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苁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1 14:08:00
6551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今安徽桐城),为侯爵,史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朝以后,去“木”字偏旁为“从”,以从氏相传至今。传至秦、汉之际,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霸江山,刘邦败而逃迁。时有刘邦属下将军枞公驻守于荥阳城。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龙且领人马追赶汉王,连赶三日却追赶不上,军士疲乏,暂屯兵于郑村。有前哨人来报:“汉王入成皋,有英布、彭越两路救兵将到,楚军不敢前进。”季布说:“汉王既有救兵,不可追赶,不若回攻荥阳,与霸王会兵,或保彭城,或攻成皋,随霸王定夺。”龙且同意道:“将军所见,正合吾意。”拨转人马回荥阳,来见项羽。项羽说:“彭城空虚,无人看守,如攻成皋,一时便难取胜,不若且取了荥阳回彭城,再整精兵破成皋,那时擒刘邦不迟。”遂分付三军,加力攻打荥阳四门,限五日内要攻破。项王催打东门,季布催打南门,龙且催打西门,钟离昧攻打北门,四门金鼓振大,火炮火箭云梯各项,一齐攻打。然而荥阳城内有大将枞公昼夜巡视,严督军士防守,灰瓶石子蛮牌周围遮架,项羽攻打五日亦不能下。有个魏豹曾犯罪,因汉王饶其死罪,罢闲在荥阳住居。见项羽攻打城不下,遂乘马带领从人到城上对枞公说:“汉王已弃城而走,以荥阳为废地矣!你坚守而不降,徒自受苦,似无益于国家。倘城一破,二公能与项王为敌乎?”枞公大怒道:“汝乃反覆小人,狗彘不如,乃敢妄为议论,以惑军心!且汉王临行,以荥阳付吾,我足能坚守。今未经数日,即开门投降,苟图富贵,不恤大义,上负君恩,下负民望,有忠心以报国顾如是乎?我颈可断,此志不可移也!留汝终为后患。”随即揪住魏豹的头发,一刀斩于城上,枭首以示三军:“魏豹欲内应,因而斩之。汝等当用心守城,勿怀二心!”众军士皆说:“愿同二位将军死力守拒,决不敢退避。”项羽闻知,愈加忿怒,命诸将殿督攻打。只见城内,筑起土城来,以示重垒严固,楚军见之,各有退志。又过十日,城益不能下。项羽召项伯、钟离昧等计议:“荥阳久不能下,尔等有何法?”项伯说:“攻城之法,惟患军士不肯用力耳。若一人舍死,举火烧毁城楼,众军士一拥而上,城必破矣!若迁延日久,汉王会请侯而来,荥阳终非楚有也。”项羽说:“今日务要攻破!”遂督率诸将,急催三军上云梯攻城,城上石子灰瓶打下来。众楚军方欲退后,项羽大怒,命诸将各持枪亦攀跻而上,初被打伤数十人,随后楚军一拥齐上城来,城上汉兵拦阻不住,枞公欲急刀举往下齐砍,早被龙且左执蛮牌,右手举枪,架住宝刀,一跃而前。众军士陆续随后,尽数上城,将枞公捉住。季布、钟离昧将东门角楼放火起来,早塌下一角,城即时破矣。楚军趁势一齐杀进城来,汉兵如何抵当得住?奔西门而走,龙且一马随后追赶不题。枞公被众军士捉住,被押去见项羽。项羽说:“量汝一匹夫,有何武勇,力敢抗拒天兵?今被擒来,若肯委心归降,即封汝为荥阳太守,仍令管领荥阳郡事。汝心下如伺?”枞公正义凛然地喝道:“城破被擒,势穷力竭,有死而已,岂有归顺之理?请王早赐诛戮,以全臣节!”项羽见枞公忠义慷慨,甚怜之。又令季布去说服:“大丈夫建功立业,以成美名,乃为豪杰。岂可甘受其死,而寂寂无闻于世,宁不甚可惜耶?”枞公坚决地回答:“生顺死安,惟求此心无愧耳!吾今竭力守城,已尽此心。楚军势盛,蹴尔城破,非我志衰气馁,乃力不能支也。汝今委曲下说辞,欲我归降,今日虽降,明日又叛矣!惟知有汉,不知有楚,忠心不二,万金不易也。”季布见说枞公不动,回见项羽说:“枞公心如铁石,延颈不避其死,且云今日虽降,明日又叛,观此言则不欲归降可知矣,陛下何必重留意耶?”项羽叹道:“彼既不降,命左右牵出斩之。”枞公临死之时,神色不变,楚、汉两军将士莫不叹惜。
  传说,在枞公死后,有后裔子孙及族人为避项羽楚军的杀戮,纷纷逃逸,其中有将原姓“枞”去“木”改“艸”为“苁”,称“艸茅之臣”,后历经万难皆纷归刘汉。汉高祖刘邦叹赞枞公壮烈,便赐其庶子为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植物,出自古代宫廷御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肉苁蓉,亦称列当、松蓉、纵蓉、地精、金笋、大芸,是一味著名中药,拉丁文为Desertliving Cistanche。古代的中国,医者以其原始形态为理,专门制成一些壮阳之药,用以为补肾助阳,润肠通便,软坚散结之药。主治治月经不调,闭经,不孕,阳痿,遗精,小便淋漓,声哑失音,便秘,虚寒泄泻,症瘕等症。尤其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八百二十九位帝王国君,绝大多数都是荒淫不经者,在位前后皆拼命进补以御列女,因此,肉苁蓉成为历朝历代帝王国君、王公贵族们的必备味药。为满足帝王国君们的淫虐,许多御医、方士多以肉苁蓉配巴戟天、淫羊霍、五味子、茯苓、山药、人参、枸杞子等配置春药,以应其所需,讨好求官。历史上,许多正直的王公大臣,对那些助纣为虐的御医、方士痛恨入骨,蔑称其为苁医(阳痿医师)、苁士(阳痿道士),久之,其即成姓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卿大夫季孙虎之葱灵事件,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葱灵,是古代辎车的一种,四面皆有帷幔,车上有卧具,后边有能够装载其它物品的槽匣,是古代卿士们外出时所乘坐的豪华车辆。在史籍《左传·定公九年》中记载:“阳虎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季孙虎,姬姓,名虎,字货,季孙氏,又名阳虎、阳货,是鲁庄公姬同(公元前693~前662年在位)的弟弟、著名的姬季友之后,在他平定了庆父之乱后,世为鲁国上卿,形成了庞大的季孙氏家族,季孙虎就是卿大夫季昭之子,为鲁国季孙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待考,人们仅知他是春秋晚期与孔子同一时代的鲁国卿大夫,且年龄略长于孔子。季孙虎与孔子俩人长得还极为相像。据史籍《史记·孔子世家》上的记载,“孔子状类阳虎”。而孔子“生而首上圩项”、“长九尺有六寸”。坊间野史对孔子的体貌特征描写得更为细致,称他“牛唇虎拳,鸳肩龟背,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宇”。季孙虎和孔子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孔子被后人推崇为“圣人”,而季孙虎却被后人斥之为“恶人”,是正邪、善恶的代表,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典籍《列子》中,对孔子一生所遭受的磨难概括为四:“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季孙虎。”其中有两难即“围于陈蔡”和“见辱于季孙虎”,都与季孙虎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另两难亦或多或少与季孙虎有一定的关系。侮辱孔子的事件发生在周景王姬贵十年(鲁昭公姬稠七年,公元前535年)。传说,孔子在年轻时嘴馋,尤爱吃乳猪肉。一旦有吃的机会,他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有一次,鲁国季氏宴请士一级人士,孔子亦欣然前往。但到了季氏家门口,时为季氏家臣的季孙虎却不让他进去,并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无奈之下,孔子只得返回,时年孔子方十七岁。季孙虎之所言所行,无疑给少年孔子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怪季孙虎,他不过就是按照季孙氏家族的规矩办事罢了,但其所发“非敢飨子也”之语,中的“敢”字,在语气上确实是有浓厚的轻蔑色彩。因此,后人以此作为孔子“见辱于季孙虎”的证据。在典籍《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有母之丧,既练,季孙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绖,亦欲舆?’季孙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从这段文字分析,季孙虎的恶意是明显的,诱之于先,辱之于后。如此,那就是季孙虎的不是了。
  戏弄孔子的事件发生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六年(鲁定公姬宋六年,公元前504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日渐成熟,在社会上的声名亦与日俱隆。为此,已经身为鲁国上卿的季孙虎便想请孔子出来,封他个一官半职,以便为季孙氏家族做事,亦可借此笼络人心。但由于政见不同,所以孔子一直隐而不见。无奈之下,季孙虎只得用计逼孔子出来。对此,在典籍《论语·阳货》中有记载:“季孙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从中来看,季孙虎的计策是成功的,他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逼得孔子最后没了退路,只好答应出来做官。可以说,这次智斗的结果,季孙虎是大获全胜,而孔子败得一塌糊涂,这无疑让孔子对季孙虎的恶感进一步加深了。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曾诗云:“道逢季孙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所指即是这件事,颇为孔子鸣不平。貌似孔子的事件发生在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据传“围于陈蔡”即发生于此时。由于季孙虎貌似孔子,这一回就差点让孔子丢了性命。据史籍《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季孙虎曾经未打招呼就擅自带兵过匡邑(陈蔡,今河南淮阳)去攻打郑国,因而得罪了匡邑之人。当孔子周游列国至匡邑时,被当地人误认为是季孙虎,因此“拘焉五日”。后经人再三解释,消除了误会,孔子才“得去”。这次令人羞愤的事件使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直耿耿于怀,将这笔账全都算在季孙虎身上。清朝时期所著的《隔帘花影》中有两诗句:“曾参投抒疑慈母,季孙虎招尤误圣人”,可谓是二千多年以来拥孔者对季孙虎怨愤之情的生动写照。
  这三个事件在时间跨度上有三十余年,说明季孙虎与孔子的矛盾由来已久,积怨已深。因此,在后世皆谓季孙虎为孔子一生中最憎恨之人。从史料来看,骂季孙虎为恶者,就是始于孔子。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大骂季孙虎“陪臣执国命”。在孔子晚年编纂《春秋》之时,更是在其中斥季孙虎为“盗”,明显地掺杂了个人成见,借以报复季孙虎,以让其遗臭万年。当季孙虎在鲁国终于失势时,为了躲避孟孙氏家族势力的迫害,就于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晋定公姬午十一年,公元前501年)农历6月出逃,他躲在一辆葱灵中的卧具下边,从阳关(今山东泰安东部)成功地逃出了鲁国,之后他先跑到齐国,但因齐景公根本九不待见他,于是又转而投奔晋国的执政上卿赵简子(赵鞅、嬴士鞅)处,被极其善于用人的赵简子所收留,后在晋国成为一代名臣,最后逝世于晋国。孔子在诸多场合斥骂季孙虎,明显属于私骂,甚至为历史之笑柄。例如,在孔子在得知季孙虎逃奔晋国投靠赵简子后,当即放言“赵氏其世有乱乎!”结果,晋国不仅没有“乱”,反而在季孙虎“善事简主,兴主之强”的竭力辅佐下“几至于霸也”,以至于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国势之强竟排列在当时一百二十余个诸侯国之首。确实,季孙虎在培养门人方面则做得极差,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但季孙虎是个非常有效的实干家,在刀光剑影的伴随下去实践自己的理想。他没有时间招收门徒,系统地传授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的忠实信徒,只采用速成的办法,将一些人收之门下,安排职位,借以加强和巩固自己在官场的势力。事实表明,他的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因此他的门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忠信可言。季孙虎在鲁国未能最后站稳脚跟,奔齐后又被逐,亡命天涯,几乎无栖身之地,与他门下弟子们纷纷背叛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季孙虎亦不否认。在典籍《韩非·外储说左下》中,记载有一段季孙虎与赵简子的对话,“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可见,季孙虎的弟子不是一、两个叛变,而是大批地背叛他,之后不仅不捧他、吹他,反而要抓他。不难想见,季孙虎在与赵简子对话时,其心境一定是悲凉到了极点。唐朝诗仙李白对此曾诗曰:“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其中的“栽桃李”用的就是季孙虎不善树人的典故,可见诗人对季孙虎的遭遇也是唏嘘不已。
  季孙虎是一位我行我素、口无遮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其性格决定了他必然要与当权者或有势力的人发生冲突,为后者所不容。被史料记载的季孙虎言论很少,雪泥鸿爪,但人们仍然可以看出,季孙虎不失为一位精辟的语言大师。在季孙虎与孔子的对话中,季孙虎曾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就是一句极富深刻哲理的话,后世的“时不我与”就出自他的这句名言,以致于有人认为,孔子后来答应出来做官,就是被季孙虎这句话感动所致。孔子后来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是受了季孙虎的启发。
  季孙虎更有一句千古名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样深刻的对阶级社会性质的揭示论点,不管是何朝代,有点钱财的富人们都是不会承认的。比较而言,孔子的表述就比季孙虎要含蓄得多了,孔子一生中都避免直接谈及“富”与“仁”的关系,而只谈“利”与“义”的关系。在利益面前,孔子强调“义以为上”,义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他并没有将“利”与“义”绝对地对立起来。因此,孔子的观点对任何当权者或有势者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
  季孙虎还有一句至理名言:“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对这种顺应朝代的政治掮客式的理论,前国学大师郭沫若倒是十分欣赏的,于是乎,“不作为”就成为官场上的第一大潜规则。而在这一点上,孔子的论点也要温和得多,他主张“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所说的“止”,是辞职,或另投明君,但不管君主如何昏聩荒淫、甚至暴虐不经,孔子都不主张将其推翻,更不主张杀掉。二者相较,季孙虎行的是“极端”,孔子走的是“中庸”。事实上,季孙虎在实践中也就是那么去做的,如“执囚桓子”即是其例。但他的这些言举最终被扣上了“乱臣贼子”的大帽。其实,季孙虎“勇猛过人,智谋百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人物,但由于季孙虎言论的“不慎”和做法的“极端”,因而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二千五百多年以来,后世人们对季孙虎的斥责,不论是官毁,还是民骂,所有的统治者都是睁一眼闭一眼,放任自流,容许人们任意谩骂、丑化季孙虎,这就是因为季孙虎的许多言行都不利于其统治的需要,或有损于“仁德”形象。
  在季孙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成功出逃所乘交通工具为姓氏者,称葱灵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苁氏、葱氏、灵氏、丛氏、从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苁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枞阳、鲁郡为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枞阳郡:夏、商、周时期,枞阳属扬州地域,西周时期为枞国,春秋时期为舒国之地,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时期属九江郡。西汉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置枞阳县,后时置时废。东汉初期(乙酉,公元25年)枞阳并入舒地,隶属庐江郡,后隶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期称舒县,属孙吴政权。南朝刘宋初期(庚申,公元420年)为舒县,隶属庐江郡,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戊子,公元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隶属晋熙郡。南朝齐初期(己未,公元479年)复置舒县,隶属庐江郡。南朝梁初期(壬午,公元502年)该设枞阳郡,废舒县,复置枞阳县,隶属枞阳郡。南朝陈初期(己酉,公元589年)废枞阳郡,存枞阳县,隶属晋熙郡。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隶属晋熙州。唐朝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后相继延续了一千一百余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一分为二,设桐城、桐庐两县,今枞阳为桐庐县域。1951年桐庐县因重名改为湖东县,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湖东县为枞阳县至今。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堂号
  枞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舒邑堂、桐庐堂、桐城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曲阜堂。
苁姓介绍信息修订

苁cong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