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倪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1/2页 1 2 向后>>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7/7/18 16:18:00
81373字 评价:0
  



倪氏家族


一、倪氏家族姓氏来源 
2、倪氏家族渊源   
倪氏出自曹姓、邾国、郳国,为帝颛顼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倪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崩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倪氏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倪氏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倪氏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倪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 (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倪氏,可称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与今天中国的朱氏、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倪氏、颜氏、邹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倪氏, 邾的分支。 
     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26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32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倪氏的远祖。
《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权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东南),建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前 521)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 
      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滕县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 
      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郳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6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14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郳,去邑而为兒姓,后改姓倪氏。


  

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考


  


倪祥平


  

天下倪氏网站版权所有http://www.china-ni.com 引用须注明出处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即今天滕州的版图,在古代曾包含了三个国家、五个城邑的疆域。“三国”分别是滕国、薛国和倪国(小邾国);“五邑”则是昌虑、灵邱、欢城、戚城(一说郁郎)和湖陵。清代滕县人王特选有诗云:“灵丘昌虑纷茅土,欢戚湖陵雉堞开。争似潺瑗梁水上,残垣夕照想黎来”。 在古老的滕州大地上,产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几大土著姓氏:滕、任、薛、奚、倪、颜等,滕州也成为这几大姓氏的最初发源地。但是,围绕倪国和倪姓的流源问题在学术界尚存诸多争议,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近年考古发掘的古郳国文物铭文,对倪氏流源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倪(兒、郳)字音义考


  

倪、郳,初名作兒(读音均为Ni,泥)。古文“兒”字,甲骨文写作“”,研究者根据其字结构有多种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兒,孺子也,从兒,象小兒头囟未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兒字,皆象总角之形”。以上几种说法,皆从幼儿角度作考释,似非“兒”字原始含义,康殷释此字为“麗”的简化,其上端如菌状双角的鹿形,用以强调角形,后来由丽皮之美转化为美丽之意的另文,篆省讹作“兒”【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版。】。据李锦山先生考证【《郳国公室墓葬及其相关问题》】,“兒”字最早是作为方国名或地名出现的,因而此字最初含义似与儿童无关,可能表示某一物定地域的原始习俗或崇拜观念,观其字形结构,下部为人,上部为臼。人头部顶臼,显然与崇拜某种事象有关,而这种事象又与加工某种谷物密切关系。《说文.臼部》解释:“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此字应为舂米之臼的断面,表示窝里存有加工的谷物。


  

鲁南地区是海文化区开发最早的农业种植区之一,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以坚实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郳地所在的区域正是北辛文化的范围,早在北辛文化时期,这里的原始氏族便从事类作物的种植,滕州官桥镇北辛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曾发现粟糠印痕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盘。至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定型化、专门化。在距郳城不远的西集建新遗址,还发掘出大汶口时期的水井。龙山时代,是鲁南地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滕州庄里西遗址考古发掘时,在灰坑中浮选出许多炭化稻米,经鉴定属于米。任何一种崇拜,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习俗以及原始信仰息息相关。“兒”这个象形文字,反映了当地长期居住的农业氏族对农业的关注,对祈求农业丰收的渴望。“兒”即“郳”,郳为后出字,加“邑”部偏旁,表示国名、城名。凡本字右旁加“邑”部者,大都与古国有关,此为东周时期惯常用法。“郳”与“倪”又同相通,此字战国后成为姓氏常用字。


  

王献唐先生在其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的《出版说明》中云:先生通过考证1932年山东滕县出土的小邾国彝器及三邾氏族,揭示出“三代华夷之界,即炎黄二族之别”。《炎黄氏族文化考》曰:“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 。“炎族名邾,以邾名器,炎族名娄,以娄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 。他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读若邹,邾、侧一声之转,炎族语音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以后音转字改判若不相涉。……夷邾二字同纽同转之谊。书邾、书夷实出一源,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名地也。春秋邾国本为夷国,以国名证族名,所以为夷之故,思过半矣”。 “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也就是说,“凡东方人民悉呼为夷”。从发音上看,夷族之“夷”与“倪或郳”,读音相通或相转;况且,“倪”,普通话读“Ni,泥”,而在滕州相传几千年的方言土语中却读为“Yi,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山东一带方言中均读“Yi,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这也佐证了倪氏与东夷之一脉相承。


  

二、“郳”字与“郳”地考


  

“兒”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如编号“前七、一六二、二”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而在“后二、四、一一”甲骨中,则有“兒伯”二字,在其他甲骨卜辞中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郳)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方面没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但在山东境内,兒(郳)的历史比齐鲁两个大国要悠久的多。学者一致认为,郳的前身是由东夷土著建立的早期方国,周王朝未崛起之前,郳便在海岱文化区存在了多年。它是在鲁南地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文化积淀逐步发展孕育的部落方国。打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商时期中心区地图”便可清楚地看到,当时在山东南部分布的方国有奄、任、薛、兒(郳)、缯等。商代山东地区被称为人方,上古时,人、夷同字,人方就是夷方,由于位于东土,故又称为东夷。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举兵伐夷的记录,这自然也包括兒、缯这些东夷小国在内,然而终商一代,并没有将兒国灭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兒国的灭亡,与周公率师征伐东夷有关,当在成王即位后周公辅政期间。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做大诰。……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灭之,灭国者五十”,被灭的土著小国有江、黄、六、虎、徐、缯、郯、丰、奄、薄姑等,其中自然也包括兒国在内,至周宣王时,因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父于古兒(郳)地。


  

兒(郳)地,即郳国都邑的确切地望,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在今滕州城东数里。②在滕县昌虑故址东北。③在丞县境或今枣庄市西北。


  

1、滕州城东说。据万历年间《滕县志》载:“在县东一里,梁水东,周八里”。《古今图书集成》之《名胜志》云:“城东六里有郳城”。高士埼《春秋地理考略》、王掞等《春秋传说汇纂》、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等主张郳城在滕县城东六里。《兖州府志》则认为郳城在滕县城东一里。现城东荆水(古梁水)东有土城村(现称邾城街),其东北数里有“前梁村”,荆水沿村东北折西曲绕而南,自然形成河围三面,村居其中,岸边因河水冲刷而形成断壁高出河床五六米,土层中含有陶器残片、绳纹,可辨器形有鬲足、鼎足等,但未见城墙残垣之迹痕。虽有文字记载,但无遗迹可考,至今未有定论。


  

2、滕县昌虑故址东北说。《春秋?庄公五年》杜预注:“东海昌虑县东北有郳城”。昌虑城在今滕州市东南60里。昌虑故城位于滕县东南约30公里,即今滕州羊庄镇境内,为三邾之一的滥邑所在地。昌虑为汉时所设县,辖于东海郡,后汉、晋因之,隋开皇六年曾于此处置滕县,后废。今山亭东江村恰位于昌虑故城东北,不但发掘出郳国公室墓葬,而且还钻探到一段古城址。经过试掘后对夯层、夯窝、夯土包含物以及文化堆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城墙构筑于西周晚朝或春秋早期。此城应即杜预所说的郳城。


  

3、郳城在丞县或枣庄西北说。宋代罗沁《路史?国名总二》“兒”条云:“今丞县。滕县南有郳故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载:“郳城在丞县,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讹也。”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说:“今兖州府滕县、峄县并有郳城。……则在峄者为近”。《峄县志?杂记》记载:“邑治北西暨村,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居人呼为盟台,……其旁有旧城基,即郳城,小邾之都也”。《峄县志?世家》载:“考峄东北境为鄫,西北境为郳”。经实地考察,现枣庄市西北约二十公里西暨镇东有一高台地,当地村民俗称“梁王城”,台地的断壁和地面上散见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简瓦等;土层中含有陶片、兽骨、红绕土和灰坑等。该遗址所北东江约10公里,西稍偏南据滥邑故址约11公里,恰又处于郳国都邑所治。另外,《峄县志》卷首《峄境舆地全图》,在西暨稍东位置明确标有“郳黎來城”,且县志曾收录唐马君碑(公元679年)载,与夫人“合窆于相宅东北二里郳犁城东”。据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一带称作郳犁城。


  

纵观上述三址,学术界有的认为东江为郳城遗址,有的认为西暨为郳城遗址,有的则认为东江为小邾国早期遗址,后来迁都于西暨郳城(郳犁头城)。本人认为,这三处遗址均为兒(郳)地故址,且滕县东古梁水畔的倪城可能更早,东江次之,最后又迁都于西暨,其依据为:


  

学术界普遍认为“兒”在殷商之际就已存在,且殷墟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卜辞见有“兒人”、“兒伯”“师于兒”,更有著名的“兒氏”族谱卜辞等有关“兒国”在商代活动的记载。“库方二氏所藏甲骨”第一五○六版牛胛骨上的刻辞,被学术界称作“中国最早的家谱--牛胛骨上的兒氏家谱”(台湾学者张秉权)。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兒”器九种,均单铭一“兒”字,李白凤先生谓此铭:“应即‘鯢’之本字,……鯢,大鱼为害者也”。滕东古梁水所绕之兒城三面环水,且距邾国旧都今济宁城南10公里处的刘街村“刘林遗址”约60公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盈,且与滕、薛呈绮角之势,滕国疆域踞今滕县城之西部,且古梁水河深水大,至今长年不绝,正符合“鯢”之生存特性。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治甲骨之学的孙亚冰博士所撰《浅论殷墟卜辞中所见东方和南方方国》考证,兒在商时其地望应在今曲阜附近。据考证,今滕州一带及其以西不远,夏商时期约有薛、邳、眉(微)、滕、兒褚国族,其中,邳在今滕州城东南,薛在正南,眉(微)在西南,滕在正西,邾则在今滕州西北60公里的济宁南约10公里的“刘林遗址”(清代的济宁州邾瑕乡),这几个方国均在微山湖畔,由此可推断,古兒国在邾颜分封之前就已存在,其地望当在今滕县城东古梁水旁,况且在80年代初,在滕县后荆沟曾出土青铜器一批(见《文物》1981年第九期,万树瀛:滕县后荆沟出土青铜器群),此后荆沟正处于古梁水附近,距兒城只有三、四公里,这充分说明商周时期此地存在古遗址,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荆河(梁水)多次因洪灾改道,遗迹不复存在无迹可考而已。东江郳城应是邾颜分封时邾友在古兒地疆城之新建都城。《公羊传》载:夷父颜被诛杀后(公元前825年-807年),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君,代位十余年,后把君位让与颜的长子夏父。约在公元前807年左右,叔术来滥建立滥国,位于今滕州东南六十里羊庄镇土城村(土、邾一音之转)。而夏父之弟友父,则可能选择了离滥国东北约30里的东江建立郳城。一则此地远离邾国都城,二则原兒城(梁水东)水患严重,三则离叔术所建滥国较近,比较安全(叔术因让位于夏父而被称为贤人)。据考古确认此地应为春秋早期都城,从而推断东江郳城为小邾国所建早期之都城。按照李锦山先生考证,东江郳城废弃的时间,大概在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东江郳城国破城废,南迁10公里于今西暨附近,即后人所称“郳犁来城”。


  

三、倪姓与兒(郳)国考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封建考》、《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国名纪》、《万姓统谱》等古籍均有大致相同的考证,即倪姓、邾姓、颜姓皆源自曹姓。王献唐先生认为:三邾居地土著居民为夷人。夷族,是古史中黄帝一族,自西往东,驱逐炎帝一族的后裔。我国古史论述中,均谓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曰安(即晏安、曹安),为曹姓。周武王封其裔孙曹挟(或作侠)于邾。历七世而至夷父颜(即邾武公),夷父生前及死后,郳、滥相继从邾分出(即史家所称“邾分三国”)。春秋时期邾、郳、滥号为三国,但溯及血缘关系,当为曹姓同宗。依照古史传说,曹挟上世累代相传,其谱系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晏安(曹姓之始),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武辛……生曹挟,是为邾国始封君。其后,由邾之曹姓又分化出邾(朱)、郳(倪)、颜三姓,及至后来,三姓分化出若干姓氏,支脉繁盛,苗胤不绝。


  

“郳”本作“兒”,商、周时如此,而至春秋战国则缀加表示地名的“邑”部作“郳”,此亦是古汉字特别是姓氏沿用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阶段现象。从古文字演变及其含义分析,邾、郳均为国名,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名都邑名往往在本字右旁加“邑”符,以突出其地理概念。古时流行以国名或邑名冠为姓氏风气,凡以国、以邑为其姓者,必待其国、其邑而后有其姓。至于朱、倪,虽然晚于邾、郳,虽然音同,但已淡化地理概念,而专注于姓氏,这就是古时“去邑为氏”之通则。


  

关于郳国国君之姓氏,目前学术届多种说法,或谓曹姓、或谓邾姓、或谓郳姓、或谓颜姓,以至不少资料载为郳国灭亡之后,其后代才以郳为姓,为避仇又改为倪。然而,事实或不如此。按照史料与出土文物考证,除郳国始封君友父仍姓邾外,后世历代郳君都应姓郳,这是典型的以国为姓的实例。2002年6月,在山亭东江1号墓出土的4件铜鬲铭文均为“邾友父”,另一件铜瓶铭文是“霝父君友父”。前者显示其姓名,后者则显示名号。由于友父为郳国始封君,由邾国分生,所以习惯上以邾为姓。2号墓出土的一对铜壶各铸有对铭,曰“邾庆君”,4件铜鬲,口沿上铭文皆为“郳庆”。3号墓出土的一对铜鬲以及1件匜鼎,款识皆落名“郳庆”。铭文中君称与姓名互见,“邾庆君”与“郳庆”为一人,前者表明作器者为邾国国君名曰“庆”,后者表明作器者姓名曰“郳庆”。这说明第三代郳君仍自视其国为邾,而无小邾自称。“郳庆”二字则传达了明确信息,这代国君已经不姓邾,而是以郳为姓。《公羊传?庄公五年》:“秋,郳黎来来朝”。郳黎来晚于郳庆,此处的郳既是国名,又可视为国君之姓。《左传?昭公二十年》:“宋华、向之乱,……郳甲出奔郑”。郳甲为邾穆公次子,郳为其姓,甲为其名。这又说明,不独郳君姓郳,其家族成员亦以郳为姓。因此,可以明确地说,郳国(小邾国)始封国君友,仍以邾为姓,即邾友,其后代则姓郳。


  

郳为泗上小国,属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史记?秦本记》载:“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史记?张仪列传》载,仪游说楚王:“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索隐》:“十二诸侯,宋、鲁、邾、莒之比也”。胡三省《通鉴注》说:“宋、鲁、邹、滕、薛、郳等国,国于其间,齐威王所谓泗上十二诸侯”。这其中还应包括费、任、邳、缯、颛臾、偪阳等小国。从地理位置看,郳国北部有齐、鲁、邾以及颛臾、费,东部有莒、缯、向,南部有偪阳、邳,西部有宋、滥、滕、薛、任。


  

武王克商后,曹侠封于邾,下传七世邾武公(夷父颜),因邾武公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分封邾武公的次子邾友到兒(郳)地,故而《左传?庄公五年》云:“郳之上,出于邾国”。根据邾武公长子夏父接任邾国国君时的情况推算,邾友父被邾武公封于郳邑的时间,大概在周宣王三十年(约公元前798年)。史料记载,邾友父至少有二子。唐代因亮撰《颜鲁公集行状》说:“武公名夷甫(父),字颜公。……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以其附庸于鲁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何谓王父?王父就是祖父,也就是说夷父之孙以祖父的“颜”字为姓,而以颜为姓的支脉并不居住倪,“多仕鲁为卿大夫”、“代代事鲁” 。明代吕兆祥所撰《陋巷志》记载:友子曰志,亦小邾君,次子名爽(改姓颜,仕鲁),《陋巷志》云:“友庶子爽,因王父字始以颜姓,仕鲁为大夫”。 据此,第一代以颜为姓的人名曰颜爽,他是夷父颜孙子,友父次子。由于没有资格承袭君位,入鲁仕为下大夫,爽之后代世居鲁国。所以,颜爽才是名副其实的颜姓第一人。


  

从2002年6月山亭东江古墓发掘出的铜器铭文初步判定,第三代国君应为兒庆,出土的兒庆鬲、兒庆匜鼎也基本上证明了邾君庆(兒庆)为友的孙子。《公羊传?庄公五年》载的“郳黎来来朝”的郳黎来,则应为郳国的第四代国君,郳黎来来朝在公元前689年。照此推算,自邾友受封到郳黎来来朝,郳国历四世,约110年。公元前653年,《春秋?卷五》云:“夏,小邾子来朝”。杜预认为这是郳(邾)黎来始得王命,进爵为子,一时名显于诸侯。从郳黎来至郳(邾)穆公,衔接时间失考,若从公元前653年到前566年算起,约88年,至少有两世。按照史载测算,郳(邾)穆公继位时间约在公元前566年(周灵王六年),结束时间约在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在位时间约44年,是郳(邾)国在位时间较长而又比较辉煌的一位君主。穆公以下至惠公缺考,但在公元前522年,发生了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的事件。至穆公之孙郳惠公之后浸微,衍六世,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载:郳(小邾)国亡国时间,大约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为楚考烈王所灭。


  

关于倪国的国名,王献唐先生在《春秋邾分三国考》中指出:“小邾一称,亦非国名之正。立国不自称小,邻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时人以非旧邾,而原出于邾,于邾上加小为别。习俗相沿,史家因之,遂号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即非正名,又无定名,故在受爵以后,春秋或仍称郳,……。邾友父鬲之友父即夷父之子初封于郳者。又称邾,不称郳。其称郳者,沿郳国旧称也;称邾者,沿邾国旧称也”。近期出土的东江铜器铭文称兒,曰兒庆;或称邾,曰邾友父、邾君庆、邾公子害等,从不称“小邾”。这也充分证明了王献唐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传统的“名从主人”的原则,并考虑到与其母国邹城之邾相区别,当时之郳(邾)国之人,大概自称其国为“郳国”也。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倪姓出郳国,有史可考的倪姓第一人为邾友之子,郳(邾)国的第二代国君倪志;考古可以证明的郳庆为志之子,为第三代郳(邾)国国君。郳(小邾)国从邾友父受封郳(兒)地到被楚国灭亡,存国时间约为538年(约前798年—约前261年),传世约为15世。


  

四、倪氏迁徙考


  

《姓氏考略》指出:“倪氏,即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倪氏世居郳地,避何人之仇?国迁何处?为何改倪?这也要从郳国在先秦春秋时的纵横联合说起。


  

历史上,中华民族各集团、各族系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融合于一体化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夷夏集团便在不断冲突碰撞中促进了氏族和文化的交融。郳国虽由东夷土著文化发展而来,但深受周鲁文化影响,周王朝衡量列国顺从与否的标准便是礼。遵周礼为用王命,否则即属不用命,不享,会招致诛伐。在东周时代礼崩乐坏,出现社会政治大动荡、大改组的大环境中,大国争霸越来越紧张,形成以大国为核心的若干个文化圈,地处齐、鲁、楚、吴、宋等国间的郳国,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被迫参与各国间的征战与会盟。一是频繁参与诸侯盟会。如襄公二年冬,鲁、晋、齐、宋、卫、曹、邾、滕、薜、小邾会于戚,在虎牢筑城守以逼郑。襄公十一年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襄公十四年春,鲁、晋、齐、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会吴于向。襄公十六年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叔孙豹、晋、宋向、卫宁殖、郑公孙、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襄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襄公二十二年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沙随。襄公二十四年八月,会盟于夷仪。次年再次会盟于夷仪。襄公二十九年夏五月午,还是这些国家共同筑城于。襄公三十年十月,会盟于。昭公四年夏,楚、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宋夷会于申。昭公十三年秋,鲁、刘、晋、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会于平丘。八月甲同盟于平丘。昭公三十二年冬,上述各国为成周修筑城墙。二是郳国曾多次派军队加入诸侯之师的军事行动。据春秋经传记载:鲁公九年冬,鲁、晋、宋、卫、曹、邾、滕、薜、小邾(郳)联合伐郑。“人、郳人赵武、魏绛斩行栗”。公十年春,鲁会晋、宋、卫、曹、邾、滕、薜、小邾、齐、吴于“夏五月甲午,灭逼阳”。当年秋,诸侯联军再次伐郑。公十一年夏,郑公孙舍之帅师宋,鲁会、晋、卫、曹、齐、邾、滕、薜、小邾出兵援宋伐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公十四年夏四月,又是鲁、晋、齐、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组成诸侯之师伐秦,以报之仇,但无功而返。公十八年冬十月,鲁会晋、宋、卫、郑、曹、邾、滕、薜、小邾之师,围齐军于平阴,“齐人多死”,“齐师夜”,齐侯脱逃。鲁定公四年三月,鲁会刘、晋、宋、卫、陈、许、曹、邾、顿、胡、滕、薜、小邾、齐于召陵,谋划伐楚。春秋无义战,大国为了各自利益,分分合合,刀兵相见,使处于夹缝中的小国左右为难。郳国之所以派军队参加诸侯联军征伐达八次之多,当然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一方面,它不敢得罪卧塌之侧的几个大国,另一方面,也是想借助泗上诸侯间的联合,参加会盟十七次,同强敌抗衡。郳国国小势微,和齐、鲁、楚、宋、郑等大国关系免不了失调,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与晋、齐、宋等18国商伐楚大计,定公四年,“侵楚”,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发生了宋国“执小邾子”事件,与宋交恶;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小邾国大夫射叛变,携句绎奔鲁,又与鲁交恶。郳国大约在公元前261年为楚所灭(《楚灭国考》)。上述交恶大概就是由“郳”改“倪”的避仇原因。


  

郳国灭亡前后,倪姓族人就因各种原因迁徙各国。公元前522年,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这是史载的倪氏迁徙第一人。“郳右冶戈”于战国齐境出土,时代为战国晚期,这说明郳国在战国晚期为齐之地,亡国后曾有一大批郳氏族人或被齐虏迁,或逃迁齐地,这也许是史书的“望出千乘”之说的来源(千乘郡,在现在的山东青州附近)。同时,在战国时,大国征服弱国后,也往往采取迁君移民的办法,防止其复国,以绝后患。例如,据史载齐曾灭莱并“迁莱于郳”(襄公六年十一月),笔者认为,齐君“迁莱于郳”的地点应是古郳之疆域,即距西集古郳城西约15公里的木石镇的莱村,这也说明在齐“迁莱于郳”之前(公元前567年),郳就已被征服或臣服于齐。目前,我国北方倪姓聚居地多在古齐地(即山东中东部地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据文献载,郳最终亡于楚,楚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69年—前340年,掠“二邾”之遗民南迁邾城。查何光岳的《楚源流史》即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在此不妨大胆地推测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倪(郳)氏支族,现今南方倪氏族人多居苏、浙、赣、鄂等地。


  


 
二、倪氏家族郡望堂号 
郡望 ——千乘郡  汉置千乘郡,现在山东省高青县。
倪氏家族部分祠堂名:
千乘堂   经锄堂   锄经堂   带经堂   怡德堂   世德堂  本源堂  天宠堂  忠孝堂
承德堂   合一堂   贞一堂   建本堂   报本堂   崇本堂 笃庆堂
爱日堂   宁远堂   永思堂   集义堂   继善堂   乐善堂
雍睦堂   遗安堂   诒  堂   培德堂    种德堂   敬业堂
宝经堂   敦义堂   中兴堂   敦伦堂   积厚堂   育德堂
诒谷堂   禄申堂   宁一堂   翼善堂 

三、富春倪氏家族暨倪毓佩本支世系

第 一 世        大始祖  黄帝

  父为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姓公孙;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生昌意(长子)、玄嚣、龙苗;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
  八月既望,帝崩,葬陕西桥山。
  黄帝在位百年,年百十一岁。
  赞曰: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绝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车而九垓同轨,作仪礼则谐和万邦。
第 二 世        昌意公。系黄帝长子。
  昌意公生于黄帝廿九年。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公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公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县西北)。
第 三 世        颛顼帝。
颛顼帝生于乐水 (今四川荥经县一带) 都高阳(今杞县)居帝丘(今濮阳西南),号高阳氏。二十岁时,得黄帝传位,在位78年,寿98岁。
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帝诞辰
颛顼帝创制了历法,被后人称为"历法之宗"、创制了第一首国歌《承云》,用以祭拜上帝、改造了原始巫教、创
第 四 世        称公。
第 五 世        老童(卷章)公。
   配女娇氏 子二: 黎;吴回。
第 六 世        吴回公。 子一: 陆终。
  吴回公在舜帝时继任祝融氏。祝融氏即其兄北正黎有罪被诛,吴回公继任祝融氏。
  葬于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即今湖南衡山。
第 七 世        陆终公。
  终公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由于终公在陆乡成绩卓著,名声显赫,世人为称颂其在陆乡的功绩,遂将终公所在的封邑陆乡当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公娶鬼方部落女女gui(女贵) 生六胞胎:长昆吾,其国卫;二参胡,其国韩,三彭祖,其国徐;四会人,其国郑,五晏安,  其国邦;六季连,其国楚。
第 八 世        晏安公。
  大禹赐为曹国,故又称曹安,遂姓曹。
  曹国第一代国君。
  世居山东。
  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历唐虞夏商,逾数千年之久。
第 九 世        曹均连公。
                曹国第二代国君。
第 十 世        曹彩白公。
                曹国第三代国君。
第 十一世      曹季礼公。
                曹国第四代国君。
第 十二世      曹武辛公。
                曹国第五代国君。
第 十三世      曹主廷公。      
                曹国第六代国君。
第 十四世      曹公。
           曹国第七代国君后皆名讳失考,只知传二十一世后至侠公。
第 十五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六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七 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八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九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二十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一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二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三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四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五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六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七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八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九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三十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一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二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三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四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五世       曹侠公。
      至周武王克商(公元前1045年),分封骖乘曹侠于邾国(战国时改国号为邹),为邾子(邾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故又称邾侠公。
  邾国第一代国君。邾国立国七百余年。
  世居山东。
  曹侠公也朱氏、邹氏家族始祖,其后有大理学家朱熹、明朝皇帝朱元璋等。
第三十六世      邾非公。
                 邾国第二代国君。
第三十七世      邾成公。
                 邾国第三代国君。
第三十八世      邾车辅公。
                邾国第四代国君。
第三十九世      邾将新公。
                邾国第五代国君。
第 四十世      邾訾父公。
                邾国第六代国君。
第四十一世      邾颜公。
  邾颜公既邾夷父,字伯颜。谥武公。
  邾国第七代国君。
  邾武公崩于公元前796年。
第四十二世      邾友父公。
  邾友父即郳肥公、邾友公、颜友公。
  郳国第一代国君。
  郳国历经500余年。 
  邾友父公,也为颜氏家族、吴郡朱氏(郳国世孙邾洪基后裔)之始祖,友父公之次子爽以祖父字为姓,其后有复圣颜回、大书法家颜真卿等。          
  墓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
第四十三世      郳公。
  郳国第二代国君。
第四十四世      郳黎来公。
                郳国第三代国君。
  公元前689年受周天子子爵之封。
第四十五世      郳公。
  郳国第四代国君。
第四十六世      郳公。
  谥穆公。
  郳国第五代国君。
第四十七世      郳公。
  郳国第六代国君。
第四十八世      郳公。
  谥惠公。
  郳国第七代国君。
第四十九世      郳公。
  郳国第八代国君。
第 五十世      郳公。
  郳国第九代国君。
第五十一世      郳公。
  郳国第十代国君。
第五十二世      郳公。
  郳国第十一代国君。
第五十三世      郳公。
  郳国第十二代国君。
第五十四世      郳公。
  郳国第十三代国君。
第五十五世      兒公。
  郳国灭于楚国,子孙去邑姓兒氏。
第五十六世      兒公。名讳失考。
第五十七世      兒公。名讳失考。
第五十八世      兒公。名讳失考。
第五十九世      兒公。名讳失考。
第 六十世        兒公。名讳失考。
第六十一世      兒公。名讳失考。
第六十二世      兒宽公。
                      汉武帝戊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内史,辛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御史大夫
                      世居山东省青州府千乘郡(今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
                      病逝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
                      墓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原花园乡田王村南约500米。过去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景之一。

富春倪氏家族三房灏五公派大忠公支倪毓佩本支世系 

第 一 世        始祖  宽公
                     字仲文
                     黎来之后 
                     配朱氏生一子
                     世居山东青州府即古齐郡又名千乘
                     公逝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
                     葬于原籍即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
公元前一百十五年汉武帝颁给宽公的圣旨

天承运
皇帝诏曰尊贤礼士系朝廷之巨典,量能受仕为出治之良模。尔倪宽学问宏深,才猷远大,通达国体,洞澈民情;嘉言足以训俗,懿行足以维风。端方正直,温厚和平,舆往攸归
朕心所属堪荷栋隆之重,特擢汝为御史大夫三公之位。宜殚厥职,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庶几无郧越贻羞,以对扬天子之休命。
曷往钦哉
勅到奉行
诰命
大汉元鼎二年八月三日   下
之宝

第 二 世        庄公
                     汉昭帝时为太子舍人
                     配王氏生二子
第 三 世        祥公
                     官至尚书令
                     配朱氏生一子
第 四 世        子真公
                     官任著作郎
                     配李氏生二子
第 五 世        崇公
                     官任尚书仆射
                     配周氏生一子
第 六 世        宏公
                     字巨君
                     官任太尉
                     配王氏生三子
第 七 世        五伦公
                      字以御
                     举孝廉淮阴迁司空
                      配陈氏生三子
第 八 世        (王巳)公
                      官任著作郎
                      配姜氏生二子
第 九 世        祁公
                     官任右提辖
                     配朱氏生一子                
第 十 世        悫公
                     官任大理寺卿
                      配钱氏生二子                
第 十一 世      益恩公
                      配周氏生二子                
第 十二 世      褒公 
                      官至廷尉大夫
                      配曹氏生一子               
第 十三 世      均公
                      配胡氏生一子    
第 十四 世      景修公
                      官任文林郎
                       配王氏生二子
第 十五 世      莅公
                       为明经儒士 
                       配孟氏生一子
第 十六 世      顺公
                       官任散骑常侍
                       配顾氏生一子
第 十七 世      恭公
                       配罗氏生一子
第 十八 世      益公
                      配韩氏生二子
第 十九 世      世祖若水公
                      字子泉,号渊泉
                      唐代名臣,进士出身
                      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右丞
                      居山西藁城(今属河北省)
                      卒于开元七年己未
                      狄仁杰知其忠贞以女妻之
                       配狄氏生二子
公元七百十六年唐明皇颁给若水公的圣旨

天承运
皇帝诏曰致君泽民,实惟佐辅;安邦定国,断赖元憅。尔倪若水端方静正以清显,有大臣风讦谟定命治道本乎,学术远猷,辰告独断,异乎群谋。
朕心所属舆认攸归畴咨询弼亮握以枢机,可任右丞平章事。卿宜鞠躬尽瘁,以对扬休命。
勅到奉行毋忽
诰命
大唐开元四年三月二日   下
之宝
第 二十 世      金章公
                      字焕之,号仰泉
                      任都总管与郭子仪合兵讨贼克复两京迁扬州刺史兼采访使
                       配李光弼公之女李氏生二子
第二十一世      函玉公
                      字华宝
                      职袭父荫
                      配杜氏生一子    
第二十二世      高乔公
                      字克选
                      英雄天挺受祖爵荫
                       配郭氏生三子    
第二十三世      逢德公
                      字建隆
                      配宋氏生一子
                      避藩镇之乱迁居吴兴      
第二十四世      功公
                      配许氏生一子
                      始居宝婺浦江檀口     
第二十五世      酆公
                      配张氏生一子      
第二十六世      兴祖盈公(浦江倪氏始祖)
                         字持之
                         后晋天福七年即公元九百四十二年舍地建保安院宋治平间改净慧寺
                         寺距浦江县城南八里,今已为水库库区。
                         公曾官回图,务杂职。故明宋濂先生所撰寺记称回图君                                 


  
                   配陈氏生二子相、宗

  
                   公生于唐咸通壬辰年(公元872年)八月十二日午时

  
                   公卒于后晋开运甲辰年(公元944年)六月二十日未时

  
                   氏生于唐咸通癸巳年(公元873年)五月十五日巳时

  
                   氏卒于后唐乙未年(公元935年)二月初八日子时           

  

  
                   合葬寺坞之原

  
                   居浦江石陵

  
                    弟宗即仁稠公,行元三,居倪大村,衍生浦江龙池(即今兰溪梅江镇墩头倪大      村,      龙池就在该村)三十六台门各派
第二十七世      
  
                     相即仁招公

  
                     行元一,号赤碑子

  
                     配周氏生一子

  
                     公生于唐光化庚申年(公元900年)五月十一日酉时

  
                      公卒于宋乾德甲子年(公元964年)六月十一日申时

  
                      葬保安寺后
                      居浦江石陵即今浦阳街道                           
第二十八世      讳解元,号安分先生 
                      配潘氏生二子
                       居浦江金沙     
第 二十九 世    十五府君
                        分管富春田业即住富春杳口西塘 
                        配李氏生三子
                        约生于北宋初年  
第三十世           达祖五府君
                        迁居富春紫阆,遂为紫阆倪氏始祖
                       配徐氏生一子
第三十一世      十八府君 ( 选)
                       配孙氏生七子
                       一居浦江金沙,一居浦江石陵,一居浦江安和,一居富春杳口, 一居湖州德清, 一居福建建宁,惟永世居富春紫阆。
第三十二世      永公
                      配徐氏生二子
                      世居富春紫阆
                      葬长青岭之源,其后子孙繁昌,人名其山口为倪猛坞    
第三十三世      炳公
                      乡贡进士仕宋评事
                      配朱氏、杨氏生四子
                      葬杨家坞 , <, /P> 
                      侄倪顺生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九月初四即公元1069年,其后裔即为诸暨倪杨氏    
第三十四世      国安公
                      配陈氏、徐氏、俞氏、生二子
                      居富春紫阆中宅
                      葬张家后山     
第三十五世      经公
                      配裘氏生四子               
第三十六世      亨公 (行卸十二)
                      宋儒学生员 
                      配应氏生二子
                      居诸暨煤垯
                      葬露山              
第三十七世      舜选公 
                      配陈氏生三子     
第三十八世      季谦公
                      配宋氏生二子                 
第 三十九世     梦高公
                配孟氏生二子
                      葬松门      
第四十世        宁公
                     , 字爱竹
                     大宋大学士
                      配孟氏生三子      
第四十一世      明公
                      大宋乡贡进士
                      配孙氏生二子
第四十二世      瑚公
                      配郭氏生三子
                      葬松门     
第四十三世      鸟生公(行奎一)
                       配於氏生一子
第四十四世      柱公
                      元明乡贡儒士
                      配方氏生三子
第四十五世      中公(行十二)
                      字道庸
                      配吴氏生四子
                      居富春紫阆
                      弟倪时,字道统,迁居嘉兴濮家堰      
第四十六世      叔任公 (行三十六)
                      配卜氏生一子                    
第四十七世      景祖开基公(富春倪氏始祖行千十一)
                      公清高不仕,避城市而匿迹山林,遂隐小源。
                      其后子孙繁盛,人名其地为倪家溪,故宗庙建于斯焉
                      配袁氏生二子
          &nbs, p;           合葬泰山脚坐北朝南   
第四十八世      士采公(行公八,辈分用字:士)  
                    &n, bsp; 配刘氏生九子
                      兄携眷还居富春紫阆
                      合葬泰山脚坐北朝南   
第四十九世      允忠公(行颢五,辈分用字:允)
                       配蒋氏生二子
                       合葬燕子山
第 五十 世      宏殷公(行正廿三,辈分用字:宏)
                       配陈氏生三子
                      合葬燕子山 
第五十一世      轩公(行富十六,辈分用字:单名) 
                      配宋氏、继配骆氏,生三子
                      合葬塔山   
第五十二世      廷美公(行良三十二,辈分用字:廷)
                      字南泉
                      配陈氏生二子
                      合葬泰山庵边    
第五十三世      大忠公(行庆四十七,辈分用字:大)
                       字心泉
                       配俞氏生三子三女
                       公葬塔山田上坎
                       氏葬庙山     
第五十四世      学皋公 (行敬六十九,辈分用字:学、尚)
                      字胜初
                       配董氏生二子二女
                      合葬庙山    
第五十五世      肇斌公(行胜八十二,辈分用字:肇、日)
                      字殿华
                      配陈氏生二子二女、继配刘氏
                      公氏合葬庙山
                      刘氏葬塔山
第五十六世      元豹公(行肃百十,辈分用字:元)
                      字文彩
                      配夏氏生三子 二女
                      合葬邵家坞
第五十七世      正宇公(行定百五十二,辈分用字:正、成)
                      字孚庭
                      配祝氏生六子二女
                      公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五月十二日午时
                      公卒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一月廿四日戍时 
                      氏生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初七日时
                      氏卒于清仁宗嘉庆三年戊午六月初四日未时 
                      公氏俱葬后山      
第五十八世      宏德公(行康百七十九,辈分用字:宏)
                      配丁氏生七子 二女
                      公生于清高宗乾隆廿八年癸未二月初五日卯时
                      公卒于清仁宗嘉庆十一年丙寅正月初十日午时 葬后山
                      氏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十八日子时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正月十二日丑时 葬后山地
第五十九世      圣贵公 (行宁二百五十三,辈分用字:圣、景)
                      字本良,号天绪
                      配外殷家钨方起昭公之女生四子一女
                      继配萧山河下桥刘开荣公之女
                      公生于清仁宗嘉庆九年甲子十月初八日子时
                      公卒于清穆宗同治元年壬戍闰八, 月廿一日戍时 葬后山
                      氏生于清仁宗, , 嘉庆十三年戊辰二月初, , 八日卯时, 
                      氏卒于清宣宗道光廿四年甲辰七月初六日未时 葬后山
                      刘氏生于清仁宗嘉庆九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寅时
                      刘氏卒于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九月初三日巳时 与公合葬后山
第 六十 世      先高祖父明扬公(行清三百零六,辈分用字:明)
                      字戏瑞,号锦章
                      配菖蒲李云公之女生五子一女
                     公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六年丙申二月廿三日巳时
                     公卒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初二日申时 葬松树山
                     氏生于清宣宗道光十八年戊戍十月廿二日子时
                     氏卒于清末帝宣统二年庚戍正月廿三日辰时葬后山     
第六十一世      先曾祖父建聚公(行真三百四十,辈分用字:建、书、贞、振)
                       字小乾,号聚炎
                       配丁家坎丁桂殿公之女生二子三女
                       公生于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十二月十七日戍时 
                       公卒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时 葬后山
                       氏生于清德宗光绪七年辛巳九月十九日申时
                       氏卒于一九五九年岁次已亥十一月十五日 葬后山  
第六十二世      先祖父国佑公(行延四百三十八,辈分用字:维、国)
                      字启贵,号濎显 
                      配菖蒲丁松年公之女生三子
                      公生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闰五月十一日午时
                      公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时 葬茂山
                      氏生于民国元年壬子十一月廿七日酉时
                      氏卒于一九七八年岁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时 葬松树山

百年家史-祖父延四百三十八倪公国佑府君传
 先祖父行延四百三十八讳国佑又名维鲲,字启贵,号定显,为中华倪氏第六十二世即富春倪氏第十六世孙,属富春倪氏家族三房灏五公派大忠公支。生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闰五月十一日午时,卒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申时,享年七十三岁。
追述当年曾祖父真三百四十建聚公(字小乾,号聚炎)年少时,除了父母外,还有四个哥哥、一个妹妹,嫂嫂与侄儿齐全,加之房族显赫,家底殷实,人称“四海名扬”。当时有人去县衙告状,称“一家欺负一族”,在富阳县堂,我们答以“只有一族欺负一家,焉有一家欺负一族之理”,县官当堂判他人为诬告。
谁知自清光绪十六年后,家中迭遭不幸,哥哥、侄儿竟全部英年早逝,嫂嫂相继改嫁,家事之伤痛不堪回首。光绪二十年,时高祖父清三百零六明扬公(字戏瑞,号锦章)请诸暨郭守礼风水师,查地理,找原因,称月台前山百岗岩上,有“老虎眼”对我家,遂请石匠,攀岩凿“眼”,但,那一个地方原系一处渗水的岩层,有水时,青苔一片;没水时,青苔干化成白斑。“虎眼”时有时无,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光绪二十九年七夕节、中秋节,伯祖父延二百六十二维长公、三曾祖父真三百零七建纲公先后亡故,高祖父悲痛之余,叹息道“天不佑人!”,因为当时已有四个儿子、一个媳妇、二个孙子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一次有一次的发生,高祖父膝前已仅留一子,这种事,怎不叫人不肝肠寸断。时年,高祖父在其父宁二百五十三圣贵公(字本良,号天绪)墓前祭祖祈求平安,并在北宋古寺灵岩寺诵经超度,还去杭州西湖边的昭庆律寺礼佛,以求消灾保平安(凿“老虎眼”的事,在过去了一百多年后,月台村还有人提起,可见当年影响之大)。
光绪三十, 一年岁次乙巳十二月初二申时,高祖父以古稀之年,带着深深的伤痛,黯然离世,生前嘱咐与最喜欢的三子并穴,葬在松树山上。
宣统二年岁次庚戍正月廿三辰时,高祖母李太孺人谢世,享年七十三岁,葬在后山上。
到民国初年,曾祖父已年逾不惑,长子幼殇,膝下只有二个女儿,幸在民国三年,祖父出生。祖父在整个倪家中排行延字第四百三十八,堂兄弟中排行第三十三。曾祖父因恐生养不顺,便将祖父寄于蔡家坞九字辈,按蔡家排行“九”字以下是“启”字,故蔡家亲伯取名启贵。然,不幸接踵而来,祖父腿患毒瘤,生命危在旦夕,曾祖父卖掉了山场,并在太祖墓前祭祀,祈求平安,又四处求医,最后在江北一个老太太的治疗下,生命虽保住了,但腿却留下了残疾。
祖父小时侯在倪家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写得一手好字,又能言善辩,深得族人的赞扬。
民国十五年,堂祖父延三百十四维翰公(学名梅清,号晴江)主持大修宗祠、第十五次重修宗谱(族人称此次修谱为梅清监局,因增修了入继表等表格,得罪了好多族人,加之其去世早,其父晚年前五子十孙均已亡故,无奈之下,其父六十多岁再续弦生子,是为第六子维钟,故引来了, 后世的好多议论)。有一天,他从祠堂做谱归来时告诉祖父:谱名维鲲,但此名祖父没有使用过,只是,因堂兄弟皆用维字,祖父说:维字辈的名字是维鲲(整个家族中还是国字居多)。我所见到的祖父一辈的堂兄弟也只有延三百九十八维桢公、延五百二十维钟公(即国忠公,维翰公六弟,两人相差四十余岁)。
民国十六年,祖父德配本里菖蒲村丁松年公次女,民国二十年长子亘三百六十四出世,因家世多灾,故备礼去柏树庙,将长子寄于观音菩萨,取名观清,后取辈分名如清;民国二十三年次子亘三百八十一出世,又备礼去关帝庙,取名关义,后取辈分名如彬;民国二十六年三子亘四百一十出世,取名如香,可惜于民国二十九年冬在其母怀中离世,祖父又在太祖墓前,请倪如炳道士“告土”祈求平安,并在倪家祠堂设祭,敬告天地祖宗,以求庇护。
民国二十三年春,有人诬告曾祖父打死他们小孩,曾祖父设计离开现场,在唐坞楼阿荣公的帮助下,延请律师打官司,官司胜,并判对方祝三有期徒刑三十年。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杭州沦陷,二十四日,日寇侵占富阳县城,城里及外畈百姓纷纷逃往礼源山里避难,曾祖父及祖母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蒋家门口一个被日寇打穿喉咙的小男孩,小孩的父母千恩万谢。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日寇在飞机的掩护下,取道礼源,前往萧山,新四军在塔山进行了顽强阻击。当时,祖父在衢州龙游做纸,曾祖父、曾祖母带三个孙子前往白姜坞避难,日寇的流弹还击穿了曾祖母的布裙,但。祖母却坚守门庭,在家做草鞋(祖母一生不畏强暴,因祖父在解放后横遭迫害,祖母曾带领家人前往县政府门口喊冤申诉,但那时国无国法,此事不了了之)。下午,祖母煮了一锅番薯,取道前山岗,到白姜坞送吃,前山岗上,碰到一个肩挑子弹的新四军战士。问祖母如何脱身,祖母说:翻过山,可逃往各地。日寇在礼源烧杀抢劫。过了几天,凤仪台村倪如美写信给龙游的人,称:上下三村,一概烧尽“龙游礼源人哭成一片,又过了几天,曾祖父前往, , 龙游看望祖父,才将真相告知:汪村、倪家溪有几间,上陈、巴家的房子基本烧尽。好多人才放下心来,家中房子被烧的也纷纷回家料理家事。抗战时期,日寇来礼源二次,这是第一次。
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卯八月廿四未时,曾祖父平静西去,享年七十一岁。墓在后山上,解放后,许多祖墓或毁或平,此墓迁移,与其母李太孺人及其兄合迁一穴。
民国三十三年,倪氏家族由如淇先生主持第十六次续修家谱大事,浦江谱匠诸戏文先生生疔毒,祖父采来草药,制成药粉为其拨毒,使之很快愈合,诸先生亲自登门致谢。祖父懂草药,曾多次为人治疔毒,药到病除。
民国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的统治,仓皇逃往台湾;共产党夺取政权,执掌江山,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其横扫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多少有钱人、有知识的人被革了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时年祖父三十八岁。
解放后,富阳多南下干部,祖父担任村财粮委员,一直尽心尽职。
一九五二年,伯父准备结婚,哪知在既是堂弟又是好友的如法病故后,也于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年仅二十二岁,曾祖母、祖父、祖母依门默送小辈出丧,悲痛欲绝。
一九五三年,祖父为父亲完婚,母亲为本里余家庙前余国文公长女。
一九五五年春节,祖父叫堂弟写了一副对联“启门天赐福,贵年日生财”,把自己的名字镶了进去,时人传颂,以为写的好,后来也作为批斗祖父的所谓“罪证”之一。
一九五六年,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无故镇压成风,尤其是地主、富农首当其冲,堂祖父国忠公孤儿寡母,饱受欺凌,祖父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据礼力争,哪知那时黑白颠倒,祖父惹祸上身,无故招来批斗。
一九五九年,大哥出生,祖父非常高兴,亲自请前清秀才,主持修辑民国三年、民国三十三年倪氏家谱的如淇先生为大哥取名毓炬。不幸在第二年,大哥患病,为逃过此劫,母亲抱大哥过“棺材关”,但还是毫无用处,大哥夭折在襁褓之中。
一九五九年岁次已亥十一, 月十五日,曾祖母丁太孺人因吃药洒过量逝世,享年七十九岁。墓葬在后山上。祖父在“六七”时亲捧灵位焚化。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漫漫十年动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文革浩劫夺取了无数无辜者的自由和生命,也使中国的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此年丙午季冬,我出生,因先兄毓炬幼殇,祖父为我起名隆懂。到一九六九年,礼泉完小场口跳梁小丑徐洪玉竟异想天开,四处散布流言,称祖父为孙子、孙女起名隐含严重的反革命思想:美红——美国红起来;美兰——美国拦住;美平——美国太太平平;隆懂——毛过隆冬。为此,祖父被“红卫兵”、“造反派”无端批斗,残酷迫害达数年之久,我的名字也被迫改为忠平,寓意“中国太太平平”。其实,二姐名字为祖母随口所起,姓徐的如此捏造,真不愧是文革中跳将出来的许许多多民族败类之一,时至今日,还有人对徐当年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疾,也必将载入家乘,受人永世唾弃。
一九七七年冬,祖母丁太孺人去陈村大姐家时,摔了一跤而不幸染病,年底即卧床不起,当年,我去受降大庄参加表哥李金灿的婚礼,因大雪,在表哥家多住了好些天,回家时,祖母说:要给你满月了,其实,那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祖母天天担心,才出此言。祖母待我慈爱无比,至今我仍深切缅怀她老人家的慈祥和蔼。第二年年初即岁次戊午正月十九丑时,祖母因患水肿病故,享年六十七岁。祖父在松树山为祖母择穴安葬。
一九八二年,文革遗毒基本肃清,改革开放渐成气候,人民有了相应的自由,祖父按家族排行为我取名毓佩。同年,祖父亲授了祭祖及酬神诸要领。清明上坟时,告诉我,这里埋的是哪一个祖先,那里埋的是哪一个祖先,还告诉我,先前四房(正宇公以下分四房,我家为小房,分界文书在文革时被烧毁)轮流值祭,我家四年值一次,殷祭及廷美祭(祭产位于方家墩即俗称的尖刀四亩,该产业购置于明朝,解放后充公)以下的历史初步有了认识。殷祭下属大宾公派及大功公派(家谱上殷祭单独立房,其所藏家谱为二零零三年续谱范本,族长为殷祭大宾公派的维泉公);廷美祭即丹竹口本派。
一九八三年旧历年底,祖父前往受降大庄参加表哥李法松的婚礼,回家时在客车上钱物及象牙图章被盗,祖父心疼了好长时间。
一九八四年夏,我陪同祖父前往杭州灵隐寺烧香礼佛,还游玩了西湖、参观了浙江博物馆举办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展览。此年秋冬,在祖父的督导下,我看了全套《富春倪氏宗谱》,对倪氏家族的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
一九八六年冬,祖父亲自书写“定福宫“三字,是为绝笔,时已染病,延至年末即岁次丙寅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三时许祖父离世。丧礼上,请倪如恒之妻徐氏领头念佛,倪如川之妻陆氏哭灵,倪毓恩道士作法事。按祖父生前选定墓址,葬在茂山。祖父”六七“时,堂祖父国忠公(迁居宁夏)亲临致祭,并书写墓碑。
一九九一年,我思祖辈虽敬宗法祖,然难得平安,于是,皈依基督,信靠主耶稣。
二零零三年初,我受命与人续修倪氏家谱,期间,看了诸暨紫阆倪氏所藏《富春倪氏宗谱》,十月份还去了萧山新坝,看了倪家牌楼,到家谱记载的古桃源(现临浦后倪、横塘倪、麻车倪、倪二一带,萧山倪氏已繁衍到第七十五代)查了《萧山倪氏宗谱》,看了倪氏宗祠。经过十一个月的努力,家谱顺利完稿,并举行了隆重的圆谱典礼,这为今后倪氏家谱的重修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为倪氏家谱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道多难,有多少次白发人送黑发人,辛酸往事,不忍叙述。
人生一世,富贵本如浮云;佛道伊基,信仰仅是精神寄托。聊以数言,寄万端情思于简末,表一片丹心于斯兹。
祖父一生,生于民初动荡岁月;长于军阀混战时期;中青年时又值日寇侵华、三年内战、政权鼎革;后遇“三反五反”、“破四旧”、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可谓历经磨难,然,祖父的聪明、机智、正直仍为乡人所称道。 
    
第六十三世      先考如彬公(行亘三百八十一,辈分用字:如)
                      字关义
                      配余氏生二子
                      公生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戍时
                      公卒于公元二零零五年四月六日申时 葬桐林山麓
第六十四世      毓佩(行醇,辈分用字:毓或简化为育、玉,倪家路误用“秉”)
第六十五世      秉斌 秉昭(行培,辈分用字:秉,倪家路改用“志”)
后世辈分用字为:鸿、凤、宪(倪家路已用到“宪”字辈)、家、德、宝、荣、庆、锦等等
……


四、部分倪氏家族的源流记
      
富春倪氏源流考 
我富春倪氏源于上古黄帝、颛顼之后,约公元前八百年,邾武公之子肥受封于山东青州之郳城,史称小邾子国。至其曾孙郳黎来有功于周,始受周天子子爵之封,正式列为诸侯。邾武公为曹挟(即上古曹国之后,周武王所封邾国第一代)之后。邾国之曹和周文王第九子曹叔振泽的曹国后人是历史上不同的二支人,我倪氏世谱序混为一谈,宜以更正。从黄帝到郳肥的具体世系,朱熹之后的《紫阳朱氏宗谱》记载的较为详细。我富春倪氏世系上自汉朝倪宽开始,到唐朝倪若水,宋朝倪盈,本支世系自千十一公开基以来合为一图,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倪氏世居山东,唐代避藩镇之乱南迁江浙,再迁婺州之浦江,分居于杭州富春之杳口,再迁富春紫阆,后迁富阳之小源,遂成为富阳旺族。故礼源倪家大祠堂即锄经堂前立有“青州族望,紫阆宗风”二通石碑,以表明倪家的来源。从黄帝的姬姓,曹安的曹姓,到邾国(战国时改国号为邹)的邾(失国后子孙改姓朱、邹)、 小邾子国的郳(失国后子孙改姓兒、朱,还有部分姓颜)到兒宽,其演变一一相承。据传汉武帝因感于兒于儿同,遂赐兒加人旁,是为倪,倪宽遂成为中华倪氏之始祖,海内外倪氏皆尊之。

峕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华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谨撰

五、倪氏家族编纂的部分倪氏家谱中的文章

续修倪氏宗谱序
岁甲申暮春三月十有三日己亥清明,族房长暨绅董等祭扫毕,设宴于族叔祖建豪公家,济济一堂,群相聚而言曰:余族宗谱,自族尊明龙公重修以来,至今已十有八载矣。其间生卒嫁娶、出入继承之事较前尤繁,而阙疑者又多,亟宜联宗合族纂辑而修理之,以垂宗谱于不废。若因世界维新、宗族制废,畏难而不修,恐年湮代远,宗族制之废遂无存,父老之传闻失实,人心之惑于邪说;跛行者以自由平等为文明,谁复知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之大伦,斯时也,即有孝子贤孙、仁人义士,欲尊祖敬宗、敦本收族,讲明世系、纂辑谱牒,使子若孙,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孝敬之心油然复生,不亦难之又难乎?荣闻其言而然之。宴饮毕,会议一堂,云时局多艰、生计窘迫、民之憔悴于虐政,亦未有甚于此时。若全部修理,财力独恐不及,宜接续修之得,减公众负担也,遂即推举总理一人、协理二人、董事十有九人、纂校二人,分劳共事,自十四世以下,清、真、延、亘、醇、培、基七行内详查参考,辨亲疏、分泾渭、序长幼、别尊卑,至秋七月望后三日,开局聘请浦邑褚戏文先生等四人排印装订。荣时至局中监理一切,若生、若卒、若配适、若出入继承等事,条分缕晰,一遵先贤之旧规,书曰毋作聪明乱旧章,荣也忝居总理,以此自勉,并以此告诸执事。谱告竣后,爰不揣简陋,叙其始末于简端云。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申八月下浣之吉
   
十七世孙倪如淇庠名瞻荣  拜撰 

续修倪氏宗谱跋
一九八四年,我年仅十八岁,但当时的族长振炘公(公为民国三十三年修家谱时的篡校,家藏三房礼祭派家谱被其子拿去烧毁)却召我商议续修家谱一事,我与公及房兄毓洪一起到倪家溪、倪家岸、丁家坎、凤仪台等地,查寻家谱下落。查访得倪氏家谱总谱原藏于倪家岸族长之后倪国治家,破“四旧”时,被拿到汪家祠堂焚毁,这样,历次修谱保存下来的各种版本的家谱包括祠堂所存文书就全部被毁,各房房谱绝大部分散佚,只剩九房(建治房)民国三年(富阳文化部门借去后,缺一卷)一部;民国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续修房谱一部;三房大功祭(丁家坎)同治七年重修房谱一部;三房殷祭民国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续修房谱一部(总谱与房谱的区别仅在于封面不同,内容一样),草谱由倪育才填写,解放后与富阳县志等一起被毁。当时摘抄了除八房、九房外的所有世系图,因各种原因,续修家谱一事只在小范围内有所进行。十多年来,我遍查各种姓氏书籍,仔细考证了倪氏从黄帝到曹安、到邾挟、到郳肥、到倪宽的传承,发现旧谱误将曹叔之曹与上古之曹混淆,特予更正,以使后人在观家谱时不至于因前人的误记而产生对家谱的怀疑。这次续修家谱,我倪氏族人在族叔如椿的带领下,各房诸董事费心费力工作,如房兄育荣、族兄毓训等四处奔波、寻访族人、收集资料,为家谱的续修尽心尽力,博得人们的一片赞誉。此次续修同民国三十三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时日寇尚侵占着富阳,人民生活异常艰难,所以我们看到的家谱有几卷前面是民国十五年印刷的,后面是民国三十三年印刷的,因此我们称这部谱为民国十五年重修三十三年续修本。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本着对民族传统的尊重和为了家族历史的延续,我们有义务为家谱的续修和重修贡献自己的力量,家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载体还将继续得到发扬光大。

时公元二零零三年十月吉旦  

中华倪氏六十四世即富春倪氏十八世                 倪毓佩谨撰


六、倪氏家族的名胜古迹

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祖倪宽墓
位于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原花园乡田王村南约500米。该墓为砖石结构,现有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40米,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过去墓地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据《汉书》载:“倪宽,千乘人也。”(即今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任右内史,后任御史大夫,长达九年,期间深受汉武帝赏识,曾随侍封禅泰山。倪宽博学多识,对《尚书》深有研究,被郡国选为博士,先后受业于同郡人欧阳生(欧阳尚书学的创始人)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汉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当时所行历法的错误,为发展中国历法做出了贡献。他不仅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传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汉书)及《封禅颂》等。倪宽于太初二年(前103)病逝,归葬原籍。1976年10月公布为倪氏始祖倪宽墓——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原花园乡田王村南约500米。过去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当年守墓人生息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冢头村。2005年倪宽墓已修缮一新,碑亭、祠堂一应俱全。望天下倪氏子孙前去瞻仰!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倪氏宗祠——贞一堂
    “贞一堂”是祁门渚口倪氏贞一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七开间的祠堂。据文献记载,“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关,毁于兵火,康熙癸丑(1673年)重建,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十六日因燃放爆竹引发火灾,除门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毁,1912年,族人倪尚荣捐巨资重建。
    “贞一堂”用料精良,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整个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撑,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誉为“徽州民国第一祠堂”。据村人介绍,享堂东西两山墙脊柱取料于一根树木,享堂正脊高12,2米,可见该树本是一株高达30多米、树围粗2米余之参天大树,可称得天下第一柱。
    贞一堂门前广场两侧有18对巨大的旗杆鼓,规模甚为壮观,一对旗杆鼓就是渚口倪氏贞一派的一个骄傲、一枚宗族勋章。古徽州传统宗族观念,族人一旦取得功名,采取立牌坊或树旗杆之方法来光宗耀祖,昭示后人。据介绍,倪氏族人中,子孙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就可以在宗祠前树一对旗杆。因旗杆为木制,现不复存在,但石鼓还留存人间。这些旗杆鼓有大有小,有的上面还刻有“进士”两个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为保护这些旗杆鼓免遭破坏,将它们统统搬到村前面的河里,用泥沙埋起来。直到前几年”贞一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确认不会再遭破坏时,村民才陆续从河里挖出旗杆鼓搬回放置原处。18对旗杆鼓,18个举人或进士,小小一山村,如此人才济济,可见这里是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贞一堂”分前、中、后三进,四周由封火墙围护。大门楼在封火墙之外,外门厅不做栅门及清水砖八字墙,而做成“道士巾”形状,外观屋面是一坡水,内视是三开间五架梁结构。并门楼两头各有一道耳门,是左右两侧的通道,正面宽敞,檐口正中梁枋上悬有“尚书”宇匾,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两侧有一对抱鼓石,雕饰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图案,门头上悬有“倪氏宗祠”匾。
    从大门进入祠堂前进,前进为一坡水,与左右两厢围合成一个宽大的天井院,属徽州传统建筑“四水归堂”做法,天井中间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厅前月台。遇有重大节日或庆典,在前进搭台演戏,既教化了族人,又能祭奠祖宗。
    中进是正厅。正厅在祠堂建筑中称之为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高敞轩爽,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正厅为南北两坡大屋,厅内有特大木柱十根,柱上架梁,采用抬梁结构,使大厅减柱显得宽敞,亦称”减柱造”工艺。大厅天花采用轩顶(卷棚)与人字轩顶两种做法,使室内空间变大。大梁两端雕刻有象鼻头图案,因象与“相”谐音,意喻“封侯拜相”。梁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莲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莲花托表示搭座莲台”升天成仙”。 “贞一堂”匾额高悬厅堂太师壁上方。正厅两侧各有厢房一间,用于储藏祭器之类。正厅东西两侧与厅前天井回廊衔接处,各有一道侧门通向室外,是两个疏散出口。正厅与回廊的檐口采用斗拱挑檐,斗拱设置繁密,约3米开间,除两柱头外,还加当心一朵,几乎连成一个花环,非常庄观气派,尤其是正厅前檐口的两根立柱头上的两个斗拱,硕大无比,高五层,出跳、斗拱中间伸出两根“昂”,以显示倪氏家族的尊贵地位。斗拱底座外端雕刻一头小象,底座下方是一头倒趴的木雕母狮。正厅两头的封火墙高出坡屋面,并随屋面高低跌宕成三个台阶,墙头似高昂的马头。回廊与正厅屋面衔接处,还砌有一截粉墙用以防火隔断。
    后进是寝殿,二层结构,两头各有一间厢房,东厢储放花轿,西厢为楼梯间,可登楼远眺。祠堂后进一般称为寝殿,或称寝室、寝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祠堂中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寝殿是祠堂三进中最高的一进建筑。寝殿虽不像享堂那样轩敞宽大,但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抬高了地基并修建成两层结构。
    寝殿前面的天井下方有一座水池,称之为“天池”。寝殿前面的水池在风水上有聚财之义,其作用是为了防火。 “贞一堂”的“天池”在徽州祠堂寝殿天池中别具一格,面积最大,储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 “天池”为长方形,中间有一座石拱桥,将“天池”一分为二,过了桥,登上三级石阶可入寝殿。天池宽3.6米,长12.8米,水深0.9米,可蓄水42立方米。“天池”东西两头是连接享堂与寝殿的走廊,也各有一道侧门通向室外,是寝殿的安全疏散出口。 “天池”四周有青石栏板围护,东西两个“天池”的长边各有三块栏板,短边各两块栏板,每块栏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与水有关的石雕图案,如“鲤鱼喷日”、“雁落荷池”、“鲤鱼跳龙门”等。东西两“天池”北边中间栏板各是一块碑记,两块碑记分别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鳞撰写,从不同角度叙述“贞一堂”历史上曾屡建屡烧,多灾多难,并且颂扬倪尚荣的副室金氏等人继承丈夫遗志,以纺织所得之金捐修“天池”,蓄水御患的义举。“天池”栏板之间用四方石柱衔接,拱桥两边的六根石柱头上方各雕刻有一头小石狮,形态各异,有的抚弄幼狮,有的戏弄绣球,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其余的石柱下端均刻咸莲花座。天池内侧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还饰有精致的花鸟、鱼龙、鱼鹿等圆形、扇面形石刻图案。
    “贞一堂”的寝殿水池,容量之大,做工之精,堪称徽州一绝,而且又是徽州女人以纺织之金捐建,因此更有意义。
    “贞一堂”规模完备,春祭秋祀,各种活动有条不紊。宣统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龙燃放鞭炮引起火灾,贞一堂再次遭受灭顶之灾。民国元年(1912年),富商倪尚荣出墨银六百、谷五十余秤主持重修事宜。倪尚荣贾米于鄱阳湖与阊水间,是渚口易米者之始。然祠未建成倪尚荣病逝。族人倪化鳞捐五百金接替修复之计。后来祠堂虽修成,但寝殿前的天井水池已无力修复。倪尚荣之妾金氏等人“承夫志,木石之工继起,是冬复以纺织得资独担两廊、石池之建设费用,竟乃夫未偿之愿”。倪化鳞为此敬撰刻石:
卓卓女士,一族之光;相夫创业,德显名扬;恩如春露,节比秋霜;能知大义,不惜倾囊;仪型女界,仰彼高罔,滔滔池水,用作甘棠;百兽率舞,气象光昌;兹逢告竣,百世馨香;嶙嶙峭立,汩汩飘扬;女士之风,共此天长。
倪兆熊也撰文刻石:
池水清浅,日月同光。元神静穆,灌注寝室。石莲吐蕊,花鸟呈祥。笑狮露爪,仙鹤飞翔。鱼龙变化兮,福泽无疆。是月也,银河焕彩,织女成章,水天一色,永享馨香。
因而池塘与其他宗祠内水池不同,别具一格,池中驾桥如银河有渡,并通向寝殿追随夫之亡灵,地久天长,百世馨吞。
    “贞一堂”重修告成之时,倪化鳞当选为辛亥改道后祁门县第一届议会副议长、教育会长。他募金办学校,以“贞一堂” 为校舍,寝殿二楼为藏书楼。对于孤苦学童免费入校,普及教育。
    气势恢宏的“贞一堂”,是倪氏家族势力显赫的象征。倪氏先祖自唐天宝年间,因避黄巢之乱,从山西藁城迁至歙县,六世孙于北宋时迁居渚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明世宗为加强宗族统治,故;隹夏言议,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兴土木,无族不修宗庙。此时倪氏家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富甲一方,雄祁西,于是建了祖庙——“贞一堂”,后遭兵火,毁于一旦。族人倪思辉,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初授太常寺博士,历任四科给事中,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兼监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粮储,提调七省。族人倪道客、倪三松、倪本高等业盐于两淮,成为盐业大贾。倪思喜、倪道昭等以木殖起家,累资数万。此际,倪氏声誉隆隆鹊起,威称“倪氏望族”。倪氏家族的兴旺在一定程度上为重建“贞一堂”打下了政治、经济基础。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倪思谨、倪思辉父子、倪宗维等倡议重修“贞一堂”。几月间,各种材料全部备齐,然突遭江西土匪袭击,所有材料付之火烬。倪宗衮、倪国正等人又两次出资筹划。历时两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成。宗祠落成之日,徽州知府冯世雍为“贞一堂”题诗祝贺。
    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贞一堂”,见证着倪氏宗族的兴衰荣辱,也集中体现了倪氏宗族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宗族制度、风水观和建筑思想。特别是最后一次重建,设计建筑者接受了历次火灾的惨痛教训,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了多项建筑防火技术措施:独立建筑,四面环道,形成防火间距;建造封火墙,防止外来火患为害;屋面望砖加小青瓦,提高屋盖耐火等级;建造天井特大水池,备足应急水源,防患未然,并多开侧门,有利于安全疏散。从“贞一堂”完善的防火措施看,它是徽州祠堂等砖木结构大型公共建筑的一个防火典范,同时也说明了人类每一项防火措施的发明与采用,并不是先知先觉的,而是无数次火灾教训的总结。
杭州萧山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属绍兴)
清代雍正年间建筑倪门金氏“节孝承恩坊”,位于萧山义桥新坝上埠村。新坝以倪姓为多,相传于400年前由萧山临浦后倪村迁来。
七、倪氏家族的部分名人
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
 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后因精通经学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期间,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 ,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  
世祖——倪若水公
(?——719年):字子泉,山西藁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进士出身,开元初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后调其出京,任汴州刺史。出任汴州刺史时,修孔庙,倡教育,兴办州学、县学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州百姓称颂不已。唐玄宗派人捕珍禽异兽于南方,倪若水上奏章谏止。玄宗看过奏章,亲自写诏肯定若水的意见,遂停止捕鸟,尽放所捕珍禽。并赐帛40段,嘉奖他直言劝谏的精神,召其入朝,提升为户部侍郎。开元七年己未,复授官尚书右丞。是年,卒。 
倪朴公(曾作倪氏世谱序)
字文卿,宋代浙江浦江人,居石陵村,因号石陵。尝应进士举,绍兴末,草万言书陈征讨大计,复考山川险阻,成《舆地会元志》四十卷,又著《鉴辙录》五卷,指陈御侮用策之失。淳熙中,为人所构,徙家筠州。以赦归,寒窭终身。业古文三十年,有杂著六十篇,今仅存《倪石陵书》一卷。事迹见明宋濂《倪石陵传》。
倪 瓒
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 “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庆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倪斑——字元镇,号云林。元朝江苏无锡人。善画山水,多为水墨之作。以天真幽淡为宗,对后人水墨山水画有很大影响。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末四大家。家有清闷阁,藏法书名画甚多。作有《清闷阁集》。 倪映典——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岳王会会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带,与熊成基计划在安庆运动新军起义。事被清吏侦知,后南下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同盟会南方支部成立,任运动新军总主任。宣统二年率新军在广州起义,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倪 思 传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倪文节公:南宋倪思,字正甫,谥文节.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曾任泉州知府,政声显赫,入祀泉州贤名祠。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后裔倪文节在宋代任礼部尚书,生有2子:长子倪祖信,后举家迁徙浙江,落户湖州市;次子倪祖义,在丹徒做官,即举家落户丹徒册田。
倪思著有《经鉏堂》一书,影响甚至远,其中有不少佳句广为流传。如: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
附:倪 思 传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典册与尤袤对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学士。上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
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迁将作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兼权中书舍人,升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寻兼侍讲。
 初,孝宗以户部经费之余,则于三省置封桩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会有诏发缗钱十五万入内帑备犒军,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且曰:“往岁所入,约四百六十四万缗,所出之钱不及二万,非痛加撙节,则封桩自此无储。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又言:“唐制使谏官随宰相入阁,今谏官月一对耳,乞许同宰执宣引,庶得从容论奏。”上称善,除礼部侍郎。
上久不过重华宫,思疏十上,言多痛切。会上召嘉王,思言:“寿皇欲见陛下,亦犹陛下之于嘉王也。”上为动容。时李皇后浸预政,思进讲姜氏会齐侯于泺,因奏:“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不但鲁庄公也。”上悚然。赵汝愚同侍经筵,退语人曰:“谠直如此,吾党不逮也。”
兼权吏部侍郎,出知绍兴府。宁宗即位,改婺州,未上,提举太平兴国宫,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历知泉州,建宁府,皆以言者论去。久之,召还,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侂胄先以书致殷勤,曰:“国事如此,一世人望,岂宜专以洁己为贤哉?”思报曰:“但恐方拙,不能徇时好耳。”
时赴召者,未引对先谒侂胄,或劝用近例,思曰:“私门不可登,矧未见君乎?”逮入见,首论言路不通:“自吕祖俭谪徙而朝士不敢输忠,自吕祖泰编窜而布衣不敢极说。胶庠之士欲有吐露,恐之以去籍,谕之以呈藁,谁肯披肝沥胆,触冒威尊?近者北伐之举,仅有一二人言其不可,如使未举之前,相继力争之,更加详审,不致轻动。”又言:“苏师旦赃以巨万计,胡不黥戮以谢三军?皇甫斌丧师襄汉,李爽败绩淮甸,秦世辅溃散蜀道,皆罪大罚轻。”又言:“士大夫寡廉鲜耻,列拜于势要之门,甚者匍匐门窦,称门生不足,称恩坐、恩主甚至于恩父者,谀文丰赂,又在所不论也。”侂胄闻之大怒。
思既退,谓侂胄曰:“公明有余而聪不足:堂中剖决如流,此明有余;为苏师旦蒙蔽,此聪不足也。周筠与师旦并为奸利,师旦已败,筠尚在,人言平章骑虎不下之势,此李林甫、杨国忠晚节也。”侂胄悚然曰:“闻所未闻!”
司谏毛宪劾思,予祠。侂胄殛,复召,首对,乞用淳熙例,令太子开议事堂,闲习机政。又言:“侂胄擅命,凡事取内批特旨,当以为戒。”
除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求对,言:“大权方归,所当防微,一有干预端倪,必且仍蹈覆辙。厥今有更化之名,无更化之实。今侂胄既诛,而国人之言犹有未靖者,盖以枢臣犹兼宫宾,不时宣召,宰执当同班同对,枢臣亦当远权,以息外议。”枢臣,谓史弥远也。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徙礼部尚书。
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思言:“奏拟除目,宰执当同进,比专听侂胄,权有所偏,覆辙可鉴。”既而史弥远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弥远怀恚,思请去益力,以宝谟阁直学士知镇江府,移福州。
弥远拜右丞相,陈晦草制用“昆命元龟”语,思叹曰:“董贤为大司马,册文有‘允执厥中’一言,萧咸以为尧禅舜之文,长老见之,莫不心惧。今制词所引,此舜、禹揖逊也。天下有如萧咸者读之,得不大骇乎?”仍上省牍,请贴改麻制。诏下分析,弥远遂除晦殿中侍御史,即劾思藩臣僭论麻制,镌职而罢,自是不复起矣。
久之,除宝文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
南宋倪文节是个爱读书的人,他不但自己读书感到快乐,就是听人读书也乐不可支。他写道:“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他听人读书尤其听自己子弟读书声如此高兴,是因为他知道,读书使人高尚、使人知识丰富、使人进步。
泉州人名录——倪思
倪思,字正甫,南宋·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历官秘书郎、著作郎兼翰林权直、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嘉泰元年(1201年)知泉州,新学校,修城廓,缮器械,训士卒,浚河渠,造桥梁,葺候馆,立养济院,百废俱兴,民不告扰。为政主张静以安民,俭以化俗。史称其屡触权臣,三黜不变。

倪思:《经鉏堂杂志》简介
古人云系列从书之一。倪思,字正甫,字号齐斋老人,宋湖州归安人。《经鉏堂杂志》是作者晚年的读书札记,也可以说是一本思想随笔。他关于人生的“穷”与“达”、顺境与逆境的辨证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当时极高的水准;他示儿的十条“子弟之职”和“遣女”的“十戒”,是数百年来长辈教育子女的标准的总结,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今以明万历刻本为底本以流行别本标点整理。
《经鉏堂杂志》作为“古人云丛书”,2005年4月,由岳麓书社出版 。

刻经鉏堂序 
(经鉏堂,倪氏堂号,汉大夫倪宽带经而锄,终学有所成。《经鉏堂》是南宋倪思所著,谥文节)
潘大复
 
夫吾人立身寓内、欲表表白见者,舍功业文章何居焉?垂绅正笏之士率谈功业,而视笔墨为敝帚;笈冠长衣之士率谈文章,而薄荐绅为尘饭。此皆见其偏、不睹其全者也,吾窃以臧获之亡羊而例视之矣。求之于古,工文章者如牛毛,而以文章兼功业者若兔角然,寥寥乎其不多见也。他姑不暇具论,即以吾湖言之,期中多丹山洞府、金砂银石,故石屋祖师隐于霞雾,葛稚川隐于菁山,范蠡、计然隐于大遮以谋霸业,遂号为计筹山,至今存焉。若颜、苏两君俱愿为此州刺史,欧阳公所谓“江外饶佳郡,吴兴天下稀”者,夫亦道其地之灵也哉。
以故文章家代不乏人,今世诗宗沈约、孟郊,画宗子昂、叔明、徐贲,潇洒推叶苎翁,皆彬彬文彩,而胸中丘壑纵横万状,非若他郡章句之学、人趋之而人步之者也。而责诸人于钟鼎之业、太常之勋,则或起之九原而无以应我矣。乃于宋得一人焉,倪文节公是已。
观其《经锄堂》一书,论朝事则有忠臣爱君之心,论家政则有君陈孝友之念,论山川则有遗世独立之志,论世味则有藻鉴人伦之明。繁而不乱,约而有规。其辞爽以劲,其气简而舒,信文章之大家,绣虎之长技也。
是书也,盖得之吾友陈仲醇,云:“仲醇博雅有书癖,上自经史,下至稗官,靡不旁搜远采,最爱是书。”余读《礼》毘山中,即柳恽读书处也。偶放舟访仲醇于嘉禾,仲醇出是编授余曰:“是且未有梓,公,湖人,宜为湖梓之。”余持之归,反覆读,不忍释手,每读一段,则饮醇醪一杯,咽之,欣欣然自得也。既喜文节之文章,欲观文节之行谊,而稽之往谱,则文节官宋之学土,风操凛凛,为一代伟人。
若传记所载者,读之犹有生色,当时忌文节甚众,而如石中流、无所倚萎,声闻愈藉藉震人耳矣。岂非文章功业并茂者耶?遂以其书携至京邸,拜命雍阳,政事之暇,取而卒业,益沾沾自喜,谓我非仲醇,安得是书?而字多差讹,亥豕相接。适张文学自扬文山中走潞水上谒余,文学胸次富有《坟》、《典》、《丘》、《索》,乃以是书授之校焉,凡三旬而羽化者全、蠹食者完矣,又三旬而剞劂告成、杀青斯竟矣。余览其成,喟然叹曰:土患无文覃功业耳,何患不传?自有此书以来,凡几百年矣,而流徙不亡,则人必有仰其功业文章而不欲亡之者。
至于今则仲醇仰之而授之予,予仰之而付之梓,张文学仰之而校以成,仲酿与予不佞之志,安知后之仰之者不如今日乎?而是书终千古不亡矣。书既成册,移书两儿子曰:“为我藏昆山中。”盖山必有所托而名焉。故霞雾以石屋名,菁山以稚川名,计筹山以越中两大夫名,是山也,安知不以藏书名乎?然予之景仰于文节固不徒以文章也,倘后之人止以文章观之,是鱼鸟之睹毛嫱,已失其真者矣,是为之序。时万历庚子仲春花旦,吴兴居实子潘大复书于雍阳官署。
倪文节语录摘录
倪文节公曰: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
富莫大于蓄道德,贵莫大于为圣贤,贫莫大于不闻道,贱莫大于不知耻。仕能行道之谓达,贫不安分之谓穷,流芳百世之谓寿,得志一时之谓夭。
倪公又说:“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
这句话被明代陈继儒引用在《观书十六感》之中,其用意可见。静心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境界,读书而又能有佳思,如何不教人快慰。
倪文节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 济.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败於不容忍者也.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一毫之差,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必无受用."
顾炎武引倪文节思之言; 谓当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长也.』传写之误,以「忘」字作「正心」二字.言养浩然之气,必当有事而勿 忘,既已勿忘,又当勿助长也。
 倪思亦云:“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
倪中明,俊明弟,崇祯十五年举人。 

  
 

  
 
倪姓介绍信息修订

倪ni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1/2页 1 2 向后>>

谱概况修订史

1/3页 1 2 3 向后>>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倪氏本家(2016/4/24 16:52:55)
  • 安徽望江倪氏始迁祖倪彦铭是元朝末年由吴(现苏州)迁居望江雷港(现雷池)己经665年。望苏州的本家看看谱上有没有彦铭两个字
  • □倪赟:姓氏评论(2016/3/6 22:01:35)
  • 倪氏发源地;山东滕州、小邾国。
  • □山东临沂倪志国:大家好。我是电视剧【…(2016/2/26 11:11:59)
  • 大家好。我是电视剧【奇石传奇】中,幸运之星 奇石的主人倪志国。一元复始,祝天下倪氏兴旺发达,人才倍出。感谢上苍厚爱祖宗保佑,让我成为天下第一幸运之人。
  • □Nerzansen88:广东潮汕鹤洋倪(2016/1/9 1:29:39)
  • 我是现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鹤丰村,鹤洋倪,原先祖倪十五公带族人十八人于元末明初因战乱从泉州府莆田县迁移,入潮定居鹤洋,而后开支潮汕地区,二世祖公逸斋公传三子长念三(公,留鹤洋)次念四(公,海洋县东莆,现潮安县沙溪)三念七(公,揭阳县蓝田都硕浦村,现揭东县新亨镇硕和村),倪念三祖公之裔孙分别迁创达濠鸡岗乡,南山乡和大宅乡(现汕头),另有一支苗裔分创潮阳铜盂下底村。。。子孙遍布潮汕及海内外各地。我是赞辈的,鹤洋倪氏行第自十二世祖起序:仕惠俊興侯懋伯榮(仕惠俊兴侯懋伯荣)
       徳昭參贊 萬世永盛 (德昭参赞万世永盛),村里最小到世辈。
      
      
  • □访客:姓氏评论(2015/12/13 17:33:56)
  • 我要寻找有效资料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