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二、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三、郡望堂号【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邓姓还以"南阳"、"南雄"为其堂号。【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 阳: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四、历史名人 邓世昌: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一书,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相安无事" 的社会。 邓子龙:明代抗倭将领。领水军赴朝鲜,抗击倭寇,杀敌无数。 邓 析:春秋战国时郑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驱。他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并且是"名辩学"的倡始者。 邓氏主要是分两大派 贵州和河南两大派邓肃——载《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 拼榈书院 ——载《永安旅游网www.yatour.com/gegd.htm》 民族英烈邓廷桢 ——载《血铸中华网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 邓廷桢墓维修竣工 ——载《江南时报》 (2002年08月09日第二版) 我住过的群碧楼 ——载自《苏州杂志》2001年第6期 藏书家邓邦述书扇 ——载自《杨子晚报》 群碧楼 ——载自《苏州名人故居》 邓孝先 ——江洛一先生撰写 邓邦逖 ——载《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邓之诚 ——载自孟刚《与你金针开生面 浅述周一良的三位老师对他史学研究入门的影响》 邓之诚 ——载《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 http://zhenyuan.sdedu.net/Basic/EBookLib/JXCKS/TS011096/》 邓肃 全宋词 邓旭 题字 廷桢 词选 廷桢 题字 廷桢 《双砚斋诗抄》 邦述 字画 邦述 《群碧楼自撰书》 邦述 《邓氏家集》 邦康 《邓尚书年谱》 铁仙 画 之诚《松堪小记》 之诚《桑园读书记》 之诚《五石斋小品》 之诚《骨董琐记全编》 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黄帝二十六世至曼公,曼公八十八世至肃公 一世黄帝二世玄嚣,即少昊帝挚三世娇极四世帝喾五世契,受封于商,赐姓子氏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围十世冥十一世振(核)十二世微十三世报丁十四世报乙十五世报丙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十八世天乙,就是商朝的开国之主成汤十九世太丁廿世太甲廿一世太庚廿二世太戊廿三世河亶甲廿四世祖乙廿五世祖辛廿六世祖丁。殷商的第十四代君主祖丁去世,先由其兄沃甲之子南庚继位,君临天下二十五年后驾崩,接下去,便轮到祖丁的长子阳甲接位。阳甲总共还有四个兄弟,依序为盘庚、小辛、小乙、曼,阳甲去世后,盘庚、小辛、和小乙,都先后继承了天下,可是,等到老四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后临终时,由于当时老五曼的年龄实在已经不小了,便没有传位于弟,而由其子武丁继位。这时候,或许为了安抚,继位后的武丁,便把叔叔曼封在河北的邓国,其后,曼的子孙便「以国为氏」,邓氏的得姓历史巳经超过了三千三百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 第一世曼,字德阳第二世晁第三世徵第四世庆第五世桓,以杨励忧勤著闻第六世昆,由于商王无道,择周而事,封伺爵第七世忠第八世噶吉第九世曰洛第十故煦和第十一世杞第十二世朗喜第十三世怡第十四世沛第十五世璧第十六世淳第十七世衡第十八世略第十九世宣第廿世尚第廿一世粹第廿二世明渊,邓国被楚所灭。第廿三世的邓史,是明渊的独子廿四世为邓和廿五世为邓耀廿六世为邓侃,于周景王时官拜徐州刺史廿七世为邓或质廿八世邓晃廿九世邓萼卅世邓监,为晋阳县令卅一世邓恺卅二世邓安国卅三世邓襄卅四世邓沧,为直棣州牧卅五世邓铭卅六世邓文仲,是邓铭长子,周朝末年迁居河东,为河东县令,河东邓氏奉为开基之祖卅七世邓灏平卅八世邓缙光,于秦始皇时官至刺史卅九世邓成,亦官至安凌刺史四十世邓?四十一世邓敏,于汉高祖时为中宪大夫四十二世邓通,是邓敏的儿子,由于辅佐汉文帝有功,受赐铜山,筹造「邓通钱」而富甲天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把钱称为「通宝」,便是出于邓通的典故。四十三世邓奎,是邓通的儿子四十四世邓广汉,于汉宣帝时为申丞大夫四十五世邓锦四十六世邓明,是汉平帝时的御史四十七世邓禹,是邓明的儿子,东汉中兴名臣邓禹被封为高密侯,总共有十三个儿子,其后每一房都枝叶繁盛,汇集而为著名的「高密」邓氏家族。四十八世邓训,是邓禹的长子,官拜校尉,共有五个儿子,著名的邓后,也是他的女儿,四十九世邓隙,是邓训的长子,台、闽、粤地区的邓姓,是邓隙的后裔。五十世邓卓五十一世邓闻舜五十二世邓锡龙,是汉献帝时的襄阳刺史五十三世邓相吉五十四世邓艾,就是三国时期领兵入蜀灭汉的曹魏大将五十五世邓忠,也是曹魏的大将,父子齐名五十六世邓朗,是晋武帝时的中郎五十七世邓攸五十八世邓绥景五十九世邓且六十世邓继隆六十一世邓锦常,是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六十二世邓姜,是镇国大将军六十三世邓渊六十四世邓东,是宋顺帝时的中丞六十五世邓程汉六十六世邓士奇,是梁朝的豫州牧六十七世邓文含六十八世邓禹元六十九世邓振松七十世邓宗亮七十一世邓宏纶七十二世邓清七十三世邓煌,字开权,为唐朝官邦勤侯。邓煌有四个儿子,即邓景山、仁山、玉山、昆山。其中老二邓仁山的三个孙子,在唐代的初叶,便已经从世居的湘湖,播迁入闽:邓如?和邓如嵩兄弟,开基尔安府南康,其弟邓如岗,则开基太平桥清江沧下,另立支派。七十四世邓景山,目前繁衍在台湾的大多数邓姓,都奉邓景山为传世之祖。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七十五世邓扬七十六世邓城七十七世邓降七十八世邓瑞廷,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七十九世邓云彪八十世邓镇玉八十一世邓斯礼,于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走避溶州八十二世邓世祥八十三世邓高,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八十四世邓起补八十五世邓绍,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八十六世邓调元八十七世邓洵武八十八世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 望江门邓氏族谱 序言 我族源始,与中国先秦时期流传的上古神话内容相同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大多都带着原始社会母系时代的痕迹。即《吕氏春秋?恃君览》所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的先民传说中,“吞燕卵而有孕”、“履巨人迹而怀胎”等故事,都是远古母系社会“不知有父,只知有母”的反映。在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我族起始也有这样的传说:上古远祖田氏“见明星坠地,践之而有孕”,以“生罗公”,又因所居地名而获姓氏“邓”。所谓上古时代以地名为姓,如扬雄以所居处杨树为姓、李白因所居处李树为姓,又有因职业为姓,如司马、上官等,亦同此。但按照严格的历史学方法去溯源,我族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姓公孙,取代神农而有天下,在位百年。黄帝的二十五子帝喾代颛顼氏而有天下,帝喾生契,契为唐虞司徒,封于商。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圄,曹圄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是圣王,创立了商朝。自契至天乙,历经十四世。成汤传十九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型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的扩展。武丁占据着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分,在汉水、淮水之间分封了很多小诸侯国。其间,武丁将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一块地方封给其叔父曼季,称其地为“邓”。曼季就在这块土地——颖川、昭陵之间立国,是为“邓国”。故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立国自商至周,历时670余年,传至邓候吾离才正式受姓,因此,第一个以地名受姓的,是周朝的邓候吾离(即罗公)。邓氏一族,古时有作为者亦众,三世进平公,曾事秦丞相;六世子周公,任过鄂州刺史;十一世玉辉公,作过将军;十二世邓禹公辅佐刘秀中兴汉朝,为第一重臣,被封镇国公、高密候,显赫数代,家族中被封候者29人,封公者2人,封大将军者13人,任州牧和郡守者48人,出过皇后2人;十八世富禄公,任镇国将军;三十五世兴公,居相位,后隐居并第一次编修族谱……如此业绩,我族应引以为荣。明朝时,邓氏一族支,罗公第40 代孙原举公,由北方中原迁居福建省龙岩县,造炉置铁为业。至清代康熙时辛卯年,元泰公、元隍公携侄传火广(晃)公入四川,在内江建基立业,再立邓氏分支。后,传璨公一支至金堂县淮州望江门创业,再立分支。历经300余年,其中亦不乏有作为者,举人、进士(曾有“双斗桅杆”为志)、秀才、画家、书法家、副厅级局长兼高级工程师、大学教授、高级农艺师、会计师等,地方名流如绍鑫、绍鼎,时人尊为“金、鼎二王”, 绍鼎曾任淮州地方势力48社总舵主;泽武(柳宗)担任过淮州商会主席;邓作霖(勃宗)、俊生(栩宗)先后担任过淮州同兴乡长;志民( 宗)毕业于黄埔军校11期,作军校教官……其人其事,或褒贬难一,但皆非平庸,因有所作为而振响一方,极富声望。至今,我族已有174户(另:外迁居住58户),人口674人(另:外迁居住178人)。人口繁盛,至为可喜;经济落后,在社会各领域有突出成就者甚少,亦为可叹。由于原修谱时间已久,社会变故过烈,族谱大多毁坏。年轻一代则因无族谱而常常询问长者,不得要领。重新编修邓氏族谱,事在必行。本族所望,我义不容辞,发动各方面努力,是有此修谱之举。本次编修所依凭者有三:内江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邓维书提供的清代同治丙寅年内江木刻本;本地望江门邓世雄、邓世模提供的民国初邓纪(宗)武手抄本,三种谱本都有缺损,通过互相印证、互为补充,由我整理定稿。又通过德宗、世梁商议和收集有关情况,终成此谱。内江木刻本有云:“见公以下原定有班次,中元传家 文(丕)显绍 宗世维昭 延洪锡兆等字,业已传之世字辈矣。今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合族又续以:国永朝熙 纯仁克孝 泰运祥开 昌明炳耀十六字,继前嵌而开后嗣,不可不 定以立其规也。”此外,世模家藏手抄本还保留部分文字(嘉庆四年已未岁无射月,由文沛公及其侄光绩公主持、由候选县正堂简阳举人傅荣撰写),兹录于下:“……度有盛则或衰,携130余口出。散行四海,上继田瞻,号称范阳郡。朱夫人卒,将祖宅舍于六祖寺,耕者500人,马100匹,牛150头,全家器用,悉与寺僧。夫人卒于元始五年,葬于本寺西廊西,兑来龙丙向。此其源本之可溯也。夫人生天地,一脉之发衍而益远,有亲不能无疏,由高、曾以致于祖、考,而子、而孙、而曾、而玄,五服尽矣。外此皆曰族人,不有谱何以秩之?且不有谱何以联之?惟备其根由,载之于编。斯自一世而下,推之数百世,可以正也;自本世而上,溯之数百世,可以考也。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岂小补之哉?因著其始,序其世,其如在云。”望江门邓氏一族,现已传至延字辈,以后可合族商议,再续辈分。盛世修谱,是为传统;鉴往开来,以励后人。修谱不易,望邓氏族人珍视之。
传灿公第六世孙 哲宗公元二零零零年春 四川省金堂县淮州 附录:
嘉庆年族谱本赞诗 恭赞 邓府贤世兄修谱 七言古律 简邑庠生 万里融拜题闻说邓氏南阳历,谱系推衍犹可析。其地其姓受维谁,曾见田俟为之锡。从来人吉本天相,践星雷乳异寻常。飞燕赤龙符厥瑞,还同电光与瑶光。并溯名乡偕世第,西秀三卿古未替。而今更有何所求,愿君瓜瓞绵绵继。 恭赞 邓府贤亲翁修谱 七言一律 金邑庠生 唐桂拜题系衍闽中世泽煌,西来纂帙更生光。诗书课后鸿声远,礼乐传家燕翼长。溯脉常怀荣祖豆,寻支到处倩冠裳。簪璎巨族畴堪拟,雨露旁流亦崇香。 恭赞 邓府贤东翁修谱 七言一律 中江庠生 曾应连拜题君家世系肇南阳,枚策遗风并日光。数典不忘桑梓地,探源还溯历官疆。三长既备宗功析,五例先明祖更详。更有国香超众品,行看晋赠嗣繁昌。 恭赞 邓府贤世兄修谱 七言律二首 简邑庠生 傅荣拜题近阅君家谱牒详,由来受姓起南阳。当年盛烈标齐史,今日声名振蜀疆。异相自能惊令尹,敏歆#宁#独姜,应知祖德流衍远,瓜瓞绵绵世泽长。 东海功勋未渺茫,于今燕翼尚流芳。一源发始开宏业,五子叠兴大垦堂。已羡贻谋乘后远,继看继起迪前光。从兹国器#明廷,献辉家乘百代昌。
一世田氏母,周时田俟后祚之女也。居郁丹耀(?)州颜县安都乡治下里,又随父居住,游华阳宫,见明星坠地,践之而有孕,29岁生罗公。78寿而卒,葬居地之右边。二世罗公,田氏之子,字吾离,春秋时人。其始生也,关令尹相其掌而异其相。后居南阳,因其地而赐之姓,曰邓。遂为我氏发源之始祖矣。年15,徙居南阳之莘(新)野。其地东至京鄂(京畿),南至极贵堂,西至极腴田,北至凤楼桥。63岁而卒。三世进平公 罗公长子,室朱氏。事秦丞相,至秦始皇兼并筑长城,上疏秦始皇乞归,遂赐食采地。后十五年敕葬江陵县,坤山龙丙向。四世志敏公 进平公长子,室丁氏,汉高祖八年葬于昌府江夏县,甲庚向。生子五人,长子文升。五世文升公 志敏公长子,室李氏,生子五人。长子:子周。六世子周公 文升公长子,室尹氏,任鄂州刺史,生子三人。长子贵俦。七世贵俦公 子周公长子,室罗氏,生子一人:长钜。八世长钜公 贵俦公长子,室李氏,生一子。九世七郎公 长钜公长子,室罗氏,生二子。长子寿宗。十世寿宗公 七郎公长子,室李氏,生二子:壮,少一郎。十一世少一郎 寿宗公之子,室李氏,生二子,长子玉辉,位任将军。次子宝辉。十二世宝辉 少一郎次子,有堂高密候邓禹,光武中兴封为镇国公,室徐氏,生三子。长 子冯公,为三闾大夫;次子熙;三子相。十三世相公 宝辉三子,室祝氏,生三子:良仁、良久、良佐。十四世良仁公 宝辉长子,室赵氏,生二子:罗郎、舍郎。十五世罗郎公 良仁公长子,室柳氏,生三子:张郎、俊郎、更郎。 十六世张郎公 罗郎公长子,室陈氏,生二子:武关、文一郎。十七世文一公 张郎公次子,室胡氏,侧室习氏,生三子:长子富禄为镇国将军,纪禄、则禄。十八世纪禄公 文一公次子,封为都巡大夫,室汪氏,生三子:永明、曾郎、愿郎。十九世愿郎公 纪禄公 三子,室赖氏、蒋氏,生一子:战儿。二十世战儿公 愿郎公之子,生一子:凤郎。二十一世凤郎公 战儿公之子,生一子:危郎。二十二世危郎公 凤郎公之子,室尹氏,生三子:魁郎、牛郎、度郎。二十三世牛郎公 危郎公次子,室何氏,生二子:金一郎、可郎。二十四世金一郎公 牛郎公长子,室马氏,生二子:学恭、学尹。二十五世学恭公 金一郎公长子,室杨氏,生二子:义宣、则宣。二十六世义宣公 学恭公长子,室陈氏,生一子:荣。二十七世荣公 义宣公之子,室乐氏,生二子:郁良、郁仁。二十八世郁良公 荣公长子,室姜氏,生二子:楚、玄宗;侧室甯氏生一子:世隆。二十九世世隆公 郁良公三子,室朱氏,生五子:节安、节温、节常、节岳、节周。三十世节温公 世隆公次子,室皮氏,生四子:永弼、永明、永元、子玉。三十一世子玉公 节温公四子,室袁氏,生二子:煊、荣。三十二世煊公 子玉公长子,室张氏,生一子:申郎。三十三世申郎公 煊公长子,室周氏,生三子:长子灵。三十四世灵公 申郎公长子,室张氏,生一子:舆;侧室伍氏生六子:群、楚、汶、庚、宝、早。三十五世舆公 灵公四子,居相位,因天下作乱,隐居灵山县修族谱。室罗氏,生一子:景源;田氏生九子:景德、景良、景方、景渊、景学、景照、贤舍、有仁。三十六世景源公 兴公四子,室毛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三十七世千三郎公 景源公三子,室周氏,生一子:成可。 三十八世成可公 千三郎公 之子,室郭氏 ,生二子:仲荣、受宁。三十九世仲荣公 成可公长子,室丁氏,生五子:原亨、原高、原智、原信、原举。四十世原举公 仲荣公五子,室张氏、彭氏,生四子,官氏生一子,赖氏生三子,赖氏生四子。有子:友仁、友义、友德、友智。(公号云峰,自明朝时,贸易至福建龙岩县小池黄畲,造炉置铁,生理旺盛。后数年,侄友兴、友旺兄弟来岩,与叔商议,迁居卓洋,置业成祖基,以为始祖宗支。)
二世 友仁公 原举公长子,室罗氏,生三子:德昌、德隆、德员。三世德员公 友仁公三子,室陈氏,生三子:荷福、本高、本荣。四世本高公 号西田, 德员公次子,室陈氏,生六子:良济、良润、良清、良汉、良淮、良澄。五世良清公 号见岩 本高公三子,室林氏,生四子:仕奇(留福建龙岩)、仕烈、仕荣(留福建龙岩)、仕玉 六世仕烈公 号怀吾,见岩公次子,室刘氏,生三子:孟春、孟灵(回原籍)、孟秀。七世孟秀公 号明嵩,怀吾公三子,生于明万历戊子年十一月初三亥时,葬于倍畲蒲背,室廖氏,生三子:中伸、中佑、中位(入金堂)。八世 中伸公 号云山,明嵩公长子,大清乾隆已卯年,将骸骨搬川,葬于内江县。有三子:元昌、元发、元锦。 中佑公 号孔 ,明嵩公次子,大清乾隆已卯年,将骸骨搬川,葬于成都北关外烂泥 沟,壬山丙向。室陈氏生子五人:元相、元康、元泰、元隆、元钟。 中位公 号思立 明嵩公三子,生于崇祯已已年10月25日已时,卒谥慈慎。室陈氏,生一子(元松)。(大清乾隆已卯年,孙传灿回闽,将中位公、陈氏金骸迁川寄殡于成都北关外老虎林祠堂右边,于乾隆已亥年12月20日安葬于金堂县下四乡曹家坝,买唐姓土地。癸山丁向,有石碑界石为记。)九世(长房)元昌公 号周彻,云山公长子,室陈氏,生六子,鲁敬秀盛,有:万廷、万林、万升等。元发公,号周瑞,云山公次子,康熙42年(1704年)由福建迁湖南长沙府善化县白水湾,康熙55年(1717年)由楚入蜀,居内江城(据内江版)。生四子:传述、传焕、传修、传德。 元瑞公 云山公三子,室刘氏,生一子。(二房)元相(兴)公 号仁一, 孔 公长子,室吴氏,生一子传见(号在田)。元康公 号卫卿,孔 公次子室吴氏,生四子:传众、传臻、传起、传景。元泰公 号临先,孔 公三子,室吴氏,生三子:传煊、传炳、传炎。元隆公 号俊轩,孔 公四子,室廖氏,生一子:传琏。元钟公 号俊爵,孔 公五子,(未入祠),室陈氏,生二子:传儒、传愈。(三房)元松公 号永青,思立公之子,卒谥最庄,室黄氏,生五子:传火广、传煌、传炜、传灼、传灿。(已卯年,五子传灿回闽,将父母金骸来川,寄殡于成都北关外地名老虎林祠堂角边,辛山乙向,后安葬于金堂县下四乡地名蒋家山,买唐姓之地,辛山乙向,有石碑为记:元举公入闽创业立祖,以至九世、十世。大清康熙辛卯年,临先、淡轩、侄亮希、在田、光周、谙章等商议,将明嵩公蒸尝田税,卖银300两。至秋后,临先、淡轩、光周叔侄同入川至内江县,半耕半守至甲午年春3月,置买萧同有基业一所,在内江城内桂湖街,已山亥向。乙未年,众叔侄家眷悉入川。及辛丑年,叔侄同心建造明嵩公祠位。即附与润辉带下内江祠堂。至丙子年,将尝银买东乡进士村田业一处。辛已年,又镶近邻田地一处,共去银1500两。自甲子岁,川西叔侄亮希、智文、伦胜、光周、谙章、其华、光瑞、秀怀等商议,买得洪灿东屋基一所、成都北关外威凤山老虎林狮形吉穴。丁卯年,洪姓山场田地系谙章、伦胜顶买,各分其半。至戊辰年,叔侄商议立祠,因无蒸尝,后商议,照房丁灶三等派出银两,生放蒸尝,庚辰年正月动工架马造祠堂,三月初七上梁,26日安香火,以安孔 、思立、仁一、永清、俊爵诸公香火,奕世不得紊乱。再者,见岩公在湖南湘邑有蒸尝银数十两,叔侄入川时分蒸尝银十两至内江,协力生放,生利千有余两。至癸亥年,在内江县大街建祠基一所,以安岩公香位。此系先人有德,佑我后人。有能立志创业、光宗耀祖、丕振家声者,是也。是予之所愿望也。) 十世(始入川)传见公 号在田,仁一公之子,生于康熙已未年,室陈氏,生一子:家美;妾张氏,生二子:家成、家茂。
传儒公 号智文,俊爵公长子,生于康熙戊辰年12月26日,室张氏,生四子:家振、家扬、家撰、家挺。传愈公 号伦胜,俊爵公次子,生于康熙甲戌年5月19日,室陈氏、继室陈氏,生二子:家洪、家兴。传火广(晃)公 号亮希,永清公长子,生于康熙乙丑年8月11日,葬于成都北关外石子岭,钟形艮山坤向。室陈氏葬于金堂县来宝沱王家地界,生一子:家熊。传煌公 号光周,永清公次子,(康熙已已年3月16日——乾隆已已年6月27日),葬于金堂县香炉山陈姓地界室陈氏,葬于老虎林祠堂右边,生二子:家鸾、家鸢。传炜公 号谙章,永清公三子,(康熙辛未年11月11日申时——乾隆庚午年4月20日),迁葬简阳县新市铺龙形丙山,壬向兼已亥。室吴氏,葬于金堂县西江河,生六子:家蛟、家虺、家骥、家驯、家彪、家獬。传灼公 号其华,永清公四子,(康熙甲戌年7月14日——?)室沈氏,生二子:家鹏、家明鸟。 传灿公 号光瑞,永清公五子(康熙甲申年11月17日亥时——乾隆壬子年8月初10日丑时),葬于金堂县淮州自置山场,地名罗家湾,乾山巽向,谥醇正,有石碑为记。室赵氏,寄殡于成都北关外高饭店,后迁回合葬,谥勤慎。生三子:家鲤、家鲸、家鳌。十一世(长房)家熊公 号梦飞(康熙乙未年正月9日戌时——?),室陈氏。(二房)家鸾公 号冠禽,光周公长子(康熙乙丑年12月8日亥时——?),室刘氏。 家鸢公 号介羽,光周公次子(雍正壬子年3月4日辰时——?)。室陈氏。(三房)家蛟公 号化龙,谙章公长子(康熙甲午年4月13日亥时——?),室蔡氏。家虺公 号汝龙,谙章公次子(康熙丙申年11月14日辰时——?),室黄氏。家骥公 号上驹,谙章公三子(雍正丙午年——?),室熊氏。家驯公 号上驷,谙章公四子(雍正己酉年正月10日丑时——?),室傅氏。家彪公 号豹林,谙章公五子(雍正庚戌年12月10日子时——?),室廖氏。家獬公 号应斗,谙章公六子(雍正甲寅年11月10日已时——?),室叶氏。(四房)家鹏公 号九万,其华公长子(雍正寅戌年2月7日酉时——?),室李氏。 家明鸟公 号九皋,其华公次子(乾隆戊午年3月16日己时——?),室吴氏。(五房)家鲤公 号云龙,光瑞公长子(雍正乙卯年2月3日寅时——?),葬于金堂县淮州,地名罗家湾自置山场,乾山巽向。室王氏谥慈庄、侧室林氏,谥勤正,皆合葬于公侧,有石碑为记。生一子:文澍。家鲸公 号升龙,光瑞公次子(乾隆2年丁已岁10月14日卯时——道光乙酉年10月29日辰时),葬于宅后山场,地名罗家湾,辛山乙向。室洪氏葬同,谥慈慎,有石碑为记。继室李氏。生三子:文沛、文滨、文洲。 家鳌公 号举龙,光瑞公三子(乾隆四年已未岁11月3日卯时——道光10年庚寅岁10月26日申时),葬于宅后山场,地名罗家湾,戌山辰向。室陈氏、继室张氏。有子:文淇、文云?、文涛、文津、文汉。 (内江本载:家拄、家墚公迁入金堂。)十二世(长房)文澍公 字甘霖,号雨村,云龙公之子(乾隆45年庚子岁4月11日戌时——同治6年丁卯岁7月25日戌时),室陈氏,生四子:光泰、光颜、光冕、光熙。(二房)文沛公 字望若,号敏川,升龙公长子,国学生(乾隆24年已卯岁9月2日——嘉庆9年甲子岁12月9日辰时),葬于金堂县淮州自置山场,地名芝麻湾,庚山甲向,谥斐介,有石碑为记。室邹氏,继室黄氏,有子:光绩、光缙;光绣?、光绍、光采、光紫、光纬。文滨公 字纯修,号云峰,升龙公次子(乾隆32年丁卯亥岁4月17日已时——?),室周氏,生子:光腾、光仪、光玉、光前、光珩、光容、光普。文洲公 字泽屿,号于鸟,升龙公三子(乾隆37年壬辰岁7月28日未时——乾隆52年丁未岁4月20日午时),葬于淮州罗家湾,无传。(三房)文淇公 字涓津,号绿竹,举龙公长子(乾隆27年壬午岁5月23日——?)葬于罗家湾,无传。文云公 字若江,号益斋,举龙公次子(乾隆36年辛卯岁8月17日戌时——嘉庆9年12月14日卯时)葬于罗家湾,谥和卓,戌山辰向,有石碑为记。室贺氏,有子:光联。文涛公 字松如,号响泉,举龙公三子(乾隆41年丙甲岁5月7日未时——?),室陈氏,生子:光琦、光琼。文津公 号知义,举龙公四子(乾隆47年壬寅岁10月18日申时——?),室吴氏。文汉公 字元润,号衍泗,举龙公五子(乾隆56年辛亥岁2月25日戌时——?),室孙氏。十三世光泰公 字阶平,号安宇,文澍公长子(嘉庆8年癸亥岁3月11日戌时——咸丰3年癸丑岁8月23日寅时)葬于自置山场。室刘氏,无出。继室蒋氏,生二子:显焯、显相。光颜公 字美中,号孚亭,文澍公次子(嘉庆10年乙丑岁5月25日子时——同治8年庚午岁10月29日已时),葬于自置山场,辛山乙向。室傅氏,同葬。有子:显东、显楠、显权、显楹、显粱。光冕公 字崇五,号秉周,文澍公三子(嘉庆12年丁卯岁7月29日辰时——咸丰2年壬子岁9月20日)葬与自置山场,辛山乙向。室孙氏。继室彭氏光照公 字载和,号春阳,文澍公四子(嘉庆18年癸酉岁9月23日寅时——光绪癸未年9月7日戌时),葬于家鲤祖左侧。室李氏。继室贺氏。有四子:显高、显瑛、显兴、显伟。光琦公?光琼公?十四世显东公 光颜公长子(道光6年丙戌岁4月11日戌时——光绪25年已亥岁10月1日午时),寄殡。室蔡氏。有三子:绍宣、绍宽、绍宏。显楠 光颜公次子(道光9年已丑岁1月2日丑时——宣统元年〖1909年〗已酉岁7月12日已时),室王氏。继室刘氏,生四子:绍芝、绍藩、绍蒿、绍荃。显权公 光颜公三子(道光12年壬辰岁3月1日酉时——同治10年壬申岁4月芒种日),葬于自置山场。室段氏,生三子:绍清、绍贤、绍露;继室唐氏,生一子,唐氏(出姓)。显高公 光照公长子(道光12年壬辰岁4月22日寅时——?)室邹氏,有子:绍翰、绍渭、绍泾、绍江。继室刘氏,生二子。 显相公 光泰公长子(道光15年乙未岁8月7日午时——道光18年戊戌岁2月15日)。 显楹公 光颜公四子(道光16年丙申岁7月27日酉时——光绪甲辰年正月19日子时)。室蒋氏,生三子:绍易、绍晴、绍愿。显瑛公 光照公次子(道光17年丁酉岁冬月17日酉时——?),室唐氏,生子:绍揩、绍模、绍桢。显焯公 光泰公次子(道光20年庚子岁2月24日戌时——光绪4年戊寅岁7月13日戊时)。室周氏,生二子:绍寅、绍枨。显廷公 光泰公三子(道光24年甲辰岁正月2日丑时——光绪16年庚寅酸雨),室陈氏,生二子:绍森、绍柏。显兴公 光熙公三子(道光19年已亥岁12月11日戌时——同治3年甲子岁4月19日寅时),葬自置山场。室李氏,显伟公 光熙公四子(道光26年丙午岁9月4日己时——?),室史氏。 显粱公 光颜公五子(道光20年庚子岁11月19日子时——咸丰6年丙辰岁),室廖氏。显 公显 公显 公十五世绍宣 显东公长子(道光25年乙已岁10月29日申时——甲辰年正月15日子时),室萧氏,生二子:承宗、拳宗。绍宽 显东公次子(道光30年庚戌岁2月11日寅时——光绪壬寅年9月23日申时)。室曹氏,生二子:俊宗、杰宗。 绍宏 显东公三子(咸丰3年癸丑岁9月12日酉时——甲寅年3月1日已时),室张氏。绍寅 显焯公长子(咸丰6年丙辰岁正月8日辰时——?),室易氏。绍枨 显焯公次子(咸丰8年戊午岁11月27日子时——?)。绍揩 显瑛公长子(咸丰11年辛酉岁4月23日已时——光绪14年戊子岁7月),室韩氏。绍桢 显瑛公次子(同治3年甲子岁12月16日已时——?),室沈氏。绍模 显瑛公三子(同治6年丁卯岁5月23日辰时——同治8年6月9日酉时)。绍翰 显高公长子(咸丰元年辛亥岁润8月17日戌时——?)。绍渭 显高公次子(咸丰7年丁已岁12月30日未时——光绪17年辛卯岁8月)。绍泾 显高公三子(同治4年乙丑岁7月21日丑时——?),室张氏、室黄氏,生子:宽宗、云宗、亮宗、思宗、开宗。绍江 显伟公长子(同治11年壬申岁正月29日未时——?),室周氏。绍芝 显楠公长子(咸丰2年壬子岁11月10日卯时——?)。室吴氏(出姓);继室萧氏。绍藩、显楠公次子(咸丰5年乙卯岁10月28日戌时——光绪17年辛卯岁8月8日戌时),室罗氏。绍蒿 显楠公三子(同治4年乙丑岁7月21日辰时——1934年甲戌岁正月14日戌时),绍荃 显楠公四子(同治7年戊辰岁7月26日戌时——1934年甲戌岁戌时),室李氏,生子:信宗。绍易 显楹公长子(同治5年丙寅岁7月12日已时——光绪18年壬辰正月27日子时),葬于自置山场。绍晴 显楹公次子(同治11年辛未岁冬月16日寅时——?),室王氏。绍愿 显楹公三子(同治13年甲戌岁10月10日酉时——1922年正月24日已时),室唐氏,生子:庆宗、应宗。绍淮 显高公四子(同治8年已已岁4月1日亥时——?)。绍海 显伟公次子(光绪元年乙亥岁8月8日已时——?)绍涪 显伟公三子(光绪3年丁丑岁10月21日戌时——?)。绍美 (生 卒 ),室蒋氏,有三子:辉宗。绍橘 (生 卒 ),室孙氏,有子:泽宗。绍鲜 (生 卒 ),室 ,有子:敬宗。绍月 (生于1861年6月15日,卒于1934年11月20日),吴氏,早卒无传,抚侄光宗;继室李常民。有子:光宗、启宗、哲宗。绍二 (生于1886年冬月13日,卒于1949年8月18日),室孙氏,早卒无传;继室蒋氏。有子:光宗、元宗、宣宗。十七世攀宗 绍宣长子(同治10年辛未岁12月22日已时——1917年正月5日已时),葬于罗金山,室翟氏,生二子:世恩、世态。拳宗 绍宣次子(光绪2年丙子岁3月26日戌时——?)室萧氏,生子:世惠、世应、世志、世聪。俊宗 绍宽长子(光绪9年癸未岁5月6日未时——?)室邹氏。杰宗 绍宽次子(光绪10年甲申岁8月25日己时——?),室杨氏。辉宗 绍美第三子( ),室王氏、李氏,有子:世宽;女:淮清。泽宗 ( 卒于1958年 ),室史氏,有子:世席。敬宗 ( ),室 ,有子:世元。光宗 ( )室钟素清,继室方禹文。有子:世星、世月。元宗 ( ),室罗氏。有子:世亮;有女二:哲宗 (1925年2月初四亥时——),1949年高中毕业,50年考入西南军政大学,51年至西南空军司令部气象处作统计员,55年转业从教,69年到成都第二纺织厂至退休。室王莉茜(1930年3月8日辰时——),51年高中毕业,从教至退休。有子:经纬、经武、经文;有女:筱微。杰宗 绍宽次子(光绪10年甲申岁8月25日己时——?),
邓 deng[四声] 0180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邓姓分布
邓姓分布 概述: 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 始兴邓姓 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 台山邓姓 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梅县邓姓 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 台湾邓姓 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 香港邓姓 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 (—)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 (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 (三)元朗区:英龙围。 (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 (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 (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 (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 (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介绍文件 邓姓起源
邓姓起源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2.血缘始祖:吾离和邓祁侯 邓姓的血缘祖先应该是邓国的君主吾离和邓祁侯。西周全盛时期,提及“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也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有周王派盂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铭载,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有说邓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赐姓曼,一传至辟方,二传至云都,三传至吾离,—便以国名为姓。一般以最后一说为正确。 邓氏受姓的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邓侯吾离,史书上说,吾离为邓国君主,子孙以国为氏。《广韵》说:“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 但邓氏吾离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黄帝,或源自子姓,说法不一。 据《江苏无锡邓氏谱》中记载:邓氏系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封于戎,是为姜戎子,周时封侯于邓国,春秋时,吾离公朝于鲁,其后复归晋惠公,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但其子孙不屈服于晋国的管束,晋国准备把他们逮捕,时有范宣子从中调解,吾离子孙复归南阳,复有其国,此邓姓所由来。也有人说邓氏乐府,奏音属徵,这是邓姓源自姜姓的证据有说邓氏出于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阳邓氏谱》说:邓氏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他的儿子燮公把国名号改为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侯,他是邓国第一位君主。 ” 二、邓姓源于邓林的异说: 《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另有村名邓岗、邓营,这些村镇的命名,或许与古邓国有关,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另有一个与邓林有关的异说,据说邓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历史上至少有两个邓姓名人以“邓林”为自己的名字(即姓邓名林),一个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县,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号,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博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凡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这项任命,后来改授石城县(今江西省东南部)丞。有《虚斋文集》传世。另一个是明朝人,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原名彝,又名观善,字士斋,号退庵,洪武举人,授官贵县教谕,考满人京,预修《永乐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迁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号, 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顺从的意思)旨,谪居杭州,在那里去世。他善于写诗、古文和词,有《退庵集》、《湖山游咏录》传世。 三、邓姓源自邓析 据《元和姓氏纂》记载,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 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501年,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学”的倡始者。相传他“好为智巧”,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制成汲水用的橘槔,称便一时。又教人学习辩讼,懂得“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倡以“揭贴”之方式议政。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刻于竹简,名为《竹刑》,以补充郑国《刑书》之不足,由此遭执政者杀害。遗著《邓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邓氏发源的地望,据《春秋》所记,邓地有三:1.隐公十年,公会齐侯,盟于邓。此邓地在鲁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2.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此邓地在蔡国。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6n)城县东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国,此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在颍川西南的邓城,秦汉时属南阳郡,隋改为邓州,今为河南省邓县。 四、外族改姓: 1. 李姓改为邓姓: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中记载,其始祖从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后,从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孙散居宁国、宣城各地。《安化邓氏族谱序》也有相似的记载,“南唐后主李从镒,封邓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从镒子天和逃,改以父封为氏。”李从镒,或作从益,南唐国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国公,后改蒋国公。李煜嗣位,封邓王,留守南都。宋太祖开宝(968—975)初,出镇宣州。 宋讨南唐时,遵后主之命奉金帛入贡,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传谕令李煜归附,李煜没有答应。开宝末(975年)南唐亡。李从镒之子李天和(衡),为逃避宋太祖的斩杀,隐姓埋名,改以父亲封号为姓,是为邓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来。在宋之后的邓姓族人中,有一部分当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2. 熊姓改邓姓。 荆门《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友义,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县人,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娶邓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五、少数民族中的邓姓 1. 满族邓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原为汉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满语,即家奴、奴仆)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尉。其孙邓广乾,曾孙邓智宗,俱任郎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邓明安玄孙大章、茂忠俱任笔帖式(清代官员,负责翻译汉、满章奏文书)。邓茂和,骁骑校尉;邓茂德,蓝翎侍卫。又有邓元魁,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曾孙巴格,原任笔帖式,玄孙双喜,亦任笔帖式。又有邓士滋,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子邓善人,任笔帖式;桑格,任牧副。又有邓国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应麟,任笔帖式。又有邓承印,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庆恩,包衣护军统领兼佐领;曾孙神保,生员。又有邓景福,正红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清初归附,其玄孙德克进,八品官。 他们的后裔除仍有一部分为汉族外,有的已融入满旗。 2. 瑶族邓姓 瑶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 6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域十分广阔,东起江西南,西至云南勐(meng)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目前人口达 300万。邓姓是瑶族原始姓氏之一。瑶族人民信奉“盘王”,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汉文瑶史《评皇券牒》详细叙述了评皇高王之争,评皇因屡败,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然而臣僚均惧怕高王强大,不敢应征,惟盘瓠(hu)扯下皇榜,使用计谋咬杀了高王,为国立了功。评皇赐三公主与之为妻,后夫妻被送到会稽山的白云深处安居乐业,数年后盘瓠夫妇生育6男6女。盘瓠死后,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6男6女为王瑶子孙。并赐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12姓,瑶族从此诞生。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中有邓姓,传说其远祖邓道本从肇庆迁到防城等地,有的一度迁入越南,来十万大山也有10多代了。 3.水族邓姓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人口 345993。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水族。 4.土家族邓姓 土家族约有570万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率部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邓玉麟就是土家族人。 5.京族邓姓 京族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共约 18000人,80%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汾(wan)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还有少数与汉族、壮族杂居在江平的谭吉、红坎、恒望、江平镇和东兴的竹山及钦县等地。竹山乡京族邓姓是从越南辗转迁徙到此的,他们先从越南涂山迁到(氵万)尾岛的海边居住,清光绪年间又从汾尾迁到竹山的三德村居住。 6.蒙古族邓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即以一个音节为姓。有的由蒙古人的姓或部名演变而来,有的干脆取用汉姓。《隆化县姓氏》称隆化县有蒙古族邓姓。 7.彝族邓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6572173。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宇宪文《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对云南巍山彝族 83771人的调查表明,149个姓氏中有邓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介绍文件 邓姓迁徙史
邓姓迁徙概述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早于汉代播迁入闽、粤 。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广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一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新野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邓训、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讷,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隐居麻姑山,后受玄宗征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郁,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隐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时期,邓姓家族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江苏等地。 1.江西邓姓 邓姓早在汉末就迁徙到了江西等地,安徽《邓氏宗谱源流序》说,汉末,邓禹后裔因避乱逃至南昌城南35里的梅南涯,地名叫三里川,从此便长期在此定居下来。 江西邓氏再迁至香港、安徽、湖南、四川等地。香港邓氏始祖邓符协,原籍江西省吉水府吉水县白沙村人,北宋迁居香港。 安徽怀宁《邓氏宗谱源流序》说,其始祖邓君瑞原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于明初迁至安徽怀宁县白麟坂居住。 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说,唐僖宗时邓韫玉任江西袁州刺史,留居宜春北芒,传六世,邓梅魁迁安福县瓜畲(吉安)。 2.福建邓姓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说:“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第,相—朝纲。后被谤窜黜,寄迹泉州仁铺试剑乡。递后大猷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郡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禾口村居。” 永嘉之乱中,邓攸避居福建的石壁都。由于把自己的亲子丢弃,邓攸自己便没”有了后代,现在南方各地的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此后,有第五十九世邓且;六十世邓继隆;六十一世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邓锦常;六十二世镇国大将军邓姜;六十三世邓渊;六十四世宋顺帝时的中丞邓东;六十五世邓程汉;六十六世梁朝的豫州牧邓士奇;六十七世邓文含;六十八世邓禹元;六十九世邓振松;七十世邓宗亮;七十一世邓宏纶;七十二世邓清;七十三世唐朝官邦勤侯的邓煌(字开权)。 邓煌有4个儿子,即邓景山、仁山、玉山、昆山。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自他以下,有七十五世邓扬;七十六世邓城;七十七世邓降;七十八世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邓瑞廷;七十九世邓云彪;八十世邓镇玉;八十一世的邓斯礼,于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走避溶州;八十二世邓世祥;八十三世的邓高;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八十四世邓起补;八十五世邓绍,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八十六世邓调元;八十七世邓洵武;八十八世为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八十九世的邓大猷。 邓大猷有3个儿子,其中老大邓简,便就此在福建定居落籍,他也跟其父一样,文武双全,人才出众,当时的赵家皇帝,还招他为驸马,显贵无比。 邓简也有3个儿子,即邓俊、邓佐和邓俦。这3个人,便是此后闽、粤及台湾等地邓姓的主要传世之祖,他们后裔的分衍情形,如下: 长房的邓俊次子移居汀州上杭。次房的邓佐,仍居石壁都禾口村后,传子邓午。 三房的邓俦,传子邓相,邓相再传邓显。邓显三子中老大邓志坚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老二邓志贤移居云南省,老三邓志斋,移居广东省嘉应州梅县松口乡,是“高密”邓姓的广东开基之祖。 另外,据沙县《剑沙三元邓氏家谱》记载,其始迁祖为邓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子孙遂定居于剑沙。有宋以降,福建邓姓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如:邓肃,邓子恢,邓拓等。 3.四川邓姓 四川(包括重庆)是邓姓人较早移居的地区之一,早在汉代邓通就已入蜀,其后邓芝、邓艾等也先后入蜀。江西吉安邓姓在明初迁徙到四川广安定居。四川广安《邓氏家谱》说:一世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兵部侍郎入蜀,遂安家广安州北姚平家。 明末以来的连年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清初四川人烟稀少,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 1) 广汉邓姓 民国《广汉邓氏族谱》说其始祖邓炀原籍福建长乐县,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携带妻子及四子入川,先到川北遂宁县落业,继生二子,共六房。后留四子乐臣在遂宁县落业,再迁广汉西关外东楼村七甲甘家碾居住。重庆邓姓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登班,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祁阳(今湖北祁阳)城山头徙居渝北。 2) 怀宁邓姓 据《邓氏宗谱》记载:始迁祖为邓君瑞,元末自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避地来皖,定居于怀宁麟坂。元末明初之际,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始迁祖邓君瑞迁到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之白鳞坂,遂为怀宁之耕读民,清代著名书画家邓石加为其十三世孙。 3) 广安邓姓 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县(庐陵邓氏的初祖为邓梅魁)。明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人蜀,遂在四川广安县安家。他的后代都住在广安州姚平地方,称望溪乡姚平邓氏。邓鹤轩的儿子邓梅玉,以文行魁蜀。广安姚平邓氏的第八代祖邓士廉,明朝崇祯进士,为人慷慨有气节,曾任广东海阳令和吏部侍郎。明末随桂入滇缅,官为吏部尚书晋升大学士。清朝顺治十八年秋为缅人所诱,与其他41位大臣同时殉难。邓士廉以下的世系如下: 邓绍昌有四个妻子:1.张氏(无后);2.淡氏,生有一女三子,长女邓先烈(1902年生),长子邓先圣(邓小平)(1904年生),次子邓先修(邓恳,1910年生),三子邓先治(邓蜀平); 3.萧氏,生子邓先清;4.夏氏,生有三个女儿:邓先英、邓先蓉、邓先 4.湖南邓姓 邓姓播迁到湖南的历史也是相当早的,邓姓族谱称邓禹后裔邓锦常,字遐,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任竟陵(今湖北汉阳)太守,徙居湖南长沙府,为邓姓湖湘世系开基始祖。此后,邓姓便在湖南境内繁衍开来,如南宋末年,河南邓州钳庐陂人邓世通因得罪贾似道,被贬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龙阳《邓氏七修族谱》)。 宜章《南湘邓氏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扶验,原籍江西万年县,元代为广东平远知县,后转迁至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卜居邑内城隍祠前。 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称其始祖邓定庵先从吉安(今属江西)迁茶陵,明朝洪武八年 (1360年)迁湖南衡山的赦田村。巴陵《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邓尔那,明初由江右 (今江西省的别称)迁楚,在巴邑(今湖南岳阳市)龙湾定居下来。 龙阳《六甲邓氏族谱》称其一世祖邓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称该族邓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新建(今江西南昌)占籍楚南宁乡,凡六支,祥泽居玉堂铺,祥学居枧坪,祥业居石板,祥仕居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大河前横。 《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称,其始祖邓瑞祯,由广州经过三次迁徙在郴州(今属湖南)定居下来。其后,十三代孙邓贤资、邓贤宪、邓贤敏子孙又先后迁居于湘潭居住。 宁乡《邓氏宗谱》称其始迁祖邓祥学,于明初在宁邑(今湖南宁乡)之枧坪定居下来,子孙散居湖南各地。 《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邓朝相于明代自长沙迁居湘阴之邓家坝。《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信,明嘉靖间(1522—1566)自茶陵(今属湖南)迁居湘潭严冲。 5.广东邓姓 广东省惠阳县永湖墟鹿颈乡(今惠州市三栋区鹿颈乡)邓姓:祖辈由梅县迁来,世代务农。本族名人有:邓镜仁,清光绪年间秀才,民国时任儋县(在今海南省)县长。其子邓演达 (1895—1931),字择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粤军团长。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1925年后任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0年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1年被杀害于南京。 6.香港邓姓 1)邓符协家族: 系出南阳,为高密侯禹公之后,原居江西、福建等地。始祖邓符协(字符),江西吉水人,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进士,官任广南东路阳春令。其在赴任途中到过屯门山,慕名去当时著名的桂角银场游览,对这里的风水很感兴趣,历任后便携带家小迁居岑田(锦田)村,购置田园,建造南北两个围屋,并把曾祖、祖父、父亲的坟墓也迁葬于新界的元朗、荃湾等处。邓符协的最大建树是创办力瀛书院(又叫书斋或书室),建造藏书楼,并在此讲学。邓符协生有2子:长子邓阳,由岑田迁居福容里,即今东莞福隆;少子邓布,宋承直郎。 邓阳生1子,名(王圭),(王圭)生2子,日元英、元禧。邓布生l子,名瑞,瑞生3子,曰元祯、元亮、元和。 邓元英之后分居东莞的温塘、竹园、南街、鲤鱼石、羊田沥等处;邓元禧居福隆;邓元祯分居屏山、白蚝、白岗、白石、塘尾;邓元亮居岑田;邓元和居东莞怀德。是为该族之五大房,建“都庆堂邓氏大宗祠”于东莞城南门。在香港者,为邓元祯、邓元亮两房。 邓元祯生1子,名从光,南宋时,自岑田迁居屏山,是为屏山房始祖。其后,子孙繁衍,遂分建坑尾、坑头、塘坊、新村、桥头围、洪屋、灰沙围及上章围等村及屏山市。 邓元亮 名铣,宋承务郎,为赣县令。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邓铣起兵勤王,护卫隆祐太后等于虔州,获功勋,并在战乱中救获末室公主,后把她许配给其子惟汲。邓惟汲与宋室公主隐;居岑田庄舍,生4子:林、杞、槐、梓。绍兴间(119l—1194),邓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邓惟汲为税院郡马,赐祭田六顷,以及东莞地区的山场饷渡等,4子皆封国舍。 邓林官宋佥判迪功郎,子炎龙。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 以诸生应漕举科,以赋才中试乡解元;景定二年 (1261年)以赋再中漕科解元,官至架阁。炎龙公生1子,名肖岩,官佥判从政郎。子孙派居龙跃头、凹下、北灶、龙塘等处。 邓杞待诏金门,子孙派居石井、里下、白沙塘、(同戈)船澳等处。 邓槐亦待诏金门,子孙派居大步头、竹村、黎洞等处。邓梓亦待诏金门,生1子,曰荣叟,仍居锦田。 邓荣叟生3子:长坚翁,次泽翁,三辛翁。邓辛翁,元赠显武将军,生3子:长华祖,次光祖,三寿祖。邓寿祖仕元,官提领忠武校尉,居锦田;生2子:长处安,次敬安。 邓处安生康仁、康义2子,邓康仁生洪生、洪惠2子,子孙居厦村乡、屯门、紫田村、元朗、及香山上栅等处。邓敬安生2子:长德荷,次德兰;邓德荷生洪仪、洪贽2子;邓洪仪公仍居锦田,遂为今锦田始祖;邓洪贽子孙则分居厦村、辋井、西山、及大屿山等地。 邓洪仪生4子:长子钦、次子镇、三子锐、四子(钅+绢-纟)(juan);邓镇子孙分居元朗英降围。 2)“邓元昌堂”邓氏: 开基祖先为邓阿六,原名邓怀清,号鹤溪,原是广东五华县水寨乡的石匠。因在香港修建水塘,解决了漏水的问题,得到香港公务司的信任,承包了大批石砌工程(包括下水道等),因而发了财,后来作房地产生意成为巨富,在荷李活道文武庙旁设立住宅,名叫邓元昌堂。邓阿六有四个儿子,三子名邓荣泰,娶香港著名富豪曾贯万的长女曾灶娇为妻。曾灶娇擅长理财,把邓元昌堂家的财产翻了一番。曾灶娇的儿子早死,他的孙子邓文钊(1908—1971)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人副经理、香港《华商报》董事长,全国解放后由香港返回内地,历任广东省商业厅副厅长、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省侨委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邓姓自广东移居新界,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居广东嘉应州吉梅乡的邓君会,自惠州归善迁移新安长莆,后徙来青衣立业。其七世的邓廷桂,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迁居锦田横台山。其后,该族后人继分迁荃湾、禾塘咀及上下葵涌等地。 8.台湾邓姓 从迁徙到台湾的邓姓族人的籍贯看,大多是从广东迁入的 1)台中县东势邓姓从广东大埔县迁入 该族旧谱说:“……思维我祖世居粤地,开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之歌都,后迁大埔县桃源村居之,后至于我松阳公,率男上驾公、上南公,父子移居东都台湾彰化县猫务栋东上堡朴子篱内土外庄寓。最后我对生公率男讳古公、砌公,父子卜居东势角中庄口,开创基地……衍派子孙兴盛。” 2)台北泰山乡邓姓从广东饶平迁入 开基始祖是邓禹善,《邓氏族谱》记载:邓禹善育有二子,长子复利,字伯礼,次子复扇,字伯铙。邓伯礼死后即葬在泰山乡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立房弟次子振海为嗣,在台湾居住,又立其弟伯铙之子振河为嗣”。振海、振河时,以开垦枫树下水田及陂角果园为业。振河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后子孙成立“邓合源祭祀公业”。 邓禹善三伯邓仕秩的三子禹盘 (1718—?),妻王氏“卒于台地”,其子后迁台东开垦。禹善五弟禹势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辞世”。禹善六弟禹禄次子复芝“在上淡水取室”。其具体渡台时间,族谱中并未记载,但据上述推测,邓姓族人约于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来台上淡水,后移至山脚地区开垦。 3)台湾歌谣曲之王邓雨贤一家也是从广东迁来的。邓雨贤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矮车村下角邓屋,来台已第六代。 邓雨贤五世祖邓彦拔生于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清嘉庆年间,由广东蕉岭携眷渡海移垦台湾。来台之初先于海山堡彭福庄(今之树林镇)开垦。 邓雨贤高祖邓缙光(义钟)育有5子,缙光自幼好学,长大后自设私塾于乡里,后移居新竹县穹林乡,继续设塾教化乡里,咸丰五年(1855年)考取府学第二名秀才,后移教于龙潭,穹林乡亲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无类,特由郑、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乡文昌庙,以为纪念。 邓雨贤曾祖父邓观奇(兆熊),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八年终于龙潭,育有9子,其中长子琼凤(逢熙,邓雨贤祖父)、七子邓林凤(广熙),九子邓博凤(绍昌),一门三杰,同时为秀才,至今仍为乡亲所津津乐道。邓琼凤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台湾府奥籍府学第六名及岁贡生,与台湾“文化协会”先驱邱逢甲、林献堂等诸位先生熟识,并曾于穹林、龙潭等地开塾授徒。日本占领时期亦曾任桃园厅参事。邓雨贤七叔邓林凤则入县学第四名,后递补禀生,毕生于大溪、三坑仔、观音、平镇、高原等地设帐授徒。邓雨贤九叔邓博凤则县府二试,皆名列前茅。 邓雨贤之父邓盛犹(旭东),生于龙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执教于龙潭乡“龙元宫”公学校。所谓的“公学校”是由日本人专为台湾人所设的正式官方学校(课程相当于现在的国民小学,无年龄限制),正式的课程中有《汉文科》,用当地的语言来教《汉书》,担任教师者除了具备当地母语条件外,《汉学》功力当然是必备条件。在龙潭这个典型的客家庄,具备上述条件及能力者,非出过“一门三秀才”的邓家莫属,邓家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派老幺旭东先生接任工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为教学认真,绩效卓著,应聘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现国北师院)(所谓的“国语”是指“日语”)汉文老师,以客语教汉文。邓雨贤随父亲迁居台湾。 4)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不少邓姓人到台湾定居,邓家彦、邓青阳、邓萃英、邓惠芳、邓龙光、邓经儒、邓文仪、邓文来就是其中的几位。 9.澳门邓姓 13世纪之前,澳门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南宋咸淳七年至德祐二年(1271—1276),蒙古族人入主中原、闽浙一带的南宋官兵纷纷南逃,澳门才开始有了人烟。南宋末年,元兵大举攻宋,南宋将领张世杰率领50万军民和2000多艘船,拥幼主赵昱来到香港屯门和澳门路环、凼仔附近海面。 战后,少数南宋军民留下栖身。他们靠打鱼为生,澳门于是成了一个渔村。后来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迁来的农民、手工艺者、渔民和一些绅商不断迁入澳门。近代以来,有不少邓姓族人移居澳门,如:邓仲泽(1880—1964) 名宗伯。原籍开平,生于香港。早年在港经商,并投身:民主革命。1909年任香港四邑工商总会会长。广东光复后,任广东军政府筹饷局局长,为军政府筹集巨资。1920年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被任为财政委员会会长。后辞职返港经商。1925年移资上海,经营工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被毁,遂携眷寓居澳门。1964年病逝。 10.移居海外邓姓族人: 鸦片战争之后,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活跃,许多人或是为生活所迫出国谋生;或因外出求学,由此定居当地;或是赴他国开厂办店,创办实业,由此掀起了迁徙国外的浪潮。邓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迁的行列。 1)东南亚 是邓姓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广东新会人邓泽如,1886年便随族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邓家让、邓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马来西亚沙捞越创办“新广东港垦场”。 如今,邓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在泰国有泰国春华两合公司董事长、泰国客属商会理事长邓树勋;泰国客属商会副理事长邓国勋、邓干勋。广西岑溪人邓深元、邓海元兄弟,迁居昔罗县巴登镇,深元任广西会馆秘书。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邓荔生,创办《星洲日报》。后辞职,将全部股权转让给胡文虎。还有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在菲律宾有菲华裔联总会秘书长邓英达,邓氏会计服务中心董事经理邓浩槎,雪隆广东会馆董事邓福霖。邓承东任槟榔屿广西会馆副主席,邓汉房任万浓广西公所交际委员。 2)美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邓荫南,美国华人政治家邓悦宁,美国华人大法官邓心平,美国华人女政治活动家邓稚凤,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 3)欧洲:伦敦共和协会会长邓甲兴;伦敦邓氏宗亲会会长邓勋辉、邓德仁;史达福郡华人协会会长邓树权。在德国有邓光荣,曾于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学校。在荷兰有邓氏宗亲会会长邓锦华、荷兰东方美食公司董事长邓露明、荷兰光明中文学校校长邓润纳、旅荷华特兰华侨会会长邓树德。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邓姓家谱介绍
邓姓家谱介绍 《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 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邓姓家谱153种,全部是清代以来所修家谱。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 在谱序中一般要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 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请当代名人写序,如王羲之为《南阳邓氏族谱》撰写的《源流序》就有这种性质。 最早的邓氏家谱 邓姓家族编修谱牒活动由来已久,汉代便有专门记载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的《邓氏官谱》,算是已知最早的邓姓家谱。 晋代《南阳邓氏族谱》 晋代的大学者王羲之于宁康二年(374年),曾经为当时编纂完成的《南阳邓氏族谱》亲撰了一篇《源流序》,那部古老的族谱,现在虽然无法找到,但王羲之的《源流序》,却留传至今。现附录于下: 周官小史定系世办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下及士大夫不相越,至我国家朝代热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闻当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谈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为最著。 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于南阳为郡,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邓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徽、庆、桓、昆、忠、春、晖和、日浩、煦和、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是以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明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被楚灭,失守茅土。……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军,夫人严、谢、任氏,共生十三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官朝臣,家声赫奕……遐公,字安远,东晋陵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从于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鳞鳞益见乎世勋矣。 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姜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其世族源流,详沉其前后绘图,洵足为采本清泉有条不紊,朗然编绪一脉贯通盛元相仍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因略数言于其简端,用锓诸梓。俾邓氏云被以垂永久纪云。 晋宁康二年甲戌岁菊月旦,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宣弟王羲之顿首拜撰。 家谱文件 邓姓家谱文献目录
邓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无锡邓氏谱》 宋《江西武阳邓氏谱》 荆门《邓氏族谱》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 《安化邓氏族谱序》 《宁乡邓氏四修家谱》 《广汉邓氏族谱》 《邓氏宗谱》 《邓氏七修族谱》 宜章《南湘邓氏续修族谱》 衡阳《江边邓氏七修族谱》 龙阳《六甲邓氏族谱》 《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 宁乡《邓氏宗谱》 宁乡《邓氏宗谱》 家谱文件 邓姓字辈
邓姓字辈 一般来说字辈的选字排列体现着光宗耀祖,劝戒子孙的内容。 以下列举数例: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仁亚卧必丹 子土如尚兴 学应咸永玉 大开光明 克绍鸿谟显 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 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朝廷大国昌 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 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 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 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 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 修齐增延懋 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受彦先观凤盛贤 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文成汝芝上 金榜永名扬 诗礼佳常盛 传来益书香 陆奉邓元文支派:维玉德文干元福 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汉武绍兴日 云台报德时 贤能念乃祖 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荣华富贵万元兴 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就春荣庆 发浪云开 新费士司 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道位仕禹 伯绍俊昌 家馨振起 邦国栋梁 联登科甲 金玉满堂 荣宗耀祖 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行九永玉 友耀儒业 大振家声 易经教训 万里鹏程 世代荣昌
邓氏联谱九十六字韵派语: 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功昭东汉,声震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云仍继起,品诒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彼黎苍。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 民国十五年邓氏联谱会议通过一百字派语: 动静分翕阀,类族始於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 溯厥轩尧初,斡劲支柯萦。舜曰咨尔契,庞命膺眷求。 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 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 执艺淳且备,来弟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