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2 14:34:00
共928字 评价:0
共928字 评价:0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西戎,出自周王朝时期古西戎之大荔戎,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大荔戎,是周王朝时期古西戎的分支之一,因主要分布于岐梁山泾漆之北的大荔(今陕西大荔)而得其族名,与芮伯国西境的同国接壤。
东周初期,大荔戎沿洛河进入今大荔县境内,灭掉了同国,之后筑王城,建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
在大荔戎属地稍东北有彭戏氏之戎(今陕西白水彭衙村),早在春秋初期就已被秦武公所吞并,而大荔戎一直处在晋、秦两个大国之间,晋、秦两国在历史上不断地和、战,却都未曾危及到大荔戎,在整个春秋时期的三个世纪里,大荔戎一直存在并发展为诸戎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个中的奥秘,因史书记载缺略,实在令今人不解。但这也说明,能够在晋、秦两强之间顽强地生存三个多世纪,说明了大荔戎这个族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
直到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八年(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厉公觉得渭水以北的大荔戎国阻碍了自己对中原地区出兵,特别是对赵国出兵颇有不便,于是令秦军大举伐大荔戎,一鼓灭之,尽取其地,之后合故芮国、同国之地设置了“临晋县”,之后将秦军主力驻扎在该地区,获得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和本钱。历史事实证明,秦厉公此举颇具战略眼光,之后的历代秦国君主,凡对中原地区用兵,大多从临晋县出征,十分便利。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临晋县被改为左冯翊行政区。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左冯翊郡。到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290),其地又被更名为大荔县,并一直沿用至今。今陕西省的大荔县,即古代西戎分支大荔戎的中心分布区域。
大荔戎被秦厉公灭后,秦厉公将其民分迁秦国各地,强壮者充斥军队。大荔戎的许多族人皆取原族名为姓氏,称大荔氏、或大荔戎氏,以念故国,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大氏、达氏、席氏、荔氏、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冯翊郡: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国灭大荔戎,合故芮国、同国之地设置临晋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设为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单一渊源:源于西戎,出自周王朝时期古西戎之大荔戎,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大荔戎,是周王朝时期古西戎的分支之一,因主要分布于岐梁山泾漆之北的大荔(今陕西大荔)而得其族名,与芮伯国西境的同国接壤。
东周初期,大荔戎沿洛河进入今大荔县境内,灭掉了同国,之后筑王城,建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
在大荔戎属地稍东北有彭戏氏之戎(今陕西白水彭衙村),早在春秋初期就已被秦武公所吞并,而大荔戎一直处在晋、秦两个大国之间,晋、秦两国在历史上不断地和、战,却都未曾危及到大荔戎,在整个春秋时期的三个世纪里,大荔戎一直存在并发展为诸戎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个中的奥秘,因史书记载缺略,实在令今人不解。但这也说明,能够在晋、秦两强之间顽强地生存三个多世纪,说明了大荔戎这个族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
直到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八年(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厉公觉得渭水以北的大荔戎国阻碍了自己对中原地区出兵,特别是对赵国出兵颇有不便,于是令秦军大举伐大荔戎,一鼓灭之,尽取其地,之后合故芮国、同国之地设置了“临晋县”,之后将秦军主力驻扎在该地区,获得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和本钱。历史事实证明,秦厉公此举颇具战略眼光,之后的历代秦国君主,凡对中原地区用兵,大多从临晋县出征,十分便利。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临晋县被改为左冯翊行政区。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左冯翊郡。到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290),其地又被更名为大荔县,并一直沿用至今。今陕西省的大荔县,即古代西戎分支大荔戎的中心分布区域。
大荔戎被秦厉公灭后,秦厉公将其民分迁秦国各地,强壮者充斥军队。大荔戎的许多族人皆取原族名为姓氏,称大荔氏、或大荔戎氏,以念故国,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大氏、达氏、席氏、荔氏、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冯翊郡: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国灭大荔戎,合故芮国、同国之地设置临晋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设为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