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7/7/18 16:18:00
共6756字 评价:0
共6756字 评价:0
俞氏族谱原序: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典綦重矣.故韦候纪肇封,谢公咏祖德,古人每三致意焉.雍晋不敏,区区之心,费能自恝,念木本水源之意,有敬宗收族为怀.吾族原籍浙江宁波府鄞县石马里黄公林庙界人氏.自宋仁宗天圣元年,我始祖为明州录事参军,卜宅於斯.一时人文蔚起.,由户部左侍郎充公、太子少师伟公,以及监察御史兼刑部侍郎及其余登朝堂、列显宦者,朝野杂载,斑斑可考。惜代远年湮,上溯本源难接,而历元迄明,隶籍於斯,为浙之族姓历世尚相传也。迨明世宗嘉靖十年,倭寇蜂起,鄞县实当其冲,迭遭烽烟之苦, 不得已权迁江苏淮安府山阳县石塘乡。四十四年,承岐公又由石塘迁桃园县之崇河乡,遂世居焉,迄今百年有余,历更数代,子孙繁衍,设谱犹不修,而支公派别,绳绳相继,非特尊卑不知,班名颠倒恐一脉流传,且有觌面不识,视宗族等於路人者,宗何由敬,族何由收,雍晋亦族中一分子,遂邀同族人集资创修,按派叙支,即以迁桃园系之承岐公为始祖,俾后世子子孙孙知木本水源之有自,历是百世以及千万世,统系不紊,支派可寻也。是为序。
时籍浙江宁波府鄞县石马里黄公林庙界人氏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子酉孟春谷旦
六世孙雍晋薰沐谨撰
RE:1、江苏淮安府山阳县石塘乡现为江苏省淮安楚州区石塘镇。(位于市区东北)
2、桃园县之崇河乡今为江苏省泗阳县众兴镇(泗阳县县城)
俞氏族谱再修序
韩昌黎于襄阳书有云:“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此指先达后进之士而言。本此言,以推之族谱,亦何独不然。吾族谱自雍晋公倡议创修,溯本源於承岐公,为之分派别支,厘订成帙,迩时不知几费经营,俾后人始得有所遵循也,迄今又阅二三矣,此数十年中,子孙繁衍,各支派之命名重复犹事之小者,如上犯祖宗名号, 下失支派之源流,实罪之大者。爰邀集合族公议,以便重修,莫不勇跃公从, 一律赞同。现谱已告成,非一人之力也,亦开先有人,为之继后云尔。而今后,凡吾族世世孙孙,每一届一世,即及时重修,毋效芝之不敏,致积累世而始修焉。是则芝之所望也夫。
时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孟秋月暨望
十一世孙培芝薰沐谨撰
RE:1、原谱有50字辈,因战乱迁徙蚀蛀,现只存后30字辈
仁慈兴孝义 承思大学初 雍熙英俊裕
培治朝九永 业富荣祥瑞 平安家士龙
2、承岐公:为我支始祖,籍浙江宁波府鄞县石马里黄公林庙界人氏。配叶氏女生子三子思聪、思恭、思敬。
3、我支现富字221人,为我支主要男丁体系,约35-65左右。(17世孙)
荣字辈约150余人。(18世孙)
4、分布:江苏淮安、泗阳、六合、南京、扬州、河南南阳、新疆阿克苏、北京、安徽来安县
5、堂号:古琴堂
6、已修四次,最后一次在95年完成,现有统计以95年计。
江苏省南京市峨嵋岭19号4402室(210029)俞翔
(02551679687, 13776545167)
俞姓简介:俞姓是一个由远古神医俞跗而来的姓氏,姓氏的基本含义如同痊愈的愈.相传俞跗是黄帝时人,精通外科手术,通过“割皮解肌,洗涤五脏”为人解除病痛,并注释了黄帝的《素问》一书。由于“俞”与“腧”相通。都是指人身上的穴位,俞跗精通脉经又医术高明,经他看过病的人无不康复痊愈,因此后来人们也把疾病的解除称作“俞”或“愈”。俞跗的后人,也为纪念他而以俞为姓。
由于俞姓得姓较早,其发展也先于其他姓氏。在春秋时,郑国、楚国和贵族都有姓俞的人:此前的西周还有一个俞姓的封国,当时的国君俞伯所使用的“俞伯尊”、‘俞伯簋”等近代的考古中都有发现。
历史上,俞姓以为河间、河东为郡望,当代除在全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外,又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为主要居住地区。就民族论,俞姓不仅是汉族姓氏也为满、彝、回、朝鲜、纳西、土家等民族人所使用。
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
历史名人:南朝宋有俞佥、唐朝有俞文俊,武后时有出于庆丰,称为庆山,文俊上书,言阶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女皇帝,于是把文俊放到荒疏之地岭南。宋代有屯田郎中俞汝尚,武宁主簿俞君选,承议郎俞松,中书舍人俞烈文,诗人俞灏、俞琰。元代有学士俞奕会、翰林国史院编修俞述祖。明代有开国名将俞通海、抗倭名将俞大猷、山东参政俞泰。清代有小说家俞万春,著有长篇小说《荡寇记》;清末有学者俞樾,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先后主讲于苏州、上海、杭州等书院,授徒多人,著述500余卷,主要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书疑义举例》。当代有俞平伯、俞兴德、俞正声等。另国民政府众多要员也姓.
《宗祠堂号》流水堂。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的传说。俞伯牙虽属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湖广荆州府之地也,仕至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一日览胜控奇,行至汉阳江品,时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命童子烧香罢,捧琴调弦,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时,就绝了琴弦,不曾弹出第四名来,钟子期在岸上接曰;留得贤名万古扬。从此,俞伯牙得高山流水知音----钟子期也。俞氏家人就以“流水”为堂名。一直沿用至今。
楹联:王诗晓律(俞紫紫),得高山流水之音(俞伯牙);励俗育婴,征连理嘉禾之异(俞伟)。
附;
上古良医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
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
的始祖。
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
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
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
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黄帝时代,
而这个古老姓氏的播迁到我国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来得早些,而
且,他们的播迁情形有根有据,有完整的资料可查。
当初俞姓的所以南迁,根据《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唐代
武则天临朝的时候,当时的新丰地方(据考当为今陕西省临潼县),突
然无缘无故冒出了一座山来,于是当时正不习惯于天下为女皇帝所统治
的人士,就议论纷纷,有说这是瑞征的,也有说这是大祸将至的征象,
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
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
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于是,他就被流放到
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当然,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
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后来我国南方的俞姓人士,应该有很多都是这
位俞文俊的后裔,而俞文俊是当时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潜江
县西方,则南方俞隆的来源,也应该可以追溯到这里。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国的早
期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杰出的俞姓
人士满载于史书, 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孙、俞经兄弟,
都是才华横溢,对传统文学有贡献的人物。
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雷贯
耳了,他和他的“俞家军”,把为患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抱头鼠窜的历史故事,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详。
这位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福建晋江人,
自幼读书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广东的交黎有功而见知,被升为参
将,并移镇淅东,开始写下了一连串光辉无比的记录——他屡破倭寇,剿
灭两广群盗,并平定骚乱,结果威震边陲,“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
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
人,俞姓的中国人真是何其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