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舂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0 16:00:00
5019字 评价:0
  姓氏渊源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代东夷族动物图腾舂鉏,属于以图腾崇拜为氏。“舂鉏”,即古代鸟名“?瞗”,即今天的白鹭,在典籍《尔雅·释鸟》中有注释:“鹭,齐鲁之间谓之舂鉏。”在典籍《博雅》中也有说明:“独舂,?瞗也。”由于白鹭在水边等候捕鱼时久,会轮流单腿悬起休息,因此又称为“独舂”。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人对它的赞美,成为意境深邃的诗情画意。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在动物分类学上为:鸟纲-鹤形目-鹭科-白鹭属,是世界上的珍稀物种。白鹭属分五个种,即: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岩鹭。
  远古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夷族人就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生息繁衍,后大禹治水成功,受舜禅,即天子位(公元前2140年),立国号为夏后氏,划分天下为九州,派诸侯管辖。其中的青州在东海到泰山一带,就是今胶东半岛。大禹赐封本族人有邰的儿子、开国功臣旻灌为侯,令他去东嵎夷地(今胶东半岛)选址建国。旻灌在青州的莱夷(莱州,今山东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定都建城。由此,胶东大地上有了第一个封国“过国”(今山东莱州城北过西村),旻灌成为过国第一代国君,其族人为国为氏,以“舂鉏”为图腾,多称过氏。过国土地肥沃,旻灌鼓励国民致力农牧桑事,并经常向禹帝进纳贡品,主要是山桑蚕丝(柞蚕丝),成束成堆的蚕丝用船载着,由汶水,通过三济水,再转入黄河送到位于冀州的夏王朝国都。旻灌不仅治国有方,还在沿海设置军队(过西军营),防御??族的貊人(??貊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其国史称扶余)来犯。夏禹对旻灌十分宠信,赐给他龙服、龙旗、龙仪仗的荣耀,过国的地位在夏王朝中十分显赫。古老的过国族人以“舂鉏”为图腾,国人中亦有以图腾崇拜为姓氏者,称舂鉏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舂氏、鉏氏。
  该支舂氏、鉏氏与过氏一样,皆源出姒姓,是中华民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二
  源于乐器,出自西周时期的舂牍乐师,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舂牍,是一种古代乐器,即先秦时期称之为“筑”的乐器。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注》中记载:“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髤画,奏以两手筑地。因称筑。”“舂牍”(筑)的样子如同今天的木琴,不过是用竹管,以不同的粗细、长短排列而成,多为八~十六支,因其敲击引发空腔竹管的震荡频率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调,用以演奏宫乐。舂牍乐师就是专职演奏“舂牍”的伶人,亦称“舂师”、“筑师”。在著名的历史事件“荆轲刺秦王”中,有位知名的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擅长演奏“舂牍”即史书中记载的“击筑”。他立誓为荆轲报仇,在“筑”中夹注了铅块。后来他为秦始皇“击筑演奏”时突起发难,用“筑”砸向秦始皇。可惜高渐离是个盲人,以听力判断秦始皇的所在位置出错,因此失败被杀。
  在史籍《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行刺败后,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始皇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在许多史书中,皆称“筑”为“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这是错误的,“筑”是一种打击乐器,不是弹拨乐器,根本就没有弦。
  在舂牍乐师(舂师、筑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舂氏、筑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的零陵郡舂陵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舂陵县,源为战国时期楚国属地即零陵,到西汉时期为南阳郡治下的一个县,到东汉时期降级为舂陵乡,归属于零陵郡永州唐兴县,即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舂陵,是湖南南部地区历史上最古老的城池。据史籍《汉书》记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刘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刘仁后来将封地迁至南阳地区的白水乡,重建舂陵城池,仍为舂陵侯。后来的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实际上就是刘买的第五世孙,由于他生命起源于舂陵,因此在后来称他的子弟兵为“舂陵军”。
  东汉时期居于舂陵县之住民中、以及中舂陵军的士卒将领中,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舂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
  源于兵器,出自古代攻击型兵器舂,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舂,是一种沉重而长大的兵器,亦称为“牙杵”,就是后人俗称的“狼牙棒”。舂以打、冲、砸、击、捣为主要运作要领,是一种十分恐怖而杀伤力极大的冷兵器。因其沉重且有牙刺,多由剽悍的勇士使用,称舂士、舂人、舂卒等。例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使用的兵器就是“舂”。
  在舂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使用的成名兵器为姓氏者,称舂氏,世代相传至今,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大臣雝父,属于以器物称谓为氏。雝父,就是雍父,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他发明了农耕经济时代共要的工具之一“臼杵”,用以处理谷物,黄帝大喜,赐其雍邑。这在清朝学者雷学淇所校辑的《世本》中有记载:“ 雍父作臼杵,舂也。”汉朝时期学者宋衷也早就有编注:“雍父,黄帝臣。”
  在雝父的后裔子孙中,大多称雍氏,亦有称臼氏、杵氏、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舂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舂人,是古代王朝中负责掌管舂米以及粮食加工的官位,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舂人,官名。舂人掌共米物。”
  在舂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舂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七
  源于古南夷,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八蛮”之旁舂,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八蛮,古代称谓南方的八蛮国。在典籍《周礼·夏官·职方》中就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其八蛮,在典籍《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南方曰蛮。”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儒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舂。”后来的汉籍史书中以“八蛮”来泛指外族。旁舂,就是所谓“八蛮”中的一支,由于分布在东南地区,南朝史学家沈约称之为“东夷”。后来的宋朝学者李昉在《太平御览·夷部·东夷》中这样记载:“<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狶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以大杵,旁舂之”,就是当地少数民族使用召唤民众、集会祭祀、度节歌舞的木鼓,因此称其为“旁舂”,主要是佤族、高山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乐器。
  在东夷旁舂族的族人中,很早就有称旁氏、舂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舂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程序,多以零陵、儋州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政府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儋 州:古称“儋耳”。秦朝时期为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汉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儋耳郡领二县:至来、九龙。汉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后并罢珠崖。汉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三国时期吴赤乌五年(壬戌,公元242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南齐时期属越州。南朝梁大同中期(公元539~541年)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南朝陈时崖州仍梁制。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儋州。五代南汉时期儋州仍沿袭唐制,废富罗县。宋朝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降为昌化军。宋端平二年(戊戌,公元1235年)改为南宁军。元朝时期为南宁军,隶属于琼州。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不久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但属于广东。明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以属琼州府,明洪武十九年(丙寅,公元1386年)以感恩改属崖州。清朝初期琼府管辖三州、十县,三州就是儋州、崖州、万州。民国时期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至1992年儋县建制一直没有改变。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堂号
  零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永州堂。
  儋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儋耳堂、琼州堂。
舂姓介绍信息修订
    2006年September月
    77:11:30
    漫谈姓名和字辈与取名(贵州省毕节市冯记中西医诊所·冯兴云撰)冯兴云(贵州毕节)
      漫谈姓名和字辈与取名
       毕节市冯记中西医诊所 冯兴云
      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也就是说,取名和使用名字是每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受法律保护,别人无权干涉,更不得盗用和假冒。由此可见,姓名是为我国每个公民个体所专有的东西,具有为个人所有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姓名不再具有专有性,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使用一个或某一些姓名,则其专有性便失去了意义,其所谓受法律保护或禁止他人侵犯等等事实上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要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取名字无疑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儒家倡导的“亲亲”,形成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
      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典型的华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例如:冯兴云中的“冯”字为姓第一字)和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冯兴云中的“兴”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三字(如:冯兴云中的“云”字),则按父母意愿自由选取。因字辈谱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皆按系谱取名,所以这类名字在民间又称“族名”、“谱名”。
      中国人名中,有一种独特的取名规矩:同一辈份的兄弟姐妹的名字用同一个字命名,这种民俗起始于汉代,盛行于宋元,然后相沿成习,至今仍在传承。客家人对字辈尤为注重,有的称为"字派",有的谓之"派名",还有的叫做"派行"。其功能就是在同姓氏同族人中区别长幼世序。外国人将中国人这种取名字称之为"顺序名",即体现祖孙父子顺序的名。
      字辈在各姓旧家谱中均有专门章节,且以精炼之词,蓄含祈福、美好愿望,宣扬忠孝的诗体传于后世。
      湖南韶山毛氏族谱有一段40字的诗文:立显荣朝士 文方运济祥 祖恩贻泽远 世代永承昌 孝友传家本 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 风雅列明章。毛泽东的名字就是韶山毛氏字辈中第14辈份,毛远新则是第15个辈份。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邓小平原籍江西庐陵人,祖辈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定居四川广安,在《广安邓氏家谱》中立的字辈是:以仁存心 克绍先型 培成国用 燕尔昌荣。邓小平是"先"字辈,派名先圣,其父是"绍"字辈,其子邓朴方、邓榕是"型"字辈。
      表面看来,字辈只是一种单纯的标志符号,深入分析,则会发现在这种符号后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孔氏的字辈命名最引人注目,我国几千个姓氏中,孔氏的字辈是全国统一的,无论居住何地,均使用同一字辈,各族系房派都遵循不变。也令孔氏子孙感到荣耀和自豪。古代封建帝王尊崇孔夫子,有好几个皇帝为孔氏钦赐字辈。明太祖朱元璋赐十字: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万历神宗朱翊钧继赐十字:兴疏传纪广,昭宪庆繁祥。到了清代,又有两个皇帝为孔姓赐字辈 ,咸丰皇帝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杨。同治皇帝赐:历代朝廷举,安邦定国贤。
      字辈在各个姓中有成千上万,一个县内、一个省内都不相同,一般以修族谱时的大祠堂排定派名,印刷于谱中,当续修新谱时,若字辈接近尾字,则又要新编字辈,续接老字辈。这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及孝悌观念的产物。
      而今是讲文明,树新风,知识普及和信息通畅的时代,城乡中许多人对儿孙取名字都摒弃陈规习俗,不以字辈命名,或虽有字辈名,但却使用新雅的名字。这也是一种改革吧。借鉴于此,笔者冯兴云也提倡我冯氏族人为子孙取名时严肃思考,加强改革,但必须按字辈派序而论,以达到科学取名:
      例如:父姓和母姓共同使用,加上字辈派字,再加名字,由四到五个字组成一个人的姓名,既不易从复姓名,又容易于取名,既有个性特点,又不违反法规和伦理,且不是一件科学而美好的名字改革吗?
      再如我《冯氏族谱》中的新字派:“继承祖先训 仁义礼智信 安康福寿全 书香满乾坤 锦秀圣君照 富贵荣华庆 孝敬品德美 俊杰百业精 同跃龙虎榜 高科显威名 群雄辉壮志 江山万里行”等字派可用同音字或谐音字取名,只要能明白或明显标识自己的辈份字派不与先辈祖人和后辈子孙字派重复相混,我认为这样的改革取名也是很可行的,大大减少了名字重复的现象;(如:“继”字可用同音或谐音字→纪、济、计、记、技、际、季、继、寄、绩、稷、冀、骥、等等;承字可用:承、臣、丞、呈、诚、城、晟、乘、盛、铖、程、橙、等等;请众族人查字典吧!当然更希望族人们有更好取名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字辈,更不要取名与祖先或子孙相混淆;总之,只要为儿孙取的名字吉利大方、易记好喊、顺口好写、美妙不重复、这样吉利美好的名字就会更多了,以避免重开或再改名字带来的的困扰,更减少同名相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或闹出的尴尬和笑话。
      
    舂姓留言
    [现1条]
    经典值4
    [编辑][取消]
    2005年November月
    3016:57:13
    找本支系冯氏族人冯兴云
      根据多方面历史资料查证由于社会变迁入黔始祖冯宗汉於三百多年前由冯氏发源地陕西冯家村途经多地来到贵州大定府大十字竹子巷娶妻安氏居住,因战争原因奔赴云南平乱继居昭通并娶妻秦氏生三子、即起龙、起凤、起相(吉祥)。起龙公孙氏、起凤公崔氏不祥、起相(又名吉祥)马氏生二子 冯联、冯英。冯联公刘氏不祥。冯英公卢氏生四子、即玉举、玉乾、玉坤、玉学后至大定府管辖猓沙塘、落於戈圈岩马场、马摆等地(现纳雍姑开戈圈岩马场和马摆境内)居住。玉举公张氏不祥、玉坤公施氏后裔居住(现纳雍董地乡尖山村周家寨)、玉学公李氏不详。玉乾公李氏择居威宁州德化里九甲大甘河天星桥川洞居住生三子即士奇、士亮、士仲(士德)。士奇公陈氏移居大定府管辖悦服里六甲(现大方县鼎新乡)水塘寨、岩脚寨、及仁育里六甲(现大方县马场镇)以扒麻窝寨等地居住。士亮公查氏择居大定府管辖悦服里牛场莲花树(现大方县绿圹乡牛集莲花树)。士仲(士德)公刘氏生子乳名应祥移居纳雍鸡场居住。情况复杂、盼望各地族人速与联系和提供宝贵资料为!联系电话:13885788826
    舂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5年November月
    3016:26:55
    寻找本支族人冯兴云
      本人自幼在大方县读书、七八年参军随部队在四川、西藏、北京卫戍区等地从事医务工作。复员在贵州安顺市经营医药、后迁居住贵州省毕节市开设冯记中西医诊所、曾多次赴北京、河南、武汉等地学习医学专科知识。2005年8月开始组织重修本支《冯氏族谱》。诚望族人多指点有关冯姓文化和优秀宝贵的历史资料,更希望本支系族人速与联系、电话13885788826我支系入黔始祖冯宗汉━━字派为:宗起英玉士 顺朝国正兴┅┅
       明确有冯起龙、冯起凤两祖后裔大剖部分可能居住昭通、威宁、赫章、毕节等地。冯联??等后裔、冯玉学、冯玉举后裔可能居水城、纳雍、毕节等地。冯士仲(德)后裔可能居纳雍鸡场等地请各位网友帮转告、更盼望族人速与毕节地区中医院冯正文或毕节市冯兴云中西医诊所联系。
    舂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5年November月
    3016:17:20
    寻找本支族人冯兴云
      本人自幼在大方县读书、七八年参军随部队在四川、西藏、北京卫戍区等地从事医务工作。复员在贵州安顺市经营医药、后迁居住贵州省毕节市开设冯记中西医诊所、曾多次赴北京、河南、武汉等地学习医学专科知识。2005年8月开始组织重修本支《冯氏族谱》。诚望族人多指点有关冯姓文化和优秀宝贵的历史资料,更希望本支系族人速与联系、电话13885788826我支系入黔始祖冯宗汉━━字派为:宗起英玉士 顺朝国正兴┅┅
       明确有冯起龙、冯起凤两祖后裔大剖部分可能居住昭通、威宁、赫章等地。冯玉学、冯玉举后裔可能居水城、纳雍等地。冯士仲(德)后裔可能居纳雍鸡场等地请各位网友帮转告、更盼望族人速与毕节地区中医院冯正文或毕节市冯兴云中西医诊所联系。
    舂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舂chong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冯兴云(贵州毕节):漫谈姓名和字辈与取名(贵州省毕节市冯记中西医诊所·冯兴云撰)(2006/9/7 7:11:31)
  • 漫谈姓名和字辈与取名
      毕节市冯记中西医诊所冯兴云
      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也就是说,取名和使用名字是每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受法律保护,别人无权干涉,更不得盗用和假冒。由此可见,姓名是为我国每个公民个体所专有的东西,具有为个人所有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姓名不再具有专有性,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使用一个或某一些姓名,则其专有性便失去了意义,其所谓受法律保护或禁止他人侵犯等等事实上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要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取名字无疑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儒家倡导的“亲亲”,形成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
      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典型的华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例如:冯兴云中的“冯”字为姓第一字)和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冯兴云中的“兴”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三字(如:冯兴云中的“云”字),则按父母意愿自由选取。因字辈谱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皆按系谱取名,所以这类名字在民间又称“族名”、“谱名”。
      中国人名中,有一种独特的取名规矩:同一辈份的兄弟姐妹的名字用同一个字命名,这种民俗起始于汉代,盛行于宋元,然后相沿成习,至今仍在传承。客家人对字辈尤为注重,有的称为"字派",有的谓之"派名",还有的叫做"派行"。其功能就是在同姓氏同族人中区别长幼世序。外国人将中国人这种取名字称之为"顺序名",即体现祖孙父子顺序的名。
      字辈在各姓旧家谱中均有专门章节,且以精炼之词,蓄含祈福、美好愿望,宣扬忠孝的诗体传于后世。
      湖南韶山毛氏族谱有一段40字的诗文: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毛泽东的名字就是韶山毛氏字辈中第14辈份,毛远新则是第15个辈份。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邓小平原籍江西庐陵人,祖辈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定居四川广安,在《广安邓氏家谱》中立的字辈是:以仁存心 克绍先型培成国用 燕尔昌荣。邓小平是"先"字辈,派名先圣,其父是"绍"字辈,其子邓朴方、邓榕是"型"字辈。
      表面看来,字辈只是一种单纯的标志符号,深入分析,则会发现在这种符号后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孔氏的字辈命名最引人注目,我国几千个姓氏中,孔氏的字辈是全国统一的,无论居住何地,均使用同一字辈,各族系房派都遵循不变。也令孔氏子孙感到荣耀和自豪。古代封建帝王尊崇孔夫子,有好几个皇帝为孔氏钦赐字辈。明太祖朱元璋赐十字: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万历神宗朱翊钧继赐十字:兴疏传纪广,昭宪庆繁祥。到了清代,又有两个皇帝为孔姓赐字辈 ,咸丰皇帝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杨。同治皇帝赐:历代朝廷举,安邦定国贤。
      字辈在各个姓中有成千上万,一个县内、一个省内都不相同,一般以修族谱时的大祠堂排定派名,印刷于谱中,当续修新谱时,若字辈接近尾字,则又要新编字辈,续接老字辈。这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及孝悌观念的产物。
      而今是讲文明,树新风,知识普及和信息通畅的时代,城乡中许多人对儿孙取名字都摒弃陈规习俗,不以字辈命名,或虽有字辈名,但却使用新雅的名字。这也是一种改革吧。借鉴于此,笔者冯兴云也提倡我冯氏族人为子孙取名时严肃思考,加强改革,但必须按字辈派序而论,以达到科学取名:
      例如:父姓和母姓共同使用,加上字辈派字,再加名字,由四到五个字组成一个人的姓名,既不易从复姓名,又容易于取名,既有个性特点,又不违反法规和伦理,且不是一件科学而美好的名字改革吗?
      再如我《冯氏族谱》中的新字派:“继承祖先训仁义礼智信安康福寿全书香满乾坤锦秀圣君照富贵荣华庆孝敬品德美俊杰百业精同跃龙虎榜高科显威名 群雄辉壮志江山万里行”等字派可用同音字或谐音字取名,只要能明白或明显标识自己的辈份字派不与先辈祖人和后辈子孙字派重复相混,我认为这样的改革取名也是很可行的,大大减少了名字重复的现象;(如:“继”字可用同音或谐音字→纪、济、计、记、技、际、季、继、寄、绩、稷、冀、骥、等等;承字可用:承、臣、丞、呈、诚、城、晟、乘、盛、铖、程、橙、等等;请众族人查字典吧!当然更希望族人们有更好取名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字辈,更不要取名与祖先或子孙相混淆;总之,只要为儿孙取的名字吉利大方、易记好喊、顺口好写、美妙不重复、这样吉利美好的名字就会更多了,以避免重开或再改名字带来的的困扰,更减少同名相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或闹出的尴尬和笑话。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