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饶rao”,“尧yao”二姓氏乃同宗同源
原姓谱系记载
宋高宗皇帝谕/文武群臣进谱诏/
诏曰/古者姓氏之权出于上/故姓易明/后世姓氏之权出于祖/故姓难改/夫姓氏关于风教大矣/昔五帝之相承/三王之相继(“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现在对这一是其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基本上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基于史料):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至于三皇,说话很多,则无从确定了。
)/无非出于皇帝之后/汉之高祖本于唐尧/唐之太宗本于皋陶/至若我圣祖/实出于伯益/璇源(琁源。产珠的水流;亦指皇族)仙派/绳绳有叙/金枝玉叶/秩秩可纪/其在文武百官/亦各有源委/必当备述祖宗始末以进/朕得以观我朝人物之盛/呜呼/本茂则枝繁/源远则流长/难见祖宗之有自矣/实演谱系之无穷焉/故兹昭示/
咸使知闻/翰林侍讲饶次守本年三月二十五日奉诏/命文武群臣备述祖宗始末源流以进/臣诚惶诚恐/稽首项首/再拜上言/伏愿皇帝陛下文武圣神/建斯民之皇极/聪明睿智/开万古之太平/上符天心/下合人志/焕发纶音于宰辅/令述谱牒以进呈/朝野欢腾/臣民喜溢/
臣系承圣帝/派演孔京/得姓源于唐尧/分封居其僻壤/授尹京兆(京兆:今陕西西安市,李密:京兆长安人)/赠太傅(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在周代,权力很大,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年幼或不能行使权力的时候可以总理政务。历代沿置,仅为虚衔,无实职。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级区分官员等级以来,均为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
)于昔时/应诏子严/拜大夫于当代/一秦并国(秦并六合统一全国)/前人南迁鄱阳/五霸(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偕居/后嗣揭居临川/臣累朝禄秩/历世簪缨(簪缨,zānyīng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在<<木兰诗>>中有此词)/职守翰林/躬逢胜事/备述祖宗之源委/缮写装黄以拜陈/下授功勋/不弃微贱/昭昭派接/灿灿绳联/伏愿皇帝陛下/诞敷至仁(以德以仁义服人的马屁话)/盛德克诏二帝/宏业媲美三王/春育海涵/实兆民之有赖/天长地久/祝万寿以无疆/臣无任瞻天仰圣/不胜懽忻感激之至/谨以家乘(家乘又称家谱、族谱、宗谱,是记述某一姓氏家族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之书,也可以说是一家一姓的历史专书。)随表上进以闻/
建炎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翰林侍讲饶次守谨表/宋高宗皇帝勅谕/右文牒殿修撰/王钧甫查考/翰林侍讲(官名,唐代始设集贤院侍讲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职在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宋代沿置翰林侍 讲侍读学士,其次则为侍讲侍读,皆以他官之有文学者兼充。明清则为翰林院额定之官,有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掌撰著记载等事;又有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等事,合称讲读。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饶次守谱牒/
勅曰/读书以正心为本/考事以明理为先/心正而后理明/理明而后事举/此寓内之通言也/今翰林侍讲饶次守进表述谱/特命尔修撰/王钧甫考其伊祖之源流/明厥(厥”大约同于“其”,)列考之昭穆(昭穆:上古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民间各姓编谱时,于各姓世系表之前,必有提示“昭穆”中所列出各派祖之辈序(俗云排行),其各派祖之排行辈序,即为各姓祖先贤哲所撰写之诗句,每句七字、五字、或联句,诗中且无重复字,以示日后子孙世代分明,缘区区别。)/无以姓氏之微而姑息/勿以彝伦(彝伦,常规也)之细而乖违/故谕/
建炎(建炎为南宋首任皇帝宋高宗使用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127年至1130年,共4年。)三年五月//
勅/
文牒殿查考呈状//
伏以/臣承命惊惶/魂爽飞越/少涉经史/粗知古今/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蓟:地名,今北京附近。西周时,周武王封黄帝的后代在蓟(地名),北京古代也称“蓟”,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 约当今河北省蓟县。)/拜显宦于汉朝/犬(应该在“大”字之误)傅赫然/大夫卓尔/姓氏灿灿/尊卑无远近而不书/世谱昭昭/本末无纤/悉而不载/稽之六经则合/考之诸史则同/臣忘其污陋/采其优劣/不利于己/无惮于人/言不敢虚/状进是实//
建炎三年六月/
右文牒殿王钧甫谨状/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