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8 10:32:00
共985字 评价:0
共985字 评价:0
一、姓氏源流
闻(Wén 聞)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二、迁徙分布
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名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闻(Wén 聞)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二、迁徙分布
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名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