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城父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城父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14 15:11:00
4345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将领王子城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王子城父,公元前658~?年待考,即王子甫,姬姓,复姓王子氏,琅琊人(今山东潍坊临淄区),是著名的春秋时期齐国将领,承父爵仕爵齐国都城临淄为城父,史称王子城父,官位相当于今首都警备区司令。
  齐昭公姜潘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瞒国(今山东高青,国主为兄弟四人: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率众侵犯宋国,被宋军败于长丘(今河南封丘)。北狄败军遂入鲁国,农历10月被鲁国大将叔孙得臣败狄军于咸阳(今陕西咸阳),杀其首领侨如。之后,北狄又转侵齐国,王子城父率军败之于周首(今山东平阴),临阵斩杀狄酋荣如,埋其首级于都城北门外,然后驱逐北狄人至经卫,复被卫国军队击败,杀了另一首领简如,再驱迫其散迁于河南、山西一带,最后只剩一个酋首焚如,鄋瞒国由是灭亡。王子城父因有大功,齐昭公拜其为莱阳君大夫,并赐姓王氏。自此,王子氏始别姬姓,嫡系称为单姓“王氏”,该支王氏自王子城父始。这在三国时期曹魏国的《王基碑》及唐朝时期韩愈的《王仲舒神道碑》中皆有记载,并见于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中的史事记录。
  但在王子城父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城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城父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的城父邑有两处:一处是春秋时期楚国夺取陈国之地后所设,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李庄乡古城村一带,古城村即在龙山北侧不远处,到了秦、汉时期,在城父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父城县,到了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曾改称为龙山县。另一处则是在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城父邑。
  周景王姬贵十九年(公元前526年),太子建的少傅费无忌受命去秦国为太子建迎亲,见秦女孟嬴很漂亮,便向楚平王熊弃疾建议“自娶”。昏庸的楚平王在霸占了儿子太子建的夫人孟嬴后,又抽梁换柱地把一位齐国女子送给太子成亲。太子少傅费无忌怕太子建知道此事后对自己不利,遂向楚平王献计,先把太子建赶到与宋国相邻的城父邑(今河南许昌襄城),后又献计叫来城父邑的军事统领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司马奋扬情知太子建无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则不慌不忙上路。太子建都已经逃到宋国去了,司马奋扬才慢悠悠地赶到城父。后来,司马奋扬让城父邑的大夫把自己押送郢都去待罪,楚平王问奋扬:“那个杀太子的命令,出自寡人嘴里,进到你的耳里,是谁泄漏给太子建的?”司马奋扬坦然地说:“是臣。大王曾经嘱咐臣要像服侍大王一样服侍太子,臣虽不才,不敢三心二意。臣按大王先前的嘱咐执行,不忍心按大王后来的命令执行。臣把太子放跑,现在后悔莫及了。”楚平王问:“那么,你怎么还敢来见寡人呢?”司马奋扬说:“臣没有完成大王的使命,如果不来,就是再次违命了,臣不敢。”楚平王无奈,对司马奋扬说:“你还是回城父去,像以前那样做的官吧!”太子建和伍子胥后来又逃到郑国避难,请求郑定公姬宁帮助伐楚报仇。郑国无力抗楚,郑定公劝太子建去晋国求救。晋国正想利用前来投奔的楚国太子建为间谍以打击郑国,晋大夫荀寅便与太子建和商定先灭郑,而后伐楚。其后由太子建去郑国策反。晋国与楚太子建商定,晋国从外面打,太子建作为内应,里外合力,消灭郑国。太子建的一个仆从因受到太子建的殴打而怀恨,便去告发了太子建与晋国之间协商的阴谋。郑国国君郑定公和正卿公孙侨得知太子建与晋国勾结谋郑的企图后,暂不露声色。待太子建密谋作乱时,先发制人,杀掉太子建,用反间挫败了敌方的阴谋。
  太子建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原居地城父邑的名称为姓氏,而城父邑的楚国人也都怀念他,即有人便以其居邑名称为姓氏,皆称城父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城氏者,世代相传。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有个贵族叫城浑,居于周王室的京畿,他演绎了流传千古的《城浑出周》,其就是该支城父氏的后裔子孙,被汉朝史学大家刘向记载在《战国策·楚策》中。
  
  二、迁徙分布
  城父氏复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今已不再,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城氏,但城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七十九位,多以新城、泰山、榆山、丹阳为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新城郡: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带。宁阳位于泰安市南部,大汶河南岸,东邻新泰市,南与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市接壤,西与汶上县毗连,北隔大汶河与肥城市、泰安市岱岳区相望,辖宁阳、东疏、伏山、堽城、磁窑、南驿、华丰、葛石、泗店、白马、茅庄、蒋集、石集十三镇,西疏、鹤山、王卞、乡饮、灵山、东庄、崔解七乡。宁阳在商朝时期为郕邑。西周、春秋时期为郕国之地,后被在战国时期并入齐国。西汉时期置宁阳县(治今古城),因在宁山之南而得名;又置桃山县(治今石碣集)、刚县(治今郕城里村)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时期废桃山县、宁阳县、刚县属东平国。西晋废宁阳县。北齐废刚县,移侨平原县于宁阳县古城北(即今治宁阳镇)。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由于此平原县与德州的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后称鲁郡)。唐朝时期属兖州。北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改称龚县,属袭庆府。金国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以避讳复名宁阳县,属兖州。元朝至元二年(丁巳,公元1256年)省入嵫阳县,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复置,属济宁路兖州。明朝时期属兖州府。清朝因之。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岱南道(公元1914年更名济宁道)。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属兖济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属民国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泰西行政委员会管辖。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署鲁西行政区泰西专区。民国三十没(辛巳,公元1941年)7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2月于泰安、宁阳边区建立泰宁县,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于泰安、泗水、宁阳边区建立泰泗宁县,均属泰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初属泰南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和第十九(运东)两专区合并为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运)专区,宁阳仍属之;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属冀鲁豫和冀南两行政区合并后成立的冀鲁豫行政区第一(泰运)专区。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泰运专区析为泰西、运东两个专区,泰西排序为冀鲁豫第一专区,宁阳县属之。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七专区(1949年7月改称泰西专区)。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67年泰安专区改为泰安地区,1985年又改为泰安市,宁阳隶属不变至今。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榆山郡: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春秋时期,榆山为鲁国之地,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邑地。秦朝时期属济北郡。汉朝时期属泰山郡。三国时期属曹魏兖州剌史部。两晋时期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时期为济北郡辖地。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为榆山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 改称平阴县,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此系以“平阴”命名之始。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州为郡,平阴县属济北郡。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属济州,唐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754年)属郓州,唐太和六年(壬子,公元832年)废平阴析入卢县与东阿县。唐开成二年(丁巳,公元837年)复平阴县,仍属济州。五代时期(公元907~960 年)各政权统用军号,平阴属天军所辖。宋宣和元年(庚子,公元1119年)属东平府。元朝初期属山东西路,后改属燕河北道东表路总管府。明朝时期属东平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属泰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济西道,次年改属东临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府将平阴县划属泰西专区。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平阴县与东阿县东部合为平阿县,隶属晋冀鲁豫边区。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撤平阿县恢复平阴县。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改属泰西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1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10月恢复平阴县,属济南市。1960年4月属菏泽专区。1961年2月12日属济南市,同年4月18日由济南复属泰安专区。1985年3月27日属济南市至今。
  丹阳郡:丹阳古称润州、丹杨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新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宁阳堂。
  榆山堂:以望立堂,亦称平阴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城父姓介绍信息修订

城父cheng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