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滕姓相传是黄帝第二十六子。
天下滕姓出滕州 | |||||||
作者:李庆 | |||||||
一一 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伟》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这也应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留待专家学者们考证。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曾借赴北京采访之机与有关领导到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目前已知的七种滕氏家谱,分别是: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的《朱方滕氏五修族谱》、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浙江临海博物馆的《南阳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现存美国的《浙江东阳滕氏宗谱》、山东泰安图书馆藏的《泰安滕氏家谱》,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 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 “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这些资料,都印证了滕姓家族与古滕国即今天山东省滕州市的渊源关系。当然,笔者在这里引证的只是众多家谱中的一部,有关内容还需要做进一步核实查证,有待继续做深入的梳理、考证工作。 山东电视台著名编导滕永平曾提供一些线索,提到胶东滕姓较多,目前莱州市就有个“滕家乡”,还提到“腾”姓、“滕叔”、“滕绣”其实也是“滕”姓,都是当年滕国遗民为逃避追杀而改字。他还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滕国是滕氏后裔的祖国,几千年来,滕氏子孙一直在寻找祖国,最后也没能落叶归根!” 说到滕姓的名人,《孟子》中有滕更;《汉书》中提到九江郡尉滕抚;《三国志》中有滕胄、滕胤;《晋书》中有滕牧、滕修;《南史》中有滕昙恭;《宋史》中有滕甫、滕宗谅。这位滕宗谅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现当代则有革命先驱滕代远,国务院的滕文生,原国家教委主任滕藤,电影导演滕文骥等。 至今,滕州市境内尚有滕国故城遗址,南濒荆河,内、外城墙依稀可寻,内城城墙仍高出地面3米多,围护着如今的滕城村。内城东北隅尚存文公古台,“古滕八景”之一,相传是滕国宫殿遗基。台前两株古槐苍劲参天,至今仍生机盎然。1991年滕州市重修了文公台,新建滕文公楼,增设了碑林,中国书协原副主席、滕州籍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题写了“为善兴滕”的匾额。 1997年,滕州电视台拍摄了电视记录片《滕州故事》,介绍了古滕国的过去和现在。片子在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后,竟引来了一位美国电视编导詹妮弗·凯斯通对该片的关注,她说:“另一段很精彩的节目中讲的是山东省滕州。我觉得片子的制作者很好地将关于古代滕国的知识和今天蓬勃发展的滕州介绍融合在了一起。陶器碎片和古城墙被有效的加以利用,拉近了古滕国人和今日滕州居民间的距离……使我获得了充分的有关滕州的历史、变迁和这个城市产业的知识。” ——(《第四届国务院“金桥奖”(影视)颁奖暨研讨会材料汇编》) 文公台侧门有幅对联: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 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上联中的“世子”即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的“莫将飞阁误滕王”之说,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的古滕国任“滕王”之事,这位政声并不怎么好的“滕王”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传千古。该句意在点出唐代的李姓“滕王”与古滕国的“滕王”的区别。 近来,有论者提出要在滕州修建一座“滕王阁”以扬滕州之后,笔者以为大可不必。且不说那位李元婴在滕州时是否建过“滕王阁”与史无证,即使借李元婴之名在滕州建了滕王阁,那么滕州的滕王阁果能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南昌滕王阁齐名吗?自古地以文名,文以地传,李元婴到了四川阆中再建一座滕王亭,又因杜甫的一首“君子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的诗而闻名,如今的人造古迹可有王勃、杜甫们的诗情画意? 所以说,与其牵强附会制造一大堆人造古迹,还不如充分保护并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滕国故城文公台不仅是古滕国仅存的地面建筑,而且还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国的唯一纪念和标志,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天下滕姓的宗祠和祖居,保护、利用好现有的这一古迹,比做另外的什么文章都强! 明代南京刑部尚书王士贞写有《过滕城》一诗: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 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 如今,文公台前古槐依然根深叶茂,见证着古滕国及滕氏家族的千年兴衰…… 滕姓根源在何处?文公台前古槐树!散居各地的滕姓氏族,滕州境内的滕国故城里有着你们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