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郦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303席,其发祥地为新蔡郡(河南省新蔡县)。
郦氏之源,出于黄帝之后。据《姓源》载,夏禹主政后,封黄帝的后代于郦国,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形成郦氏一族。
楚汉争霸之际,有郦食其,陈留(河南开封东南)人,本为里监门吏。因献计克陈留著功,被封为广野君。食其常为说客,出使于诸侯之间。后说齐,凭舌下齐七十二城,及韩信袭齐,齐以食其卖己,遂烹之。后魏人郦道元,喜文好学,历览奇书,撰《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古人称其两人为:“学擅纵横,集成水注”
北宋末年,郦洪,字正大,任殿前都领,其子郦伦,字天叙,时任绍兴郡守,惊闻老父身殉国难,便将家眷安顿在浙江诸暨县太平村,自己带子德一和德二,千里追寻老父尸骸到丹阳,其间因悲忧致疾,身亡于丹阳古宁寺。德一、德二兄弟俩将祖父和父亲葬于运河南边的马庄村。之后,郦洪被诰赠为龙虎上辅军护国将军,并尊奉为丹阳郦氏的始祖。
德一、德二为守祖墓,祭先灵,便定居在陵口基庄。从此,郦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郦洪之11世孙郦镐生濂、湘、溪三子,子孙世居陵口东蔡村。
明末,郦洪之14代传人嘉麟、嘉凤(东蔡分)昆仲俩在大运河边的永济庵摆摊谋生。时值严冬,滴水成冰,河面封冻,船只受阻,忽见一书生衣单食乏,受困于此。问后方知他也姓郦,浙江诸暨人。兄弟俩念其同族一脉,便邀至家中款待数日,临别时又以川资相助。时隔三年后,兄弟俩妻亡子幼,生计日窘,曾一度随同书生到浙江谋生,并在诸暨娶妻生子,再成家业,历时达10余年之久。后又返丹阳,择大英山彭家村定居,嘉麟之长子郦嗣方坚守旧庐,次子郦嗣椿徙居云阳,三子郦嗣祐徙居王德庄,郦嘉凤之子嗣正落户柳茹。至民国16年(1927年)最后一次宗谱载,丹阳郦氏已历27世。
至今,陵口的赵巷、邵巷郦姓为多。此外尚有荆林的郦巷,胡桥的大英山、行宫的旧县、延陵的柳茹、云阳镇的宝塔湾郦家等地居住着众多郦氏宗人
郦 14588【江苏丹阳】云阳郦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郦毓亮重修民国二年(1913)注经堂木刻本 四十四册河北大学注:封面、版心作《郦氏家乘》。 14589【浙江绍兴】会稽郦氏宗谱不分卷(清)郦秉仁 郦昌祁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 14590【浙江】诸暨郦氏家谱(民国)郦缵绪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思堂铅印本 六十一册北图注:一名《浣江郦氏宗谱》。 14591【浙江义乌】郦氏宗谱□□卷(清)郦茂才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