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兹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6 14:19:00
4616字 评价:0
  兹姓,兹也作茊、兹、髭、汳,读音作zī(ㄗ),亦可读作cí(ㄘˊ)。得姓始祖是兹于期、公孙兹、公孙毋还(兹毋还)、妫意兹(廪邱意兹、尚意兹、妫凿兹)、苏伐叠(健莫贺俟利发)、阿史那·叶护。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武阳、洛阳、会稽为郡望。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鲁国时期卿大夫公孙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以名为氏》记载:“兹,姬姓。鲁桓公之孙公孙兹之后。其孙毋还,以王父字为氏。”这里所说的公孙兹,就是周公姬旦的后裔鲁桓公姬轨(姬允,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孙子,以“公孙”为姓氏,是鲁釐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8年在位)的鲁国卿大夫,他曾多次率鲁军四处征讨,为鲁国吞并周边小国立下汗马功劳。公孙兹于周襄王姬郑八年(鲁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农历7月逝世。公孙兹有个孙子叫公孙毋还,从他开始,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兹氏、毋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cí(ㄘˊ)。
  姬姓兹氏族人皆尊奉公孙兹、公孙毋还(兹毋还)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己姓,出自上古少昊帝裔孙兹于期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周武王封少昊子重之后兹于期于莒,其后为兹氏。”己重,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的儿子。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敕封远古帝王之后,己重的后裔兹于期被找到,周武王将莒地(今山东莒县)赐封给他做食邑。在兹于期的后裔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兹氏,也有以先祖封邑为姓氏者,称莒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zī(ㄗ),与莒氏同宗同源。
  己姓兹氏族人皆尊奉兹于期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僖公之子廪邱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中记载:“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兹,因氏焉。按廪邱盖所食邑,子尚字,意兹名。”这在《左传·哀十四年》中杜预有注:“廪邱子意兹。亦作廪邱子凿兹。”陈釐公(陈僖公)妫孝(公元前831~前796年在位)生有八子:妫鞅、妫穆、妫枋、妫尚、妫芒、妫禽、妫寤、妫廪邱,后来分别成为姓氏,即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廪邱氏。在妫廪邱的儿子之中,有一个叫意兹的人,史书上亦称他作凿兹,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兹氏、尚氏、廪邱氏、邴氏、邱氏、廪氏、秉氏等,其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zī(ㄗ)。
  妫姓兹氏族人皆尊奉妫意兹(廪邱意兹、尚意兹、妫凿兹)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出自唐朝时期西域古龟兹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龟兹国,是中国古代西域的大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东县一带,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该地区。龟兹,在唐朝时期为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龟兹的古代居民属印欧人种,到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被回鹘化。龟兹古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之地,都城设在在延城,唐朝时期称其为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皮朗古城)。
  西汉时期,龟兹地区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龟兹服从于汉王朝。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王莽篡汉之后,龟兹重又隶属于匈奴。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朝派班超经营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联通。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龟兹再次降于汉王朝。汉朝以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它乾城。但后来因与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护撤回。终整个汉朝之世,龟兹叛服不常。曹魏、晋朝时期,龟兹国曾遣使入贡。其后,先后顺属于前凉国、前秦国、北凉国。侯又向北魏王朝遣使朝献。公元五世纪中叶,龟兹国一度为柔然部控制,到公元五世纪末期,又曾隶属于大月氏人的分支嚈哒国。此后,龟兹国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梁。
  隋朝时期,龟兹国臣属于北方的西突厥汗国。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龟兹国曾遣使入朝。
  唐朝初期,龟兹国与唐王朝有交往,但仍附属于突厥。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军大将李靖率军攻焉耆,龟兹国与焉耆国连兵相拒。到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军大举进击龟兹国,翌年擒其国王、权相,灭龟兹国。之后,唐王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后由于吐蕃王朝的势力进入西域,唐王朝被迫多次放弃龟兹等四镇地区,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才恢复四镇。此后约百年间,安西都护府得以稳定在龟兹地区,故龟兹故王城又称作安西城、安西府。在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后,龟兹地区再次被吐蕃占领。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以后,龟兹地区属于西州回鹘族的势力范围,人种也逐渐被回鹘化。随着黑汗王朝(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强盛,在公元十一世纪末,龟兹地区脱离西州回鹘归附喀什噶尔汗,皈依了伊斯兰教,在此之前,整个龟兹地区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从此,龟兹地区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实体。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龟兹地区归入大清版图,定名为库车。还在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都城,其时,即有龟兹国人以国名为姓氏,汉化称龟兹氏、丘慈氏、屈兹氏、丘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兹氏、龟氏、丘氏、慈氏、屈氏、库氏、白氏、康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cí(ㄘˊ)。
  该支兹氏族人大多尊奉唐朝时期古龟兹国前国王健莫贺俟利发·苏伐叠、后国王阿史那·叶护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
  源于匈奴,出自汉朝时期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属于以先祖名号汉化为氏。兹力支,生卒年待考,匈奴族,他是西汉晚期的匈奴东蒲类王,实际上就是北匈奴的一个小部族,游牧于蒲类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
  到了西汉元帝刘奭执政时期(公元前48~前33年),大汉王朝在西域地区复置戊己校尉,率汉军屯田于车师前王庭。是时,游牧在蒲类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的北匈奴的一支蒲类部单于兹力支率领部众一千七百余人归降车师都护府,都护(即戊己校尉)徐普分车师后王之西的一块地区(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部)安置了兹力支所部。西域地区都护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戊己校尉”这种官职,为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所设置,专司管辖西域地区,西域三十六国,后在东汉、三国、曹魏、西晋时期断断续续均有设置,一直到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凉政权的世祖文王张骏击俘戊己校尉赵贞,改其治所为高昌郡治,延续了三百七十六年的此官职遂彻底废黜。
  在兹力支的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汉化省文简改称兹氏、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
  第六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王室侍从佌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佌士,就是西周时期君王的近身侍从。“佌”即近身、贴身之人,是侍服于君王、王公贵胄的侍从,既为王室亲信,亦是忠仆奴隶。
  在佌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佌士氏,后省称佌氏。至东周中期,战国七雄并起,佌氏社会地位日贱,因去“人”而称此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兹氏、慈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兹氏、慈氏的正确姓氏读音皆作cí(ㄘˊ)。
  
  迁徙分布
  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武阳、洛阳、会稽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聊城市莘县,北京市,天津市的武清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山西省的运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吐鲁番市、霍尔果斯边境口岸地区等地,均有兹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武阳郡:亦称东郡、阳平郡,即今山东省的聊城地区北部。武阳历史悠久,唐虞三代,聊城属古兖州之域。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十三个刺史部(州),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东汉正式定州、郡、县三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聊城、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为县王国,东阿仍属兖州部东郡。晋朝仍为州、郡、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隋朝初期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唐朝时期又改为魏州。其时武阳郡辖地广大,相当于今河北的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的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的冠县、莘县一带等县地。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阴堂、绍兴堂。
  武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东郡堂、聊北堂、阳平堂。
兹姓介绍信息修订
  • 兹氏家族
    兹立朝
    2007年November月
    920:44:12
    我是山东莘县人兹向军(“成”字辈)
      有谁知道比较详细的兹性来源吗,请告知
    兹姓留言
    [现2条]
    经典值4
    [编辑][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2315:48:18
    留言iscorpian
      向 是輩份嗎,請留下輩份,元
    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2019:38:35
    兹姓火炎
      兹向军,兹艳青.
    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817:50:55
    留言iscorpian
      兹同茲。兹姓很少见。北京、天津武清,辽宁沈阳,山西运城等地有分布。来源不一:
      
        一、《通志•二八•四•以名为氏》记载:“兹,姬姓。鲁桓公之孙公孙兹之后。其孙毋还,以王父字为氏。”望出会稽。”此以名为氏,系出姬姓,为周公姬旦的后裔,也是黄帝后裔。
      
        二、《姓氏考略》云:“周武王封少昊子重之后兹于期于莒,其后为兹氏。”以祖辈名号为氏,系出己姓,源于黄帝,因为少昊是黄帝的后裔。
      
        兹姓名人:汉朝有兹力支;宋朝有兹成,熙宁进士
      
    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兹zi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兹向军(“成”字辈):我是山东莘县人(2007/11/9 20:44:13)
  • 有谁知道比较详细的兹性来源吗,请告知
  • □iscorpian:留言(2007/10/23 15:48:19)
  • 向 是輩份嗎,請留下輩份,元
  • □火炎:兹姓(2007/10/20 19:38:36)
  • 兹向军,兹艳青.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