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姓即姓氏的一种,据学者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一、姓氏来源
死[死,读音作sì(ㄙˋ),不可读作sǐ(ㄙˇ)]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自、独、膊四个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汉化分称?氏(?氏)、自氏、独氏、膊氏,并世代沿传至今。在古代,“??(??)”字就是“死”的古体字,因此,??氏(?氏)就是死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年~496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氏(死氏)与大多数鲜卑民族一样,皆逐渐融入汉族。
隋、唐以后,有??氏(?氏、死氏)族人嫌其姓氏用字不雅,遂改为谐音的思氏、肆氏、??氏、亖氏等,但原本的??氏(?氏、死氏)仍世代相传至今。其后,肆氏、??氏、亖氏皆简化为四氏,世代沿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死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族人皆融入汉族,但人口数量非常稀少。在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中,死氏在“难氏”、“山(yà,也念shān,同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数第二位,人口总数在千人左右,仅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等地区有零星分布。不过,死氏人口稀少。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平城郡: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公元四世纪初起,鲜卑族拓跋部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代北地区建立了代国。东晋太元元年(丙子,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国所灭。东晋太元十一年(丙戌,公元386年),故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再次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或元魏。东晋隆安二年(北魏天兴元年,戊戌,公元398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并于次年称帝,即为北魏道武帝,随后于农历7月定都于平城。至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立都于平城长达九十七年之久,前后经历了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北魏孝文帝共六位皇帝,使平城在近一个世纪间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时就已是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北方重镇。
代北郡:即古代代北地区,泛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以后代州以北的广大地区,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以西、山西省外长城以南、忻州市原平县、定襄县、代县、五台山市东北一带,包括河套地区东南部。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堂号
平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大同堂。
代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一、姓氏来源
死[死,读音作sì(ㄙˋ),不可读作sǐ(ㄙˇ)]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自、独、膊四个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汉化分称?氏(?氏)、自氏、独氏、膊氏,并世代沿传至今。在古代,“??(??)”字就是“死”的古体字,因此,??氏(?氏)就是死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年~496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氏(死氏)与大多数鲜卑民族一样,皆逐渐融入汉族。
隋、唐以后,有??氏(?氏、死氏)族人嫌其姓氏用字不雅,遂改为谐音的思氏、肆氏、??氏、亖氏等,但原本的??氏(?氏、死氏)仍世代相传至今。其后,肆氏、??氏、亖氏皆简化为四氏,世代沿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死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族人皆融入汉族,但人口数量非常稀少。在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中,死氏在“难氏”、“山(yà,也念shān,同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数第二位,人口总数在千人左右,仅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等地区有零星分布。不过,死氏人口稀少。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平城郡: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公元四世纪初起,鲜卑族拓跋部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代北地区建立了代国。东晋太元元年(丙子,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国所灭。东晋太元十一年(丙戌,公元386年),故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再次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或元魏。东晋隆安二年(北魏天兴元年,戊戌,公元398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并于次年称帝,即为北魏道武帝,随后于农历7月定都于平城。至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立都于平城长达九十七年之久,前后经历了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北魏孝文帝共六位皇帝,使平城在近一个世纪间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时就已是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北方重镇。
代北郡:即古代代北地区,泛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以后代州以北的广大地区,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以西、山西省外长城以南、忻州市原平县、定襄县、代县、五台山市东北一带,包括河套地区东南部。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堂号
平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大同堂。
代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 2012年August月2017:13:50
- 姓氏评论
冷雪松
- 死姓留言
- [现0条]
- 2007年October月193:58:46
- 留言
访客
- 死姓留言
- [现0条]
- 2006年February月1211:12:38
- 征各种稀准姓。
张永年
- 死姓留言
- [现0条]
- 2006年February月1211:12:5
- 征各种稀准姓。
张永年
- 死姓留言
- [现0条]
- 2006年February月1210:45:5
- 難、死、山 罕見姓氏有來頭
死鬼
- 死姓留言
- [现0条]
姓“死” 照样很难起名字
说到让人头疼的姓氏,市民张拉哈哈大笑,他还见过有人姓“死”。
张拉的朋友叫死军,每次自我介绍,他都含含糊糊。“我姓死,这个实在让人崩溃。”私下里,死军这么说。张拉说,死军曾想去派出所改姓,可遭到家人反对,后来就算了。
说到让人头疼的姓氏,市民张拉哈哈大笑,他还见过有人姓“死”。
张拉的朋友叫死军,每次自我介绍,他都含含糊糊。“我姓死,这个实在让人崩溃。”私下里,死军这么说。张拉说,死军曾想去派出所改姓,可遭到家人反对,后来就算了。
死--------源出不详,浙江余姚有此姓(中华姓氏大辞典)
在浙江大学光电工程系见过一个姓“死”的,姓得太没有前途了!听说这个姓的人取名字一定要有一个“生”字,他的名字叫“死树生”。
在浙江大学光电工程系见过一个姓“死”的,姓得太没有前途了!听说这个姓的人取名字一定要有一个“生”字,他的名字叫“死树生”。
我是一个姓氏研究收集者。二十多年来已收集了760多个姓,未听说过有难,死二个姓。我的一个朋友收到过一个?。这个姓不写‘山’是岳字顛倒写,电脑上打不出这个字音读;‘野’
杭州市余杭镇直告示76号张永年311121
杭州市余杭镇直告示76号张永年311121
我是一个姓氏研究收集者。二十多年来未听说过有难,死二个姓。我的一个朋友收到过一个?。这个姓不写‘山’是岳字顛倒写,电脑上打不出这个字音读;‘野’
杭州市余杭镇直告示76号张永年311121
杭州市余杭镇直告示76号张永年311121
中國百家姓最新排行榜日前出爐,李、王、張為三大姓,但鮮有人知的是,根據此次中共科學院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三小姓,分別為倒數第一「難」;第二「死」;第三「山」(音「亞」),人數多在千人左右。
據上海「新聞晚報」報導,主持這項研究課題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表示,在研究中除了發現鮮見的「三小姓」外,中華姓氏內其實暗藏著玄機。玄機有三:
中華姓氏 與遺傳文化相關
玄機一:姓氏暗藏遺傳密碼。袁義達說,「此次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侷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接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調查中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於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
玄機二:同姓不一定同家。袁義達說,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
玄機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
發現「難」姓 韓國人來尋根
此外,袁義達指出,在這次姓氏調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發現,這些姓氏從來沒有被記載過,過去看到時,還以為這些怪姓是因為筆誤產生的。袁義達舉「三小姓」倒數第一的「難」姓為例說,在河南,研究組發現四個姓「難」的小村,裏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時研究組曾認為這個姓是筆誤造成,但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根源,有韓國人士表示,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蹟,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後,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
倒數第二的「死」姓,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目前人數呈減少趨勢。
倒數第三的「山」姓,這個姓是研究組在安徽省郭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共有兩千人左右。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互相都沒有聯繫,但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他們都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後代,當年遭到秦檜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顛倒,組成了這個新姓。研究組幫助他們互相之間取得了聯繫,同時,考證了姓氏的來源,確實如他們所說。
據上海「新聞晚報」報導,主持這項研究課題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表示,在研究中除了發現鮮見的「三小姓」外,中華姓氏內其實暗藏著玄機。玄機有三:
中華姓氏 與遺傳文化相關
玄機一:姓氏暗藏遺傳密碼。袁義達說,「此次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侷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接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調查中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於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
玄機二:同姓不一定同家。袁義達說,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
玄機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
發現「難」姓 韓國人來尋根
此外,袁義達指出,在這次姓氏調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發現,這些姓氏從來沒有被記載過,過去看到時,還以為這些怪姓是因為筆誤產生的。袁義達舉「三小姓」倒數第一的「難」姓為例說,在河南,研究組發現四個姓「難」的小村,裏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時研究組曾認為這個姓是筆誤造成,但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根源,有韓國人士表示,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蹟,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後,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
倒數第二的「死」姓,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目前人數呈減少趨勢。
倒數第三的「山」姓,這個姓是研究組在安徽省郭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共有兩千人左右。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互相都沒有聯繫,但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他們都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後代,當年遭到秦檜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顛倒,組成了這個新姓。研究組幫助他們互相之間取得了聯繫,同時,考證了姓氏的來源,確實如他們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