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 ①路史:古邝国后有邝氏。 ②姓苑:广东南海县多此姓。 ③奇姓通:一统志,邝野,字孟质,永乐进士。姓氏由来:路史: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明有进士邝文、邝曰广、邝约、邝□等人。邝氏亦有不少移居海外发展。邝氏楹联:「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此联表彰明朝儒士两人爱国不屈之忠节。
郡望堂号:庐江郡 姓氏家谱:邝氏三修族谱
历史名人:邝文, 邝曰广, 邝约, 邝露 +++++++++
族史 開平市單水口有間雷方鄺三姓祖祠,門口楹聯書“源同一脈,衍以三宗”,明確地闡明雷方鄺三姓,原是同一祖宗,後來分支成為三姓。雷方鄺三姓同是炎帝的後裔。從炎帝至今,約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稱神農氏。死後葬於寶雞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孫居于雷澤(今山西永濟縣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孫(八世孫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戰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為氏,由雷改為姓方,為方氏的始祖。距今約五千三百多年多,歷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諄,字愈平,因長女淑麗被冊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賜姓鄺。愈平因而由姓方改為姓鄺,本應為鄺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為鄺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則為鄺氏二世祖。流傳至今,子孫己達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萬人。
1. 始祖 方以平三七公諱奋,字禎;生於1103年北宋徽宗祟寧二年 – 終於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享壽六十四歲。世居安徽廬洲(今安徽合肥市)廬江
2. 鄺愈平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時任臨安京城大尹;長女淑麗受冊皇妃,愈平因此封宣城侯,食邑安徽宣城,御賜姓鄺。
3. 諱諴 字一聲,愈平次子。生於1155年,終於1246年。享壽九十二歲。
4. 公昭 諱奎,字公昭;一聲公長子。生於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1196)十月初九,終於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十一,享壽九十一歲。公昭公出生於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二十一歲隨父南遷,居於河源。三十歲(1225)水又隨父由河源移居古岡(今新會城)。于1250年(五十四歲)由新會遷開平縣(宋時屬信安縣)。居單水口泮村鄉坑口村。
广东潮山 鄺
鄺氏谱牒中有个普遍性的錯误
(一)
鄺氏历代各房谱牒,因历史原因,如囿于交通、通讯、资料、年曆等等之限制,出現某些錯误,在所难免。有些錯误在清朝時已有所发现,如廿五世祖如翰公在谱序中说:”第世远年湮其间,不无差錯,可信者居其半,可疑者亦居其半”。十七世祖金貭公在谱序中说:”历年所记,信者固多,传讹不少”。他们知道有錯,但证据资料不足,不敢妄自改动。或因怕冒犯祖宗在天之灵而不敢说錯。如十七世祖裔城公在谱序中说:”从來明者因而不易,有所偶錯必求实据,祖宗懔然在上,一或差讹,即贻不安于在天,谁敢轻易改之”。
愚以为,要实事求是对待历史,对者敢于坚持,錯者勇于纠正,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要拿出真憑实据,修正錯误,是既对祖宗負责,又对后人负责的应有态度。
愚曾览阅过历代谱牒,发现有一個比较普遍的錯误,并且以讹传讹一直流传至今达五百年。這就是:“鄺氏始祖三七公是方廷英之长子”、”三七公之父四九公{即方廷英}” 。例如:
明嘉靖25年[宣城旧谱序]说:”其实三七公系廷英公长子”
清光绪19年[續修泮村鄺氏族谱序]说:”始祖三七公乃廷英公长子”
清光绪壬寅年[河源鄺氏桃溪公祠谱序]说:”始祖三七公上推朝儀公讳廷英”
究其出錯的原因,是有个过程。因為鄺从方而來,最早编谱之人,把方氏視為鄺氏的远祖,并且在方氏名人录中,摘录了七位名人,记进鄺氏族谱之中,以作纪念。這七位名人是:方紘、方雄、方储、方观之、方琡、方殷符、方廷英。
這七位方氏名人,由方紘-----方廷英,是相隔37代,時间相距约850年。而后來的續谱人,却误解為是三七公之前的連續七代人。[鄺姓來源考]更把它具體化了:”紘生雄、雄生储、储生观之、观之生琡、琡生殷符、殷符生廷英、廷英生三七”,因而就得出”三七公是廷英公长子”的錯误结論。這篇[鄺姓來源考]至今仍保留在水口鎮雷方鄺三姓祠墙边的石刻板上。
愚嘗览福建同安方氏族谱和广東普宁方氏奉先堂族谱,现把有关七位方氏名人情况录于后:以作纠錯之証据:
方紘 汉朝人 方氏110世 约生于公元30年 官任汝南府尹等
方雄 汉朝人 方氏111世 紘之子 官任司馬府君、行南郡太守
方儲 汉朝人 方氏112世 雄之子 官任太常卿、洛陽县令、黟县侯
方觀之 汉朝人 方氏113世 儲之子 官任睦州刺史
方琡 唐朝人 方氏145世 约生于公元830年(唐宣宗甲戌年進士) 官都督府长史
方殷符 唐朝人 方氏146世 琡之子 官居银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
方廷荚 唐朝人 方氏147世 殷符之第五子 ,生于公元876年 官任卢州府尹
三七公 宋朝人 生于公元1103年(宋徽宗崇寧二年),由方易鄺,為鄺氏始祖
由此可见,三七公不是方廷英之子,按推算应是廷英公之第八世孙。
(二)
由于上述的误解,伸引出一系列的矛盾。
方廷英,有明确的资料是唐朝人。他父親方殷符,是唐僖宗乾符二年乙未進士(公元875年)。殷符生七子,三子廷范,方氏谱載是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五子廷英出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而三七公是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两者相距227年。
三七公如果是廷英长子,那么三七公应生于何年呢?二世祖愈平公、三世祖一元公和一声公又该生于何年呢?
后來有些修谱人,相信了”三七公是廷英公长子”,因而不惜”削足就履”,把祖宗的出生时间,一律挪前近二百年。
現以河源桃溪公詞族谱为例(下簡称桃溪谱)
對鄺氏始祖三七公的出生年月,桃溪谱隻字未谈,只讲了一句”公享寿六十有四。”
二世祖愈平公,原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二月初四,而桃溪谱把它写在”后周太祖广順二年(公元952年)二月初四。挪前了176年。
二世祖愈平公夫人馮氏,原生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四月廿八日,而桃溪谱写她生于后周显德五年(958)二月廿八。挪前了180年。
三世祖一元公,原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桃溪谱称一元公为河源一世祖,但该谱對一元公的生终年月隻字不谈。
三世祖一声公,原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而桃溪谱把他写在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挪前了180年。
三世祖一声公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庚子(1180)登科举人。而桃溪谱把他写在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登科举人,挪前了三个庚子共180年。
以上仅摘数例,說明由于相信了”三七公是廷英公长子”這个錯誤,而不惜颠倒历史,編造了一系列錯誤年历。這些出生年历的錯誤,早在明朝就有人看出來了。如十七世祖裔城公于明崇祯壬午年写的[订修宣城谱序]中,曾指出了”南北宋之混书、前后甲子之挪移”的錯誤,但他未真正知道铸成這些錯誤的根源,
在于把三七公当成是方廷英长子。
(三)
由于上述的错误,还伸引出另外一个历史问题,具體表現在愈平公的墓碑上。
二世祖愈平公,是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元老重臣,官任京城大尹、宣城侯、太子太保。于宋宁宗嘉定九年(公元1216)辞朝南歸,居于河源,嘉定十一年(1218)仙逝,墓葬河源市郊之旗山,号作宝鸭下池。该墓曾因日久失祭,明代被谢姓侵占,后经官司歸还重修。清代嘉庆二年(1797)再次重修。
嘉庆二年重修的墓碑,却出現一个另后人费解的現象。碑文隻字不提愈平公及两位夫人的出生年份,只写出生月日:”公生于二月初四-----何氏生于七月初七-----馮氏生于十二月初八”
众所周知,只有出生年份才能說明历史,只写出生月日是不能說明历史的。愈平公出生于公元1128年,一萬年乃至一百萬年,也只有一个公元1128年。但是二月初四,一萬年就有一萬个。
出現這个另人费解的碑文,是碑文作者的疏忽大意吗,不是。相反我认为碑文作者非常高明,因为当时的河源族谱,是把愈平公的出生年写在后周太祖广順二年(公元952年),作者明知是错的,但一时没有証据証明是错,與其把错誤的写上去,倒不如不写。明知错誤的写了上去,会成为族史上的”罪人”,倒不如把出生年空着,留给后人去查証,這不是高明之举吗!
歸根结蒂,這也是”三七公是廷英公长子”這个错誤所伸引出來的。
附:碑文全文
考 諱谆号愈平先世乃卢江县人也及 公由科第为尹产妃封侯忠著中外
采授宣城以忠言直諫忤旨見沮解组南迁因葬兹土伯子一元世居河源之北
郭仲子一声登進士官太保迁居新会古冈季子一俊世居南海扶溪之南 公
生于二月初四日享寿九十有一夫人何氏生于七月初七日享寿九十有二馮
夫人生于十二月初八日享寿六十有六公與何氏含葬于河源滩下宝鸭落池
形腮上穴甲山庚向以长女皇妃之桂山为朝對馮妣迁葬新会华盖之岭亦勒
公諱與何夫人于墓以便奉祭而甲山庚向則彼此均然有如同穴谨志
清嘉庆二年丁巳岁三月二十日吉时重修
(四)
“三七公是廷英公长子”這个誤解,最早見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的[宣城旧谱序]中。由于各房历代的編谱或续谱者,都会参考和转抄各地宗親的族谱,因此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甚至还有所发展。从纵向看,明朝、清朝、民國、共和國直至今二十一世纪,仍有传抄着。从横向看,广東各房、广西、江西直至美國的部分宗親族谱,仍有传抄着。正如本文标题所說,是带有普遍性的。
当然,現在仍有传抄的,只是”三七公是廷英公长子”這一句。而對于各代太祖的出生年历已基本得到纠正,例如河源的愈平公墓,于1986年重修并申報为文物保护时,明确写上愈平公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1128年。這就给清嘉庆二年的、另后人费解的墓碑,给了一个明確的答复。可喜可賀。
一谱出错,百代传讹。祈望上述這个错誤,今后不再传抄。
公元2006年4月撰于新会 守恒撰文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左边一个军,右边一个右耳旁,不知道怎么读)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后谷旷氏宋德祐丙子
纂修旧谱序
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餘,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于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曰宣(姓黄),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于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鄆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令子侄易姓改名,窜逃于外。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駙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謫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于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婭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于灰烬之餘,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祐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 文天祥 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