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780字 评价:0
一、寻根溯祖
得姓始祖:阚止。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姓为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姓的得姓始祖。
关于姓氏由来有三说,一说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一说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姞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一说出自蚩尤,《皇览·冢墓记》记载蚩尤冢高七丈,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而蚩尤姓阚,故其后代亦姓阚,他们每年十月都祭祀蚩尤。《续夷坚志》记载华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氏尚多。
二、迁徙分布
阚姓发源于今山东汶上,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融入全国各地。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唐山乐亭、滦县、迁西等地居多,约3000人。而阚止的后代,大部分现都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逯家以及泰安、荷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
三、郡望堂号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 《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四、史书所载
春秋
阚 止
汉朝
阚 乐
三国
阚 泽 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晋朝
阚 适 西域长史文书事郎中
南梁
阚道德 梁始兴忠武王碑阴提名吏
北魏
阚 倞 阚 骃之祖
阚 玖 阚 骃之父
阚 骃 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注王朗《易传》,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后魏
阚 爽 高昌太守
阚伯周 阚义成之父 高昌王
阚首归 阚义成之兄 高昌王
阚义成 高昌王
唐朝
阚 棱 伏威邑人 左将军
阚司仓
五代
阚 璠 统军使
宋朝
阚 洞 开封人官尚书郎
阚 沫 宋兴国军人登第
—————元朝之后尚未整理 参考《阚氏故实》(合肥阚铎霍初)
欢迎阚姓宗亲加入“阚氏族人”(群号14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