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渊源
插[插、揷、挿、扱、锸、搢,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不可读作chā(ㄔㄚ)]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宫廷侍卫插铎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插铎卫,亦称??铎卫、搢铎卫,是东汉末期孙吴政权所设置的内军制,其职“执挺铍??铎,环护主公”,其建制一直延续到三国末期孙吴政权灭亡。典籍《集韵》中注解:“??,子贱切,音箭。义同。”在典籍《周礼·仪礼·乡射礼》中记载:“三耦皆执弓,??三而挟一个。”在典籍《韵会》、《正韵》中皆注释为“??,作甸切,音荐。亦插也。”“挺”,即无缨的长枪,或称为矛。“铍”,即大剑,重而无穗,或称巨剑,形仿巨阙,即“搢”,就是古文“插”,也就是箭。“铎”,即木铎,金壳木舌的大铃。古代东汉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俩,两俩一司马,由司马执铎,以木铎声响指挥。在插铎卫中,以每五十名侍卫为一个基本单元,属步兵组合。四伍即二十人执挺,四伍执铍,两伍即十人执弓箭,由执铎司马统领。东吴政权至盛时,疆域东抵夷洲(今台湾)、钓鱼台列屿(今钓鱼岛),西至凤台(今河南台前)、柳江(今广西柳州),南达扶南(今柬埔寨王国)、曾姆滩(今曾母暗沙),北沿怀远(今安徽蚌埠)、昭关(今安徽巢湖),其时孙吴朝廷仅“环护主公”的“插铎司马卫”就拥有“四十余五”,即两千二百五十名内卫。
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曹魏国大司马、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位为帝,国号晋,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在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颁布著名的“泰始律令”,并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9年)命大将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率兵伐吴,西晋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农历3月,吴王孙皓投降,被晋武帝降赐为乌程候,孙吴政权灭亡,结束了自“黄巾之乱”以来中国分裂九十六年的局势。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之际蒙古察哈尔部林丹可汗,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称谓为。该支插氏,是明末清初满族人对蒙古察哈尔部大汗察哈尔·林丹一族的蔑称。察哈尔·林丹:公元1592~1634年,蒙古族,又称察哈尔·陵丹、察哈尔·灵丹,孛儿只斤姓,是蒙古察哈尔部大汗察哈尔·达赉逊可汗的四世孙,蒙古察哈尔部人。著名明、清之际蒙古察哈尔部呼图克图汗,简称林丹汗。在史籍《明史·靼鞑传》中,所记载的察哈尔·林丹被取满语谐音为“虎墩兔憨”(Huduntuhan),汉义“插”,实际上是满清王朝对其带有轻蔑的称呼。据清朝康熙年间内府蒙古文抄本的史籍《蒙古源流》记载,林丹汗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算得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林丹,这位成吉思汗以降的最后一位蒙古大汗,成为了满清王朝爱新觉罗氏家族立朝统世的最大奠基石,也是一代伟人成吉思汗所创立之大蒙古汗国在其故土上最终覆灭的标志。
在察哈尔·林丹逝世后,有庶支后裔子孙在清朝时期以先祖名号的满称为虎墩兔憨氏者,后汉化为插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公元2005年(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丹阳、江陵、辽东、察哈尔为郡望。
今安徽省的巢湖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钦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贵定区,台湾省的台中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柬埔寨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地,均有插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察哈尔:古称“多罗特”,清朝初期称“张垣特区”,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宋、元两朝时期,该地区称察哈尔路,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清朝时期,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治所在张垣(今河北张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农历11月,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选拔),皆由满族人担任,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但自民国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期间成为大蒙奸、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设在张家口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张垣堂:以望立堂,亦称察哈尔堂、多罗特堂。
插[插、揷、挿、扱、锸、搢,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不可读作chā(ㄔㄚ)]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宫廷侍卫插铎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插铎卫,亦称??铎卫、搢铎卫,是东汉末期孙吴政权所设置的内军制,其职“执挺铍??铎,环护主公”,其建制一直延续到三国末期孙吴政权灭亡。典籍《集韵》中注解:“??,子贱切,音箭。义同。”在典籍《周礼·仪礼·乡射礼》中记载:“三耦皆执弓,??三而挟一个。”在典籍《韵会》、《正韵》中皆注释为“??,作甸切,音荐。亦插也。”“挺”,即无缨的长枪,或称为矛。“铍”,即大剑,重而无穗,或称巨剑,形仿巨阙,即“搢”,就是古文“插”,也就是箭。“铎”,即木铎,金壳木舌的大铃。古代东汉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俩,两俩一司马,由司马执铎,以木铎声响指挥。在插铎卫中,以每五十名侍卫为一个基本单元,属步兵组合。四伍即二十人执挺,四伍执铍,两伍即十人执弓箭,由执铎司马统领。东吴政权至盛时,疆域东抵夷洲(今台湾)、钓鱼台列屿(今钓鱼岛),西至凤台(今河南台前)、柳江(今广西柳州),南达扶南(今柬埔寨王国)、曾姆滩(今曾母暗沙),北沿怀远(今安徽蚌埠)、昭关(今安徽巢湖),其时孙吴朝廷仅“环护主公”的“插铎司马卫”就拥有“四十余五”,即两千二百五十名内卫。
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曹魏国大司马、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位为帝,国号晋,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在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颁布著名的“泰始律令”,并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9年)命大将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率兵伐吴,西晋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农历3月,吴王孙皓投降,被晋武帝降赐为乌程候,孙吴政权灭亡,结束了自“黄巾之乱”以来中国分裂九十六年的局势。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之际蒙古察哈尔部林丹可汗,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称谓为。该支插氏,是明末清初满族人对蒙古察哈尔部大汗察哈尔·林丹一族的蔑称。察哈尔·林丹:公元1592~1634年,蒙古族,又称察哈尔·陵丹、察哈尔·灵丹,孛儿只斤姓,是蒙古察哈尔部大汗察哈尔·达赉逊可汗的四世孙,蒙古察哈尔部人。著名明、清之际蒙古察哈尔部呼图克图汗,简称林丹汗。在史籍《明史·靼鞑传》中,所记载的察哈尔·林丹被取满语谐音为“虎墩兔憨”(Huduntuhan),汉义“插”,实际上是满清王朝对其带有轻蔑的称呼。据清朝康熙年间内府蒙古文抄本的史籍《蒙古源流》记载,林丹汗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算得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林丹,这位成吉思汗以降的最后一位蒙古大汗,成为了满清王朝爱新觉罗氏家族立朝统世的最大奠基石,也是一代伟人成吉思汗所创立之大蒙古汗国在其故土上最终覆灭的标志。
在察哈尔·林丹逝世后,有庶支后裔子孙在清朝时期以先祖名号的满称为虎墩兔憨氏者,后汉化为插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公元2005年(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丹阳、江陵、辽东、察哈尔为郡望。
今安徽省的巢湖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钦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贵定区,台湾省的台中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柬埔寨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地,均有插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察哈尔:古称“多罗特”,清朝初期称“张垣特区”,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宋、元两朝时期,该地区称察哈尔路,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清朝时期,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治所在张垣(今河北张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农历11月,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选拔),皆由满族人担任,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但自民国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期间成为大蒙奸、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设在张家口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张垣堂:以望立堂,亦称察哈尔堂、多罗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