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1 16:15:00
共3674字 评价:0
共3674字 评价:0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成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恩姓,陈大夫成恩之后。”
成恩,即成仲,字不恩,是春秋时期陈国陈哀公的庶子,后为陈国大夫。
周景王十一年(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农历10月间,陈国被楚灵王所灭。
后楚平王即位,为了暂时缓和与诸侯国的关系,于周景王十六年(楚平王前元年,公元前529年)复立陈哀公之孙陈吴为陈国君主,是为陈惠公,陈国由此复国。
复国之后,成恩建议陈惠公仍然追纪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为陈国本君元年,陈惠公在位二十八年,即以成恩所议记年。但是,陈国最终还是在五十年后的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灭。
在成恩(成仲不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yān(ㄧ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岭南恩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广控南方,曾派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岭南地区,迅速攻占了古百越、百濮诸民族的世居之地。但不久,秦王朝即在楚、汉联手之下被推翻,那数十万秦军在赵佗的领导下建立了南越政权,后称南越国。
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充分利用了秦朝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成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利用南越国抗汉之机,派楼船将军杨仆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之后,划出南海、象郡交界之地区设置了合浦郡,并将治所设在徐闻(今广东海康),以辖治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邕宁、横县一带地区。至此,大汉王朝的版图才真正覆盖了整个岭南地区。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将岭南有诸多少数民族居住之地的秦汉时期之合浦郡之地改称为越州。到了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为有效地在岭南地区推行怀柔羁縻政策,在政治上因地制宜,采取州郡、羁糜府州、藩属国等多种形式;经济上减免边疆四夷的赋役,减轻对各族的压迫和剥削,加强朝贡、互市等贸易活动;笼络、优待四夷首领,重用蕃将,随时采用宣慰、安抚、侍子、赏赐、封爵、和亲等方式加强与四夷的关系,掌握四夷之上层;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并将越州改称为恩州,以示大唐王朝的恩御统治。
怀柔羁糜政策的有效实施,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夷不乱华”的封建统治思想,起到了消除民族界限、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积极作用。
其后,有诸多民族的氏族家邦大人被任命为州郡、羁糜府州的土司首领,成为羁糜政策的受益者。在恩州的傣族、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土司、宣抚使司官吏中,皆有以所处地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ēn(ㄣ)。 [恩,读音作yān(ㄧㄢ),亦可读作ēn(ㄣ)]
郡望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公元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交合浦 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越州改称恩州。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钦州市)。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茂名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成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恩姓,陈大夫成恩之后。”
成恩,即成仲,字不恩,是春秋时期陈国陈哀公的庶子,后为陈国大夫。
周景王十一年(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农历10月间,陈国被楚灵王所灭。
后楚平王即位,为了暂时缓和与诸侯国的关系,于周景王十六年(楚平王前元年,公元前529年)复立陈哀公之孙陈吴为陈国君主,是为陈惠公,陈国由此复国。
复国之后,成恩建议陈惠公仍然追纪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为陈国本君元年,陈惠公在位二十八年,即以成恩所议记年。但是,陈国最终还是在五十年后的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灭。
在成恩(成仲不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yān(ㄧ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岭南恩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广控南方,曾派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岭南地区,迅速攻占了古百越、百濮诸民族的世居之地。但不久,秦王朝即在楚、汉联手之下被推翻,那数十万秦军在赵佗的领导下建立了南越政权,后称南越国。
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充分利用了秦朝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成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利用南越国抗汉之机,派楼船将军杨仆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之后,划出南海、象郡交界之地区设置了合浦郡,并将治所设在徐闻(今广东海康),以辖治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邕宁、横县一带地区。至此,大汉王朝的版图才真正覆盖了整个岭南地区。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将岭南有诸多少数民族居住之地的秦汉时期之合浦郡之地改称为越州。到了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为有效地在岭南地区推行怀柔羁縻政策,在政治上因地制宜,采取州郡、羁糜府州、藩属国等多种形式;经济上减免边疆四夷的赋役,减轻对各族的压迫和剥削,加强朝贡、互市等贸易活动;笼络、优待四夷首领,重用蕃将,随时采用宣慰、安抚、侍子、赏赐、封爵、和亲等方式加强与四夷的关系,掌握四夷之上层;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并将越州改称为恩州,以示大唐王朝的恩御统治。
怀柔羁糜政策的有效实施,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夷不乱华”的封建统治思想,起到了消除民族界限、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积极作用。
其后,有诸多民族的氏族家邦大人被任命为州郡、羁糜府州的土司首领,成为羁糜政策的受益者。在恩州的傣族、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土司、宣抚使司官吏中,皆有以所处地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ēn(ㄣ)。 [恩,读音作yān(ㄧㄢ),亦可读作ēn(ㄣ)]
郡望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公元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交合浦 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越州改称恩州。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钦州市)。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茂名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