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4/27 10:14:00
共951字 评价:0
共951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刚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刚氏,乃以邑为氏。史记云:伐齐取刚寿。按,清有兵部尚书刚毅。”史籍《史记》中这样记载:“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
《史记》里所说的陶邑即今山东省定陶市、刚邑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寿邑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之间争战纷纷,时人确有多以封地、邑地、城池名称为姓氏的历史事实。因此,刚氏之姓源出刚邑,以居邑地名为姓氏,当为可信之实。(见后第三栏“迁徙分布”)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侯伏侯氏(胡引氏)人侯刚,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王族元叉死后,胡太后始追侯刚、刘腾等人的“乱廷之罪”。侯刚的儿子侯详、侯掌怕被祸及,便取侯刚之名,改本族侯氏子嗣的姓氏为“刚”,称刚氏,成为刚氏族人的一支。后在东魏时期,一部分刚氏族人恢复为侯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①蒙古族哈丹氏,蒙语意为“刚毅”,后有取义为汉化姓氏者,为刚氏。②满族一支原世居辽阳地区者,取汉字“刚”为姓氏,称刚氏。
二、分布
当代刚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东和辽宁等省,另外在满、蒙古、锡伯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刚为姓氏。
三、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刚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刚氏,乃以邑为氏。史记云:伐齐取刚寿。按,清有兵部尚书刚毅。”史籍《史记》中这样记载:“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
《史记》里所说的陶邑即今山东省定陶市、刚邑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寿邑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之间争战纷纷,时人确有多以封地、邑地、城池名称为姓氏的历史事实。因此,刚氏之姓源出刚邑,以居邑地名为姓氏,当为可信之实。(见后第三栏“迁徙分布”)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侯伏侯氏(胡引氏)人侯刚,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王族元叉死后,胡太后始追侯刚、刘腾等人的“乱廷之罪”。侯刚的儿子侯详、侯掌怕被祸及,便取侯刚之名,改本族侯氏子嗣的姓氏为“刚”,称刚氏,成为刚氏族人的一支。后在东魏时期,一部分刚氏族人恢复为侯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①蒙古族哈丹氏,蒙语意为“刚毅”,后有取义为汉化姓氏者,为刚氏。②满族一支原世居辽阳地区者,取汉字“刚”为姓氏,称刚氏。
二、分布
当代刚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东和辽宁等省,另外在满、蒙古、锡伯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刚为姓氏。
三、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