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February月619:1:30
- 亳州涡阳“转”姓人或…
访客
- 转姓留言
- [现0条]
亳州涡阳“转”姓人或源自朱元璋
2015-07-22 15:00:00 亳州文明网
转,这个姓氏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在网络上搜索不到来源。我市城区和涡阳县城西分布着一支约200余户互为亲属关系的转姓人,根据他们代代相传的说法,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
转向太和他的三位兄弟编写了转氏家史
亳州转姓人分布在市区与涡阳
85岁的转向太看到本报关于寻找稀有姓氏的报道后,非常激动,他希望能通过记者的笔将关于族人姓氏的故事记录下来,传于后人。
转向太告诉记者,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们这支特殊姓氏的来历,以防近亲通婚,影响后代身心健康,在1992年时,他和他的三位兄弟一起编撰了转氏族谱。兄弟四人根据他们幼年时期听说的,以及高龄近亲们的回忆,编写出这份不完整的家史。
老人小心翼翼地展开手中的族谱,也展开了转氏家族不为人知的故事。
根据族谱记载,转氏家族分布在涡阳、亳州两地,从转向太曾祖父转蓬仙开始,到1992年为止,160余年,总人数达200人左右。
转向太曾祖父转蓬仙,字瀛洲,系安徽省涡阳县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甲申)二月初一日寅时。因幼年家贫,生活不能自给,人单势孤,屡受欺凌,但为了息事宁人,即使被欺负他也总是忍着愤恨向别人道歉。
然而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自勉,入塾读书后,每到放学,同学都纷纷返家,他却独自留在塾内以冷食就井水充饥,没东西吃的时候,就饿着肚子读书。老师看到觉得“此生可教”,便总是接济他,他便更加刻苦。
转家大院老屋山墙上的青砖刻有图案
先人转蓬仙为清朝山东一爱民县令
之后,转蓬仙晋升到贡生学位(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清廷授其“奉直大夫”等职务,后又出任山东济阳县令。
任职期间,转蓬仙关心民众,秉公办事,常微服私访,查访百姓疾苦,省刑罚薄税敛,功绩卓著,民众称他为“青天”。任职届满,民众纷纷挽留,于是连任数年,后因年岁过高,辞官回归故里。离任那天,全城百姓摆香案,供酒菜,夹道欢送,挥泪告别,并敬赠“清官旗”、“清官伞”。
转向太小时候还曾见过曾祖父的清官旗和清官伞,它们就存放在涡阳老家的楼上。
转蓬仙告老还乡后,在涡阳和亳州买了土地和房屋,让儿子们在这两地安家,这也是现在转姓人主要分布在涡阳和亳州的原因。
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转蓬仙去世,享年71岁,被葬在涡阳西关转园老林。转向太说,文化大革命时,曾祖父的坟被刨,而老家楼上的清官旗和清官伞则在抗战时期消失在了炮火里。
亳州与涡阳均流传有转家故事
涡阳人都知道,涡阳城关街道西关曾有一个“转家牌坊”,已在文革时被拆除。而关于这个牌坊的真实故事依然在涡阳流传。
转家大院仅存的老屋现在住着一户姓沈的人家
据转向太的老伴儿李树芳说,转家牌坊是清光绪皇帝赐给转向太三爷爷妻子丁氏的贞洁牌坊。据老一辈人说,当时丁氏嫁到转家不久,转向太的三爷爷便去世了。丁氏的娘家人跟她说,如果她三天内不死,便不再认其为丁家的女儿。于是,在丈夫去世后的第三天,丁氏便悬梁自尽。清廷下旨为丁氏立下了这个贞洁牌坊。在转向太编纂的族谱中,丁氏也位列其中。
除了“转家牌坊”,在亳州市区也有一处有转家故事的地方——“转家大院”,这里曾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革命者曾在这里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为我市的革命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75岁的转可群就住在转家大院的附近,据他介绍,这座大院曾是转家人的住处,占地很大,由四合院、天井院等多个院落组成,房屋有上百间。现在位于市区希夷大道青云小学对面的教师进修学校所在地以前就是转家大院的后花园,他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的果树林里玩。如今,转家大院早已住满了人家,老屋也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在转可群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深藏在小巷子里的仅有的一处老屋,山墙上的青砖刻有图案,屋檐下的木梁也雕有花纹,尽管破旧,但依稀保留着一些古风。
相传亳州转姓人为朱元璋后裔
转向太的奶奶在世时,经常跟儿孙们讲,他们这一支转姓人其实是朱元璋的后代。
“过去老奶奶天天念叨,跟我就讲了几十遍。”李树芳说。
据他们的奶奶讲,他们这些转姓人本姓“朱”,明灭时,为逃避蒙古人追杀,明廷忠臣将朱元璋的后人偷偷带走,分别逃到了南京和凤阳。之后隐姓埋名,改朱姓为“转”姓,寓意“转变命运”。后来南京一支迁到了云南,凤阳一支便迁到了涡阳。
转向太说,涡阳其实还有另一支转姓人,他们是跟随转蓬仙回乡的仆人或管家,转蓬仙为他们安排在这里安家落户,之后都改姓了“转”。这支转姓分布在涡阳西关菜园,现在有100多户人。
因转蓬仙之前的事情无从考证,所以亳州转姓人均以转蓬仙为家族第一先人,并以“蓬鸿阳象可,永福运继祥”,十字辈排列。转向太说,他这个辈分在转氏家族中共12人,目前仅剩两人。
转氏家族很多人都习惯用自己的辈分命名,转向太本名为“转象泰”,在1949年,他刚参加工作时,时任区委书记的汪成秀认为他的名字改成“转向太”更好,意为永远向着太阳、向着共产党,于是,他便将名字“象泰”改成了“向太”。
随着转氏人口的发展,经转向太兄弟四人研究,又向下增添了十字辈,“祖先德光远,世长伟业辉”,希望后人依次取名。(曾莹莹 实习生 闫晓静)
2015-07-22 15:00:00 亳州文明网
转,这个姓氏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在网络上搜索不到来源。我市城区和涡阳县城西分布着一支约200余户互为亲属关系的转姓人,根据他们代代相传的说法,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
转向太和他的三位兄弟编写了转氏家史
亳州转姓人分布在市区与涡阳
85岁的转向太看到本报关于寻找稀有姓氏的报道后,非常激动,他希望能通过记者的笔将关于族人姓氏的故事记录下来,传于后人。
转向太告诉记者,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们这支特殊姓氏的来历,以防近亲通婚,影响后代身心健康,在1992年时,他和他的三位兄弟一起编撰了转氏族谱。兄弟四人根据他们幼年时期听说的,以及高龄近亲们的回忆,编写出这份不完整的家史。
老人小心翼翼地展开手中的族谱,也展开了转氏家族不为人知的故事。
根据族谱记载,转氏家族分布在涡阳、亳州两地,从转向太曾祖父转蓬仙开始,到1992年为止,160余年,总人数达200人左右。
转向太曾祖父转蓬仙,字瀛洲,系安徽省涡阳县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甲申)二月初一日寅时。因幼年家贫,生活不能自给,人单势孤,屡受欺凌,但为了息事宁人,即使被欺负他也总是忍着愤恨向别人道歉。
然而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自勉,入塾读书后,每到放学,同学都纷纷返家,他却独自留在塾内以冷食就井水充饥,没东西吃的时候,就饿着肚子读书。老师看到觉得“此生可教”,便总是接济他,他便更加刻苦。
转家大院老屋山墙上的青砖刻有图案
先人转蓬仙为清朝山东一爱民县令
之后,转蓬仙晋升到贡生学位(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清廷授其“奉直大夫”等职务,后又出任山东济阳县令。
任职期间,转蓬仙关心民众,秉公办事,常微服私访,查访百姓疾苦,省刑罚薄税敛,功绩卓著,民众称他为“青天”。任职届满,民众纷纷挽留,于是连任数年,后因年岁过高,辞官回归故里。离任那天,全城百姓摆香案,供酒菜,夹道欢送,挥泪告别,并敬赠“清官旗”、“清官伞”。
转向太小时候还曾见过曾祖父的清官旗和清官伞,它们就存放在涡阳老家的楼上。
转蓬仙告老还乡后,在涡阳和亳州买了土地和房屋,让儿子们在这两地安家,这也是现在转姓人主要分布在涡阳和亳州的原因。
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转蓬仙去世,享年71岁,被葬在涡阳西关转园老林。转向太说,文化大革命时,曾祖父的坟被刨,而老家楼上的清官旗和清官伞则在抗战时期消失在了炮火里。
亳州与涡阳均流传有转家故事
涡阳人都知道,涡阳城关街道西关曾有一个“转家牌坊”,已在文革时被拆除。而关于这个牌坊的真实故事依然在涡阳流传。
转家大院仅存的老屋现在住着一户姓沈的人家
据转向太的老伴儿李树芳说,转家牌坊是清光绪皇帝赐给转向太三爷爷妻子丁氏的贞洁牌坊。据老一辈人说,当时丁氏嫁到转家不久,转向太的三爷爷便去世了。丁氏的娘家人跟她说,如果她三天内不死,便不再认其为丁家的女儿。于是,在丈夫去世后的第三天,丁氏便悬梁自尽。清廷下旨为丁氏立下了这个贞洁牌坊。在转向太编纂的族谱中,丁氏也位列其中。
除了“转家牌坊”,在亳州市区也有一处有转家故事的地方——“转家大院”,这里曾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革命者曾在这里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为我市的革命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75岁的转可群就住在转家大院的附近,据他介绍,这座大院曾是转家人的住处,占地很大,由四合院、天井院等多个院落组成,房屋有上百间。现在位于市区希夷大道青云小学对面的教师进修学校所在地以前就是转家大院的后花园,他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的果树林里玩。如今,转家大院早已住满了人家,老屋也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在转可群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深藏在小巷子里的仅有的一处老屋,山墙上的青砖刻有图案,屋檐下的木梁也雕有花纹,尽管破旧,但依稀保留着一些古风。
相传亳州转姓人为朱元璋后裔
转向太的奶奶在世时,经常跟儿孙们讲,他们这一支转姓人其实是朱元璋的后代。
“过去老奶奶天天念叨,跟我就讲了几十遍。”李树芳说。
据他们的奶奶讲,他们这些转姓人本姓“朱”,明灭时,为逃避蒙古人追杀,明廷忠臣将朱元璋的后人偷偷带走,分别逃到了南京和凤阳。之后隐姓埋名,改朱姓为“转”姓,寓意“转变命运”。后来南京一支迁到了云南,凤阳一支便迁到了涡阳。
转向太说,涡阳其实还有另一支转姓人,他们是跟随转蓬仙回乡的仆人或管家,转蓬仙为他们安排在这里安家落户,之后都改姓了“转”。这支转姓分布在涡阳西关菜园,现在有100多户人。
因转蓬仙之前的事情无从考证,所以亳州转姓人均以转蓬仙为家族第一先人,并以“蓬鸿阳象可,永福运继祥”,十字辈排列。转向太说,他这个辈分在转氏家族中共12人,目前仅剩两人。
转氏家族很多人都习惯用自己的辈分命名,转向太本名为“转象泰”,在1949年,他刚参加工作时,时任区委书记的汪成秀认为他的名字改成“转向太”更好,意为永远向着太阳、向着共产党,于是,他便将名字“象泰”改成了“向太”。
随着转氏人口的发展,经转向太兄弟四人研究,又向下增添了十字辈,“祖先德光远,世长伟业辉”,希望后人依次取名。(曾莹莹 实习生 闫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