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多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5/11/3 12:14:00
0字 评价:0
  

多 
①姓苑:商时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②寰宇记:汉时有多军之后。唐时坦丘郡六姓,一曰多姓。
③姓氏考略:云南省夷姓亦有多姓,系剁姓所改。
④千家姓:丹阳族。


  

附记:关于多氏来历的考证
  据姓氏资料显示,多姓在商时有多父鼎,多姓始此。汉时有多军之后。唐时坦丘郡六姓,一曰多姓。云南省夷姓亦有多姓,系剁姓所改。郡望为丹阳郡。在姓氏人数中排名第920名。
  家谱有《多氏家乘》,清代多景祺等编,清道光九年(1829)多氏自厚堂家刊本,共四册。现存于中央民族学院。( 注:谱初修於清顺治间,为七世祖多嘉桢等修),现家谱分为两册,第一册   为民国二年以前五修合成本,后一册为二OO年 阜城多氏后人修订。
  关于商代多父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关于他的任何资料。关于汉代多军,我查了一些资料,《史记》及《汉书》载,原系汉武帝时东越国一名将军,在武帝元封元年,反抗汉朝时,汉武帝派兵讨伐,多军弃军投降汉朝,被封为无锡候。(背景资料附后)
  多军做为无锡侯,自然到了江苏无锡,成为当地最高首领。到了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因为武帝巫蛊事件牵连,多军的儿子多卯获罪,无锡做为候国的地位被废除,复置无锡县。而无锡一带,离三国和隋唐时期丹阳郡(南京)属地很近,加之古代地域大小不清,郡望之说又兴起于南北朝到唐代,所以多氏丹阳郡可认为是多军之后。也就是说,多氏起源于福建广东东部,后迁至江苏无锡一带。
  关于宋代多岳,仅查得宋代名士费德厚写的一首《多岳先生祠》,其它不详。其词为:天荒初破起乡风,东普声名日愈隆。回想国人矜式处,先生功倍蜀文翁。
  关于唐代坦丘郡六姓,一姓为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坦丘郡在什么地方,姓多的为什么能成为六大姓之一,其资料还没有查到。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无坦丘郡记载,但查到有一地叫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下领4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在北齐时废。查不出在唐朝时与多姓关系,今天在河南清丰县的多姓为明朝时多河北阜城迁去的。
  至于后来宋代中叶,多氏后人迁到了陕西渭南,中间过程暂无考证。但从家谱上可以得到佐证。
  多宏安(即多弘安,在清康熙年间先后任广东省灵山县知县、奉天府承德县知县、陕西延安府同知兼靖边郡丞、山吁河务郡承、江南淮安府同知、临安知府靳大司马、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淮阳道)在族兄多象谦(字尊光,号怀凌,敕赠文林郎,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其文章为一代文坛领军人物)与夫人倪孺人合墓时,为之作铭,在碑文上有如是几句:“我家得姓受氏源远流长,自汉封候以来,宗族实繁于秦中,若在埠昌(阜城),则从初迁始祖上溯,以建我兄弟,仅八世。”而在汉代多姓封候者公多军一人,可见渭南多氏是从汉代无锡、丹阳郡迁到秦中,即陕西渭南。至于什么时候过去的,现不得考证。
  关于在陕西渭南的情况,从原来的多家祠堂灵台牌位上记述可以得知,陕西多家可以追溯的始祖为多彦礼及妻姚氏,其以下有十人名讳,分别是多才兴、当伯道,蛮达达、天仲名、毛彦才、多道明、虎得林、多远、多、都文秀、多复礼。其中有一半的人不再姓多,改姓他姓,原因不详,但蛮达达、都文秀等人,可推断是在元朝期间,与当权的蒙人关系密切,被赐姓蒙姓。另灵台记载,贵祖以下有六人名讳不知详情,其中一人名多七,按当时军队的花名册,他在明洪武四年,因为四丁抽一的政策,被抽充为城都府右卫军,在明正德九年,改调到顺天府武功右卫巾帽局。另有三十二人,只存名讳,不知世系,只知其中一人叫高经,住在西安三桥镇,现在这个地方仍然存在,在西安市西北,西宝高速公路入口处。
  在灵台上,其它只存名讳,不知世系的还有六十人,其中一人名多珩,当过夏邑训导。
  在可以勉强考查出世系的人中,按灵台可排出一到十三世,第一世为从善,曾当过寿官;二世宣,是个生员;五世多岩,任寿官;六世多玉,任城都教授;七世多学,任城都经历;八世多允中,任新乐知县,八世多建中,任兰州教授;九世多名臣,任崞县县丞;九世多宗臣、多盖臣,是庠生,多侨臣,是武生;十世多大受,号敬修,任(名+隹)州教授;十世多大任,号元贵,任占化县知县;十世多大祚,号永锡,任南宫县县丞;十一世多秉枢,是个拔贡生。这些人的世系估计也是从明永乐年间往下排的。
  在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先祖多贵的夫人王氏率四子从陕西渭南迁河间府阜城县建桥屯三甲籍,开始了当今《多氏家乘》记述的时代。
  关于河南清丰县多氏的来历,据《清丰多氏家乘》载,是在阜城的三世一支(失讳),在明朝中叶,因当时亡早,由一位老太太带着两个儿子,由当时的河间府阜城县建桥屯逃亡到大名府清丰县城东南四十五里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多家新庄。但由于这一支没有带做好续家谱的工作,第一至五世的名字全部无法考证,后人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后来在康熙二十年,有一位阜城县叫多登龙庠生在山左其村教书,与多家新庄相邻,发现这儿有一批姓多的人,十分惊异,于是考查这个村庄的祖坟墓地,按上面的记述进行推理,得于确认多登龙与多家新庄的七世宗人同辈份,雍正四年二月,由宗长中书公多鹿卿开始续修家谱,由于前五世失讳,只好从第五世续起,并由七世宗人多世琬(庠生)作序。
  冠县东大近村多氏来历,据家谱载,其始祖为清丰县三世第五门一支,因当时亡早,始祖妣率二子从清丰迁到冠县城东北二十里大近村。也就是说冠县一世始祖为清丰县的三世、阜城县的五世,从这儿来讲,现清丰县的二十二世,为阜城县的第二十四世,是冠县的第二十世。
现阜城县多氏已经繁衍至第二十五世,河南清丰县至第二十二世(从阜城论为第二十四世),冠县至第二十六世(从阜城论为第三十世)。当然,这一切,都是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阜城始祖多贵妣率四子从陕西渭南迁至河间府阜城县建桥屯三甲民籍算起。
   现多姓集中分布于河北阜城县、河北霸州、河南清丰、淅川等县、山东冠县,北京等地。


  


                   二OO五年十一月二日  多剑华考证于保定


  

 


  

多氏名人:


  

  1、多弘安(即宏安),字君修,别号畏奄。排行第三。生于明天启癸亥年六月禄十日卯时,卒于康熙壬午年八月禄四日申时,享年八十岁。妻何氏,比多弘安小两岁,享年七十三岁。
多弘安,生来聪明伶俐,才能过人,到二十岁时,就居于同龄人之首。他以古今德业为己任,受到当地名士何老先生的器重,并将女儿嫁给他。
  康熙六年,多弘安在受业于学宪朱公后,在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并在廷试中被康熙钦点为第一名,派到广东灵山县当知县。他在钦点状元后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对上任后的作为进行了反思,感到责任重大。在上任之前,他将村里学校进行了修葺。
  十年后,多弘安因业绩突出,又被升为位置重要的奉天府承德县县令。承德在当时属于比较难治理的地方,因在一辈子脚下,各种恶势力比较多,仗着关系胡作非为。他为了分别好坏,进行轻重合适的处理,费了很多脑筋。后来,康熙皇帝谒拜东陵,巡狩东北各省,并考查各地官员的政绩,多弘安受到的评价最高,并因为抓获了辽阳的重大逃犯篆获有功,升任陕西延安靖边郡丞,负责陇西一带防务。在任期间,他为了保住这块战乱比较多(蒙古葛尔旦部常常儿南下滋扰)的地方的平安,在内部部署了重兵,在外死死控制住险隘,这些,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是文武兼备、处事冷静的人是不能办到的。他协同在当地镇守的将军一起,认真地清算军饷,杜绝克扣军饷的事情发生,士兵们对此很是赞赏,纷纷传颂多弘安的好处。
  任职期间,突然老家来了让人悲痛的消息,弘安的母亲去世,按当时规矩,不管官多大,双亲去世,必须卸任回家办理丧事,守孝三年,他也不例外。三年后,守孝期满,他补为山吁河务郡承,就是管理河务的官职。他与河宪靳大司马一起,殚精竭虑,仔细筹划,加固堤防,加高河堰,以约束淮河泛滥,挡住黄河的灾害,并且下力疏通了运河,建了有用的闸口,将河中的淤泥流沙进行清理,使水流顺畅,让河埠头进行办料,让员役们栽上柳树,巩固堤防,各种问题都消灭了。巳未年,康熙南巡,视查河务。询问河宪,河宪回忆起当时加固河堤的情况,记得多弘安是河间府人氏(当时阜城属河间辖地),曾经当过辽东令,功勋卓著。康熙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他由当时的淮郡升为临安知府靳大司马,并以河工任务重,催钱粮比较难为由,留他以郡守的职务监理河务事宜。
  壬戍年,奉康熙特旨,升任淮阳道。弘安任河漕时,严以律己,船工等人都受到了恩惠,做到了不让一个因公事停留,他治理河务,对河工们赏罚分明,注重鼓舞士气,五年间河流没有发生任何祸患。
  乙丑年,他由淮阳道升任安徽按察司。他检查各种案件,秉公了结。所辖七郡三州没有一个冤狱。戊辰年,楚地皖城发生叛乱,多弘安处置得当,无不惧怕他的威严,怀念他的恩德。
巳已年,怨升任江西布政司护理总河部院印,于是钱粮解费、各郡邑的馈赠一文不取,洪都一带的士绅都称他有古大夫之风。无奈的是,他与当事者意见不一致,导致了仕途的终结。
  宏安生有四子:时瑗(拔贡生候补主政)、时珍(丁卯科解元,内阁中书)、时存(贡生,候选县丞)、时琦(陕州知州)。


  

  另《清史稿-列传七十二》载
  多弘安,字君修,直隶阜城人。顺治五年,选拔贡生。康熙初,授广东灵山知县。兵后荒残,居无衙舍。弘安请免积年逋赋,招抚流移,捐给牛种,民得安耕稼。葺城垣,创学宫,缮官廨,捕除盗贼,灵山大治,士民刊石纪其绩。七年,迁奉天承德知县。旗、民抗法者,送部惩治,皆慑服。十年,擢陕西延安靖边同知。十六年,补江南淮安山盱河务同知。时高堰长堤溃决,淮水注宝应、高邮,不复出清口敌黄。黄水直注里河,运道淤浅,复随淮入堰,无由会清口下云梯关入海,近海口尽淤垫。弘安与河督靳辅筹策筑高堰,束淮敌黄,治烂泥浅诸故道,导清水入里河,运道乃通。修筑两岸及河口清江大闸,与淮工相表里。清河达云梯关数百里,葭苇榛芜,壅塞故道。用以水攻沙法,塞周桥、高涧诸闸,使清淮无旁泄,蓄全力攻积沙。十七年,大雨,淮盛涨,与黄并入海。治淮、治黄、治运,并收成效。十九年,擢淮安知府。二十年,擢淮扬道。二十四年,擢安徽按察使。时方议浚下河、治高堰。弘安入觐,疏陈:“高堰宜急治,无论下河开浚与否。治堰法,砌石先安地钉,湖底水深,费帑甚繁。如用板若扫,水势荡掣,尤易摧残。惟密钉排椿,内实以碎石,庶可敌风浪,省金钱。十馀年后,黄河刷深,则湖、河水俱卑,高堰既固,下河亦渐就理。”二十八年,迁江西布政使,乞归。后值黄、运两河溃溢,起用弘安。会病卒,祀灵山名宦。


  

  另《清史稿-列传六十二中》:傅腊塔,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自笔帖式授内阁中书,迁侍读。康熙 十九年,授山东道御史,有声台中。二十五年,出为陕西布政使。二十六年,擢左 副都御史,迁工部侍郎。二十七年,偕侍郎多奇往云南按提督万正色与总兵王珍互 讦事。谳实,正色、珍俱论罪有差。调吏部,授两江总督。陛辞,上谕曰:“尔当 洁己奉公,督两江无如于成龙者,尔效之可矣!”傅腊塔至官,清弊政,斥贪墨, 谳狱尤明慎。赣县民诉知县刘瀚芳私徵银米十馀万,并蠹役不法。傅腊塔因劾布政 使多弘安、按察使吴延贵、赣南道锺有德於吏役婪赃不速勘,复从轻拟,曲为庇护, 弘安、延贵、有德并坐罢。


  

  2、多嘉祯。七世祖。据《隐逸传》及《纪功免差碑记》和《多氏家乘》记载,多嘉祯,字启明,是阜城(清代称阜昌或阜邑)的增生,是多宏安的叔叔。他天姿聪颖,文武全才,对经商、政治时务、星象学、兵法、占卜都有比较深的研究。可是他不愿出仕为官,而乐于在乡野田间为生,教书育人。
  明崇祯年间,曾两度降圣旨,三次派人,请他出来当官,乡里都非常羡慕,但都被他坚辞不受。后来,崇祯皇帝派使臣何腾蛟前来再三敦请,他才答应前往京都廷见,并向崇祯献了三条策略,都切中时弊,皇上当面让他当大司寇,他还是力辞。据说,明朝二百多年间,以处士身份,这样应天子诏的,只有两位,另一位叫吴兴弼,可是吴兴弼没有建下什么功勋,由此可见,多嘉祯建言三条国策,是有很大业绩的,但明朝气数已尽,无论是谁也难以挽救了。
  清世祖章皇帝,即顺治皇帝建立清朝后,革故鼎新,休养生息,久经战乱的百姓人心思定。但这时,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仍有人趁火打劫,拉起队伍,到处烧杀抢夺、滋扰百姓,参与其中的人也大多是鼠偷狗盗之辈。顺治六年,在任邱县的一个叫-发的土生土长的盗寇,从东北方向向建桥进犯。多嘉祯由于学行兼优,受到乡亲拥戴,他把乡里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操练,在村过挖下壕沟,设下埋伏,凡闯过沟的贼人一律斩杀,杀死贼人首领多人,救回多名妇女,贼人恐惧建桥,于是插木为界,表示永不犯境。县令听闻后,又请他到县里共同谋划军机防务,贼人也就不敢再打阜城的主意。后来邻县的男女百姓都跑到阜城躲避灾祸,因此,救活了万余人。事后,人们评论,阜城能够保全,虽然有县官的威德,但主要还是有赖于多嘉祯的努力。后来,朝廷发兵剿灭了匪军,县令张昌祚复查户口,安发论功,写成了较为详细的奏折,上报朝廷。但多嘉祯尽力推功,不愿让写上自己的名字。阜城的军民众口同声,要求对多嘉祯朝廷报答。县令张昌祚根据众人的建议,经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从此后免除建桥里一应杂派官差徭役。进士刘争光将这段事情撰写成文,立碑刻于建桥永宁寺中,经示后人。后来,在乾隆二十三年,一位姓杨的县令到阜城任职,不知此事,让建桥的百姓服差役,狼世宗人多时芬在庙中找到此碑,但经过一百多年,字迹风化,模糊难辩,于是又组织族人对碑文进行重刻,并向县令进行了说明,县令于是又继续免除建桥人的差役,又过了七十多年,即同治五年,换成了许县令,又让服差役,于是又重新刻了一次碑,说明此事,继续保持建桥人原来的待遇。
  多嘉祯过世后,后来又发生了多次兵祸或天灾,但建桥都幸免于难,都说是他的保佑,于是得尊称多三神仙。文革前,多氏家祠还余有两间厢房,正房缺,门前有两颗槐树,院内有一石碑,上面刻有“多公七世嘉祯,晓兵法,精太乙奇门”字迹。家乡至今还流传他幼年得天书,看了一次就全部记住,学会了许多法术,如土遁、请神、移物等,还会腾云驾雾。有一次老母做好一锅粘糕后,他带着飞往江南,送给当按察使的哥哥多嘉遇,哥哥吃时,窝头还是热的。


  

  3、多嘉遇,康熙年间,官到江南布政使。


  

  4、多汝梓,候选布政使经历。


  

  5、多承华,号谨光,八世,山东齐东县知县,明末年,齐山县城陷,战死。


  

  6、多泽厚,任浙江宣平县知县,调余姚县知县,江南兴化县知县,四川涪州知州。


  

  7、多世宾,号孚庵,同治二年,流寇宋景师犯境被难,夫人庄孺人碰瓮而殉。


  

  8、多英斌,诰授奉政大夫,著《庆雅轩诗集》文稿。


  

  


  

  附1:汉武帝灭亡东越国的历史资料:
  商、周时期(前1600至前256),在今福建及其邻接的浙江南部、江西东北部、广东东部地区,散居着与华夏民族殊异的各种部族,史称“七闽”。春秋、战国时期(前770至前221),七闽之地曾先后为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诸侯强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楚灭越后,越王族子孙流散于东南沿海各地,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建立许多王国或君国。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摇,即在七闽之地称王,建立政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随即派兵南下平百越,“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境)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遂以其地为闽中郡(秦设闽中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但知《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称:“秦已并天下,(无诸、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又称“(闽中)自秦时弃弗属”。史籍中也未见秦派守尉令长到闽中任职。《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给汉武帝的上书中也称“(闽)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录以备考)。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旧诸侯乘机纷纷起兵反秦。无诸、摇等也率闽中兵随鄱阳令吴芮北上,与诸侯共灭秦,后又助汉伐楚,为汉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为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统治原闽中郡地区。十二年(前195),汉又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其领土为今之闽西南、粤东、赣南地区。汉惠帝三年(前192),汉延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复立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领地为今之浙南、闽东北地区。这样,原闽中地区同时存在着三个王国。
  闽越国重建后,国势日渐强盛,在今福州、邵武、建阳、崇安、浦城均建有城邑,其“甲卒不下数十万”(《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并多次侵扰邻国和汉的边郡。邻近汉的诸侯王便与闽越勾结,在汉有罪的官民也往往逃到闽越避难。汉文帝初年,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处之上淦(今江西清江境)”(《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所有。汉景帝三年(前154),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叛乱,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收买东瓯将其诱杀。“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年青的汉武帝不顾贵戚大臣太尉田蚡的反对,毅然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的水师南救东瓯。汉兵未到,闽越已撤兵退回,严助也没追击。东瓯畏闽越之强,“请举国徙中国”(《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汉即将东瓯之众四万余人,迁徙到江淮之间的庐江郡境内。东瓯地虚,不久也为闽越占有。
建元六年(前135)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从冶南进犯南越(今两广大部地区)边邑。“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上书报告汉廷。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分率两路大军征讨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认为闽越“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其暴疆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若不以武力给予震慑,“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故对刘安上书未予理睬。闽越王得知汉军临境,即派兵扼守险隘抗汉。其弟余善唯恐抗汉会致灭国,遂与宗族和相计议,杀了闽越王,送郢头给王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韩二将退兵,封未参与郢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但余善“威行于国,国民多属”(《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便擅自称王,繇王无法制驭。武帝虽知余善曾与郢同谋反汉,不愿为此再次兴兵,于是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征讨。东越王余善自请率八千兵从楼船将军杨仆进讨南越。余善率师到揭阳(今潮汕地区),借口风浪大,停止不前,暗地里却派人与南越勾结,至汉军攻破番禺,仍不去与杨仆会师。汉军灭南越后,杨仆上书建议乘势引军进攻东越。武帝认为士卒劳倦,令暂屯兵豫章梅岭(今江西宁都境)待命。此时,中大夫朱买臣献策说:“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武帝委任朱为会稽太守,“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待诏随军出征东越。六年(前111)秋,余善得知杨仆上书请伐东越,汉军已屯驻边境,便起兵反汉。他一面派兵扼守险要通道;一面主动出击,任命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徇北将军,分路进攻白沙(今江西波阳西)、武林(白沙东南)、梅岭等地,杀了汉军三名校尉。汉大农张成、原山州侯刘齿等驻屯军不敢出击,反而退避,被武帝以畏敌罪处死。余善初战获胜,便自立为东越武帝,刻制玉玺。
  汉武帝见东越已公开反汉,即发四路大军进攻东越。其部署是:以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航海南下;以楼船将军杨仆向武林方向进击;以中尉王温舒向梅岭方向进攻;以归汉的二位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从若邪(今浙江绍兴南)、白沙(今浙江乐清东)向南推进,对东越形成三面合击。东越据守武林的徇北将军曾一度打败汉军的几名校尉,杀了汉军长吏。至元封元年(前110)冬,楼船将军率军吏辕终古阵斩徇北将军,攻克武林,其余三路汉军也攻入东越境内。东越另一将军多军,于汉军到达时即弃军归降,后被武帝封为无锡侯。于是汉天子说东越狭小而多险阻之地,闽越强悍,屡次反复无常。因而命令军官们率领全部东越民众迁徙到江淮一带居住。东越这地方变成了空虚之地。前往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受命回东越劝谕余善,余善不听。当横海将军从海上登陆时,吴阳即率其封邑700人反攻汉阳城(今浦城北),随后又与越建成侯傲、繇王居股合谋,杀了余善,率领部众向横海将军投降。至此,东越国亡。


  

 


  

  附2:关于建桥镇的一些历史资料


  

  建桥,名称据传起源于村南有条河,在水灾泛滥时,人们无法渡过,后来,乡亲们合力建了一座桥,于是命名村庄为建桥。
  在清朝年间,由于人们善于经商的意识和地理位置关系,建桥镇逐渐成为一个大的集镇,各种商家店铺林立,尤其以布匹生意为最多。逢一、六,为建桥集市开市的日子,人们纷纷到这儿批发各种商品,赶建桥集,前后需要三天时间,才能看完各种商品,然后商贩们再将货物到各处贩卖。由于在商业上的作用,时有“一京二卫三建桥”之说。建桥镇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建筑,如永宁寺(在原建东小学位置)、多家祠堂、商行、药铺等,其中永宁寺内的魁星阁最高,也比较出名,前来烧香、求签、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将本已破坏的多家祠堂和永宁寺中的石碑用来修河堤,大炼钢铁,基本上毁来贻尽。我在童年时,家门前有一条供雨天排水用沟基,都是上面刻满字的石碑,可惜当时不知道它的价值,后来也来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建桥,在历史上各种灾祸也比较多。清顺治年间,任丘一拔土匪到处作乱,攻到建桥,当时的隐士多嘉祯以近七十高龄,组织乡里年轻人进行演练,抵抗匪兵,并杀死敌人多人,救了大量的百姓,尤其是妇女儿童。在太平天国时期,天国大将李开芳率兵打到阜城,兵败而亡,太国天国起义从此也就不可抑制地走向了衰败。
  最具破坏意义的是在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从交河打到了建桥,由于人们的奋起抵抗,鬼子一把火烧了建桥街,大火着了半个多月,几百年商贾重镇,从此化为一片灰烬。据老年人讲,当时的大火,晚止从几十里外都能看见,人们纷纷逃走避难。而后,鬼子在建桥镇修建了炮楼。二OOO年,建桥镇三个村庄联合铺设村内路,由土面改为沥青面,在挖路时,向下一直有将近二十公分的黑灰层,据老年人认定,那是烧毁的各种布匹。从而又让人们增加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当年,在日本兵败时,村里曾收养过一个日本人丢下的小女孩,并养大成人,后来她与本村的一个叫姓多的青年结了婚,并回到了日本。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善良,日本的可恶。人们绝对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此外,日军在阜城县其它地方也进行了许多大的屠杀,前宋庄惨案就是其中一例。1942年6月1日,抗日武装回民支队马本斋部由冀中转移到该村,半日后离去,进驻孙镇。2日拂晓,盘踞阜城县城的日军、外县各据点日军、各地伪军共500余人包围了该村,在将老百姓集中到地起后,由于都不说出八路军去向,就将大量老百姓填到村中的一眼井内,活活闷死。在童年春节走亲戚时,我的一位姨老爷曾讲了自己被日本人枪刺挑开腹部,肠子流了出来,昏迷过去,在日本人走后,经抢救又活了过来的事情,我清楚地记得他撩起衣服,一条一尺半长的伤疤斜在肚子上,真让人心惊,被杀死的近百名老百姓的冤魂,又向谁去投诉呢?


  

 

多姓介绍信息修订

多duo
姓氏最新1讨论
  • □访客:讨论(2019/4/28 13:08:12)
  • □多智:讨论(2014/11/7 11:06:03)
  • □访客:讨论(2014/11/7 11:04:28)
  • □多兆杰:讨论(2014/2/18 10:54:31)
  • □访客:讨论(2012/8/8 10:26:53)
  • □访客:讨论(2012/6/6 17:48:37)
  • □多文新:讨论(2012/5/8 22:14:15)
  • □访客:讨论(2010/9/17 21:51:31)
  • □多东丹:讨论(2010/9/17 13:48:25)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多广军:姓氏评论(2014/10/5 14:10:30)
  • 我是河南省清丰县瓦屋头镇多辛庄
  • □访客:多兆江(2014/2/19 15:57:04)
  • 我是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多辛庄村、电话.13083896898
  • □访客:多彦行 我是【堂】字辈(2014/2/18 13:52:16)
  •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多辛庄村 QQ 473766280
  • □访客:多兆杰(2014/2/18 13:40:53)
  • 清丰县瓦屋头镇多辛庄村排辈字如 梅 兆 堂 铭 青 贵 换 曾 荣
  • □访客:多兆杰(2014/2/18 11:16:55)
  • QQ 1320392489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