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6/13 16:34:00
共3166字 评价:0
共3166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伊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传说,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一个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
周王朝时期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
源于改姓。南朝宋文帝六子刘诞,谋反被杀后,子孙被贬为庶民,改姓“留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二、迁徙分布
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零三位,多以会稽、扶余、辽东为郡望。
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丽水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扶余郡:即今双城市。黑龙江省设置较早的市(县)份。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族先民。公元前两千多年,肃慎族人向帝舜贡献矢、石。两汉时期称为扶余。南、北朝初期称勿吉,后期属勿吉伯咄部。隋朝时期属伯咄。唐朝圣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辽国初期属东京道滨江州乌萨扎部。公元十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所有。金国时期属上京会宁府肇州地。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明朝初期为奴尔干都司所辖之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后属女真四部之一的扈伦部属下的乌拉部。清朝初期属宁古塔昴帮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朝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朝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清朝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清朝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政府,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59年5月归哈尔滨市属。1965年8月又重属松花江行署管辖。1988年设双城市(县级),1996年11月5日重归哈尔滨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海堂、山阴堂、绍兴堂。
扶余堂:以望立堂,亦称双城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第一个渊源
源于伊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传说,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一个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
周王朝时期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
源于改姓。南朝宋文帝六子刘诞,谋反被杀后,子孙被贬为庶民,改姓“留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二、迁徙分布
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零三位,多以会稽、扶余、辽东为郡望。
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丽水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扶余郡:即今双城市。黑龙江省设置较早的市(县)份。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族先民。公元前两千多年,肃慎族人向帝舜贡献矢、石。两汉时期称为扶余。南、北朝初期称勿吉,后期属勿吉伯咄部。隋朝时期属伯咄。唐朝圣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辽国初期属东京道滨江州乌萨扎部。公元十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所有。金国时期属上京会宁府肇州地。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明朝初期为奴尔干都司所辖之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后属女真四部之一的扈伦部属下的乌拉部。清朝初期属宁古塔昴帮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朝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朝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清朝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清朝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清朝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政府,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59年5月归哈尔滨市属。1965年8月又重属松花江行署管辖。1988年设双城市(县级),1996年11月5日重归哈尔滨市。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海堂、山阴堂、绍兴堂。
扶余堂:以望立堂,亦称双城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 2017年May月1520:55:9
- 留氏溯源jnbq
- 留姓留言
- [现0条]
- 2017年May月1520:44:24
- 《青田留氏宗谱》修谱咨询jnbq
- 留姓留言
- [现0条]
- 2012年April月414:45:4
- 姓氏评论访客
- 留姓留言
- [现0条]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受封于留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其后有留氏。
《宋书》载,南朝宋有王族刘诞,本为文帝第六子,封广陵王,后以罪被杀,其后被贬为留氏。
又《路史》云:尧有子丹朱,其庶兄名九,封于留。
晋江留氏族谱《留氏世家序录?赐姓源流》则记载:昔帝尧登高山观洪水,一妃袁氏从焉,因见日累累而行,遂有孕而生子,子生七日而左手不开,帝取水噗之,其手乃开,中有八字云:“戴卯玄系,重田在中”。帝日:“天降其子,蕃我苗裔,宜以留为姓,以累为名”。封为留累侯,都徐州彭城县之丰邑。其姓源传说充满神奇的色彩,而且与刘氏得姓的传说相似。故又有留、刘同宗之说。
始祖:尧帝。帝尧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为祁姓,名放勋,号陶唐氏。
赐姓始祖:留累。『戴卯玄系,重田在中』
赐姓地:留县。留,古封国名,始于唐尧时代。其后几经置废,或为邑,或为县,或为国,至隋末并入沛县版图。留城故址,约在沛城东南50里,徐州市西北70里左右,今之沛县五段与铜山县马坡交界一带,东临微山。
古留城。古留城位于夏镇南25公里,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路史》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留国在殷末灭亡,周代为宋国留邑。秦置留县,属泗水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张良为留侯。三国魏,留县属沛国。西晋,属彭城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留县。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省留县入沛县,属徐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古留城没入微山湖。【见江苏沛县志】
留姓同宗姓氏:隋、伊、祁、黎、陶、房、唐、杜、范、刘、傅...等已知约五、六十姓皆为尧裔。(见清张澍着姓氏寻源)。
留氏堂号
留氏总堂号:彭城。留县旧属彭城国、彭城郡。
留氏郡望:(一)会稽。金华旧属会稽郡,而留赞祖孙三代功在三国吴而家族显赫;(二)东海。因留略曾官至东海太守;(三)清源。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晋江恭王,故留氏于宋朝之际皆为泉州显赫巨姓。
留氏已知堂号:以祖坟上刻字为主。
(一)【仑上】:仑上在现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乡仑上地区。其系由福全迁居于此,再分支台湾云林东势乡、褒忠乡。
(二)【福全】:福全在现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福全地区。其系由泉州迁居于此,再分支台湾云林一带。但此堂号之支系有可能和仑上支系同源,因其在台居住地也在云林东势乡。但也有可能系由福全直接来台,因其地名现今还有(上楼)、(下楼)之小地名,和东势乡留氏聚集之月眉村上、下楼之分应有相当关联。
(三)【银同】:银同在现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后炉宫地区。同安旧名银城,属泉州府。是由泉州市迁居于此。于清朝乾隆中期渡海入台,沿淡水河定居台北县三重市后埔地区。
(四)【清源】:清源为泉州府旧名。泉州府以清源山为其地标。现居台湾彰化县鹿港镇、福兴乡之清源堂号族亲为此堂号,是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永和镇旦厝村于清朝乾隆末迁居至此。晋江旦厝,同安亦为清源。
(五)【彭城】:彭城为一古地名。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铜山县一代。【彭城】是留、刘氏的总堂号,现今大陆福建地区留氏宗亲所建祠堂大门上中堂必书写【彭城衍派】,且每户住家也是如此。此堂号之族群在台是居住在台湾云林县北港镇树仔脚顶庄,06年至此地时,听族亲说其为东势分支。
(六)【东海】:『千家姓』中称留氏为东海族。三国时留略曾任东海太守。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今有留水泉族亲其堂号为东海,也是居住云林县东势 乡,但是只此一户且不知源流。
(七)【庆余】:此堂号是为浙籍来台留健、留少峰叔侄记忆中之堂号。是居浙江省青田县,1949年随军居台。
(八)【大明】: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所内(即福全)族亲为此堂号。
(九)【万春】: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族亲为此堂号。
自东汉、三国迄,唐、五代、宋、元、明,留氏家族任文武职官者多达 170余人。可谓簪缨不绝,青紫满门。
择其要者有:
一世祖留因,授官南州刺史。 二世祖留赞,少有胆略,不羁之才,十八岁为中行郎将,补乡亭侯,拜云骑将军。 三世祖留略,赞长子,建兴元年(252)东兴之役,以都尉分守东城,二年迁东海太守,后迁南郡太守。 四世留宪,仕吴为武昌监镇南将军、西陵都军。留虑,为吴水军都督。留云,任水运都督。 八世留冀,仕陈为散骑常侍,广州刺史,征南大将军。 十四世留悌,因有助国功,授蕲州刺史。
十五世留万福,艺兼文武,唐初输诚助国,平窦建德、萧优等,授本州岛刺史。
十六世留丘,仕唐为泰州刺史。
十七世留楚玉,任成都府录事参军。
十八世留锺,授官泉州刺史,“慕泉州清源紫帽山水之胜,卜居于晋江江阴里开元寺西南隅”。是留氏人闽之祖。
二十二世留嵩,唐宣宗时举明经,官至工部员外郎。
二十五世留环,博学善属文。初授福州盐铁判官,封鸿胪寺卿。
二十六世留雄,事闽王,授节度使,赠太傅、鄜州都督。留铉授南州刺史。留镐授亳州支度使,封尚书令。
二十七世留从效,五代南唐元宗封为清源军节度使,泉漳州观察使、累封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晋江王、鄂国公。其兄留从愿,南唐封漳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
二十八世留绍兴,任漳州刺史,赐官殿前都承旨,历授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留绍祺,从愿三子,继鄂国公嗣,宋代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任绵州刺史,行泉州别驾、内外诸军部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监察御史、武骑尉。
三十三世留正,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赠太师,封秦国公。为政清平,有“中兴之相第一”之誉。 三十四世留丙,知常德府、抚州。留硕,承务郎,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
三十五世留元刚,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中奉大夫直院右史。留元英,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授监察御史,迁工部侍郎、宝章阁待制。
四十四世留志淑,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任至浙江右布政使。
四十六世留一龙,字震臣,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留一熊,字敬臣,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贵州副使。
留氏自唐代十八世祖留锺任官来居泉州,就在泉地蕃衍,一千多年来家族在泉地有几次兴衰起落和迁移。 先是
留锺之子留伽、留侃弟兄从晋江迁永春。谱记留伽、留侃“性耽闲逸,适兴溪航,因买庄于桃林村桃源里,遂迁居焉”。
五代时,二十七世祖留从效(906—962)从永春迁晋江。志书云:留从效,永春人,居晋江。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留从效自军伍出身,据有泉、漳二州,南唐封为鄂国公、晋江王。治泉十七年,以俭养民,好贤下士,兴筑刺桐城,发展农业、手工业,鼓励海外交通贸易,促进了泉州的开发和建设,颇得百姓拥戴。他识时顺势,早在宋立国之始,遣人表示归顺。后因患病,被部将陈洪进夺取政权。陈洪进归宋后,宋太祖仍念留从效归顺之德,“敕赐玉带龙衮,子孙世授节钺”。
留从效死后,后人于永春留安的留从效故宅建家庙纪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龙图阁学士陈从易撰《鄂国公庙碑记》,记日:“宋太师鄂国留公有祠在桃源昭善里桃林村,其地乃公古居处也。山日留安,水日流湾,以公故名。公没而祠之焉,仍其旧也,庳隘弗称,岁久寝敝。公子银青厚卿(留绍锜)致政之日,展谒祠下,四顾怆然。乃捐金拓地,宏其规制。深一十七丈四尺,广七丈二尺,中构正堂八楹。东西两庑各六楹。缭以周垣,辟以重门。经始于景德丁未(1007)仲秋朔日,竣工于是年季冬望日……”时过千载,其留安宗祠迄今犹存,不过留安留氏已于元代改为刘氏,故其庙榜额为“刘氏宗祠”。
留氏又一次兴起于三十三世留正(1128—1206)。留正乃从效六世孙,居晋江,因穷困流落广东惠州。应惠州举,绍兴三十年(1160)第进士,历官至右丞相,辅佐孝宗、光宗、宁宗,任职“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宁宗时进封魏国公,任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忠宣。其子恭、丙、篅、硕;其孙元刚、元治、元均、元英、元圭、元崇、元长、元亮皆居官,多有循吏之称。 留正有赐宅在泉州城内开元寺西锦堂坊内塔堂巷,后人于明代建为“忠宣家庙”,祀留从效、留正及明揭阳知县留震龙。
《留氏家谱》记,留氏第三十三代“待时公,字邦直,渐公子,娶赵氏,生二子:汝翼、汝猷,自登进士,子开去福全”。“汝猷公,字大用,待时公次子,登嘉定元年戊辰郑自成榜进士,仕台州县知县,娶洪氏,生一子日景武”。“尚贤公,景武公长子,授承奉郎,生一子日希圣。性乐山水琴棋雅趣,自设海湾日留湾,商船聚货市利”。据此可知,留氏于宋嘉定年间迁一支至晋江十四都福全、溜澳居住。为开发当地最早的姓氏之一。 《晋江县志》记:“古婆庄在十四都横山下,留从效微时负贩过此,时时午食于许媪家。及从效贵,赐媪第宅良田,故名此庄为许婆庄。”依此说法,则留从效未显贵时即居晋江乡间。按民间传说即在十四都留澳(即今金井溜江村),并传有留澳就是因为留氏先来建居而得名的说法。明初建福全所城,留澳留氏住居皆圈入福全城南门内,故留澳留氏又称福全留氏。
留氏在溜澳建有留鄂公庙以祀先祖。《闽书抄》记:“留鄂公从效庙在郡东南留澳,庙后有岩石。淳佑末,一夕晦
冥,巨石忽移置岸上”。该石至今犹存,上刻“飞来石”三
字。 留鄂公庙几经重修,至今犹存。庙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殿建筑面积90平方米,面阔二间,
进深二间,硬山顶。庙内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和梭形石柱。门柱为辉绿岩质,上粗下细,镌刎楷书对联:“神降彭城参日月,忠扶宋室保河山”。庙门口尚存宋代辉绿岩门墩一对、方首石栏杆柱16根和界石碑一通。虽然后来该庙奉祀之神讹称为“广泽尊王”,但古代留下的庙联却明确表示原祀之神为留从效,而且庙后不远处就是《闽书抄》记载的那一方巨石——“飞来石”。金井溜江留鄂公庙 按族谱记载:“敬生公,改顺义,垕公次子,娶周氏,生四子,日甫生、待铭、得铭、征铭。公生于元元统癸酉年(1333),卒于明永乐辛卯年(1411),葬洋下乡后壁灰墓”。“甫生公,改复铭,字从新,号拙翁。敬生公长子,娶王氏,生二子日惠、观、广。公与二弟俱分居福全”。可见元、明时期,陆续有留氏族人迁往溜澳。溜澳留氏于明代人丁颇盛,分上楼、下楼两支,福全城南门内城边建有祠堂一座,“祀鄂公、忠宣公、顺义公三位”。
该祠堂因年久失修圮塌,如今仅存遗址。晋江留氏一族在明代先后有留志淑、留震臣、留敬臣中进一七;留震、留芳、留子陈、留元复、留湛然、留觐光、留维相、留景星中举人,书香功名仍兴未艾。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族人留洪麟主修《留氏家谱》,嘉靖壬辰状元广东人林大钦为作序,称留氏为“泉州巨姓”。 留洪麟作《留氏百代源流歌》三十句,一百二十字,作为留氏字行:“我留启运,放勋肇基。逮迄于今,千派万枝。英豪俊杰,每协昌期。忠贞节孝,世代称奇。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礼智廉能,咸所当知。恩惠信德,亦尔宜施。文章典籍,易乐书诗。殷勤勉励,正直是师。荣宗显祖,富贵由兹。慈祥恺悌,钦敬威仪。淡素敦朴,法度矩规。谋猷嘉善,谨慎维持,寿考炽臧,福禄绵熙。克遵此诵,享获有余。”以“渡江人浙始祖为第一代而为‘我’ 字,第二代而为‘留’字,以次相承,为‘启’为‘运’,至百世不易”。 留氏
历代为官宦者甚众,亦多有因仕宦而定居外地者,见于族谱记载的就有浙江衢州、松阳、兴化、漳州、浙江青田、海口福清、广东增城螺冈、建宁、广东博罗、德化姑青、潮阳玉浦、德化英溪、南安涧埕等支派。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战乱纷纷,复遭“迁界”之变,人民不能安居。溜江留氏多迁往龙湖嵛上,永和旦厝。现溜江村留姓人口不到100人,而龙湖留姓发展到1000人,永和旦厝留姓有700人。 清康熙、乾隆年间,晋江沿海百姓纷纷东渡台湾开拓,留氏迁台者亦不在少数。据调查,在台湾云林县东势乡、褒忠乡、台北县三重市后埔、云林县北港镇、彰化县鹿港镇、高雄县,皆有留氏聚居,现人口有七、八千人。在台湾人口姓氏排名中,留氏列 182位。聚居台地的留氏族人,分别以“福全”、“仑上”、“银同”、 “彭城”、“清源”、“庆余”、“东海”作为堂号。其中“银同”一支迁自嘉禾(即厦门岛),“庆余”一支为浙江丽水县、青田县迁去,其余皆直接迁自晋江。而以堂号“仑上”、“福全”的留氏最多。
《宋书》载,南朝宋有王族刘诞,本为文帝第六子,封广陵王,后以罪被杀,其后被贬为留氏。
又《路史》云:尧有子丹朱,其庶兄名九,封于留。
晋江留氏族谱《留氏世家序录?赐姓源流》则记载:昔帝尧登高山观洪水,一妃袁氏从焉,因见日累累而行,遂有孕而生子,子生七日而左手不开,帝取水噗之,其手乃开,中有八字云:“戴卯玄系,重田在中”。帝日:“天降其子,蕃我苗裔,宜以留为姓,以累为名”。封为留累侯,都徐州彭城县之丰邑。其姓源传说充满神奇的色彩,而且与刘氏得姓的传说相似。故又有留、刘同宗之说。
始祖:尧帝。帝尧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为祁姓,名放勋,号陶唐氏。
赐姓始祖:留累。『戴卯玄系,重田在中』
赐姓地:留县。留,古封国名,始于唐尧时代。其后几经置废,或为邑,或为县,或为国,至隋末并入沛县版图。留城故址,约在沛城东南50里,徐州市西北70里左右,今之沛县五段与铜山县马坡交界一带,东临微山。
古留城。古留城位于夏镇南25公里,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路史》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留国在殷末灭亡,周代为宋国留邑。秦置留县,属泗水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张良为留侯。三国魏,留县属沛国。西晋,属彭城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留县。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省留县入沛县,属徐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古留城没入微山湖。【见江苏沛县志】
留姓同宗姓氏:隋、伊、祁、黎、陶、房、唐、杜、范、刘、傅...等已知约五、六十姓皆为尧裔。(见清张澍着姓氏寻源)。
留氏堂号
留氏总堂号:彭城。留县旧属彭城国、彭城郡。
留氏郡望:(一)会稽。金华旧属会稽郡,而留赞祖孙三代功在三国吴而家族显赫;(二)东海。因留略曾官至东海太守;(三)清源。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晋江恭王,故留氏于宋朝之际皆为泉州显赫巨姓。
留氏已知堂号:以祖坟上刻字为主。
(一)【仑上】:仑上在现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龙湖乡仑上地区。其系由福全迁居于此,再分支台湾云林东势乡、褒忠乡。
(二)【福全】:福全在现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福全地区。其系由泉州迁居于此,再分支台湾云林一带。但此堂号之支系有可能和仑上支系同源,因其在台居住地也在云林东势乡。但也有可能系由福全直接来台,因其地名现今还有(上楼)、(下楼)之小地名,和东势乡留氏聚集之月眉村上、下楼之分应有相当关联。
(三)【银同】:银同在现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后炉宫地区。同安旧名银城,属泉州府。是由泉州市迁居于此。于清朝乾隆中期渡海入台,沿淡水河定居台北县三重市后埔地区。
(四)【清源】:清源为泉州府旧名。泉州府以清源山为其地标。现居台湾彰化县鹿港镇、福兴乡之清源堂号族亲为此堂号,是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永和镇旦厝村于清朝乾隆末迁居至此。晋江旦厝,同安亦为清源。
(五)【彭城】:彭城为一古地名。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铜山县一代。【彭城】是留、刘氏的总堂号,现今大陆福建地区留氏宗亲所建祠堂大门上中堂必书写【彭城衍派】,且每户住家也是如此。此堂号之族群在台是居住在台湾云林县北港镇树仔脚顶庄,06年至此地时,听族亲说其为东势分支。
(六)【东海】:『千家姓』中称留氏为东海族。三国时留略曾任东海太守。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今有留水泉族亲其堂号为东海,也是居住云林县东势 乡,但是只此一户且不知源流。
(七)【庆余】:此堂号是为浙籍来台留健、留少峰叔侄记忆中之堂号。是居浙江省青田县,1949年随军居台。
(八)【大明】: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所内(即福全)族亲为此堂号。
(九)【万春】: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族亲为此堂号。
自东汉、三国迄,唐、五代、宋、元、明,留氏家族任文武职官者多达 170余人。可谓簪缨不绝,青紫满门。
择其要者有:
一世祖留因,授官南州刺史。 二世祖留赞,少有胆略,不羁之才,十八岁为中行郎将,补乡亭侯,拜云骑将军。 三世祖留略,赞长子,建兴元年(252)东兴之役,以都尉分守东城,二年迁东海太守,后迁南郡太守。 四世留宪,仕吴为武昌监镇南将军、西陵都军。留虑,为吴水军都督。留云,任水运都督。 八世留冀,仕陈为散骑常侍,广州刺史,征南大将军。 十四世留悌,因有助国功,授蕲州刺史。
十五世留万福,艺兼文武,唐初输诚助国,平窦建德、萧优等,授本州岛刺史。
十六世留丘,仕唐为泰州刺史。
十七世留楚玉,任成都府录事参军。
十八世留锺,授官泉州刺史,“慕泉州清源紫帽山水之胜,卜居于晋江江阴里开元寺西南隅”。是留氏人闽之祖。
二十二世留嵩,唐宣宗时举明经,官至工部员外郎。
二十五世留环,博学善属文。初授福州盐铁判官,封鸿胪寺卿。
二十六世留雄,事闽王,授节度使,赠太傅、鄜州都督。留铉授南州刺史。留镐授亳州支度使,封尚书令。
二十七世留从效,五代南唐元宗封为清源军节度使,泉漳州观察使、累封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晋江王、鄂国公。其兄留从愿,南唐封漳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
二十八世留绍兴,任漳州刺史,赐官殿前都承旨,历授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留绍祺,从愿三子,继鄂国公嗣,宋代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任绵州刺史,行泉州别驾、内外诸军部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监察御史、武骑尉。
三十三世留正,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赠太师,封秦国公。为政清平,有“中兴之相第一”之誉。 三十四世留丙,知常德府、抚州。留硕,承务郎,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
三十五世留元刚,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中奉大夫直院右史。留元英,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授监察御史,迁工部侍郎、宝章阁待制。
四十四世留志淑,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任至浙江右布政使。
四十六世留一龙,字震臣,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留一熊,字敬臣,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贵州副使。
留氏自唐代十八世祖留锺任官来居泉州,就在泉地蕃衍,一千多年来家族在泉地有几次兴衰起落和迁移。 先是
留锺之子留伽、留侃弟兄从晋江迁永春。谱记留伽、留侃“性耽闲逸,适兴溪航,因买庄于桃林村桃源里,遂迁居焉”。
五代时,二十七世祖留从效(906—962)从永春迁晋江。志书云:留从效,永春人,居晋江。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留从效自军伍出身,据有泉、漳二州,南唐封为鄂国公、晋江王。治泉十七年,以俭养民,好贤下士,兴筑刺桐城,发展农业、手工业,鼓励海外交通贸易,促进了泉州的开发和建设,颇得百姓拥戴。他识时顺势,早在宋立国之始,遣人表示归顺。后因患病,被部将陈洪进夺取政权。陈洪进归宋后,宋太祖仍念留从效归顺之德,“敕赐玉带龙衮,子孙世授节钺”。
留从效死后,后人于永春留安的留从效故宅建家庙纪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龙图阁学士陈从易撰《鄂国公庙碑记》,记日:“宋太师鄂国留公有祠在桃源昭善里桃林村,其地乃公古居处也。山日留安,水日流湾,以公故名。公没而祠之焉,仍其旧也,庳隘弗称,岁久寝敝。公子银青厚卿(留绍锜)致政之日,展谒祠下,四顾怆然。乃捐金拓地,宏其规制。深一十七丈四尺,广七丈二尺,中构正堂八楹。东西两庑各六楹。缭以周垣,辟以重门。经始于景德丁未(1007)仲秋朔日,竣工于是年季冬望日……”时过千载,其留安宗祠迄今犹存,不过留安留氏已于元代改为刘氏,故其庙榜额为“刘氏宗祠”。
留氏又一次兴起于三十三世留正(1128—1206)。留正乃从效六世孙,居晋江,因穷困流落广东惠州。应惠州举,绍兴三十年(1160)第进士,历官至右丞相,辅佐孝宗、光宗、宁宗,任职“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宁宗时进封魏国公,任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忠宣。其子恭、丙、篅、硕;其孙元刚、元治、元均、元英、元圭、元崇、元长、元亮皆居官,多有循吏之称。 留正有赐宅在泉州城内开元寺西锦堂坊内塔堂巷,后人于明代建为“忠宣家庙”,祀留从效、留正及明揭阳知县留震龙。
《留氏家谱》记,留氏第三十三代“待时公,字邦直,渐公子,娶赵氏,生二子:汝翼、汝猷,自登进士,子开去福全”。“汝猷公,字大用,待时公次子,登嘉定元年戊辰郑自成榜进士,仕台州县知县,娶洪氏,生一子日景武”。“尚贤公,景武公长子,授承奉郎,生一子日希圣。性乐山水琴棋雅趣,自设海湾日留湾,商船聚货市利”。据此可知,留氏于宋嘉定年间迁一支至晋江十四都福全、溜澳居住。为开发当地最早的姓氏之一。 《晋江县志》记:“古婆庄在十四都横山下,留从效微时负贩过此,时时午食于许媪家。及从效贵,赐媪第宅良田,故名此庄为许婆庄。”依此说法,则留从效未显贵时即居晋江乡间。按民间传说即在十四都留澳(即今金井溜江村),并传有留澳就是因为留氏先来建居而得名的说法。明初建福全所城,留澳留氏住居皆圈入福全城南门内,故留澳留氏又称福全留氏。
留氏在溜澳建有留鄂公庙以祀先祖。《闽书抄》记:“留鄂公从效庙在郡东南留澳,庙后有岩石。淳佑末,一夕晦
冥,巨石忽移置岸上”。该石至今犹存,上刻“飞来石”三
字。 留鄂公庙几经重修,至今犹存。庙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殿建筑面积90平方米,面阔二间,
进深二间,硬山顶。庙内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和梭形石柱。门柱为辉绿岩质,上粗下细,镌刎楷书对联:“神降彭城参日月,忠扶宋室保河山”。庙门口尚存宋代辉绿岩门墩一对、方首石栏杆柱16根和界石碑一通。虽然后来该庙奉祀之神讹称为“广泽尊王”,但古代留下的庙联却明确表示原祀之神为留从效,而且庙后不远处就是《闽书抄》记载的那一方巨石——“飞来石”。金井溜江留鄂公庙 按族谱记载:“敬生公,改顺义,垕公次子,娶周氏,生四子,日甫生、待铭、得铭、征铭。公生于元元统癸酉年(1333),卒于明永乐辛卯年(1411),葬洋下乡后壁灰墓”。“甫生公,改复铭,字从新,号拙翁。敬生公长子,娶王氏,生二子日惠、观、广。公与二弟俱分居福全”。可见元、明时期,陆续有留氏族人迁往溜澳。溜澳留氏于明代人丁颇盛,分上楼、下楼两支,福全城南门内城边建有祠堂一座,“祀鄂公、忠宣公、顺义公三位”。
该祠堂因年久失修圮塌,如今仅存遗址。晋江留氏一族在明代先后有留志淑、留震臣、留敬臣中进一七;留震、留芳、留子陈、留元复、留湛然、留觐光、留维相、留景星中举人,书香功名仍兴未艾。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族人留洪麟主修《留氏家谱》,嘉靖壬辰状元广东人林大钦为作序,称留氏为“泉州巨姓”。 留洪麟作《留氏百代源流歌》三十句,一百二十字,作为留氏字行:“我留启运,放勋肇基。逮迄于今,千派万枝。英豪俊杰,每协昌期。忠贞节孝,世代称奇。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礼智廉能,咸所当知。恩惠信德,亦尔宜施。文章典籍,易乐书诗。殷勤勉励,正直是师。荣宗显祖,富贵由兹。慈祥恺悌,钦敬威仪。淡素敦朴,法度矩规。谋猷嘉善,谨慎维持,寿考炽臧,福禄绵熙。克遵此诵,享获有余。”以“渡江人浙始祖为第一代而为‘我’ 字,第二代而为‘留’字,以次相承,为‘启’为‘运’,至百世不易”。 留氏
历代为官宦者甚众,亦多有因仕宦而定居外地者,见于族谱记载的就有浙江衢州、松阳、兴化、漳州、浙江青田、海口福清、广东增城螺冈、建宁、广东博罗、德化姑青、潮阳玉浦、德化英溪、南安涧埕等支派。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战乱纷纷,复遭“迁界”之变,人民不能安居。溜江留氏多迁往龙湖嵛上,永和旦厝。现溜江村留姓人口不到100人,而龙湖留姓发展到1000人,永和旦厝留姓有700人。 清康熙、乾隆年间,晋江沿海百姓纷纷东渡台湾开拓,留氏迁台者亦不在少数。据调查,在台湾云林县东势乡、褒忠乡、台北县三重市后埔、云林县北港镇、彰化县鹿港镇、高雄县,皆有留氏聚居,现人口有七、八千人。在台湾人口姓氏排名中,留氏列 182位。聚居台地的留氏族人,分别以“福全”、“仑上”、“银同”、 “彭城”、“清源”、“庆余”、“东海”作为堂号。其中“银同”一支迁自嘉禾(即厦门岛),“庆余”一支为浙江丽水县、青田县迁去,其余皆直接迁自晋江。而以堂号“仑上”、“福全”的留氏最多。
中華留氏宗親會
Chinese Liu's Grand Family Association
家族和气,宗群和睦,实现全球留氏宗亲的大统一、大交流、大合作,振兴留氏家族,是中华留氏宗亲会追求的目标!
各位宗亲在本会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发言要文明、理性,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留氏家族至今(2017年)有4303年的历史了,我是尧帝第135代子孙,清源祖谱第59代,青田族谱第31代!
《青田留氏宗谱》修谱咨询
微信专号:chineselius
QQ专号:860166840
留氏宗亲网:lszqw.lingd.cc
联系电话:1323-578-8008留春量
Chinese Liu's Grand Family Association
家族和气,宗群和睦,实现全球留氏宗亲的大统一、大交流、大合作,振兴留氏家族,是中华留氏宗亲会追求的目标!
各位宗亲在本会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发言要文明、理性,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留氏家族至今(2017年)有4303年的历史了,我是尧帝第135代子孙,清源祖谱第59代,青田族谱第31代!
《青田留氏宗谱》修谱咨询
微信专号:chineselius
QQ专号:860166840
留氏宗亲网:lszqw.lingd.cc
联系电话:1323-578-8008留春量
留姓留言,我的家在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乡,兄弟十个,留昆明 留学义 留拥军 留学忠 留大学 留建新 留凤鸣 留志强 留刚 留大海.....姐妹五个, 留传鳯 留风琴 留风华 留风敏 留风英......我上辈是国字辈,我是大字辈,我儿子是作字辈,希望留姓家族想了解族谱概况的与我联系,固始县武庙乡留志强13137616899,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文晖路15号0757-2291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