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5/16 15:23:00
共876字 评价:0
共876字 评价:0
一、姓氏来源
1、是远古大禹治水时,有个大臣叫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
2、夏启分封其支子为费,以地为氏。
3、是古代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为大夫,被封为费邑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 姓费。
二、郡望堂号
汉置江夏郡,现在湖北省云梦县。《姓纂》记载:系出拟姓,禹后。夏未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
1.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此为费(Fèi)氏望。
琅玡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玡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玡郡,并附置琅玡县,治所均在琅玡(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玡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玡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玡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玡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玡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玡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玡郡治均不属琅玡郡(国)。另一处琅玡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此为费(Bì)氏望。
2.堂号:
衍庆堂、念本堂、源述堂、职思堂、尚志堂、承志堂、授易堂、地远堂、敦睦堂。
1、是远古大禹治水时,有个大臣叫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
2、夏启分封其支子为费,以地为氏。
3、是古代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为大夫,被封为费邑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 姓费。
二、郡望堂号
汉置江夏郡,现在湖北省云梦县。《姓纂》记载:系出拟姓,禹后。夏未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
1.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此为费(Fèi)氏望。
琅玡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玡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玡郡,并附置琅玡县,治所均在琅玡(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玡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玡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玡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玡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玡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玡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玡郡治均不属琅玡郡(国)。另一处琅玡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此为费(Bì)氏望。
2.堂号:
衍庆堂、念本堂、源述堂、职思堂、尚志堂、承志堂、授易堂、地远堂、敦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