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zering 编订于2018/2/5 16:28:00
共2563字 评价:0
共2563字 评价:0
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一、绳姓家族起源及最早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
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
第二种说法(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推测)
“绳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姓氏,关于“绳氏”家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代,迄今也没有关于“绳氏”形成的来源之说。黄岛发现的这块“绳氏”铭文砖是在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是“绳氏”家族最早的记载,这对研究“绳氏”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填补了我国姓氏研究的空白。如果按照中国姓氏起源学说,我们不妨对绳氏的来源作进一步探究。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姓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商周时期,规范于秦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形成姓氏的缘由有十多种,其中,以技艺取姓就是其中之一,如制陶的就取“陶”字为姓。那么“绳氏”家族为何取“绳”为姓?笔者按照姓氏形成的来源逐一查考,均没有合理的解释,唯有按照以技艺取姓的思路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根据“绳”的含义,绳姓应该与“绳子”有关,“绳子”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辞源》“绳”字释义),可见绳子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绳氏”家族是制作绳子的吗?古代并没有纺绳的行业,再说纺绳是人人都会的技能,以此为姓有点牵强。有什么行业需求绳子?这也难以界定。如果扩展一下思路,结合“绳氏”家族有烧制陶器的技艺,“绳”是否和陶器的纹饰有关?人类最早的陶器就是用绳子作为模具在陶胚上压模装饰,称之为绳陶纹,这是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绳陶纹也就成了陶器的代名词,日本就将陶器时代命名为“绳纹”时代,可见陶器绳纹的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如此推理:烧制陶器的“绳氏”家族为了与“陶”姓相区别,根据陶器绳陶纹的“绳”而取姓。那么“绳”作为姓氏至少应在西汉时代之前。
2004年,青岛市考古研究所和黄岛区文物管理所在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台头村进行了多次地下考古勘探,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陶片和用于烧制陶器的红烧土块,经鉴定,这是一处上至龙山文化,下至汉代的遗址,由此断定,早在新石器晚期,当地就有烧制陶器的历史(《黄岛区2004年考古年报》)。按照这一发现推论,这座西汉时代的“绳氏”窑场是否与新石器晚期烧制陶器有关?虽然这块铭文砖的烧制年代与史前时代烧制陶器的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但根据当地人类的自然延续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习俗,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这就是“绳”氏家族烧制陶器的一种自然传承。
如此说来,“绳氏”作为姓氏,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也基本符合姓氏形成的年代。 “绳氏”应该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绳氏”家族的起源就在黄岛地区。限于史料,这仅是一项理性的推测,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二、绳氏”铭文砖是我国最早的商标雏形
当人类社会出现商品交换之后,与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标记也应运而生。从春秋战国开始,很多手工匠人在自己的产品上刻上名字作为标记,这是对产品质量负责的一种形式,这些符号标记逐渐向商标转化,这应该是商标的萌芽阶段。东汉时代的铭文砖将制作人姓名和制作年代刻(铸)在砖上,已具有推销产品的功能。但文字都在砖的一侧,一字排列,产品之间区分不明显,也无任何装饰,这仍是一种标示而已,还不能算是商标。真正意义上的商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有区分商品的功能,二是要求美观。
从这块“绳氏”砖的装饰来看,基本具备了商标的特征。“绳氏砖”是这个砖窑主人要打造的招牌,将这三个字放在砖的长侧面,即使垒在墙体上也能看得见。文字安排也极为巧妙,“绳”的笔画较多,占据了图框一半的空间,显得整体饱满,主题突出。“氏”的笔画少,结体上紧下松,斜钩顺势而就,一直到图框的右下角,表现得潇洒率真,疏密有别。“砖”字在这里是次要的,甚至是个多余的字,繁体的“砖”字写法多种,笔划繁多,铸造麻烦,作者就自行简化,左边是一个土字旁,表示砖是用土做成的,巧妙地将这个“砖”字放在左下部的空白处,使整个画面既富有变化,又达到了均衡,可谓是独具匠心,恰到好处。年号是次要的,需要每年更换,并不是商家招牌,制作者一改传统铭文砖的模式,与主要内容“绳氏砖”分开,更加突出了主题。整个砖的铭文布局端庄严谨,排列错落有致,四周用细线条作外框,上下用带菱形的图案装饰,恰似一枚精致的印章,给人一种美感,已远远超出了生产标记的范畴,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商标。较之我国最早的商标源于宋代的记载,要早数百年。
由以上可见,绳姓祖人在汉代已基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商业智慧产权,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历史上有记录绳姓最为清晰而且是唯一的一次。
三、绳氏家族迁徙之谜及分布
黄岛有文字记载始自明代。据当地居民称,他们的先祖并非原地居民,而是在明代初因军垦需要,从云南、陕西等地移民来的。史学界也一直认为,“明代之前这里地处海疆边陲,是一块蛮荒之地,无人居住”( 1995年《黄岛区志》)。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绳”氏窑场可以证明,黄岛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三国时代,一直有人类活动在这块土地上。那么延续了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为何突然中断?迄今为止,当地也没有一户姓“绳”的居民,烧陶制砖的“绳”氏后裔又到哪里去了?
经查考,在全国各地的“绳氏”家族大都是明清之前从山东移居的,而目前在山东的西部和北部也仅有少数绳氏家族。那么,“绳氏”家族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原因离开自己故乡而流落到他地的呢?这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不解之谜,有待在今后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中寻求答案。
现全国有绳姓近10万人,全国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具有分布,以山东莱芜、湖北十堰(房竹)、山东枣庄、山东巨野、山东菏泽、安徽颍上、安徽涡阳、河南南阳、河南兰考、河北无极等各省居多,若依姓氏排名500计算,绳姓排名为415。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一、绳姓家族起源及最早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
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
第二种说法(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推测)
“绳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姓氏,关于“绳氏”家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代,迄今也没有关于“绳氏”形成的来源之说。黄岛发现的这块“绳氏”铭文砖是在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是“绳氏”家族最早的记载,这对研究“绳氏”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填补了我国姓氏研究的空白。如果按照中国姓氏起源学说,我们不妨对绳氏的来源作进一步探究。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姓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商周时期,规范于秦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形成姓氏的缘由有十多种,其中,以技艺取姓就是其中之一,如制陶的就取“陶”字为姓。那么“绳氏”家族为何取“绳”为姓?笔者按照姓氏形成的来源逐一查考,均没有合理的解释,唯有按照以技艺取姓的思路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根据“绳”的含义,绳姓应该与“绳子”有关,“绳子”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辞源》“绳”字释义),可见绳子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绳氏”家族是制作绳子的吗?古代并没有纺绳的行业,再说纺绳是人人都会的技能,以此为姓有点牵强。有什么行业需求绳子?这也难以界定。如果扩展一下思路,结合“绳氏”家族有烧制陶器的技艺,“绳”是否和陶器的纹饰有关?人类最早的陶器就是用绳子作为模具在陶胚上压模装饰,称之为绳陶纹,这是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绳陶纹也就成了陶器的代名词,日本就将陶器时代命名为“绳纹”时代,可见陶器绳纹的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如此推理:烧制陶器的“绳氏”家族为了与“陶”姓相区别,根据陶器绳陶纹的“绳”而取姓。那么“绳”作为姓氏至少应在西汉时代之前。
2004年,青岛市考古研究所和黄岛区文物管理所在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台头村进行了多次地下考古勘探,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陶片和用于烧制陶器的红烧土块,经鉴定,这是一处上至龙山文化,下至汉代的遗址,由此断定,早在新石器晚期,当地就有烧制陶器的历史(《黄岛区2004年考古年报》)。按照这一发现推论,这座西汉时代的“绳氏”窑场是否与新石器晚期烧制陶器有关?虽然这块铭文砖的烧制年代与史前时代烧制陶器的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但根据当地人类的自然延续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习俗,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这就是“绳”氏家族烧制陶器的一种自然传承。
如此说来,“绳氏”作为姓氏,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也基本符合姓氏形成的年代。 “绳氏”应该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绳氏”家族的起源就在黄岛地区。限于史料,这仅是一项理性的推测,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二、绳氏”铭文砖是我国最早的商标雏形
当人类社会出现商品交换之后,与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标记也应运而生。从春秋战国开始,很多手工匠人在自己的产品上刻上名字作为标记,这是对产品质量负责的一种形式,这些符号标记逐渐向商标转化,这应该是商标的萌芽阶段。东汉时代的铭文砖将制作人姓名和制作年代刻(铸)在砖上,已具有推销产品的功能。但文字都在砖的一侧,一字排列,产品之间区分不明显,也无任何装饰,这仍是一种标示而已,还不能算是商标。真正意义上的商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有区分商品的功能,二是要求美观。
从这块“绳氏”砖的装饰来看,基本具备了商标的特征。“绳氏砖”是这个砖窑主人要打造的招牌,将这三个字放在砖的长侧面,即使垒在墙体上也能看得见。文字安排也极为巧妙,“绳”的笔画较多,占据了图框一半的空间,显得整体饱满,主题突出。“氏”的笔画少,结体上紧下松,斜钩顺势而就,一直到图框的右下角,表现得潇洒率真,疏密有别。“砖”字在这里是次要的,甚至是个多余的字,繁体的“砖”字写法多种,笔划繁多,铸造麻烦,作者就自行简化,左边是一个土字旁,表示砖是用土做成的,巧妙地将这个“砖”字放在左下部的空白处,使整个画面既富有变化,又达到了均衡,可谓是独具匠心,恰到好处。年号是次要的,需要每年更换,并不是商家招牌,制作者一改传统铭文砖的模式,与主要内容“绳氏砖”分开,更加突出了主题。整个砖的铭文布局端庄严谨,排列错落有致,四周用细线条作外框,上下用带菱形的图案装饰,恰似一枚精致的印章,给人一种美感,已远远超出了生产标记的范畴,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商标。较之我国最早的商标源于宋代的记载,要早数百年。
由以上可见,绳姓祖人在汉代已基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商业智慧产权,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历史上有记录绳姓最为清晰而且是唯一的一次。
三、绳氏家族迁徙之谜及分布
黄岛有文字记载始自明代。据当地居民称,他们的先祖并非原地居民,而是在明代初因军垦需要,从云南、陕西等地移民来的。史学界也一直认为,“明代之前这里地处海疆边陲,是一块蛮荒之地,无人居住”( 1995年《黄岛区志》)。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绳”氏窑场可以证明,黄岛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三国时代,一直有人类活动在这块土地上。那么延续了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为何突然中断?迄今为止,当地也没有一户姓“绳”的居民,烧陶制砖的“绳”氏后裔又到哪里去了?
经查考,在全国各地的“绳氏”家族大都是明清之前从山东移居的,而目前在山东的西部和北部也仅有少数绳氏家族。那么,“绳氏”家族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原因离开自己故乡而流落到他地的呢?这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不解之谜,有待在今后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中寻求答案。
现全国有绳姓近10万人,全国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具有分布,以山东莱芜、湖北十堰(房竹)、山东枣庄、山东巨野、山东菏泽、安徽颍上、安徽涡阳、河南南阳、河南兰考、河北无极等各省居多,若依姓氏排名500计算,绳姓排名为415。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