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鼌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纪念 编订于2016/7/20 17:33:00
1133字 评价:0
  鼌(chao),古代姓氏。晁姓的古体。汉代有鼌错,现在已经改为晁错。又读(zhao)同朝。今已少见此姓氏。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姓纂》等记载:“鼌,姓,卫大夫史鼌之后。汉有鼌错。按《汉书·景帝纪》作晁错,本传作鼌错。师古注云:古朝字。”
  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记载:“鼌,古朝字。考《字书》,朝、鼌二字音同义异,绝不相蒙。止于又姓一条,鼌字下则云:或作晁,又姓朝字下则云:又姓,通作晁。则三字本属一字。至虫名一条,则鼌字本义,于朝无涉耳。”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鼌,为世袭记史之官,名鼌,亦作晁,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晁氏、朝氏等,三氏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右庶长),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秦怀公残暴,横征暴敛,且以活人殉葬。至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大庶长嬴鼌和众大夫们谋兵围困秦怀公,逼迫秦怀公自杀。秦怀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死,于是大夫们就立了嬴昭子的儿子为君,是为秦灵公(秦肃灵公)。在庶长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后称晁氏,但不称朝氏。汉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晁错,就是该支嬴姓鼌(晁)氏的后裔子孙。
  第三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朝鲁图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阿尔达额尔苏(今黑龙江勃力)、布尔噶苏台(今河北承德)、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萨喇穆鲁(今河北围场)等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称汉姓为鼌(晁)氏、朝氏、隋氏、曹氏、乔氏、石氏等。
  
  迁徙分布
  由于“鼌”字是“晁”、“朝”的古字,所以鼌氏又写作晁氏、朝氏。
  鼌(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颍川(今河南长葛、许昌)、京兆(今陕西长安)。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时期改为长社,隋朝初曾废黜颍川郡,唐朝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鼌(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汉景帝的时候为御史大夫,后被吴王以“请君侧”为由杀害。
  
鼌姓介绍信息修订

鼌cha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