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拓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 相关族谱
  • 族谱(计1代,入谱1人)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拓跋家族 编订于2011/7/25 18:26:00
6328字 评价:0
  

 鲜卑拓跋氏与陕北拓姓
  拓姓为拓跋氏省称。这类省称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如复姓呼延,省称呼或省称延。关于拓跋氏,古文献及姓氏研究著作均指出是北魏皇姓,出自北魏王朝建立者鲜卑拓跋氏部落。他们自称黄帝之后,受封北土。谓黄帝以土为德,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即黄帝后裔之意。
  陕北拓姓族源主要有二。一是直接得自鲜卑拓跋氏,二是得自党项羌化了的鲜卑秃发氏(拓拔氏异译)。而且与后者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拓跋鲜卑原居大兴安岭北部。在其二世祖推寅时,命子率部众占领匈奴故地,沿内蒙草原西进南迁。他的儿子诘汾与草原天女(匈奴女)生下北魏始祖力微,即“鲜卑父胡母“的拓跋鲜卑之祖。以后,拓跋鲜卑长期与匈奴民族相互通婚。另外。据《南齐书?魏虏传》说,拓跋鲜卑还有汉将李陵的血统。“初,匈奴女名托跋(拓跋之异写,下同)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姓托跋”。这说明拓跋氏是鲜卑与匈奴混血的,并且具有汉人血统的民族。北匈奴西迁后他们还接纳了南匈奴余部十余万落数十万众,势力迅速发展,成为鲜卑部落中最重要的一支,建立了包括匈奴、乌桓、敕勒等民族在内的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386年拓跋王圭建立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向四方用兵,南攻北伐,经过二十多年征战,到太武帝拓跋焘时逐步统一中国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奉行穿汉服、娶汉妻、说汉话的多项汉化政策,并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大姓通婚,加速了鲜卑汉化和融入汉族的过程。
  拓跋氏为北魏皇姓宗室。拓跋氏势力发展到陕北,可以追溯到始祖猗卢(?-316)前后。“自神元帝以来,与晋和好。是岁(昭帝元年),穆帝始出并州,迁杂胡北徙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去匈奴、乌丸诸都。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长城原,夹道立碑,与晋分界”(《北史?魏纪》)。杏城在今黄陵县城南。长城原即今富县羊泉原。
  拓跋氏子弟大量进入关中陕北,约在孝武帝(532—535)时。《周书?元伟传》载,元伟在孝武帝时任华州刺史。又有元季海被封为冯翊(今大荔)王。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孝武帝逃到长安,在宇文泰扶植下建立西魏,大批拓跋氏贵族入居关中。至于元氏怎么又复姓拓跋氏,这与北周时的以一次复辟事件有关。北周为宇文氏取代拓跋氏建立的鲜卑政权。周闵帝元年(557)年二月,赵贵等大臣谋图重新扶植元氏之后称帝。失败后,元氏子女被株连而株者甚众。到周明帝时,始把元氏沦为奴仆者免为平民,复为拓跋氏。另外,北周宇文泰还提倡过赐姓复姓和恢复太平以前代北复姓的运动。这些拓跋氏之后,经过千百年来的繁衍、迁徙,分布关中陕北各地,逐步融入汉民族之中。
  北周政权灭亡以后,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在。逐渐融入汉族之后,其后裔人才辈出,在隋唐两代王朝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两代的建国者,都是鲜卑汉了的汉人。也有人认为杨氏、李氏即为鲜卑人。隋文帝的皇后和唐高祖的母亲为亲姊妹,同出于鲜卑化了的匈奴独孤氏之门。唐太宗之母窦氏和太宗的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唐朝宰相中,有30个为鲜卑人后裔。隋代建筑家宇文恺、《切韵》的作者陆法言、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刘禹锡等也为鲜卑后裔。难怪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时惊呼“自隋以来,名扬与时者,代北子弟十居六七”。
  拓姓的第二个族源是党项羌化了的鲜卑秃发氏。其过程说起来要曲折一些。党项拓跋氏源自鲜卑秃发氏。秃发为拓跋之异写,即前面提到的北魏始祖力微之兄秃发匹孤。他没有得到王位继承权,愤而率领部众沿黄河与贺兰山之间西进,最后迁到今甘肃河西地区,并与公元397年建立了南凉政权,建都西平(今西宁市)。公元414年为纥伏氏鲜卑建立的西秦所灭,部众大部分归西秦。后西秦为赫连夏灭,夏又为吐谷浑所灭。北魏统一北方后,西秦之地归与北魏版图。秃发氏一部分归于北魏,另一部分投奔北凉。后北凉为北魏所灭,其部众也归属北魏。这两部分最终都与鲜卑拓跋氏一起汉化。还有一支在北凉灭亡后,在秃发樊尼率领下,西度黄河,过积石山,到南部党项羌之地,居于今青、甘、川交界地区,最后同化于羌,形成党项羌中的拓跋氏。隋唐时期,由于受到吐蕃的侵袭,党项拓跋氏不断内迁,定居于夏州、银州(今靖边、子洲、绥米一带),号为党项平夏部,力量日益壮大,为党项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支。唐末黄巢起义时,其首领拓跋思恭率部众镇压黄巢义军,被赐姓李。历五代各朝,长期盘踞陕北,担任地方军政长官。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拓跋氏首领李继捧率领部落酋长270余人,民户数十万人投附宋朝,宋太宗为李继捧赐名赵保忠。唐宋两代的赐姓,仅给于了拓跋集团的少数当权者,不可能惠及广大部民。这些人仍然延用拓跋姓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李继捧之弟李继迁不愿降宋,率领部落贵族及未降部众抗宋自立,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极盛时,势力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部分地区,长期与北宋王朝时战时和,到宝义二年(1277)为蒙古所灭,历18位皇帝,建国190年。后来西夏的这部分党项拓跋氏也逐渐融入汉族中。陕北是党项拓跋氏的发祥地,其部众居陕北600余年,对这里民众的民族成份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李自成的村子就叫李继迁寨。可以推论李自成一族可能也是党项拓跋氏后裔。
  上述鲜卑拓跋氏和党项拓跋氏为陕北拓姓的主要族源。而党项拓跋又源自鲜卑拓跋。现在拓姓的主要聚居区域,又与唐宋时党项拓跋氏在陕北的活动地区大体相吻合。拓姓为鲜卑拓跋氏后裔,而且与党项拓跋氏的关系更近,更为密切。 


  

  

  现在,子洲,横山,清涧,米脂,安塞,延长,子长,甘泉,志丹,宜川,洛川,等县都有拓姓户族。子洲县裴家湾、费家沟、拓家峁、拓家崖窑、拓家砭、官王岔、黄土坬、关道峁、高家塔、坬坪、千塌、拓家沟、拓家峁(杜)、拓家湾、清水沟、庙沟、曹家墕、黄峁河、拓家庄、拓家畔、杏咀沟、园则沟、佟家坬、水路圪堵、横山县高镇乡拓家墕,清涧县石咀驿镇拓家湾。榆林市拓姓2011年统计10016人子洲县7000人左右。延安市正在统计。


  

拓氏起源探讨---[拓军建]

大夏河,一条85.3公里长、流经甘肃南部甘南和临夏两个地方的河流,哺育了党项民族最初的成长,流淌着这个民族最初的血脉和哺育这个历经艰险与磨难的民族的初乳。公元1038年,李元昊经过自己的多年征杀以及他的祖辈们的努力后,终于在如今的银川市举行登基大典,这就是后来的西夏王朝。它为什么叫西夏王朝?在建国的第二年,李元昊就发兵向这里进发,要夺回被吐蕃民族抢走的这片土地。所以,我们无妨大胆地推测,他把在自己手中缔造出的这个新兴的王朝命名为夏,或许与纪念这个民族的生处之地有关。或许是因为在夏州的西面而命名为西夏,但夏州当初被唐王朝赐封为“夏”时,可能唐王朝的君主们也考虑到这支来自大夏河畔的羌人的起始之地,才把这片土地称为“夏”。

在大夏河流域的羌人是以农牧业为主的,死后实行的是火葬,后来改为土葬。婚俗是“父子伯叔兄弟死后,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或许,这种共妻现象一直在种族中承袭着,以致到了西夏时期,李元吴作为一代君王,把自己的儿媳妇也据为已有,这在汉人的眼里是很不合伦理道德的行为,或许是羌族早期的婚俗在这个民族内部沿承的结果。

真正能体现大夏国和临夏渊源的是“大夏城”,在临夏市东南约80公里的今广和县啊里麻土乡刘家庄村,早在西汉初,这里就被汉朝设置并命名为“大夏县”,“大夏城”的遗址在这个距离县城西南10里的小乡村的广通河北面的第二台地上,如今已是一片空旷,当地人甚至周围的人习惯地把这里叫“古城”,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就是“大夏城”,更不知道与后来的西夏国有着怎样的关联。据当地的一些老者回忆,早些时候,他们偶尔在田间还能发现不少陶片。

党项人是怎么来到宁夏的?

从汉朝时,党项人就开始向东移动,他们被后来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赶出了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公元623年5月,青藏高原的天气开始变热了,这样的季节里,更是远离家乡的党项人思念家乡的时候,他们想回到大夏河,却遭到了被拒绝的命运,吐蕃民族彻底地粉碎了党项人回归这片土地上的梦想,党项人后来的一次次光复,只能在血腥和尸体中一次次地失败。这个民族的实力在向东移动中开始壮大,和汉唐政权以至吐蕃政权在松蟠经过拉锯式的大战后,终于被迫放弃了长江流域,开始北上,穿过长长的岷山,到达甘肃和陕西交接地带,接着被大唐帝国安置在陕北一带。

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穿过百多年的时光隧道和迂回近万公里的迁徒,在今陕北的定边县建立了自己在黄土高原上的第一个“城市”——统万城,在河套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古城遗址。后来,西渡黄河,终于在黄河边的银川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西夏人去了哪里?

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党项人辉煌而又短暂的大夏帝国梦,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突然从历史视野中消失的党项人去了哪里?

关键词与地方之一:宁夏中卫县

2003年11月,本报记者在中卫县南长滩村采访时,发现这个小村庄的村民中有一个很独特的姓氏——拓,不少拓氏居民说自己是当年拓跋部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当时蒙古人的追杀逃到这偏僻的小村的。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的西夏研究专家李范文教授,他说,这不是没可能,由于没有具体的文字、语言、建筑、风俗或宗谱资料显示他们的身份,只能推测他们可能是西夏建立后,党项人在西征时遗留或融合在这里的,也不排除他们是在西夏崩溃后为躲避追杀逃到那里的可能。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主任、史学博士杜建录对此的解释是,这可能是党项人去向的一个小的遗存,关于党项人的去向,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沿来的方向回去了,一个是散布在全国各地。

关键词与地方之二:川西北和西藏

关于党项人的去向,记者曾沿当年党项人的来路做过逆向调查,党项人在被蒙古人从东、西、北几个方向包围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选择有一条生存缝隙的西南方向——也是来时路途回去,但不可能停滞在已经被蒙古人紧追到此的大夏河流域,只能继续南下,到达当初南下定居在如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的羌族人那里,一部分留了下来,一部分继续南下达到蒙古人最终没能达到的道孚、稻城一带,一部分则彻底西移,抵达西藏地区。

关键词与地方之三:松潘 大渡河 康定木雅

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军10万征大理,其中就有灭绝西夏人后裔的任务。第二年9月,到达今松潘一带后,分兵三路,其西道和中道军经过阿坝和甘孜州,导致一些西夏人再次向南或向西迁徙。据清洪亮吉、纪晓岚等著订的《历朝史案》称:“世祖入大理,至满陀城过大渡河。”《元史》也载:“世祖九月己巳至满陀城,留辎重,冬十月丙午过大渡河。”据此,可以确定,满陀城即今丹巴县城。这不排除蒙古人遵从成吉思汗要把西夏人彻底灭绝的誓言,从而追杀西夏人到达这里的可能。记者从《甘孜州志》上了解到:忽必烈征大理途中,康定木雅色巫戎和岩州大头人率先迎降。看来,木雅色巫戎和岩州大头人有可能就是被逼得无路可逃的西夏人。忽必烈中道军从丹巴进入甘孜州境,由稻城县东义渡江出境,其路线当为:丹巴一泰宁(今道孚协德)、康定木雅——雅江——理塘——稻城东义,稻城成了西夏人在蒙古人追杀的最南的地方。如今,在国外的西夏研究中,较多的意见认为,康定木雅是西夏人后裔当初逃亡最集中的地方。

关键词与地方之四:扎坝

在四川甘孜州雅江县,有个名叫扎坝的地方,英国人沃尔苏顿在《西夏文西藏译音说》中记载:“扎坝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后裔。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扎坝藏语中用的词汇几乎都是古藏语,上海复旦大学语言系教授龚群虎所言:扎坝语是藏缅语系中比较古老的藏语分支。这种语言是否和西夏人的语言接近,还有待专家做进一步的考证。

关键词与地方之五:斯廉艾和丹巴

2000年,四川丹巴县的有关人士来到银川奠寻党项祖先,认为自己是党项人的后裔,使学术界认为丹巴是西夏人流徒的一个地方,据专家考证,丹巴美女还有西夏后裔之说。20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一位名叫斯廉艾的外国人,沿着大渡河畔的一条小路游玩时。突然,河对岸的一座座林立的古碉犹如一个个具大的惊叹号映入他的眼帘,这位老外也情不自禁地挥舞双手,对着紧跟身后的那条名叫“万洋”的法国狼犬和脚下那条日夜奔流的大渡河高声吼叫:“奇迹!这是东方的奇迹!是东方的新大陆!”这位法国人后来成了丹巴天主教学的神父。他发现这个叫丹巴的地方和西夏有关。1994年,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法国伽玛图片社的摄影记者胡勇,独自一人走进了丹巴高碉林立的梭坡乡的村寨。他用8天的时间和手中的相机,捕捉记录古碉的神秘和藏寨的美丽。伽玛图片社将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散发到世界数十个国家。这个号称“千碉之国”的地方被越来越多的西夏学研究专家关注,学术界认为丹巴是西夏人流徒的一个地方,据专家考证,丹巴美女还有西夏后裔之说。那些古碉,座座拔地擎天,高的如10余层楼房,矮的也有10多米高。这些古碉形式多样,以寨碉、家碉居多。李范文教授就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不排除这些古碉就是当年的西夏人为了躲避蒙古人的追杀而建筑的集军事和民居于一体的产物。然而这些古碉起源于何时,是什么人建造的等等问题,至今却是一道难解之谜。有人认为,其中的八角碉是西夏人的建筑标志,而西夏王朝覆灭时,一部分西夏的臣民曾经流落丹巴一带。2000年,四川丹巴县的有关人士来到银川奠寻党项祖先,认为自己是党项人的后裔,更是把更多专家的眼光吸引到了丹巴及川西南一带。

关键词与地方之六:尼泊尔与夏尔巴人

2003年,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其中那些一直担任征服珠穆朗玛峰登山向导的夏尔巴人,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生活在尼泊尔和中国交界地带的奇特的人,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国际西夏学界中的一些人认定为西夏人的后裔,李范文教授通过对他们的习俗、生活、语言等方面的考察后,得出了夏尔巴就是西夏人后裔的结论。

关键词与地方之七:青海互助及其他

甘肃和青海交界的大通河流域的互助县,发现的西夏神道碑已经证实了西夏皇族后裔曾经来过这里。陕西北部的一些地方有不少人从宗谱和习俗证实自己是党项人后裔,社建录说,其实,整个西夏人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已经融进了全国,就是河北、安徽、河南、云南等地,也有当初西夏人的生活踪迹。

拓姓介绍信息修订

拓tu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tuojunjian:姓氏评论(2016/10/23 17:08:33)
  • □访客:姓氏评论(2016/3/17 15:05:10)
  • 我们的祖先可以说是 拓拔力微 ,在陕西的陕北姓拓的还有很多!我叫 拓磊强
  • □访客:姓氏评论(2015/12/31 19:02:08)
  • □访客:拓银,拓家是一家(2015/11/26 7:17:42)
  • □拓丁丁:姓氏评论(2015/10/23 15:24:48)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