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509字 评价:0
吕氏的由来
“吕氏者,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祝融之后也。”
——《吕氏家世源流考》
v “炎帝生临魁,临魁越九传生祝融,祝融再传生勾龙,勾龙生垂,垂生伯夷,为舜四岳,
封于吕,子孙因以为姓。”
——宜宾《吕氏家谱》第三辑
v “四岳佐禹平水土,封于吕,故其后为吕姓。”
——《吕氏家世源流考》
v“炎帝神农氏”为新石器时期的一支古羌人部落, 居住于陕西歧山县的歧山、姜水(歧水) 间,因水而得姜姓。
“四岳”:相传为尧舜时期四方部落的首领。一说是居住在陇县岳山的炎帝神农氏的如吕、 申、许等分支部落的统称。吕、申等人也称自己为“四岳之后”。
“封于吕”:吕部为居住在四岳的炎帝神农氏的一分支部落。约在夏代,在游牧过程中逐渐 东迁。先移居陕北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后沿延河东行,渡黄河到达山西西部。
吕部在河东地区(黄河、汾水间)建“甫”城,后与同期到达汾水中游东边的申部一齐协助大 禹治水有功,吕部被封以吕(即甫)地,后以封为吕姓;申部被封于申地。
“吕”——河南南阳宛县西
“申”——河南南阳宛县
“甫”——河南中牟县境。 “吕”一作“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甫,出自姜 姓,炎帝裔孙伯夷为尧太岳,封其后为甫侯。子孙以国为氏。”
“太岳”:舜臣,助禹治水。《说文》:“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为吕氏祖。
吕,姜姓
v”周有吕尚……“、”封于齐“ ——《吕氏家世源流考》
姜太公吕尚,东海上人。助周文王,周武王伐商,封齐侯。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舜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氏世系
《吕氏家世源流考》篇
尧舜——西周时期
(约前22世纪——前11世纪)
v“炎帝神农氏”
|
v 四岳部(“四岳佐禹平水土,封于吕,故其后为吕姓”)
|
v吕部(为居住在四岳的炎帝神农氏的一分支部落。约在夏代,游牧东迁,先移居陕北吕川(今 | 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 ,后沿延河东行,渡黄河到达山西西部。)
v甫(吕)(吕部在河东地区(黄河、汾水间)建“甫”城,后与同期到达汾水中游东边的申部 | 一齐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吕部被封以吕 (即甫) 地, 后以封为吕姓; 申部被封于申
| 地。)
v吕国(后分支于河南新蔡甫国)
| (楚灭吕国,吕人迁于湖北黄州吕王城)
v 齐国(吕尚(齐太公)“都营丘。”建都临淄。)
齐国时期
计20代,均龄:34.3
(太公--康公卒共计:686年)
(居地: 临淄--(不详))
v0 吕尚(齐太公)“都营丘。”(建都临淄)太公元年:公元前1065,“其子?”,(卒于前1028——前1023)
v1 ?(丁公) “袭立为丁公,……丁公生得”(丁公元年...前?)
v2 得(乙公) “乙公生慈(母)” (乙公........?)
v 3 慈(母)(癸公) “癸公子三”: (癸公........?)
[不辰(哀公)1;静(胡公)2;山(献公)3 ] (哀公?) (胡公?)
v4 山 (献公)3 “献公子寿” (献..........?)
v 5 寿 (武公) “武公子无忌” (武......前851)
v6 无忌(历公) “历公子赤” (历........824)
v7 赤 (文公) “文公子说” (文........815)
v 8 说 (成公) “成公之子为庄公” (成........803)
v9 (购) 庄公 “庄公之子为禧公” (庄........794)
(春秋:前770-前476)
v10 (禄甫)禧公 “禧公子为襄公(诸儿),桓公”
[襄公1; (小白)桓公2 ] (禧730) (襄697)
v11 (小白)桓公2 “桓公有五子” (桓685) (孝624)
[无诡1;昭(孝公)2;潘(昭公)3;商人(懿公)4;元(惠公)5]
(昭642) (懿612)
v 12 元 (惠公)5 “惠公子无野” (惠......前608)
v13 无野(顷公) “顷公子之为灵公” (顷........598)
v14 (环) 灵公 “灵公生子二” (灵518) (庄553)
[光(庄公)1;杵臼(景公)2]
v15 杵臼(景公)2 “相晏婴名显诸侯,景公之子为悼公”
(景......前547)
v16 (阳生)悼公 “生子二” (悼488) (简484)
[壬(简公)1;骜(平公)2 ]
v17 骜(平公)2 “平公子积” (平......前480)
(战国:前475-前221)
v18 积(宣公) “宣公子贷” (宣......前455)
v 19 贷(康公) “田和迁于海上,少子祈隐于民间” (康公404 ...379)
(田代齐姜)
v 20 祈 “吕氏不祀者,百三十年,祁子光大”
v 注:“ 田和迁于海上” :田和把康公软禁于海上( 一说海滨) ,地点很可能在之果山( 今烟台市东面的芝 罘岛,春秋时期已开发) 。
“ 吕氏不祀者, 百三十年”:《 史记》:“ 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绝其祀,为无祭祀祖先之人,意为断了后人。吕氏一百三十年无人祭祖,意为百三十年后太公后人又出现于世。这与祈公的“ 隐于民间” 意思相联。
田齐,秦时期
计6代,均龄:28.9
(康公卒—西汉元年共计: 173年)
(居地:(不详)——晋阳——长安)
(田齐时期:前379-前221)
v21 光大 “光大生子敏”
v22 敏 “敏子二”[不韦1;不贷2 ]
v23 不贷2 “迁居晋地(治晋阳,现山西太原西南),生子雍”
v24 雍 “雍子威”
v25 威 “威子文”
(秦:前221--前206)
v26 文 “汉封为临汝侯。” “文子泽”
v 注: “二十六年(前379年),康公卒”,其“少子”祈的年龄当约10岁左右。后历光大、 敏、[不韦1]三代,后者是祈的重孙,按平均代龄30岁计,三代人为90年,即[不韦1]当约于公元前299年出生。 而秦相吕不韦元年(任秦宰相的第一年)为前249年,相距约50年。因而,两者为同一年龄层次;又吕不韦元年距康公卒年刚好为130年,与家谱记载不祀者“百三十年” 吻合,即使如此,仍不能说[不韦1]就是秦相吕不韦。因为秦相吕不韦为“河南禹县人”而不是山东人;其父名不详,也没有其他能说明其是吕尚后人的旁证材料。
“文”与汉高后吕雉的关系:“单县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后将女吕雉嫁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有关。
前汉时期
计8代,均龄:28.9
(西汉—东汉共计: 231年)
(居地:长安—东平--晋阳—徐州)
(西汉:前206-公元25)
v 27 泽 “封周侯”, “泽子台”
v28 台 “封郦侯,台子嘉”
v29 嘉 “封于东平”(治无盐,现山东东平东)
v30 汉伯 “嘉传伯,为汉伯,字伯雄,太公二十七世孙也。”
“官尚书令,葬掖城。 有五子”
[鸿1;鹄2;鹤3;鹏4;鸽5],
v 31 鸽5 “唯鸽为骠骑将军,其子徵”;
v32 徵 “生子陵”
v 33 陵 “为后汉太原(太原郡,治晋阳)太守,生子隆”
v34 隆 “为徐州(今郯县)刺史,生子徽”
魏—唐时期
计13代,均龄:30.6
(魏—唐共计: 398年)
(居地:东平—河东—东平—冀县)
(魏(三国):220-534)
v42 翻1 “翻子桂” (两晋)
v43 桂 “传至五世孙双”
v44 (?1)
v 45 (?2)
v46 (?3)
v47 (?4)
v48 双 “仕周,封为齐郡公,其孙永吉”
v49 (?1)
v50 永吉 “袭鹄,始居河东(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生子行钧”
v 注:44、45、46、47、49缺少记载。 可能由于袭封侯位的原故或由于战乱的缘故,几代无名,这是吕氏世系的一个疑点。“传至五世孙双,仕周,封齐郡公”,时间地点待核。
(南北朝)
v51 行钧 “为后魏东平太守,钧子拾”
(后魏:534-518)
v52 拾 “任冀州( 治信都。今河北冀县)刺史,拾生子时”
(隋:518-618)
v53 时 " 生子瑞"
v54 瑞 " 瑞生应麟"
唐朝时期
计11代,均龄:31.1
(共计: 342年)
(居地:冀县—长安—河东—莫县—洛阳—开封)
(唐:618-907)
v55 应麟 “麟生子雄”
v56 雄 “雄子崇嗣”
v57 崇嗣 “崇嗣子延之”,“浙江东道节度使,生二子”
[渭1 ;?2]
?
?
V60諲字延之,唐开元二十二年进士,调江尉浙东节度使,擢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肃。子渭
v61 渭1 “字君戴,乾元间登进士,...特授司门员外郎,授 礼部侍郎,复为潭州( 今湘潭市) 刺史……,历任 湖南都团练,贞元十六年赠陕西大都督,子四人”
v[ 温1 ; 恭2 ;俭3 ;让4]
v62 温1 “贞元间进士,授左拾遗副工部侍郎,使吐蕃... , 顺帝即位,转户部员外郎,后为衡州( 今衡阳市) 刺史,生子镇”
v63 镇“镇子二,占1、顼2”
V64占1,唐末兵部常侍,僖宗中和年间佐王潮、王审知率兵入闽,肇居泉州之晋邑七都之草垵。蕃衍成族为一世祖。子三,长启、次发、三达。
顼2,子一韬
韬子二,梦奇、梦彦
V65启
V66立
V67霈
V68仁卫
V69晏号天申,累官赠尚书。子二
V70璹1,字季玉,号心节。景祐元年进士,朝散大夫、光禄大夫,开国子爵、食邑六百户,赠金紫鱼袋,太师鲁国公。为开创朴乡之祖。子二十九。显仕八人。
V71惠卿,字吉甫,谥文敏。嘉祐二年进士,光禄大夫,参知政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原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二百户,子七,渊1、汴2、游3、潍4、淮5、河6、汉7。
V72游
V73秉文绍兴五年进士,特奏名,奉直大夫。子一,克广
V74克广,宋庆元五年进士,承事郎。子二,大奎1、大贤2
V75大奎1,字圭叔,号朴乡先生,淳祐七年进士,朝散大夫,吏部侍郎,秘阁修撰。
子四,曰温1、和2、正3、直4。
V76温1讳壮字惟吉号菊圃先生,平雷州,封河南按察使。子四
吕氏在宋朝320年间,计出进士3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