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温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1/2页 1 2 向后>>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5/9/10 14:09:00
0字 评价:0
  

一、寻根溯祖 
温国建立的时代景
       
据《史记·夏本记》载,夏帝启之后把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不恤民事,好远猎不归都城。他手下有个重臣叫后羿,阴谋篡政,控制天下,在他远猎时派兵把他扼据到了黄河以南的洛纳地区。太康逝后把位传给了弟弟仲康,仲康的政权实际被臣下所持,后来,后羿被子寒浞杀害,政权又为寒浞控制。仲康逝后把位传给了儿子帝相,但帝相到处被寒浞追杀,后终被杀死。
帝相年间约为公元前20502020年。这段落时间里国内混乱,各侯伯纷纷加强自己属地的管理,昆吾氏族区处在夏都附近,由于地域宽阔也加强管理,所以建起温、苏、顾、董等国。温国即今河南焦作地区,苏即今河南北部安阳至新乡的地区,顾即今河南濮阳(范县有顾城)地区,董即今山东定陶周围地区。虽然先后有了温、苏、顾、董的候国,但并不是有了这些姓氏,只不过是以地为名和以图腾为名的部族地。
        
帝相被杀害时的帝后缗,怀孕逃回其父所在的仍地,在今山东济宁地区,后生下儿子少康。少康从小在艰难中长大,先后做过养牲畜和管厨房的官,深知失国为民之苦,从小立下雄心壮志,后修德联系夏旧臣诸侯,与逃居在鬲地叫伯靡的夏遗臣开始复国行动。
少康消灭了寒浞两个儿子的军队,率军攻下夏都夏邑,然后,在今河南濮阳恢复了夏都。各地诸候纷纷来朝贡贺,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在少康中兴的战争中,温国是夏的得力方国,不但粮草充实,而且给于人员补给。所以在少康复国后,温地成了夏朝的主要依赖地区,也是夏代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的地区。
1温姓诞生在夏未商初时期


  

夏未帝桀时,又为民不德不仁,常以残酷手段,诛其众族之官,使臣与民无法生计。从侯臣官都去投奔有修德的商候汤,汤先将帝桀囚禁起来,劝他改过自新,又将他放了。但是,桀继续为恶,不思改悔,商汤只得顺应天意民心,举兵开始征讨帝桀,从东往西而来。商汤之地即今河南东部的商丘,夏末帝都在今河南洛阳的东南,与温地仅一河(黄河)之隔。
         
商汤灭夏,首先灭温。因为温是夏的主要方国,且又是粮草兵足基地,所以在帝桀二十六年首先攻到了温国。传说温国建国之君为良,后人称其为温良,温县上苑温故城遗址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商大的温良墓冢。温国灭国时之君,传说为温忠,因他忠心于夏温国,在国灭时而殉职,所以人称其为温忠。温故城遗址处,古时也有温忠高大墓冢,在1972年前后被平弃。
传说温国被灭时,在温故城南的济水河畔,商军渡过黄河直扑温城当行至济水河边时,突然济水铺天盖地而来,原以为涓涓细水的济河可顺利通过,可是刹时间汹涌澎湃,商军料所不及被洪水吞没,只好退回黄河南岸。原来,君在济水上游堵塞河道,把济水拦截蓄储起来,,在商军到来时扒开堤坝,使洪水漫淹了商军,商军只好先去攻伐其他小诸侯国了。
         
后来,商军绕道攻进温国,温国君宁死殉啊尽忠。在这场战争中,温国人开始向各地流散迁徒,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先和国家,开始以国为氏姓温,温姓从此诞生。那些迁徒出去的温国人,历经各代越走越远,在我国内蒙、甘肃、新疆等地,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可能形成了后来许多带温字的少数发族,历史上有的还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地区。
2、周代苏国苏子后裔姓温氏
       
商灭温后,温地初为商畿内邑。商十三帝祖乙迁都于原温国境内的邢丘古地(今北平皋村),在此启肜筮贤,开始了商中期的振兴。祖乙之子祖辛时,又把都城迁到了黄河以南的荥地(与温仅隔黄河,在黄河之南)。商末,与温国同宗在温地西北仅100余公里的有苏氏,为商之重臣冀州侯,逐步将冀州治迁到了温地一带。
       
冀州在什么地方?《周礼·夏官·职方志》载:“河内曰冀州。”《尔雅·释地》载:“两河间曰冀州。”河内,即秦汉时期温县周围之地;两河间,即济河与黄河间,济河在温地西,黄河在温地东,中间是今温地所在的焦作市地区。温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打井进,在亢村南地打出冀州城墙基遗迹,亢村北内都乡所在地传说为冀州需内城,亢村南苏王村传说为冀州侯家宅处,今温县城有传说的苏侯墓,夏庄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了商大将军苏全孝墓志。
     
《封神演义》小说中,说商冀州侯名苏护,可能是后人的称名,因为当时苏姓还未诞生,只能是有苏氏,为颛顼帝的己姓。《史记•商本记》中记载的“妲己”,姓己名妲,是冀州侯的女儿。由于殷商纣王抢掠了冀州侯的女儿,有苏氏便投西伯周文王,后随周武王伐纣,父子数人均献身反纣战争。其实,妲己并不坏,是被抢后故意坏纣王江山的,《国语》中载:“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也,”以激愤天下起来灭亡殷商政权。
        
周武王起兵伐纣后,建立了周代王朝,因有苏氏征伐有功,封在家乡十二邑建苏国,官任六卿之一的司寇(刑法牢狱官)。《后汉书•郡国志》载:“温故国也,苏忿生封。”《扬长而去志•卷二》载:“故温城在怀川温县西三十里,汉后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由此可知,周初苏姓诞生,始祖为司寇忿生。温县传说,苏忿生是苏护的小儿子,因其父兄为伐商牺牲,他因年幼在愤怒中被周武王保护生存下来,后因家功封苏国任职司寇。温县夏庄有苏氏祖坟之地,南有苏庄是其家宅,西有苏城(即温故城)之都。
       
春秋年间,郑国抢掠苏国的麦子,温县今仍有麦糠城传说,是郑国打麦后,麦糠堆积如城而来。苏国告到周桓王那里,周桓王畏俱强大的郑国,反而把苏国东边的县邑割给了郑国,苏与周关系破裂。后太子颓在五大夫的支持下叛乱,关虢两国帮助 周襄王平叛,太子颓逃到了温地苏国,苏国将其送到东边的燕地。苏国害怕周报复,投靠北方的狄戌,狄戌趁机出兵侵灭了温地苏国。
国未代君名苏明,见国破家亡,让子逃往东方有姻亲关系的卫国,自己自缢而亡。苏子奔卫后称温子,其后裔始姓温氏,又产生了一支温姓。但该支温姓实际上与夏温国温氏,同为昆吾氏后裔,均为颛顼己姓。苏国灭亡时间在公元前650年。
3、春秋卻至之孙居温为温氏
       
苏国被狄戎灭亡并被抢后狄戎回到了北方,温地归周五室辖,周襄王弟太叔带居温。公元前636年,太叔带又勾结狄人,讨伐周襄王,王逃出洛阳,藏在汜水的山中,郑国把襄王安置在郑国,与虢国准备伐太叔带。次年,晋文公欲想称霸,趁机出兵东进率师勤王,在温城消灭了太叔带,周襄王将温、州、原等邑赐给晋国,晋开始在温设县。
        
晋先后向温派了三任大夫,第一任狐溱,第二任阳处父。第三任大夫卻至,在晋国执掌兵权,先后战胜秦和楚国,晋厉公非常畏惧他。卻至食采邑于温,号称温季。公元前574年,即卻至封温第二年,晋厉公暗中派兵诛杀了卻氏三族,卻至之孙在家仆的保护下,藏身到了温县,姓温名田,开始了温姓另外的一支。
4出自姬姓。


  

由于温季是晋唐叔虞的后代,所以,许多温氏尊唐叔虞为始祖。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 


  

由上述的文献看来,发祥于中原的温氏家族,共有三支主流。一支出自古温国以国为氏,一支传自唐叔虞,另一支则是卻至的后裔。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当辅政的周公并灭唐国时,由于桐叶封弟的缘故,被封在唐国。后来并发展成为春秋时代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卻至,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权重大夫。由此可知,现在的温姓人,不论系出何支,都是具有十分荣耀的家世源流的。
5、温姓的其它众多来源
      
《中国姓氏大辞典•温》载:“北魏时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为温氏;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唐时康居国王姓温;明时永乐年间菲律宾苏禄东王访问中国,归途至德州时病逝,次子温哈赤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墓,其后裔有温、安二姓;清贵川安顺府土司姓温氏,始于明代时期;清满川八旗温特赫氏改姓温;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温;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中均有此姓。”
另外,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姓氏中,还有带“温”字的两字姓氏。温屯:清满州八旗姓,世居乌拉,源金时女真人温敦氏,后有改为孔氏的;温月:汉时西域康居国国王姓温,先据张掖祁连山昭武城,为突厥所破,南依葱岭,遂有其地,支庶改姓昭武,示不忘本也;温伯:周邑,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以地为氏;温林:云南金平三区普角乡芒人姓,汉姓为虎;温季:系处姬姓,春秋时晋之卻至,食采邑于温号温季因氏;温佳:清正伯旗满州闲散噶达哩什之妻为温佳氏;温孤:代北姓,后改为温氏,疑为温孤氏;温盆:代北姓氏后改温姓;温都:满州八旗姓,即温都部,以都为氏;温敦:金时女真人姓,分布在长白山等地;温撒:金时女真人姓,又作温拨,误;温贫,即温盆;温稽:疑即和稽氏;温察:清满州八旗姓;温糯,芒人姓,居云南金平三区普角乡。
       
还有三字“温”之姓氏和四字“温”之姓氏,温都尔:锡伯族姓;温特赫:清时满州八旗姓;温登额:清满州八旗姓温齐布:清镶红旗姓氏;温澈亨:清满州八旗姓;温济贰:清察哈尔镶蓝旗有此姓氏;温图胡里:清镶红旗满州有此姓氏。这些姓氏古时较多,今多已简化为温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三、温姓的播迁分布
    中华民族的温姓,主流共有三支,但旁支则多,是一个多源汇集的姓氏群体。正是这种多源的特点,不断为温姓的发展注入活力。古往今来,历经艰辛,经过了3700余年的温长岁月,如今的温氏已根深叶茂,人口众多,影响广泛,成为一具著名的姓氏群体。
     中国国内的温氏有160余万,如今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约为100万人以上,特别是赣、浙、闽、粤、桂地区。广东成了温氏的主要聚集区,有温氏近50万人,占国内温氏的三分之一左右。海外有温氏140余万,分布在33个国家之中,主要聚集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印西亚等国家。


  

四、历史名人与当代名人
    温姓历史名家在秦未汉初已开始见于史料之中。刘邦起义反秦过温县时,收将军渐疥,在楚汉相争时于汜水河畔,温疥立下大功。奋勇率军击杀了司马欣、曹咎等楚军,任燕相为大将军。后在燕地发现燕王造反阴谋,暗告汉王刘邦,又协刘邦平叛了燕王,因功又封栒顷侯,采邑于山西祁县。其后代温何世居祁县,温氏在山西繁衍起来。
      
到了东汉时期,温何的后裔温序,任职州从事,又征为侍史,迁升为护羌校尉。在襄武时,为隗嚣部将荀宇拘劫,荀宇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忠贞不二地说:“今当效死,义不贪生。”随后,口咬胡须,自吻而死,被称为忠烈的典型。温序有三个儿子,温寿封邹平侯,温益为兖州剌史,温恕为琢州太守,人居河北,山东等地。
       
南北朝时,温氏在北方各地繁衍起来。山东荷泽人温子升,文才武功,誉扬四海,被梁武帝称为:“曹植陆机又生,”被任命为大将军。隋代时期,温羡已官至宰相;唐太宗时,温彦博为宰相,弟兄三人均为卿相之才,各封公侯,被后人称为“温氏三彦”或“三彦家声”。北方的温氏有温子、温季子后代、南方的温氏多为温季子的后代。唐太常宰温信为温子之后裔,是颛顼已姓的后代;唐宰相温彦博为温季子的后裔。宋代时温氏在南北各地繁衍,北方著名温氏有温仲舒,为河南洛阳人,任宋户部尚书;南方则有著名温氏温革,为福建惠安人,任职秘书郎,温益,字禹弼,为泉州人,历大宗正丞、利州路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等。明清以后不再表述,温县明代有县令温良。


  

在温氏的发展中,根据《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记载,温氏历史名家达44人;在各地谱蝶中,我们还可以查阅出数十人。其中,历史上最优秀者有七位宰相:即汉代燕国温疥,晋代的温羡,唐代温彦博,明代温体仁,清代温达和温福,当代为温家宝总理。在军界有上将温宗仁,中将温玉成等.在文学界有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武侠宗师温瑞安,经济领域有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温铁军等。


  

五、名人简介:


  

     温峤 东晋大臣(288-329),初在并州为刘琨谋主,抵抗刘聪、石敦等异族侵略。明帝即位后,任中书令,很受朝士推崇。王敦专制朝政,他与庾亮平定苏竣、祖约之乱。不久病故于武昌。谥曰忠武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赋,八韵为一篇,据说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称"温八叉"。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开婉约词派之先河,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温姓介绍信息修订

温wen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温泉(2016/11/30 20:24:11)
  • 祖籍邯郸 听说有族谱 准备回去看看
  • □温超:姓氏评论(2016/5/5 3:03:39)
  • 我有江西的修水的温氏谱,,可惜没有我!!!
  • □温伟峰:望有一天,温氏的整个族谱能出版(2016/3/16 19:39:27)
  • 希望有一天,温氏的整个族谱能出版。我是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叶南镇下径村的温氏族人,祝我们整个温氏家族:人丁兴旺,富贵源远流长。
  • □温元令:姓氏评论(2015/5/13 17:44:35)
  • 祝温氏家族人人兴旺
  • □访客:姓氏评论(2015/3/16 14:11:46)
  • 我父亲名讳温可圣,原籍山东省昌邑县白塔庄。我中间字‘明’。儿子‘治’,下一辈该怎么续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