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串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8 13:00:00
2767字 评价:0
  姓氏来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晚期古西戎国别支串夷戎部落,属于氏族称谓以为氏。据典籍《诗经·毛传》记载:“串夷卽混夷,西戎国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方面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最早立国,华夏民族逐步形成,这是前史中诸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夏、商、周时期,四周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东夷、氐羌、西戎、肃慎、蛮、濮、巴、蜀等族称,在各自分布的地区之内建国称王,并与诸夏发展着多层次的交往联系。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串夷,亦有称混夷者,是西戎国中的一个邦国(部落)名称,是世居于西周西、西北方向的北方游牧民族,为诸羌族的一支,源出姜姓。在西周初期,串夷屡屡与周王朝发生摩擦,后被周古公亶父率军击溃,遂迁逃一隅。在典籍《诗·大雅·绵》中,就有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串夷远遁的赞语。
  在整个西周时期,将西戎又统称为“鬼戎”、“鬼方”。“戎”是周族人加以的蔑称,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等称呼,实际上是对西戎的同一称呼不在同时期的不同译写。在春秋时期,西戎民族就曾数次遭受晋国的打击,势力渐衰。到战国时期,西戎民族中几支较大的部落基本上被秦国所灭、或吞并,至战国中叶,在中国西部和比被部地区的西戎,基本上被秦、赵、魏国清理干净,西戎民族中除早期迁往大漠以北的乌孙、月氏、塞种等分支以外,基本上被后来分化称为氐、羌。到汉朝、唐朝时期大部融入汉族,余者在北、西北地区的一部分融入西藏、蒙古等民族,在西南地区的则融入或演化为今天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长河中,西戎中的串夷戎在周襄王姬郑二十九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被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过程中吞并,虽然当时中原诸夏不认秦国为夏,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秦国却最终成为最正统的大夏。
  其间,串夷戎族人迅速融入华夏族,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串氏,读音作guàn(ㄍㄨㄢˋ),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串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历史悠久,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京兆、咸阳为郡望。
  今四川省的宜宾市,河北省的邢台市内丘县等地,均有串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例如: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要特别注意的是:“京兆”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凡历朝历代都城所在的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周边地区,皆可称为“京兆”。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称大兴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泾渭堂、冯翊堂。
串姓介绍信息修订
  • 串氏纪念馆
    串波
    2020年March月
    108:22:59
    访客
    串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3年August月
    2415:4:42
    姓氏评论访客
      我叫串凯 很高心能认识你们
    串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2年January月
    1911:19:24
    姓氏评论访客
      嘿嘿
      
    串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1年July月
    2519:6:26
    串氏研究访客
      侯岗学校记
      
      宜宾乃古之戎州。时移史传,文气漫漫弥于山水,薪火悠悠传于岁月。曾有子瞻侧顾,山谷流连;名士存雅兴,文豪留遗篇。其儒风骚韵,也为山川增色,历史留痕。
      
      戎州之书院义学,源远流长。敷文、侯岗、文星、萃英、楚材、鹏程、蟠龙……可稽于史;三台书院兴于真武,孝节书院独踞城西,涪翁书院隔江而峙,东山书院遗址中城,可勘于地;“翠屏书院,晨钟破天引新日;尚志学堂,夜烛照卷送残更”,更是名重一时。然皆名没址湮。盛衰沉浮,否泰之道也,人不能御。
      
      惟侯岗书院,虽沦于盛衰,然须钩于史而彰于今。
      
      侯岗书院建于清末,位于今之明威乡青杠坪,为乡绅串氏心鉴扛力举资十之八九所建,且敷其日费。
      
      串公兴于土垄,汲汲于田亩之获,戚戚于锱铢之费,俭朴持家,殷而不奢。竟以盈盈之资,仿翠屏书院而兴土木,聘杜氏惺斋以课童稚。有教无类,不取分毫,教习子弟,淳化方域,导规性德,惠泽乡梓,为后人颂。杜惺斋者,名儒也。“戊戌六君子”刘光弟之同科举人。延聘杜公执掌书院,足显其盛。尤叹讶者,乃侯岗书院之匾。此匾乃“总统几日位,抗倭一世名”之徐世昌所赠,上书“先民矩矱”,钤大总统印。徐公闻串氏巨资兴学,感慨系之,命笔题匾赠之,以勉其志,以彰其功。其于关山阻隔、鸿雁不渡、偏乡僻地之侯岗书院,增誉不凡,更显其卓荦不群。
      
      串公之子名景生者,游学京师,经荐举,得见刘公光弟,受其赏识,以女刘茂萱妻之,遂串、刘联姻。光弟辈“废科举、兴学校”之新思维,亦渐于串氏,故串公超越时人之识,倾力兴学之举,实非一时之兴也。
      
      嗟乎!时世不测,兴替必然,侯岗书院竟渐式微,昨日不再。唯“几株老树凌空长,一块旧匾带垢藏”。当年书院安在哉?追抚之际,徒生沧桑之感,过迁之叹也!明威之学校,虽晦明流转,皆因偏于一隅,地方蹇困,遑有作为。
      
      世纪之交,翠屏教育业绩卓然。无论山高路长之村、霜露凋寒之壤;抑或陋规固顽之寨、衣食困顿之乡,必有明灯亮火、画栋雕梁;必闻书声鼎沸、丝竹悠扬;必见网连荧屏、人攒操场。是乃传道之稷下、授业之杏坛、解惑之序庠、模范之校黉也。明威之学校,逢盛而兴,且茅帜于前,时耶!世耶!功耶!任耶!
      
      当事者为上不负天、下不负民,更上层楼,故以侯岗书院之誉之史,为誉为史!以“侯岗”而名校,乃脉承也!诚益于校园文化建设也,治校之根本也;乃悬头锥股,励精图治之行,高处弄寒,俯视同侪之志也!
      
      传承于史,更胜于前,昭示于今,展拓于后,教化之需,时代之需!信乎!
      
      采说撷史,廓云拨翳。是为记。
      
      人之甫
      
      丙戌正月望日
      
    串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11年July月
    2518:51:25
    串氏研究访客
      大家好 我是串炳江 四川宜宾人据我查询得知 串氏是由云南过旧传出的 我们的祖先以前是云南的一省长,现在云南有6000多人 宜宾有3000多人 陕西有1000多人 江西有2000多人 这些数据真实(我在派出所上班时查的)根据各人的备份不一致 我们的族谱是怎么排的我现在不是很清楚 应该有云 权 炳 月。。。。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我电话是15984143093 QQ 33305344
    串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串chuan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串氏研究(2011/7/25 19:06:27)
  • 侯岗学校记
      
      宜宾乃古之戎州。时移史传,文气漫漫弥于山水,薪火悠悠传于岁月。曾有子瞻侧顾,山谷流连;名士存雅兴,文豪留遗篇。其儒风骚韵,也为山川增色,历史留痕。
      
      戎州之书院义学,源远流长。敷文、侯岗、文星、萃英、楚材、鹏程、蟠龙……可稽于史;三台书院兴于真武,孝节书院独踞城西,涪翁书院隔江而峙,东山书院遗址中城,可勘于地;“翠屏书院,晨钟破天引新日;尚志学堂,夜烛照卷送残更”,更是名重一时。然皆名没址湮。盛衰沉浮,否泰之道也,人不能御。
      
      惟侯岗书院,虽沦于盛衰,然须钩于史而彰于今。
      
      侯岗书院建于清末,位于今之明威乡青杠坪,为乡绅串氏心鉴扛力举资十之八九所建,且敷其日费。
      
      串公兴于土垄,汲汲于田亩之获,戚戚于锱铢之费,俭朴持家,殷而不奢。竟以盈盈之资,仿翠屏书院而兴土木,聘杜氏惺斋以课童稚。有教无类,不取分毫,教习子弟,淳化方域,导规性德,惠泽乡梓,为后人颂。杜惺斋者,名儒也。“戊戌六君子”刘光弟之同科举人。延聘杜公执掌书院,足显其盛。尤叹讶者,乃侯岗书院之匾。此匾乃“总统几日位,抗倭一世名”之徐世昌所赠,上书“先民矩矱”,钤大总统印。徐公闻串氏巨资兴学,感慨系之,命笔题匾赠之,以勉其志,以彰其功。其于关山阻隔、鸿雁不渡、偏乡僻地之侯岗书院,增誉不凡,更显其卓荦不群。
      
      串公之子名景生者,游学京师,经荐举,得见刘公光弟,受其赏识,以女刘茂萱妻之,遂串、刘联姻。光弟辈“废科举、兴学校”之新思维,亦渐于串氏,故串公超越时人之识,倾力兴学之举,实非一时之兴也。
      
      嗟乎!时世不测,兴替必然,侯岗书院竟渐式微,昨日不再。唯“几株老树凌空长,一块旧匾带垢藏”。当年书院安在哉?追抚之际,徒生沧桑之感,过迁之叹也!明威之学校,虽晦明流转,皆因偏于一隅,地方蹇困,遑有作为。
      
      世纪之交,翠屏教育业绩卓然。无论山高路长之村、霜露凋寒之壤;抑或陋规固顽之寨、衣食困顿之乡,必有明灯亮火、画栋雕梁;必闻书声鼎沸、丝竹悠扬;必见网连荧屏、人攒操场。是乃传道之稷下、授业之杏坛、解惑之序庠、模范之校黉也。明威之学校,逢盛而兴,且茅帜于前,时耶!世耶!功耶!任耶!
      
      当事者为上不负天、下不负民,更上层楼,故以侯岗书院之誉之史,为誉为史!以“侯岗”而名校,乃脉承也!诚益于校园文化建设也,治校之根本也;乃悬头锥股,励精图治之行,高处弄寒,俯视同侪之志也!
      
      传承于史,更胜于前,昭示于今,展拓于后,教化之需,时代之需!信乎!
      
      采说撷史,廓云拨翳。是为记。
      
      人之甫
      
      丙戌正月望日
      
  • □访客:(2009/10/4 7:57:35)
  • 串小虎《串昱岐》
  • □访客:串家屯串志广(2009/7/21 0:52:34)
  • 但愿有人把串家的历史文化研究一下,以公布于众。弥补百家姓的空白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