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0字 评价:0
一、 姓氏起源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的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的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
舜继位以后, 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 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 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 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
-
天下房氏 无出清河
清河世泽 凌阁家声
与及"天下无二房"之说.
二、 迁徙分布
1. 关于房姓人口:
在北宋编印的<百家姓>中, 房姓列第170位, 在1980年代国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国姓氏统计中, 按人口排列,房姓列第199位.故房姓不属大姓. 但因房氏源自于五帝之首的尧, 传承相对单纯, 流向清晰, 且其后代中大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 故在史上向为望族,尤其在汉唐时期属贵姓.
2. 民国以前现存房姓家谱: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三卷 (清)房秋伊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继锦堂活字本 二册 存于 历史所
清同治十一年(1872)继锦堂活字本 二册 存于 历史所
【湖南浏阳】浏东房氏族谱 (清)房青云主修 房正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清河堂修活字本 五册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
(清)房枝音 房昭昕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亲睦堂活字本十册 存于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房芳梅等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一年。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四卷 (清)房圣务 房万珊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刻本 四册 存于河北大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刻本 四册 存于河北大学
【湖南衡阳】房氏续修族谱 民国三十三年敦伦堂修木活字本 房开甫主修 四册
3. 各地新修家谱: (待增补)
【广东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谱 1994年国器堂修铅印竖排红塑面本 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
4. 房姓迁徒情况
(1) 房邑(河南遂平)
尧的长子/房姓先祖丹朱始居. 其子陵在此开国开姓.
(2) 清河郡(河北清河县)
房陵裔孙西汉太守房雅始居,房姓于此成为望族.
(3) 浙江富春山
两汉之间新莽期间, 一房姓人(房植之父), 因不满新莽篡汉之政, 举家隐居于此, 垂钓为业, 自称”渔父”,与卢子陵友善.
(4) 广平府清河郡(河北清河县)
东汉汉桓帝时朝右公/河南尹房植回迁于此.
(5) 江南九箫山
房植晚年谢仕后游于此, 并开基传业.
(6) 长沙
值子房炽康曾任长沙太守.
(7)吴山
房植第四代孙房尚志, 博通经史, 于三国魏时尝”执教授生徒于吴山.”
(8)陕西凤翔
房植五代孙房凌霄, 业儒学, 于晋初迁隐于陕西凤翔府伏波村.
(9)清河郡
房植11代孙房景伯,梁武帝时, 为清河郡太守. 回迁.
(10)山东青州府
房植13代孙房彦谦,于隋炀帝时隐于山东青州府,在临淄县开基, 殁于山东.
(11) 长安(陕西咸阳)
房植14代孙房玄龄起于临淄, 助唐开国后定居于长安, 逝后陪葬昭陵, 配享唐宗庙.
(12) 河南洛阳
房玄龄三子房遗直本袭父爵为梁国公, 高阳公主谋反事受牵连, 削官削爵后举家逃迁于此.
(13)桂州府清河郡
房植20代孙房启,始为句容总管, 在容九年后迁桂州府清河郡,食邑三千户.
(14)开封
房植21代孙房宁静仕唐德宗朝,为开封府尹, 其子房式仕唐宪宗朝,为河南府尹.
(15)湖北武昌府
房植25代孙房遵时,家资殷富, 唐禧宗时因黄巢之乱,率妻儿游于湖广武昌府,置田庄居住.
(16)燕贞定府(河此)
房植29代孙房遇隆,宋贞宗时由府尹进擢侍讲, 因与当权的丁谓意见不合,谢仕,徙于燕贞定府试剑石.
(17)燕京永平府
房植39代孙房蝇贞, 当元纲不振, 率家徙于燕京永平府.
(18)金陵(南京)
房植40代孙明思恩侯房宽, 以天年终于京(金陵), 葬于燕京永平府卢龙墓.
(19)潮州府(广东梅州)
房宽长子房远绍(字燕基,号万宝), 受父命持牒南迁, 先居福建宁化石壁村, 后赴广东潮州府大麻社(即今梅州大埔银江镇冠山村)开基.
(20)济南府
房宽次子房远统(字燕裕,号万珍),受父命持牒在山东济南府开基.
(21)湖广桂阳洲
房宽三子房远续(字燕传,号万珠),受父命持牒在湖广桂阳州开基.
(22)燕京永平府
房宽四子五子在永平府续牒.
5. 房姓现行地域分布情况:
(1) 河北
- 清河县
(2) 山东
a、青岛莱西市南墅镇下堡村,500多人,辈份:为宝仁兴瑞(欠全)
b、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泗水村,___多人,辈份∶___
c、青岛莱西市经济开发区官道村,___多人,辈份∶___
d、青岛莱西市__镇房家疃,___多人,辈份∶___
e、威海乳山市五(午)极镇房家村,__多人,辈份∶永积朴在 克绍家传 德哲绵延
f、荷泽市梁山县__镇__村,1500多人,辈份∶春光诚瑞 茂昭体关
明德新民 福寿永昌
g、荷泽市郓城县__镇__村,__多人,辈份:殿爱龄善谋 本立庆赢登
h、临沂市莒南县劳坡乡斗山村,__多人,辈份∶孝玉九克永颜祥乃后周长
i、聊城市莘县妹仲镇康园村,300多人,辈份∶___
j、济南市禹城县房寺乡__村,__多人,辈份:___
k、淄博市博山区__镇__村,__多人,辈份∶___
l、新泰市养流镇上刘村,__多人,辈份:全朝树立(欠全)
m、__县__镇__村,__多人,辈份:川继云昌 家崇泽秀
(3) 河南
a、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东房庄村,2000多人,辈份:___
b、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南房庄村,1000多人,辈份:___
c、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房庄,__多人,辈份:___
d、平顶山市宝丰县王铁庄,__多人,辈份:___
e、信阳县_镇_村,_多人,辈份:承祖泽 继永昌 忠孝敬 宁安康
(4)江苏
a、扬州兴化市茅山镇北陈村,300多人,辈份:文永树鹏 恒存新爱
b、扬州兴化市大邹镇房家舍,1000多人,辈份:___
c、盐城东台市__镇__村,__多人,辈份:___
d、镇江句容县__镇房家边村,300多人,辈份:念怀祖德 同庆义和 常守安泰
e、扬州高邮临泽镇_村,1000多人,辈份:守先方获福 积德乃延长
f、徐州新沂县
(5) 安徽
a、宿州市__县__镇__村,__多人,辈份:玉义传家远(欠全)
b、合肥市
c、芜湖市泾县__镇__村,__多人,辈份∶___
d、巢湖市和县沈家镇__村,__多人,辈份∶___
e、__县__镇__村,__多人,辈份:文章烈后程(欠全)
(6) 浙江
a、嵊县剡北
b、
(7) 湖北
a、荆门市京山县绿林镇六房村(该镇有几个聚居地)
b、
(8) 湖南
a、岳阳市
b、长沙浏阳县
c、长沙平江县冬塔乡(出自广东梅州大埔一支) 辈份: 万古江山旧,千秋世系新。陶唐流派远,汉代叙源清。科甲班联定,书香启后人。经纶光德业,规矩振家声
d、白茅冲
(9) 江西
a、吉水县金滩镇(三曲滩)__村,__多人,辈份:___
b、萍乡(近千人)
(10) 福建
a、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前亭村,人口2500多人,辈份(辈字文)∶积徽圣盛世 伯侯公子男 泰来昭绳武 孟仲叔季昌
b、福州市登云上山村,人口500多人,辈份∶ 元亨利贞 仁义礼智信(欠全)
(11) 广东
a、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__村,一万多人,辈份__,祠堂“房氏家庙”国器堂
b、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冠山村,600多人,辈份∶___
c、梅县城东镇汾水村,900多人,辈份∶___
d、深圳市观蓝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100多人,辈份∶___
e、东莞市篁村区凤岗镇三联村,1000多人,辈份∶___
f、普宁市大坪镇__村,二万多人,辈份∶___
g、韶关__
h、广东连南火烧坪八排瑶___
i、汕头
(12) 辽宁
a、__县__镇__村,__多人,辈份:福逯有余庆 恩威振家声
b、
(13) 黑龙江
(14) 内蒙古
a、赤峰市敖汉旗
b、翁牛特旗
c、松山区
d、林西
(15) 广西
a、南宁
b、象州
(16) 云南
(17) 上海
a、松江 据<上海百家姓>介绍,上海松江城中,现存刻于唐大中十三年(859)的石经幢一座,上有可辨姓氏86个,其中就有"房",表明当时已有房姓
族人在此定居.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清河堂": 房雅和房玄龄都曾任清河太守, 房姓望起于清河, "清河堂"为房姓总堂号.传江苏省扬州兴化市一支;湖南浏阳浏东一支.
"中书堂":房玄龄曾受封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为相十五年,该支以官衔为堂号。
"继锦堂":浙江嵊县剡北一支.
"敦伦堂":湖南衡阳一支.
"亲睦堂":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一支.
"国器堂":明思恩侯房宽之子房万宝公,赴广东梅州银江镇开派.其裔孙晚清光绪帝殿前侍卫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姓家庙",并将堂号定为"国器堂".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所载,房氏望出清河郡。又据《姓氏考略》所载:房氏望出清河、济南、河南。
1、 清河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2、 济南郡:汉代有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四、历史名人
据《郡望百家姓》所载,房氏望出清河郡。又据《姓氏考略》所载:房氏望出清河、济南、河南。
1、 清河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2、 济南郡:汉代有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四、历史名人
尧:房姓先祖,"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也是下三皇之首,其首开中国政治的"禅让制"先河,使"公天下"成为后世百姓不懈的追求.
丹朱:尧之长子,受舜封为房邑侯,其后代以封地为姓.
房陵:尧之孙,袭封为房邑侯,以封地为姓,为房姓开姓始祖.
房雅:西汉清河太守,房陵裔孙,有官声,使房姓成为清河望族.
房植:东汉时,受学于甘陵,周福常谒公咨询善道.为蠡吾侯(后为汉桓帝)所知遇,汉桓帝即位后,徵辟为朝右公,于是大行其道有名当朝.桓帝九年,出任河南尹 ,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后因诏捕党人,贤豪逃遁,公屡谏不听,遂谢仕游于江南九箫山.
房朝极, 东晋武帝时召为大司空,未到任而逝.
房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房玄龄曾祖。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景伯: 梁武帝时为清河郡守.
房晖远: 隋国子博士,扬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传儒学,桓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被牛弘称为“五经书库”。
房彦谦:隋代名官,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
房从真:前蜀画家,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司空,初唐名相, 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工书善文, 书兼草隶。隋末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玄龄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参谋划策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夺取帝位。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封为梁国公。授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玄龄一支于唐开国以后"五代三宰相",备极荣耀. 主编二十四史之<晋书>.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司空,初唐名相, 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工书善文, 书兼草隶。隋末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玄龄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参谋划策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夺取帝位。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封为梁国公。授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玄龄一支于唐开国以后"五代三宰相",备极荣耀. 主编二十四史之<晋书>.
房融:房玄龄第四代孙,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曾相武后.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琯:房融之子,曾任唐肃宗及唐代宗两朝宰相, 与杜甫相交莫逆. 杜甫曾以<别房太尉墓>和<房司马兵曹>两诗记述这段交情.
房孺复:字乘,唐代宗时仕至秘书少监,赠太子詹事.
房启: 唐代宗时始为句容总管,后迁观察使,举以为容州经略史,拜御史中丞,食邑三千户.
房宁静:仕唐德宗朝,为开封府尹.
房式:仕唐宪宗朝,河南府尹.
房千里 唐文学家。字鹄举,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大和进士。官国子博士,终高州刺史。撰《南方异物志》、《投荒杂录》,皆不传,《太平广记》有引录。另有传奇小说《杨娼传》。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遇隆:宋贞宗时由府尹擢侍讲, 因与权臣丁谓意见不合,谢仕.
房宽:明代名将,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练兵北平,移定大宁。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
五、房姓典故
1."能吏称冠"
注:即隋代名官房彦谦事。
2."画师第一"
注: 即前蜀画家房从真事。
3."商山四皓"
注:即唐代画家房茂长事。
4."太和三奚"
注: 后魏司空参议房坚,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坚与幽州中正阳尼各举其子,孝文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出为澲阳太守。官终司空参议。
5."廉惠为政"/"清白传家"
注: 北刘晋州刺史房谟,字敬放,洛阳人。正光末历昌平、代郡太守。所在善廉惠,除太宁太守。神武入洛,征为丞相右长史,以清直甚被赏遇,官终晋州刺史,世称清白,卒谥文惠。
6.身失”番邦”,子孙归宗
注: 说的是东晋时的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不能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并改姓为“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
7."七郡太守擢司马"
注: 即南朝宋建威府司马房元庆事。
8."五经库房有鸿儒"
注: 隋代国子博士房晖远,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传儒学,桓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被牛弘称为“五经书库”。
9."隔岭开花发,凌空月殿新."
注: 唐代大臣、翻译家房融《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诗联句。
10."博及群收"
注: 即唐代司空/开国宰相房玄龄事。
11."房谋杜断"
注:旧唐书《列传十六:房玄龄/杜如晦》载:太宗尝与玄龄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故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12."清河世泽,凌阁家声”
注:指房姓望起于清河郡,世代相传, 绵延不绝; 及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与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由名画师阎立本画象,并挂于凌烟阁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
13. "五代三宰相"
注:唐代为房姓一支鼎盛时期,有唐一代房姓出了三位宰相:玄龄公相太宗,其第四代孙房融相武后,融公十一子房琯为肃宗及代宗两朝宰相.<<新唐书>><<旧唐书>><<宰相世系表>> 均有记载.
14.褚遂良为房玄龄立碑
注:《房玄龄碑》,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刻,碑文二千餘字,今存三百餘字 。褚遂良早期的作品較近於歐陽詢與虞世南的字 ,但此時的作品,則開始不同,一掃歐字向左前方傾斜的感覺。样文“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余风仙管流声。”
15.杜甫诗祭玄龄公
注:<唐诗三百首>录有唐大诗人/诗圣杜甫诗<别房太尉墓>(见于唐诗三百首),似应为其祭奠唐开国宰相我族玄龄公墓之作:"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16. 兵曹胡马
注:杜甫与房玄龄五代孙时任兵曹的房琯交往甚深.《房兵曹胡马诗》即为杜甫探房琯军营时所作:“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7."精通三略,异姓封侯"
注: 即明代名将房宽以功封侯事.
18. “思恩无极, 传谱分牒”
注:房宽为大明燕王将军, 辅佐永乐得天下,为明功臣,受封思恩侯,并赐以卢功铜矢. 公思遭遇之隆, 而前代功臣俱各无牒. 因修系谱,密遣三子持牒远出他省,
各传世系,立谱立言.曰:”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乃(礻字旁),世系移藩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道,昊天无极焉.”(见于广东梅州<冠山村房姓谱族>)
19. 成龙归宗, 恢复"祖名"
注: 国际功夫巨星成龙之父原名叫房道龙,生于安徽和县, 1949年去了台湾后,改名陈志平。不久又到了香港,并在香港结婚,生下了三子陈港生,从艺后改名成龙。2002年成龙在曼谷和影迷聚餐时,首度坦承了自己的身世:按家谱排,其原名应叫房仕龙。2004年初,在受邀即将赴陕西担任中华人文初祖黄帝陵祭祖大典主祭之际,成龙让其儿子陈祖名认祖归宗并在媒体亮相,复其子本名为房祖名。
20.唐太宗诗赠玄龄公
注:唐太宗李世民曾赋诗一首<赐房玄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颂扬、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
21.千古风流一坛醋
注:“吃醋”/"醋坛子"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产生于男女之间的嫉妒情绪。这个生动的俗语来源于一个关于玄龄公的有趣故事。一日,唐太宗对房玄龄说,他要挑选几名美女给房玄龄做妾(这是旧时代士大夫家的惯例),房玄龄却婉言谢绝了。唐太宗有些奇怪,后经询问才知道房玄龄是怕家里的妻子由于争宠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唐太宗想出一条妙计。他立即宣房夫人进宫,酒宴招待。席间,唐太宗指着一坛酒对房夫人说:“听说夫人执意不允许纳妾,你面前是一坛毒酒,孤赐你一死以全你节。”房夫人听了这话,非常平静地端起酒坛,一饮而尽。然后房夫人出神地坐在一边等死。这时,唐太宗大笑起来,他说:“夫人有所不知,孤赐你的只是一坛陈醋而已。”唐太宗见房夫人对自己的丈夫如此深爱,坚贞不渝,便再也不提为房玄龄纳妾之事了。玄龄公的此一小故事与其人品和功绩一起成就了其"千古风流".
22. 李贺赞"书生万户侯"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画家阎立本(现今存有其《步辇图》等画作,诚为“神品”)在皇宫的凌烟阁内绘制了对大唐创建立有殊勋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其中有与他一起东征西杀、浴血拼搏的武将,也有出谋划策、博学多德的文士(因此还真有好几个“书生”出身的“万户侯”),排名如下:赵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莱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公段志宏,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郧公殷开山,谯公柴绍,邳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候君集,郯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世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勣,胡公秦叔宝。
"画像上凌烟阁"是唐以后人们特别是文人们终生渴望的极为荣耀的事. 晚唐诗人李贺的《南园》诗, 说的就是此种情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画像上凌烟阁"是唐以后人们特别是文人们终生渴望的极为荣耀的事. 晚唐诗人李贺的《南园》诗, 说的就是此种情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