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渊源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代东夷族动物图腾舂鉏,属于以图腾崇拜为氏。“舂鉏”,即古代鸟名“?瞗”,即今天的白鹭,在典籍《尔雅·释鸟》中有注释:“鹭,齐鲁之间谓之舂鉏。”在典籍《博雅》中也有说明:“独舂,?瞗也。”由于白鹭在水边等候捕鱼时久,会轮流单腿悬起休息,因此又称为“独舂”。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人对它的赞美,成为意境深邃的诗情画意。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在动物分类学上为:鸟纲-鹤形目-鹭科-白鹭属,是世界上的珍稀物种。白鹭属分五个种,即: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岩鹭。
远古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夷族人就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生息繁衍,后大禹治水成功,受舜禅,即天子位(公元前2140年),立国号为夏后氏,划分天下为九州,派诸侯管辖。其中的青州在东海到泰山一带,就是今胶东半岛。大禹赐封本族人有邰的儿子、开国功臣旻灌为侯,令他去东嵎夷地(今胶东半岛)选址建国。旻灌在青州的莱夷(莱州,今山东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定都建城。由此,胶东大地上有了第一个封国“过国”(今山东莱州城北过西村),旻灌成为过国第一代国君,其族人为国为氏,以“舂鉏”为图腾,多称过氏。过国土地肥沃,旻灌鼓励国民致力农牧桑事,并经常向禹帝进纳贡品,主要是山桑蚕丝(柞蚕丝),成束成堆的蚕丝用船载着,由汶水,通过三济水,再转入黄河送到位于冀州的夏王朝国都。旻灌不仅治国有方,还在沿海设置军队(过西军营),防御??族的貊人(??貊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其国史称扶余)来犯。夏禹对旻灌十分宠信,赐给他龙服、龙旗、龙仪仗的荣耀,过国的地位在夏王朝中十分显赫。古老的过国族人以“舂鉏”为图腾,国人中亦有以图腾崇拜为姓氏者,称舂鉏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舂氏、鉏氏。
该支舂氏、鉏氏与过氏一样,皆源出姒姓,是中华民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二
源于乐器,出自西周时期的舂牍乐师,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舂牍,是一种古代乐器,即先秦时期称之为“筑”的乐器。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注》中记载:“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髤画,奏以两手筑地。因称筑。”“舂牍”(筑)的样子如同今天的木琴,不过是用竹管,以不同的粗细、长短排列而成,多为八~十六支,因其敲击引发空腔竹管的震荡频率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调,用以演奏宫乐。舂牍乐师就是专职演奏“舂牍”的伶人,亦称“舂师”、“筑师”。在著名的历史事件“荆轲刺秦王”中,有位知名的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擅长演奏“舂牍”即史书中记载的“击筑”。他立誓为荆轲报仇,在“筑”中夹注了铅块。后来他为秦始皇“击筑演奏”时突起发难,用“筑”砸向秦始皇。可惜高渐离是个盲人,以听力判断秦始皇的所在位置出错,因此失败被杀。
在史籍《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行刺败后,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始皇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在许多史书中,皆称“筑”为“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这是错误的,“筑”是一种打击乐器,不是弹拨乐器,根本就没有弦。
在舂牍乐师(舂师、筑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舂氏、筑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的零陵郡舂陵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舂陵县,源为战国时期楚国属地即零陵,到西汉时期为南阳郡治下的一个县,到东汉时期降级为舂陵乡,归属于零陵郡永州唐兴县,即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舂陵,是湖南南部地区历史上最古老的城池。据史籍《汉书》记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刘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刘仁后来将封地迁至南阳地区的白水乡,重建舂陵城池,仍为舂陵侯。后来的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实际上就是刘买的第五世孙,由于他生命起源于舂陵,因此在后来称他的子弟兵为“舂陵军”。
东汉时期居于舂陵县之住民中、以及中舂陵军的士卒将领中,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舂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
源于兵器,出自古代攻击型兵器舂,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舂,是一种沉重而长大的兵器,亦称为“牙杵”,就是后人俗称的“狼牙棒”。舂以打、冲、砸、击、捣为主要运作要领,是一种十分恐怖而杀伤力极大的冷兵器。因其沉重且有牙刺,多由剽悍的勇士使用,称舂士、舂人、舂卒等。例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使用的兵器就是“舂”。
在舂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使用的成名兵器为姓氏者,称舂氏,世代相传至今,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大臣雝父,属于以器物称谓为氏。雝父,就是雍父,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他发明了农耕经济时代共要的工具之一“臼杵”,用以处理谷物,黄帝大喜,赐其雍邑。这在清朝学者雷学淇所校辑的《世本》中有记载:“ 雍父作臼杵,舂也。”汉朝时期学者宋衷也早就有编注:“雍父,黄帝臣。”
在雝父的后裔子孙中,大多称雍氏,亦有称臼氏、杵氏、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舂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舂人,是古代王朝中负责掌管舂米以及粮食加工的官位,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舂人,官名。舂人掌共米物。”
在舂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舂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七
源于古南夷,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八蛮”之旁舂,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八蛮,古代称谓南方的八蛮国。在典籍《周礼·夏官·职方》中就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其八蛮,在典籍《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南方曰蛮。”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儒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舂。”后来的汉籍史书中以“八蛮”来泛指外族。旁舂,就是所谓“八蛮”中的一支,由于分布在东南地区,南朝史学家沈约称之为“东夷”。后来的宋朝学者李昉在《太平御览·夷部·东夷》中这样记载:“<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狶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以大杵,旁舂之”,就是当地少数民族使用召唤民众、集会祭祀、度节歌舞的木鼓,因此称其为“旁舂”,主要是佤族、高山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乐器。
在东夷旁舂族的族人中,很早就有称旁氏、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舂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程序,多以零陵、儋州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儋 州:古称“儋耳”。秦朝时期为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汉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儋耳郡领二县:至来、九龙。汉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后并罢珠崖。汉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三国时期吴赤乌五年(壬戌,公元242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南齐时期属越州。南朝梁大同中期(公元539~541年)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南朝陈时崖州仍梁制。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儋州。五代南汉时期儋州仍沿袭唐制,废富罗县。宋朝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降为昌化军。宋端平二年(戊戌,公元1235年)改为南宁军。元朝时期为南宁军,隶属于琼州。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不久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但属于广东。明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以属琼州府,明洪武十九年(丙寅,公元1386年)以感恩改属崖州。清朝初期琼府管辖三州、十县,三州就是儋州、崖州、万州。民国时期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至1992年儋县建制一直没有改变。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堂号
零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永州堂。
儋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儋耳堂、琼州堂。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代东夷族动物图腾舂鉏,属于以图腾崇拜为氏。“舂鉏”,即古代鸟名“?瞗”,即今天的白鹭,在典籍《尔雅·释鸟》中有注释:“鹭,齐鲁之间谓之舂鉏。”在典籍《博雅》中也有说明:“独舂,?瞗也。”由于白鹭在水边等候捕鱼时久,会轮流单腿悬起休息,因此又称为“独舂”。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人对它的赞美,成为意境深邃的诗情画意。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在动物分类学上为:鸟纲-鹤形目-鹭科-白鹭属,是世界上的珍稀物种。白鹭属分五个种,即: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岩鹭。
远古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夷族人就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生息繁衍,后大禹治水成功,受舜禅,即天子位(公元前2140年),立国号为夏后氏,划分天下为九州,派诸侯管辖。其中的青州在东海到泰山一带,就是今胶东半岛。大禹赐封本族人有邰的儿子、开国功臣旻灌为侯,令他去东嵎夷地(今胶东半岛)选址建国。旻灌在青州的莱夷(莱州,今山东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定都建城。由此,胶东大地上有了第一个封国“过国”(今山东莱州城北过西村),旻灌成为过国第一代国君,其族人为国为氏,以“舂鉏”为图腾,多称过氏。过国土地肥沃,旻灌鼓励国民致力农牧桑事,并经常向禹帝进纳贡品,主要是山桑蚕丝(柞蚕丝),成束成堆的蚕丝用船载着,由汶水,通过三济水,再转入黄河送到位于冀州的夏王朝国都。旻灌不仅治国有方,还在沿海设置军队(过西军营),防御??族的貊人(??貊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其国史称扶余)来犯。夏禹对旻灌十分宠信,赐给他龙服、龙旗、龙仪仗的荣耀,过国的地位在夏王朝中十分显赫。古老的过国族人以“舂鉏”为图腾,国人中亦有以图腾崇拜为姓氏者,称舂鉏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舂氏、鉏氏。
该支舂氏、鉏氏与过氏一样,皆源出姒姓,是中华民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二
源于乐器,出自西周时期的舂牍乐师,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舂牍,是一种古代乐器,即先秦时期称之为“筑”的乐器。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注》中记载:“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髤画,奏以两手筑地。因称筑。”“舂牍”(筑)的样子如同今天的木琴,不过是用竹管,以不同的粗细、长短排列而成,多为八~十六支,因其敲击引发空腔竹管的震荡频率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调,用以演奏宫乐。舂牍乐师就是专职演奏“舂牍”的伶人,亦称“舂师”、“筑师”。在著名的历史事件“荆轲刺秦王”中,有位知名的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擅长演奏“舂牍”即史书中记载的“击筑”。他立誓为荆轲报仇,在“筑”中夹注了铅块。后来他为秦始皇“击筑演奏”时突起发难,用“筑”砸向秦始皇。可惜高渐离是个盲人,以听力判断秦始皇的所在位置出错,因此失败被杀。
在史籍《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行刺败后,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始皇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在许多史书中,皆称“筑”为“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这是错误的,“筑”是一种打击乐器,不是弹拨乐器,根本就没有弦。
在舂牍乐师(舂师、筑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舂氏、筑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的零陵郡舂陵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舂陵县,源为战国时期楚国属地即零陵,到西汉时期为南阳郡治下的一个县,到东汉时期降级为舂陵乡,归属于零陵郡永州唐兴县,即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舂陵,是湖南南部地区历史上最古老的城池。据史籍《汉书》记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刘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刘仁后来将封地迁至南阳地区的白水乡,重建舂陵城池,仍为舂陵侯。后来的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实际上就是刘买的第五世孙,由于他生命起源于舂陵,因此在后来称他的子弟兵为“舂陵军”。
东汉时期居于舂陵县之住民中、以及中舂陵军的士卒将领中,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舂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
源于兵器,出自古代攻击型兵器舂,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舂,是一种沉重而长大的兵器,亦称为“牙杵”,就是后人俗称的“狼牙棒”。舂以打、冲、砸、击、捣为主要运作要领,是一种十分恐怖而杀伤力极大的冷兵器。因其沉重且有牙刺,多由剽悍的勇士使用,称舂士、舂人、舂卒等。例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使用的兵器就是“舂”。
在舂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使用的成名兵器为姓氏者,称舂氏,世代相传至今,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大臣雝父,属于以器物称谓为氏。雝父,就是雍父,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他发明了农耕经济时代共要的工具之一“臼杵”,用以处理谷物,黄帝大喜,赐其雍邑。这在清朝学者雷学淇所校辑的《世本》中有记载:“ 雍父作臼杵,舂也。”汉朝时期学者宋衷也早就有编注:“雍父,黄帝臣。”
在雝父的后裔子孙中,大多称雍氏,亦有称臼氏、杵氏、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舂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舂人,是古代王朝中负责掌管舂米以及粮食加工的官位,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舂人,官名。舂人掌共米物。”
在舂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舂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七
源于古南夷,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八蛮”之旁舂,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八蛮,古代称谓南方的八蛮国。在典籍《周礼·夏官·职方》中就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其八蛮,在典籍《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南方曰蛮。”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儒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舂。”后来的汉籍史书中以“八蛮”来泛指外族。旁舂,就是所谓“八蛮”中的一支,由于分布在东南地区,南朝史学家沈约称之为“东夷”。后来的宋朝学者李昉在《太平御览·夷部·东夷》中这样记载:“<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狶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以大杵,旁舂之”,就是当地少数民族使用召唤民众、集会祭祀、度节歌舞的木鼓,因此称其为“旁舂”,主要是佤族、高山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乐器。
在东夷旁舂族的族人中,很早就有称旁氏、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舂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程序,多以零陵、儋州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儋 州:古称“儋耳”。秦朝时期为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汉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儋耳郡领二县:至来、九龙。汉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后并罢珠崖。汉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三国时期吴赤乌五年(壬戌,公元242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南齐时期属越州。南朝梁大同中期(公元539~541年)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南朝陈时崖州仍梁制。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儋州。五代南汉时期儋州仍沿袭唐制,废富罗县。宋朝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降为昌化军。宋端平二年(戊戌,公元1235年)改为南宁军。元朝时期为南宁军,隶属于琼州。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不久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但属于广东。明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以属琼州府,明洪武十九年(丙寅,公元1386年)以感恩改属崖州。清朝初期琼府管辖三州、十县,三州就是儋州、崖州、万州。民国时期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至1992年儋县建制一直没有改变。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堂号
零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永州堂。
儋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儋耳堂、琼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