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内容区: 姓氏中的“萧”与“肖”
报载,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黄女士在为其新生儿上户口时,要求把新生儿的姓登记成“萧”(新生儿之父姓“肖”)。当地派出所以子女不能姓父姓、母姓之外的第三姓为由,拒绝了黄女士的请求。黄女士认为,作为新生儿的监护人,有权决定新生儿的姓名。 为此,黄女士将当地派出所告上了法庭。海淀区法院已受理此案。这篇报道最后说,黄女士之所以为孩子取“萧”姓,是因为其夫的父辈姓“萧”。解放后,在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改成了“肖”。黄女士认为现在在给自己的新生儿注册户口时改回去理所当然(见2003年6月14日《今晚报》第8版)。
法院审理此案,当然要依据有关法规。但除此以外,还要弄清如下问题:“萧”是不是“肖”、“黄”之外的第三姓?“肖”是不是“萧”的简化字?作为姓氏的“萧”与“肖”能否互换使用?考查一下“萧”“肖”二姓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的语言文字规定,不难弄清这些问题。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xiào。
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除“萧”“肖”之外,还有“嘴俗作咀”、“橘俗作桔”。尽管“肖”、“咀”、“桔”这些字在社会上很流行,但毕竟未被国家有关规定所承认,作为“萧”、“嘴”、“橘”的另一种写法,其字形是不规范的,我们不提倡写这种俗体字。综合各方面利弊,我们赞成“萧”、“肖”脱钩的处理办法,把“萧”、“肖”看作两个独立的姓,但不同意把“肖”(姓)注成去声的xiào,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很难为人们接受。
在“萧”、“肖”二姓的写法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区分清楚,并尊重姓氏主人的选择;“萧”姓者及“肖”姓者也不应朝三暮四,随意书写自己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