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赫舍里氏
赫舍里是满语的汉文音译。
“赫舍里哈拉”,汉语义为姓“赫舍里”,或“赫舍里”氏。
一、“赫舍里”姓氏起源:
赫舍里——河名,因以为姓,是满族一姓氏;
另有说赫舍里——古部落(部族)名而取为姓;
两说出处不是一源,前者出于清朝“八旗氏族通谱”,后者是其他史述所写,未查到两说之各自根原,当都有其所据,应该都对;
HXR联想:古代有一个部落,住在赫舍里河边,就以赫舍里为部落名;后来这部落的人逐渐增多,向外分迁,所到之处就以[“赫舍里”部落的人]代表家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赫舍里哈拉一个“大家族”。
赫舍里是个古老的满族姓,有文字记载可上朔至金朝。辽,金,宋时代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金史载译为“纥石烈”氏。赫舍里——金朝时译为“纥石烈”,大清时代有写为“黑(读赫)舍利”“赫舍哩”等不同写法,“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统一译为“赫舍里”,作为满洲之统一写法,自是族内外通用之。还有人保留原习惯写法,今后合当统一,以免误为别姓。如想区别于别支可在相关文件内注名祖源支系。
满语里有“哈拉”,“穆昆”,“乌克孙”,“噶尔干”,“包”;都含有家族的意义。“哈拉”可理解为老氏族,义指最早的姓;同哈拉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哈拉是非血缘组织实体,即有可能是同姓(哈拉)不同宗;但由于历史深远已很难查考同“哈拉”之中到底谁是谁的同宗,现代只能认“同姓”,是否“同宗”,要凭祖谱查寻。而“穆昆”,“乌克孙”,“噶尔干”,“包”必然有血缘关系;绝对是同宗。“穆昆”指同姓同宗兄弟称为族,可理解为新氏族,是同一血缘的同宗。“穆昆”有“穆昆达”是族长的意思,“穆昆达”是同姓兄弟中的一个核心领袖人物,一般为同宗家族中长支长孙;也实行同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担任族长;“噶尔干”指同族;“乌克孙”义指家族;“包”义指家庭;
赫舍里河究于何处?今名为什么河?赫舍里氏历史朔源等等,待考;
二、“赫舍里”有满洲与蒙古两大姓
下写作满洲赫舍里氏和蒙古赫舍里氏。
(2-1)满洲赫舍里氏有许多家族,赫舍里氏虽不是满洲10大姓之内,但家族在清朝为官者颇众,列“八旗氏族通谱”(有官衔)者达数百人,仅少于瓜尔佳氏。
满洲赫舍里氏分原姓赫舍里氏、赐姓“赫舍里”氏;
(2-1-1)满洲原姓赫舍里氏
世代居住于都英额(又写作多英额)、和多穆哈连、齐谷、哈达、叶赫、辉发等地方;属建州女真部(建州五部与长白山三部)、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地带;大致在今辽宁省东部,北部;吉林省南部,东部,长白山、英额岭、哈达岭,白河、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流域一带;部分地区古今对照列如下。
建州五部:苏克苏护河部(当时曰萨尔浒城,今辽宁省苏子河流域,抚顺附近)、浑河部(今抚顺浑河)、完颜部(长白山,今吉林省东部和龙县境内)、董(栋)鄂部(今辽宁省宽甸东)、哲陈部;
长白山三部:鸭录江部,朱舍里部(乌苏里城),纳殷部(松花江上源);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今吉林市北有乌拉古城),哈达部(见哈达城),辉发部(见辉发古城),叶赫部(见叶赫古城);
叶赫:古城,明朝叫北关,在威远堡北60里。在今吉林省四平市南部(辽宁省开原东北方)有叶赫河(原称大清河)及地名叶赫镇。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叶赫满族自制镇境内有两座叶赫古城。
哈达城:明朝叫南关(广顺关外)。康乾盛世地图集中哈达城、叶赫城位于东辽河南与清河北地带,哈达城在叶赫城西方(实为南边);“亦失哈达”(依车哈达即“新”哈达城)今辽宁省西丰县境内;一说开原东140里哈达河(今小清河)北岸。哈达老城在开原东65里的南城子。
辉发古城在今吉林省东南部辉南县境内;
(2-1-2)满洲赐姓赫舍里氏:
额尔德尼巴克什(1581—1623);满洲,正黄旗,世居都英额;原姓“纳喇”氏;清太祖赐名“巴
克什”,任立法典作书大臣,授副将世职。清太宗文皇帝諭为一代杰出之人;清世祖章皇帝謚“文成”。1599年独任创制满文成功,是满洲文字之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諭旨入“大学士希福”宗族,赐姓“赫舍里”。
“额尔德尼巴克什”的后裔有“班的”于康熙26年驻防由北京迁辽宁岫岩(今岫岩满族自治县)。
班的:赐姓赫舍里;佛满洲,镶红旗,得喜牛录;京旗镶黄,京兵领催。后世取赫舍里第一字音姓何,留下龙宝峪何氏家族。由始迁祖班的至今已传一十六代,五大干支、8续支;族内当世人口约2500多人。龙宝峪何氏家族族长大门上曾悬挂“昔受皇封”匾额以志。
(2-2) 蒙古赫舍里氏家族有
1、隸满洲旗分蒙古一姓赫舍里,世居库坤果尔地方。
玛济根:镶黄旗,其孙伊洛纳任护军校(雍政13年)。
2、定受:雍政时镶兰旗蒙古都统;
3、伊拜:顺治时正兰旗蒙古都统;
三、赫舍里氏各宗: 待续
赫舍里是满语的汉文音译。
“赫舍里哈拉”,汉语义为姓“赫舍里”,或“赫舍里”氏。
一、“赫舍里”姓氏起源:
赫舍里——河名,因以为姓,是满族一姓氏;
另有说赫舍里——古部落(部族)名而取为姓;
两说出处不是一源,前者出于清朝“八旗氏族通谱”,后者是其他史述所写,未查到两说之各自根原,当都有其所据,应该都对;
HXR联想:古代有一个部落,住在赫舍里河边,就以赫舍里为部落名;后来这部落的人逐渐增多,向外分迁,所到之处就以[“赫舍里”部落的人]代表家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赫舍里哈拉一个“大家族”。
赫舍里是个古老的满族姓,有文字记载可上朔至金朝。辽,金,宋时代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金史载译为“纥石烈”氏。赫舍里——金朝时译为“纥石烈”,大清时代有写为“黑(读赫)舍利”“赫舍哩”等不同写法,“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统一译为“赫舍里”,作为满洲之统一写法,自是族内外通用之。还有人保留原习惯写法,今后合当统一,以免误为别姓。如想区别于别支可在相关文件内注名祖源支系。
满语里有“哈拉”,“穆昆”,“乌克孙”,“噶尔干”,“包”;都含有家族的意义。“哈拉”可理解为老氏族,义指最早的姓;同哈拉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哈拉是非血缘组织实体,即有可能是同姓(哈拉)不同宗;但由于历史深远已很难查考同“哈拉”之中到底谁是谁的同宗,现代只能认“同姓”,是否“同宗”,要凭祖谱查寻。而“穆昆”,“乌克孙”,“噶尔干”,“包”必然有血缘关系;绝对是同宗。“穆昆”指同姓同宗兄弟称为族,可理解为新氏族,是同一血缘的同宗。“穆昆”有“穆昆达”是族长的意思,“穆昆达”是同姓兄弟中的一个核心领袖人物,一般为同宗家族中长支长孙;也实行同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担任族长;“噶尔干”指同族;“乌克孙”义指家族;“包”义指家庭;
赫舍里河究于何处?今名为什么河?赫舍里氏历史朔源等等,待考;
二、“赫舍里”有满洲与蒙古两大姓
下写作满洲赫舍里氏和蒙古赫舍里氏。
(2-1)满洲赫舍里氏有许多家族,赫舍里氏虽不是满洲10大姓之内,但家族在清朝为官者颇众,列“八旗氏族通谱”(有官衔)者达数百人,仅少于瓜尔佳氏。
满洲赫舍里氏分原姓赫舍里氏、赐姓“赫舍里”氏;
(2-1-1)满洲原姓赫舍里氏
世代居住于都英额(又写作多英额)、和多穆哈连、齐谷、哈达、叶赫、辉发等地方;属建州女真部(建州五部与长白山三部)、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地带;大致在今辽宁省东部,北部;吉林省南部,东部,长白山、英额岭、哈达岭,白河、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流域一带;部分地区古今对照列如下。
建州五部:苏克苏护河部(当时曰萨尔浒城,今辽宁省苏子河流域,抚顺附近)、浑河部(今抚顺浑河)、完颜部(长白山,今吉林省东部和龙县境内)、董(栋)鄂部(今辽宁省宽甸东)、哲陈部;
长白山三部:鸭录江部,朱舍里部(乌苏里城),纳殷部(松花江上源);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今吉林市北有乌拉古城),哈达部(见哈达城),辉发部(见辉发古城),叶赫部(见叶赫古城);
叶赫:古城,明朝叫北关,在威远堡北60里。在今吉林省四平市南部(辽宁省开原东北方)有叶赫河(原称大清河)及地名叶赫镇。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叶赫满族自制镇境内有两座叶赫古城。
哈达城:明朝叫南关(广顺关外)。康乾盛世地图集中哈达城、叶赫城位于东辽河南与清河北地带,哈达城在叶赫城西方(实为南边);“亦失哈达”(依车哈达即“新”哈达城)今辽宁省西丰县境内;一说开原东140里哈达河(今小清河)北岸。哈达老城在开原东65里的南城子。
辉发古城在今吉林省东南部辉南县境内;
(2-1-2)满洲赐姓赫舍里氏:
额尔德尼巴克什(1581—1623);满洲,正黄旗,世居都英额;原姓“纳喇”氏;清太祖赐名“巴
克什”,任立法典作书大臣,授副将世职。清太宗文皇帝諭为一代杰出之人;清世祖章皇帝謚“文成”。1599年独任创制满文成功,是满洲文字之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諭旨入“大学士希福”宗族,赐姓“赫舍里”。
“额尔德尼巴克什”的后裔有“班的”于康熙26年驻防由北京迁辽宁岫岩(今岫岩满族自治县)。
班的:赐姓赫舍里;佛满洲,镶红旗,得喜牛录;京旗镶黄,京兵领催。后世取赫舍里第一字音姓何,留下龙宝峪何氏家族。由始迁祖班的至今已传一十六代,五大干支、8续支;族内当世人口约2500多人。龙宝峪何氏家族族长大门上曾悬挂“昔受皇封”匾额以志。
(2-2) 蒙古赫舍里氏家族有
1、隸满洲旗分蒙古一姓赫舍里,世居库坤果尔地方。
玛济根:镶黄旗,其孙伊洛纳任护军校(雍政13年)。
2、定受:雍政时镶兰旗蒙古都统;
3、伊拜:顺治时正兰旗蒙古都统;
三、赫舍里氏各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