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衬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1 13:32:00
3173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侍从衬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汉朝时期,皇宫内皇帝、皇后、贵妃的贴身侍从称衬人、衬臣、衬子,专职负责君王的起居生活。在西汉末期,男衬人改称内侍,多改由宦官担当,女衬人不变。衬人是君王的心腹亲信,是内宫中唯一领有官秩但无官称的侍从,官秩从君王的内驽(私银)中支付。
  在衬人的后裔子孙或家族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衬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刑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二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官衬制作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古代的官服,自唐朝时期开始,在胸腹部位、肩颈部位缝制上专门的“补衬”标识,用以区别官职类别与官衔的大小。这个“补衬”,唐朝、宋朝时期皆称作“官衬”,明朝时期称作“官补”,清朝时期则称作“补子”。“官衬”是由精密细巧考究的手工绣制而成,图案多为动物图腾。专职制作“官衬”的工匠,亦称作衬工、衬匠,制作工艺称作“衬绣”。历代朝廷对衬匠的制作和管理皆十分严格,甚至极其严厉,因此多为家族世袭。一个普通衬匠本身在宋朝时期即享受有从九品官秩,在明朝时期享有八品乃至从七品官秩,至清朝时期甚至享受到六品乃至五品官秩待遇。各个朝代“官衬”所标识的动物图案略有不同,例如:
  明朝公、侯、驸马、伯:一律用麒麟、或白泽。
  明朝文官官衬等级: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鸂,八品为黄鹂,九品为鹌鹑,杂职为练鹊,风宪官为懈廌。
  明朝武官官衬等级:一品和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虎,四品为豹,五品为熊罴,六品为彪,七品为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清朝公、侯、伯、皇子、亲王:一律为正龙。
  清朝郡王:一律为行龙。
  清朝贝勒:一律为正蟒。
  清朝贝子:一律为行蟒。
  清朝文官官衬等级: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雪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鸬鹚,七品为鸳鸯,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杂职为黄鹂。
  清朝武官官衬等级:一品为麒麟,二品为雄狮,三品为悍豹,四品为猛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为犀牛,八品为海狗,九品为海马。
  在衬工、衬匠家族后裔子孙中,有以家族职业或工艺称谓为姓氏者,称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衬氏属于比较年轻的姓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国大领主仕奴擦罗,属于以身份称谓汉化为氏。“擦罗”,为藏语的汉译读音,在唐朝、吐蕃王朝时期,即为仕女、女仆之意。西藏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处于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形态,侍服于各级大领主的女性仆人,除了照应农奴主的起居生活和日杂琐事,同时也是农奴主的性工具,其别称就是“擦罗”,藏语意为“贴身的衣裳”,汉义就是“衬衣”。“擦罗”所生养的儿子,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藏语称“擦罗囊生”,意为“家中饲养的”。他们没有任何领主妻妾之子女的地位,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权利,完全被领主所占有,但主要从事农奴主的家内劳役、战争等,不从事外放劳役。“擦罗”所生养的女子,藏语称“擦罗莫朗”,长大后继续成为领主的“擦罗”。在其为领主玩弄腻味之后,多抛弃与“擦罗囊生”婚配。
  在“擦罗”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身份称谓的汉义为姓氏者,汉姓即称衬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衬氏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姓氏群体,甚至在民国初年的扬州地区还有由吴氏改为衬氏者,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咸阳、京兆为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例如: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要特别注意的是:“京兆”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凡历朝历代都城所在的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周边地区,皆可称为“京兆”,例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堂号
  咸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衬姓介绍信息修订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衬chen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