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5/20 10:18:00
共2484字 评价:0
共2484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给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字讹为氏。远祖始于战国时期,商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他看到纣王十分无道,屡次规劝他,纣王十分恼怒,但是又不好杀自己哥哥,于是就不听劝谏。微子启没有办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离开了商纣王。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据史籍《姓苑》记载,上古周武王姬发攻灭商纣建立周王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微子启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邑,爵位是公爵。在微子启的后代中,有人在春秋时期被封在郯邑(今山东临沂郯城),子爵,建有郯国,因称其为“郯君”、郯子,史称“郯子国”。当时,郯子国的疆域包括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是“周五十里”的小国。郯子国弱小,周边又有十个诸侯国,有鄟国、祝其国、莒国、向国、鄅国、鲁国、鄫国、邳国、钟吾国,其中的莒国、鲁国、鄫国皆为一时强邻大国,郯子国只能依附大国而生存,并不得不在战国时期迁徙到沐阳地区,与滕国为邻。郯子国传国至第三十六代,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著名的“越灭滕、郯之战”中,最终被越国军队灭亡,其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人遂以国名为姓氏,但改为谈氏。
谈氏一族中后有人在书写姓氏时因字讹而成为淡氏、或啖氏,世代相传至今。郯国故城于199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说法:
据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独醒杂志》记载:“零陵淡山有石岩,中空,可容千人。东南有石窗,眺望甚远。相传以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旧有淡姓人居之。”这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
著名宋朝大文豪黄庭坚在名诗《题淡山岩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归。石门竹径几时有,琼台瑶室至今疑。回中明洁坐十客,亦可呼乐醉舞衣。阆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岩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县份,但其县治所在地长期以来模糊不清,据近人考证,认为位于今兴安县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汉朝时期零陵县治的所在地。
第二个渊源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同州刘氏族人,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同州(今陕西大荔)的一支刘氏族人,因与朝廷奸恶宦官刘瑾同姓而感到羞耻,便将全族人改刘氏为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零陵淡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独醒杂志》记载:“零陵淡山有石岩,中空,可容千人。东南有石窗,眺望甚远。相传以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旧有淡姓人居之。”这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著名宋朝大文豪黄庭坚在名诗《题淡山岩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归。石门竹径几时有,琼台瑶室至今疑。回中明洁坐十客,亦可呼乐醉舞衣。阆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岩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县份,但其县治所在地长期以来模糊不清,据近人考证,认为位于今兴安县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汉朝时期零陵县治的所在地。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公孙氏,出自清朝初期湖北但氏族人,属于因故改姓为氏。今四川省广安市一带的淡氏,本为但氏,源出公孙氏(见本书“0535 姓氏略考-但姓”的第一个渊源)。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初年,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基本平息,康熙大帝决定由湖广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移民到因战乱而人丁凋敝的四川开荒种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湖北孝感但氏一族的但正乡之长子但懿麒、次子但懿麟弟兄二人及亲属子女五人,由原籍迁到四川省重庆府合川龙市镇石板场大水河一支总图(新房子)居住。由于来得比较迟,土地已被插占完毕,不得已,就用一对鹅、两匹布与先期到达的亲戚周氏家族换来田谷一百二十挑耕种。因土地实在太少了,但懿麟在二年便迁至今广安地区居住,并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公元1719年)农历5月21日继立其兄但懿麒的次子但宏武为嗣。
但懿麟迁到广安之后,将其姓氏由“但”改为“淡”,由此衍派出广安淡氏一族。
二、迁徙分布
淡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五十七位,以梁国、零陵为郡望。
今河南省的汝州市庙下乡、郑州市、邓州市高集乡、平顶山汝州市庙下乡、南阳市、巩义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周至县、咸阳市杨陵淡家堡、户县余下镇、府谷县、咸阳市兴平市、汉中市洋县谢村镇、丹凤县商镇、榆阳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包头市固阳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淡家圩、邳州市土山镇,上海市淡家港,湖北省的宜昌市、枝江市七星台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温江县,湖南省的长沙市、澧县,重庆市的北碚区、武隆县,山西省的平阳市,云南省的大理州巍山县,山东省的泰安市等地,均有淡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
堂号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砀山堂、睢阳堂等。
零陵堂:以望立堂。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给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字讹为氏。远祖始于战国时期,商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他看到纣王十分无道,屡次规劝他,纣王十分恼怒,但是又不好杀自己哥哥,于是就不听劝谏。微子启没有办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离开了商纣王。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据史籍《姓苑》记载,上古周武王姬发攻灭商纣建立周王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微子启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邑,爵位是公爵。在微子启的后代中,有人在春秋时期被封在郯邑(今山东临沂郯城),子爵,建有郯国,因称其为“郯君”、郯子,史称“郯子国”。当时,郯子国的疆域包括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是“周五十里”的小国。郯子国弱小,周边又有十个诸侯国,有鄟国、祝其国、莒国、向国、鄅国、鲁国、鄫国、邳国、钟吾国,其中的莒国、鲁国、鄫国皆为一时强邻大国,郯子国只能依附大国而生存,并不得不在战国时期迁徙到沐阳地区,与滕国为邻。郯子国传国至第三十六代,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著名的“越灭滕、郯之战”中,最终被越国军队灭亡,其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人遂以国名为姓氏,但改为谈氏。
谈氏一族中后有人在书写姓氏时因字讹而成为淡氏、或啖氏,世代相传至今。郯国故城于199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说法:
据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独醒杂志》记载:“零陵淡山有石岩,中空,可容千人。东南有石窗,眺望甚远。相传以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旧有淡姓人居之。”这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
著名宋朝大文豪黄庭坚在名诗《题淡山岩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归。石门竹径几时有,琼台瑶室至今疑。回中明洁坐十客,亦可呼乐醉舞衣。阆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岩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县份,但其县治所在地长期以来模糊不清,据近人考证,认为位于今兴安县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汉朝时期零陵县治的所在地。
第二个渊源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同州刘氏族人,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同州(今陕西大荔)的一支刘氏族人,因与朝廷奸恶宦官刘瑾同姓而感到羞耻,便将全族人改刘氏为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零陵淡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独醒杂志》记载:“零陵淡山有石岩,中空,可容千人。东南有石窗,眺望甚远。相传以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旧有淡姓人居之。”这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著名宋朝大文豪黄庭坚在名诗《题淡山岩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归。石门竹径几时有,琼台瑶室至今疑。回中明洁坐十客,亦可呼乐醉舞衣。阆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岩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县份,但其县治所在地长期以来模糊不清,据近人考证,认为位于今兴安县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汉朝时期零陵县治的所在地。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公孙氏,出自清朝初期湖北但氏族人,属于因故改姓为氏。今四川省广安市一带的淡氏,本为但氏,源出公孙氏(见本书“0535 姓氏略考-但姓”的第一个渊源)。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初年,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基本平息,康熙大帝决定由湖广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移民到因战乱而人丁凋敝的四川开荒种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湖北孝感但氏一族的但正乡之长子但懿麒、次子但懿麟弟兄二人及亲属子女五人,由原籍迁到四川省重庆府合川龙市镇石板场大水河一支总图(新房子)居住。由于来得比较迟,土地已被插占完毕,不得已,就用一对鹅、两匹布与先期到达的亲戚周氏家族换来田谷一百二十挑耕种。因土地实在太少了,但懿麟在二年便迁至今广安地区居住,并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公元1719年)农历5月21日继立其兄但懿麒的次子但宏武为嗣。
但懿麟迁到广安之后,将其姓氏由“但”改为“淡”,由此衍派出广安淡氏一族。
二、迁徙分布
淡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五十七位,以梁国、零陵为郡望。
今河南省的汝州市庙下乡、郑州市、邓州市高集乡、平顶山汝州市庙下乡、南阳市、巩义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周至县、咸阳市杨陵淡家堡、户县余下镇、府谷县、咸阳市兴平市、汉中市洋县谢村镇、丹凤县商镇、榆阳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包头市固阳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淡家圩、邳州市土山镇,上海市淡家港,湖北省的宜昌市、枝江市七星台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温江县,湖南省的长沙市、澧县,重庆市的北碚区、武隆县,山西省的平阳市,云南省的大理州巍山县,山东省的泰安市等地,均有淡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
堂号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砀山堂、睢阳堂等。
零陵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