
江苏的校颖说“校”发音为“好”,江苏的校月佃说发音为阴平“蒿”。发音“好”就有解了。
请大家讨论。

九、河南省中牟县东漳东南地“校”姓祖坟的方位联想
河南省中牟县东漳东南地“校”姓祖坟现在只存有“校秀书”的墓碑,这是“校”姓先祖的祖坟。东南二里许,是“校家岗”的遗址。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一个高岗,上面遍布瓦砾。这是我们在中牟的一支“校”姓从明朝到清朝道光时的居住地,1843年,黄河决口,“校家岗”和周围大多村庄一同毁于大水。(中牟县志有记载)(如果江苏校姓是从中牟迁去的,那么这里就是咱们清朝先祖居住地,并在此后不久,有校姓人携家带口从中牟迁走了。我们家就是在黄河此次决口后,从校家岗迁到县城东一个村的)
那么,如果站在“校家岗”遗址,面向祖坟,他是西北方向。按此方向一直向远处延伸,我们会发现,他指向山西的洪洞,这里是“校”姓在元朝的食邑地(封地),我们那时的祖先在这里生活了近100年;继续向远处延伸,他又指向俄罗斯南俄平原,拔都在那里建立“金帐汗国”(都城萨莱,今俄罗斯伏尔加河入里海处)的方向。
我认为,这里的祖坟的指向,是我们先祖有意为之。那是有意指向我们远时先祖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纪念。

十、“校秀书”墓碑铭文“...浩繁...”的解释
山西洪洞县,在元朝是非常繁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明初,战乱造成中原人口剧减,所以朱元璋开始从山西移民,这就是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我们校姓先祖在元朝确实因为“食邑”而“浩繁”,那时,先祖家族兴旺。
迁至河南省中牟的较姓,单独建了两个村庄(没有外姓),说明先祖在元时“浩繁”(家族兴旺、富有)。

我的分析、解释和推断:
中牟的“校”姓先祖,在元朝时,是元藩属国的人(藩服),封地在洪洞(食邑山西洪洞县),家族兴旺(浩繁------);元亡后,逃难中,丢了“册谍”,并以“封号”改姓为“校”和“较”;其中一支逃难到河北栾城(校)(解放前有联系,解放后断了,双方只知道河北、河南有同姓的人,但却不知道具体在那里,后在1984年联系上),一支逃难到河南中牟(较),分别定居下来,繁衍至今。
在清朝乾隆20—27年间(1755——1762)的科举考试中,“校”姓和“较”姓见了面(校较互见),因为双方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同一血脉,所以“莫不报捷”,并且在一起共同忆起先祖(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此时虽离元朝灭亡已经近400余年,但他们还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先祖的情况。中牟的“较”姓此后召开家族会议,一致同意将“较”改为“校”,(可能河北栾城的为“长”);这样中牟的“较”姓从这个时候变成了“校”,和河北的一致起来。《中牟县志》可以证明这个变化。



汉族史料也有“校”姓的记载:
十一、汉族“校”姓
中国历史记载汉族“校”姓有下列几种:
1、校,姓也。周礼,校人之后,以官为氏。见姓谱。按唐有校杰,为士曹。
2、校人:①马官之长,周礼,夏官,校人,“校人掌王马之政”

②主池治之小吏也。孟子,万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3、周礼,夏官,校人。
4、姓。唐有校杰。参阅《通志》二八,氏族四,以官为氏。
5、校人,周代官名。①马官的头目。周礼,夏官,校人,“校人掌王马之政”。

②管理池沼的小官。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注:“校人,主池沼之小吏也。”
6、校(姓谱)周礼校人之后,(路史)周公族之后有校氏。
7、(校正)掌管牧马的官。左传,成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
(校量)较量,兢胜。校—本作“较”。
8、校人。官名。以官为氏。

如果,这支校姓有后裔繁衍至今,并且未改姓,那么可以肯定现在居住在某地的校姓,其中有的是汉族。
他们和河南省中牟、河北栾城的校姓不同族,也不同宗。这里的校姓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江苏的校姓,我认为和河南、河北是同宗同祖。
大丰家谱,说“东游”,应该是从河南迁移。


  

在读相关的史书后,发现一些问题。

一、平阳出现了“小薛”和“曲列失伯”的宗王。
《元史》
393页:------(1295年)平阳民诉诸王小薛、曲列失伯部曲恣横,遣官鞠之。
421页:------(1298年)诸王小薛所部三百余户散处凤翔,以潞州田2800顷赐之。
454页:------(1303年)以太原、平阳地震禁诸王阿只吉、小薛所部扰民。
553页:------(1312年)敕诸王小薛部曲归晋宁路襄垣县民田。

平阳分封给拔都,小薛和曲列失伯出现在这里,怎么回事?他们是谁?

2718页:窝阔台——合丹——睹儿赤——小薛——星吉班
2729页:拖雷——蒙哥——忽必烈——真金——晋王甘麻剌——泰定帝——小薛太子(早殒无后)
(不应该是这位小薛太子)

《史集》
24页:窝阔台——阔出——小薛
窝阔台——合丹斡忽勒——睹儿赤——小薛
“小薛”是上面说的窝阔台的子孙?
“曲列失伯”是不是拔都—撒里答的儿子?

二、我们是撒里答的子孙?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19年,因花剌子模国杀成吉思汗派去的商队,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花剌子模,灭其国,其王摩诃末逃至里海一小岛,病死。者别和速不台(成吉思汗将领——四狗“褒义”之二),追踪之里海,并沿里海西边向北
,越高加索,向南俄平原的钦察出击,和术赤所部一起败钦察和罗斯(俄罗斯)联军,直达顿河之西、第聂伯河。成吉思汗把咸海、里海之北,及其周围(今俄罗斯南部平原和哈萨克大部分)分封给术赤。这就是我们那时先祖的居住地(兀鲁思)?
1227年2月,术赤病逝。成吉思汗命拔都继承术赤兀鲁思的汗位。
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逝。他的第四子——拖雷监国。
1229年8月,忽里台大会后,窝阔台(第三子)继承合汗位。1236年分封黄河以北原金朝地,其中平阳路分封给拔都。(注意分封的地理位置符合蒙古族习俗,长子最远。)
1236年,窝阔台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下令进行第二次西征。拔都为统帅,速不台副之(战争的实际指挥者),有察合台的儿子拜答儿、孙子不里,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合丹,拖雷的儿子蒙哥等。
此次西征,克俄罗斯(破莫斯科、基辅等)、波兰、匈牙利,直抵多瑙河、亚得里亚海。
1241年11月,窝阔台病逝,西征结束(1242年春天,回军)。
1246年,贵由继承合汗位。
1248年春,贵由病逝。
此时,拖雷已先于窝阔台病逝,窝阔台病逝后不久,察合台也去世。
拔都成为成吉思汗后裔说话最有分量的、最据实力的汗。
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不和睦,长子术赤系和四子拖雷系友好,而与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系不睦。
合汗位的继承,拔都说了算。他推举拖雷的儿子蒙哥继承。经过两次忽里台会议,确定蒙哥。
1251年夏,蒙哥即位。(1259年去世,其子忽必列继承汗位,灭南宋,建元帝国)
1255年,拔都在金帐汗国都城撒莱(伏尔加河入里海处)病逝。此时,他的长子撒里答正在蒙古本土。他是奉拔都的命令,到蒙古朝觐蒙哥合汗的(两支系关系和睦)。蒙哥即命撒里答继承汗位,撒里答在回去的路上或者到撒莱不久,就去世;又命兀剌黑赤继承汗位,但不久兀剌黑赤又去世。汗位由拔都的弟弟别儿哥继承,后又转到拔都子孙继承,直到金帐汗国灭亡。最后一任汗是扎尼别,他为了汗位不被其他亲属夺走,就把所有的拔都后裔全杀死了。所以,阿布儿--哈齐(1605—1663)(昔班后裔,希瓦汗国汗,他著有《突厥世系》,一本著名的记述术赤系历史的史籍),说拔都的子孙从此断绝了。
而我想:在撒里答去蒙古朝觐蒙哥汗的时候,拔都是否就安排他带着儿子们去平阳的封地“食邑”?拔都去世,撒里答赶回去时,就把儿子们留在“洪洞”。后,撒里答去世,在“洪洞”的儿子们就未能返回撒莱。从此,他们在“洪洞”——“食邑”,且“浩繁”。100余年后,1368年元亡。改汉姓为“校”“较”,分别逃难到河北和河南等地,繁衍至今?
金帐汗国,因为远在西亚、东欧,对于他的历史记述,比较详细地见于西方的学者(波斯、法国、瑞典、俄罗斯等),而汉文史料相对很少。
拔都的四个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其系谱很详细,那是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西方;而长子撒里答和第四个儿子兀剌黑赤,其有关记述没有。一个是他两个去世的早,二是撒里答的儿子留在中国(?),西方学者不会了解其情况,所以无法记述?如果我们是拔都的后裔,那一定是撒里答的子孙。(《史集》有记载)

三、术赤的出生
铁木真的父亲是也速该,他的妻子诃额仑,是在草原上从蔑儿乞部抢来的。
诃额仑生了四个儿子:铁木真、哈撒儿、哈赤温、帖木格,一个女儿:帖木仑。也速该的次妻——速赤生了两个儿子:别克帖儿、别勒古台。
诃额仑生铁木真前,也速该攻击塔塔儿部,杀其首领铁木真。为纪念此次胜利,也速该给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叫:铁木真。
铁木真9岁时,也速该到弘吉剌部给他说亲,遇德薛禅(名德,智慧之人),他有一个10岁的女儿,叫孛儿帖,两家结亲。并把铁木真留在德薛禅家。
也速该回去的路上,遇塔塔儿部落宴会,在喝酒时,被塔塔儿人下了毒,回到家,毒发作,不久死去。
从此,铁木真一家开始了艰难、困苦的生活。被同族泰亦赤乌部抛弃、攻击;丢过仅有的9匹马,又找回;铁木真和弟弟哈撒儿一起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克帖儿;而被蔑儿乞部300余人攻击逃跑时,落下了妻子孛儿帖(和孛儿帖结婚后)、姨母速赤和老女奴豁阿黑屋。
蔑儿乞部抢走孛儿帖并强行给与赤勒格(大力士)。
铁木真请王汗(义父)和扎木合(结义之友)派兵,共同还击蔑儿乞部,败蔑儿乞部,并救出孛儿帖。
不久孛儿帖生下一个儿子,铁木真起名术赤,意“刚刚{或者突然}到来的客人”。
有人怀疑术赤的血缘。
在成吉思汗西征前,议论继承人的问题时,次子察合台发难说术赤不是成吉思汗的儿子,引起两人不和,并且从此两系都不和睦。
历史承认术赤的血缘,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四、先祖的历史轨迹?
蒙古族的历史和传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西征——金帐汗国——某子孙食邑洪洞——元亡后改姓逃难——历经明、清——至今?

五、如果我们的先祖是成吉思汗,那么需要浏览的史籍:
《元史》、《史集》、《蒙古秘史》、《草原帝国》、《世界征服者史》、《蒙古帝国史》、《金帐汗国兴衰史》、《多桑蒙古史》、《成吉思汗传》等史籍。
《成吉思汗》《拔都传》《走向最后的海洋》《细说元朝》《大汗的挽歌》等

六、“藩服”——《词源》古代王畿,以外之地分为九服。离王畿最远的地域称藩服。
金帐汗国在最远的西方。校秀书的墓碑铭文使用“藩服”,而没有用“藩属”。尽管两个词是一个意思,但为什么用“藩服”,是不是立碑者校逢庚有意为之?因为他知道“校”姓祖先的“藩国”在最遥远的西方?

七、元朝四大藩属国
1、金帐汗国——(白帐汗、咯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所建。可在网上下载有关的资料。从也儿的失河到顿河,从咸海、里海、黑海,到北冰洋。
2、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今新疆南疆和哈萨克东南部分。
3、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后裔所建。今新疆北疆和内蒙古、外蒙古西南部分。
4、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子旭列兀(忽必烈弟弟)所建。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

八、我们要做什么工作?
请大家找家谱,查方志,访问老家长辈等,看能否找到其他有关证据。
大家共同努力。
校永泉
2006.03.29

补1、为什么先祖在山西“洪洞”食邑,而不在“平阳”?(平阳即现在的临汾)
1254(?)年,拔都派他的长子撒里答前往蒙古朝觐蒙哥合汗。
此前,1236年,窝阔台把“平阳路”分封给拔都。因耶律楚材反对,以及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拔都并未派自己的子孙前往“平阳路”食邑,也不可能派子孙去“平阳”。此时,汗位在窝阔台系。而术赤和察合台、窝阔台不太和睦,尤其和察合台。1246年,贵由继窝阔台继承汗位,率军西去,说是到他的原封地(现新疆东部)休养;而拔都也率军从伏尔加河入里海处的都城撒莱东向;意与贵由相见;但此时,拖雷(早在窝阔台时期就已病故)的妻子派人来到拔都处,请拔都多加小心,贵由可能来者不善;于是拔都停下等待(地点在今哈撒克斯坦)。贵由病逝,一场可能的兄弟之间的战争熄灭。

在拔都(此时他是势力最强大的汗)的力挺下,汗位由蒙哥继承(成吉思汗第四子的长子、忽必烈的哥哥)。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到拖雷系。蒙哥感激拔都,默认拔都在西方的金帐汗国可以有更大的权力。

拔都派他的长子撒里答前往蒙古朝觐蒙哥,我认为同时,拔都也向蒙哥提出让撒里答到“平阳路”“食邑”,从政治上讲,有可能拔都是想在东方安排自己的势力,好及时掌握和了解蒙古本土的情况。当然,蒙哥也十分清楚。1255年,拔都在撒莱病逝。蒙哥马上派撒里答回去接替汗位,我想,蒙哥也正好妥善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撒里答又派回去。历史记载,撒里答在回去的路上或者到撒莱不久,就去世。

他带到中国的子孙来不及返回,就只好留下来。父亲去世了,儿子们又小(应在10岁左右,拔都1200左右年生,撒里答应该在1220年左右出生,他的儿子应该出生在1240前后,到1255年,也就是10—15岁)。蒙哥把他们安排在原封地“平阳路”,为了不让他们干涉地方的行政权力,蒙哥就安排他们“食邑”在离平阳不远,又富足的“洪洞”,也对得起他的已去世的堂哥拔都。撒里答去世后,蒙哥让拔都的第四子(小儿子)兀剌黑赤接汗位,不久又病逝,汗位传到拔都的弟弟别儿哥。我想,蒙哥也许有意没有在拔都的子孙中选择“汗”。但别儿哥在位10多年,汗位又回到拔都的后裔中。忙哥.帖木儿、扎尼别......等等,直到1475年前后。

没有亲人、年龄又小的撒里答子孙就只好在“平阳路”的“洪洞”“食邑”。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先祖在“洪洞”的原因。

2、关于《郑州晚报》说中牟校姓祖源传说的见解。

我们有传说:“木交王是元朝末年的镇京总兵。当时的皇上派他去边疆平叛,胜利后他拒不回京任职,皇帝龙颜大怒,派兵擒拿这个叛臣。木交王知道自己命已不保,为保存自己的后代,他让自己的3个孩子分别到山东、河北、河南隐匿起来。为不被发现,分别让跑到山东的老大改姓“较”,让跑到河北的老二改姓“效”,跑到河南的老三改姓“校”。
目前尚无有关“效”姓的文字证据。

历史记载:成吉思汗率四个儿子及将领于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行前,在商量汗位继承的问题时,察合台挑起和术赤发生争吵,成吉思汗决定让第三子窝阔台继承,并告诉儿子,天下非常大,你们可以各有封地。胜利后,成吉思汗把河中等地(今哈萨克、南俄部分、西伯里亚部分),分封给术赤。在返回蒙古以及到达蒙古的期间,成吉思汗数次下诏,命术赤去见他,和他汇合。但术赤就是不回,只派人告诉成吉思汗他身体不好,然后送去大量礼物。成吉思汗到达蒙古本土后,仍然下诏命术赤回蒙古,还不回;恰好,有一人从术赤那里来到蒙古,成吉思汗问他,见没见术赤。这个人说:他没有见到术赤,但见到术赤打猎的队伍了。成吉思汗大怒,说:术赤疯了,要叛乱了。成吉思汗决定讨伐,命察合台、窝阔台为前锋,成吉思汗和拖雷为中军。术赤兀鲁思来人报丧:术赤已病故。成吉思汗大恸,马上下令逮捕那个说瞎话的人,此人已无踪影。成吉思汗下诏命拔都接汗位。

请联系我们“校”姓的传说,和上面成吉思汗数诏术赤而不回的历史记载。
我认为:我们的传说应该来源于这段历史,历经近800年,术赤不回,仍然留传下来。

术赤不回可能有这样的原因:一是因可疑的出生,不愿回;二是术赤不同意屠杀,和成吉思汗有了分歧。
校永泉
2006.06.30

11月,去北京,到国家图书馆看《洪洞县志》《平阳志》,有 郝经 《罪言疏》可证元朝时确实有拔都子孙在那里“食邑”(有王府存在)。但,暂时却无文字证据证明和我们的关系。谁去努力查证?
郝经(1223—1275),字伯常。原籍山西泽州陵川,因金兵之乱,迁居霸州信安。自幼勤奋好学,为蒙古守师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宾。张、贾二家都藏书万卷,经皆博览,无不通晓,此后名声大震。宪宗元年,应世祖忽必烈之召,条陈经国安民之道数十条,忽必烈大悦,遂留经于王府。郝经较早地提出了“汉法”,主张迁都燕京,与南宋议和,偃兵息民等,均为忽必烈所采纳。忽必烈即帝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派往南宋议和。平章王文统素忌郝经才德,秘令李璮率兵侵宋,使宋怀疑郝经和议不诚,将其拘禁16年。后元大举伐宋,宋才以礼送经归元。世祖赐宴,咨以政事。不久即卒。追谥文忠公。郝经一生著述很多,撰有《经史论》、《易象》、《春秋外传》、《续后汉书》、《陵川文集》等数百卷。其《经史论》所提出的“古无经史之分”、“六经皆史”等说,对我国史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平阳志》洪武15年
艺文之一
《罪言疏》 郝经
......平阳一道隶拔都大王又兼真定河间道内古城等五处以属籍最尊故分土独大户数特多使如诸道只纳十户四斤丝一户包银二两亦自不困近岁公赋仍旧而王赋皆使贡金不用银绢杂色......
......亦不负王府也......
今王府又将一道细分使诸妃王子各征其民......
......愿下一明昭约束王府罢其贡金止其细分......
学校
试院 在鼓楼东南旧交城王府改建 祥见公署
2006.11

补充:
“公元1873年,希瓦汗赛义德-穆罕默德-拉希姆汗被迫接受俄国的保护,希瓦汗国遂沦为俄国的附庸。1920年,苏维埃政权废黜了希瓦的最后一位成吉思汗家族君主赛义德阿拉汗。自此以后,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或译霍罕,为18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汗国,都城为浩罕,辖有安集延、玛尔葛朗和那木干等地。公元1876年该汗国沦为俄国“保护”下的附庸国)国等成吉思汗后裔统治下的突厥汗国很快苏维埃化,永远地从历史上消失了。”
摘自《突厥世系》第4页
注:我希望能够找到:赛义德阿拉汗的子孙。他们是术赤的后裔。应该可以和我们作DNA对比。他们在俄罗斯?乌兹别可斯坦?另外,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也应有术赤的后裔。我们应该想办法去查找,查找术赤的后裔。

“哈萨克”一词的原意为“脱离者”、“避难者”、“流浪者”等。15世纪时,一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脱离乌兹别克汗国 东迁至楚河与巴尔喀什湖一带,自称“卡扎克(KAZAKH)”,后逐渐与若干突厥、蒙古部落融合,形成哈萨克民族。16世纪末,按其驻地分为乌拉玉兹(大玉兹)、鄂尔图玉兹(中玉兹)和奇楚克玉兹(小玉兹)。

“卡尔梅克”是突厥语词汇而非蒙古语,直译的意思是“留下”。该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就广义而论,是指厄鲁特蒙古,即西蒙古。最早是西亚与决语系各民族的人使用这个词称呼西蒙古人,后来俄国向外扩张,直到1704年才初次使用“卡尔梅克”这种名称,这无疑是从突厥人那里借鉴来的,从此西方学者便将厄鲁特蒙古通称为卡尔梅克人。其狭义是指以土尔扈特部为主的西蒙古部众,或者是称游牧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西蒙古人。

河南省中牟:校永泉 xiaoyongquan@yahoo.com.cn 13939036033
2006.12.31


  

拔都的三次分封


  

一、丙申年(1236年),窝阔台合汗分封。


  

拔都---平阳路   41302户


  

又细分50---70项,各有其主,即次第授与王妃、王子。


  

平阳---即山西临纷


  

二、戊戌年(1238年),窝阔台合汗增封。


  

拔都---真定晋州   10000户


  

晋州---即河北晋州


  

《陵川集》卷32《河东罪言》有“平阳一道隶拔都大王,又兼真定河间道内鼓城(今河北鼓城)等五处” 


  

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分封。


  

术赤大王---湖广永州     60000户   (超过永州户数,含东安、祁阳)


  

永州---即今湖南永州


  

 


  

在以上三个地方是否都有拔都的子孙食邑?


  

元朝灭亡后,这些子孙是否分别逃难各地,且都改汉族姓氏为“校”或“较”、“效”?


  

我们河南、河北、江苏、陕西、湖南、山东等地的“校”姓是不是分别来自以上这几个地方?


  

 


  

拔都的蒙古姓氏为“孛儿只金”(黄金贵族)


  

河南省中牟(含通许)、巩义,河北栾城,记载“元时、藩服、食邑山西洪洞、浩繁”,指向拔都第一次的分封地,平阳。


  


校 
①名贤氏族言行类槁:出自周官王校之后,以官为姓,天宝有校杰,河南士曹。 
②路史:周公族之后有校氏。  


《新编千家姓》读音注为“Xian(县)”在江苏兴化校家庄方言中读“Hao”奇怪!竟与广东话发音神似,本人一贯主张读“ Xiao”不知对否? 




……  


现代校氏流落原地址主要有: 


1、陕西渭南 代表人物 校纪英 临渭区校霍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东德政治,93年看中国教授名人录得知,应该是百岁老人了。 


2、河南中牟 代表人物校毅之1949年生,女,一级演员。1966年参加工作。1986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现为襄樊市歌舞剧团党支部书记。在音乐诗剧《洪湖的女儿》中扮演韩英。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三届文华表演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第二届文艺明星称号。 


校蕾 中山博文学校幼师  偶然得知,不好意思。 


河南中牟县的东彰村、韩寺大洪、兴隆岗、城关镇的东关、姚家的校庄等乡镇居住校姓约5000多名校姓后代,知名人士也很多。 


河南省中牟县的校姓和河北栾城校姓在清朝乾隆时,某一次科举考试期间相认;河南省中牟校姓在此前姓“较”,后改为“校”。 


3、河北一集中居住地,即:栾城(北长村),此地校姓已有不少工作在石家庄、天津。 


4、江苏兴化市临城乡校家庄 代表人物 上海东方卫视音乐编辑 校林荣,道听途说,有错即改!(此处应该是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乡校家庄,但我是从这个村子里出来的,没听说过校林荣啊,可能他较早之前就随父辈到上海了。修改者:校森林) 


中建八局副局长校荣春 


至于我-校舜:籍贯江苏兴化,现旅居澳洲,可以发短信echoxrb@163.com 探讨 





如果在校姓祖籍地,从前辈那里流传校姓是“鞑子”、后来改为“校”,那末我觉得我们先祖应是蒙古人,和成吉思汗有联系。否则,校姓可能是《词源》、《辞海》中所记载的校姓后人。就是说,现在校姓有可能是两支不同族的人。 


我可以肯定的是河北省栾城、河南省中牟是同一支。我在1983年,和栾城校姓人联系上的,当时他们也知道河南省有校姓人,但不知具体地点(河南省巩义也有校姓人)。联系上都很高兴。 


不知陕西渭南和江苏兴化的校姓人,在族中是否流传“鞑人”的传说。我在上世纪80年代,已和校林荣联系过,他听长辈人说是满族。陕西省委党校,有校征,已过世,子女都在美国。我们也多次联系过。 


山西省平陆可能也有校姓人,尚未联系上。 


校纪英老人,在80年代,我到人民大学也拜访过他,但不知现在的情况。 


校姓来源,现在差一点,不能联成一线,尚需求证。现有证据只能推断,不能肯定。 


在河南省的校姓中流传说,我们的祖先是元朝的木交王爷,因元朝灭亡是和木交为校,同时我也听说过过出有"较"的校氏人。 


在中牟县的东彰村南3公里有一个土岗叫"校岗"的地方就是当年的王府,而且在东彰村现在还有完整的校姓的"家谱",听说还有碑文。 


据中牟县志记载,中牟县的校姓人口有5000人之多。据说在日本也有校姓人,在70年代到东彰村续过家谱。 
兴化有成吉思汗后裔? 
2006-6-16 9:48:48 泰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罗国萍 通讯员 孙广才)成吉思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广泛的男人 。近日,《郑州晚报》报道了河南中牟县校氏家族证言自己是成吉思汗后裔的报道。该报道认为,校姓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同时提及我市兴化的校家庄也有不少校姓传人。 
    6月14日,在兴化市陈堡镇西南的校家庄(现更名为校果村),曾当过原校家庄村长的校如富告诉记者,村上有半数村民姓“校”,约300户人家,七八百人。 
    校如富今年70岁。他说,校氏家族与蒙古族有无关联,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没听祖上人说过。不过,曾听说过祖上有一个叫校秀的武举人,力气特别大,一次能举起几百斤的重物。一次,校秀捧着饭碗在河边吃早饭,这时,正好有一个卖石磙的商船经过。校秀要买石磙,且要船舱最下面的。商人见状,就想故意刁难一下校秀。心想,每个石磙重600斤,校秀肯定拿不动。嘴上却说,只要校秀能拿到船舱下面的石磙,就送给他,分文不取。不料,校秀只用一只手就将石磙搬上了岸,且很快就拿到了船舱最下面的那个石磙。 
    校如富说,1959年,村里挖到了校秀的坟墓,棺木上刻有有关校秀的碑文。可惜那时没有人懂得保护,拿棺木做了船只。当年,他曾亲眼目睹校秀的骨骸,校秀的小腿骨特别长,可见校秀身材高大。 
    据有报道,蒙古族人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一个整块,而汉族人是相连的两块。记者看到,校如富的小拇脚趾指甲盖是一个整块。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生于1162年,死于1227年,他在位期间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一度横扫欧亚大陆。  
    成吉思汗跟他的原配妻子共生有4个儿子,即后来“四大汗国”的大汗。史载,成吉思汗一生中拥有很多妻子,这些妻子来自于他统辖下的不同地区,她们为成吉思汗养育了许多孩子。 













“校姓的由来”--摘自《郑州晚报》2006-6-13,(河南中牟—校彦锋-摘抄) 


      1935年的中牟县志,上面记载有校姓的历史。中牟校姓“百分之二百”是来自蒙古,因为他们的迁徙和一个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关。    


        传说一:木交王是元朝末年的镇京总兵。当时的皇上派他去边疆平叛,胜利后他拒不回京任职,皇帝龙颜大怒,派兵擒拿这个叛臣。木交王知道自己命已不保,为保存自己的后代,他让自己的3个孩子分别到山东、河北、河南隐匿起来。为不被发现,分别让跑到山东的老大改姓“较”,让跑到河北的老二改姓“效”,跑到河南的老三改姓“校”。  


       传说二: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京任职的蒙古人“木交王”带家人逃到河南。为保存自己的后代,他让老大跑到辉县,老二在中牟,老三在巩义芝田,都姓“校”。  


      物证和人证  


    “校岗”就是当年的王府。住在离校岗几里地的东漳东村的校全胜,今年39岁,以前是民办教师。他家里有两件宝贝:一件是他前几年在校姓先人聚居的校岗挖掘出来的一对石狮,上面的人物形象异于中原汉人;另一件是一个硕大的“铜铃”,从铜铃的大小判断,这个铜铃应是系在高大马匹脖颈上的,这也符合蒙古人的骑马喜好。另据校明礼老人讲,前几年他还见过从校岗出土的一对“样刀”,每把刀都有百多斤重,这也是中原汉族人没有的。校文学副台长也说他在爷字辈人家中见过“大铁弓”,应了毛泽东诗词中说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名句。  


    说到人证,校姓人问记者是否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连鬓胡,眼珠比汉族人的浅黄,而且性格温良,这是长期隐姓埋名不惹是非沿袭下来的。另外校文学副台长还说,蒙古族人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一个整块,中牟校姓的人也是,而汉族人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相连的两块。这个说法在随行采访的几个人身上得到了印证。     


    民俗的证据  


    为了证明中牟的校姓是蒙古人,校明礼和田金汉老人都讲了两个有关的故事。  


    一个是中牟校姓人不看《元王失江山》的戏,因为该戏讲的是蒙古人失去大好江山的事,校姓人觉得是个耻辱,不让后代看;另一个是校姓人不杀“鞑子”,民间流行“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游戏,中牟的校姓人从来不玩。 


    现代校氏聚居地  


    1.陕西渭南。代表人物校纪英,临渭区校霍村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河南中牟。代表人物校毅之,1949年生,女,一级演员,在音乐诗剧《洪湖的女儿》中扮演韩英。  


    河南中牟县的东漳村、韩寺大洪、兴隆岗、城关镇的东关、姚家的校庄等乡镇居住5000多名校姓后代,知名人士也很多。  


    河南省中牟县的校姓和河北栾城校姓在清朝乾隆时某一次科举考试期间相认。河南省中牟校姓在此前姓“较”,后改为“校”。  


    3.河北一集中居住地,即栾城(北长村),此地校姓已有不少人工作在石家庄、天津。  


    4.江苏兴化市临城乡校家庄。 

5、江苏省姜堰蒋垛(仲院)镇邱楼(校家里)村</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A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http:>

河北校姓,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1、河北校姓主要分布在栾城县北长村、鹿泉市永壁村。永壁村校姓是从清朝康熙年间从栾城北长村迁移过去的。现辈分尚能分得清楚,每年过年还互相串门。
      2、据《中牟县志》记载,河南省中牟县校姓,“较于亲”其先于栾城,不知何时从栾城迁于现址(可能尚待商榷)?
          另据河南省巩义市校姓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永乐年间从河北栾城迁至巩义。巩义一世祖即原籍七世祖。
          栾城校姓不晚于1260年。
       3、栾城校姓先祖的墓穴均呈圆形,直径过丈(1958年四旧时见),封闭方法如蒙古包装,自下而上变小;祖先体态高大,遗骨可以证明。
       4、栾城校姓曾是名门望族或贵族,族中专门在县衙建有自己的牢房,族中人犯罪只住自己的牢房。
       5、在栾城县北长村曾建有两个花园,其中小花园占地面积40亩。
       6、祖坟曾经非常“豪华”,占地数十亩,石碑超过数十层(每代一层),松柏树木参天,用老人们的话说,人们进去看不见天。
                  栾城校氏     校非修改

校姓介绍信息修订

校xia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冯春杰:湖北校姓(2016/5/1 8:33:00)
  • 我的母亲姓校(hao):她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地区郧县刘洞校坡;那里有数百名校姓!
  • □校玉萍:校姓家族终于找到源流(2015/7/24 15:40:39)
  • 这个月,我在网上找到了《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这本书,仔细得读了一遍,终于明白了校家祖先就是成吉思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非常自豪,先生开玩笑说,他不小心娶了一位公主:)
  • □校随勇:姓氏评论(2013/2/26 17:11:32)
  • 湖北郧县刘洞镇校姓知道的前十辈是:...应 克连明天文学光林秀
  • □校海军:姓氏评论(2013/2/16 21:00:15)
  • 我是陕西铜川的,我叫校海军没想到有这莫多亲人,没事常联系,838824347。
  • □校群:姓氏评论(2012/10/22 19:14:54)
  • 我叫校群,现居住在新疆哈密,父辈是从江苏姜堰支边来的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