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姓稀少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编著的《百家姓》没有列入此姓,明人凌迪知编撰的《万姓统谱》和夏树芳编撰的《奇姓通》也没有列入此姓,就是2008年学者贾学平编撰的《新篇千家姓》,也没有列入此姓。
糠(kāng,潮音kang1(康))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第10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糠姓在揭阳只有9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362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14%.既没有姓谱资料载录,糠姓的由来,便处于待考状态。有网摘消息说,台湾地区有10几位糠姓人氏,花莲县一位糠姓医师曾接受岛内记者采访时回忆,小时候扫墓,曾祖父墓碑上刻的“康”并没有米字旁。他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推行皇民化政策,单姓康被改为复姓“米康”,二是国民党迁台后,户政人员弄错。不过,糠医师说,这些都仅是猜测而已。据这一说法,糠姓当源自康姓,属近音改姓。但究竟是被迫改姓还是自愿改姓?是户政部门误植还是自己误植?则未有结论。
而就揭阳糠姓居民的落居地分布情况看,糠姓与康姓在地缘上十分接近,似乎可以判断糠姓可能源自康姓。揭阳这9位糠姓居民全部落居于惠来县,其中8人落居于隆江镇,1人落居于岐石镇。而揭阳有康姓居民953人(2011),聚居地主要有惠来县隆江镇赤坭山村和东埔农场一带。一般说来,地缘接近可以判断出姓氏误植的蛛丝马迹,但却不能作出结论,因为这其中有人为误植的可能,也有自己改姓的可能。户籍登记至今历经手工笔录、一代身份证和二代身份证三个阶段,不管怎么说,存在就是现实,糠姓除了在惠来、台湾外,还在其他省区出现。
“糠”的普通话仅有一音,但潮汕话却有两音,作为“谷壳、谷皮”义解的“米糠”、“粗糠”,一般读为keng1(戈恩);而在喻贫贱结发妻子的“糟糠之妻”中,则读为kang1(康)。依这一姓氏与康姓的渊源,姓氏音当注读为kang1较为适合。
糠(kāng,潮音kang1(康))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第10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糠姓在揭阳只有9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362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14%.既没有姓谱资料载录,糠姓的由来,便处于待考状态。有网摘消息说,台湾地区有10几位糠姓人氏,花莲县一位糠姓医师曾接受岛内记者采访时回忆,小时候扫墓,曾祖父墓碑上刻的“康”并没有米字旁。他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推行皇民化政策,单姓康被改为复姓“米康”,二是国民党迁台后,户政人员弄错。不过,糠医师说,这些都仅是猜测而已。据这一说法,糠姓当源自康姓,属近音改姓。但究竟是被迫改姓还是自愿改姓?是户政部门误植还是自己误植?则未有结论。
而就揭阳糠姓居民的落居地分布情况看,糠姓与康姓在地缘上十分接近,似乎可以判断糠姓可能源自康姓。揭阳这9位糠姓居民全部落居于惠来县,其中8人落居于隆江镇,1人落居于岐石镇。而揭阳有康姓居民953人(2011),聚居地主要有惠来县隆江镇赤坭山村和东埔农场一带。一般说来,地缘接近可以判断出姓氏误植的蛛丝马迹,但却不能作出结论,因为这其中有人为误植的可能,也有自己改姓的可能。户籍登记至今历经手工笔录、一代身份证和二代身份证三个阶段,不管怎么说,存在就是现实,糠姓除了在惠来、台湾外,还在其他省区出现。
“糠”的普通话仅有一音,但潮汕话却有两音,作为“谷壳、谷皮”义解的“米糠”、“粗糠”,一般读为keng1(戈恩);而在喻贫贱结发妻子的“糟糠之妻”中,则读为kang1(康)。依这一姓氏与康姓的渊源,姓氏音当注读为kang1较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