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姓氏
族谱
搜索
历史
地域
服务
导航
首页
录姓
介绍
渊源
留言
族谱
董姓导航
纪念
族谱
留言
渊源
地图
介绍
姓氏维客
姓氏介绍
|
修订
修订
|
族谱概况
Netor直通车
董氏建谱
董氏建馆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纪念馆
董毅纪念馆
(董毅,615671)
爱女侃儿永远想你
(董侃,260537)
董存瑞纪念馆
(董存瑞,182206)
董氏家族纪念馆
(董家魁,103901)
泣血冤魂---山东女孩董春春
(董春春,55476)
永远的怀念-董刚忠纪念馆
(董刚忠,47953)
纪念中共创始人——董必武
(董必武,43033)
最前
<<
上页
下页
>> □
最后
相关族谱
相关族谱
董氏族谱一支
(计22代,入谱128人)
董氏大族谱
(计21代,入谱1282人)
董姓族人联络处!
(计20代,入谱39人)
湖南董氏族谱(江都堂)
(
江都堂
计20代,入谱194人)
董氏族谱
(计5代,入谱19人)
董氏族谱
(计5代,入谱15人)
族谱
(计3代,入谱3人)
1/5页
1
2
3
4
5
向后>>
董
3690
个姓1氏
介绍
留言
渊源
地图
联络
纪念
族谱
姓氏
堂号
谱号
谱牒名
浏览量
董
5078
董氏族谱一支
8916
计22代,入谱共128人
董
2570
董氏大族谱
55237
计21代,入谱共1282人
董
1525
董姓族人联络处!
21782
计20代,入谱共39人
董
江都堂
4743
湖南董氏族谱(江都堂)
14182
计20代,入谱共194人
董
2803
董氏族谱
15018
计5代,入谱共15人
董
6246
董氏族谱
1621
计5代,入谱共19人
董
2085
族谱
6205
计3代,入谱共3人
董
5943
浙江富阳董氏家谱
997
计3代,入谱共9人
董
6194
董氏族谱
476
计2代,入谱共2人
董
1289
山西永济董氏族谱
17416
计2代,入谱共2人
董dong
姓氏最新1讨论
□访客:
讨论
(2024/3/28 21:22:10)
□访客:
讨论
(2023/1/20 19:42:59)
□胶南窑头董:
士选—守忠—胶南窑头…
(2022/3/27 18:50:53)
□访客:
讨论
(2022/2/7 22:04:58)
□访客:
讨论
(2021/4/26 9:08:03)
□董家豆:
我是甘肃张掖甘州董氏…
(2021/4/7 17:00:26)
□访客:
讨论
(2021/2/28 8:50:09)
□访客:
讨论
(2021/2/16 0:50:04)
□董方春:
讨论
(2020/6/28 9:51:04)
□董志海:
我是安徽省萧县酒店乡…
(2019/7/10 3:32:12)
董姓留言
董姓讨论
董
董氏网上宗祠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
谱概况修订
姓介绍修订史
网同宗祠(1):
2016/4/8 9:24:00
版
luwei(124119):
2014/3/28 10:06:00
版
d_gaochengdongs(159675):
2013/12/1 13:32:00
版
dss1965(159656):
2013/11/25 20:09:00
版
藁城董氏 网络家园(144015):
2010/8/28 20:45:00
版
董树淞(142843):
2013/11/25 16:53:00
版
匿名(0):
2007/7/31 11:02:00
版
匿名(0):
2007/7/3 16:20:00
版
匿名(0):
2007/2/26 15:59:00
版
匿名(0):
2006/12/19 11:13:00
版
匿名(0):
2006/11/14 17:01:00
版
匿名(0):
2006/4/2 19:56:00
版
逄(0):
2006/2/24 23:48:00
版
匿名(0):
2005/10/22 22:04:00
版
匿名(0):
2005/8/29 20:06:00
版
匿名(0):
2005/8/29 16:14: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4/20 22:39: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3/24 19:32:00
版
匿名(0):
2005/3/23 9:59: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2/6 13:23: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2/5 20:40: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2/4 22:36: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1/19 21:40: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1/18 22:13: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1/10 21:00: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1/5 21:22: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1/5 2:12:00
版
豢龙氏—164(0):
2005/1/5 0:02:00
版
匿名(0):
2004/10/25 17:53:00
版
谱概况修订史
匿名(0):
2005/8/29 15:48:00
版
董是(84932):
2009/1/5 15:45:00
版
akgds(140857):
2010/4/25 14:03:00
版
jndpf(160648):
2014/3/7 17:09:00
版
万家姓的说明
项目介绍
维客介绍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姓氏经典留言
□访客:
我是河北省丰润董氏族…
(2024/1/18 11:36:57)
我是河北省丰润董氏族人,目前正在学习 研究丰润董氏族谱,现有丰润《董氏家谱》(张人骏题书名并作序,丙寅年即1926年天津水西书庄刊印)。 从目录看共有24卷,可惜只有前14卷。有大支、二支前十七世的谱世,缺少三支、四支的谱世。希望能有有兴趣的族人或朋友共同交流研究。董氏族人树龙,我的电邮387757960@QQ.com
□访客:
姓氏评论
(2019/6/19 13:50:00)
好
□访客:
顺口溜《肺腑之劝》董立夫(职嵩)
(2019/2/26 17:12:11)
续修家谱慎之慎,族系传承不乱混。
史料谱牒不篡改,有凭有据须认真。
俊公英明闻天下,藁城董氏荣耀根。
“家传”写明上三代,先祖名讳徽哲昕。
往前追溯载无考,元代碑文有定论。
吹来一股研究风,要给徽祖找先人。
“宏伟目标”高大上,攀上名人耀自身。
汉代大儒董仲舒,天人合一是伟人。
盛世武帝来推崇,学说被尊为国魂。
董氏名贤贤之最,董门光辉谁不尊。
没有记载是我祖,怎用“可能”乱认亲。
一国两制国之策,九二共识是根本。
国事家事一个理,家有共识和谐门。
叹有宗人过“执着”,费尽周折傍名尊。
搬上俊祖攀儒公,百年除四排辈份。
计算自己78世,当代董氏“掌门人”。
三祖认成厚衍珂,欺负己祖徽哲昕。
俊祖若有在天灵,恨死不孝孽子孙。
藁城董氏几十万,哪个知道不寒心。
仲舒可能是先祖,“可能”哪能作定论?
奉劝痴者迷途返,莫让天下笑咱蠢。
排除邪念抛名利,脚踏实地做善人。
董立夫(职嵩)2017-12-12
□访客:
顺口溜《肺腑之劝》
(2019/2/26 16:52:27)
续修家谱慎之慎,族系传承不乱混。
史料谱牒不篡改,有凭有据须认真。
俊公英明闻天下,藁城董氏荣耀根。
“家传”写明上三代,先祖名讳徽哲昕。
往前追溯载无考,元代碑文有定论。
吹来一股研究风,要给徽祖找先人。
“宏伟目标”高大上,攀上名人耀自身。
汉代大儒董仲舒,天人合一是伟人。
盛世武帝来推崇,学说被尊为国魂。
董氏名贤贤之最,董门光辉谁不尊。
没有记载是我祖,怎用“可能”乱认亲。
一国两制国之策,九二共识是根本。
国事家事一个理,家有共识和谐门。
叹有宗人过“执着”,费尽周折傍名尊。
搬上俊祖攀儒公,百年除四排辈份。
计算自己78世,当代董氏“掌门人”。
三祖认成厚衍珂,欺负己祖徽哲昕。
俊祖若有在天灵,恨死不孝孽子孙。
藁城董氏几十万,哪个知道不寒心。
仲舒可能是先祖,“可能”哪能作定论?
奉劝痴者迷途返,莫让天下笑咱蠢。
排除邪念抛名利,脚踏实地做善人。
董立夫(职嵩)2017-12-12
□太原董有田:
藁城董氏族人元、明时期外迁落籍原因初探
(2018/12/23 9:12:35)
藁城董氏族人元、明时期外迁落籍原因初探
作者:太原 董有田
[摘要]:本人在对元朝“汉军”及其“籍户”制度,明朝的“军户”和卫所制度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藁城董氏族人在元、明两朝外迁落籍问题进行探讨,找出了导致其外迁落籍的5条主要原因。
[关键词]:汉人世侯、汉军、藁城董氏、世袭军户、改名、逃籍、外迁
元、明时期,藁城董氏有数量不少的族人外迁落籍。笔者借助史料,在对元代“汉军”及其“籍户”制度,明朝“军户”和卫所制度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导致董氏族人外迁落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
(一)、关于元代“汉军”问题。
史料载: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后,把卫队扩充后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并把蒙古各部落按千户、百户进行统编,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元朝政治中心南移。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元廷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由皇帝统驭全国军事大权;下设枢密院,做为全国最高统军机构,专门掌握军政。
其军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蒙古军:由蒙古人、色目人组成的部队。
2、)探马赤军:从蒙古诸部落及各万户、千户、百户中抽取精锐,组成的前锋、重役或远戍部队。
3、)汉军:是依附于蒙古政权的中原诸军的总称。包括金朝降蒙的各种军队、中原各地的地主武装(自卫武装)和早期降蒙的南宋军队(灭南宋前改编的原宋军)、新附军(南宋灭亡后,降元的宋军。)及原来金朝地区的汉人和部分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部队。
蒙古军:(包括色目人部队)主要由骑兵组成。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同时也配有部分骑兵。
“北方腹里”河北、山东、山西是蒙古军、探马赤军的重点戍防地区。在淮河以南,则主要由汉军、新附军屯戍,并配置部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边境地区则由分封或者出镇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著部族配合镇守。各级军官一般“实行世袭制”。
藁城董氏先祖董俊“因金贞佑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岁乙亥,国王木华黎帅兵南下,俊遂降”。后因其战功卓著,被“木华黎承制授俊为龙虎卫上将军。”;“授左副元帅“。“号其众为匡国军”并“事一委俊”,《元史卷148列传第35》成为当时北方的著名汉人世侯。笔者认为,此处的“匡国军”当为蒙古国的汉军无疑。
(二)、藁城董氏是元、明两朝的“世袭军户”
元朝实行征兵制的兵役制度,其对蒙古族实行全民皆兵,而对其它民族则实行“军民分户”制度。
元廷在宪宗2年(壬子,公元1252年)即“签诸路军籍”,所编军籍称为“壬子籍”;宪宗四年“初籍新军”,于宪宗5年完成。所定的军籍称为“乙卯年(公元1255年)军籍”。以后又有“己未年(公元1259年)“查定军册”、“至元8年(公元1271年)和至元11年(公元1274年)军籍。”等。
被列入汉军军籍的的人户就是“汉军军户”。“太宗、宪宗各朝所签汉军约10万人,世祖一朝先后签发的汉军为数达20万以上……占全部北方户口的1/6强”。 并规定:“签发汉军时一般取中户”。“父死子替,兄亡弟代”;在“发动战争时,家有男子15以上,70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天下既平,尝为军者,定入尺籍伍府,不可更易”、“世代相袭,不准脱籍”(《元史》卷98《兵制》1)。军人如果在出征或出戍时逃亡,还要到原籍勾取他的兄、弟、子、侄来顶替。在战争“出军”时,“对士兵只发给口粮、食盐和军装;马匹、兵器和其它费用由其家供给”。
在蒙古国时期,汉军多由汉人世侯统领。而藁城董氏先祖董俊为北方汉人世侯,且其家族,终元之世,代有公侯、重臣、将领出现,是著名的官宦之家。
由于汉军是由“包括金朝降蒙的各种军队、中原各地的地主武装和早期降蒙的南宋军队(灭南宋前改编的原宋军)、新附军(南宋灭亡后降元的宋军)及原来金朝地区的汉人和部分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部队”;有田认为,藁城董氏家族虽为官宦之家,但按元朝兵制规定,其也应是“世袭汉军军户”家庭,并担负着在战时“出军”的差事。
笔者认为《大元董氏文粹》之《赵国忠献公董文炳神道碑》记载:“时癸丑岁秋七月,兵伐南诏,公率壮士40,马200匹,往从之……”就是在描述藁城董氏家族作为军户,自备“马匹、兵器”,而“出军”的情况。
虽然,元朝也曾多次“籍兵为民”,譬如,在攻克临安后,于至元13年5月,“癸卯,复沂、莒、胶、密、宁海5州所括民为防城军者为民,免其租徭2年”;但其出于军事需要,还经常会把“已签军….后免为民者,复籍为兵”。至元15年,元廷就曾经“诏,分拣诸路所括军,验事力乏绝者为民,其恃权豪避役者复为兵”。
由此可见,藁城董氏虽为“世袭”官宦之家,也逃脱不了其“世袭汉军军户”的命运。(《元史》卷8.9、10本纪第8、9、10)
明初,鉴于“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敌患日多…..边防甚重” 的情况(《明史》卷91志第67兵3),明廷“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明史》卷89志第65兵1)明军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组成。(《明史》卷91志第67兵3)其除沿用元朝世袭军户制外,还行用重典,实行“民兵万户府”制度;大量谪发民户充军;“垛积令行,民出一丁为军”;(《明史》卷92志第68兵4)“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明史》卷90志第66兵2)对元降兵、降将“精加简拔,编集为伍”,“俾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分散安置”并由“从征”的“嫡系旧部管束”控制使用。其卫所兵力来源多为“……须要分于各部,随我军征守,每军各带家小……”的“各处元氏旧军”。“令卫所着军士姓名、乡贯为籍,….又置军籍勘合,分给内外,军士遇点阅以为验”,“民三丁收一”;“终明之世”不能变动,并带有浓厚的“私兵部曲”特点。(《明史》卷90志第66兵2)早在洪武2年(公元1369年),明廷就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并由地方官依据保留下来的户籍图册对故元军户进行“查验收集”;
为保障社会安定,“元末割据群雄及元朝政府的残余势力,是被“收集”的重点”。有的地方户籍图册不存,军户清理工作则靠“民间自实”或相互举报来完成。 由于负责“查验收集”的官员多为元朝降将,致“使许多散落民间多年的旧军户被清理出来”。
“洪武4年(公元1371年)收集的山东、北平故元5省8翼汉军14,0115户”,“每3户令出1军”;“永乐初年全国军户不下200万家”;“人民不下10,652,870户,官军不下200万家”,“军户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1/6”。、(网文《明代军户地位低下论质疑》.张金魁)且实行“军民分治,民籍属于州县,军籍属于卫所。军为世袭,平时屯田自给。军户世代相袭,亦兵亦民。烽烟告警,则民可当兵,外侮不作,则兵即为民”的军事制度。并把“查验收集旧军户”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了洪武末年。这样就造成了除故元军户大都仍“勒”为军外,一部分故元遗民也会被“抑配”为军户的情况。
史料载:至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共设329个卫,至永乐2年(公元1404年)全国军队在280万以上。这样,元朝的军户除非“家丁尽者”,到了明朝仍然会是军户。鉴于此,笔者认为,藁城董氏还应当是明代的“世袭军户”。
(三)、藁城董氏族人元、明时期外迁落籍之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导致数量不少的藁城董氏族人于元、明时期外迁落籍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条:
部分族人受元廷派遣到外地做官、平叛、戍守,从而导致其外迁,在异地落籍。此其一。
其次,藁城董士选后裔和其它几门的后裔,在明初可能会出于躲避明廷“尽数收拾 ”、“查验收集旧军户”,保护家眷安全的考虑,而“避难”、“改名”、“逃籍”外迁,在异地落籍。
第三、洪武、永乐年间,明廷曾多次大规模移民。(《明史》、《山西洪洞大槐树》.张青)据记载,虽藁城不属外迁之地,但也不排除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导致有部分空匮无度、家庭生活困窘的藁城董氏族人“逃籍”外迁。(网文《明代军户地位低下论质疑》.张金魁)
第四、由于其家族是元朝“世袭汉军军户”,藁城董氏其余几门的后裔也有可能是被明廷从藁城“精加简拔,编集为伍”,“带家小”、“分散安置”到远离家乡的卫所“征守”屯田,从而在驻地“落籍”的。同时,也不排除还有藁城董氏族人因作为明军将领到异地任职,而导致其在驻地落籍的可能性。
笔者得知,客居深圳的董树凇及石家庄的董立夫宗亲,同是董俊后裔董良甫的后人;据其家谱记载,明初,董良甫受命填实京师(职务不详,第三代董忠袭任保定后卫镇抚使)而后人落籍雄县开口村的;
而董孝忠先生研究文章也表明,山东寿光县董长福宗亲的先祖则于“明洪武19年(1387)奉命调山东莱州湾畔塘头营守边,赐地70亩,部队自耕自食”;其后裔从而在寿光落籍的。“用他们给出的方法推算,得出董守业是董俊第4代后裔的结论准确无误”
第五、由于元、明两朝频繁的军事调动和战乱等原因,导致作为“世袭军户”的藁城董氏后裔逐渐迁播至中国南、北方各地。
史料载,洪武“14年春正月,戊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率师讨乃儿不花”,平定云南。当时,“约有30万明军参与作战”,最终导致“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走普宁自杀”。
战争结束后,有10万大军留守云南。此后,明廷又在此抽调许多军户到山东沿海卫所,进而辗转迁徙到河北内地等处驻守、屯田。《明史卷2本纪.第2》、(《威海卫志》第1编《大事记》)、(网文《揭开烟台移民的面纱,驻守屯田军户是三大来源之一》.张春钺)
另据《明史卷91.志第67兵3》记载:明廷“在古北口外设大宁都司,辖大宁前、后、左、右、中卫及会州卫、营州中护卫、兴州中护卫”;“永乐元年,罢北平都司,设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徙大宁都司于保定”。
《明史卷40志第16、地理1》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宁都指挥使司,洪武29年9月置,治大宁卫,21年7月更名,领卫10。永乐3年3月复故名,侨治保定府……。”,其后,军人及其家属均迁入河北及山东、江苏的卫所屯田戍守,“……而其地遂虚”。
笔者认为不能排除在此部分人员内也有藁城董氏族人的存在。譬如,董孝忠宗亲在研究中就发现,在如今的“江苏睢宁一带有元朝董俊第八个儿子董文忠的后代,只一个柳园村就聚集着两万多单一董姓人口”( 网文《首届董仲舒生平与董氏渊源研讨会资料撰文:董孝忠》)
笔者认为:他们的落籍始祖可能就是遵照明廷的诏令迁徙,并按照“俾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的兵制规定,在当地卫所屯田戍守的。
总之,上述原因,导致了数量不少的藁城董氏族人于元、明两朝在外地落籍。这些外迁的藁城董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蕃衍,逐渐与当地的董氏族群“联宗”、“合宗”,加之其它原因,从而导致了在如今中国的南、北方有众多“董俊后裔”族群存在的状况。(网文《南宗北祖董氏渊源—调研报告之一“东陇海线的董氏分布”》董孝忠)
由于受条件所限,对相关历史资料收集不充分,缺少对必要资料的查询,加之水平有限,如有不当,欢迎董氏宗亲和有关学者批评指正。
主要征引文献:
1、《元史》中华书局1976.4
2、《明史》中华书局1974.4
3、《明史记事本末.北伐中原》(清).谷应泰.中华书局.1977年5月
4、《大元董氏文粹》之《赵国忠献公董文炳神道碑》
5、《卫所.军户与军役》.于志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6、《山西洪洞大槐树》.张青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0年2月
7、网文《明代宁山卫的军户与宗族》
8、网文《明代军政体制的变化》
9、网文《明代胶东移民考》彭煜文、史星
10、网文《保定明代“小兴州”迁民之迷》(燕赵都市网).王少堂
11、网文《明朝初期即墨移民初探》孙鹏.青岛即墨市史志办公室
12、网文《揭开烟台移民的面纱驻守屯田军户是三大来源之一》.张春钺
13、百度百科《元朝兵制 》
14、网文《南宗北祖董氏渊源—调研报告之一“东陇海线的董氏分布”》董孝忠
15、网文《首届董仲舒生平与董氏渊源研讨会资料撰文:董孝忠
16、网文《明代军户地位低下论质疑》.张金魁
注册
|
登录
|
帮助
|
快捷
关于
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
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