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5/8/1 8:23:00
共0字 评价:0
共0字 评价:0
<P align=center><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6><FONT face=隶书><FONT color=#ff0066><FONT size=5>姓启别子 望出长安</FONT></FONT></FONT></FONT></STRONG></P>
<br><P align=center></P>
<br><P align=center><BR><P ALIGN=CENTER><FONT SIZE=4>──中华别姓文化探源</FONT></P>
<br><P align=center></P>
<br><P align=center><BR><P ALIGN=CENTER>四川别凌执笔 湖北别道林补充校正</P>
<br><P></P><BR>
<br><P>
<br><HR>
<br>
<br><P></P><BR>
<br><P> 一、姓氏来源 1、据《姓氏寻源》,别姓是别成子之后。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 2、《姓氏寻源》所说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这个家族当初也应该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 </P><BR>
<br><P> 二、郡望堂号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 </P><BR>
<br><P> 三、历史名人 1、如唐代中叶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就有陕西朝邑人别傪</SPAN>举义兵讨贼。 2、宋嘉定年间,郢(今湖北钟祥)的别之杰,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淳祜年间,官至参知政事。</P>
<br><HR>
<br><BR>
<br><P> 别姓,考其本源,乃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别姓出自西周之后,乃封建宗法制度之产物。遗憾的是,别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宋代所编《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别姓在其排序中列322位。据《最新中华姓氏频度表》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随机抽样1436个姓氏,别姓排序为566位,显示频率为1.40(即一万人中有别姓14人)。由于别姓为一罕见姓氏,故深入研究别姓文化具有特殊意义。</P><BR><DIV ALIGN=CENTER><A NAME=别姓起源><B>别姓起源</B></A>
<br><DIV></DIV><BR>
<br><DIV> 别姓起源,古籍记载不详。然别姓起源之说有二:</DIV><BR>
<br><DIV> 其一,“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说。</DIV><BR>
<br><DIV> 何为“别子”?《辞海》P419页解释: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公侯议》:“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DIV><BR>
<br><DIV> 《礼记·丧服小记》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记载。大意为,诸侯国国君嫡长子当继承父位,长子的弟辈谓庶子,均称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须分离出宫自立一家,另赐新氏。出宫别子为新赐姓氏之始祖,此谓“别子为祖”也。</DIV><BR>
<br><DIV> 与诸侯国宗法同制:别子之嫡长子、嫡长孙继承新氏家支为大宗,此谓“继别为宗”。嫡长子之外庶子属小宗,小宗依宗法各继承其第一代庶子。别子不得以祖上姓氏为姓,只能以祖父字、官、爵、谥为姓,其中亦有以宗法制度中长幼、嫡庶、地位为姓,遂有别姓。</DIV><BR>
<br><DIV>《百家姓考略》亦载:“古诸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祖,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此别氏之义。”</DIV><BR>
<br><DIV> 由此,有关姓氏研究专家认为,《姓氏寻源》所说别姓为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DIV><BR>
<br><DIV> 其二:“别成子之后”论。</DIV><BR>
<br><DIV>此说出于《姓氏考略》,乃关于别姓最早之记述。曰:别成子后代,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乃成今之别姓。</DIV><BR>
<br><DIV> 别成子传说:《百家姓姓氏起源》载,传上古之时,有一隐士姓别名成子,喜为人排解忧难,甚受百姓拥戴;不少诸侯贵族亦闻其名,欲请为官,均遭拒绝。一贵族嫉杀之,陨其首,弃于终南山中一深潭。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于其家中设灵堂,将无头尸置于棺椁,选精通水性后生下深潭觅其首,不料打捞之首却系贵族之首,众人惊诧不已。着人往贵族家打探,果闻在别成子遇难翌日贵族亦被人枭首。众人甚感蹊跷,疾返别成子灵堂,却见棺椁空空如也。自此,无人复见别成子,传已得道成仙矣。据传汉初名臣张良之师赤松子,乃别成子之徒。别成子之后人,以其名号为姓,乃为别氏。</DIV><BR>
<br><DIV> 别成子为阴阳家并有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著作目录中列:阴阳家“《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当代宗亲别廷峰先生著《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述: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学派。阴阳说和五行说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两种流行思想。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邹衍(公元前305--公元前240年)。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这个学派的学说,为新兴的封建统治者统一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由于年代久远,文章佚失,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别成子所撰写的《望军气》六篇文章和三卷图的原文,但别成子是这个学派中的一位有见解有著作的重要成员,是我国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十分活跃的战国时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学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DIV><BR><DIV ALIGN=CENTER>
<br><DIV></DIV><BR><DIV ALIGN=CENTER><A NAME=家世京兆><B>别姓发祥</B></A>
<br><DIV></DIV><BR>
<br><DIV> 别姓起源,望出何处?即何处为别姓初居发祥地?</DIV><BR>
<br><DIV> 《姓苑》曰:“别氏,望出天水(今甘肃通渭西南)、京兆人。” </DIV><BR>
<br><DIV> 《通志·氏族略五》载:“别氏,《姓苑》云:京兆人。宋有别仝,望出天水、京兆。”</DIV><BR>
<br><DIV> 《二十四史》载:“别参,朝邑(今陕西)人,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计贼,置参为牙将。”</DIV><BR>
<br><DIV> 《姓韵》载:“熊潇南昌别侯重修儒学记云:别侯讳建奇,字树宇,陕西富平人。催科而存抚字,折狱而称明允,城邑加饬,保甲维严。”</DIV><BR>
<br><DIV> 湖北仙桃别姓分支族谱封面与菲页题字:“别氏宗谱 京兆堂”。</DIV><BR>
<br><DIV> 清末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卷三 “姓氏考源”,以韵歌形式,介绍我国姓氏主要祖籍。[京兆]包括26个姓,即:“韦、酆、史、计、米;宋、杜、於、宗、段,家、康;车、全、黎、扈、雍、寿;扶,浦、别、夔、晁、冷、申、屠。”</DIV><BR>
<br><DIV> 湖北别道林先生珍藏其父别行栖手抄农历与气象内容书一册,书册无作者与抄录者姓氏,仅封面题有四字:“家世京兆”。</DIV><BR>
<br><DIV> 笔者祖父别文才生前记事本上,均写着“京兆氏”三字,而不直写其姓名。</DIV><BR>
<br><DIV> 综观别姓资料,别氏家族起源最初居住地应为京兆。</DIV><BR>
<br><DIV> 何为“京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权威解释:所谓“京兆”,即相当于现在的首都,京兆尹,汉置,为三辅之一。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DIV><BR>
<br><DIV> 据此断定:别氏家族发源地应在当时京城(即当今陕西西安市)附近。</DIV><BR>
<br><DIV> 陕西别姓土著为别姓发祥于陕西佐证:</DIV><BR>
<br><DIV> 笔者入川始祖别维汉墓志载:四川巴中别姓祖先原“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后在清朝康熙年间“由秦入蜀”,落业在“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即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DIV><BR>
<br><DIV> 有资料显示:今陕西省富平县隶属渭南市,距西安市69公里。现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有别姓1000人左右。</DIV><BR>
<br><DIV> 另据家住西安市宗亲别鑫奇先生近期的走访调查,西安市雁塔、碑林区和咸阳市武功县,有别姓319户,共计1266人。此外,西安市的灞桥、临潼、长安、闫良区,宝鸡市的歧山、扶风、凤祥县,渭南市的大荔县,也有别姓居住,人数不详。西安市郊别姓多为土著。</DIV><BR>
<br><DIV> 据此而论,陕西当为别姓发祥地。</DIV><BR><DIV ALIGN=CENTER><A NAME=别姓迁徙></A>
<br><DIV></DIV><BR><DIV ALIGN=CENTER><B>别姓迁徙</B>
<br><DIV></DIV><BR>
<br><DIV> 我国姓氏多起源于中原,随着人口不断迁徙,诸姓氏逐渐分布全国。历史上人口流动趋向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今南方姓氏,多为人口南迁所致。别姓流动亦无例外。</DIV><BR>
<br><DIV> 《华夏百家姓探源》载:“别氏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姓氏。不过,他们的子孙一向遍布华夏大地”。</DIV><BR><DIV ALIGN=LEFT> 别姓分布省份。据笔者所集资料与在湖北宗亲别道林先生个人网站《日历探秘网》(hyyp://www.rltmw.com)上发布《关于征集“中华别姓文化资料”致海内外别氏族人的公开信》反馈信息表明,除陕西之外,别姓分布较为集中之省份尚有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吉林、重庆等地。 <BR><DIV ALIGN=LEFT><?XML:NAMESPACE PREFIX = DIV v /><DIV v:shape="_x0000_s1033"><BR>
<br><DIV> ——湖北别姓。湖北别姓起源考:</DIV>
<br><DIV> 据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载:“别之杰,郢州(今湖北荆门、钟祥)人,宋嘉定进士,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进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佑中拜参知政事。”</DIV>
<br><DIV> 《中华一家人》(<A href="http://www.prc.net.cn">http://www.prc.net.cn</A>)在别姓中列历史名人:“宋嘉定年间,郢(今湖北钟祥)的别之杰,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淳佑年间,官至参知政事。”</DIV>
<br><DIV>别姓有四堂联:一、宗开京兆传名远,秀毓郢州播惠长;二、义除叛逆,大树声威;三、署牙将可锄叛逆,任参政能树威声;四、唐代讨贼牙将,宋时护国尚书。其一系后人为颂扬别之杰而作;二、三、四联均系后人为颂扬唐朝别参与宋朝别之杰而作。</DIV>
<br><DIV> 据此推断:湖北别姓当是别姓迁徙出京兆最早的一支。应在南宋前。</DIV>
<br><DIV> 湖北别姓入鄂始祖系何人?沔阳《别氏宗谱》载“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文确定沔阳别姓原始祖系别之杰。然宋代名人还有别仝,别仝乃别之杰之父。故别之杰是否为入鄂别姓始祖待考。</DIV>
<br><DIV> 别姓在湖北省分布甚广,按沔阳别氏旧谱记载推断,湖北别姓应不少于两支:</DIV>
<br><DIV>一支为郢州本源,即别之杰宗族。此支别姓应分布在今荆门、钟祥、宜城、宜昌、沙市、枣阳等地,本支别姓起源与发展分布情况待查。</DIV>
<br><DIV> 另一支为别之杰后裔别妙祖明初迁徙至沔阳所发,属郢州别姓分支。这一支另成体系——另修宗谱,另排辈份,另立祠堂,为沔阳别姓。主要集中于仙桃(前沔阳)、天门、潜江、洪湖、汉川、武汉等地,其中仙桃市别姓最多,1992年修谱统计约3500多人。</DIV>
<br><DIV> 仙桃市,乃入沔别氏始祖之发祥地。仙桃原为沔阳,沔阳因沔水(今称汉水、襄河)流经而得名,历代建制为州、府治所。元末,沔阳人红巾军领袖陈友谅称帝号大汉,与朱元璋于鄱阳湖交战被射杀,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阳并大举移民。沔阳别氏始祖妙祖公于此时(洪武二年)迁徙沔阳,跑马圈地为界,定居于沔阳西陲沔水支流通顺河南侧之毛嘴珠玑寺(即古竟陵南乡流泗河),至今已逾六百年。</DIV>
<br><DIV> 沔阳别氏宗族于光绪十四年阖族同订六十四派为统一正派,至今已繁衍近三十世矣。今毛嘴珠玑寺别家大湾,集居别姓人口逾2000人。</DIV>
<br><DIV> 因仙桃文化发达,别姓多年高考中榜人数甚多,莘莘学子四海创业,举家迁徙,湖北沔阳别姓已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深圳等全国主要城市,亦有不少移居港澳与海外。</DIV>
<br><DIV> ——河南别姓。别姓在河南主要分布在南阳市的内乡、西峡、淅川等县,这支别姓系元朝末年从陕西迁徙,至今六百多年。此地别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一土皇帝── 别廷芳,故这支别姓发展甚快,为河南别姓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据内乡县宗亲别良欣先生初步统计,现此地别姓约1.4万人。此外,新乡市的原阳县与驻马店市的汝南、遂平、上蔡四县亦有别姓分布,均为430多年前从内乡县迁徙。其中原阳县路寨乡别河村有2450人,汝南县洛店乡别桥村、遂平县别刘庄、上蔡县芦冈乡别楼村有2850人。据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退休教师别正泽先生介绍,该镇的唐村有别姓100多人,是从江西移居此地的。</DIV>
<br><DIV> ——山东别姓。别姓在山东主要分布在潍坊市的安丘、诸城,济宁市的金乡,烟台市芝罘、长岛等地,其中安丘市别家屯村,有别姓逾千人。此支别姓溯源,乃系其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奉朝廷之命驻此屯垦军粮,后定居于此,繁衍至今已600余年。据现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别晓彬先生介绍,山东济宁市金乡县胡集镇有一别庄村,居住别姓600多人。据德州市的夏津县夏津屯别坊村的别寿玉先生介绍,该村别姓有400多人,这里别姓是在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桐迁此的;鱼台县大黄乡时别村有别姓800多人。据西安宗亲别永智先生介绍,山东高密市双羊镇别家庄有别姓2000多人。</DIV>
<br><DIV> ——四川别姓。别姓在四川主要分布于成都市、巴中市、宜宾市,人数不多。较为集中地为巴中市,主要分布在巴州区与南江县。巴州区境内有一条河名恩阳河,河下游一段,人称“别家河”,此乃入川别氏祖先定居之处。溯其源为:明末清初,四川兵燹连年,人口损耗殆尽。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即下诏:四川无土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清康熙年间,别姓祖先别维汉自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应召入川,行至今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柏顶子山下河边,见白果树(银杏树)繁花怒放,即认定此乃上天所降吉兆,赐此处青山绿水为别氏入川定居最佳处所,故就此插占土地,于河岸边繁衍生息,至今已逾300年。现此地尚有别姓30多户,约150多人。巴中别姓已分布于北京、成都、辽宁、甘肃等地。</DIV>
<br><DIV> ——东北别姓。东北《别氏族谱》载,东北别氏祖先原在山东诸城,清咸丰年间闯关东时,定居于辽宁宽甸。此地别姓现已分布到吉林通化、和龙市与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及辽宁沈阳等地,人数500余人。</DIV>
<br><DIV> ——台湾别姓。别姓在台湾省桃园、台中、台北县亦有分布,溯其源为:1947年吉林和龙人别廷胜考取台湾港务学校,后在台湾定居;1948年河南内乡县的别栋甫、别兆敏等人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今台湾有5825个姓氏,其中土著1694个,有无别姓不得而知。</DIV>
<br><DIV> </DIV>
<br><P><STRONG>别姓郡望堂号</STRONG></P>
<br><P> 郡望者,世居其郡而为当地所仰望也。晋至隋唐时各郡显贵世族,因系高门望族,为当地所仰望,故称郡望。</P>
<br><P> 别姓为何郡望?《姓苑》云:别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京兆郡,即首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12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古时为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由此而知,别姓乃京兆郡望。</P>
<br><P> 堂号乃郡望之下分支,姓氏中某一支某一房称堂号。明清以来,祠堂渐成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之重要场所。各个祠堂均有堂号,堂号乃宗族之标志。别姓堂号有“京兆堂”、“举义堂”之称。</P>
<br><P> 京兆堂。“京兆”乃别姓发源地,别姓家族后人为世代不忘祖籍,故用始祖发祥地郡望为“京兆堂”,作为别氏祠堂之堂名。现湖北仙桃新续《别氏宗谱》即署“京兆堂”。</P>
<br><P>举义堂。唐玄宗时,胡人安禄山造反,朝邑人别傪举义兵讨贼,唐玄宗拜其为牙将。别氏后人以其丰功伟绩取名为“举义堂”, 作为别氏祠堂之堂号。</P>
<br><P> </P>
<br><P><STRONG>别姓堂联</STRONG></P>
<br><P> 堂联亦称祠联,张贴或悬挂于家族祠堂。堂联内容多为反映崇拜祖先、承继祖风、光耀门庭等内容。</P>
<br><P> 别姓堂联六副诠解:</P>
<br><P> “姓启别子,望出长安”。上联指明别姓起源:姓——别姓,启——开始,别子——古代天子、诸侯嫡长子之外诸子。上联之意为:别姓从别子开始,即别姓来源于古代天子、诸侯嫡长子之外诸子——别子之后。下联指的是居住地点:望——高门望族,出——出自、起源之意,长安——古京城。下联意为:别氏这一高门望族起源于京城即今陕西西安一带。此乃一副天下别姓通用寻根联,反映别姓后辈重视本姓起源,寄寓别姓崇敬先祖,依恋故土之情思。联仅八字,寓意深长。</P>
<br><P> “宗开京兆传名远,秀毓郢州播惠长”。此堂联上联意为:别姓祖宗发源于京兆,名声流传甚远;下联意为:别姓中一位优秀人才生长在郢州,给予百姓许多恩惠,人们永远不忘。此联乃颂扬宋朝时别姓知名人物——郢州人别之杰。其宋时官拜参知政事,上不畏权贵,下体恤百姓,在朝颇有声威。此联寻根与史迹结合,既表明别姓祖籍,又表彰先贤功德。对仗工整,平仄分明。</P>
<br><P> “灵钟秀毓川之北,源远根深陕以西”。此堂联乃四川巴中别姓祖先所传。意为:别姓现居住在山川秀丽的四川北部,但须记住来源于陕西西边。此乃一副寻根联:表明别姓现在住地方甚好,告诫后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发源地。</P>
<br><P> “义除叛逆,大树声威”;“署牙将可锄叛逆,任参政能树威声”;“唐代讨贼牙将,宋时护国尚书”。这三副堂联颂扬的是,唐别参为牙将举兵讨贼,平安史之乱;宋别之杰拜参知政事,护国有功。此乃三副史迹联,歌颂了别姓祖先的美德,显扬了别氏宗族的光荣历史。</P>
<br><P> </P>
<br><P><STRONG>别姓字辈</STRONG></P>
<br><P> 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乃家族先祖为后代子孙命名而规定的规范字。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等意。</P>
<br><P> 字辈句式,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字辈虽具封建宗族色彩,然从文学角度来看,却为绚丽多姿之诗篇。各族姓氏,族谱不同,唯一相同点在于族谱核心与纽带均为辈字。同一个姓氏,亦有不同族谱或字辈,族中之人一出生就得按辈份对字入座。千百年实践让不同姓氏人们深切认识到:规范命名用字,对于理顺家族谱系关系,具有十分奇妙而无可替代之作用。因此,家族辈份字便成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而被广泛使用的命名方法。</P>
<br><P> 别姓居住比较分散,因而字辈亦呈多样化。现列各地别姓辈字如下:</P>
<br><P> 河南内乡别姓祖传下来的32个字辈:“廷明辅良,治臻平康,允文崇武,定基振纲,笃诚和顺,立业鸿光,大本克固,百世永昌。”</P>
<br><P> 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唐村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16个字辈:“传天志从,国正清林,昌业守成,家道永兴”。</P>
<br><P> 山东济宁市金乡县胡集镇别庄村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15个字辈:“万世友德登,金文永继广,新庆龙凤佩。”</P>
<br><P> 山东安丘市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淑功作德怀春……”</P>
<br><P> 山东德州市夏津县夏津屯别坊村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20个字辈:“文庭有常兴,朝振寿如增,自吉孝传家,世尚占魁名”。</P>
<br><P> 山东高密市双羊镇别家庄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殿毓永明昌……”</P>
<br><P> 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别姓祖传64个字辈:“妙兴仲季,思良述志,崇应嘉芝,字正心遂,材可行道,业必传世,体用以立,明新克治,化育至理,成全大义,华国文章,匡时经济,守泽承先,达孝善继,光生上代,允遵宗志。” 此乃各地别姓族谱中最多最全的字辈。</P>
<br><P>四川巴中市别姓祖先传下25个字辈:“结维永先有。怀其思毓官,文运(正)万世联,朝廷登上品,贤良化欲安。” 其中“结维永先有”这5个字辈,系巴中别氏先祖入川时,从祖籍富平县带来。当5个字辈用完后,又续下了后面的20个辈份字。</P>
<br><P> 吉林宽甸县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10个字辈:“廷恩毓俊城,金润文照升。”</P>
<br><P>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等驾坡乡月等阁村别姓祖传下来的部分字辈:“……永怀志德……”</P>
<br><P> 四川成都市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远扬万……”</P>
<br><P> 重庆渝北区唐家沱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德体宗(仲)祖学本胜贤……”</P>
<br><P> 湖北省枣阳市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学光明兆……”</P>
<br><P> </P>
<br><P><STRONG>别氏家谱</STRONG></P>
<br><P> 别姓家谱(宗谱)在各地图书馆、档案馆难以查到,然民间保存却不少。这些别姓家谱,不仅对别氏源流、世系衍派、先贤传略、迁徙分布有详细记载,且收录有家规、家训、遗闻趣事等丰富的别姓文化内涵,是研究别氏家族的宝贵资料。笔者数年收集有如下别姓家谱:</P>
<br><P> ——东北《别氏族谱》。辽宁宽甸《别氏谱》(光绪31年8月,即1905年8月,别景 主持编写)。此谱篇幅不长,属于手抄本,除谱序外,只有世系及字派,但属于最老的别姓家谱之一。在此谱的基础上,东北《别氏续修族谱》(1999年12月,别廷勋、别廷峰、别恩华、别振华等编写,16开本)增加了现代家谱的内容,包括序言、世系图(表)、命名家族范字、族人事略等,是现代家谱中的上乘之作。</P>
<br><P> ——河南内乡《别氏族谱》。民国17年2月,即1928年2月,别廷芳、别桐冈主持编写。此谱为木刻版,谱名为隶书,内容为行楷。全书分为五卷共五册,包括封赠、世系图(表)、茔域考、艺文志等,此谱内容翔实,保存完好,是一部具有别姓特色的传统家谱。</P>
<br><P> ——山东安丘《别氏支谱》。1998年1月,别正熙、别庆熙、别振熙、别瑞熙编写。此谱除记载别姓的祖先奉朝廷之命来此屯垦供军粮的一小序之外,其余只有世系图。是一种较为简明家谱。</P>
<br><P> ——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有清朝道光、光绪年间两次修订本。</P>
<br><P>旧谱载:沔阳别姓的“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处所言“之杰公”,即为郢州别之杰。</P>
<br><P>旧谱同时载明了别姓在沔阳的起源:“别相生三子,妙音、妙元、妙祖。音转至元籍汾州陕南,元徙江右,惟我妙祖,于明洪武二年思念故土,复返陆州竟陵定居,殁葬古院。”</P>
<br><P> 1992年由别道敏、别行炎、别必昌等七人倡修,别行直、别道敏、别道常、别行松、别必洋等五人主持新续宗谱,1993年6月印刷成册。新谱载:“第一世——始迁祖妙祖公,系杰公之裔,行二,明初由宦籍复入竟陵遂家焉,有兄妙音(英)弟妙元迁徙他省。妣黄氏。葬珠玑寺南下古垸砖符塘。生一子兴宗。”兴宗生六子。</P>
<br><P> 旧谱、新谱均将沔阳别姓的起源记载得十分明白:沔阳别姓之原始祖系郢州别之杰,沔阳始祖别妙祖系明初迁至沔阳定居。修谱诸位宗亲对于理清沔阳别姓的源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
<br><P> 别道林先生在新续宗谱《序》(《纂修谱版后记》)中赞续谱者:“吾族精英,适改革开放之机遇,顺合族修谱之夙愿。奔走呼号倡续谱,不计名利兼主编。为访千支,不辞辛劳;栉风沐雨,饱受饥寒。滴滴汗水洒千页,合族心血汇一篇。一年之中,新谱续就,上可慰列祖列宗,下可交世代相传。一代族尊,名垂史册,承上启下,功德圆满。”</P>
<br><P> 对所续新谱,别道林先生描述:“新续宗谱,一改老谱手抄之繁,以电脑打字,用激光照排,胶印成册,印数上千。即令秦皇再世焚书,亦不致失传。”此谱16开本,2130页,分上下两册,精装、漆布面烫金硬纸版封面。</P>
<br><P> 此谱突出之《序》(《纂修谱版后记》)为别道林先生所撰写,其中一段写别姓祖先功德与修谱缘由:“……吾别氏先祖,上溯何朝何代,无从查考,然史册列载,不乏圣贤。将相学士,文达武显,簪缨辈辈,功绩篇篇。后世引为荣耀,外族传为美谈。承蒙祖德荫庇,子孙繁衍,别姓遍布神州,瓜瓞绵绵。苦于老谱已历百载劫难,早已成断简残篇。多少本宗不知所出,四下投书寻根溯源……”此文内容丰富,一韵到底,文笔酣畅淋漓,可谓续修家谱序文之佳作。</P>
<br><P>——四川巴中《别氏家谱》。2004年2月,别正堂、别凌编写。此谱包括别氏族源流、世祖墓志、历代世系及分布、族人记事、祖传珍贵文物等内容。最有特色的是收录了20多位世祖的墓志。如:始祖别维汉的墓志:“公讳维汉,考之谱牒,原结斋公之次君,母氏喻孺人所育,生于康熙甲戌年吉月吉日吉时。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生长人世。元配金君,仅育二子,并无一凤,后由秦入蜀,择地而蹈。始于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落业,公以二弱君,课耕课读。不数年家声丕振,遂无志西归也。不幸卒于吉年吉月吉日吉时,用迂艮山坤向,卜葬于斯……”通过这些墓志,看到了别姓的迁徙和繁衍生息的过程。</P>
<br><P> </P>
<br><P><STRONG>别姓名人</STRONG></P>
<br><P> 历史上别氏家族同其他家族一样,诞生过许多杰出名人。据《汉书·艺文志》载:“别氏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又载:“别栩《赋》五篇,谓别非离别之别,乃别姓,栩杨其名也。”又据《二十四史》记载,唐有别参,宋有别之杰等人的传记:“别参,朝邑人,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讨贼,置参为牙将。”“别之杰,郢州人,字宋才,嘉定进士,累官知江陵府,湖北安抚副使,进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祐中拜参知政事(宰相)。”可见,别氏家族曾有辉煌的过去。此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别浦、唐代还有别蠙、宋代还有别仝,系别之杰之父。明代有举人别丛,任教谕。</P>
<br><P> 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的别姓有数十人参加了红军,他们英勇作战,前仆后继,直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列入1982年四川省民政厅编印的《四川省烈士英名录》第二卷第五册中有“别明官、别文兴、别兴官、别文焕、别文章、别富官”六人。这几位别姓烈士的英名,同时被载入巴中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P>
<br><P> 在20世纪的四十年代以前,在河南南阳西部,有位怪杰叫别廷芳(1883~1940),字香斋,西峡县阳城乡张堂村人。宛西自治首领,自治业绩斐然,历任内乡县民团第二团团长、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区抗战自卫团司令等职。别廷芳由最初反对共产党,到后来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的主张,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直至拥护共产党的开明人士。别廷芳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实行地方自治,军事上,人枪共计2万余;在政治上,别廷芳实行保甲制度;在教育上,他广办学校235所,强制推行民众扫盲教育措施。在经济上,创办工业,大办农业,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治河改地。他执法不徇私情,信奉“治乱世用重典”这个政治信条,平民与官员在别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致使内乡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别廷芳的评价是“怪人伟业”。<BR>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少将别祖后,系湖北省天门县人,1912年出生,出身贫农。7岁随父母逃荒,母亲和妹妹饿死在途中。10岁念私塾半年,因父亲病故辍学。15岁给地主做长工。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27团3营特务连战士、3营军需、红2军团6师16团没收委员会主任、6师供给部粮秣员、供给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3营特务长、716团供给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贸易局副局长、银行经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7纵供给部副部长、一野7军后勤部部长。他率领千余名干部,通过敌军封锁线,灵活机动地开展贸易活动,筹集物资、经费。建国后,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务部部长、后勤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文革中因拒绝提供贺龙的“黑材料”,遭到非法禁闭,以致成疾。1981年去世。</P>
<br><P> 当今别姓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社会贡献着应有的力量,涌现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P>
<br><P> 别志南(山东安丘人),1915年出生,毕业于甘肃黄埔系统步兵学校,参加过抗日战争,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后奋发学习中医学,在血液病的研究上成效显著。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有关他的事迹专题片《夕阳霞满天》。1996年山东潍坊市为他出版了诗词专集《征尘吟草》。</P>
<br><P> 别廷峰(吉林和龙人),1929年7月出生,河北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全国大专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及古籍整理工作,参与了国家教委组织的高校教材编写工作,发表了许多科研论文,出版多本专著,多次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的有关奖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方查阅资料,撰了写《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一文,收录在东北《别氏家谱》中,是第一个研究别姓源流的族人,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别姓史料,为研究别姓文化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他不顾年高,克服身体不适,热心帮助指导年轻的族人从事别姓文化的研究。<BR>
<br><HR>
<br>
<br><P></P>
<br><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4>别姓有关网站快速链接</FONT></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bdqsy.com/bxw/">《别姓网》</A></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mem.netor.com/m/zc/zc.asp?bID=37349"></A>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bdqsy.com/bxw/bxwbbs/index.asp">《别姓网》论坛</A></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bdqsy.com/bxw/bbs/index.asp">《别姓网》留言板</A></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cn.netor.com/wjx/tj.asp?name=别&fnid=626">《万家姓》别姓留言板</A></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 www.prc.net.cn?></DIV></DIV v:shape="_x0000_s1033">
<br><P align=center></P>
<br><P align=center><BR><P ALIGN=CENTER><FONT SIZE=4>──中华别姓文化探源</FONT></P>
<br><P align=center></P>
<br><P align=center><BR><P ALIGN=CENTER>四川别凌执笔 湖北别道林补充校正</P>
<br><P></P><BR>
<br><P>
<br><HR>
<br>
<br><P></P><BR>
<br><P> 一、姓氏来源 1、据《姓氏寻源》,别姓是别成子之后。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 2、《姓氏寻源》所说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这个家族当初也应该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 </P><BR>
<br><P> 二、郡望堂号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 </P><BR>
<br><P> 三、历史名人 1、如唐代中叶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就有陕西朝邑人别傪</SPAN>举义兵讨贼。 2、宋嘉定年间,郢(今湖北钟祥)的别之杰,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淳祜年间,官至参知政事。</P>
<br><HR>
<br><BR>
<br><P> 别姓,考其本源,乃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别姓出自西周之后,乃封建宗法制度之产物。遗憾的是,别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宋代所编《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别姓在其排序中列322位。据《最新中华姓氏频度表》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随机抽样1436个姓氏,别姓排序为566位,显示频率为1.40(即一万人中有别姓14人)。由于别姓为一罕见姓氏,故深入研究别姓文化具有特殊意义。</P><BR><DIV ALIGN=CENTER><A NAME=别姓起源><B>别姓起源</B></A>
<br><DIV></DIV><BR>
<br><DIV> 别姓起源,古籍记载不详。然别姓起源之说有二:</DIV><BR>
<br><DIV> 其一,“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说。</DIV><BR>
<br><DIV> 何为“别子”?《辞海》P419页解释: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公侯议》:“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DIV><BR>
<br><DIV> 《礼记·丧服小记》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记载。大意为,诸侯国国君嫡长子当继承父位,长子的弟辈谓庶子,均称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须分离出宫自立一家,另赐新氏。出宫别子为新赐姓氏之始祖,此谓“别子为祖”也。</DIV><BR>
<br><DIV> 与诸侯国宗法同制:别子之嫡长子、嫡长孙继承新氏家支为大宗,此谓“继别为宗”。嫡长子之外庶子属小宗,小宗依宗法各继承其第一代庶子。别子不得以祖上姓氏为姓,只能以祖父字、官、爵、谥为姓,其中亦有以宗法制度中长幼、嫡庶、地位为姓,遂有别姓。</DIV><BR>
<br><DIV>《百家姓考略》亦载:“古诸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祖,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此别氏之义。”</DIV><BR>
<br><DIV> 由此,有关姓氏研究专家认为,《姓氏寻源》所说别姓为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DIV><BR>
<br><DIV> 其二:“别成子之后”论。</DIV><BR>
<br><DIV>此说出于《姓氏考略》,乃关于别姓最早之记述。曰:别成子后代,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乃成今之别姓。</DIV><BR>
<br><DIV> 别成子传说:《百家姓姓氏起源》载,传上古之时,有一隐士姓别名成子,喜为人排解忧难,甚受百姓拥戴;不少诸侯贵族亦闻其名,欲请为官,均遭拒绝。一贵族嫉杀之,陨其首,弃于终南山中一深潭。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于其家中设灵堂,将无头尸置于棺椁,选精通水性后生下深潭觅其首,不料打捞之首却系贵族之首,众人惊诧不已。着人往贵族家打探,果闻在别成子遇难翌日贵族亦被人枭首。众人甚感蹊跷,疾返别成子灵堂,却见棺椁空空如也。自此,无人复见别成子,传已得道成仙矣。据传汉初名臣张良之师赤松子,乃别成子之徒。别成子之后人,以其名号为姓,乃为别氏。</DIV><BR>
<br><DIV> 别成子为阴阳家并有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著作目录中列:阴阳家“《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当代宗亲别廷峰先生著《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述: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学派。阴阳说和五行说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两种流行思想。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邹衍(公元前305--公元前240年)。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这个学派的学说,为新兴的封建统治者统一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由于年代久远,文章佚失,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别成子所撰写的《望军气》六篇文章和三卷图的原文,但别成子是这个学派中的一位有见解有著作的重要成员,是我国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十分活跃的战国时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学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DIV><BR><DIV ALIGN=CENTER>
<br><DIV></DIV><BR><DIV ALIGN=CENTER><A NAME=家世京兆><B>别姓发祥</B></A>
<br><DIV></DIV><BR>
<br><DIV> 别姓起源,望出何处?即何处为别姓初居发祥地?</DIV><BR>
<br><DIV> 《姓苑》曰:“别氏,望出天水(今甘肃通渭西南)、京兆人。” </DIV><BR>
<br><DIV> 《通志·氏族略五》载:“别氏,《姓苑》云:京兆人。宋有别仝,望出天水、京兆。”</DIV><BR>
<br><DIV> 《二十四史》载:“别参,朝邑(今陕西)人,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计贼,置参为牙将。”</DIV><BR>
<br><DIV> 《姓韵》载:“熊潇南昌别侯重修儒学记云:别侯讳建奇,字树宇,陕西富平人。催科而存抚字,折狱而称明允,城邑加饬,保甲维严。”</DIV><BR>
<br><DIV> 湖北仙桃别姓分支族谱封面与菲页题字:“别氏宗谱 京兆堂”。</DIV><BR>
<br><DIV> 清末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卷三 “姓氏考源”,以韵歌形式,介绍我国姓氏主要祖籍。[京兆]包括26个姓,即:“韦、酆、史、计、米;宋、杜、於、宗、段,家、康;车、全、黎、扈、雍、寿;扶,浦、别、夔、晁、冷、申、屠。”</DIV><BR>
<br><DIV> 湖北别道林先生珍藏其父别行栖手抄农历与气象内容书一册,书册无作者与抄录者姓氏,仅封面题有四字:“家世京兆”。</DIV><BR>
<br><DIV> 笔者祖父别文才生前记事本上,均写着“京兆氏”三字,而不直写其姓名。</DIV><BR>
<br><DIV> 综观别姓资料,别氏家族起源最初居住地应为京兆。</DIV><BR>
<br><DIV> 何为“京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权威解释:所谓“京兆”,即相当于现在的首都,京兆尹,汉置,为三辅之一。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DIV><BR>
<br><DIV> 据此断定:别氏家族发源地应在当时京城(即当今陕西西安市)附近。</DIV><BR>
<br><DIV> 陕西别姓土著为别姓发祥于陕西佐证:</DIV><BR>
<br><DIV> 笔者入川始祖别维汉墓志载:四川巴中别姓祖先原“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后在清朝康熙年间“由秦入蜀”,落业在“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即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DIV><BR>
<br><DIV> 有资料显示:今陕西省富平县隶属渭南市,距西安市69公里。现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有别姓1000人左右。</DIV><BR>
<br><DIV> 另据家住西安市宗亲别鑫奇先生近期的走访调查,西安市雁塔、碑林区和咸阳市武功县,有别姓319户,共计1266人。此外,西安市的灞桥、临潼、长安、闫良区,宝鸡市的歧山、扶风、凤祥县,渭南市的大荔县,也有别姓居住,人数不详。西安市郊别姓多为土著。</DIV><BR>
<br><DIV> 据此而论,陕西当为别姓发祥地。</DIV><BR><DIV ALIGN=CENTER><A NAME=别姓迁徙></A>
<br><DIV></DIV><BR><DIV ALIGN=CENTER><B>别姓迁徙</B>
<br><DIV></DIV><BR>
<br><DIV> 我国姓氏多起源于中原,随着人口不断迁徙,诸姓氏逐渐分布全国。历史上人口流动趋向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今南方姓氏,多为人口南迁所致。别姓流动亦无例外。</DIV><BR>
<br><DIV> 《华夏百家姓探源》载:“别氏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姓氏。不过,他们的子孙一向遍布华夏大地”。</DIV><BR><DIV ALIGN=LEFT> 别姓分布省份。据笔者所集资料与在湖北宗亲别道林先生个人网站《日历探秘网》(hyyp://www.rltmw.com)上发布《关于征集“中华别姓文化资料”致海内外别氏族人的公开信》反馈信息表明,除陕西之外,别姓分布较为集中之省份尚有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吉林、重庆等地。 <BR><DIV ALIGN=LEFT><?XML:NAMESPACE PREFIX = DIV v /><DIV v:shape="_x0000_s1033"><BR>
<br><DIV> ——湖北别姓。湖北别姓起源考:</DIV>
<br><DIV> 据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载:“别之杰,郢州(今湖北荆门、钟祥)人,宋嘉定进士,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进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佑中拜参知政事。”</DIV>
<br><DIV> 《中华一家人》(<A href="http://www.prc.net.cn">http://www.prc.net.cn</A>)在别姓中列历史名人:“宋嘉定年间,郢(今湖北钟祥)的别之杰,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淳佑年间,官至参知政事。”</DIV>
<br><DIV>别姓有四堂联:一、宗开京兆传名远,秀毓郢州播惠长;二、义除叛逆,大树声威;三、署牙将可锄叛逆,任参政能树威声;四、唐代讨贼牙将,宋时护国尚书。其一系后人为颂扬别之杰而作;二、三、四联均系后人为颂扬唐朝别参与宋朝别之杰而作。</DIV>
<br><DIV> 据此推断:湖北别姓当是别姓迁徙出京兆最早的一支。应在南宋前。</DIV>
<br><DIV> 湖北别姓入鄂始祖系何人?沔阳《别氏宗谱》载“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文确定沔阳别姓原始祖系别之杰。然宋代名人还有别仝,别仝乃别之杰之父。故别之杰是否为入鄂别姓始祖待考。</DIV>
<br><DIV> 别姓在湖北省分布甚广,按沔阳别氏旧谱记载推断,湖北别姓应不少于两支:</DIV>
<br><DIV>一支为郢州本源,即别之杰宗族。此支别姓应分布在今荆门、钟祥、宜城、宜昌、沙市、枣阳等地,本支别姓起源与发展分布情况待查。</DIV>
<br><DIV> 另一支为别之杰后裔别妙祖明初迁徙至沔阳所发,属郢州别姓分支。这一支另成体系——另修宗谱,另排辈份,另立祠堂,为沔阳别姓。主要集中于仙桃(前沔阳)、天门、潜江、洪湖、汉川、武汉等地,其中仙桃市别姓最多,1992年修谱统计约3500多人。</DIV>
<br><DIV> 仙桃市,乃入沔别氏始祖之发祥地。仙桃原为沔阳,沔阳因沔水(今称汉水、襄河)流经而得名,历代建制为州、府治所。元末,沔阳人红巾军领袖陈友谅称帝号大汉,与朱元璋于鄱阳湖交战被射杀,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阳并大举移民。沔阳别氏始祖妙祖公于此时(洪武二年)迁徙沔阳,跑马圈地为界,定居于沔阳西陲沔水支流通顺河南侧之毛嘴珠玑寺(即古竟陵南乡流泗河),至今已逾六百年。</DIV>
<br><DIV> 沔阳别氏宗族于光绪十四年阖族同订六十四派为统一正派,至今已繁衍近三十世矣。今毛嘴珠玑寺别家大湾,集居别姓人口逾2000人。</DIV>
<br><DIV> 因仙桃文化发达,别姓多年高考中榜人数甚多,莘莘学子四海创业,举家迁徙,湖北沔阳别姓已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深圳等全国主要城市,亦有不少移居港澳与海外。</DIV>
<br><DIV> ——河南别姓。别姓在河南主要分布在南阳市的内乡、西峡、淅川等县,这支别姓系元朝末年从陕西迁徙,至今六百多年。此地别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一土皇帝── 别廷芳,故这支别姓发展甚快,为河南别姓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据内乡县宗亲别良欣先生初步统计,现此地别姓约1.4万人。此外,新乡市的原阳县与驻马店市的汝南、遂平、上蔡四县亦有别姓分布,均为430多年前从内乡县迁徙。其中原阳县路寨乡别河村有2450人,汝南县洛店乡别桥村、遂平县别刘庄、上蔡县芦冈乡别楼村有2850人。据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退休教师别正泽先生介绍,该镇的唐村有别姓100多人,是从江西移居此地的。</DIV>
<br><DIV> ——山东别姓。别姓在山东主要分布在潍坊市的安丘、诸城,济宁市的金乡,烟台市芝罘、长岛等地,其中安丘市别家屯村,有别姓逾千人。此支别姓溯源,乃系其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奉朝廷之命驻此屯垦军粮,后定居于此,繁衍至今已600余年。据现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别晓彬先生介绍,山东济宁市金乡县胡集镇有一别庄村,居住别姓600多人。据德州市的夏津县夏津屯别坊村的别寿玉先生介绍,该村别姓有400多人,这里别姓是在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桐迁此的;鱼台县大黄乡时别村有别姓800多人。据西安宗亲别永智先生介绍,山东高密市双羊镇别家庄有别姓2000多人。</DIV>
<br><DIV> ——四川别姓。别姓在四川主要分布于成都市、巴中市、宜宾市,人数不多。较为集中地为巴中市,主要分布在巴州区与南江县。巴州区境内有一条河名恩阳河,河下游一段,人称“别家河”,此乃入川别氏祖先定居之处。溯其源为:明末清初,四川兵燹连年,人口损耗殆尽。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即下诏:四川无土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清康熙年间,别姓祖先别维汉自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应召入川,行至今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柏顶子山下河边,见白果树(银杏树)繁花怒放,即认定此乃上天所降吉兆,赐此处青山绿水为别氏入川定居最佳处所,故就此插占土地,于河岸边繁衍生息,至今已逾300年。现此地尚有别姓30多户,约150多人。巴中别姓已分布于北京、成都、辽宁、甘肃等地。</DIV>
<br><DIV> ——东北别姓。东北《别氏族谱》载,东北别氏祖先原在山东诸城,清咸丰年间闯关东时,定居于辽宁宽甸。此地别姓现已分布到吉林通化、和龙市与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及辽宁沈阳等地,人数500余人。</DIV>
<br><DIV> ——台湾别姓。别姓在台湾省桃园、台中、台北县亦有分布,溯其源为:1947年吉林和龙人别廷胜考取台湾港务学校,后在台湾定居;1948年河南内乡县的别栋甫、别兆敏等人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今台湾有5825个姓氏,其中土著1694个,有无别姓不得而知。</DIV>
<br><DIV> </DIV>
<br><P><STRONG>别姓郡望堂号</STRONG></P>
<br><P> 郡望者,世居其郡而为当地所仰望也。晋至隋唐时各郡显贵世族,因系高门望族,为当地所仰望,故称郡望。</P>
<br><P> 别姓为何郡望?《姓苑》云:别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京兆郡,即首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12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古时为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由此而知,别姓乃京兆郡望。</P>
<br><P> 堂号乃郡望之下分支,姓氏中某一支某一房称堂号。明清以来,祠堂渐成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之重要场所。各个祠堂均有堂号,堂号乃宗族之标志。别姓堂号有“京兆堂”、“举义堂”之称。</P>
<br><P> 京兆堂。“京兆”乃别姓发源地,别姓家族后人为世代不忘祖籍,故用始祖发祥地郡望为“京兆堂”,作为别氏祠堂之堂名。现湖北仙桃新续《别氏宗谱》即署“京兆堂”。</P>
<br><P>举义堂。唐玄宗时,胡人安禄山造反,朝邑人别傪举义兵讨贼,唐玄宗拜其为牙将。别氏后人以其丰功伟绩取名为“举义堂”, 作为别氏祠堂之堂号。</P>
<br><P> </P>
<br><P><STRONG>别姓堂联</STRONG></P>
<br><P> 堂联亦称祠联,张贴或悬挂于家族祠堂。堂联内容多为反映崇拜祖先、承继祖风、光耀门庭等内容。</P>
<br><P> 别姓堂联六副诠解:</P>
<br><P> “姓启别子,望出长安”。上联指明别姓起源:姓——别姓,启——开始,别子——古代天子、诸侯嫡长子之外诸子。上联之意为:别姓从别子开始,即别姓来源于古代天子、诸侯嫡长子之外诸子——别子之后。下联指的是居住地点:望——高门望族,出——出自、起源之意,长安——古京城。下联意为:别氏这一高门望族起源于京城即今陕西西安一带。此乃一副天下别姓通用寻根联,反映别姓后辈重视本姓起源,寄寓别姓崇敬先祖,依恋故土之情思。联仅八字,寓意深长。</P>
<br><P> “宗开京兆传名远,秀毓郢州播惠长”。此堂联上联意为:别姓祖宗发源于京兆,名声流传甚远;下联意为:别姓中一位优秀人才生长在郢州,给予百姓许多恩惠,人们永远不忘。此联乃颂扬宋朝时别姓知名人物——郢州人别之杰。其宋时官拜参知政事,上不畏权贵,下体恤百姓,在朝颇有声威。此联寻根与史迹结合,既表明别姓祖籍,又表彰先贤功德。对仗工整,平仄分明。</P>
<br><P> “灵钟秀毓川之北,源远根深陕以西”。此堂联乃四川巴中别姓祖先所传。意为:别姓现居住在山川秀丽的四川北部,但须记住来源于陕西西边。此乃一副寻根联:表明别姓现在住地方甚好,告诫后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发源地。</P>
<br><P> “义除叛逆,大树声威”;“署牙将可锄叛逆,任参政能树威声”;“唐代讨贼牙将,宋时护国尚书”。这三副堂联颂扬的是,唐别参为牙将举兵讨贼,平安史之乱;宋别之杰拜参知政事,护国有功。此乃三副史迹联,歌颂了别姓祖先的美德,显扬了别氏宗族的光荣历史。</P>
<br><P> </P>
<br><P><STRONG>别姓字辈</STRONG></P>
<br><P> 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乃家族先祖为后代子孙命名而规定的规范字。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等意。</P>
<br><P> 字辈句式,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字辈虽具封建宗族色彩,然从文学角度来看,却为绚丽多姿之诗篇。各族姓氏,族谱不同,唯一相同点在于族谱核心与纽带均为辈字。同一个姓氏,亦有不同族谱或字辈,族中之人一出生就得按辈份对字入座。千百年实践让不同姓氏人们深切认识到:规范命名用字,对于理顺家族谱系关系,具有十分奇妙而无可替代之作用。因此,家族辈份字便成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而被广泛使用的命名方法。</P>
<br><P> 别姓居住比较分散,因而字辈亦呈多样化。现列各地别姓辈字如下:</P>
<br><P> 河南内乡别姓祖传下来的32个字辈:“廷明辅良,治臻平康,允文崇武,定基振纲,笃诚和顺,立业鸿光,大本克固,百世永昌。”</P>
<br><P> 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唐村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16个字辈:“传天志从,国正清林,昌业守成,家道永兴”。</P>
<br><P> 山东济宁市金乡县胡集镇别庄村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15个字辈:“万世友德登,金文永继广,新庆龙凤佩。”</P>
<br><P> 山东安丘市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淑功作德怀春……”</P>
<br><P> 山东德州市夏津县夏津屯别坊村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20个字辈:“文庭有常兴,朝振寿如增,自吉孝传家,世尚占魁名”。</P>
<br><P> 山东高密市双羊镇别家庄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殿毓永明昌……”</P>
<br><P> 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别姓祖传64个字辈:“妙兴仲季,思良述志,崇应嘉芝,字正心遂,材可行道,业必传世,体用以立,明新克治,化育至理,成全大义,华国文章,匡时经济,守泽承先,达孝善继,光生上代,允遵宗志。” 此乃各地别姓族谱中最多最全的字辈。</P>
<br><P>四川巴中市别姓祖先传下25个字辈:“结维永先有。怀其思毓官,文运(正)万世联,朝廷登上品,贤良化欲安。” 其中“结维永先有”这5个字辈,系巴中别氏先祖入川时,从祖籍富平县带来。当5个字辈用完后,又续下了后面的20个辈份字。</P>
<br><P> 吉林宽甸县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10个字辈:“廷恩毓俊城,金润文照升。”</P>
<br><P>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等驾坡乡月等阁村别姓祖传下来的部分字辈:“……永怀志德……”</P>
<br><P> 四川成都市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远扬万……”</P>
<br><P> 重庆渝北区唐家沱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德体宗(仲)祖学本胜贤……”</P>
<br><P> 湖北省枣阳市的别姓祖先传下来的部分字辈:“……学光明兆……”</P>
<br><P> </P>
<br><P><STRONG>别氏家谱</STRONG></P>
<br><P> 别姓家谱(宗谱)在各地图书馆、档案馆难以查到,然民间保存却不少。这些别姓家谱,不仅对别氏源流、世系衍派、先贤传略、迁徙分布有详细记载,且收录有家规、家训、遗闻趣事等丰富的别姓文化内涵,是研究别氏家族的宝贵资料。笔者数年收集有如下别姓家谱:</P>
<br><P> ——东北《别氏族谱》。辽宁宽甸《别氏谱》(光绪31年8月,即1905年8月,别景 主持编写)。此谱篇幅不长,属于手抄本,除谱序外,只有世系及字派,但属于最老的别姓家谱之一。在此谱的基础上,东北《别氏续修族谱》(1999年12月,别廷勋、别廷峰、别恩华、别振华等编写,16开本)增加了现代家谱的内容,包括序言、世系图(表)、命名家族范字、族人事略等,是现代家谱中的上乘之作。</P>
<br><P> ——河南内乡《别氏族谱》。民国17年2月,即1928年2月,别廷芳、别桐冈主持编写。此谱为木刻版,谱名为隶书,内容为行楷。全书分为五卷共五册,包括封赠、世系图(表)、茔域考、艺文志等,此谱内容翔实,保存完好,是一部具有别姓特色的传统家谱。</P>
<br><P> ——山东安丘《别氏支谱》。1998年1月,别正熙、别庆熙、别振熙、别瑞熙编写。此谱除记载别姓的祖先奉朝廷之命来此屯垦供军粮的一小序之外,其余只有世系图。是一种较为简明家谱。</P>
<br><P> ——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有清朝道光、光绪年间两次修订本。</P>
<br><P>旧谱载:沔阳别姓的“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处所言“之杰公”,即为郢州别之杰。</P>
<br><P>旧谱同时载明了别姓在沔阳的起源:“别相生三子,妙音、妙元、妙祖。音转至元籍汾州陕南,元徙江右,惟我妙祖,于明洪武二年思念故土,复返陆州竟陵定居,殁葬古院。”</P>
<br><P> 1992年由别道敏、别行炎、别必昌等七人倡修,别行直、别道敏、别道常、别行松、别必洋等五人主持新续宗谱,1993年6月印刷成册。新谱载:“第一世——始迁祖妙祖公,系杰公之裔,行二,明初由宦籍复入竟陵遂家焉,有兄妙音(英)弟妙元迁徙他省。妣黄氏。葬珠玑寺南下古垸砖符塘。生一子兴宗。”兴宗生六子。</P>
<br><P> 旧谱、新谱均将沔阳别姓的起源记载得十分明白:沔阳别姓之原始祖系郢州别之杰,沔阳始祖别妙祖系明初迁至沔阳定居。修谱诸位宗亲对于理清沔阳别姓的源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
<br><P> 别道林先生在新续宗谱《序》(《纂修谱版后记》)中赞续谱者:“吾族精英,适改革开放之机遇,顺合族修谱之夙愿。奔走呼号倡续谱,不计名利兼主编。为访千支,不辞辛劳;栉风沐雨,饱受饥寒。滴滴汗水洒千页,合族心血汇一篇。一年之中,新谱续就,上可慰列祖列宗,下可交世代相传。一代族尊,名垂史册,承上启下,功德圆满。”</P>
<br><P> 对所续新谱,别道林先生描述:“新续宗谱,一改老谱手抄之繁,以电脑打字,用激光照排,胶印成册,印数上千。即令秦皇再世焚书,亦不致失传。”此谱16开本,2130页,分上下两册,精装、漆布面烫金硬纸版封面。</P>
<br><P> 此谱突出之《序》(《纂修谱版后记》)为别道林先生所撰写,其中一段写别姓祖先功德与修谱缘由:“……吾别氏先祖,上溯何朝何代,无从查考,然史册列载,不乏圣贤。将相学士,文达武显,簪缨辈辈,功绩篇篇。后世引为荣耀,外族传为美谈。承蒙祖德荫庇,子孙繁衍,别姓遍布神州,瓜瓞绵绵。苦于老谱已历百载劫难,早已成断简残篇。多少本宗不知所出,四下投书寻根溯源……”此文内容丰富,一韵到底,文笔酣畅淋漓,可谓续修家谱序文之佳作。</P>
<br><P>——四川巴中《别氏家谱》。2004年2月,别正堂、别凌编写。此谱包括别氏族源流、世祖墓志、历代世系及分布、族人记事、祖传珍贵文物等内容。最有特色的是收录了20多位世祖的墓志。如:始祖别维汉的墓志:“公讳维汉,考之谱牒,原结斋公之次君,母氏喻孺人所育,生于康熙甲戌年吉月吉日吉时。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生长人世。元配金君,仅育二子,并无一凤,后由秦入蜀,择地而蹈。始于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落业,公以二弱君,课耕课读。不数年家声丕振,遂无志西归也。不幸卒于吉年吉月吉日吉时,用迂艮山坤向,卜葬于斯……”通过这些墓志,看到了别姓的迁徙和繁衍生息的过程。</P>
<br><P> </P>
<br><P><STRONG>别姓名人</STRONG></P>
<br><P> 历史上别氏家族同其他家族一样,诞生过许多杰出名人。据《汉书·艺文志》载:“别氏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又载:“别栩《赋》五篇,谓别非离别之别,乃别姓,栩杨其名也。”又据《二十四史》记载,唐有别参,宋有别之杰等人的传记:“别参,朝邑人,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讨贼,置参为牙将。”“别之杰,郢州人,字宋才,嘉定进士,累官知江陵府,湖北安抚副使,进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祐中拜参知政事(宰相)。”可见,别氏家族曾有辉煌的过去。此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别浦、唐代还有别蠙、宋代还有别仝,系别之杰之父。明代有举人别丛,任教谕。</P>
<br><P> 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的别姓有数十人参加了红军,他们英勇作战,前仆后继,直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列入1982年四川省民政厅编印的《四川省烈士英名录》第二卷第五册中有“别明官、别文兴、别兴官、别文焕、别文章、别富官”六人。这几位别姓烈士的英名,同时被载入巴中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P>
<br><P> 在20世纪的四十年代以前,在河南南阳西部,有位怪杰叫别廷芳(1883~1940),字香斋,西峡县阳城乡张堂村人。宛西自治首领,自治业绩斐然,历任内乡县民团第二团团长、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区抗战自卫团司令等职。别廷芳由最初反对共产党,到后来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的主张,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直至拥护共产党的开明人士。别廷芳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实行地方自治,军事上,人枪共计2万余;在政治上,别廷芳实行保甲制度;在教育上,他广办学校235所,强制推行民众扫盲教育措施。在经济上,创办工业,大办农业,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治河改地。他执法不徇私情,信奉“治乱世用重典”这个政治信条,平民与官员在别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致使内乡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别廷芳的评价是“怪人伟业”。<BR>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少将别祖后,系湖北省天门县人,1912年出生,出身贫农。7岁随父母逃荒,母亲和妹妹饿死在途中。10岁念私塾半年,因父亲病故辍学。15岁给地主做长工。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27团3营特务连战士、3营军需、红2军团6师16团没收委员会主任、6师供给部粮秣员、供给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3营特务长、716团供给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贸易局副局长、银行经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7纵供给部副部长、一野7军后勤部部长。他率领千余名干部,通过敌军封锁线,灵活机动地开展贸易活动,筹集物资、经费。建国后,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务部部长、后勤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文革中因拒绝提供贺龙的“黑材料”,遭到非法禁闭,以致成疾。1981年去世。</P>
<br><P> 当今别姓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社会贡献着应有的力量,涌现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P>
<br><P> 别志南(山东安丘人),1915年出生,毕业于甘肃黄埔系统步兵学校,参加过抗日战争,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后奋发学习中医学,在血液病的研究上成效显著。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有关他的事迹专题片《夕阳霞满天》。1996年山东潍坊市为他出版了诗词专集《征尘吟草》。</P>
<br><P> 别廷峰(吉林和龙人),1929年7月出生,河北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全国大专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及古籍整理工作,参与了国家教委组织的高校教材编写工作,发表了许多科研论文,出版多本专著,多次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的有关奖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方查阅资料,撰了写《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一文,收录在东北《别氏家谱》中,是第一个研究别姓源流的族人,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别姓史料,为研究别姓文化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他不顾年高,克服身体不适,热心帮助指导年轻的族人从事别姓文化的研究。<BR>
<br><HR>
<br>
<br><P></P>
<br><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4>别姓有关网站快速链接</FONT></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bdqsy.com/bxw/">《别姓网》</A></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mem.netor.com/m/zc/zc.asp?bID=37349"></A>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bdqsy.com/bxw/bxwbbs/index.asp">《别姓网》论坛</A></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bdqsy.com/bxw/bbs/index.asp">《别姓网》留言板</A></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cn.netor.com/wjx/tj.asp?name=别&fnid=626">《万家姓》别姓留言板</A></DIV>
<br><DIV align=center> </DIV>
<br><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 www.prc.net.cn?></DIV></DIV v:shape="_x0000_s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