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7/7/6 16:50:00
共32818字 评价:0
共32818字 评价:0
一、寻根溯祖
1、出自烈(一作列)山氏之后,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为姓氏。据《风俗通》载。
2、周代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为氏。周代掌管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叫山师,也有称山虞的。有人世袭山师,子孙便姓山,称为山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
3、出自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
4、古代有复姓吐难氏,北魏时改为山氏。据《魏书.官氏志》载。
5、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二、得姓始祖
烈山,叔山冉
山氏的姓源久远。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且来源不一。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人代,望族出于河内,此支山姓奉烈山氏为山姓得姓始祖。
又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为姓,世代相传,叔山冉的后代也有以“冉”为姓的,所以叔山姓与冉姓,有同一个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为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山东省
朝城山氏
“朝城山氏”,自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1300年)状元山琮为始祖。族谱记载“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忄宗祖、褥環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黄县即龙口市)
“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在明朝永乐年间有讳云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将军印,用兵如神,晋封侯爵。至今有十余家或相往来。然家谱无存,尚未详悉世系焉(嘉祥山氏族谱)。
临邑县有山姓者十余家,在商河临邑交界居住书香传家。(原载黄县家乘朱笔眉批)
苏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坞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县有山家窝铺世居山姓五百余户
于光绪三十年间,山福全同父贸易行走河南省泌阳县境,名山赵岗。在同仁堂药铺与山道魁相会,又与山庄的山道学常有来往,该庄百余户字纲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
(以上载于嘉祥《山氏族谱》)
(以上四支本系同源,于宋中叶由河南迁到山东朝城即今山东莘县一带.尊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山琮字秀石,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行辈字纲为:"作福君长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其中"作"字为第二十世。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日之山家庄(即今天的郓城县李集乡山庄村),后来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唐格庄村,是为龙口山氏始祖)
山东临沂、山东日照、青岛市的胶南市泊里镇有山家村. 商河及广饶等地
河南省
确山、武陟、新野、 洛阳 、武陟、偃师
四川省
邛莱市火井镇山家营村(人口约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广元县苍溪约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阳迁入 字派分为:龙应秀玉 思有毓资 凤中万清 永生华之 至今已经有21代)
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还有分布:四川名山县、天全县、泸定县、眉山市、都江堰市、温江区等地) ,四川南部县伏虎区柳驿乡灯台嘴村,又大约500人(字排是:龙应秀芝,载林朝锺,现华云仁,永正文峰,至今有21代)。
青海省
山姓在明朝初期从南京竹丝巷迁入,现分布在湟中县 、贵德县、西宁市、平安县、格尔木市、兴海县、共和县、海北州等地,其中湟中县分布最广,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区的山姓人大多从湟中县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区的。青海湟中县又有三个山姓分布区,分别为公牙、王关和海地沟,人口约万人。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据朝城山氏家谱记载,后世有很多子嗣迁居东北三省如抚顺、哈尔滨、吉林省等地)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有本书叫做《上海姓氏寻根》,记录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项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约1600余人。
天津
江苏
南京、无锡、盐城
浙江
杭州、温州
云南
昆明、文山
陕西
西安、咸阳、户县、宝鸡
四、郡望堂号
【堂号】 "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減",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赞他是"浑金(浑好似全的意思,浑金是赤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武陟一带。
五、历史名人
魏晋
山涛(205─283)
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据<世说新语>载,山涛祖本父曜,山涛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山涛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山简(公元253—312年)
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简因镇守襄阳时饮酒优游而闻名于古今。简初仕为太子舍人,历侍中尚书,领吏部,有建言。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今两湖两广一带)诸军事,镇襄阳。当时王威不振,四方动乱,天下分崩。简在镇不理政务,终日饮酒游乐,大醉而归。当时有儿歌一首:“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离。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今属山西)儿?”年60卒。著名诗人杜审言、李白、孟浩然、王维都有诗提及山简优游酒醉习家池之事。
隋唐
山琮
<隋书>记载曾作<老子传>一部 ,名字与元朝山琮相同.
山 康
唐代高僧,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云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好广道大师。
宋朝
山行章
保眉州无罗城等处功绩显著。
山说
登科。
山忄宗
桂阳王铄侍读。
山褥環
领军畅当骁将。
元朝
山琮
大德三年状元,山东朝城山姓始祖.
明朝
山锡之
苏州人洪武初知县事改创县治及学舍公宇焕然一新至今赖焉。
山青
徐州人涉古今知大义沉毅有勇略为燕山护卫百户永乐初以靖难功累官右军都督佥事。
山云
徐州人永乐中以指挥从征累功陞都督佥事宣德正统元年平蛮将军镇广西累官都督同知卒赠怀远伯谥忠毅。云沉毅不泄用兵如神廉正自持淡然儒素甘苦与卒共之监战人皆出死力及其卒也广西之人皆为立祠岁时祭之。
山秀
仁和人正统中仕睢阳县丞。
山浩
字文渊需阝人天顺中举人敦厚朴茂不尚修饬贫而诵习无间寒暑仕为平阳通判。
山禹
吴县人嘉靖丙午举人任府同知。
清朝
山锦霞
陕西西安府人,附生,同治九年选授华州训导(黄县家乘朱笔记载云:现于丁丑春季缙绅载有陕西同州府华州训导系山锦霞西安府方廪生)
----修统谱摘录 原稿为黄县二十世孙承祉敬录括号内为修统谱时摘录
近代
山栋、山梁、山青
民国西康省知名乡绅,四川泸定人(山姓树字辈人)。
当代
山仑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东龙口人(山姓鲁东系第十七世 即广字辈人) 1933年生。
山红红 河南洛阳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山 翀 浙江省温州市人 当代青年舞蹈家。
附:朝城山氏族谱要文选摘
(二十二世孙 郓城山军勇沐手敬录)
朝城始祖墓碑记[1]
山公讳琮字秀石。墓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图载县志。御祭碑记“文以经邦、武以戡乱,赞襄朕躬、进退无愆”。公之德业可想见矣。翁仲羊虎俱存。
书额:“山状元墓碑文”。至正年间,状元之孙、御史之后天一公立碑朝邑,后志云残碑磨灭不可读,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世孙海泩率子侄刷洗细读乃全。
先代积德,累世以农桑为业,书香相继,比因年谷不登徙于他方。
公乃宗之长支也,少聪敏好学,博通古今,为文俊警,时称“笔走珠玑载在名府者必此子也!”大德三年擢进士第,为魁鼎甲状元。时三年官拜通政大夫,出为蔚州等处节度副史。在政有能名,宽猛相济,兵畏民爱。陞未及任前因病而终,享年四十三岁。曾蒙御祭葬于朝城之西北小河以北。自四世祖皆葬于此,茔域计地六十亩。旧欲为石以垂不朽,盖朝之梁良。夫辈曾为碑文,终未暇镌刻。逮之兵火日起,没于煨烬。
公之子若孙或战没疆场,或逋逃于四方,惜为他乡之客。御史之后犹有孙名天一者,复归故里,守祀坟墓而已。因自叹曰:“吾族出仕而灭危者,痛不忍言!然尚知有家,惟此一身以守乡里。念我祖父而荣及于后人践仕路者,不为不多矣!我先公辈每欲为前辈详记德业,予不能悉述其事,孝道惧有所亏。予自童稚之时,平日尚能纪忆,人生虚幻,讵可长保?况今兵军未尽偃息,倘或至于家声废坠,蔑以闻矣!奈身迫窘仅能自给,若之何能及于此?”垂有高公太师者见而谓之曰:“公既孝思不忘,当竭力而为。此乃光吾乡矣!愿早为之图。我辈亦能有助焉。”既谢而退。于是敬叙其事,予寔学荒晚进,自弱冠后已困于兵火,阙于笔砚,略于文章。讵敢承命,必欲扬前修、赞美德,写诸碑以昭来兹。碑文之下所叙世系宗谱磨灭读不清真,不敢妄述。
细看碑上历世题名,自状元讳琮字秀石之祖从河内迁居朝城之西北,祖之讳字碑残不真;状元之父兄弟六人讳字俱残不真。状元兄弟七人惟琮字秀石讳字清真;其兄弟六人讳字俱残不真;状元之子侄十四人俱以大字起名:汶上乃讳大青之后,朝城乃讳大皓之后,家谱未失传于今。其第三讳大成,下载二子,其第四讳大文,其第五讳大纪,其余碑残不真。
朝城宗谱序一
先人有言,吾始祖世传为烈山氏。尚矣!虞夏商周世掌山林之官,然爵土世系亦见于经传而世谱无在。历代遥远,难言之周之盛也。居在河南,周衰而降廼隐于河内焉。在晋有讳涛字巨源者,拜爵吏部、甄别人才而上之朝廷,称曰“山公启事”。晋室既衰,隐于竹林,今河南武陟县坟墓在焉。其子讳简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称为良将。至宋有讳行章者,保障眉州、無羅城等处,功绩显著。
仰溯先居,或河内或冀州等,总之治乱屡更,迁移不一,宋之中衰又迁于朝城。迨元时我先世人材蔚起。世高祖讳琮字秀石,鼎甲天下,内为名卿外为良帅,德业文章碑文志书纪之详矣,无容多聱。独忆公之子若孙拜文爵者八人,膺武职者九人,济济皇路何其盛也!胡乃元祚日替、干戈四起,或忠节于阵、或忠节于守、或忠节于君难、或散居于四方。呜呼痛哉!又何其衰耶!维时朝邑等处兵戈纷纷,几无民,鼎元之长支武翰林镇守汶阳而卜居焉,次支武翰林镇守归德而卜居焉,其他竟不知其所之矣!迨至正年间,兵革稍息,幸有鼎元之孙、御史之后、庠生讳天一者,急归故里,以祀坟墓。比其反也,石坊碑并不知其何以没坏矣,所存者仅有石人羊虎数器而已。乃低徊流连,不禁喟然太息。勉力继述,上纪先绪下题族名,镌石而立焉。
自是历文举以及兴旺二公之后,我高曾支派渐盛,文运复丕振焉。状元墓碑至于明季,石既崩坏,字多磨灭。我王父大人祯寰公文德名于一时,每欲重修而光大之,未几而饥馑告矣,兵火起矣,并历世宗谱而且没于火矣。我清朝安定之后,先大人岁进士星拱公慨然方将修理,乃历三学而卒于任。泩予小子丕承先志,尝欲振厥家声大为修举,光前而裕后焉,乃历试科场而未遂其愿。乃窃思之日月易逝光阴迅速,吾兄弟六人俱振学宫,今之存者只此一身,而且六十有余岁矣。述先垂后之事何得稍缓哉?世代遥远,宗谱屡失,疑信相参者不敢妄传,惟本父兄所记述,耳目所闻见,上叙墓碑之文,下纪宗族之谱,以示后人。窃愿子子孙孙,孝思勿忘修碑、修树木、修家庙、修家谱,世笃忠厚、世济书香、家声丕振,无愧前人,是予之望也夫!是予之望也夫 !
峕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1704年)暮春邑庠增广生员海泩字泽岚号静庵居士敬序于仁孝斋
朝城宗谱序二
丁己之春,余携知友游林圃,木秀花香燕语莺声,于是饮酒乐甚适。有汶阳蓬屿山亲翁揖余而言曰:“吾族建极[2]祖之后欲勒石以垂久远,愿求文焉。”余询其世系,考其历代,乃知山氏者晋尚书巨源公之苗裔也。其公甄别人才奏之朝庭称“山公启事”焉。廼子简都督诸军务。静庵公之祖孙父子爰居武阳之西。迨元之季,号秀石而讳琮者以状元及第,兼司马之任,其子恩及者一人,而仕宦者一十七人。书香相继,由是而山氏益盛。有讳青号藍之公者,官舍人而镇守汶阳,遂因是而卜居焉。其子四人,长讳霖次讳云三讳震四讳(上雨下松)。惟震者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四公之后悉居汶阳,惟锦章[3]之子玘仲琚公谓其次子曰:“吾族蕃盛,兹土陕隘。相彼平原于汶水之西范邑之南,政其卜居而创业乎?”建极公敬承父命,治家则克勤克俭,训子则诵诗读书,子孙绳绳,斯皇济济。至其曾孙讳溪字龙注公者亦帜词坛,德行文章不尤其彰明而较著乎。胡意至辛己(明思宗崇祯四年,纪元后1631年,岁次辛己)饥馑丧乱何能安幸也。散而后复聚国器,号献珍等兄弟十二人皆建极公六世孙也。咸相谓其子侄曰:“吾族所以至今存者皆祖宗之德也。尔其纠众追远报本,勒之金石以示不忘。”于是兄弟十二人相率而谨遵之,合武阳、汶水而共成其事。斯举也,诚盛举也!非先代之德不及此,非后世之贤不及此。世泽流风予固闻,而慕之绍箕裘而振家声者,能不抚吾辈而厚望乎?于是乐述而誌之。
赐进士第古武城其道梁心恒沐手拜撰
武阳郡县学庠生七世族孙海泩字湟风书丹
汶阳郡县学庠生七世族孙峰秀字蓬屿较政
村前山公始祖讳大青之墓碑文
吾乡有山氏者实为汶邑一大望族也。辛未年余馆于山家营,有山表侄山作霖字雨亭者向余而言曰:“我族人咸欲于来汶之始祖墓前勒碑,愿求碑文以传永久。”余因请其谱而观焉,见其原籍系河南人,晋时山公讳涛字巨源之苗裔也。公拜爵吏部,甄别人才,称为“山公启事”。晋衰隐于竹林为七贤冠,七十九岁而薨葬于河南武陟县。其子讳简字季伦者,都督诸军务,为征南名将。至宋有行章者,保眉州一带功绩卓著。溯其先或居河南或居河内或居冀州,要之治乱屡更迁移不一,及宋衰又迁居朝城。元时有讳琮字秀石者,状元及第,职赝司马,德业文章擅绝一时,其子若孙拜文爵者有八,受武职者有九,英才萃一堂,何其盛也!元末状元之长支有讳大青字藍之者,擢武翰林、官大舍人,镇守汶阳,后卜居汶南遂家焉。村前之茔即公讳大青之墓也。公四子,长霖次云三震四。四公之后皆居于汶,无他适。至晋至宋至元明清历有闻人为进士为举人为廪贡监庠者,载在宗谱。非公之德泽远播曷克臻此!迄于今,人烟稠密、户口藩昌、田地日增、院宇日广,列膠庠而勤诵读者实繁有徒。既庶又富,既富又教,其有人有土有财有造皆公之有德之致之也。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公族振振,书香绵绵,谓为望族,信不虚也!遂不禁欣然而为之赞曰:
昙峰巍巍汶水滔滔,山公之德与姓俱高。
阖族公立
对联
吉壤自天成竹林丛生方伯兆
佳城惟神护湖灯永照孝行家
清邑庠生王震乾沐手撰文并书丹
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月上浣 谷旦
创建山公讳震之墓记
闻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虞祖颛顼而宗尧,夏后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所以隆一本之亲者,自二帝三王以来未之或易也。余因汶上之行,过楚陈二村,览风土景物,见夫人烟相连数里稠居,联祛成云,挥汗成雨者,此山氏营也。营之前有山公墓焉。公九世孙讳奇臣者揖余而言曰:“吾始祖大舍人讳大青有四子,长霖次云三震四。此吾祖震者之墓也。”属余作文以记之。粤嵇当年由赐进士出身陞授河南,官拜御史,治绩卓冠乎中州,福祉弘锡乎八郡,颂声连道,德政遥播,策功者著实几于洛阳纸贵。即唐之郭李、宋之韩范,岂多让焉?卒以临难险夷一节,可谓社稷臣矣!于以光竹帛勒鼎(彝?粉大),复何憾哉!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有贻谋以垂奕世,自一传以至数传,云仍绳绳,允文允武,克昌厥后,皆公德之所报也。水源木本之思何日忘之,因勒石以记不朽云。
赐进士出身知太和县事濮阳李元直撰文
古武城禀生员李之笏书丹
隣邑廪膳生员谷升篆额
大清康熙十九年小阳月 吉立
村前山公讳云字锦章墓前碑文
姓山名存福者,吾之表贤侄也。其父玉峰收存茔地租款,蓄之以为立碑计。无如其志未遂其寿乃终。幸存福克承父志,又有抡才、兆祥、兆贵、兆方、玉正、玉振等同心相济,数年间积钱二十余贯,伊商于族人麟扬、兴进、玉美、作孚等欲立碑以志祖墓。伊族人见财不足用,又增蚨数缗勷厥成功。吾见此情事而不禁欣然为之赞曰:
尊祖敬贤孝可风,勒诸珉励无穷。
嘉邑庠生马蕊庭沐手拜撰
童生谷岚峰沐敬书
皇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甲申梅月后甲辰敬立
对联
祖殿状元开百世文明之运
父纳翰林振万代武健之风
朝邑迁居五百秋 斯蝗济济众丁稠
元曾云晜千支别 长幼尊卑一脉流
失叙末由绳祖武 乱宗空负贻孙谋
承先垂后依五辈 责任难辞借箸筹
由来谱法贵周全 改式续修费折旋
分派分房思补过 需提需注欲绳愆
兄弟并列有名次 子父相承无失传
仿佛欧苏终潦草 工书犹赖后英贤
朝城不见状元府日久年远
汶地犹存进士塔仍旧弗新
世系朝城至斯廿三世 家居汶上于今六百秋
八文官九武将簪缨皆同气 祖状元孙进士贤才出一门
通政大夫状元及第 监察御史进士出身
秀石籍朝青籍汶父子居两地 锦章行次震行三兄弟分两支
益烈山泽知姓氏之由自 涛潜竹林叹谱牒而无存
廪贡生任济阳县知事 岁进士坐南康府正堂
文星焕朝城多士济济如仰韩文公于泰山北斗
武略照蔚郡勇夫仡仡共瞻王武库之紫电青霜
晋吏部元大夫历代公卿府
明御史清学正数世缙绅家
林在河北庙在山东两地拔迁昌厥后
生于朝城卒于汶上四支分派奉其先
御碑致祭状元墓 雁塔扬名进士林
祠堂匾联
瞻仰祠堂尊严祖功宗德春祀秋遵万古圣贤礼乐
且喜孙支蕃衍左昭右穆修竹芳兰序一家世代源流
岁次壬寅仲春
山氏黄县阖族侄孙沐浴拜献
黄县十九世孙世淳题词
黄县二十一世孙昌庭字之南书丹
朝城山氏统谱序
家之谱国之史其义一也。国有朝代载之于史,家有世系载之于谱,诚为木有本而水有源也。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忄宗祖、褥環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
琮祖字秀石,元大德三年状元,功勋照著、声誉远播。状元之孙天一公于大元至正年间立碑在焉。镇祖为人忠厚,广行善事,自莅黄县惟课耕读、孝悌家声。两系迨数传而支派繁炽,人文蔚起瓜而瓞也,子既生孙椒之蕃也,孙又生子(帛系)延至今,数百年昆季子孙或仕、或宦、为农、为贾,其奕奕而烨者曷可量哉!
仰我琮祖果由河内某地来朝城,谱无详志;镇祖何由临黄县,亦无详志。只传闻先远来自河南者,两系异口同声。呜呼!历年久远,治乱屡更,吾山氏原有家乘,无乃失于兵火欤?爰及中华民族黄河为发详之地,山东为圣贤之邦,周秦建都于陇西而明清奠鼎于京兆。民族发展自西渐东,文物确鉴,史记分明。吾先祖公亦顺天时而邀地利迄西渐东择地而处。由是可测朝城、嘉祥、黄县莫非一宗,仅支派分歧而已,宁无再疑。历代文人学士具知人论世之识,作史记、世家、列传。俾古人姓氏,里古行事千载如见,岂吾亲属一派上下源流不知可乎?闻之,族者属也,谓其子孙相联属也;谱者布也,布列见其事也。是故先人修谱之志谆谆,垂训诸前辈,己继前迹续先志矣。观夫西系宗谱,早在光绪四年曾经抡秀祖等修缮,民国十七年复经允璐叔及作霖侄等重修一次。东系家乘原甚简略,且自十八世而后支派分散。民国初叶曾经吾祖煜秀公皆同族人着手编篡,嗣因军阀相争兵火不息,己来未获告竣。尔时小子年幼,仅略忆其始末。舍父丽生公保留遗稿,岁月荏苒瞬,经四十余年未能续修,岂惟先祖之志未遂,抑亦后嗣之深责也。
夫源远则易忘,支分则难记。至若五世袒免而后不知宗派之自,其何以崇孝德而敦祖宜乎?周子云,“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后谱之修,有礼乐遗意焉。礼者,一家尊卑长幼各安其序是也;乐者,会族合食宴饮一堂是也。惟有秩然不容乱之分始有霭然不可间之情。今我嘉详德嵩祖二十一世孙福东、福桐、福宣等揆先世修谱之志,惟恐家乘不续,历世愈远愈湮没而不彰,非仅系派不祥,特其间繁衍未纪阙略未备者,修补讵容稍缓哉?峕在壬寅正月栽培二十一世孙福元、二十二世孙君德、君慈三人亲诣东北数县拜访宗亲、汇集支派,二月十四日到达黄县,假二十世孙承诒庭内与族人聚首言欢,宛然祖孙父子各叙衷情,共议两系字纲,决定修谱方案,畅谈四日依依告别。嘉祥知黄县一系始于补职、补衮二祖公以应试在济南,曾于黄县璸祖面会。又光绪二十七年三月间,十九世孙世传在任东昌府训导手书柬系琮祖(?言宗)名柬交付二十世孙作合转交作栋传留至今。若非先世之德、后世之贤,曷克臻此?盖黄县知有嘉祥一系者,乃余为客胶济,得嘉祥友人韩玉堂君口述嘉祥古迹风光及吾族世居山家营概况。嗟夫!两系绵绵百年如一日,诚为可久之道即可大之业,尽兴守先启后之感。今之举既获始末详明,复获统谱奠础,使后人展卷兴思,或为农而勤于耕或为士而纯于读,循理奉法报国,而传家承先烈,而光大门闾。未必非谱之力。书云,以亲九族何谓耶,盖谱之修示亲亲也,亦以示教也。
余自惭敬宗睦祖之道百无一合,且夫愚钝寡闻,不学不文徒以行辈为族从所推,兼受命德嵩祖调来嘉祥,今惶敢不力为修谱谋?特德嵩祖等其志更有进焉,惜乎余不克尽达其志耳。至若首事者,福东、福同、福宣,助修者,作栋、作敏、福先、君德、君慈、黄县二十世孙承诒、恒久、恒勤、二十一世孙昌庭、寿昌、昌芸,篡其成者,作东、君清,余谓得人如此,庶几思洽而仁昭,伦叙而义立。凡为祖宗之子孙皆得其有功于山氏者,钜矣!然则此一续也,一续旧谱而加嫠(?)正,一启统谱而加考据,扩而大之,增而广之,顺而承之,俾已立之,基不坠再建之业复增,岂不愈为吾族之光乎?至于纪事而未周备者,犹在我后世子孙之能。因能述而已矣,斯为序。
公元1962年岁在壬寅三月
黄县十九世孙世淳敬序
山氏统谱序
吾山氏由朝城迁居来嘉祥者,已历年所矣。溯乎先原系河内焉,晋时讳涛字巨源之苗裔也。列为“竹林七贤”,官爵吏部,有五子,长该次淳三允四谟五简,又有其孙讳遐。至宋时有讳行章者保障眉州一带。以上我诸先公功德显著,皆显名于当时。传至于今有史可考,其他竟不知其何如人也。噫!岂非无宗谱之弊欤?后幸有武阳郡县学庠生七世祖海泩,怀报本追远之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因细阅御祭碑文,尊元时讳琮字秀石者状元及第官任通政大夫为始祖,建立族谱焉。其子孙为御史、为进士、为翰林、为廪、贡、庠生,人才济济,何其盛也!世代相传,书香绵绵,传至于今。吾噫昔者因吾族蕃盛,兹土陕隘,散居四方者,今已数万人矣。有迁于吉林、辽宁、黑龙江、郓邑西北山庄、河南泌阳县、山东黄县、江苏榆赣县各城市各乡村不能尽数。此也,彼也,总之一宗。迨至大清光绪四年,有十七世祖抡秀率领复续得修。又至民国十七年有十八世祖允璐率领作霖继续重修。至公元一九六二年福东、福宣、福桐等领导复续。至今一九八二年为才、为春、福宣、福注、君瑞、君华等孝思维则之心犹存,领导重修,募集族人助修者,有玉琢、宾举、国杰、作东、作岷、福元、福甲、福广、君德、君庆、君恕、君慈等共成其事。斯举也,诚盛举也。实可谓孝思不匮,承先启后之思也。余小子实学荒芜,不过仅述其事略、举稍末,是余之责也。余尤希后世子孙相继永承而不怠也。是余之望也夫?是余之望也夫。是为序。
二十一世孙福元敬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岁在壬戌
山氏宗派
余自朝邑来汶五百余年,传世二十一代,散居四方,命名多有重复之虞,今同阖族酌定,以二十字为命名次序,庶不至有重复之弊。
作福君常显
相传本好松
登朝培元化
建统永承宗
自六二年续修统谱时,因吾族人口蕃盛,命名多有重复,又经合族议定将“福、君、长、显”每一字增加三字,是同辈。
昌 |
荣 |
贵 |
福 |
良 |
圣 |
尊 |
君 |
茂 |
祥 |
久 |
长 |
光 |
耀 |
明 |
显 |
黄县 |
嘉祥 |
黄县 |
嘉祥 |
|
|
|
始祖 |
|
|
|
二世 |
|
|
|
三世 |
|
|
|
四世 |
|
|
|
五世 |
|
|
始祖 |
六世 |
|
|
二世 |
七世 |
|
|
三世 |
八世 |
|
|
四世 |
九世 |
|
|
五世 |
十世 |
|
|
六世 |
十一世 |
|
|
七世 |
十二世 |
|
|
八世 |
十三世 |
|
|
九世 |
十四世 |
|
|
十世 |
十五世 |
|
|
十一世 |
十六世 |
毓云日 |
序德绍兆 |
十二世 |
十七世 |
万 |
允玉兴 |
十三世 |
十八世 |
世 |
存中履宾 |
十四世 |
十九世 |
恒 |
作 |
十五世 |
廿世 |
昌 |
福 |
十六世 |
廿一世 |
广 |
君 |
十七世 |
廿二世 |
其 |
长 |
十八世 |
廿三世 |
衍 |
显 |
十九世 |
廿四世 |
绪 |
相 |
廿十世 |
廿五世 |
令 |
传 |
廿一世 |
廿六世 |
名 |
本 |
廿二世 |
廿七世 |
常 |
好 |
廿三世 |
廿八世 |
昭 |
松 |
廿四世 |
廿九世 |
嘉 |
登 |
廿五世 |
卅世 |
章 |
朝 |
廿六世 |
卅一世 |
克 |
培 |
廿七世 |
卅二世 |
继 |
元 |
廿八世 |
卅三世 |
|
化 |
廿九世 |
卅四世 |
|
建 |
卅世 |
卅五世 |
|
统 |
卅一世 |
卅六世 |
|
永 |
卅二世 |
卅七世 |
|
承 |
卅三世 |
卅八世 |
|
宗 |
卅四世 |
卅九世 |
|
|
|
四十世 |
有爱好我们族姓历史的同族同好请与我联系:
山军勇(博客)
山东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
邮政编码250001
山东省济南市经四路158号
我来自河北唐山,看了山姓宗介后很有感慨,我也姓山,但却不知道属于哪门哪支,渊源来自何处,请各位同宗同族同胞帮忙查找!我的联系方式:邮箱tsnp_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