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庄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1/3页 1 2 3 向后>>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4/4/22 14:30:00
0字 评价:0
  一、 来源有二
   1、 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德楚庄王。楚庄王德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
   2、 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庄姓望出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福令溥百年之利
  
   翰林標四直之名
  
  
  
   (百家姓典故)
   楚庄王之后裔 历代人才辈出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
  
    这个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长,早在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得姓。这一点,熟悉历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为,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庭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楚庄王的后裔,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在介绍庄姓时就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把庄周的身世源流,记述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庄氏家庭正是这样来的。追本溯源,他们是楚国公族的芈姓后裔,而芈姓则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换言之,两千多年来干千万万以庄为姓的人,毫无疑问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在庄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对整个家族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变动。一次发生于战国末期,一次发生于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
  
    原来,战国末期,当秦始皇以强大的军队横扫诸侯时,有一位楚庄王的后裔庄峤,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将军,受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庄峤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他把势力扩展到滇池,以兵威把这块地方纳入楚国的版图。可是,当他准备归报这番功绩时,正好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国所袭夺,塞断了他的归路,不得已,庄峤只好率其众在滇称王,一直到秦始皇灭诸侯。楚国的这一支后裔仍然为西南夷的君长。逍遥于暴秦的淫威之外。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他们终于降汉,其地并被置为益州郡,重回母亲的怀抱。
   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漳州人莊姓者墾拓大水堀庄(後人立開山廟於大水堀湖畔,誌念其德澤,不敢呼其名諱,稱為莊開山公,遂失其名),至此,整個鹿谷鄉幾乎已完全墾拓。
    这是史实,说明了后来历史上所谓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国的后裔,而且是由庄氏的先人带过去的。
  
    庄氏和第二次大变动,影响更大,曾经造成了整个家族长时期的没没无闻。这项变动,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载的:“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
  
    在过去的专制时代里,当皇帝的人是“天子”,为了避天子讳而改换人民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庄氏,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改姓了严,并且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长时期为严氏所掠美。不过,庄、严二氏的一家人关系,倒是一直被公认不讳。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2、"武强堂":汉代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3、“錦繡”:莊姓郡號有“天水”、“會稽”、“東海”等郡號。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裏蓬萊山。第九世莊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禦筆賜名爲“錦繡山”。這是莊姓堂號“錦繡”的由來。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云:庄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中记载:庄氏望出天水、会稽、东海。
   1、 天水郡:西汉初始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 会稽郡:秦初置郡。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3、 东海郡:汉初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 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庄姓
  
  南靖奎洋庄氏大宗:祀开基祖庄三郎及派下先祖。
  
  山从锦绣,一开诗礼由来远;
  
  水接桃源,千载衣冠特远尊。
  
  开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泽;
  
  桃源开龟岛,万家锦绣属孙林。
   开台漳籍宗亲,除返乡抄谱外,有的还踊跃参与祖地的修谱活动,两地共修族谱,使迁台宗亲也无一遗缺载入祖地族谱中。南靖县龟洋(今奎洋)庄姓,从开基祖庄三郎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入籍开基,到明宣德年间,五世宏茂始修族谱,景德年间六世朝宾、正德年间七世廷敏、嘉靖年间八世伯勚伯义、万历年间九世望南等续修,清康熙年间至民国11年又有13次增补。其中,咸丰二年(1852年)续谱是由十六世裔孙、庠生庄景温从台湾回乡主持的,庄景温于“嘉庆戊寅年往台”,在台湾生活几十年,致意于修谱有3年,对宗亲在台情况颇有了解,故《庄氏族谱》对族人涉渡台湾的记载较为详尽。有的记到街道、村庄,有的连从事的职业也予详录。据谱载,庄姓清代外迁之族人,以迁台居多,计近300人。其中,十三世至十七世最多,而这段时间,即乾隆至道光年间,正是大陆向台湾移民的最高潮时期。
    
  
  四、 历史名人
   庄周(约前369--前280):战国时期思想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在今涡河北岸)吏。楚庄王闻其名,用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表示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著书十万余言,号《庄子》。汉志列于道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唐天宝初,诏号为《南华真经》。
   龙秋古井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的水围龙秋村中,其西面50米处有两棵古榕。据考证,龙秋井是明初庄氏四世祖蒙斋、五世祖庄润父子立村时所掘,后经多次修葺,现建筑为清代遗存。井口用粗石板砌成六边形,边长0.65米。圆形井身,直径1.5米。井壁用青砖砌筑,砌法为一丁一横。井深2.16米。该井自古以来水质清甜,而周围水质皆咸苦,这对研究古代水井选址及该地地质水文和环境变化均有一定科学参考价值。
  
   位于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东北坡深凹中的庄琼英夫妇合葬墓是建于清代的一处古墓葬。据墓碑记载:该墓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十一月,墓主庄琼英曾“例授登仕郎贝也赠儒林郎”,是皇岗庄氏十六世祖,其妻张氏是诰命夫人,曾获皇封“赠六品安人”。该墓葬规模较大,形制齐全,墓墙高1.76米,对研究晚清时期深圳地区的社会历史、民情风俗和墓葬制度,具有一定价值。
   世科坊 来源于“世科第”牌坊。该牌坊是庄氏家族为光宗耀祖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庄氏是常州的望族,族中为官者、中举者颇多,名声极盛。“世科第”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有人登科及第。牌坊上记有庄氏104名有功名的成员姓名。在“世科第”牌坊附近,还有一座“兄弟翰林坊”,亦为庄氏所建。世科坊名沿用至今已300余年。
  
    庄际昌状元祠:位于鲤城区泉州府学泮宫内。原名庄羹若祠,祀庄际昌,俗称状元祠。
  
   庄际昌(1578-1629年),字景说,号羹若,原籍永春寓居晋江(今鲤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状元。宫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卒后崇祯帝特赠詹事府詹事。庄际昌一生为官严正,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等四本文集,后人建祠祀之。
  
   祠现存面积约11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一开间二进,主厅左右有回廊。祠内有对联曰:“品比青阳梅树,玉洁冰坚,不愧大魁天下。学宗洙泗杏坛,升堂入室,证拟仞数宫墙”。其建筑简朴,颇具特色,是研究泉州祠堂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范围:东至路,西至墙体,南从大门外至石埕5米,北至墙体。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府文庙,西距墙体10米,南至泮宫路,北距墙体20米。
  
   庄有恭:清代乾隆状元,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人。庄有恭状元墓(黄埔区大沙镇飞鹅岭):庄氏为乾隆四年(1739)状元。
   庄有可:清代诸生,亦名献可,字大久,武进人。博通经史,自言读史二千余遍。有《春秋注解》等
    庄俊元(1803——1879),晋江县(今鲤城区)人,故宅在泉州城内西街甲第巷。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进士,入翰林,留京学满文,以散馆一等一名授编修,协助改造满洲文字。事毕,出任甘肃西宁府尹,后兼道严,在任6年。咸丰三年(1853年),他引退回泉,寓居30年。在泉常兼书院山长,对地方文教事业多有建树。
    庄俊元好书法,擅行草,出入于董其昌、赵子昂之间,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对于庄俊元书法的独特造诣,泉州民间流传着许多佳话,其一则说:庄俊元未显时,习字甚勤,日间不足,继之以夜,上床之后,犹以指代笔,在席上划写不绝,甚至在其妻肚皮上练习。妻不胜苦,因骂之曰:“你自有体何必划他人之体”。此语触发庄俊元的灵感,悟出“写字要自成一体,不应墨守前人法式”。由是书法大进,迥超前人。他的行书潇洒遒劲,可追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晋江青阳人)笔意。他是晚清的一位书法大家。
    庄俊元性格外刚毅,内和婉,遇事开诚布公,亲朋同事都敬而惮之。然而,凡向他求字者,无不应允,所以他的墨迹在泉州一带流传甚多。庄氏尤善撰写对联,所撰楹联颇丰,泉州与台湾的寺庙、廨宇、市井都可见到他的楹联手迹。其楹联书法通达工仗、蕴奥皙逮、劲遒隽逸,成为一些古建筑富有艺术价值的附属文物。
   庄氏入闽时间为唐朝
   庄森,字文盛,名一郎,生于唐咸通四年(863),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光启二年(886),随其舅王潮率军入闽。后梁开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审知继任称闽王。庄森分镇于桐城(今泉州市),定居于永春县桃源里善政乡蓬莱村,卒于后周广顺二年(952),享寿90岁,夫妇合葬在永春县桃源里,为庄姓入闽桃源派开基始祖。
   庄锐,亦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唐大中三年(849),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分据福州闽岭,官授廉访司提刑使。晚年隐居玉融海口龙江桥头,卒于后唐开运二年(945),享寿96岁。配金氏,生三男:长房应祥仍居祖居地河南光州固始县;次房宝文居福州闽侯一带;三房维孝居福清及闽北。
   西潘、古山二社为庄姓聚居地,以庄文盛为入闽始祖,原光州固始县玉融村人,唐末光启年间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永春,庄文盛的九世孙庄夏为南宋兵部侍郎,嘉定十二年归休居泉州,其长子庄梦说任漳州龙溪县主簿。梦说之子庄瑜,于宋末元初避乱迁居漳浦濠浔(今官浔),生五子,明初避兵役,其子孙分居各地,后裔一部分住漳浦枫林,清康熙年间沿海“复界”后迁居赤湖西潘社,一部分住赤湖古山社,以后,古山社庄姓部分迁居西潘社。
  
  
    广东久负盛名的客家装饰之乡——上砂镇(全镇五万多人中80从事装饰业),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揭西县上砂镇上山天主堂.上砂镇位于广东省东部,莲花山脉南麓,属揭阳市揭西县管辖。1949年10月,成立上砂乡,属陆丰县第八区。1951年3月,属陆丰十三区。1957年上砂单独建乡,1958年9月建立上砂人民公社,1965年上砂人民公社开始归属揭西县,1983年改称上砂区,1986年开始改称上砂镇.花生是上砂人的特产,每年有四万多斤收成,下联村的花生以及香山茶叶在广东省都很有名。全镇面积129平方公里,共设9个管理区,134个自然村。据1996年统计,共有人口43851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为庄姓,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灭了金国后挥师南下,使得很多汉族被迫再次迁移。这时客人由闽西移到高雷、钦谦一带。在宋末,上砂庄姓的始祖就是参加文天祥领导的勤王兵队,失败后的上砂庄姓祖先到上砂砂坑洞避难开基的,从福建的永春县经潮州到上砂开基。其余的李姓.甘姓、陈姓、蔡姓、张姓加在一起不足400人,相对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来说,揭西应该属于广东的扶贫县。上砂镇离揭西县城二十多公里,四面是山,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清洌的上砂江静静地从镇上穿过,它汇入榕江,流经数百里的山区,从汕头流入南海.但是美丽不等于富裕,这个99都姓庄的纯客家小镇没有过上象广东沿海地区小镇那样的生活,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山坳间的稻田,以及山上种植的橄榄、青梅、荔枝、龙眼、梨、李子、桃子,生姜和茶叶以及花生。上砂镇积极培育茶叶品牌,“香山绿茶”知名度逐步扩大.早些年镇上不少人都到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等地打工,不少人在外面发了财,镇上那些崭新的楼房大都是那些发了财的人回来建的.镇政府这些年来也尽量帮助不富裕的家庭,乡亲邻里也经常接济他们,使他们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没让一个孩子停过一天的学习。
   近年来,去过上砂镇的人大概都会说:上砂变化很大。而熟悉上砂的人更会说:上砂有颗明珠。那就是揭西县脱贫奔康的典型村活动村。
  
   我们活动村有600多户3000多人,过去主要靠农业收入,但山坑田田瘦产量低,收入甚微,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进了南粤山区。穷得害怕的活动人,早就思变。村里的一群青年人大胆走出山门,闯向特区深圳,他们发扬山里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经过努力拼搏,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拥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资产的老板。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村到深圳、惠阳、珠海等地打工经商等有300多人,约占全村总劳力的40,而外出劳务收入却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
  
   如今的活动村人,不仅冲进特区,带勇于冲出特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活动人在深圳、北京创办的几家公司,业务遍及我国各大中城市,有的还做起外国的生意,随着他们的业务范围的扩大,他们也越来越富,富起来的活动人对家乡充满爱心,在包揽了村里修路、造桥、建校等公益事业的同时,对家乡的困难户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或安排劳力出路,或出钱出物解决生活困难,或是帮助困难的家庭建新房,使得有的自然村户户有楼房,人人奔小康。浓厚的乡情使外出的活动人格外热心家乡的建设。于是便有了雄伟的桥梁、宽敞的水泥路,迷人的路灯,优雅的别墅,人而博得了明珠之称。
  
  
   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庄姓欢迎你们,欢迎你到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下联村石陂坑下联水库林果生态旅游区观光旅游.为了上砂的发展希望你们再次到来.我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在校学生9652人,学校硬件建设比较落后,有薄弱学校11所,师资也比较薄弱,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改薄任务繁重紧迫,成人教育需进一步规范,扩大教育规模和教育层次。
   努力实施“科教兴镇”的发展计划,培养和吸引实用人才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努力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员。二是积极开办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班,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一些专业人才在我镇有发挥才能的天地,乐于住在基层。四是制订奖励制度,鼓励各类实用人才积极为我镇 经济建设服务。
   全镇区域面积12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3万亩,耕地1.86万亩,山地开发潜力较大。
   由于交通条件差,我镇工业现状比较落后,暂没有工业区和厂家,但有较好的工业发展潜力,农副产品等加工企业基本具备条件。
   水力资源较丰富,已建水力发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3870千瓦,年发电量约1200万度。
   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建设生态林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适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我镇已初步规划了活动开口石林果生态景区和下联石陂坑林果生态景区。               擂茶是上砂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上砂镇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传统食品。先把茶叶、花生、芝麻等放在擂缸里擂成酱,加少许食盐(亦可加糖),后将沸水冲进缸里,即成擂茶。食擂茶,是把擂茶舀进大米饭里,混成粥状,加上虾米、花生、葱、韭菜、大蒜、萝卜干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选择,少则三、五种,多则二十余种。
   还有一种是用擂茶泡“甫米”,叫“甫米茶”。正月初七,习惯用七种蔬菜泡擂茶,叫“七样菜茶”;元宵那天,习惯用十五样蔬菜泡擂茶,叫“十五样菜茶”。擂茶芳香可口,风味独特,能增进食欲,提神醒脑,可作正餐,也可作点心敬客。
  
  
   青阳,古称“五店市”,唐开元年间,这里曾建五小店以餐来往路客,故尔有此称谓。1951年晋江县治设在青阳,遂为县城,现已拆县建晋江市。
  
   青阳庄氏溯源而上,乃唐光启二年(886)庄森入闽,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入闽后择居永春桃源里,为闽南庄氏始祖。元太宗三年(1230),桃源十二世孙古山徙居青阳,曾任廷署之职,是为青阳庄氏肇基始祖。
  
   庄氏裔族居于青阳,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人才荟萃,俊杰辈出,其中就有古之文武状元,号为泉州七大才子之一的庄际昌和庄安世,以及榜眼庄奇显等诸人。自宋迄清历朝中进士、举人及至仕宦显达者就有百余人之多,故有宋王编赐的“楚烈王钟派……”二十字辈,因庄姓原乃春秋战国时楚庄王之后,才有此编赐缘故。此外,还有受制封为“一门忠孝”之庄方圹,有斗酒百篇誉谪仙之庄一俊;更有明嘉靖已丑年之一科三进士庄氏裔孙,以及五次科试各中举人二名之“五科十凤联飞”夸耀古今,遂有钦制“金马玉堂”赐额,备极荣宠,乡梓增辉。
  
   青阳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系十世孙高州知府庄科倡建。历代迭有修建,祖制春、冬二祭。家庙建筑保留古制,门开五间,山门、正厅立柱均为石制,基座亦为坚石砌造,大梁铺架皆以木构,为民居建筑传统作法,其间雕彩并施,纷繁富丽,多以传统花、鸟以及吉祥图案入画,极具观赏性,同时也是营造一种祥和端穆的氛围。
  
   庄氏家庙正厅里葆有多幅匾额,其中较为知名的就有“一科三龙齐奋”匾、“五科十凤联飞”匾誉,以及钦赐“金马玉堂”横匾、“状元”匾等,展示了家族历次恩荣。
  
   青阳庄氏繁衍日众,可谓枝繁叶茂,现青阳就有多个衍支,有思齐、裕斋、希信、振福、未庵诸小宗,各立宗祠,昭示家族兴旺发达。自创青阳以来,青阳庄氏裔孙多有徙居外地,主要繁衍同安、惠安、南安、龙溪、长泰、海澄、泉州各地,以及广东潮州一带,旅居海外族亲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就达数十万之众,仅菲律宾庄氏宗亲会青阳籍人就占70以上。
  
   庄氏裔孙虽各处一方,然亲故园、重文教、事业有成者亦不在少数。当代杰出人士,就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庄明理;前菲华商总理事长庄清泉、现副理事长庄长泰;菲华防火联合会会长庄振忠;厦门市人大副主任庄云潮等等,载入晋江人物志者庄氏裔孙就有100多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阳庄氏经济的发展,已达相当规模,海内外资产就达100多亿美元之巨。海外就有庄启程、庄材鳅、庄清泉等人,国内有庄杰赶、庄雄辉、庄材佑、庄垂借等人,是青阳庄氏大工商业家,“青阳源和堂”就是一大驰名中外的企业。
  
   有《晋邑青阳庄氏族谱》、《晋邑青阳庄氏重修族谱》以及《晋邑青阳庄氏虚川公派续修家谱》等多部谱牒抄本。
  
  
  首页>>泉州晚报海外版>>华夏风情
  
  
  
   青阳古八景
  
  
  阳山奇石
    锦绣阳山丽宇堂,奇葩茂树郁苍苍。
  
    碧空捧日沐春艳,绿水环山奕世昌。
  
    翠竹吟风迎福瑞,青梅梦雪溢芬芳。
  
    岭峰眺望三台景,古石反庚南国扬。
  
    注:阳山,又名青梅山,位于青阳庄氏家庙后面,北朝清源山三台(东台、西台、中台)。山有晋江水环流,山上青梅茂荣,花草斗艳,风拂翠竹似马铃声响,其山有一块灰色的反庚石,指南针放入其上,针即呈相反方向,其传说远播泉南一带。
  
    石鼓喧声
  
    三星地瑞焕辉煌,石鼓传闻遍四方。
  
    岭景已无前代貌,山花犹有旧时香。
  
    青峰玉树朝湖塔,碧汉丹霞映梓桑。
  
    庙宇千秋光世泽,乡贤典范永流芳。
  
    注:石鼓峰位于青阳之北,山上架有长圆形的石,叩之发出叮咚鼓音,其山势为三星灵穴,葬有青阳庄氏一世祖墓,东北朝向十里湖光之溜石塔,山旁建有顺正王等庙宇,以及明代庄用宾倡建之乡贤祠。
  
    桃花叠浪
  
    坑桥小涧水粼粼,亭外千家怡乐春。
  
    草木葱归凝紫气,麦苗绿涨映卿云。
  
    桂山景物呈华丽,堤岸桃葩吐馥芬。
  
    落瓣逐流浮锦簇,花团叠浪更迷人。
  
    注:桃花浪景位于桂山后塘郊外坑桥亭侧小涧,每逢初春,两岸桃花争妍,其时麦浪翻青,风光旖旎。随波逐流的花瓣于坑桥下旋流中呈现桃花状,逼真可赏。
  
    日月相照
  
    华表石岩显丽莹,穿圆透孔异奇生。
  
    千秋宇景春风暖,四境楼台夜幕晴。
  
    东海金乌腾汉起,西山玉兔驾空行。
  
    年端十五凌晨望,日月相辉万里明。
  
    注:华表石位于蔡厝华羌夹,其石穿透小孔,每年正月十五黎明之前,从东面透孔眺望,见月亮欲坠;从西面透孔观瞻,见太阳初升,日月光辉刚好透孔相照,堪称天地造化神奇。
  
    雁塔地灵
  
    石塔宇前榕郁苍,秋蝉啼暮景呈祥。
  
    斗星北向风凝露,日影南回菊傲霜。
  
    时近初冬知冷届,雁经此地绕环翔。
  
    青梅岭麓一奇事,古往今来奥妙扬。
  
    注:雁塔地位于青梅岭麓后崎,其地有一座祖宅,旁立石塔,前有一株大榕树,在秋冬之交,群雁飞经此地,必定绕此屋环翔一圈,如此神奇传说,古今成趣。
  
    钟鼓坠地
  
    法云古刹景宏观,九十九僧念佛坚。
  
    惟有恒心敬菩萨,更无诈主献忠肝。
  
    微晖荒冢伤灵穴,暗谷寒泉隐庙禅。
  
    雨夜雷声钟鼓坠,唐兴明废恨绵绵。
  
    注:法云寺位于今敏月公园边,始建于唐末,是青阳风水胜境。后因有一施主为讨其高堂风水,每日捐钱济寺;后施主其高堂千古,墓葬于寺附近而伤灵穴,突有一夜雷雨,寺中钟鼓坠地,此后寺渐渐倾圮,现有寺中遗物放于东岩寺中。
  
    榕根仙桥
  
    清贫远涉历沧桑,岁正弱冠身健强。
  
    任怨任劳抒壮志,克勤克险耐寒霜。
  
    披星戴月为谋业,望树成桥再返乡。
  
    雷劈榕根伸过岸,归来皓首鬓苍苍。
  
    注:榕根桥位于现敏月公园内,相传本地有一青年,因家境贫寒,涉溪过岸,抛乡异地奔波谋生。他曾有发誓非溪旁榕根为桥决不返乡,果然天从夙愿,雷劈榕根成桥,此位青年归来时已是耄耋之年。
  
    樟井圣泉
  
    古樟孤树茂枝繁,五代之间遇旱年。
  
    旷野枯焦山涧涸,炎阳酷烈沼池干。
  
    风云不测农田废,禾黍歉收泪雨涟。
  
    一夜樟根雷斧劈,圣泉穿地涌如川。
  
    注:樟泉井位于青华井仔村,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载,五代之间曾遇酷旱,炎空蒸人,原野枯焦,突有一夜雷劈樟根起,泉如井涌。据《凌云王氏族谱》载,王文郁于此筑井,井浅而甘,遇旱不涸,泉以济渴。
  
    □庄树铨
  
    2004年3月13日 星期六
  
  
  
  
  
  记永春湖洋“锦绣山庄”
  
  
  斯人竟千古风雅缅遗篇
    ———记永春湖洋“锦绣山庄”
  
    位于永春县湖洋镇锦绣山南麓的“庄氏家庙”(又称“庄府”),原为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故居,曾为少师庄夏府第,迄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听说,湖洋庄府出了4位状元,2位榜眼,成就当地一段佳话,令人神往。阳春三月的清早,我随同该镇的宣委志军前往“锦绣山庄”,一睹先人俊杰的风采。热心的村民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自发在前面引路。车行数里,拐过村里的一个岔口,前面两棵数百年的老松树伸展腰枝,犹如村民般热情地迎接我们。再往前数百米,一座巍峨的闽南古大厝安然而立。
  
    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孙庄夏,是南宋孝、光、宁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卒赠少师。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宁宗为之改名“锦绣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锦绣”、“锦绣传芳”之誉称。宁宗又赐庄夏建府第于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千年来,庄森的后裔繁衍昌盛,播迁海内外,总数达百万之众。英俊辈出,自五代至清登进士第者就达96人,其中文武状元4人,榜眼2人,堪称盛族。
  
    庄夏开府泉州后,子孙星移,经元至明,永春故宅荡弃殆尽。到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吏部尚书庄钦粼等裔孙合资重修永春府第,称“蓬莱堂”。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于旧址建祠,是为“庄氏家庙”。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毁于火,同年复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迁居晋江青阳、惠安山腰的庄氏裔孙集资再为翻建,家庙焕然一新。
  
    庄氏家庙为五开间,二进深,单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犹存宋明建筑和雕塑风格,颇具名祠风韵。祠门前左侧壁,竖嵌着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时所立《示禁碑记》,由甘肃西宁道台庄俊元撰,当时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细述桃源庄氏家庙及先祖墓葬变迁情况,告示周边居民保护文物之戒例。大门前石柱刻联曰:“自唐代发祥以来,看鼎甲簪缨鹊起蝉联,灵钟锦绣无双地;由闽中著姓而后,任吴齐浙粤支分衍派,本溯桃源总一家。”正门两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筑。墙中垛皆由细雕之白色花岗岩石板砌成,与辉绿岩之窗雕相映和谐。两旁下壁垛用整块白色花岗岩石板浮雕一对麒麟。右边门额匾题“御墨”,左边门额匾题“锦绣”。正中大厅两边壁书庄氏家训“忠孝”、“廉节”大字。厅中柱联曰:“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冢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庙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仍。”夸耀桃源庄氏的显赫历史。厅上悬挂着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状元”匾共四面,庄奇显、庄存与“榜眼”匾共二面。
  
    遍观各地家庙,恐无如此荣耀也。清朝邑人邱人龙游庄氏家庙,赋诗《湖阳庄少师祠》:“三台翠堪,松柏青绵绵。古庙半村路,荒桥群壑烟。斯人竟千古,风雅缅遗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鹃。”庄氏家庙于2002年1月被列为永春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孙传勇林联勇文/图
  
    
  
  照片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6830019/home.htm
  
   莊家古厝算是近年來開始廣為人知的一間古厝,常常有電視公司到這裡拍攝古裝劇,雖然我對這間古厝已經去過N遍了,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在電視上看過眼熟的影子,只是每次回去都會聽到那邊的人說。
  
   在這裡應該算是一個小村莊,人口並不多,尤其現在人口幾乎都外移了,但是這裡仍然有所謂的父母會,有喪事的時候,到外面工作的人會回來幫忙,這裡的居民算是一個大家族,以莊姓為主要姓氏,居民彼此間有血緣關係。
  
  
  
  照片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6830019/home.htm
  
   建造這座大厝的莊清標兄弟,是以種植鳳梨起家 。後來兩兄弟發達後,除花費鉅資興建大厝,並在大樹街投資經營房地產、碾米廠、照相館,後來因日本戰敗,台灣通貨膨漲嚴重,資金週轉困難而家道中落,因此莊家古厝擁有超過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是個歷史悠久又簽具古色古香的古厝。莊家古厝佔地兩千四百坪,三進兩院,也就是俗稱的七包三的格局設計,光是門就有一百一十五扇, 古厝上的雕花彩繪,政府希望將它列為三級古蹟保護區, 因家族意見不一致而無法同意。當我們走進古厝中,可以看到棄置在一旁破掉的百年水缸,遭白蟻蛀食的木製打穀機,正顯示著年久失修的百年古厝,正在日漸凋零當中。
  
   莊家古厝的由來另一說法為:據莊家後人九曲國小莊漢章老師表示:原本莊家很貧窮,其曾祖莊財先生刻苦耐勞,把握機遇,終於日漸富有。於是在清朝宣統年間,聘請唐山名匠開始建造大厝,建材除砂石外,全部遠從大陸福建運來,歷經數年建築,直到民初始完成這棟標準的七包三紅色四合院建築。我曾經訪問我大伯的說法跟這位老師是一樣的。
   庄厝祠堂始建考 ⊙庄聪生
  
  
  
   晋江青阳庄厝祠堂究竟始建于哪年?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祠堂重加修建完工时,曾铭文为纪:祠堂始建于一五○○年(即明代弘治十三年)。对此,笔者等人曾加以引用。
   最近,笔者查阅状元庄际昌于明代天启七年(一六二七)修编的《晋邑庄氏族谱》,其中《建祠堂传叙》一文详细记载:祠堂共两次建造。第一次建造于明代嘉靖庚寅、辛卯年(一五三○至一五三一),系十世祖庄科,号青峰始倡,十世祖庄肇中、字淡然,主持建造(祠堂地乃九世祖庄荣、号未庵,早年用一百三十两银购买的,捐献给祖宗)。嘉靖戊申年(一五四八),倭夷煽乱,祠宇毁灭。第二次重建祠堂,断断续续,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才完成。丙寅年(一五六六),因倭乱始平,物力尚绌,仅建祠厅一座。此乃十世祖庄瞤,号奇峰倡议重建,庄仲山诸人协力。十一世祖庄用宾,字君采,号方塘,成之。万历甲申年(一五八四),在十三世祖庄履丰、字中熙、号梅谷,庄履明,字中益的倡议下,又建门首一座,使祠宇焕然一新,后因水涵不通,栋柱蚁患,祠宇损坏严重。己亥年(一五九九),在十一世祖庄国祯、字君祉,号阳山的率领下,重建东西厅,易栋开涵。乙卯年(一六一五),在十二世祖庄方伯、字泰岩的带动下,对祠堂再次进行修葺,并砌门前石庭。至此,祠堂体系完整,规制崇宏。由此可见,青阳庄厝祠堂始建于一五三○年至一五三一年,并不是一五○○年。
   据传,在封建社会,民间建家庙(俗称祠堂)应具备两个条件:一,宗族祖辈有考中进士及有较高官爵者;二,宗支繁衍,向外分传支派的大宗族 。而青阳庄氏宗族直至嘉靖八年(一五二九),才有人考中进士,才有较高官爵者。这就进一步证明青阳庄厝祠堂始建于一五三○年至一五三一年的记载是正确的。
  
  
  
   
  
  
  
  
  
  
  
   
  
   
  
  
  
庄姓介绍信息修订

庄zhuang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1/2页 1 2 向后>>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莊子麟:姓氏评论(2013/10/15 15:36:28)
  • 大陸莊氏宗親們:您好!!
      
      我祖籍來自福建省泉州晉江之莊氏聽說於當地是開武館
      。我祖父莊朝枝其父親:莊茂林,莊茂林父親:莊坤雨。莊坤雨父親:莊傳(團)或莊嘉生(嘉慶年間人士)。因不知道祖籍處是否期後代子孫是否尚有傳人?或有宗祠可緬懷祖先。麻煩貴網站莊氏家族們之協助查詢!!
      十二萬分的謝感激!!
      晚輩:莊子麟恭敬
  • □访客:姓氏评论(2013/4/25 9:41:30)
  • 德惠庄氏,积善余庆,树德益昌,诚信绍之,永兆福享
  • □访客:姓氏评论(2012/7/5 11:30:35)
  • 庄善官新远希望祖先保佑
  • □访客:寻同姓同辈兄弟姐妹(2012/4/27 17:09:34)
  • 我叫庄瑞祥,祖籍在福建省,现居住在四川成都市,想寻在福建的庄姓辈份一致且能增强家族荣誉感的兄弟姐妹为友。QQ1369251267
  • □庄德明:寻源(2011/7/12 0:16:35)
  • 庄德明
      
      我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听老人说我们是闯关东来的,先去内蒙后回到辽宁德惠,有哥三个来黑龙江。现在老辈人都不在了、对祖辈的事情知道信息很少。听老人说过家谱在德惠先人手中。我知道,以下几;余,《忘记了一辈》。树,德,义,昌。有哪位家族知道请您和我联系QQ378327629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