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黛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2 14:25:00
1339字 评价:0
  黛姓,中华姓氏之一,其源流主要有起源于职业(墨工)和起源于官职(黛诏)这两说。全国现有黛姓人口6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
  第一个姓氏的渊源:源于唐朝,出自唐朝时期的制墨名家奚超,属于以职业为氏。
  人们将专门生产墨者称为墨工。在诗歌风行的唐代,墨工是一个从业人数较多的职业。唐末,墨工中出现了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父子。奚鼐是易水(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人,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
  传至他的儿子奚超时,时为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奚超为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落居后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奚氏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李后主更是任命奚超为(南)唐国墨官,还赐奚超姓李,将奚氏墨命名为“新安香墨”。歙州后来改置为徽州,人们将“新安得墨”称为徽墨,并尊奚(李)超为徽墨的创始人。
  李超的儿子李廷珪袭父职为南唐墨官,但不久后的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南唐灭。李廷珪的后代中,有的恢复为奚姓,有的则以黛墨为氏,称黛氏。
  黛姓虽出现于北宋,但见诸史籍的历史名人阙如。笔者搜遍了多个姓谱,未曾找到黛姓名人。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唐时期宫廷内官待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待诏,又称待昭,源于战国晚期七国内侍,本为伺应召对之内侍,并非官称。到西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经常征召文学之士待召于金马门,等待解对皇帝的文学、历史、礼制、医学、绘画、书法、卦卜等的惑需,称为“金门待诏”,此后成为汉朝定制。到南北朝的北齐时期,朝廷引文学之士充任常待,称为“待诏”。
  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设置了“翰林待诏”,待诏开始成为固定的官职。翰林待诏专职掌管文词之事,以伺应皇帝咨询,后改称“翰林供奉”。在明朝、清朝时期,翰林院的属官之中就有“待诏”六人,官秩为九品~八品不等,掌管校对章疏文史。
  在盛唐时期,有一批待命供奉内廷之人,亦称待诏,除了文词经学之士以外,对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亦分别设院给以粮米俸禄,使其待诏而为,诸如画待诏、诗待诏、医待诏等等。这种情形被以后的各个朝代一直沿用,特别是在宋、元时期,朝廷对有特殊技艺之人非常尊重,皆以“待诏”称之俸之。
  唐朝在则天大圣皇帝执政时期,武则天录用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女子入宫为官,别出心裁地称为“黛诏”,以与男“待诏”区别开来。如著名的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辞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赐称“黛诏”之职。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又让黛诏上官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以后,宫中诸多“黛诏”纷纷被清除出宫,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黛诏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黛氏,世代相传至今。
黛姓介绍信息修订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黛dai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5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