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4/28 15:59:00
共944字 评价:2
共944字 评价:2
一、起源
1、出自姒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越王之后有植氏。
2、天竺(古印度)胡人之姓,均为信奉佛教者,入中原后,以植为氏。按广西容县及韶关、南海、番禺、清远、东莞间多此姓。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二、迁徙
植姓源起于古时越国,古越国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晋室南迁至江东时,一些北方豪族也随之迁于今浙江中南部,并强行抢占土地,掳当地土人为奴,致使植姓避难四奔,南迁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据《郡望百家姓》和其他资料记载,隋唐之际,今广东广州、东莞、清远等地都有植姓人居住,是故后世植姓有以南海、南越为其郡望堂号的。两宋之际,今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均有植姓人入居。明代以后,有闽粤沿海之植姓渡海赴台。历清、民国而至今,植姓分布之地渐广,并有进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者。如今,植姓在四川、广西、安徽、台湾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广东之新兴、顺德、怀集、花县,四川之汉源,广西之柳江、陆川,安徽之淮南,台湾等地。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南海郡:秦朝时期置郡,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其时辖地在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一带地区。
南越郡:亦作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末南海龙川(今广东龙川)令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于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元鼎五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冬俘获吕嘉,平走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南越吕嘉反汉,余善曾与通谋,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杀汉三校尉,于是汉兵往讨,至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为南越郡。
2.堂号
南海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1、出自姒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越王之后有植氏。
2、天竺(古印度)胡人之姓,均为信奉佛教者,入中原后,以植为氏。按广西容县及韶关、南海、番禺、清远、东莞间多此姓。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二、迁徙
植姓源起于古时越国,古越国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晋室南迁至江东时,一些北方豪族也随之迁于今浙江中南部,并强行抢占土地,掳当地土人为奴,致使植姓避难四奔,南迁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据《郡望百家姓》和其他资料记载,隋唐之际,今广东广州、东莞、清远等地都有植姓人居住,是故后世植姓有以南海、南越为其郡望堂号的。两宋之际,今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均有植姓人入居。明代以后,有闽粤沿海之植姓渡海赴台。历清、民国而至今,植姓分布之地渐广,并有进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者。如今,植姓在四川、广西、安徽、台湾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广东之新兴、顺德、怀集、花县,四川之汉源,广西之柳江、陆川,安徽之淮南,台湾等地。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南海郡:秦朝时期置郡,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其时辖地在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一带地区。
南越郡:亦作南粤郡,即今两广(广东、广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广东番禺)。东汉时期兼指南越、闽越。秦末南海龙川(今广东龙川)令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实为一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于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国少季、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起兵杀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汉武帝于元鼎五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于次年冬俘获吕嘉,平走南越全境。汉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南越吕嘉反汉,余善曾与通谋,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秋,又起兵杀汉三校尉,于是汉兵往讨,至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此后南越国消,为南越郡。
2.堂号
南海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