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姓起源于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古代为资国,然后为资州,其后为资阳县,今为资阳市.资阳南郊天台山又叫资山,沱江也叫资水
资姓始祖为姬资,黄帝之后,受大禹派遣治水.其子孙建立资国,资国于公元前316年亡于秦.
洪荒时代,帝尧起用大禹治水。大禹又团结了一批助手,分赴九州,帝尧第九子姬资到梁州协助治理水患,安定人心。姬资辟开玉垒山,往东分流沱江,又凿宽金堂峡,南下驻节资阳南郊天台山,指挥全流域河工。
《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姬资也因治水有功受封在这里,称资子,地名资邑,子子孙孙食采生息,开拓山野。
夏朝资国用国为姓,资邑族人也由血缘关系演变为地缘关系,分出资氏、养氏派衍。
商朝是资邑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在梁州有着辽阔的疆域。蜀民族在陕南甘南游弋,逐渐渗入成都平原。
商朝中叶,华夏西南一枝独秀的以资阳人后裔蚕丛氏为主,联络氐羌的蚕丛方国就在广汉三星堆大放毫光。三星堆出土的很多青铜器,都由沱江输入,有些玉材也与江南玉材相似。
西周时,夷侯养达伯做过资邑君主,资阳地方有上万人居住。
春秋时代,白虎夷王资伟把资邑改为资国,废除侯爵,自称国王,白虎夷王谢节也做过资国国王。在川西新繁县清流场附近,世传有白虎夷王资伟的陵墓,广汉市有资伟山,资阳南郊天台山又叫资山,沱江也叫资水。资国东界巴国、南拒夜郎、青阳、西望邛都、丹国、北邻蜀国,方圆五百里。
在巴蜀世战争中,资国日益缩小。前316年冬,资国被秦国灭掉设县,千里资水(沱江)仅此一县,城在沱江中游,故名资中县(资阳早期名字).
对“资”姓来源,我从“持家谱者”那儿听到期一些事情
大凡持家谱者,多为有些文化,有些实力者。一次与他交谈中了解到以下内容:在远古的云南,有一个小王国,国王姓“贝”,育有两个王子,大王子强悍、粗暴、尚武,二王子知书达理,温和处世,人缘颇好,故老国王年迈之时,下诏传位于二王子,可大王子怀恨在心,与宫内掌有兵权人士相谋,发动兵变,二王子悉带领妻儿、大臣、及贴心侍从,离宫向东出逃,无奈大王子“同室相煎”,步步追杀,二王子且躲且逃,为遮人耳目,决定改姓埋名:因父姓为“贝”,自己排行第二,“二”者“次”也,次贝合为“资”,随着不断东迁,远至东海之滨的福建,也就是从云南到福建这一地球纬度,都有“资”姓,而这一带的南、北方向就比较少了。
罗泌所撰之《路史· 国名记》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
《郑通志?氏族略》注云:“黄帝之后,食采益州资中,因以为氏。”
“《陈留风俗传》云:‘资姓,黄帝后。
资姓以封地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