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April月513:27:54
- 邀请
访客
- 禅姓留言
- [现0条]
- 2011年October月69:13:27
- 禅(chan)进华
博熙贸易
- 禅姓留言
- [现1条]
- 2011年January月2016:46:8
- 我也姓禅
禅晶
- 禅姓留言
- [现1条]
- 2010年March月1910:25:55
- 禅忠祥
禅忠祥
- 禅姓留言
- [现0条]
- 2010年February月162:44:2
- 姓氏评论
访客
- 禅姓留言
- [现2条]
- 2010年February月162:33:32
- 姓氏评论
访客
- 禅姓留言
- [现0条]
- 2008年April月2019:39:49
- 百度百科有文谈及禅姓
禅氏
- 禅姓留言
- [现0条]
我们都姓禅。这个稀少的姓氏。现在我创建了一个QQ群,名称为:禅姓。希望大家能加入群。一起讲述禅姓的故事,一起来寻根问祖。好吗?我的QQ:450574051
好多禅,都念shan,我来自甘肃张掖我姓禅chan,我知道的全国就甘州区高寺儿村有,新疆塔城高寺儿也有是我们那边过去的。曾经听祖上说起过,我们的祖先是居士,我们那边都与佛有缘。后来有人说我们那边是老秦人的后裔,到汉朝时期去打匈奴,就留那边了,听说是汉武帝赐的姓
我们家在甘肃张掖,据我所知道的,也可能只有在我们那个小山村有禅姓,没想到江阴也有!在我们那个小山村,基本上全部都是姓禅的!还有新疆,也有一部分,是从我们那得山村走出去的!275310939
拜上各位同族,我是张掖人氏。有幸遇到各位真是高兴,在张掖同族人很是不多,也查过好多资料也很难寻根问祖,今在此相聚,也可见我们禅氏并非极少。希望能共同努力追溯我们的先人。也请禅姓者相互联系QQ641664741
四.迁徙分布:
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暨阳、察哈尔、辽西为郡望。
今江苏省的江阴市,甘肃省的张掖市临泽县,广西壮族自区北流市、来宾市,浙江省的上虞市等地,均有禅氏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暨阳郡:即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历史悠久,有七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年文字记载史、一千七百二十余年建县史。南北朝时期南梁国绍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三县。此后江阴分别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元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察哈尔:古称“多罗特”,清朝初期称“张垣特区”,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宋、元两朝时期,该地区称察哈尔路,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清朝时期,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治所在张垣(今河北张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农历11月,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选拔),皆由满族人担任,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但自民国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期间成为大蒙奸、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设在张家口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2.堂号:
暨阳堂:以望立堂。
张垣堂:以望立堂,亦称察哈尔堂、多罗特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
细趾堂:资料有待补充。
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暨阳、察哈尔、辽西为郡望。
今江苏省的江阴市,甘肃省的张掖市临泽县,广西壮族自区北流市、来宾市,浙江省的上虞市等地,均有禅氏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暨阳郡:即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历史悠久,有七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年文字记载史、一千七百二十余年建县史。南北朝时期南梁国绍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三县。此后江阴分别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元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察哈尔:古称“多罗特”,清朝初期称“张垣特区”,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宋、元两朝时期,该地区称察哈尔路,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清朝时期,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治所在张垣(今河北张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农历11月,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选拔),皆由满族人担任,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但自民国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期间成为大蒙奸、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设在张家口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2.堂号:
暨阳堂:以望立堂。
张垣堂:以望立堂,亦称察哈尔堂、多罗特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
细趾堂:资料有待补充。
1145 姓氏略考-禅姓-姓氏渊源
1145 禅[墠、禪,读音作shàn(ㄕㄢˋ),不可读作chán(ㄔㄢ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索思忽儿·特因那颜,为蒙古弘吉剌惕部首领,他是大蒙古汗国缔造者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岳父,“特薛禅”为其尊号。
蒙古弘吉剌惕部世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迁苦烈儿温都儿之阿晃火儿(今呼伦贝尔盟三河发区),蒙语“阿晃火儿”为“有颜色的马”之意。
金世宗执政时期(公元1180年左右),弘吉剌惕部驻牧于长春边堡外(今辽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纪初,定居于今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
据史籍《多桑蒙古史》的记载:蒙古太祖称汗前六年(公元1200年),春哈塔介纠集塔塔儿部(包括弘吉剌惕部)等十一个蒙古族部落相约共击铁木真。弘吉剌惕部酋长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赶紧派人将此一消息暗中告知了铁木真。铁木真与克烈部首领王罕联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战击溃了蒙古诸部。翌年,弘吉剌惕部归附于铁木真,铁木真所率乞颜部蒙古皆感激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特赐尊号为“薛禅”,世人尊称其为“特薛禅”,即“贤明”、“圣德”之意。
在这之后,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率领按陈、斡陈册三氏及本部三千铁骑跟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的一系列征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昭著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功勋,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
终蒙古汗国及元朝、北元朝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弘吉剌惕部这个外戚大家贵族,女为后妃者二十一人,男尚公主者十九人。
明朝以后,有蒙古弘吉剌惕部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省文简改汉化称薛氏、禅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蒙哥之弟。著名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蒙语尊称薛禅大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0~1294年为期三十四年,终年八十岁。
“薛禅”,突厥语为“Setchen”,蒙语为,汉义“贤明、圣德”。
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庄圣太后怯烈·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于大蒙古国蒙哥汗元年(宋理宗赵昀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受命总制漠南汉地,以汉法统治中原颇有成效。后以战略大迂回之策率蒙军攻击南宋王朝后背的云南,在灭了大理国的时候,孛儿只斤·蒙哥汗去世。
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与弟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于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率大军抵达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篮旗),废黜了由忽里勒台(蒙古诸王大会)选举大汗的制度,凭借军事实力即大汗位,称薛禅汗,建年号中统。四年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投降,孛儿只斤·忽必烈稳居帝位,并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自从蒙古灭金国并据有中原地区以来,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原有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生产破坏的恶果。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蒙古的统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还在孛儿只斤·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还是在南宋淳祐十一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的长兄孛儿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孛儿只斤·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雨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
南宋宝祐元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三年,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在其地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孛儿只斤·忽必烈采行汉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
南宋宝祐四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
南宋宝祐五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蒙哥汗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孛儿只斤·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送家口前往和林,以为人质,并亲身入觐,始取得了蒙哥汗的谅解。蒙哥汗因此停止了勾考,但仍尽罢其所设置的行部、安抚、经略、宣抚、都漕诸司。
南宋宝祐六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兴师伐南宋,孛儿只斤·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汗授命孛儿只斤·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南宋开庆元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农历9月,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汗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孛儿只斤·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的消息,孛儿只斤·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献计,与南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南宋景定元年(大蒙古汗国薛禅汗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他在诏书中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农历5月,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孛儿只斤·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在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即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驻扎于益都行省(今四川)的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机叛乱,被孛儿只斤·忽必烈迅速镇压。这两件事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失败意味着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孛儿只斤·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仪文制度改从汉法的基本政治纲领,而李璮的叛乱又强烈地引起了孛儿只斤·忽必烈对汉族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族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族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族人官僚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政治意图下兴建的新王朝,其创制立法,始终着眼于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能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8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改元“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从此史书称其为元世祖。次年,元世祖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
元朝政权在总体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后旧制。因此,这个政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作用也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较之前此的黑暗混乱是一大进步。元世祖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有些地区有所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户口增,田野辟”的景象。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等。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在建成新王朝、稳定对北方统治的同时,元世祖又积极着手统一南宋的战争,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南宋王朝。南宋恭宗赵显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下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统一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景,其影响都十分深远。
全国统一以后,元世祖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采行汉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这时,早年追随元世祖、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元世祖具有影响的汉族人官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元世祖所新依任的是西域人阿合马。阿合马从元中统初年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
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汉族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一直很激烈。而元世祖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中书省平章政事阿合马的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此后,元世祖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同一时期,元世祖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却都遭到了失败。外侵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带来痛苦,而且对元朝人民也是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但元世祖抗击孛儿只斤·海都、孛儿只斤·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孛儿只斤·乃颜叛乱,却保护了东北和西北广大边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蒙古习俗,元世祖置四斡耳朵(斡耳朵,,蒙语宫帐),分处四皇后。大斡耳朵属长妻弘吉剌·察必皇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弘吉剌·察必去世,继娶其妹弘吉剌·南必为皇后。元世祖素有足疾,晚年体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颇干预国政。
元世祖沿袭金制设中书省。在全国设行省,以后历代相沿,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元世祖有子十一人,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他以皇太子宝授于故真金太子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成宗),确定为皇位继承者。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农历2月,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终年八十岁。
元世祖逝世后,被安葬于起辇谷(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黄河西北阿尔泰山之阴一带),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其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汗位尊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为单姓薛氏、禅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实宝禅氏,亦称失宝赤氏,蒙语为,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
⑵.蒙古族拜禅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宝禅氏、拜禅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宝氏、龚氏、宫氏、拜氏、白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说在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
⑵.满族贤达禅氏,满族Siandacan Hala,以地为姓,世居贤达禅、松阿里乌喇(皆今松花江流域)。
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觉禅氏、贤达禅氏多冠汉姓为禅氏、觉氏、教氏、达氏、场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宗室别子,属于帝王赐姓汉化为氏。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徐珂所著《清稗类钞》的记载:
满族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Mokun,源出满清王朝宗室后裔中的别子世系。
别子,即清朝的王亲贵胄与各族女子所私生之子,满清朝廷宗人府禁止这类子女录入皇家玉牒,因此皆特别颁赐其姓氏为“觉罗禅氏”,标识其皆非满清宗室正支,以此保障皇室血脉的正统。
到了清末民初以后,满族觉罗禅氏多冠汉姓为禅氏、罗氏、宗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特薛禅(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薛禅汗(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三.各支始祖:
觉禅·科诺阔:(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从征陕西,赐号巴图鲁,晋三等轻车都尉。其后裔有改汉姓为禅氏者。
贤达禅·槐色:(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从征浙江阵亡,赠云骑尉。其后裔有改汉姓为禅氏者。
资料有待补充。
2010/2/5 13:51 | 写入
1145 禅[墠、禪,读音作shàn(ㄕㄢˋ),不可读作chán(ㄔㄢ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索思忽儿·特因那颜,为蒙古弘吉剌惕部首领,他是大蒙古汗国缔造者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岳父,“特薛禅”为其尊号。
蒙古弘吉剌惕部世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迁苦烈儿温都儿之阿晃火儿(今呼伦贝尔盟三河发区),蒙语“阿晃火儿”为“有颜色的马”之意。
金世宗执政时期(公元1180年左右),弘吉剌惕部驻牧于长春边堡外(今辽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纪初,定居于今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
据史籍《多桑蒙古史》的记载:蒙古太祖称汗前六年(公元1200年),春哈塔介纠集塔塔儿部(包括弘吉剌惕部)等十一个蒙古族部落相约共击铁木真。弘吉剌惕部酋长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赶紧派人将此一消息暗中告知了铁木真。铁木真与克烈部首领王罕联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战击溃了蒙古诸部。翌年,弘吉剌惕部归附于铁木真,铁木真所率乞颜部蒙古皆感激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特赐尊号为“薛禅”,世人尊称其为“特薛禅”,即“贤明”、“圣德”之意。
在这之后,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率领按陈、斡陈册三氏及本部三千铁骑跟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的一系列征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昭著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功勋,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
终蒙古汗国及元朝、北元朝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弘吉剌惕部这个外戚大家贵族,女为后妃者二十一人,男尚公主者十九人。
明朝以后,有蒙古弘吉剌惕部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省文简改汉化称薛氏、禅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蒙哥之弟。著名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蒙语尊称薛禅大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0~1294年为期三十四年,终年八十岁。
“薛禅”,突厥语为“Setchen”,蒙语为,汉义“贤明、圣德”。
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庄圣太后怯烈·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于大蒙古国蒙哥汗元年(宋理宗赵昀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受命总制漠南汉地,以汉法统治中原颇有成效。后以战略大迂回之策率蒙军攻击南宋王朝后背的云南,在灭了大理国的时候,孛儿只斤·蒙哥汗去世。
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与弟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于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率大军抵达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篮旗),废黜了由忽里勒台(蒙古诸王大会)选举大汗的制度,凭借军事实力即大汗位,称薛禅汗,建年号中统。四年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投降,孛儿只斤·忽必烈稳居帝位,并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自从蒙古灭金国并据有中原地区以来,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原有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生产破坏的恶果。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蒙古的统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还在孛儿只斤·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还是在南宋淳祐十一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的长兄孛儿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孛儿只斤·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雨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
南宋宝祐元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三年,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在其地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孛儿只斤·忽必烈采行汉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
南宋宝祐四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
南宋宝祐五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蒙哥汗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孛儿只斤·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送家口前往和林,以为人质,并亲身入觐,始取得了蒙哥汗的谅解。蒙哥汗因此停止了勾考,但仍尽罢其所设置的行部、安抚、经略、宣抚、都漕诸司。
南宋宝祐六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兴师伐南宋,孛儿只斤·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汗授命孛儿只斤·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南宋开庆元年(大蒙古汗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农历9月,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汗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孛儿只斤·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的消息,孛儿只斤·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献计,与南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南宋景定元年(大蒙古汗国薛禅汗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他在诏书中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农历5月,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孛儿只斤·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在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即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驻扎于益都行省(今四川)的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机叛乱,被孛儿只斤·忽必烈迅速镇压。这两件事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失败意味着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孛儿只斤·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仪文制度改从汉法的基本政治纲领,而李璮的叛乱又强烈地引起了孛儿只斤·忽必烈对汉族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族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族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族人官僚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政治意图下兴建的新王朝,其创制立法,始终着眼于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能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8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改元“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从此史书称其为元世祖。次年,元世祖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
元朝政权在总体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后旧制。因此,这个政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作用也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较之前此的黑暗混乱是一大进步。元世祖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有些地区有所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户口增,田野辟”的景象。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等。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在建成新王朝、稳定对北方统治的同时,元世祖又积极着手统一南宋的战争,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南宋王朝。南宋恭宗赵显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下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统一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景,其影响都十分深远。
全国统一以后,元世祖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采行汉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这时,早年追随元世祖、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元世祖具有影响的汉族人官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元世祖所新依任的是西域人阿合马。阿合马从元中统初年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
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汉族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一直很激烈。而元世祖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中书省平章政事阿合马的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此后,元世祖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同一时期,元世祖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却都遭到了失败。外侵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带来痛苦,而且对元朝人民也是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但元世祖抗击孛儿只斤·海都、孛儿只斤·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孛儿只斤·乃颜叛乱,却保护了东北和西北广大边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蒙古习俗,元世祖置四斡耳朵(斡耳朵,,蒙语宫帐),分处四皇后。大斡耳朵属长妻弘吉剌·察必皇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弘吉剌·察必去世,继娶其妹弘吉剌·南必为皇后。元世祖素有足疾,晚年体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颇干预国政。
元世祖沿袭金制设中书省。在全国设行省,以后历代相沿,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元世祖有子十一人,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他以皇太子宝授于故真金太子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成宗),确定为皇位继承者。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农历2月,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终年八十岁。
元世祖逝世后,被安葬于起辇谷(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黄河西北阿尔泰山之阴一带),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其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汗位尊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为单姓薛氏、禅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实宝禅氏,亦称失宝赤氏,蒙语为,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
⑵.蒙古族拜禅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宝禅氏、拜禅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宝氏、龚氏、宫氏、拜氏、白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说在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
⑵.满族贤达禅氏,满族Siandacan Hala,以地为姓,世居贤达禅、松阿里乌喇(皆今松花江流域)。
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觉禅氏、贤达禅氏多冠汉姓为禅氏、觉氏、教氏、达氏、场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宗室别子,属于帝王赐姓汉化为氏。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徐珂所著《清稗类钞》的记载:
满族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Mokun,源出满清王朝宗室后裔中的别子世系。
别子,即清朝的王亲贵胄与各族女子所私生之子,满清朝廷宗人府禁止这类子女录入皇家玉牒,因此皆特别颁赐其姓氏为“觉罗禅氏”,标识其皆非满清宗室正支,以此保障皇室血脉的正统。
到了清末民初以后,满族觉罗禅氏多冠汉姓为禅氏、罗氏、宗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特薛禅(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薛禅汗(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三.各支始祖:
觉禅·科诺阔:(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从征陕西,赐号巴图鲁,晋三等轻车都尉。其后裔有改汉姓为禅氏者。
贤达禅·槐色:(生卒年待考),满族;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从征浙江阵亡,赠云骑尉。其后裔有改汉姓为禅氏者。
资料有待补充。
2010/2/5 13:51 | 写入
禅姓
开放分类: 姓氏、姓氏文化
禅[墠、禅、儃,读音作shàn(ㄕㄢˋ),不可读作chán(ㄔ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索思忽儿·特因那颜,大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为尊称,为蒙古弘吉剌惕部首领。
蒙古弘吉剌惕部世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迁苦烈儿温都儿之阿晃火儿(今呼伦贝尔盟三河发区),蒙语“阿晃火儿”为“有颜色的马”之意。
金世宗执政时期(公元1180年左右),弘吉剌惕部驻牧于长春边堡外(今辽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纪初,定居于今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
据史籍《多桑蒙古史》的记载:蒙古太祖称汗前六年(公元1200年),春哈塔介纠集塔塔儿部(包括弘吉剌惕部)等十一个蒙古族部落相约共击铁木真。弘吉剌惕部酋长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赶紧派人将此一消息暗中告知了铁木真。铁木真与克烈部首领王罕联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战击溃了蒙古诸部。翌年,弘吉剌惕部归附于铁木真,铁木真所率乞颜部蒙古皆感激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特赐尊号为“薛禅”,世人尊称其为“特薛禅”,即“贤明”、“圣德”之意。
在这之后,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率领按陈、斡陈册三氏及本部三千铁骑跟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的一系列征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昭著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功勋,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
终蒙古汗国及元朝、北元朝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弘吉剌惕部这个外戚大家贵族,女为后妃者二十一人,男尚公主者十九人。
明朝以后,有蒙古弘吉剌惕部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称薛氏、禅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儿只斤·蒙哥之弟。著名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蒙语尊称薛禅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0~1294年为期三十四年,终年八十岁。
蒙语“薛禅”,汉义“贤明”、“圣德”。
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庄圣太后怯烈·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于大蒙古国蒙哥汗元年(宋理宗赵昀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受命总制漠南汉地,以汉法统治中原颇有成效。后攻云南,灭大理时,孛儿只斤·蒙哥汗去世。
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与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于宋景定元年(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抵开平,废除了由忽里勒台选举大汗制度,凭借军事实力即汗位,建年号中统。四年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投降,孛儿只斤·忽必烈稳居帝位,并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自从蒙古灭金国并据有中原地区以来,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原有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生产破坏的恶果。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蒙古的统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孛儿只斤·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长兄孛儿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孛儿只斤·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雨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
蒙哥汗三年(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在其地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孛儿只斤·忽必烈采行汉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
蒙哥汗六年(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蒙哥汗七年(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哥汗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孛儿只斤·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送家口前往和林,以为人质,并亲身入觐,始取得了蒙哥汗的谅解。蒙哥汗因此停止了勾考,但仍尽罢其所设置的行部、安抚、经略、宣抚、都漕诸司。
蒙哥汗八年(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兴师伐南宋,孛儿只斤·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汗授命孛儿只斤·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蒙哥汗九年(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农历9月,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汗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孛儿只斤·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的消息,孛儿只斤·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献计,与南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他在诏书中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农历5月,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孛儿只斤·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
在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被孛儿只斤·忽必烈迅速镇压。这两件事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失败意味着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孛儿只斤·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仪文制度改从汉法的基本政治纲领,而李璮的叛乱又强烈地引起了孛儿只斤·忽必烈对汉族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族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族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族人官僚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政治意图下兴建的新王朝,其创制立法,始终着眼于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能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8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
元朝政权在总体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后旧制。因此,这个政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作用也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较之前此的黑暗混乱是一大进步。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有些地区有所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户口增,田野辟”的景象。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等。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在建成新王朝、稳定对北方统治的同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又积极着手统一南宋的战争,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南宋王朝。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下临安,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统一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景,其影响都十分深远。
全国统一以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采行汉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这时,早年追随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忽必烈具有影响的汉族人官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所新依任的是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元中统初年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汉族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一直很激烈。而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大都(今北京)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此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
同一时期,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却都遭到了失败。外侵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带来痛苦,而且对元朝人民也是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但孛儿只斤·忽必烈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却保护了东北和西北广大边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蒙古习俗,孛儿只斤·忽必烈置四斡耳朵(斡耳朵,ordo,蒙语宫帐),分处四皇后。大斡耳朵属长妻弘吉剌氏察必皇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察必去世,继娶其妹南必为皇后。孛儿只斤·忽必烈素有足疾,晚年体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颇干预国政。
孛儿只斤·忽必烈沿袭金制设中书省。在全国设行省,以后历代相沿,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孛儿只斤·忽必烈有子十一人,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他以皇太子宝授于故真金太子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成宗),确定为皇位继承者。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农历2月,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终年八十岁。
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后葬于起辇谷。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其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称薛氏、禅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实宝禅氏,亦称失宝赤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
②蒙古族拜禅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宝禅氏、拜禅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宝氏、龚氏、宫氏、拜氏、白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说在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
②满族贤达禅氏,满族Siandacan Hala,以地为姓,世居贤达禅、松阿里乌喇(皆今松花江流域)。
满族觉禅氏、贤达禅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觉氏、教氏、达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宗室别子,属于帝王赐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稗类钞》记载:满族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Mokun,源出清朝宗室别子。别子,即清朝的王亲贵胄与各族女子所私生之子,满清朝廷宗人府禁入皇家玉牒,因此皆特别赐姓氏为“觉罗禅氏”,以明确其非满清宗室正支。
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觉罗禅氏多冠以汉姓为禅氏、罗氏、宗氏等。
二.分布:
今江苏省的江阴市,甘肃省的临泽县,广西壮族自区北流市大里镇,浙江省的上虞市等地,均有禅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暨阳郡:即今江阴市。暨阳历史悠久,有七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年文字记载史、一千七百二十余年建县史。南北朝时期南梁国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三县。此后江阴分别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察哈尔:中国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宋、元两朝时期称察哈尔路,归属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察哈尔建省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原名张垣)。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在清朝时期,察哈尔不是一个省,而是叫“张垣特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全部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并成为德穆楚克栋鲁普领导的日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开放分类: 姓氏、姓氏文化
禅[墠、禅、儃,读音作shàn(ㄕㄢˋ),不可读作chán(ㄔ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索思忽儿·特因那颜,大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岳父,“特薛禅”为尊称,为蒙古弘吉剌惕部首领。
蒙古弘吉剌惕部世居于蒙古族发祥地斡难河,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迁苦烈儿温都儿之阿晃火儿(今呼伦贝尔盟三河发区),蒙语“阿晃火儿”为“有颜色的马”之意。
金世宗执政时期(公元1180年左右),弘吉剌惕部驻牧于长春边堡外(今辽河下游),公元十二世纪初,定居于今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
据史籍《多桑蒙古史》的记载:蒙古太祖称汗前六年(公元1200年),春哈塔介纠集塔塔儿部(包括弘吉剌惕部)等十一个蒙古族部落相约共击铁木真。弘吉剌惕部酋长索思忽儿·特因那颜赶紧派人将此一消息暗中告知了铁木真。铁木真与克烈部首领王罕联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战击溃了蒙古诸部。翌年,弘吉剌惕部归附于铁木真,铁木真所率乞颜部蒙古皆感激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特赐尊号为“薛禅”,世人尊称其为“特薛禅”,即“贤明”、“圣德”之意。
在这之后,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率领按陈、斡陈册三氏及本部三千铁骑跟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起兵,在攻金、平西夏、定中原的一系列征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昭著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功勋,元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
终蒙古汗国及元朝、北元朝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弘吉剌惕部这个外戚大家贵族,女为后妃者二十一人,男尚公主者十九人。
明朝以后,有蒙古弘吉剌惕部索思忽儿·特因那颜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称薛氏、禅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汉化为氏。
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儿只斤·蒙哥之弟。著名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蒙语尊称薛禅可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0~1294年为期三十四年,终年八十岁。
蒙语“薛禅”,汉义“贤明”、“圣德”。
孛儿只斤·拖雷正妻庄圣太后怯烈·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于大蒙古国蒙哥汗元年(宋理宗赵昀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受命总制漠南汉地,以汉法统治中原颇有成效。后攻云南,灭大理时,孛儿只斤·蒙哥汗去世。
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与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于宋景定元年(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抵开平,废除了由忽里勒台选举大汗制度,凭借军事实力即汗位,建年号中统。四年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投降,孛儿只斤·忽必烈稳居帝位,并迁都燕京,改名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自从蒙古灭金国并据有中原地区以来,习惯于游牧的蒙古贵族把他们原有的落后制度强加于汉地,造成了政治混乱,生产破坏的恶果。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蒙古的统治,因而需要有所改革。孛儿只斤·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长兄孛儿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孛儿只斤·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雨驻爪忽都之地。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都收到积极效果。
蒙哥汗三年(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封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在其地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效更加深了孛儿只斤·忽必烈采行汉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年底,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诸地。
蒙哥汗六年(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建开平城,修筑宫室。忽必烈采行汉法的活动招致了蒙哥的不满。蒙哥汗七年(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哥汗遣使勾考关中、河南财赋,藩府诸臣都受罗织致罪。孛儿只斤·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送家口前往和林,以为人质,并亲身入觐,始取得了蒙哥汗的谅解。蒙哥汗因此停止了勾考,但仍尽罢其所设置的行部、安抚、经略、宣抚、都漕诸司。
蒙哥汗八年(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兴师伐南宋,孛儿只斤·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汗授命孛儿只斤·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蒙哥汗九年(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农历9月,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汗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孛儿只斤·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的消息,孛儿只斤·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献计,与南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薛禅汗忽必烈中统元年(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他在诏书中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农历5月,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孛儿只斤·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出兵击败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
在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被孛儿只斤·忽必烈迅速镇压。这两件事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失败意味着草原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孛儿只斤·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仪文制度改从汉法的基本政治纲领,而李璮的叛乱又强烈地引起了孛儿只斤·忽必烈对汉族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族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族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族人官僚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政治意图下兴建的新王朝,其创制立法,始终着眼于在保持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对旧制作必要的更改,使政权机构能大体上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又足以确保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
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8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
元朝政权在总体上是取法于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与中原的封建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保留了不少蒙古的落后旧制。因此,这个政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作用也比较复杂。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较之前此的黑暗混乱是一大进步。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有些地区有所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户口增,田野辟”的景象。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如:分封采邑制度(投下二五户丝制);遍及于各生产领域的驱奴制;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商业中的斡脱制;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等。这些制度在元朝一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
在建成新王朝、稳定对北方统治的同时,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又积极着手统一南宋的战争,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南宋王朝。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下临安,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的统一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景,其影响都十分深远。
全国统一以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采行汉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这时,早年追随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并在元王朝的创制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忽必烈具有影响的汉族人官僚或逐渐被疏远,或相继谢世。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所新依任的是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元中统初年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右丞相安童出镇西域后,阿合马独擅朝政。汉族人官僚不满于阿合马所为,斗争一直很激烈。而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始终左袒阿合马而逐渐疏远汉官,朝政进一步向黩武嗜利的方向发展。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大都(今北京)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此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
同一时期,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却都遭到了失败。外侵战争不仅给邻国造成破坏,带来痛苦,而且对元朝人民也是极大的灾难,因而受到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但孛儿只斤·忽必烈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却保护了东北和西北广大边疆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蒙古习俗,孛儿只斤·忽必烈置四斡耳朵(斡耳朵,ordo,蒙语宫帐),分处四皇后。大斡耳朵属长妻弘吉剌氏察必皇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察必去世,继娶其妹南必为皇后。孛儿只斤·忽必烈素有足疾,晚年体弱多病,相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南必奏事,因此南必皇后颇干预国政。
孛儿只斤·忽必烈沿袭金制设中书省。在全国设行省,以后历代相沿,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孛儿只斤·忽必烈有子十一人,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他以皇太子宝授于故真金太子第三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成宗),确定为皇位继承者。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农历2月,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终年八十岁。
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后葬于起辇谷。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其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称号为姓氏者,称薛禅氏,后汉化省文称薛氏、禅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实宝禅氏,亦称失宝赤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
②蒙古族拜禅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can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宝禅氏、拜禅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宝氏、龚氏、宫氏、拜氏、白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觉禅氏,亦称觉察氏,满语为Giocan Hala,汉义“教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说在辽宁抚顺)、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地。
②满族贤达禅氏,满族Siandacan Hala,以地为姓,世居贤达禅、松阿里乌喇(皆今松花江流域)。
满族觉禅氏、贤达禅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禅氏、觉氏、教氏、达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宗室别子,属于帝王赐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稗类钞》记载:满族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Mokun,源出清朝宗室别子。别子,即清朝的王亲贵胄与各族女子所私生之子,满清朝廷宗人府禁入皇家玉牒,因此皆特别赐姓氏为“觉罗禅氏”,以明确其非满清宗室正支。
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觉罗禅氏多冠以汉姓为禅氏、罗氏、宗氏等。
二.分布:
今江苏省的江阴市,甘肃省的临泽县,广西壮族自区北流市大里镇,浙江省的上虞市等地,均有禅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暨阳郡:即今江阴市。暨阳历史悠久,有七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年文字记载史、一千七百二十余年建县史。南北朝时期南梁国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三县。此后江阴分别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1949年4月23日江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察哈尔:中国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宋、元两朝时期称察哈尔路,归属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察哈尔建省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原名张垣)。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在清朝时期,察哈尔不是一个省,而是叫“张垣特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全部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并成为德穆楚克栋鲁普领导的日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