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February月2418:57:34
- 南岳旷氏广安旷O-C…
khn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5年October月2321:6:14
- 贶姓来源:原家谱记载…
贶泽芹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50:17:37
- 贶(kuang去声)…
khn
- 贶姓留言
- [现1条]
- 2014年December月50:11:38
- 邝、旷、况各地姓氏人…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9:0:1
- 注释[编辑]1.^《…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8:57
- 宗祠对联四言派衍周朝…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8:16
- 况姓编辑况氏由姚姓而…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7:5
- 出自方姓出自方姓,为…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5:54
- 出自方姓出自方姓,为…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4:17
-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3:53
- 历史名人编辑古代名人…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3:35
- 楹联典故编辑旷氏宗祠…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3:1
- 家乘谱牒编辑后谷旷氏…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2:23
- 邝(旷)(Kuàng…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 2014年December月218:50:22
- 旷姓字辈派语编辑南阳…
访客
- 贶姓留言
- [现0条]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14:54:44
你好,以前样本少的时候,在yfull树上显示o-f5的共祖年代为7300年,现在样本多了些,显示共祖年代为6700年前,随着以后样本的增加,共祖年代会继续缩小到更为准确的数值吗?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4:54:47
能观测到细菌微生物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4:55:11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还有可能增加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14:58:21
嗯,那现在数值怎么还变小了呢?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1:40
因为新上树的这个人 年代和其他人接近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1:55
所以影响了整个F5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4:08
如果再多上几个年代远的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4:26
数字就有可能增加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15:08:15
嗯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8:33
旷世奇才
你好,以前样本少的时候,在yfull树上显示o-f5的共祖年代为7300年,现在样本多了些,显示共祖年代为6700年前,随着以后样本的增加,共祖年代会继续缩小到更为准确的数值吗?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4:54:47
能观测到细菌微生物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4:55:11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还有可能增加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14:58:21
嗯,那现在数值怎么还变小了呢?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1:40
因为新上树的这个人 年代和其他人接近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1:55
所以影响了整个F5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4:08
如果再多上几个年代远的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4:26
数字就有可能增加
南岳旷氏广安旷O-CTS5492 15:08:15
嗯
刘C-F1319-F9966+Z43727+F8457+TM15605256+Y89097+(A20) 15:08:33
旷世奇才
贶姓来源:原家谱记载,大宋年间,鞑鞳侵犯,奸宦當道,社会紊乱。原藉古苏姓趙。迁居安阳西官园,改为姓贶,故不与趙氏通婚。
贶(kuang去声)姓,较少见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其他天南地北各有其家族成员。其姓不过百人,据言均出一系,考据来自河南安阳市的贶祖述的父亲辈(金字辈),贶祖述生贶泽民,贶泽民生贶宝强,贶祖华生贶泽厚,贶泽厚生贶宝军。还有安阳一中的一退休女教师贶泽芹。“贶”是“况”的异体字。
邝、旷、况各地姓氏人口统计
台湾姓氏人口2005 年 2 月 28 日统计:邝:1048人 旷:147况:8。
广东省官方统计广东省邝149476人排名78位
广东河源市2009年统计姓氏人口统计排行河源“百家姓”邝
广东茂名市信宜县1991年统计姓氏人口邝1544
广东韶关1989年始兴县统计邝42
广东南雄市姓氏户数1986年调查 旷12户 邝11户
广东阳江县1987年邝147人
广东肇庆端州区1998年4月姓氏人口邝(522人) 旷人数为3个
广东增城市2005年姓氏人口统计邝(0.15万) 人口9至5人的姓氏有:旷人口4至2人的姓氏有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姓氏人口统计邝2579 旷5
广东1985年新会的氏记载人口统计邝
广东云浮新兴县2004年姓氏人口统计邝3367
广东饶平县邝
广东肇庆德庆县2000年姓氏人口统计邝:32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1982年统计邝309
广东肇庆四会县1993年邝714
广东省云浮县(现云城区及部分云安县)1991年统计邝408
广东惠阳县1990年姓氏人口数统计邝(44人)
广东肇庆德庆县2000年姓氏人口统计邝:32
广东省惠东县姓氏邝
广东省高要市据1993年调查统计邝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00年姓氏人口数 3百人~5百人的有邝1人的姓氏有况
广东东莞市 2007 年 3 月全市户籍姓氏人口 邝 4959 旷 18 况 10,其中东莞大朗镇姓氏人口邝1210人,1人姓的有旷、况,东莞寮步镇姓氏邝1002人,东莞市道窖镇姓氏邝4
广东乐昌市4000 人的姓氏邝
广东省南海西樵50~100户有邝
广东从化县邝排第三位1985年统计从化县人口39.98万,
广东紫金县邝
广东中山人口在1001人到5000人邝
广西阳朔县姓氏按人口(1985年)有况
广西全州县据民国旷邝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姓氏邝旷
广西藤县姓氏1991年邝18
广西武宣县1990年邝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姓氏人口全县人口在30人以下的姓氏主要有旷
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姓氏人口
广西玉林陆川县邝
广西北流市邝
广西钟山县邝、况
海南省邝
海南儋县邝、旷
浙江金华义乌市旷
浙江金华永康市 邝、况
浙江衢州市1990年姓氏百人以下的姓邝
浙江衢州开化县邝(10人以下)。
浙江丽水市区(现在莲都区)1990年姓氏邝10人以下
浙江丽水遂昌县1990年姓氏录邝丶况
浙江嘉兴市区1990年姓氏人口邝 7
浙江丽水龙泉市邝70况1
浙江宁波北仑区况4, ,旷3
浙江宁波镇海区每姓8人邝
浙江宁波镇海县(现镇海区、北仑区)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邝4况1
浙江金华东阳市邝1人。
浙江湖州安吉县姓氏录旷11
浙江丽水庆元县1990年姓氏邝58
湖南岳阳平江县1982年姓氏人口统计50~100人邝10~50人况人一姓旷
湖南岳阳汨罗市旷姓41 人
湖南岳阳市姓氏邝、旷、况、
湖南茶陵县据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旷 356邝 168
湖南衡阳耒阳市1987年姓氏统计 人口1000-5000的姓氏有邝
湖南省祁东县姓氏人口1985年人口普查 旷2036
湖南洞口县姓氏邝、旷
湖南新化县1988年况323旷22
湖南常宁邝丶旷
湖南衡阳县姓氏旷、邝
湖北荆州石首市1982年姓氏人口20-100人的姓氏邝
湖北麻城市邝丶况
安徽宣城宁国市1987年姓氏人口统计不足500 人口的姓氏邝
安徽安庆市怀宁县邝
安徽颖上县况
福建福州鼓楼区1995年姓氏人口统计2~9人的姓有邝旷一人一姓的有况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1990年姓氏人口数邝(9 人)
福建龙岩上杭姓氏邝
福建省长乐市姓氏1988年旷
福建南平市浦城县1987年姓氏邝305人
福建宁德1999年姓氏人口统计旷况
江苏无锡市区3至5人的姓有况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姓氏人口统计 成都市志 - 成都新方志?区县志 - 青白江区志 - 第二十篇 社会风土 第一节 概 况 邝
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大姓有邝
四川省宣汉县一姓两户邝 一姓一户况
四川夹江县旷况
重庆万盛区1985年姓氏人口 况 378,旷(9人)丶邝
重庆城口县况10人以上40以下
贵州赤水县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况27
贵州遵义绥阳县1990年姓氏人口况1255
贵州黔南州福泉市况丶邝丶旷
贵州黔东南州黄平县况33旷10
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县旷12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壮族有邝,况,矿,汉族有旷
云南昭通镇雄县况邝
江西金溪县姓氏大全据2003年调查统计,100~999人的姓氏有邝
江西赣州宁都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姓氏人口百人以下,十人以上邝不足十人旷
河南周口项城市姓氏人口5千以下至3千人以上的姓有邝
河南洛阳姓氏邝,旷,况
山东潍坊姓氏邝况
陕西安康紫阳县1985年姓氏人口排名百人以上邝百人以下旷
陕西汉中勉县409 一 100 人的有况,99 人以下的有邝
陕西长安县邝况
1990年晋中分姓氏人口数统计表况 6邝 4 旷 6
台湾姓氏人口2005 年 2 月 28 日统计:邝:1048人 旷:147况:8。
广东省官方统计广东省邝149476人排名78位
广东河源市2009年统计姓氏人口统计排行河源“百家姓”邝
广东茂名市信宜县1991年统计姓氏人口邝1544
广东韶关1989年始兴县统计邝42
广东南雄市姓氏户数1986年调查 旷12户 邝11户
广东阳江县1987年邝147人
广东肇庆端州区1998年4月姓氏人口邝(522人) 旷人数为3个
广东增城市2005年姓氏人口统计邝(0.15万) 人口9至5人的姓氏有:旷人口4至2人的姓氏有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姓氏人口统计邝2579 旷5
广东1985年新会的氏记载人口统计邝
广东云浮新兴县2004年姓氏人口统计邝3367
广东饶平县邝
广东肇庆德庆县2000年姓氏人口统计邝:32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1982年统计邝309
广东肇庆四会县1993年邝714
广东省云浮县(现云城区及部分云安县)1991年统计邝408
广东惠阳县1990年姓氏人口数统计邝(44人)
广东肇庆德庆县2000年姓氏人口统计邝:32
广东省惠东县姓氏邝
广东省高要市据1993年调查统计邝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00年姓氏人口数 3百人~5百人的有邝1人的姓氏有况
广东东莞市 2007 年 3 月全市户籍姓氏人口 邝 4959 旷 18 况 10,其中东莞大朗镇姓氏人口邝1210人,1人姓的有旷、况,东莞寮步镇姓氏邝1002人,东莞市道窖镇姓氏邝4
广东乐昌市4000 人的姓氏邝
广东省南海西樵50~100户有邝
广东从化县邝排第三位1985年统计从化县人口39.98万,
广东紫金县邝
广东中山人口在1001人到5000人邝
广西阳朔县姓氏按人口(1985年)有况
广西全州县据民国旷邝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姓氏邝旷
广西藤县姓氏1991年邝18
广西武宣县1990年邝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姓氏人口全县人口在30人以下的姓氏主要有旷
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姓氏人口
广西玉林陆川县邝
广西北流市邝
广西钟山县邝、况
海南省邝
海南儋县邝、旷
浙江金华义乌市旷
浙江金华永康市 邝、况
浙江衢州市1990年姓氏百人以下的姓邝
浙江衢州开化县邝(10人以下)。
浙江丽水市区(现在莲都区)1990年姓氏邝10人以下
浙江丽水遂昌县1990年姓氏录邝丶况
浙江嘉兴市区1990年姓氏人口邝 7
浙江丽水龙泉市邝70况1
浙江宁波北仑区况4, ,旷3
浙江宁波镇海区每姓8人邝
浙江宁波镇海县(现镇海区、北仑区)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邝4况1
浙江金华东阳市邝1人。
浙江湖州安吉县姓氏录旷11
浙江丽水庆元县1990年姓氏邝58
湖南岳阳平江县1982年姓氏人口统计50~100人邝10~50人况人一姓旷
湖南岳阳汨罗市旷姓41 人
湖南岳阳市姓氏邝、旷、况、
湖南茶陵县据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旷 356邝 168
湖南衡阳耒阳市1987年姓氏统计 人口1000-5000的姓氏有邝
湖南省祁东县姓氏人口1985年人口普查 旷2036
湖南洞口县姓氏邝、旷
湖南新化县1988年况323旷22
湖南常宁邝丶旷
湖南衡阳县姓氏旷、邝
湖北荆州石首市1982年姓氏人口20-100人的姓氏邝
湖北麻城市邝丶况
安徽宣城宁国市1987年姓氏人口统计不足500 人口的姓氏邝
安徽安庆市怀宁县邝
安徽颖上县况
福建福州鼓楼区1995年姓氏人口统计2~9人的姓有邝旷一人一姓的有况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1990年姓氏人口数邝(9 人)
福建龙岩上杭姓氏邝
福建省长乐市姓氏1988年旷
福建南平市浦城县1987年姓氏邝305人
福建宁德1999年姓氏人口统计旷况
江苏无锡市区3至5人的姓有况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姓氏人口统计 成都市志 - 成都新方志?区县志 - 青白江区志 - 第二十篇 社会风土 第一节 概 况 邝
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大姓有邝
四川省宣汉县一姓两户邝 一姓一户况
四川夹江县旷况
重庆万盛区1985年姓氏人口 况 378,旷(9人)丶邝
重庆城口县况10人以上40以下
贵州赤水县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况27
贵州遵义绥阳县1990年姓氏人口况1255
贵州黔南州福泉市况丶邝丶旷
贵州黔东南州黄平县况33旷10
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县旷12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壮族有邝,况,矿,汉族有旷
云南昭通镇雄县况邝
江西金溪县姓氏大全据2003年调查统计,100~999人的姓氏有邝
江西赣州宁都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姓氏人口百人以下,十人以上邝不足十人旷
河南周口项城市姓氏人口5千以下至3千人以上的姓有邝
河南洛阳姓氏邝,旷,况
山东潍坊姓氏邝况
陕西安康紫阳县1985年姓氏人口排名百人以上邝百人以下旷
陕西汉中勉县409 一 100 人的有况,99 人以下的有邝
陕西长安县邝况
1990年晋中分姓氏人口数统计表况 6邝 4 旷 6
注释[编辑]1.^ 《中国四百大姓》(套装共3册),袁义达, 邱家儒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1日,ISBN 9787210054610
2.^ 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邝(旷)(Kuàng)
3.^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邝
4.^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湖南氏族志之邝氏
5.^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旷
6.^ 大中华族谱网>邝姓起源
7.^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下),袁义达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756676
8.^ 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清朝《姓氏考略》:“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广韵·荡》:"邝,姓。出庐江。"《万姓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
9.^ 《古鄺國叢談》作者鄺光寧,出版商:篁齋圖書館,1967年,出处: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字化处理时间:2011年2月3日
10.^ 《鄺氏譜乘》作者鄺光寧,1977年,出处:密歇根大学,数字化处理时间:2007年9月11日
11.^ 四川客家>>客家文化>>客家姓氏>>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
12.^ 《古今姓氏书辨证》:“邝,谨按《唐叛臣传》:高骈故吏邝师虔,收葬骈。”
13.^ 邝书霈將軍部落格
14.^ 邝任农
2.^ 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邝(旷)(Kuàng)
3.^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邝
4.^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湖南氏族志之邝氏
5.^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旷
6.^ 大中华族谱网>邝姓起源
7.^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下),袁义达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61756676
8.^ 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清朝《姓氏考略》:“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广韵·荡》:"邝,姓。出庐江。"《万姓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
9.^ 《古鄺國叢談》作者鄺光寧,出版商:篁齋圖書館,1967年,出处: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字化处理时间:2011年2月3日
10.^ 《鄺氏譜乘》作者鄺光寧,1977年,出处:密歇根大学,数字化处理时间:2007年9月11日
11.^ 四川客家>>客家文化>>客家姓氏>>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
12.^ 《古今姓氏书辨证》:“邝,谨按《唐叛臣传》:高骈故吏邝师虔,收葬骈。”
13.^ 邝书霈將軍部落格
14.^ 邝任农
宗祠对联
四言
派衍周朝,源承姚姓;
功封况地,望出庐江。
——全联典指况姓的源流和郡望。
言称君子; 民号青天。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人况长宁,曾说:“临事小心谨慎,靠好计谋成功。蜀是小国,所规划、所图谋的,在于固守和打仗。”人称君子之言。下联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况钟,字伯律,小吏出身,永乐年间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时出任苏州知府十三年,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赋税。创立“纲运簿”,设置“济农仓”。兴利除害,不遗余力,百姓称他为“青天”,任职期满时,苏州两万多人请求他留任。
七言
考古辞宗留芳远;
云岩书院播惠长。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考古学家况叔祺,江西高安人。官至贵州检学佥事,精于考古,有《考古辞宗》传世。下联典指元代光泽令况逵,庐江人。有用世志,亲自为诸生讲学,建有云岩书院。
锄豪强,民乞留任;
决冤狱,人称神明。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郎中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出任苏州知府后,锄豪强,扶良弱,兴利除弊,不遗余力。正统间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乞留。诏进二秩留任,后卒于官。下联典指明代御史况文,字厅奎,江西高安人。谳决冤狱,人称神明。
十年不愧赵清献,七邑重逢张益州。
----杨士奇诗赠况钟联
八言以上
号神明判官除冤狱;
锄豪强百姓赞青天。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况文,字应奎,上高人。谳决冤狱,人称神明。下联典指明代礼部郎中况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出任苏州知府后,锄豪强,扶良弱,兴利除弊,不遗余力。正统间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乞留。诏进二秩留任,后卒于官。与海瑞齐名。
复任兴歌,诚清献无愧;
临事而惧,讥费祎不知。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下联典指况姓始祖之一,三国时蜀国名人况长宁事典。
姓氏谱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
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
——清·梁章钜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撰题江苏省苏州市(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祠联。况钟,江西靖安人。为明代著名清官,与海瑞齐名。上联典指他改姓之事,以唐代先后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作比,盛赞况钟有政声、民望。下联典指况钟出身于刀笔吏,与西汉萧何、曹参作比,赞颂况钟德才功绩。
力剪豪强,民求留任廉明吏;(况钟' 明)
断明冤狱,人号神灵父母官.(况文' 明)
吴瑞德泽长耕是读是富贵在是祖有功宗有德恒存庐江軓范
楚南源流远生斯长斯聚族惟斯孙之支派之衍永绍河东遗徽
------贵州德阳况其柞作长联
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唐太宗题况氏谱牒联
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唐宣宗赠水南伯(况鼎)门表联
庐江诗书府山水齐欢九曲绵延先世泽;
况氏忠孝家日月同辉一脉相承后辈福。------大塘况氏宗祠门联
故地祖地
1,始祖受封地——况(国)
宗谱无记载,待考。今一说山东,二说浙江永康。
2,早期世居地
况坊
谱称新建西山况坊,位于今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方位?)。是况氏隋唐时期以前的世居祖地之一。
3,分支祖开基祖地
药湖
位于今高安市龙潭镇梅口村药湖(湖泊)旁(方位?),离龙潭集镇约6公里,因居药湖旁而得名。《高安县志》载:“况政于唐大中年间迁自新建西山况坊”。是高安、上高况氏祖开基地。
老屋况村
谱称云冈, 位于高安市龙潭镇,谱载“景仙,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又自青城(大塘)析居瑞州府高安之 云岗(老屋况村)”。
大塘
谱称青城 ,位于上高县锦江镇大塘行政村。
况家大湾
位于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丰山镇(方位?)。离城35公里。明洪武二年(即1370年),玄贞公由江西靖安况坊迁此。况家大湾是湖北孝感况氏及湖北广水市应山、随州、十堰市郧县郧阳、国营朱湖农场,河南信阳、罗山、南阳市桐柏、陕西安康等地况氏祖开基祖地,
青岗咀
武汉江夏况氏开基祖地,位于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街红旗村南部、离二龙山3公里处,南滨牛山湖的湖汊陈子海,以前三面环水,呈半岛状。现村子南部土地出让给广州军区武汉空军部队。青岗咀,在况氏未迁入前称陈家咀,原有少量陈、王氏等族人居住。元末明初,有况氏“始迁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夹山里陈家咀”(后陈、王等姓人迁出),因源于江西奉新青岗(待考)而得名。
陵墓
1,始祖墓地
始祖及早期世祖墓,谱牒无记载,均失考。待考。
2,名墓
况钟墓 (况氏名墓)
况钟墓,是明朝清官况青天的陵墓,位于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的神仙山万家尾。始建于1383年,1966年8月“破四旧”时被毁。
1983年为纪念况钟诞生600周年,靖安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森林公园内重修况钟墓。重修的况钟墓已不在原址,而是在县城森林公园内况钟园林园门左侧松林中,墓基高1米,陵基周长10米,墓室面积12平方米,墓室深2米,悬棺高1米,占地200平方米。墓仍分三级:一级为八字式墓碑三块,高低错落的花岗石柱相连,碑面镌刻“明敕中议大夫苏州知府擢升按察使司署知府事况钟之墓”;二级为椭圆形墓,高1米,用花岗石砌成;三级为墓志铭3块,高2米,由石盖顶、波形石条、石点组合。
况钟园林(略)
况钟铜像
入况钟园林大门,迎面可见一尊高5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的况钟铜像巍然屹立,铜像净高3米,其座高2米,用铜2.2吨。所塑的况钟像仪表威严、和蔼,是培养人们公仆意识,廉政自律的一面明镜。况钟一生为官清政廉明,除暴安民, 为我国古代三大青天(包青天、海青天、况青天)之一,他的生平事迹是教育后代子孙的重要教材。铜像由宜春地区行署林业局捐资20万元,江西铜厂塑造,靖安县政府主办而成。
3,支系开基祖墓地
孝感玄贞墓(资料缺)
祠庙牌坊
1,宗庙
(缺)
上高况氏祠堂
上高况氏祠堂
2,宗祠
A ,上高况氏祠堂
B,高安况氏宗祠
大塘况氏宗祠,又名大宗祠,俗称官厅。
3,专祠
况公祠
况公祠是纪念况钟的专祠。况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况公祠(原址为五显庙,况钟曾于丁忧期间在此读书会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内有享堂、戏台等建筑。况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沧浪区投资了300万元对况公祠进行了整体修缮,并作为沧浪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多年来,况公祠以况钟的廉洁事迹为主线,结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十五贯》,使廉洁之风深入人心,成为了沧浪区廉政建设的主要宣传阵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及个人达三万余人次。现由沧浪区图书馆使用。
4,名坊第
恩荣坊:为佥事况真立。
进士坊:为况景立在二十五都。
南省儒宗坊:为提督学政况叔祺立。
祖孙同科进士坊:为南京刑部郎中况景贵州提学副使况叔祺立。
父子进士坊:为况照况维垣立。
廷平坊:为大理寺正况照立。
大夫第:在城南况氏水门于梧立。以上摘自《高安县志》
步蟾坊:在河东(今县城)为进士况文立。
凌云坊:在河北(今县城)为父子举人况暹况琏立。
簪缨济美坊:在河北(今县城)为参政况文光禄寺署正况暹知州况琏同知况和卿立。
世科坊:在河北(今县城)为举人况暹况琏立。
五马坊:在河北(今县城)为知州况琏立。以上摘自《上高县志》
4姓氏名望
编辑
由烈公以后,代有仕者,或袭职拜爵,或科甲受封,荣宗显达者历历难以枚举,不过观其大略而书之,七世荣公为秦相,因上疏不用屏其国。未几,汉兴复归于国,改封荣国公,由荣公以下,十四世况长宁公三国时期仕吴,至十八世况昌伯公仕隋拜谏议大夫,后,唐贞观间封开国侯,二十五世况鼎公,仕唐拜水南伯爵,三十二世况吉公拜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况兴公仕至给事,三十三世况玉公仕至国子祭酒,三十四世况政公拜河东节度使,况敏公拜经武要略,三十六世况钦公拜观察御史,三十七世况森公仕宋拜枢密院赠刑部侍郎,况淳公历观文殿大学士。三十八世况茂枝公仕为兵部司马,况辅公袭封光禄大夫,四十一世况荣华公拜永宁知州,况成公授池州郡守,四十二世况章公,拜佥都御史,四十三世况旭公仕明拜宗人府丞。四十九世况钟公仕明,由礼部郎中至苏州知府。五十世况珍公拜福建按察司。五十三世况璟公拜苏州知州,况照公拜大理寺丞,况一经公拜连州知州,五十五世况维垣公拜吏部考功司,况奎琳公,明嘉靖时任安徽太平县知事,至后况叔褀公拜贵州提学,况汝霖公仕清... ... 以至“词圣”况周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况开田、况玉纯。
历史名人
况 烈:仕周,受封于况,食邑永康郡,赠文简公。为况氏受姓始祖。[6]
况 基:世袭公爵。
况 镐:封永康侯。
况 镒:封永宁侯。
况 荣:拜秦相,后汉封荣国公。
况长宁:三国时期仕吴,况氏鼻祖之一。
况昌伯∶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时封开国侯.食邑千户,居江右曲江(洪州西山),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始纂《况氏谱牒》。
况 鼎:居新建西山太平乡,以忠孝上闻,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
况 錞:官编修。
况 游:后唐官仆射。
况 森:宋官枢密。
况 吉: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
况 与:官给事中。
况 玉:官国子祭酒。
况 政:名朴,仕唐(一说宋),为河东节度使,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
况 敏:官经武要略。(武略将军).
况 钦:官观察御史。
况 鑫:官刑部侍郎。
况国用:名雅,字子文。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
况茂枝:官兵部司马。
况大兴:官浙江绍兴同知。
况荣华:官永宁知州。
况 成:福建建阳令升池州郡守。
况 昶:官翰林侍讲。
况 倌:官刑部尚书。
况淳昌:观文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
况必宁:湖北房县人,明永乐进士,历四川道监察御史。
况 章:江西况坊人,官佥都御史。
况 洵:广西临桂人,况周颐的父亲.
况 莹:官文渊阁学士.
况志宁:号康斋,奉新(今属江西)人[10] 宋代诗人,存《百花桥》等八首诗。
况师点:上高人,宋代诗人,存《圣济院》诗。
况鼎成:(1240年-?)松江府华亭县小官镇人,生于南宋嘉熙四年庚子,官至尚书省度支员外郎。
况宸豪:祖籍在江浙行省松江府华亭县小官镇,元朝时在鲸海(今日本海)镇守海疆。为鲸海水兵指挥使。后因功晋爵为明威将军(正四品)。
况 逵:(生卒不详)字肩吾。元朝安徽庐江人,寓居江西高安。元统二年(1335)擢庆元路提官。
况铭远:字立功,上高大塘人。当元季兵乱之际,捐粟八百担赈济瘟疫,明初,援例宦武林(浙江)运粮使,后以子贵赐文林郎。事载县志。
况和卿:上高人,洪武间官浙江宁波府同知,封烈士大夫。
况 本 ,四川巴县人,明将王骥手下把总,后掌管腊撤,成为该地少数民族的首领。
况均仁:高安人,以子真(况真)赠刑部主事。
况忠仁:翰林院承旨。
况 孜:官广安知府。
况必安:明永乐间(1403~1424年)官福建巡按御史, 见《福建通志》(民国)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明朝江西靖安人。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11]
况 中 : 明代奉新县南乡(今赤田镇)人,济州卫指挥,见《南昌府志》
况叔祺:(约公元一五六五年前后在世)字吉甫,江西高安人,明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钦差提督贵州学政,翰林院礼部郎中, 写成了名著叫《考古辞宗》(二十卷)及《二史会编》(十六卷)等传于世。
况 真:字彦珍,明高安人,由岁贡历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佥事,天性质直,用法平允。
况 暹:字鼎元,明朝上高人,由举人(永乐丁酉举人)历莱阳,汉川,归安教谕,官至光禄寺署正。
况 道:宜丰人,嘉靖癸卯(1543)授光禄寺正卿。
况 锷:上高城围人,明天启壬戌(1622年)拔贡,任山东莱州府推官。祥见《江西通志稿》。
况 琏:上高人,明举人,官茂州知府。
况禹谟:四川盐运使。
况祥麟 :字皆知,号葵杠,嘉庆庚申(1800年)恩科举人,是个文学家,也是文字学,音韵学家,著有《红葵斋诗草附词》,《葵杠笔记》,《六书管见》。为人和善,善启迪后进。
其夫人朱镇,字静媛,名门闺秀,敕封太孺人,诰封太恭人。能诗能词,号称“临桂女史”,著有《澹如轩诗草》。
况 洵:字云衢,号瑜卿,邑廪贡生,候选训导,历署河池州学学正,西林县学训导,敕授修职郎,赐封文林郎,钦加内阁中书衔,诰封奉政大夫。
况 澍: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举人,己丑年(182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奉直大夫。著有《东斋杂著》,《东斋诗集》。
况 澄1799----1866)字少吴,晚清广西临桂著名诗人兼地方文献整理学家,道光壬午(182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河南按察使。诰授中宪大夫[12] 。
况 诠:字怡卿,廪贡生,候选训导,例授修职郎,敕赠文林郎,钦加内阁中书衔。
况文榜:清咸丰时总兵。
况仙根:[清]初名桂本,以字行,号幼楳,自号味道人,广西桂林人。篆摹彝器款识,隶学礼器、史晨,精研刻印,嬉宗秦、汉,铁线满白,尤所擅长。
况 文:字应奎,江西上高人,明永乐进士,官两浙御史,谳决冤狱,人号神明,寻擢广东左参政。每于衙署中大书“平恕”两字,故所至深得民心。
况叔祺 江西高安(老屋况村)人,明嘉靖22年癸卯科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明代贵州提学佥事。
况上进 四川涪州(今巴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御史。
况思文:字原道,明代从善乡(今江西奉新县干洲镇)人。洪武十八年(1385),以经明行修举奉新县训导。在任造士有方,历官考功司。祀名宦。长诗善文,文词简古。
况青旭:新建人,康熙2年癸卯(1663年)科举人(武举)。官淮安守备。
况一经:字士伦,号西坡,高安云冈人,嘉靖壬午(1522年)举人,嘉靖17年任仙居县令,后升任广东连州知州,赠奉政大夫。
况维墉:高安人,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科举人,官淮宁知县。
况子玉:四川泸州人,明正统丁卯(1447年)举人,官宣城知县。
况于梧:高安人,明嘉靖甲子(1564年)举人,官仪真县知县,淮安府通判,绍武同知。
况尚镇:明辛酉举人,官广信守备。
况 暹:字鼎元,上高人,明永乐丁酉(1417年)举人,赠光禄大夫。
况 琏:字宗器,暹之子,上高人,明景泰庚午(1450年)举人,官四川茂州知州。
况应星:字灿垣,上高人,万历乙酉(1585年)中式第四名(武举)。
况汝霖:字时及,高安人,康熙己卯(1699年)举人,丙戌拣选知县。
况绍钟:壬申科举人,侯选守备。
况起渭:字梦飞,号璜溪,上高城围人,道光甲辰(1844年)举人(武举),候选卫千总。
况大业:字立勋,号个臣,上高五马坊人,清道光丁酉(1837年)中式(武举),历署南昌、萍乡千总,饶州营守备。[13]
况维翰:字宗望,号南皋,上高大塘人,清道光丙午(1846年)举人。事载县志。
况三寿:字作朋,号松亭,上高城围人,道光庚子,钦赐举人。
况祥麟:[清]字皆知,号花矼,广西桂林人。嘉庆五年(一八oo)举人,砥行劬学,年开九秩,犹能伏案。精篆籀六书之学,间作印章,苍劲入古。著经述、六书管见、红葵斋诗。
况国奇:奉新人,嘉靖19年庚子(1540年)科举人,句容知县。
况 濂:广西临桂人,道光24年甲辰(1844年)科举人,候选训导。
况桂桢:广西临桂人,咸丰11年辛酉(1861年)科举人,内阁中书衔,平南训导。
况 瀚:广西临桂人,咸丰11年辛酉(1861年)科举人,陕西三原县知县。
况桂梁:广西临桂人,改名曜生,光绪乙亥(1875年)科举人,陆川教职。
况周颐[14] :广西临桂人,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清末著名词人。近代词人。原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词人,晚号蕙风词隐。原籍湖南宝庆。为称“清末四大家”之一。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况仕任:号晴皋,广西临桂人,光绪23年丁酉(1897年)举人。
近代名人
况益勤:清初农民军将领。
况文榜:贵州镇远人。为江苏巡抚薛焕所部已革总兵,1862年加入淮军。随李鸿章侵犯太平天囯苏福省根据地,作战凶悍,李鸿章恢复其总兵官衔。后官至四川提督。[15]
况业学 1907-1938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华河况家河人,1929年况业学参加红军,历任营长、新四军团长。
现代名人
况开田少将
况开田(1912-1983),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原顾问。
况玉纯少将
况玉纯(1913-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况步才:老红军,湖北红安况河人,生于1917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况步才担任江西省农林垦殖厅副厅长,1980年离休。
况清利天津滨海新区政协副主席
况 晗书画家
况璃:笔名川人、水兄。白族。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历任战士、军旅新闻工作者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分获多种军队和政府奖。
况礼文:四川人,同济大学毕业,原成都军区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正军职离休干部。
况寿元 律师,湖北光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况 勇中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务院津贴专家。
况童:捻军将领。公元1876年清光绪二年春大旱。5月,原捻军将领况童,席晓侯聚众数百人在封子山(今安徽濉溪县)再度起义,6月1日攻克百善集,2日攻克柳孜集,铁佛集10月败走萧地.
况浩文:(1930--)笔名林兰,重庆市巴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著有小说《一双绣花鞋》。2008年,况浩文出版了《一双绣花鞋》的姊妹篇《风荷》。[16]
况泽均 (1939- )四川涪陵人 ,现任电力工业部岷江水力发电工程局《电力通讯》报副主编 ,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都江堰 市职工摄影学会常务理事 。
况以昌(1936.8—) 上海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冶金部武汉勘察研究院总工程师。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况秀猛,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安义。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位荣登美国白宫获奖的华人,况秀猛和戚来博士带领同事研发出能转换矿坑中易爆炸气体的“甲烷低温氧化技术”,在美国获得蒂贝茨杰出发明奖(Tibbetts Award)的殊荣。[17]
参考资料
1. 陈廷炜(清) .姓氏考略 :陶越增删影印本 ,清代 .
2. 况姓起源、历史与名人 .万家便民 [引用日期2014-10-13] .
3. 何承天 .姓苑 :南朝 ,南朝 :《姓苑》中,据载:”况,庐江有此姓“。 .
4. 陈寿 .《三国志.蜀志》 :西汉 ,西汉 :据《蜀志》载:“汉有况长宁。”? .
5. 况氏起源 .www.rootinhenan.com [引用日期2014-11-15] .
6.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况 .
7. “桂学”文脉在临桂 .广西日报 [引用日期2014-10-25] .
8. 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 .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4-10-25] .
9. 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文献丛谈>况(Kuàng) .
10. 邹山立 .(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 :清 ,清同治 .
四言
派衍周朝,源承姚姓;
功封况地,望出庐江。
——全联典指况姓的源流和郡望。
言称君子; 民号青天。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人况长宁,曾说:“临事小心谨慎,靠好计谋成功。蜀是小国,所规划、所图谋的,在于固守和打仗。”人称君子之言。下联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况钟,字伯律,小吏出身,永乐年间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时出任苏州知府十三年,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赋税。创立“纲运簿”,设置“济农仓”。兴利除害,不遗余力,百姓称他为“青天”,任职期满时,苏州两万多人请求他留任。
七言
考古辞宗留芳远;
云岩书院播惠长。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考古学家况叔祺,江西高安人。官至贵州检学佥事,精于考古,有《考古辞宗》传世。下联典指元代光泽令况逵,庐江人。有用世志,亲自为诸生讲学,建有云岩书院。
锄豪强,民乞留任;
决冤狱,人称神明。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郎中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出任苏州知府后,锄豪强,扶良弱,兴利除弊,不遗余力。正统间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乞留。诏进二秩留任,后卒于官。下联典指明代御史况文,字厅奎,江西高安人。谳决冤狱,人称神明。
十年不愧赵清献,七邑重逢张益州。
----杨士奇诗赠况钟联
八言以上
号神明判官除冤狱;
锄豪强百姓赞青天。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况文,字应奎,上高人。谳决冤狱,人称神明。下联典指明代礼部郎中况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出任苏州知府后,锄豪强,扶良弱,兴利除弊,不遗余力。正统间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乞留。诏进二秩留任,后卒于官。与海瑞齐名。
复任兴歌,诚清献无愧;
临事而惧,讥费祎不知。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下联典指况姓始祖之一,三国时蜀国名人况长宁事典。
姓氏谱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
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
——清·梁章钜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撰题江苏省苏州市(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祠联。况钟,江西靖安人。为明代著名清官,与海瑞齐名。上联典指他改姓之事,以唐代先后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作比,盛赞况钟有政声、民望。下联典指况钟出身于刀笔吏,与西汉萧何、曹参作比,赞颂况钟德才功绩。
力剪豪强,民求留任廉明吏;(况钟' 明)
断明冤狱,人号神灵父母官.(况文' 明)
吴瑞德泽长耕是读是富贵在是祖有功宗有德恒存庐江軓范
楚南源流远生斯长斯聚族惟斯孙之支派之衍永绍河东遗徽
------贵州德阳况其柞作长联
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唐太宗题况氏谱牒联
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唐宣宗赠水南伯(况鼎)门表联
庐江诗书府山水齐欢九曲绵延先世泽;
况氏忠孝家日月同辉一脉相承后辈福。------大塘况氏宗祠门联
故地祖地
1,始祖受封地——况(国)
宗谱无记载,待考。今一说山东,二说浙江永康。
2,早期世居地
况坊
谱称新建西山况坊,位于今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方位?)。是况氏隋唐时期以前的世居祖地之一。
3,分支祖开基祖地
药湖
位于今高安市龙潭镇梅口村药湖(湖泊)旁(方位?),离龙潭集镇约6公里,因居药湖旁而得名。《高安县志》载:“况政于唐大中年间迁自新建西山况坊”。是高安、上高况氏祖开基地。
老屋况村
谱称云冈, 位于高安市龙潭镇,谱载“景仙,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又自青城(大塘)析居瑞州府高安之 云岗(老屋况村)”。
大塘
谱称青城 ,位于上高县锦江镇大塘行政村。
况家大湾
位于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丰山镇(方位?)。离城35公里。明洪武二年(即1370年),玄贞公由江西靖安况坊迁此。况家大湾是湖北孝感况氏及湖北广水市应山、随州、十堰市郧县郧阳、国营朱湖农场,河南信阳、罗山、南阳市桐柏、陕西安康等地况氏祖开基祖地,
青岗咀
武汉江夏况氏开基祖地,位于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街红旗村南部、离二龙山3公里处,南滨牛山湖的湖汊陈子海,以前三面环水,呈半岛状。现村子南部土地出让给广州军区武汉空军部队。青岗咀,在况氏未迁入前称陈家咀,原有少量陈、王氏等族人居住。元末明初,有况氏“始迁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夹山里陈家咀”(后陈、王等姓人迁出),因源于江西奉新青岗(待考)而得名。
陵墓
1,始祖墓地
始祖及早期世祖墓,谱牒无记载,均失考。待考。
2,名墓
况钟墓 (况氏名墓)
况钟墓,是明朝清官况青天的陵墓,位于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的神仙山万家尾。始建于1383年,1966年8月“破四旧”时被毁。
1983年为纪念况钟诞生600周年,靖安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森林公园内重修况钟墓。重修的况钟墓已不在原址,而是在县城森林公园内况钟园林园门左侧松林中,墓基高1米,陵基周长10米,墓室面积12平方米,墓室深2米,悬棺高1米,占地200平方米。墓仍分三级:一级为八字式墓碑三块,高低错落的花岗石柱相连,碑面镌刻“明敕中议大夫苏州知府擢升按察使司署知府事况钟之墓”;二级为椭圆形墓,高1米,用花岗石砌成;三级为墓志铭3块,高2米,由石盖顶、波形石条、石点组合。
况钟园林(略)
况钟铜像
入况钟园林大门,迎面可见一尊高5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的况钟铜像巍然屹立,铜像净高3米,其座高2米,用铜2.2吨。所塑的况钟像仪表威严、和蔼,是培养人们公仆意识,廉政自律的一面明镜。况钟一生为官清政廉明,除暴安民, 为我国古代三大青天(包青天、海青天、况青天)之一,他的生平事迹是教育后代子孙的重要教材。铜像由宜春地区行署林业局捐资20万元,江西铜厂塑造,靖安县政府主办而成。
3,支系开基祖墓地
孝感玄贞墓(资料缺)
祠庙牌坊
1,宗庙
(缺)
上高况氏祠堂
上高况氏祠堂
2,宗祠
A ,上高况氏祠堂
B,高安况氏宗祠
大塘况氏宗祠,又名大宗祠,俗称官厅。
3,专祠
况公祠
况公祠是纪念况钟的专祠。况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况公祠(原址为五显庙,况钟曾于丁忧期间在此读书会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内有享堂、戏台等建筑。况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沧浪区投资了300万元对况公祠进行了整体修缮,并作为沧浪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多年来,况公祠以况钟的廉洁事迹为主线,结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十五贯》,使廉洁之风深入人心,成为了沧浪区廉政建设的主要宣传阵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及个人达三万余人次。现由沧浪区图书馆使用。
4,名坊第
恩荣坊:为佥事况真立。
进士坊:为况景立在二十五都。
南省儒宗坊:为提督学政况叔祺立。
祖孙同科进士坊:为南京刑部郎中况景贵州提学副使况叔祺立。
父子进士坊:为况照况维垣立。
廷平坊:为大理寺正况照立。
大夫第:在城南况氏水门于梧立。以上摘自《高安县志》
步蟾坊:在河东(今县城)为进士况文立。
凌云坊:在河北(今县城)为父子举人况暹况琏立。
簪缨济美坊:在河北(今县城)为参政况文光禄寺署正况暹知州况琏同知况和卿立。
世科坊:在河北(今县城)为举人况暹况琏立。
五马坊:在河北(今县城)为知州况琏立。以上摘自《上高县志》
4姓氏名望
编辑
由烈公以后,代有仕者,或袭职拜爵,或科甲受封,荣宗显达者历历难以枚举,不过观其大略而书之,七世荣公为秦相,因上疏不用屏其国。未几,汉兴复归于国,改封荣国公,由荣公以下,十四世况长宁公三国时期仕吴,至十八世况昌伯公仕隋拜谏议大夫,后,唐贞观间封开国侯,二十五世况鼎公,仕唐拜水南伯爵,三十二世况吉公拜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况兴公仕至给事,三十三世况玉公仕至国子祭酒,三十四世况政公拜河东节度使,况敏公拜经武要略,三十六世况钦公拜观察御史,三十七世况森公仕宋拜枢密院赠刑部侍郎,况淳公历观文殿大学士。三十八世况茂枝公仕为兵部司马,况辅公袭封光禄大夫,四十一世况荣华公拜永宁知州,况成公授池州郡守,四十二世况章公,拜佥都御史,四十三世况旭公仕明拜宗人府丞。四十九世况钟公仕明,由礼部郎中至苏州知府。五十世况珍公拜福建按察司。五十三世况璟公拜苏州知州,况照公拜大理寺丞,况一经公拜连州知州,五十五世况维垣公拜吏部考功司,况奎琳公,明嘉靖时任安徽太平县知事,至后况叔褀公拜贵州提学,况汝霖公仕清... ... 以至“词圣”况周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况开田、况玉纯。
历史名人
况 烈:仕周,受封于况,食邑永康郡,赠文简公。为况氏受姓始祖。[6]
况 基:世袭公爵。
况 镐:封永康侯。
况 镒:封永宁侯。
况 荣:拜秦相,后汉封荣国公。
况长宁:三国时期仕吴,况氏鼻祖之一。
况昌伯∶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时封开国侯.食邑千户,居江右曲江(洪州西山),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始纂《况氏谱牒》。
况 鼎:居新建西山太平乡,以忠孝上闻,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
况 錞:官编修。
况 游:后唐官仆射。
况 森:宋官枢密。
况 吉: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
况 与:官给事中。
况 玉:官国子祭酒。
况 政:名朴,仕唐(一说宋),为河东节度使,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
况 敏:官经武要略。(武略将军).
况 钦:官观察御史。
况 鑫:官刑部侍郎。
况国用:名雅,字子文。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
况茂枝:官兵部司马。
况大兴:官浙江绍兴同知。
况荣华:官永宁知州。
况 成:福建建阳令升池州郡守。
况 昶:官翰林侍讲。
况 倌:官刑部尚书。
况淳昌:观文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
况必宁:湖北房县人,明永乐进士,历四川道监察御史。
况 章:江西况坊人,官佥都御史。
况 洵:广西临桂人,况周颐的父亲.
况 莹:官文渊阁学士.
况志宁:号康斋,奉新(今属江西)人[10] 宋代诗人,存《百花桥》等八首诗。
况师点:上高人,宋代诗人,存《圣济院》诗。
况鼎成:(1240年-?)松江府华亭县小官镇人,生于南宋嘉熙四年庚子,官至尚书省度支员外郎。
况宸豪:祖籍在江浙行省松江府华亭县小官镇,元朝时在鲸海(今日本海)镇守海疆。为鲸海水兵指挥使。后因功晋爵为明威将军(正四品)。
况 逵:(生卒不详)字肩吾。元朝安徽庐江人,寓居江西高安。元统二年(1335)擢庆元路提官。
况铭远:字立功,上高大塘人。当元季兵乱之际,捐粟八百担赈济瘟疫,明初,援例宦武林(浙江)运粮使,后以子贵赐文林郎。事载县志。
况和卿:上高人,洪武间官浙江宁波府同知,封烈士大夫。
况 本 ,四川巴县人,明将王骥手下把总,后掌管腊撤,成为该地少数民族的首领。
况均仁:高安人,以子真(况真)赠刑部主事。
况忠仁:翰林院承旨。
况 孜:官广安知府。
况必安:明永乐间(1403~1424年)官福建巡按御史, 见《福建通志》(民国)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明朝江西靖安人。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11]
况 中 : 明代奉新县南乡(今赤田镇)人,济州卫指挥,见《南昌府志》
况叔祺:(约公元一五六五年前后在世)字吉甫,江西高安人,明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钦差提督贵州学政,翰林院礼部郎中, 写成了名著叫《考古辞宗》(二十卷)及《二史会编》(十六卷)等传于世。
况 真:字彦珍,明高安人,由岁贡历刑部主事,福建按察佥事,天性质直,用法平允。
况 暹:字鼎元,明朝上高人,由举人(永乐丁酉举人)历莱阳,汉川,归安教谕,官至光禄寺署正。
况 道:宜丰人,嘉靖癸卯(1543)授光禄寺正卿。
况 锷:上高城围人,明天启壬戌(1622年)拔贡,任山东莱州府推官。祥见《江西通志稿》。
况 琏:上高人,明举人,官茂州知府。
况禹谟:四川盐运使。
况祥麟 :字皆知,号葵杠,嘉庆庚申(1800年)恩科举人,是个文学家,也是文字学,音韵学家,著有《红葵斋诗草附词》,《葵杠笔记》,《六书管见》。为人和善,善启迪后进。
其夫人朱镇,字静媛,名门闺秀,敕封太孺人,诰封太恭人。能诗能词,号称“临桂女史”,著有《澹如轩诗草》。
况 洵:字云衢,号瑜卿,邑廪贡生,候选训导,历署河池州学学正,西林县学训导,敕授修职郎,赐封文林郎,钦加内阁中书衔,诰封奉政大夫。
况 澍: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举人,己丑年(182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奉直大夫。著有《东斋杂著》,《东斋诗集》。
况 澄1799----1866)字少吴,晚清广西临桂著名诗人兼地方文献整理学家,道光壬午(182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河南按察使。诰授中宪大夫[12] 。
况 诠:字怡卿,廪贡生,候选训导,例授修职郎,敕赠文林郎,钦加内阁中书衔。
况文榜:清咸丰时总兵。
况仙根:[清]初名桂本,以字行,号幼楳,自号味道人,广西桂林人。篆摹彝器款识,隶学礼器、史晨,精研刻印,嬉宗秦、汉,铁线满白,尤所擅长。
况 文:字应奎,江西上高人,明永乐进士,官两浙御史,谳决冤狱,人号神明,寻擢广东左参政。每于衙署中大书“平恕”两字,故所至深得民心。
况叔祺 江西高安(老屋况村)人,明嘉靖22年癸卯科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明代贵州提学佥事。
况上进 四川涪州(今巴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御史。
况思文:字原道,明代从善乡(今江西奉新县干洲镇)人。洪武十八年(1385),以经明行修举奉新县训导。在任造士有方,历官考功司。祀名宦。长诗善文,文词简古。
况青旭:新建人,康熙2年癸卯(1663年)科举人(武举)。官淮安守备。
况一经:字士伦,号西坡,高安云冈人,嘉靖壬午(1522年)举人,嘉靖17年任仙居县令,后升任广东连州知州,赠奉政大夫。
况维墉:高安人,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科举人,官淮宁知县。
况子玉:四川泸州人,明正统丁卯(1447年)举人,官宣城知县。
况于梧:高安人,明嘉靖甲子(1564年)举人,官仪真县知县,淮安府通判,绍武同知。
况尚镇:明辛酉举人,官广信守备。
况 暹:字鼎元,上高人,明永乐丁酉(1417年)举人,赠光禄大夫。
况 琏:字宗器,暹之子,上高人,明景泰庚午(1450年)举人,官四川茂州知州。
况应星:字灿垣,上高人,万历乙酉(1585年)中式第四名(武举)。
况汝霖:字时及,高安人,康熙己卯(1699年)举人,丙戌拣选知县。
况绍钟:壬申科举人,侯选守备。
况起渭:字梦飞,号璜溪,上高城围人,道光甲辰(1844年)举人(武举),候选卫千总。
况大业:字立勋,号个臣,上高五马坊人,清道光丁酉(1837年)中式(武举),历署南昌、萍乡千总,饶州营守备。[13]
况维翰:字宗望,号南皋,上高大塘人,清道光丙午(1846年)举人。事载县志。
况三寿:字作朋,号松亭,上高城围人,道光庚子,钦赐举人。
况祥麟:[清]字皆知,号花矼,广西桂林人。嘉庆五年(一八oo)举人,砥行劬学,年开九秩,犹能伏案。精篆籀六书之学,间作印章,苍劲入古。著经述、六书管见、红葵斋诗。
况国奇:奉新人,嘉靖19年庚子(1540年)科举人,句容知县。
况 濂:广西临桂人,道光24年甲辰(1844年)科举人,候选训导。
况桂桢:广西临桂人,咸丰11年辛酉(1861年)科举人,内阁中书衔,平南训导。
况 瀚:广西临桂人,咸丰11年辛酉(1861年)科举人,陕西三原县知县。
况桂梁:广西临桂人,改名曜生,光绪乙亥(1875年)科举人,陆川教职。
况周颐[14] :广西临桂人,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清末著名词人。近代词人。原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词人,晚号蕙风词隐。原籍湖南宝庆。为称“清末四大家”之一。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况仕任:号晴皋,广西临桂人,光绪23年丁酉(1897年)举人。
近代名人
况益勤:清初农民军将领。
况文榜:贵州镇远人。为江苏巡抚薛焕所部已革总兵,1862年加入淮军。随李鸿章侵犯太平天囯苏福省根据地,作战凶悍,李鸿章恢复其总兵官衔。后官至四川提督。[15]
况业学 1907-1938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华河况家河人,1929年况业学参加红军,历任营长、新四军团长。
现代名人
况开田少将
况开田(1912-1983),江西省莲花县人。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原顾问。
况玉纯少将
况玉纯(1913-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况步才:老红军,湖北红安况河人,生于1917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况步才担任江西省农林垦殖厅副厅长,1980年离休。
况清利天津滨海新区政协副主席
况 晗书画家
况璃:笔名川人、水兄。白族。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历任战士、军旅新闻工作者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分获多种军队和政府奖。
况礼文:四川人,同济大学毕业,原成都军区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正军职离休干部。
况寿元 律师,湖北光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况 勇中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务院津贴专家。
况童:捻军将领。公元1876年清光绪二年春大旱。5月,原捻军将领况童,席晓侯聚众数百人在封子山(今安徽濉溪县)再度起义,6月1日攻克百善集,2日攻克柳孜集,铁佛集10月败走萧地.
况浩文:(1930--)笔名林兰,重庆市巴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著有小说《一双绣花鞋》。2008年,况浩文出版了《一双绣花鞋》的姊妹篇《风荷》。[16]
况泽均 (1939- )四川涪陵人 ,现任电力工业部岷江水力发电工程局《电力通讯》报副主编 ,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都江堰 市职工摄影学会常务理事 。
况以昌(1936.8—) 上海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冶金部武汉勘察研究院总工程师。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况秀猛,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安义。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位荣登美国白宫获奖的华人,况秀猛和戚来博士带领同事研发出能转换矿坑中易爆炸气体的“甲烷低温氧化技术”,在美国获得蒂贝茨杰出发明奖(Tibbetts Award)的殊荣。[17]
参考资料
1. 陈廷炜(清) .姓氏考略 :陶越增删影印本 ,清代 .
2. 况姓起源、历史与名人 .万家便民 [引用日期2014-10-13] .
3. 何承天 .姓苑 :南朝 ,南朝 :《姓苑》中,据载:”况,庐江有此姓“。 .
4. 陈寿 .《三国志.蜀志》 :西汉 ,西汉 :据《蜀志》载:“汉有况长宁。”? .
5. 况氏起源 .www.rootinhenan.com [引用日期2014-11-15] .
6.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 >况 .
7. “桂学”文脉在临桂 .广西日报 [引用日期2014-10-25] .
8. 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 .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4-10-25] .
9. 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文献丛谈>况(Kuàng) .
10. 邹山立 .(清同治《奉新县志》卷一二) :清 ,清同治 .
况姓编辑
况氏由姚姓而来,最早源自周代,以封地名为姓[1] 。得姓太始祖为况烈。况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62位,全国况姓口为12.万以内,不足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其中江西是况姓发祥地,是况姓人口的第一大省,[2] 约占况姓总人口的40%以上,况姓可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所撰[3] 南朝宋庐江郡处于安徽西南部。晋末南朝初,况姓进入江西,自此见诸文献档案者多为江西人。
中文名况姓
外文名fong
得姓地况地
得姓太始祖况烈
得姓始祖况钟
郡 望庐江郡,瑞州府
姓氏名望况烈,况钟
起源年代周朝
姓氏排名中国姓氏人口排名362位
历史发展
编辑
况(Kuàng )姓与邝姓、旷姓、夼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简体字,中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主要分布在台湾),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
姓氏源流
况(Ku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1] 。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后来改为况,称况氏。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4]
3、出自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于是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2]
4出自战国荀子之后。荀子为战国末期儒学大师,名荀况,后人有以祖名为姓者,称况氏。 [5]
得姓始祖
烈公
《中华况氏简谱》
《中华况氏简谱》
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湖南邵阳)《况氏续修族谱》世系总图载。”受姓始祖烈,为虞国君之子,封于况,食邑浙之永康郡,谥文简,厥后以国为氏。
烈公是况氏始祖,[6] 死后,帝王赠其溢号“文简”。自古以来,帝王美谥无过于文、武,大臣之谥极于文、正。古曰:“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由其谥号,可知烈公生平事迹。
迁徙传播
自成姓以来,汉代迁往庐江郡。南北朝前徙迁新吴(今江西奉新),始居水北(今奉新干洲镇一带)、后析居水南(今赤田虬岭一带)、再分居新建西山(今安义向坊)。自宋以后迁江西的药湖、青城(大塘)、云岗、龙冈等地。明清时期,况氏已散居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东、广西、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至今已遍布包括港、澳、台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乃至海外。[5]
况氏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零四十三位,望族出九江郡庐江郡等。 据文献《巴蜀况氏族谱》的记载:虞国君子烈受姓况氏以后,自周末而秦、而汉,晋、唐、宋、元、明、清。明国,共和国至2010年已繁衍七十五代人。历时两千多年,子孙蕃盛,至今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得姓始祖烈公,仕周,受封于况,子孙以国为氏。始居水北。十八传为昌伯公,于唐贞观时封开国侯,食邑四百户,居江右曲江(江西洪都府丰城之曲江),始纂况氏谱牒,钦赐联有“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之句。后析居南昌之西山(新建县)。居水南。
三十四传至政公,为河东节度使,北宋初年自西山况坊迁居于江西筠州府高安之药湖。[7] 政之孙国用公北宋中期析居上高之青城。至四十四传景仙,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又自上高大塘析居瑞州府高安之云岗(老屋况村)。然后子孙迁南方诸省。况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8]
世系
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
谨按:虞国君之子烈,仕周,受封于况〔国〕,食邑浙江永康郡,赠文简公,居曲江水北,子孙以国为氏。故烈公为况氏受姓之始祖。列世系如下;
一世祖 烈;娶姜氏.生子一名;基.
二世祖 基;烈公之子.娶吴氏.生子二名;镐,镒.
三世祖 镐;基公长子,娶郑氏,生子一名;溥;
镒,基公次子.
四世祖 溥;镐公之子.娶王氏. 生子四名;范,怡,柱,初.
五世祖 范;溥公长子.
怡;溥公次子.
柱;溥公三子.娶李氏.生子一名;安.
初;溥公四子
十四世祖 长宁∶三国时期仕吴
十八世祖 昌伯∶福公子.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侯.食邑四百户,居江右曲江,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
三十四世祖 政:仕宋,为河东节度使,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
三十六世祖 国用:名雅,字子文。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
四十九世祖 钟∶以实公子.大明名臣.礼部郎中.苏州知府.人称∶“况青天”。
(到2009年,已有七十五代.)
2人口分布
编辑
今四川省的南充市安平县、资阳市安岳县、泸州市阳江区、泸县,遂宁市大英县、简阳市、宜宾市翠屏区,德阳市中江县,南溪县,广安市岳池县,自贡市、三台市,内江市咸远县,阆中市,绵阳市盐亭县、北川县,阿坝州,贵州省的贵阳市开阳县、贵阳市清镇市、遵义市桐梓县、龙里县,毕节地区赫章县、黔西县、金沙县,六盘水市水城县,铜仁地区思南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寨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翁安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皆有况氏人的分布。
云南省的曲靖市罗平县昭通市镇雄县、巧家县,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文山州广南县。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冷水江市,邵阳市的新邵县、新宁县、绥宁县,重庆市的涪陵区、九龙坡区、永川区、垫江县、江津区、璧山县、开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江夏区、随州市、孝感市孝昌县,国营朱湖农场,十堰市的房县、郧县,咸宁市通城县、嘉鱼县,黄冈市红安县,仙桃市,恩施州利川市,荆州市。江西省南昌市的湾里区、安义县、新建县,宜春市的上高县、高安县、靖安县、宜丰县,奉新县,吉安市的吉安县,新余市,九江市的星子县、永修县、修水县,萍乡市莲花县,山东省的青岛市胶州市、济南市章丘县、济宁市,河南省直固始县,信阳市的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新乡市获嘉县,商丘市永成县、夏邑县、南阳市桐柏县。[8] 陕西省的汉中市城固县,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周口市,江苏省的淮安市,泰州市兴化县,河北省的邯郸市魏县、大名县,沧州市的黄骅市、沧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南宁市兴宁区,浙江省的丽水市遂昌县,安徽省的淮北市烈山区和相山区,合肥市、宿州市萧县、灵璧县,滁州市来安县、六安市霍邱县、巢湖市的无为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以及新疆、山西、甘肃、香港、黑龙江、辽宁、吉林、台湾、上海等地,均有况氏族人分布。[5]
3传统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庐江郡:南朝宋置,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瑞州府:瑞州府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北。
高安堂:以望立堂。
恩荣堂:湖南新邵况氏(真公系)堂号,因皇帝恩典况真父亲,取以皇恩为荣意作号。
亲睦堂:江西上高大塘况氏堂号。
祠圣堂:江西上宜况氏堂号。
二吾堂:湖北孝感况氏堂号。
清一堂:湖北武汉况氏堂号。
龙王堂: 重庆巴蜀况氏堂号。
承恩堂:江西靖安况氏堂号。
忠孝堂:江西安义南泽况氏堂号。[9]
况氏由姚姓而来,最早源自周代,以封地名为姓[1] 。得姓太始祖为况烈。况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62位,全国况姓口为12.万以内,不足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其中江西是况姓发祥地,是况姓人口的第一大省,[2] 约占况姓总人口的40%以上,况姓可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所撰[3] 南朝宋庐江郡处于安徽西南部。晋末南朝初,况姓进入江西,自此见诸文献档案者多为江西人。
中文名况姓
外文名fong
得姓地况地
得姓太始祖况烈
得姓始祖况钟
郡 望庐江郡,瑞州府
姓氏名望况烈,况钟
起源年代周朝
姓氏排名中国姓氏人口排名362位
历史发展
编辑
况(Kuàng )姓与邝姓、旷姓、夼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简体字,中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主要分布在台湾),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
姓氏源流
况(Ku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1] 。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后来改为况,称况氏。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4]
3、出自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于是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2]
4出自战国荀子之后。荀子为战国末期儒学大师,名荀况,后人有以祖名为姓者,称况氏。 [5]
得姓始祖
烈公
《中华况氏简谱》
《中华况氏简谱》
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湖南邵阳)《况氏续修族谱》世系总图载。”受姓始祖烈,为虞国君之子,封于况,食邑浙之永康郡,谥文简,厥后以国为氏。
烈公是况氏始祖,[6] 死后,帝王赠其溢号“文简”。自古以来,帝王美谥无过于文、武,大臣之谥极于文、正。古曰:“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由其谥号,可知烈公生平事迹。
迁徙传播
自成姓以来,汉代迁往庐江郡。南北朝前徙迁新吴(今江西奉新),始居水北(今奉新干洲镇一带)、后析居水南(今赤田虬岭一带)、再分居新建西山(今安义向坊)。自宋以后迁江西的药湖、青城(大塘)、云岗、龙冈等地。明清时期,况氏已散居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东、广西、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河南、河北等地。至今已遍布包括港、澳、台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乃至海外。[5]
况氏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零四十三位,望族出九江郡庐江郡等。 据文献《巴蜀况氏族谱》的记载:虞国君子烈受姓况氏以后,自周末而秦、而汉,晋、唐、宋、元、明、清。明国,共和国至2010年已繁衍七十五代人。历时两千多年,子孙蕃盛,至今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得姓始祖烈公,仕周,受封于况,子孙以国为氏。始居水北。十八传为昌伯公,于唐贞观时封开国侯,食邑四百户,居江右曲江(江西洪都府丰城之曲江),始纂况氏谱牒,钦赐联有“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之句。后析居南昌之西山(新建县)。居水南。
三十四传至政公,为河东节度使,北宋初年自西山况坊迁居于江西筠州府高安之药湖。[7] 政之孙国用公北宋中期析居上高之青城。至四十四传景仙,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又自上高大塘析居瑞州府高安之云岗(老屋况村)。然后子孙迁南方诸省。况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8]
世系
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
谨按:虞国君之子烈,仕周,受封于况〔国〕,食邑浙江永康郡,赠文简公,居曲江水北,子孙以国为氏。故烈公为况氏受姓之始祖。列世系如下;
一世祖 烈;娶姜氏.生子一名;基.
二世祖 基;烈公之子.娶吴氏.生子二名;镐,镒.
三世祖 镐;基公长子,娶郑氏,生子一名;溥;
镒,基公次子.
四世祖 溥;镐公之子.娶王氏. 生子四名;范,怡,柱,初.
五世祖 范;溥公长子.
怡;溥公次子.
柱;溥公三子.娶李氏.生子一名;安.
初;溥公四子
十四世祖 长宁∶三国时期仕吴
十八世祖 昌伯∶福公子.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侯.食邑四百户,居江右曲江,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
三十四世祖 政:仕宋,为河东节度使,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
三十六世祖 国用:名雅,字子文。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
四十九世祖 钟∶以实公子.大明名臣.礼部郎中.苏州知府.人称∶“况青天”。
(到2009年,已有七十五代.)
2人口分布
编辑
今四川省的南充市安平县、资阳市安岳县、泸州市阳江区、泸县,遂宁市大英县、简阳市、宜宾市翠屏区,德阳市中江县,南溪县,广安市岳池县,自贡市、三台市,内江市咸远县,阆中市,绵阳市盐亭县、北川县,阿坝州,贵州省的贵阳市开阳县、贵阳市清镇市、遵义市桐梓县、龙里县,毕节地区赫章县、黔西县、金沙县,六盘水市水城县,铜仁地区思南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寨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翁安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皆有况氏人的分布。
云南省的曲靖市罗平县昭通市镇雄县、巧家县,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文山州广南县。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冷水江市,邵阳市的新邵县、新宁县、绥宁县,重庆市的涪陵区、九龙坡区、永川区、垫江县、江津区、璧山县、开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江夏区、随州市、孝感市孝昌县,国营朱湖农场,十堰市的房县、郧县,咸宁市通城县、嘉鱼县,黄冈市红安县,仙桃市,恩施州利川市,荆州市。江西省南昌市的湾里区、安义县、新建县,宜春市的上高县、高安县、靖安县、宜丰县,奉新县,吉安市的吉安县,新余市,九江市的星子县、永修县、修水县,萍乡市莲花县,山东省的青岛市胶州市、济南市章丘县、济宁市,河南省直固始县,信阳市的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新乡市获嘉县,商丘市永成县、夏邑县、南阳市桐柏县。[8] 陕西省的汉中市城固县,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周口市,江苏省的淮安市,泰州市兴化县,河北省的邯郸市魏县、大名县,沧州市的黄骅市、沧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南宁市兴宁区,浙江省的丽水市遂昌县,安徽省的淮北市烈山区和相山区,合肥市、宿州市萧县、灵璧县,滁州市来安县、六安市霍邱县、巢湖市的无为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以及新疆、山西、甘肃、香港、黑龙江、辽宁、吉林、台湾、上海等地,均有况氏族人分布。[5]
3传统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庐江郡:南朝宋置,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瑞州府:瑞州府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北。
高安堂:以望立堂。
恩荣堂:湖南新邵况氏(真公系)堂号,因皇帝恩典况真父亲,取以皇恩为荣意作号。
亲睦堂:江西上高大塘况氏堂号。
祠圣堂:江西上宜况氏堂号。
二吾堂:湖北孝感况氏堂号。
清一堂:湖北武汉况氏堂号。
龙王堂: 重庆巴蜀况氏堂号。
承恩堂:江西靖安况氏堂号。
忠孝堂:江西安义南泽况氏堂号。[9]
出自方姓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出自广成子之裔
邝氏先世,是广成子之裔。
2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庐江西南、长江以北庐江一带)。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堂号邝姓的主要堂号有:“宣城堂”等。
3迁徙分布
编辑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邝氏族人分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钟边村、奇槎村、丁圃村、凤岗村,狮山镇凤岗村,雷州市乌石镇邝宅村、英利镇那卜村、南兴镇高华村、塘尾村,吴川市塘缀镇灵垌村,广州市白云区两上村、登圹村、湴湖村、东凤村、大龙头村、田心村、龙塘村,黄埔区长洲村下庄,河源县源城区风光村、南坡村、庄田村,东源县仙圹村、观圹村、埔前村、桥头村、田心村、半江村、到吉村,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青岐阁尾村、竹洲村、金本龙洲村、上桂村、柏木村、白坭镇塘下村、乐平镇范湖赤东村,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东湖村、象湖村、永乐村、东方村、仙阁村、狮岭镇罗洞村、合成村、花东镇七庄村、赤泥镇竹洞村,揭阳县榕城火烧地、月城下市村、玉湖厦园村,龙川县瑶坑村、梅坑村,大埔县茶阳镇迪麻村、七昌坝村、西湖村、高輋村、岗子下村,紫金县附城镇黄花村、义容镇、永兴路、蕉坑村,深圳市宝安区上沙村、光明农场,新会市,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台山市冲云墟忠心村、白沙镇、台城、三八镇、三合三镇、都斛、四九、斗山、广海、海晏、川岛(下川)、赤溪、那扶,珠海市斗门区小濠冲村、安峨村、斗门村、深氹村、上新杭村、南村,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朗镇水平村、寮步镇圹边村、塘边村,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尾坊、禤村、天堂镇上新村、内洞村,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冷坑镇冷坑街、梁村镇梁村街、蓝钟镇沙平村、大岗镇圩镇村,信宜市洪冠镇锦衣村、朱砂镇安俄村、六卜村、白土村,从化市向阳村、江浦村、联星村、高步村、枫洞村、新围村、上罗沙村、白兔村、登堂村、沙冈村、水底村、冲口村、长湖村、新田村、木梅岭村,英德市上呔乡仁里老围、黎溪镇、含光镇、犀牛镇、水边镇,佛冈县二土水村、九曲坑村,乐昌市三溪镇、秀水镇、梅花镇、浪头村、车头园村、谢家塘村、神乾岭村、石村村、梅花村、燕石岭村、寨岗村、下邝村、上邝村、茬脚邝家村、菜子窟村,连南县寨岗镇新屋村、塘圳村、寨南镇石径村、细凹村,连州市瑶安乡清水村,汕尾市城区、捷胜镇,阳山县小江镇大塘、邝屋、立寨墩、岩下,德庆县,肇庆市端州区,惠州市惠阳区,南雄市,中山市坡头沙南头圩、浮圩。
湖南省临武县武水镇邝家村、土桥村、沙元脚村、拔昌村、茶元坪村、新木圹村、老木塘村、庄田村、枫山村、贵钱村、白乐坪村、四排头村、蓬水头村、大泉村、勾巷村、香塘村、寨江村、东田江村、龙水村、大广村、贝溪村,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油市镇、复和乡、高亭乡,宜章县广田洞、白石渡老湾村、赤石乡力坪村、梅田镇龙村邝家,嘉禾县行廊镇邝家村、石凉亭村、桥下山村,耒阳县仁义乡邝鄘村,宁远县湾井镇油盏洞村、舜零镇邝家村,蓝山县竹管寺镇、大慈乡、凤感乡、舜乡、南平乡、桃源坝村、十八湾村、龙泉塘村、小里园村、青布源村、南洞村、良村洞村,新田县邝家村、塘厦村、洞水村、洪仁村,浏阳县青草乡青山村、溪江乡炭棚村、古港镇宝盖村,攸县黄丰桥镇东岳山村、峦山镇高堂村,安仁县城南,茶陵县春风村。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南桥、长宁、晨光、吉潭、桂竹帽、龙廷、芩峰、文锋乡(镇)、黄姜村、雁洋村、车头村,赣县储潭乡摇前排、南坑村、茅店乡太阳坪、老庙前,金溪县何源镇北源村、王家山村、岩坑村,上饶县安和乡黄坑村、黄埠镇龙头村,宜春市西村镇模沙村、国桥村、王华乡农特试验场,井冈山市睦村镇河桥村,南康县内潮乡、朱坊乡花村、新民村、塘江镇江牙口、九驳桥,全南县金龙镇,宁都县。
海南省海口市博养村、拔南村、当黎村、淋水湖村、云路村、岐山村、行岸村,澄迈县海河村、深田园村、石头村、土岸村、吊牛村,定安县新竹镇足岭村、吉秀坡村,文昌市美孝村、石盘村,屯昌县黄土岭村、加禄塘村,乐东县九所镇罗马村,琼海县中岭村,琼山县,万宁县。
河南省项城县邝花园村、邝庄村、邝楼村、邝园村、老邝庄村、南邝庄村、邝韩庄村、大吴集村、胡营村、邝桥村,商水县南岭村、北岭村、中岭村、西胡村、邝西头村、新集村,上蔡县东北庄村、中街村、大张村、邝庄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烟墩镇、灵城镇、陆屋镇、那隆镇、新圩镇、古榕村、科第村、六禾塘村、文头塘村、木甑村、三苏塘村、华屋村、波心圹村,藤县象棋镇留村、富祝村,北海市合浦县大南门城外俊魁坊,梧州市。
四川省广元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德昌县,邻水县城北镇翠柏村、九龙镇、西天乡杨河村,中江县中兴镇,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万年巷,泸州市南田坝四公里。
陕西省汉阴县先锋村、四一村、公星村、三堰村、观音河村、沈坝村、蒲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紫阳县蒿坪镇,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
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福州市三山,泉州市南外天源,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漳浦县赵家堡,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浦城县。
山东省济阳县于谦村、吴家寨村、南关村、小邝家村、毛官庄村、秦家庄村、姚头村、王家碱村。
河北省任丘市新华路街道三街、西关,议论堡乡张各庄村,辛庄乡。
湖北省武汉市城区,蔡甸区邝湾、邝陈湾,汉南区邝湾。
浙江省遂昌县,缙云县天水巷,松阳县赤寿乡楼塘村。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西、萧濉新河南岸,宣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昭通市,禄丰县邝厂村。
重庆市梁平县,江津区,石柱县。
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县,威宁县。
其他香港上水松柏岭、澳门、台湾和海外的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留尼汪、秘鲁、古巴、斐济以及西欧等国家地区。
4家乘谱牒
编辑
湖南氏族源流邝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
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胜门。
宜章龙村邝氏
元时自临武县寿塘迁此。
宜章白石邝氏
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
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车田邝氏
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
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
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
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临武寿塘邝氏
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
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郴州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
始迁祖代宇公,明正德间由宜章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
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
始迁祖洪基公,清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
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
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
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
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
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宋真宗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出自广成子之裔
邝氏先世,是广成子之裔。
2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庐江西南、长江以北庐江一带)。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堂号邝姓的主要堂号有:“宣城堂”等。
3迁徙分布
编辑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邝氏族人分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钟边村、奇槎村、丁圃村、凤岗村,狮山镇凤岗村,雷州市乌石镇邝宅村、英利镇那卜村、南兴镇高华村、塘尾村,吴川市塘缀镇灵垌村,广州市白云区两上村、登圹村、湴湖村、东凤村、大龙头村、田心村、龙塘村,黄埔区长洲村下庄,河源县源城区风光村、南坡村、庄田村,东源县仙圹村、观圹村、埔前村、桥头村、田心村、半江村、到吉村,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青岐阁尾村、竹洲村、金本龙洲村、上桂村、柏木村、白坭镇塘下村、乐平镇范湖赤东村,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东湖村、象湖村、永乐村、东方村、仙阁村、狮岭镇罗洞村、合成村、花东镇七庄村、赤泥镇竹洞村,揭阳县榕城火烧地、月城下市村、玉湖厦园村,龙川县瑶坑村、梅坑村,大埔县茶阳镇迪麻村、七昌坝村、西湖村、高輋村、岗子下村,紫金县附城镇黄花村、义容镇、永兴路、蕉坑村,深圳市宝安区上沙村、光明农场,新会市,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台山市冲云墟忠心村、白沙镇、台城、三八镇、三合三镇、都斛、四九、斗山、广海、海晏、川岛(下川)、赤溪、那扶,珠海市斗门区小濠冲村、安峨村、斗门村、深氹村、上新杭村、南村,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朗镇水平村、寮步镇圹边村、塘边村,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尾坊、禤村、天堂镇上新村、内洞村,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冷坑镇冷坑街、梁村镇梁村街、蓝钟镇沙平村、大岗镇圩镇村,信宜市洪冠镇锦衣村、朱砂镇安俄村、六卜村、白土村,从化市向阳村、江浦村、联星村、高步村、枫洞村、新围村、上罗沙村、白兔村、登堂村、沙冈村、水底村、冲口村、长湖村、新田村、木梅岭村,英德市上呔乡仁里老围、黎溪镇、含光镇、犀牛镇、水边镇,佛冈县二土水村、九曲坑村,乐昌市三溪镇、秀水镇、梅花镇、浪头村、车头园村、谢家塘村、神乾岭村、石村村、梅花村、燕石岭村、寨岗村、下邝村、上邝村、茬脚邝家村、菜子窟村,连南县寨岗镇新屋村、塘圳村、寨南镇石径村、细凹村,连州市瑶安乡清水村,汕尾市城区、捷胜镇,阳山县小江镇大塘、邝屋、立寨墩、岩下,德庆县,肇庆市端州区,惠州市惠阳区,南雄市,中山市坡头沙南头圩、浮圩。
湖南省临武县武水镇邝家村、土桥村、沙元脚村、拔昌村、茶元坪村、新木圹村、老木塘村、庄田村、枫山村、贵钱村、白乐坪村、四排头村、蓬水头村、大泉村、勾巷村、香塘村、寨江村、东田江村、龙水村、大广村、贝溪村,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油市镇、复和乡、高亭乡,宜章县广田洞、白石渡老湾村、赤石乡力坪村、梅田镇龙村邝家,嘉禾县行廊镇邝家村、石凉亭村、桥下山村,耒阳县仁义乡邝鄘村,宁远县湾井镇油盏洞村、舜零镇邝家村,蓝山县竹管寺镇、大慈乡、凤感乡、舜乡、南平乡、桃源坝村、十八湾村、龙泉塘村、小里园村、青布源村、南洞村、良村洞村,新田县邝家村、塘厦村、洞水村、洪仁村,浏阳县青草乡青山村、溪江乡炭棚村、古港镇宝盖村,攸县黄丰桥镇东岳山村、峦山镇高堂村,安仁县城南,茶陵县春风村。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南桥、长宁、晨光、吉潭、桂竹帽、龙廷、芩峰、文锋乡(镇)、黄姜村、雁洋村、车头村,赣县储潭乡摇前排、南坑村、茅店乡太阳坪、老庙前,金溪县何源镇北源村、王家山村、岩坑村,上饶县安和乡黄坑村、黄埠镇龙头村,宜春市西村镇模沙村、国桥村、王华乡农特试验场,井冈山市睦村镇河桥村,南康县内潮乡、朱坊乡花村、新民村、塘江镇江牙口、九驳桥,全南县金龙镇,宁都县。
海南省海口市博养村、拔南村、当黎村、淋水湖村、云路村、岐山村、行岸村,澄迈县海河村、深田园村、石头村、土岸村、吊牛村,定安县新竹镇足岭村、吉秀坡村,文昌市美孝村、石盘村,屯昌县黄土岭村、加禄塘村,乐东县九所镇罗马村,琼海县中岭村,琼山县,万宁县。
河南省项城县邝花园村、邝庄村、邝楼村、邝园村、老邝庄村、南邝庄村、邝韩庄村、大吴集村、胡营村、邝桥村,商水县南岭村、北岭村、中岭村、西胡村、邝西头村、新集村,上蔡县东北庄村、中街村、大张村、邝庄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烟墩镇、灵城镇、陆屋镇、那隆镇、新圩镇、古榕村、科第村、六禾塘村、文头塘村、木甑村、三苏塘村、华屋村、波心圹村,藤县象棋镇留村、富祝村,北海市合浦县大南门城外俊魁坊,梧州市。
四川省广元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德昌县,邻水县城北镇翠柏村、九龙镇、西天乡杨河村,中江县中兴镇,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万年巷,泸州市南田坝四公里。
陕西省汉阴县先锋村、四一村、公星村、三堰村、观音河村、沈坝村、蒲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紫阳县蒿坪镇,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
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福州市三山,泉州市南外天源,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漳浦县赵家堡,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浦城县。
山东省济阳县于谦村、吴家寨村、南关村、小邝家村、毛官庄村、秦家庄村、姚头村、王家碱村。
河北省任丘市新华路街道三街、西关,议论堡乡张各庄村,辛庄乡。
湖北省武汉市城区,蔡甸区邝湾、邝陈湾,汉南区邝湾。
浙江省遂昌县,缙云县天水巷,松阳县赤寿乡楼塘村。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西、萧濉新河南岸,宣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昭通市,禄丰县邝厂村。
重庆市梁平县,江津区,石柱县。
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县,威宁县。
其他香港上水松柏岭、澳门、台湾和海外的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留尼汪、秘鲁、古巴、斐济以及西欧等国家地区。
4家乘谱牒
编辑
湖南氏族源流邝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
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胜门。
宜章龙村邝氏
元时自临武县寿塘迁此。
宜章白石邝氏
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
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车田邝氏
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
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
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
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临武寿塘邝氏
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
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郴州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
始迁祖代宇公,明正德间由宜章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
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
始迁祖洪基公,清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
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
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
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
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
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宋真宗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出自方姓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出自广成子之裔
邝氏先世,是广成子之裔。
2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庐江西南、长江以北庐江一带)。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堂号邝姓的主要堂号有:“宣城堂”等。
3迁徙分布
编辑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邝氏族人分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钟边村、奇槎村、丁圃村、凤岗村,狮山镇凤岗村,雷州市乌石镇邝宅村、英利镇那卜村、南兴镇高华村、塘尾村,吴川市塘缀镇灵垌村,广州市白云区两上村、登圹村、湴湖村、东凤村、大龙头村、田心村、龙塘村,黄埔区长洲村下庄,河源县源城区风光村、南坡村、庄田村,东源县仙圹村、观圹村、埔前村、桥头村、田心村、半江村、到吉村,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青岐阁尾村、竹洲村、金本龙洲村、上桂村、柏木村、白坭镇塘下村、乐平镇范湖赤东村,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东湖村、象湖村、永乐村、东方村、仙阁村、狮岭镇罗洞村、合成村、花东镇七庄村、赤泥镇竹洞村,揭阳县榕城火烧地、月城下市村、玉湖厦园村,龙川县瑶坑村、梅坑村,大埔县茶阳镇迪麻村、七昌坝村、西湖村、高輋村、岗子下村,紫金县附城镇黄花村、义容镇、永兴路、蕉坑村,深圳市宝安区上沙村、光明农场,新会市,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台山市冲云墟忠心村、白沙镇、台城、三八镇、三合三镇、都斛、四九、斗山、广海、海晏、川岛(下川)、赤溪、那扶,珠海市斗门区小濠冲村、安峨村、斗门村、深氹村、上新杭村、南村,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朗镇水平村、寮步镇圹边村、塘边村,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尾坊、禤村、天堂镇上新村、内洞村,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冷坑镇冷坑街、梁村镇梁村街、蓝钟镇沙平村、大岗镇圩镇村,信宜市洪冠镇锦衣村、朱砂镇安俄村、六卜村、白土村,从化市向阳村、江浦村、联星村、高步村、枫洞村、新围村、上罗沙村、白兔村、登堂村、沙冈村、水底村、冲口村、长湖村、新田村、木梅岭村,英德市上呔乡仁里老围、黎溪镇、含光镇、犀牛镇、水边镇,佛冈县二土水村、九曲坑村,乐昌市三溪镇、秀水镇、梅花镇、浪头村、车头园村、谢家塘村、神乾岭村、石村村、梅花村、燕石岭村、寨岗村、下邝村、上邝村、茬脚邝家村、菜子窟村,连南县寨岗镇新屋村、塘圳村、寨南镇石径村、细凹村,连州市瑶安乡清水村,汕尾市城区、捷胜镇,阳山县小江镇大塘、邝屋、立寨墩、岩下,德庆县,肇庆市端州区,惠州市惠阳区,南雄市,中山市坡头沙南头圩、浮圩。
湖南省临武县武水镇邝家村、土桥村、沙元脚村、拔昌村、茶元坪村、新木圹村、老木塘村、庄田村、枫山村、贵钱村、白乐坪村、四排头村、蓬水头村、大泉村、勾巷村、香塘村、寨江村、东田江村、龙水村、大广村、贝溪村,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油市镇、复和乡、高亭乡,宜章县广田洞、白石渡老湾村、赤石乡力坪村、梅田镇龙村邝家,嘉禾县行廊镇邝家村、石凉亭村、桥下山村,耒阳县仁义乡邝鄘村,宁远县湾井镇油盏洞村、舜零镇邝家村,蓝山县竹管寺镇、大慈乡、凤感乡、舜乡、南平乡、桃源坝村、十八湾村、龙泉塘村、小里园村、青布源村、南洞村、良村洞村,新田县邝家村、塘厦村、洞水村、洪仁村,浏阳县青草乡青山村、溪江乡炭棚村、古港镇宝盖村,攸县黄丰桥镇东岳山村、峦山镇高堂村,安仁县城南,茶陵县春风村。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南桥、长宁、晨光、吉潭、桂竹帽、龙廷、芩峰、文锋乡(镇)、黄姜村、雁洋村、车头村,赣县储潭乡摇前排、南坑村、茅店乡太阳坪、老庙前,金溪县何源镇北源村、王家山村、岩坑村,上饶县安和乡黄坑村、黄埠镇龙头村,宜春市西村镇模沙村、国桥村、王华乡农特试验场,井冈山市睦村镇河桥村,南康县内潮乡、朱坊乡花村、新民村、塘江镇江牙口、九驳桥,全南县金龙镇,宁都县。
海南省海口市博养村、拔南村、当黎村、淋水湖村、云路村、岐山村、行岸村,澄迈县海河村、深田园村、石头村、土岸村、吊牛村,定安县新竹镇足岭村、吉秀坡村,文昌市美孝村、石盘村,屯昌县黄土岭村、加禄塘村,乐东县九所镇罗马村,琼海县中岭村,琼山县,万宁县。
河南省项城县邝花园村、邝庄村、邝楼村、邝园村、老邝庄村、南邝庄村、邝韩庄村、大吴集村、胡营村、邝桥村,商水县南岭村、北岭村、中岭村、西胡村、邝西头村、新集村,上蔡县东北庄村、中街村、大张村、邝庄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烟墩镇、灵城镇、陆屋镇、那隆镇、新圩镇、古榕村、科第村、六禾塘村、文头塘村、木甑村、三苏塘村、华屋村、波心圹村,藤县象棋镇留村、富祝村,北海市合浦县大南门城外俊魁坊,梧州市。
四川省广元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德昌县,邻水县城北镇翠柏村、九龙镇、西天乡杨河村,中江县中兴镇,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万年巷,泸州市南田坝四公里。
陕西省汉阴县先锋村、四一村、公星村、三堰村、观音河村、沈坝村、蒲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紫阳县蒿坪镇,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
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福州市三山,泉州市南外天源,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漳浦县赵家堡,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浦城县。
山东省济阳县于谦村、吴家寨村、南关村、小邝家村、毛官庄村、秦家庄村、姚头村、王家碱村。
河北省任丘市新华路街道三街、西关,议论堡乡张各庄村,辛庄乡。
湖北省武汉市城区,蔡甸区邝湾、邝陈湾,汉南区邝湾。
浙江省遂昌县,缙云县天水巷,松阳县赤寿乡楼塘村。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西、萧濉新河南岸,宣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昭通市,禄丰县邝厂村。
重庆市梁平县,江津区,石柱县。
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县,威宁县。
其他香港上水松柏岭、澳门、台湾和海外的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留尼汪、秘鲁、古巴、斐济以及西欧等国家地区。
4家乘谱牒
编辑
湖南氏族源流邝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
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胜门。
宜章龙村邝氏
元时自临武县寿塘迁此。
宜章白石邝氏
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
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车田邝氏
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
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
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
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临武寿塘邝氏
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
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郴州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
始迁祖代宇公,明正德间由宜章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
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
始迁祖洪基公,清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
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
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
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
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
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宋真宗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出自广成子之裔
邝氏先世,是广成子之裔。
2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庐江西南、长江以北庐江一带)。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堂号邝姓的主要堂号有:“宣城堂”等。
3迁徙分布
编辑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邝氏族人分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钟边村、奇槎村、丁圃村、凤岗村,狮山镇凤岗村,雷州市乌石镇邝宅村、英利镇那卜村、南兴镇高华村、塘尾村,吴川市塘缀镇灵垌村,广州市白云区两上村、登圹村、湴湖村、东凤村、大龙头村、田心村、龙塘村,黄埔区长洲村下庄,河源县源城区风光村、南坡村、庄田村,东源县仙圹村、观圹村、埔前村、桥头村、田心村、半江村、到吉村,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青岐阁尾村、竹洲村、金本龙洲村、上桂村、柏木村、白坭镇塘下村、乐平镇范湖赤东村,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东湖村、象湖村、永乐村、东方村、仙阁村、狮岭镇罗洞村、合成村、花东镇七庄村、赤泥镇竹洞村,揭阳县榕城火烧地、月城下市村、玉湖厦园村,龙川县瑶坑村、梅坑村,大埔县茶阳镇迪麻村、七昌坝村、西湖村、高輋村、岗子下村,紫金县附城镇黄花村、义容镇、永兴路、蕉坑村,深圳市宝安区上沙村、光明农场,新会市,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台山市冲云墟忠心村、白沙镇、台城、三八镇、三合三镇、都斛、四九、斗山、广海、海晏、川岛(下川)、赤溪、那扶,珠海市斗门区小濠冲村、安峨村、斗门村、深氹村、上新杭村、南村,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朗镇水平村、寮步镇圹边村、塘边村,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尾坊、禤村、天堂镇上新村、内洞村,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冷坑镇冷坑街、梁村镇梁村街、蓝钟镇沙平村、大岗镇圩镇村,信宜市洪冠镇锦衣村、朱砂镇安俄村、六卜村、白土村,从化市向阳村、江浦村、联星村、高步村、枫洞村、新围村、上罗沙村、白兔村、登堂村、沙冈村、水底村、冲口村、长湖村、新田村、木梅岭村,英德市上呔乡仁里老围、黎溪镇、含光镇、犀牛镇、水边镇,佛冈县二土水村、九曲坑村,乐昌市三溪镇、秀水镇、梅花镇、浪头村、车头园村、谢家塘村、神乾岭村、石村村、梅花村、燕石岭村、寨岗村、下邝村、上邝村、茬脚邝家村、菜子窟村,连南县寨岗镇新屋村、塘圳村、寨南镇石径村、细凹村,连州市瑶安乡清水村,汕尾市城区、捷胜镇,阳山县小江镇大塘、邝屋、立寨墩、岩下,德庆县,肇庆市端州区,惠州市惠阳区,南雄市,中山市坡头沙南头圩、浮圩。
湖南省临武县武水镇邝家村、土桥村、沙元脚村、拔昌村、茶元坪村、新木圹村、老木塘村、庄田村、枫山村、贵钱村、白乐坪村、四排头村、蓬水头村、大泉村、勾巷村、香塘村、寨江村、东田江村、龙水村、大广村、贝溪村,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油市镇、复和乡、高亭乡,宜章县广田洞、白石渡老湾村、赤石乡力坪村、梅田镇龙村邝家,嘉禾县行廊镇邝家村、石凉亭村、桥下山村,耒阳县仁义乡邝鄘村,宁远县湾井镇油盏洞村、舜零镇邝家村,蓝山县竹管寺镇、大慈乡、凤感乡、舜乡、南平乡、桃源坝村、十八湾村、龙泉塘村、小里园村、青布源村、南洞村、良村洞村,新田县邝家村、塘厦村、洞水村、洪仁村,浏阳县青草乡青山村、溪江乡炭棚村、古港镇宝盖村,攸县黄丰桥镇东岳山村、峦山镇高堂村,安仁县城南,茶陵县春风村。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南桥、长宁、晨光、吉潭、桂竹帽、龙廷、芩峰、文锋乡(镇)、黄姜村、雁洋村、车头村,赣县储潭乡摇前排、南坑村、茅店乡太阳坪、老庙前,金溪县何源镇北源村、王家山村、岩坑村,上饶县安和乡黄坑村、黄埠镇龙头村,宜春市西村镇模沙村、国桥村、王华乡农特试验场,井冈山市睦村镇河桥村,南康县内潮乡、朱坊乡花村、新民村、塘江镇江牙口、九驳桥,全南县金龙镇,宁都县。
海南省海口市博养村、拔南村、当黎村、淋水湖村、云路村、岐山村、行岸村,澄迈县海河村、深田园村、石头村、土岸村、吊牛村,定安县新竹镇足岭村、吉秀坡村,文昌市美孝村、石盘村,屯昌县黄土岭村、加禄塘村,乐东县九所镇罗马村,琼海县中岭村,琼山县,万宁县。
河南省项城县邝花园村、邝庄村、邝楼村、邝园村、老邝庄村、南邝庄村、邝韩庄村、大吴集村、胡营村、邝桥村,商水县南岭村、北岭村、中岭村、西胡村、邝西头村、新集村,上蔡县东北庄村、中街村、大张村、邝庄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烟墩镇、灵城镇、陆屋镇、那隆镇、新圩镇、古榕村、科第村、六禾塘村、文头塘村、木甑村、三苏塘村、华屋村、波心圹村,藤县象棋镇留村、富祝村,北海市合浦县大南门城外俊魁坊,梧州市。
四川省广元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德昌县,邻水县城北镇翠柏村、九龙镇、西天乡杨河村,中江县中兴镇,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万年巷,泸州市南田坝四公里。
陕西省汉阴县先锋村、四一村、公星村、三堰村、观音河村、沈坝村、蒲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紫阳县蒿坪镇,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
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福州市三山,泉州市南外天源,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漳浦县赵家堡,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浦城县。
山东省济阳县于谦村、吴家寨村、南关村、小邝家村、毛官庄村、秦家庄村、姚头村、王家碱村。
河北省任丘市新华路街道三街、西关,议论堡乡张各庄村,辛庄乡。
湖北省武汉市城区,蔡甸区邝湾、邝陈湾,汉南区邝湾。
浙江省遂昌县,缙云县天水巷,松阳县赤寿乡楼塘村。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西、萧濉新河南岸,宣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昭通市,禄丰县邝厂村。
重庆市梁平县,江津区,石柱县。
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县,威宁县。
其他香港上水松柏岭、澳门、台湾和海外的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留尼汪、秘鲁、古巴、斐济以及西欧等国家地区。
4家乘谱牒
编辑
湖南氏族源流邝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
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胜门。
宜章龙村邝氏
元时自临武县寿塘迁此。
宜章白石邝氏
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
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车田邝氏
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
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
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
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临武寿塘邝氏
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
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郴州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
始迁祖代宇公,明正德间由宜章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
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
始迁祖洪基公,清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
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
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
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
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
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宋真宗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旷,<风俗通>云:师旷之后。皇朝潭州旷元则,生用宗。用宗生无忌,无忌生湜,字次渊,绍兴二年进士,皇朝,今按:四库本原作宋,据残宋本改。”《风俗通义》:“旷氏,师旷之后,(通志氏族略、类稿四六、古今姓氏书辩证三三)。”《姓解》:“旷,《姓苑》云:师旷之后也。”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
历史名人
编辑
古代名人旷元则:宋潭州人,曾孙旷湜。
旷讫: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武冈人,工部尚书。
旷湜按《郑樵通志》:“湜,潭州人,登科。”
旷世臣:按《万姓统谱》:“世臣,吉水人,绍兴进士。”
旷呜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庐陵县人。
旷敏:按《万姓统谱》:“敏,宿州人,永乐举人,任山西清源县教谕。”
旷缉徽:按《万姓统谱》:“缉徽,安福人,永乐举人。”
旷彦温:按《万姓统谱》:“彦温,德州人,正德间任余干知县。”
旷宗舜(公元1528~1557年)字芝封。醴陵北乡人。明嘉靖七年(1528)乡试第一。
旷宗董明醴陵人。《醴陵县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
旷昭字淑侯、伯余,明末遂宁县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任江西巡抚。
旷腾:按《万姓统谱》:“腾,遂宁人,嘉靖举人。”
旷骥:按《万姓统谱》:“骥,吉水人,万历癸酉举人。”
旷广青神人,清康熙进士。
旷深本著名清朝将领,雍正8年武进士。
旷敏本(1700~1784年),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
旷斅本著名清朝学者。字逊之,号半崖,衡山人,敏本弟。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
旷萼本字函英,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岁贡,为集贤书院山长。
旷圣元著名清朝学者。衡山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副榜,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
旷楚贤著名清朝大臣,衡山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士;
旷学古字沐堂,衡山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历主雯峰、集贤各书院。
旷学廷清衡山人。《衡山县志》四十五卷首一卷,文岳英、旷学廷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旷辅廷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武殿试金榜,赐同武进士出身第三甲第17名,道光元年,郧阳镇右营游击,全州武举,道光二十六年,郧阳镇守备,全州武进士,咸丰元年,郧阳镇右营游击中营守备署,咸丰三年,郧阳镇前营都司中营守备署。
近现代名人旷子椿江西泰和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
旷运辛湖南衡山人。《百病方》(辑),民国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旷继勋(1895年—1933年):贵州思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旅长,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长,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
旷伏兆(1914年—1996年):江西永新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旷文澜湖南衡山西乡沙泉铺山田冲人,别号锦泉,黄埔军校第12期学员。
旷仁山江西永新人,江门市江海区区委书记。
旷湘霞湖南衡山人,中央广播电台第五届董事长。
编辑
古代名人旷元则:宋潭州人,曾孙旷湜。
旷讫: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武冈人,工部尚书。
旷湜按《郑樵通志》:“湜,潭州人,登科。”
旷世臣:按《万姓统谱》:“世臣,吉水人,绍兴进士。”
旷呜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庐陵县人。
旷敏:按《万姓统谱》:“敏,宿州人,永乐举人,任山西清源县教谕。”
旷缉徽:按《万姓统谱》:“缉徽,安福人,永乐举人。”
旷彦温:按《万姓统谱》:“彦温,德州人,正德间任余干知县。”
旷宗舜(公元1528~1557年)字芝封。醴陵北乡人。明嘉靖七年(1528)乡试第一。
旷宗董明醴陵人。《醴陵县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
旷昭字淑侯、伯余,明末遂宁县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任江西巡抚。
旷腾:按《万姓统谱》:“腾,遂宁人,嘉靖举人。”
旷骥:按《万姓统谱》:“骥,吉水人,万历癸酉举人。”
旷广青神人,清康熙进士。
旷深本著名清朝将领,雍正8年武进士。
旷敏本(1700~1784年),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
旷斅本著名清朝学者。字逊之,号半崖,衡山人,敏本弟。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
旷萼本字函英,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岁贡,为集贤书院山长。
旷圣元著名清朝学者。衡山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副榜,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
旷楚贤著名清朝大臣,衡山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士;
旷学古字沐堂,衡山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历主雯峰、集贤各书院。
旷学廷清衡山人。《衡山县志》四十五卷首一卷,文岳英、旷学廷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旷辅廷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武殿试金榜,赐同武进士出身第三甲第17名,道光元年,郧阳镇右营游击,全州武举,道光二十六年,郧阳镇守备,全州武进士,咸丰元年,郧阳镇右营游击中营守备署,咸丰三年,郧阳镇前营都司中营守备署。
近现代名人旷子椿江西泰和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
旷运辛湖南衡山人。《百病方》(辑),民国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旷继勋(1895年—1933年):贵州思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旅长,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长,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
旷伏兆(1914年—1996年):江西永新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旷文澜湖南衡山西乡沙泉铺山田冲人,别号锦泉,黄埔军校第12期学员。
旷仁山江西永新人,江门市江海区区委书记。
旷湘霞湖南衡山人,中央广播电台第五届董事长。
楹联典故
编辑
旷氏宗祠堂联源从白水世承东汉封侯,派衍武冈策系庐江一脉。
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
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二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 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三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四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 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编辑
旷氏宗祠堂联源从白水世承东汉封侯,派衍武冈策系庐江一脉。
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
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二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 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三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四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 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家乘谱牒
编辑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於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於灰烬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岳旷氏六修谱序余居湘乡之东北隅,距衡山仅百里许。知衡多望族,而旷氏最著,盖族以人传也。前太史岣嵝先生,硕望巨儒,名噪海内,所著有禹贡注疏,杂著、诗、古文、词、时艺各集。其弟名进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艺、课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尝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尝读前辈科场策谕,知二公从兄槛泉,亦名儒也。投笔请缨,领解额,成进士,历膺朝廷锁钥,轻裘缓带,儒将风流。所谓文武世家,良不诬也。早岁,余幸叨科名,备员京邱,月夕风晨,每与当世名公卿谈及岣嵝诸公人品、学问、文章、事业,盖未有不津津乐道之者。岁戊申,旷子尧臣,以廪膳游京。一日,以同乡来谒余,见其敦厚诚谨,钦敬久之。及悉其阀阅,则知为太史原任观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岁,余丁内艰回籍,尧臣亦南旋。乃者余奉命封辨团防,拓集军马,驻衡郡者数月。时都阃旷竹友,幼习戎行,老成持重,为衡郡土著,余比倚为长城。嗣余讨贼,由湖北而安庆,而江西,竹友均与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归。余亦复以丁外艰旋里。久之,尧臣偕竹友来用,因便以其族续修谱序请余。比以读礼辞,然终不能却也。因详阅其谱牒本末,知旷氏自汉而唐以盛於今。蝉联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诸生近百人,而应童子试者,以数百计。洵哉!其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谱之修,则始自明牧伯鲁源公图说,次逸斋,次岣嵝,次莲峰,次东序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谱例则仿诸欧苏,而斟酌损益,又尽善焉。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而吾谓家乘与国史,实同而异,国史有褒有贬,有美有刺,有录有不录。至家乘,则虽有亲疏贵贱等级之不同,然无不敬之宗,即无不牧之族。盖国史以义为断,而家乘以仁相亲。支分派别,木本水源,余维旷氏谱,为尤得合敬同爱之微意焉。是为序。
咸丰七年岁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涤生曾国藩拜撰
注:曾国藩著《南岳旷氏六修谱序》现收入《旷氏南岳道孙公房十修通谱》卷一纲要《旧谱序跋》。
南岳旷氏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传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胜,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境竹小源迁居衡山杨林头左家坪,今南岳祝融水口。作霖迁攸县。汝霖生道孙、进孙、胜孙。道孙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东湖,称东湖房。仁泰生惟宽,居南岳止观桥,后衍材、清、兴、诚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咸丰10年(1860)、光绪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谱。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该族名人旷深本,雍正28年武进士。旷敏本,乾隆元年进士。旷学本,乾隆2年进士。旷楚贤,乾隆46年进士。
醴陵梢冈旷氏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乡之梢冈铺(今株洲县姚家坝乡境内)。班行:宗 家申方录泽
常德旷氏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16年(1811),咸丰10年(1860)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1875)始修族谱,宣统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统2年(1910)创建宗祠于神溪。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宜章邝氏族谱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嘉禾县邝氏族谱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永兴县邝氏族谱序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喜庆谨录
淡墨党记
在昔宋时方盛,邝姓日兴,英[]挺生,宗族列惠连之秀,甲科累掇,阙廷接王相之荣榜。后先之淡墨偕书,胜事会承于白水,美谈远播乎庐江,龙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绳武螺子灿欧苏之谱,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谨识
宜章定国公派下邝氏族谱序(宜章梅田龙村,定国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录)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传二世贤公,拜右相,居汴梁邓州白水村,封郓国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潜心理学,去邓州,移陈留,遂为陈留之邝氏。丞公唐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候,后亦去邓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为永新之邝氏。累世存节,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银青光禄大夫,至五世绯公,贞元间以武功封淮阳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县令,居扶南大镇村,遂为南海之邝氏。伯华公由新田徒泰和,遂为泰和之邝氏。伯芳公元和二年,举进士,授归安节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长以敬,次以梯,敬公宝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临武令,家临武之寿塘,遂为寿塘之邝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谕,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三定国,富安同居寿塘,代有闻人。安国子孙,亦有徒四川,遂为四川之邝氏。富国子孙,元善公徒宜章,遂为白石渡之邝氏。生子宣,再传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卫参年显。定国徒宜章,遂为龙村之邝氏。再传至志大,生三子,长天福,次天禄,三天寿,禄公居广田,兵部尚书 ,即其苗裔也。寿公徒陕西,遂为陕西之邝氏。福公子运亨,生初福,徒居龙村,生开穆,至泰极,由宋历传至元,至明,至清,其中为参军,为太守,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荣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尽述。峰祖仁公,寿享百龄,恭赐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继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长沙,即称湘潭长沙之邝氏。徒益阳,移安仁,迁兴宁,即称益阳、安仁、兴宁之邝氏。总之出自郓国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孙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泰和、永新、遂宁,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礼、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礼公幼业诗书,复姓颖异,怡情诗酒,不介意于富贵,唯以遨游山水为快,于宋乾道年间,由吉州太和游访名胜,途径临武、见其山川秀丽,遂定居于蓬水头。迨后惠公六传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叶,携琴书游临,定居寿塘之四排头。(古铁炉头,今罗家巷。)
礼、安二公乃我居临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户宏开,子孙繁衍,诣临虽有先后,而源流一贯,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据邝氏宗谱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孙维新序整理。
整理人:礼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孙鸿章谨录
邝氏族谱旧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岁维辛丑,余 于邑西宝华山。适邝氏纂修宗谱工告竣。门人光珍,代明等请序于余。余接其手帙阅之,始知来临之始祖讳,源礼,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县。由宋乾道年间,遨游山水。道经临邑,见其山川秀丽,遂肇基于平田乡之蓬水头。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抚州巫教。剌赐都灵,都慰,都广,三位圣号。法力广大,身显神通,至今雕像庙祀,威灵赫濯,故其所出自由来矣。
惟四曰安道,号二郎,长生伯川,次生伯州,迁居金三乡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长曰清辅,次曰清辂。清辂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两房,历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孙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顿首拜撰
续修族谱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唯我太祖讳源礼,源惠发迹来临。公礼卜居蓬水头,公惠六传才安公卜居四排头寿塘。二公先后来临。一脉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详载备矣,兹不必重赘。迨我二世祖讳安道,则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庆蕃衍,厥后陬壖四处。唯公州后裔传十三世祖讳友富公,迁居坪石浪头。今以户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则以斯事竞竞焉,朝夕剔励,殷思勤思,诚恐缤纷之无所,輵轇之无绪。泊此之时,家乘宜修尚矣。
中华民国九年岁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礼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孙献廷薰沐谨撰
浪溪邝氏族谱序(广东浪溪,季锜公世系)摘录
民国纪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华先生,见族中识丁人少,族谱丞应提前重修,以号召族众,安魁先生为箸筹之一。族人以科举巳废,通儒无望,然其说邦华先生遂为主修,安魁先生为庶务,安兰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总理,遥领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读书治军为国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岁因亲老催归,得投戈息马,整理家事。曾闻谱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窃慰,继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责难,方回老居视查矣。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宣娶粱候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候,安禄山叛,调安城参军团练使。后以诤,天宝获罪,谪吉州长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陈留,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之白水村,系密迩于光武故里之贵人乡。询诸故老,亦同隔世,苍凉吊古,不禁欷嘘。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距敖城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与敖城旷氏之避难吉安者相往还。佥云旷为长房,旦公后,邝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为现葬敖城之园园,公语虽真确,而谱牒陷诸匪窟,无从稽考。敖城邝为光序,又说邝姓在赣湘散居状况,似皆实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详询吉安、泰和、永新各旷氏之知识分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并有丞公后裔已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据,设使有据,未必皇皇大族,曾几何时,乃式微至此。源流谓丞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始迁临武寿塘,幼父即寿塘始祖著公。盖幼父寿塘之迁,实为吾族存亡之一大关键。源流所载,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败关之祸,转徙流离,黄巢之发难,亦适逢其会。黄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实关天命,隐姓匿名,亦势所难免。又我邝氏以庐江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滨庐水,庐水又名庐江,或在迁徙之后,纪念故居,即以庐江为郡,则来自敖城已无疑义。且著公以前,谍记无存,考祖其所。可知则系出丞公,源从庐水,较为明确。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临武徙居粤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为寿塘邝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与锜音同义近,当为后之更名,此清时安兰二前辈,前曾亲赴寿塘考查,更无可疑之点。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绍渲、绍海、绪澄、绍清、绍深、绍淳。渲公无传,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绵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数千人,历朝科第,文武仕途,显达者不乏其人、耕读世其业,技术晋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赋异质,堪为谱谍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报。
民国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孙,陆军步兵上校,历任上校团长,
上校副团长少校团付,中校营长,少校营长,
上尉连长,中、少慰排长少校谘议各级参谋副官,
师司令部训育委员,中国国民党团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驻粤滇军韶关讲武堂修业,民国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学毕业
恤源撰
惟富国、安国,仍居寿塘。公族蕃衍,屡世簮缨,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胜数,亦由祖宗积德而流光远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辈开派,皆谓季辈派分。余随查其谱谍,果系季锜与季镛,同为兄弟,乃富国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实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议立首事,共重修族谱,依临武寿塘季锜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彦可,居二世深淳,即绍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谱序,并录寿塘排行,以记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见,实出祖居寿塘之本源,确确可据者,故易之也,苟无实据,而敢妄为之乎!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孙朝琇华章氏撰
河南省邝氏族谱周口.驻马店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安徽庐江,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编辑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於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於灰烬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岳旷氏六修谱序余居湘乡之东北隅,距衡山仅百里许。知衡多望族,而旷氏最著,盖族以人传也。前太史岣嵝先生,硕望巨儒,名噪海内,所著有禹贡注疏,杂著、诗、古文、词、时艺各集。其弟名进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艺、课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尝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尝读前辈科场策谕,知二公从兄槛泉,亦名儒也。投笔请缨,领解额,成进士,历膺朝廷锁钥,轻裘缓带,儒将风流。所谓文武世家,良不诬也。早岁,余幸叨科名,备员京邱,月夕风晨,每与当世名公卿谈及岣嵝诸公人品、学问、文章、事业,盖未有不津津乐道之者。岁戊申,旷子尧臣,以廪膳游京。一日,以同乡来谒余,见其敦厚诚谨,钦敬久之。及悉其阀阅,则知为太史原任观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岁,余丁内艰回籍,尧臣亦南旋。乃者余奉命封辨团防,拓集军马,驻衡郡者数月。时都阃旷竹友,幼习戎行,老成持重,为衡郡土著,余比倚为长城。嗣余讨贼,由湖北而安庆,而江西,竹友均与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归。余亦复以丁外艰旋里。久之,尧臣偕竹友来用,因便以其族续修谱序请余。比以读礼辞,然终不能却也。因详阅其谱牒本末,知旷氏自汉而唐以盛於今。蝉联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诸生近百人,而应童子试者,以数百计。洵哉!其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谱之修,则始自明牧伯鲁源公图说,次逸斋,次岣嵝,次莲峰,次东序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谱例则仿诸欧苏,而斟酌损益,又尽善焉。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而吾谓家乘与国史,实同而异,国史有褒有贬,有美有刺,有录有不录。至家乘,则虽有亲疏贵贱等级之不同,然无不敬之宗,即无不牧之族。盖国史以义为断,而家乘以仁相亲。支分派别,木本水源,余维旷氏谱,为尤得合敬同爱之微意焉。是为序。
咸丰七年岁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涤生曾国藩拜撰
注:曾国藩著《南岳旷氏六修谱序》现收入《旷氏南岳道孙公房十修通谱》卷一纲要《旧谱序跋》。
南岳旷氏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传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胜,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境竹小源迁居衡山杨林头左家坪,今南岳祝融水口。作霖迁攸县。汝霖生道孙、进孙、胜孙。道孙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东湖,称东湖房。仁泰生惟宽,居南岳止观桥,后衍材、清、兴、诚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咸丰10年(1860)、光绪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谱。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该族名人旷深本,雍正28年武进士。旷敏本,乾隆元年进士。旷学本,乾隆2年进士。旷楚贤,乾隆46年进士。
醴陵梢冈旷氏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乡之梢冈铺(今株洲县姚家坝乡境内)。班行:宗 家申方录泽
常德旷氏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16年(1811),咸丰10年(1860)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1875)始修族谱,宣统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统2年(1910)创建宗祠于神溪。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宜章邝氏族谱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嘉禾县邝氏族谱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永兴县邝氏族谱序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喜庆谨录
淡墨党记
在昔宋时方盛,邝姓日兴,英[]挺生,宗族列惠连之秀,甲科累掇,阙廷接王相之荣榜。后先之淡墨偕书,胜事会承于白水,美谈远播乎庐江,龙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绳武螺子灿欧苏之谱,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谨识
宜章定国公派下邝氏族谱序(宜章梅田龙村,定国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录)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传二世贤公,拜右相,居汴梁邓州白水村,封郓国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潜心理学,去邓州,移陈留,遂为陈留之邝氏。丞公唐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候,后亦去邓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为永新之邝氏。累世存节,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银青光禄大夫,至五世绯公,贞元间以武功封淮阳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县令,居扶南大镇村,遂为南海之邝氏。伯华公由新田徒泰和,遂为泰和之邝氏。伯芳公元和二年,举进士,授归安节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长以敬,次以梯,敬公宝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临武令,家临武之寿塘,遂为寿塘之邝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谕,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三定国,富安同居寿塘,代有闻人。安国子孙,亦有徒四川,遂为四川之邝氏。富国子孙,元善公徒宜章,遂为白石渡之邝氏。生子宣,再传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卫参年显。定国徒宜章,遂为龙村之邝氏。再传至志大,生三子,长天福,次天禄,三天寿,禄公居广田,兵部尚书 ,即其苗裔也。寿公徒陕西,遂为陕西之邝氏。福公子运亨,生初福,徒居龙村,生开穆,至泰极,由宋历传至元,至明,至清,其中为参军,为太守,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荣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尽述。峰祖仁公,寿享百龄,恭赐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继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长沙,即称湘潭长沙之邝氏。徒益阳,移安仁,迁兴宁,即称益阳、安仁、兴宁之邝氏。总之出自郓国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孙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泰和、永新、遂宁,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礼、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礼公幼业诗书,复姓颖异,怡情诗酒,不介意于富贵,唯以遨游山水为快,于宋乾道年间,由吉州太和游访名胜,途径临武、见其山川秀丽,遂定居于蓬水头。迨后惠公六传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叶,携琴书游临,定居寿塘之四排头。(古铁炉头,今罗家巷。)
礼、安二公乃我居临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户宏开,子孙繁衍,诣临虽有先后,而源流一贯,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据邝氏宗谱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孙维新序整理。
整理人:礼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孙鸿章谨录
邝氏族谱旧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岁维辛丑,余 于邑西宝华山。适邝氏纂修宗谱工告竣。门人光珍,代明等请序于余。余接其手帙阅之,始知来临之始祖讳,源礼,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县。由宋乾道年间,遨游山水。道经临邑,见其山川秀丽,遂肇基于平田乡之蓬水头。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抚州巫教。剌赐都灵,都慰,都广,三位圣号。法力广大,身显神通,至今雕像庙祀,威灵赫濯,故其所出自由来矣。
惟四曰安道,号二郎,长生伯川,次生伯州,迁居金三乡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长曰清辅,次曰清辂。清辂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两房,历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孙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顿首拜撰
续修族谱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唯我太祖讳源礼,源惠发迹来临。公礼卜居蓬水头,公惠六传才安公卜居四排头寿塘。二公先后来临。一脉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详载备矣,兹不必重赘。迨我二世祖讳安道,则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庆蕃衍,厥后陬壖四处。唯公州后裔传十三世祖讳友富公,迁居坪石浪头。今以户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则以斯事竞竞焉,朝夕剔励,殷思勤思,诚恐缤纷之无所,輵轇之无绪。泊此之时,家乘宜修尚矣。
中华民国九年岁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礼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孙献廷薰沐谨撰
浪溪邝氏族谱序(广东浪溪,季锜公世系)摘录
民国纪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华先生,见族中识丁人少,族谱丞应提前重修,以号召族众,安魁先生为箸筹之一。族人以科举巳废,通儒无望,然其说邦华先生遂为主修,安魁先生为庶务,安兰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总理,遥领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读书治军为国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岁因亲老催归,得投戈息马,整理家事。曾闻谱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窃慰,继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责难,方回老居视查矣。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宣娶粱候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候,安禄山叛,调安城参军团练使。后以诤,天宝获罪,谪吉州长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陈留,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之白水村,系密迩于光武故里之贵人乡。询诸故老,亦同隔世,苍凉吊古,不禁欷嘘。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距敖城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与敖城旷氏之避难吉安者相往还。佥云旷为长房,旦公后,邝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为现葬敖城之园园,公语虽真确,而谱牒陷诸匪窟,无从稽考。敖城邝为光序,又说邝姓在赣湘散居状况,似皆实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详询吉安、泰和、永新各旷氏之知识分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并有丞公后裔已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据,设使有据,未必皇皇大族,曾几何时,乃式微至此。源流谓丞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始迁临武寿塘,幼父即寿塘始祖著公。盖幼父寿塘之迁,实为吾族存亡之一大关键。源流所载,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败关之祸,转徙流离,黄巢之发难,亦适逢其会。黄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实关天命,隐姓匿名,亦势所难免。又我邝氏以庐江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滨庐水,庐水又名庐江,或在迁徙之后,纪念故居,即以庐江为郡,则来自敖城已无疑义。且著公以前,谍记无存,考祖其所。可知则系出丞公,源从庐水,较为明确。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临武徙居粤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为寿塘邝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与锜音同义近,当为后之更名,此清时安兰二前辈,前曾亲赴寿塘考查,更无可疑之点。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绍渲、绍海、绪澄、绍清、绍深、绍淳。渲公无传,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绵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数千人,历朝科第,文武仕途,显达者不乏其人、耕读世其业,技术晋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赋异质,堪为谱谍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报。
民国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孙,陆军步兵上校,历任上校团长,
上校副团长少校团付,中校营长,少校营长,
上尉连长,中、少慰排长少校谘议各级参谋副官,
师司令部训育委员,中国国民党团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驻粤滇军韶关讲武堂修业,民国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学毕业
恤源撰
惟富国、安国,仍居寿塘。公族蕃衍,屡世簮缨,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胜数,亦由祖宗积德而流光远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辈开派,皆谓季辈派分。余随查其谱谍,果系季锜与季镛,同为兄弟,乃富国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实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议立首事,共重修族谱,依临武寿塘季锜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彦可,居二世深淳,即绍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谱序,并录寿塘排行,以记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见,实出祖居寿塘之本源,确确可据者,故易之也,苟无实据,而敢妄为之乎!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孙朝琇华章氏撰
河南省邝氏族谱周口.驻马店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安徽庐江,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邝(旷)(Kuàng)
源流·派语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 (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辑录者按: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世系编造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
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岣嵝传《易》(旷敏本);六柱定谳(旷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
宜章人邝埜,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年间,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
源于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旷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邝姓起源
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邝姓的郡望是庐江,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 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璠,崇祯进士、襄阳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2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堂号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3迁徙分布
编辑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湖南省长沙市,武岗市,衡东县,新田县,蓝山县,桃江县,汉寿县,新化县,常德市武陵区,岳阳县鹿角镇,邵阳县郦家坪镇,沅江市南大镇华胜村,茶陵县马江镇、平水镇,双峰县唐家湾镇旷家堂,祁阳县龚家坪镇新旷居委会,衡阳县演陂镇、金兰寺镇十里村荷叶组,龙山县茅坪乡、贾坝乡,衡阳市南岳区、石鼓区旷家坳,涟源市桥头河镇、杉山镇杉山村,醴陵市燕头、龙禹湾、榨平栊村,株洲县渌口镇柏树村、杨梅村、姚家坝乡,攸县钟佳桥镇盘陂村、大同桥镇旷桥村、桃水镇睦塘村、渌田镇,湘潭县杨嘉桥镇、荆洲乡旷家山、茶恩镇棠花村,洞口县竹市镇柘溪村、群溪村、洪桥村、管竹乡,祁东县太和堂镇、城连圩乡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杨梅村,衡山县店门镇、店门老街、师古乡、开云镇建胜村、沙泉乡建华村、东湖镇圆山村、望峰乡、萱州镇,湘乡市壶天镇、合东村(旷家祠堂)、丛溪村、直东村、横东村、涧山乡、翻江镇岐山村,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旷家组、旷家牛车桥、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旷家、西阳镇宋家村、江龙村。
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简阳市,什邡市,夹江县,彭州市,广汉市,遂宁市南坝湾,大邑县安仁镇,开江县新宁镇,旺苍县木门镇旷家坡,青川县茶坝乡寺坝村,绵竹市孝德镇、板桥镇新泰村,长宁县硐底镇新保村,渠县嘉禾乡桥沟村尔子山,南江县和平乡宋朝寨村一组,自贡市贡井区牛尾乡、莲花镇,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楠桥村,仁寿县大坝子,乐山县五通桥,青神县河坝子、高台乡。大英县玉峰镇、三家镇旷家池塘、大坡乡土城村,华蓥市双河镇,岳池县顾县镇,广安市广安区马坝乡农旺村、白马乡碑梁村、白马村、杨坪乡老鹰村、仙鱼村11组、鲤鱼村4组、石笋镇玉峰村6组、四崖村、代市镇拱桥乡旭光村、龙台镇青松村旷家石坝、西家村五组、光辉乡光辉村。
江西省丰城市,莲花县,遂川县,吉水县,永丰县,信丰县西牛镇牛颈村,安福县金田乡,洲湖乡,分宜县湖泽镇汉塘村、纳田村,吉安县敖城镇旷家村、固江镇钟家村,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镇菱塘村委会(曾家坪村),于都市仙霞乡三贯村上屋组、七公坑、老富坑、银坑镇银坑圩,泰和县冠朝镇后谷村、社下村、沙村镇后谷、万合镇沙湖村花石小组,永新县县城北街、埠前镇心田村、龙官村、钱溪村、心田镇钱溪村、石桥镇沿曲村上曲塘、燎原村源泉。
重庆市铜梁县,万盛区南桐镇,万州区余家镇同心村9组,梁平县城东乡响鼓8组 ,綦江县三角区四合头村,永川区宝峰镇登东场、永荣镇旷家村,大足区宝顶镇天宫村旷家沟、宝兴镇小河村、回龙镇骑胜村、龙水镇、晏家坝、珠溪镇、化龙镇、三驱镇,奉节县公平镇明水乡、青正乡,云阳县老城、张家坝社区、人和镇立新社区、高阳镇文龙乡、双江镇云安路、黄石镇、巴阳镇、南溪镇、盛保镇、江口镇、水口乡。
贵州省贵阳市,石阡县,德江县,盘县,岑巩县平庄乡亚林村,普安县雪浦乡硐口村补马组,思南县三道水乡,文家店镇,瓦窑乡,大河坝乡继勋村(原桃子丫村、四联村、柏家坳村、转角村于2007年合并)、思塘镇、大坝场镇瓮溪,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燕高村旷家岩。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丘北县,永善县墨翰乡响水村小河自然村,莲峰镇,水富县,广南县。
湖北省武汉市,天门市张港镇张港村,宣恩县万寨乡,监利县程集镇南桥村、三弓村、廖王村,毛市镇。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和汉阴县浦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南雄市。
安徽省全椒县县城、石沛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才湾镇旷家村
台湾省台北市
源流·派语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 (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辑录者按: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世系编造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
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岣嵝传《易》(旷敏本);六柱定谳(旷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
宜章人邝埜,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年间,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
源于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旷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邝姓起源
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邝姓的郡望是庐江,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 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璠,崇祯进士、襄阳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2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堂号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3迁徙分布
编辑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湖南省长沙市,武岗市,衡东县,新田县,蓝山县,桃江县,汉寿县,新化县,常德市武陵区,岳阳县鹿角镇,邵阳县郦家坪镇,沅江市南大镇华胜村,茶陵县马江镇、平水镇,双峰县唐家湾镇旷家堂,祁阳县龚家坪镇新旷居委会,衡阳县演陂镇、金兰寺镇十里村荷叶组,龙山县茅坪乡、贾坝乡,衡阳市南岳区、石鼓区旷家坳,涟源市桥头河镇、杉山镇杉山村,醴陵市燕头、龙禹湾、榨平栊村,株洲县渌口镇柏树村、杨梅村、姚家坝乡,攸县钟佳桥镇盘陂村、大同桥镇旷桥村、桃水镇睦塘村、渌田镇,湘潭县杨嘉桥镇、荆洲乡旷家山、茶恩镇棠花村,洞口县竹市镇柘溪村、群溪村、洪桥村、管竹乡,祁东县太和堂镇、城连圩乡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杨梅村,衡山县店门镇、店门老街、师古乡、开云镇建胜村、沙泉乡建华村、东湖镇圆山村、望峰乡、萱州镇,湘乡市壶天镇、合东村(旷家祠堂)、丛溪村、直东村、横东村、涧山乡、翻江镇岐山村,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旷家组、旷家牛车桥、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旷家、西阳镇宋家村、江龙村。
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简阳市,什邡市,夹江县,彭州市,广汉市,遂宁市南坝湾,大邑县安仁镇,开江县新宁镇,旺苍县木门镇旷家坡,青川县茶坝乡寺坝村,绵竹市孝德镇、板桥镇新泰村,长宁县硐底镇新保村,渠县嘉禾乡桥沟村尔子山,南江县和平乡宋朝寨村一组,自贡市贡井区牛尾乡、莲花镇,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楠桥村,仁寿县大坝子,乐山县五通桥,青神县河坝子、高台乡。大英县玉峰镇、三家镇旷家池塘、大坡乡土城村,华蓥市双河镇,岳池县顾县镇,广安市广安区马坝乡农旺村、白马乡碑梁村、白马村、杨坪乡老鹰村、仙鱼村11组、鲤鱼村4组、石笋镇玉峰村6组、四崖村、代市镇拱桥乡旭光村、龙台镇青松村旷家石坝、西家村五组、光辉乡光辉村。
江西省丰城市,莲花县,遂川县,吉水县,永丰县,信丰县西牛镇牛颈村,安福县金田乡,洲湖乡,分宜县湖泽镇汉塘村、纳田村,吉安县敖城镇旷家村、固江镇钟家村,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镇菱塘村委会(曾家坪村),于都市仙霞乡三贯村上屋组、七公坑、老富坑、银坑镇银坑圩,泰和县冠朝镇后谷村、社下村、沙村镇后谷、万合镇沙湖村花石小组,永新县县城北街、埠前镇心田村、龙官村、钱溪村、心田镇钱溪村、石桥镇沿曲村上曲塘、燎原村源泉。
重庆市铜梁县,万盛区南桐镇,万州区余家镇同心村9组,梁平县城东乡响鼓8组 ,綦江县三角区四合头村,永川区宝峰镇登东场、永荣镇旷家村,大足区宝顶镇天宫村旷家沟、宝兴镇小河村、回龙镇骑胜村、龙水镇、晏家坝、珠溪镇、化龙镇、三驱镇,奉节县公平镇明水乡、青正乡,云阳县老城、张家坝社区、人和镇立新社区、高阳镇文龙乡、双江镇云安路、黄石镇、巴阳镇、南溪镇、盛保镇、江口镇、水口乡。
贵州省贵阳市,石阡县,德江县,盘县,岑巩县平庄乡亚林村,普安县雪浦乡硐口村补马组,思南县三道水乡,文家店镇,瓦窑乡,大河坝乡继勋村(原桃子丫村、四联村、柏家坳村、转角村于2007年合并)、思塘镇、大坝场镇瓮溪,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燕高村旷家岩。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丘北县,永善县墨翰乡响水村小河自然村,莲峰镇,水富县,广南县。
湖北省武汉市,天门市张港镇张港村,宣恩县万寨乡,监利县程集镇南桥村、三弓村、廖王村,毛市镇。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和汉阴县浦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南雄市。
安徽省全椒县县城、石沛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才湾镇旷家村
台湾省台北市
旷姓字辈派语
编辑
南阳郡吉安旷氏字辈排行 (泰和县冠朝镇后谷村,万合镇花石村)1—13世:贤丞懋绯芳庄海显珏有玉宝亨;14—63世:宇秀实彦景,元叔均文士,时叙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文允善,法天开隆运,明德在新民,忠厚传家宝,诗书训后人,光祖良才承。
洞口旷氏字辈排行 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什邡市旷氏字辈排行 湖广班行诗:钱廷才思友,永万世正清,仁礼来高爵,忠贞锡显名,崇文长发达,重道代昌荣,德厚宏儒起,基开士子成,光宗齐耀祖,福寿振家声。前班行诗: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后班行诗: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祥瑞德作锦,大化希圣文,显荣昌发起,诗学立本成,光宗耀祖远,福寿汝聪明。
绵竹市旷氏字辈排行 良,志,佑,祥
宜宾市旷氏字辈排行 大学应从逢,世怀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开道本友,祖德克光昭,家声能永久,人文显朝廷,勋名焕星斗。
吉安县敖城镇旷氏字辈排行 金水木,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吉安县固江镇旷氏字辈排行 生,永,发,祥
南雄市旷氏字辈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传世德,启运藉贤良,家国垂光耀,文明奕代昌。新派: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思南县旷氏字辈排行 昌宏广大,明远光华,宗毓继美,世德成家。
三都县旷氏字辈排行 广大洪恩品吉贤享
普安县盘县旷氏字辈排行 道玉之起钟,大尤以学仕,廷发业在情。
店门前房旷氏字辈排行 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显体臣隆世,士本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东冲旷氏字辈排行 八修公议班行:任重继前训,雨露育英才,勋业同泰岱,兰桂竞腾芳。源流班行诗: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显体臣隆世,士本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湘班诗:一永福楚,万国秀隆(冬蒸),绍宗良(大)贤学,玉成运昌,文章鸣世盛,孝友兆家祥。
开江县万州区永川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明盛国,少友定家祥。
安康市旷氏字辈排行 贤学玉成公,普安代亥(先吉)廷,显胜华。
南岳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广安市广安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圣)贤学,一(壹)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峙,秀发(效法)耀南垣,道逹仁方贵,明高望正宽,宗功培久远,德泽绍长绵,富儒传千代,文明继万年,光先开国运,庆衍送尧天。
祁东县城连墟乡邵阳郦家坪旷氏字辈排行 (老班)复世子孙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新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大足县旷氏字辈排行 历代宗派: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传盛国,孝友兆家祥。新派:士本圣贤学,一德时芳(方)泰,万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国业)(家定国), 家庆定承光(忠厚振家岗)。
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自吉安庐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万国兴隆,绍宗良善,百世荣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乾隆三年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奉阶徵有庆,凤诏自廷来。新班行诗:绍宗良贤学,玉成公辅材,茂德石方太(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
奉节县旷氏字辈排行 自吉安庐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万国兴(忠秀)隆,绍宗良善,百世荣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良(圣)(大)贤学,玉成公辅材,泰阶徵有庆,凤诏自廷来。乙巳谱修更改排律: 懋德时方泰,逄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家庆定承光。江友一派:同朝金福,士学茂凤,家和泰理,永世其昌。
永川区江津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鸣盛世,孝友兆家祥。原谱班行诗:仕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峙,秀发耀南垣。永邑班行诗:仕本国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鸣盛世,孝友兆家祥。登东场班行诗:茂德时芳泰(绍宗良贤学),鸿年运正昌,文章经盛世,家庆鼎承光。**班行诗:茂德时芳泰,鸿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家庆定承光。
江津区旷氏字辈排行 正万子文国,怀治元朝廷(有得永昌),贞宗银(源)顺启(远),福寿发其康,仁厚家兴礼,明月紫微芳,世代涌栋梁,门庭显荣光。
全州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江学
监利县宣恩县旷氏字辈排行 立仁和家(一经启运)昌,世代有余
南溪县旷氏字辈排行 春龙其,有才大学士,邦国显文章,先德宏梦远(天德弦谋运),后继永昌隆。
常德旷氏字辈排行 (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渠县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玉大文章秀,家言至尔昌,贤能代国用,民臣必有光。
醴陵梢冈铺(株洲县姚家坝)旷氏字辈排行 宗 家申方录泽
眉山市乐山市旷氏字辈排行 朝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仕忠仁为贵(文元武),大化道从宽(仁贵连登科),兴隆家承(佳永)富,荣华万代传(宏),仕中文元,联甲登科,君振巨良,永治朝邦,周公厚业,桂馥芹香。
遂宁市旷氏字辈排行 洪霄世应日,古典慎玉长,伯本立永(炳)时,天少文明,忠秀毓英,国安家庆,代远显荣,启光德胜。
旺苍县南江县旷氏字辈排行 应之秀纯祖,三廷思宗丛,国长元自敏,康定方永龙。
綦江县南岸区旷氏字辈排行 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泽维昌大,鸿绍先修。
西昌市旷氏字辈排行 世新文联时(志), 易(时)永德光明
简阳市旷氏字辈排行 严寿建绿如千秋
全椒县旷氏字辈排行 保有家卫国。
大邑县旷氏字辈排行 长,寿,山,泽
成都市旷氏字辈排行 兴成发斗万
天门市旷氏字辈排行 人义道德
文山州旷氏字辈排行 赞,永,廷
编辑
南阳郡吉安旷氏字辈排行 (泰和县冠朝镇后谷村,万合镇花石村)1—13世:贤丞懋绯芳庄海显珏有玉宝亨;14—63世:宇秀实彦景,元叔均文士,时叙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文允善,法天开隆运,明德在新民,忠厚传家宝,诗书训后人,光祖良才承。
洞口旷氏字辈排行 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什邡市旷氏字辈排行 湖广班行诗:钱廷才思友,永万世正清,仁礼来高爵,忠贞锡显名,崇文长发达,重道代昌荣,德厚宏儒起,基开士子成,光宗齐耀祖,福寿振家声。前班行诗: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后班行诗: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祥瑞德作锦,大化希圣文,显荣昌发起,诗学立本成,光宗耀祖远,福寿汝聪明。
绵竹市旷氏字辈排行 良,志,佑,祥
宜宾市旷氏字辈排行 大学应从逢,世怀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开道本友,祖德克光昭,家声能永久,人文显朝廷,勋名焕星斗。
吉安县敖城镇旷氏字辈排行 金水木,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吉安县固江镇旷氏字辈排行 生,永,发,祥
南雄市旷氏字辈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传世德,启运藉贤良,家国垂光耀,文明奕代昌。新派: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思南县旷氏字辈排行 昌宏广大,明远光华,宗毓继美,世德成家。
三都县旷氏字辈排行 广大洪恩品吉贤享
普安县盘县旷氏字辈排行 道玉之起钟,大尤以学仕,廷发业在情。
店门前房旷氏字辈排行 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显体臣隆世,士本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东冲旷氏字辈排行 八修公议班行:任重继前训,雨露育英才,勋业同泰岱,兰桂竞腾芳。源流班行诗: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显体臣隆世,士本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湘班诗:一永福楚,万国秀隆(冬蒸),绍宗良(大)贤学,玉成运昌,文章鸣世盛,孝友兆家祥。
开江县万州区永川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明盛国,少友定家祥。
安康市旷氏字辈排行 贤学玉成公,普安代亥(先吉)廷,显胜华。
南岳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广安市广安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圣)贤学,一(壹)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峙,秀发(效法)耀南垣,道逹仁方贵,明高望正宽,宗功培久远,德泽绍长绵,富儒传千代,文明继万年,光先开国运,庆衍送尧天。
祁东县城连墟乡邵阳郦家坪旷氏字辈排行 (老班)复世子孙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新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大足县旷氏字辈排行 历代宗派: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传盛国,孝友兆家祥。新派:士本圣贤学,一德时芳(方)泰,万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国业)(家定国), 家庆定承光(忠厚振家岗)。
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自吉安庐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万国兴隆,绍宗良善,百世荣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乾隆三年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奉阶徵有庆,凤诏自廷来。新班行诗:绍宗良贤学,玉成公辅材,茂德石方太(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
奉节县旷氏字辈排行 自吉安庐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万国兴(忠秀)隆,绍宗良善,百世荣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良(圣)(大)贤学,玉成公辅材,泰阶徵有庆,凤诏自廷来。乙巳谱修更改排律: 懋德时方泰,逄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家庆定承光。江友一派:同朝金福,士学茂凤,家和泰理,永世其昌。
永川区江津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鸣盛世,孝友兆家祥。原谱班行诗:仕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峙,秀发耀南垣。永邑班行诗:仕本国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鸣盛世,孝友兆家祥。登东场班行诗:茂德时芳泰(绍宗良贤学),鸿年运正昌,文章经盛世,家庆鼎承光。**班行诗:茂德时芳泰,鸿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家庆定承光。
江津区旷氏字辈排行 正万子文国,怀治元朝廷(有得永昌),贞宗银(源)顺启(远),福寿发其康,仁厚家兴礼,明月紫微芳,世代涌栋梁,门庭显荣光。
全州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江学
监利县宣恩县旷氏字辈排行 立仁和家(一经启运)昌,世代有余
南溪县旷氏字辈排行 春龙其,有才大学士,邦国显文章,先德宏梦远(天德弦谋运),后继永昌隆。
常德旷氏字辈排行 (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渠县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玉大文章秀,家言至尔昌,贤能代国用,民臣必有光。
醴陵梢冈铺(株洲县姚家坝)旷氏字辈排行 宗 家申方录泽
眉山市乐山市旷氏字辈排行 朝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仕忠仁为贵(文元武),大化道从宽(仁贵连登科),兴隆家承(佳永)富,荣华万代传(宏),仕中文元,联甲登科,君振巨良,永治朝邦,周公厚业,桂馥芹香。
遂宁市旷氏字辈排行 洪霄世应日,古典慎玉长,伯本立永(炳)时,天少文明,忠秀毓英,国安家庆,代远显荣,启光德胜。
旺苍县南江县旷氏字辈排行 应之秀纯祖,三廷思宗丛,国长元自敏,康定方永龙。
綦江县南岸区旷氏字辈排行 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泽维昌大,鸿绍先修。
西昌市旷氏字辈排行 世新文联时(志), 易(时)永德光明
简阳市旷氏字辈排行 严寿建绿如千秋
全椒县旷氏字辈排行 保有家卫国。
大邑县旷氏字辈排行 长,寿,山,泽
成都市旷氏字辈排行 兴成发斗万
天门市旷氏字辈排行 人义道德
文山州旷氏字辈排行 赞,永,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