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应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1/2页 1 2 向后>>
3690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5/5/29 10:33:00
0字 评价:0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诸应)应氏:芝英镇。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据《应氏先型录》记载:“(应詹)卒葬(永康)河头。”经应氏先贤应宝时(敏斋)考证,应詹卒后,葬永康前山杨小河头,士名庙坛。民国时期应詹后裔应继周根据应氏先贤应敏斋提供的线索,在离芝英1公里的前山杨小河头,认明高阜,为鼻祖之墓,乃于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石碑(神道碑),长留纪念。后来由于土地所有制变革,墓地被沦为桑田旱地,石碑被搬迁于他处。1984年10月,笔者在搜集地方史料时,找到这一碑刻。至今此碑已由芝英老人协会收藏于芝英义庄祠堂。碑上刻的字还相当清晰。碑文分3行直书刻字。中间一行刻:“东晋南迁始祖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应思远公碑”19个字,右首一行刻明:“皇清宣统元年(1909)岁次己酉仲春月吉旦”,左下首一行署名:“永康应氏后裔敬立”字样。但据浙院二世孙、后唐天成(929)己丑状元应昑的文章载,应詹却于“太和三年(368)戊辰葬于杭州之钱塘赤水乡,建塔曰六和。”


  

 


  

4,可投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子应德镕,由仙居回迁永康,卜居可投应。尔后析居占川(半坑),当渡(灵岩寺前)、英阁、仁塘、下邵、古竹畈、黄溪滩、大园、应南溪、雅应、大文山(大坟山)、应益、新竹、灵阳、芝英七村、在城(河头)等地。


  

 


  

5,岩后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三子应德通从仙居回迁永康,卜居灵岩山后(岩后),尔后析居库川、金川(金岗龙)、寺口、下金园 、松竹卢(今胡库乡江麻园)、后宅、金东、墁塘、下溪、金府、吴梁、花端塘(今东阳市花墩塘)、桥头、东阳市巍山、裹麻塘、麻车头(东阳市)、高宅山、天台县(今磐安县方前后朱)、磐安县安文镇云山黄弹口、永康城、义乌市江湾、浦江县黑豹岭脚、武义桐琴、后应宅等地。


  

6,西村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幼子、兵部员外郎应德珏回迁永康,卜居日岭(今西村),尔后析居各地。


  

 


  

7,芝英应氏:应詹后裔,万行7应俭,字克良,嘉熙间进士,任金华训导。爱金华山川秀丽,遂从钱塘迁居永康诸应,后改芝英。民国期间《芝英应氏宗谱》中,芝英应氏始祖缺讳,排行为九。今参照两谱相互补充。芝英应氏始祖以应俭为妥。至于排行,是否可以“万”、“九”两用。追溯其外纪时,可仍用钱塘排行字目“万”字,记述芝英应氏始祖仍以“九”字作为字目。


  

 


  

8,后杜应氏:应詹后裔,据《应氏总祠主谱》,宋宣和时,有应文臣者,曾任中散大夫,后从高宗南渡至临安,休致于仙居下阁,避世转徙永康可投之将川(今长坑)。应文臣有子和、子中两个儿子。与陈亮是同时人。陈亮年轻时曾在将川(长坑)讲学。与文臣父子有交往。长子子和于宋淳熙时登进士第,题诗有“三红”之句,时号“三红秀才”,敕郡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


  

9,仁和坊应氏:应詹后裔,据缙云五云《应氏宗谱》,百行3应师,字仲甫,号觉翁,博览古今,好吟咏,不以利实禄动其心,所著有《苍山集》并诗文。……娶妻外管田氏,合葬十八都经堂前望云庵。随父任温州治中还经缙云,卜居邑西仁和坊。尔后析居十三都盖竹、五都山湾、六都丰溪,五都东斜、五都大筠、十四都乌生、寺后、梨仓、八都、七里、越陈、应庄、周山头、杜塘、下余、下畏、周塔、官店、龙津坊、十七都大园、十七都黄山、山溪吴、十四都车坑、古路、韩畈、坑上、上周、东溪、郑坑口,皂树岙、三湾、双弄、葛湖、石笋前、筠川朱村、下阳、鹅岸、岩泉、长丰、东渡、新建、吴孝、吴岭、郡城、桑谷、樊庵、连塘、洪岭、大蓬、桑弄、东和坊、岭头、岭脚、三岭下、双龙、东街、双谷等地。


  

10,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11,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12, 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三、 郡望堂号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 ,彝叙堂  :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 “ 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四、 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遊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传屍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養其元神。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犖不羈,及長,篤志向學,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進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字纯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   材(?-1180) 字伯良,岩后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同丞等职。应典自乡试中式考取举人以后,总是奋然希望自己能达到圣贤境地。创建丽泽祠于寿山,汇集诸生讲学。应典为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撝谦:[公元1615年至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应亨:东汉前期明帝时人(58-76年),生平不详。有《应亨集》二卷。诗《赠四王冠诗》
应枢:后汉汝南应枢生四子,几神光照社。枢几光,以问卜人。卜人曰:此天符也,子孙兴也。乃探得黄金。自是诸子官学,并有才名。至(应)玚,七世通显。(出《孝子传》)
应顺:字华仲,东汉南顿人。明帝时(58-76年)为太尉。建初中(76-84年),举孝廉,为尚书郎,转右丞,出为冀州刺史,再迁东平相。永元(89-105年)中,历左冯翊(见《陈宠传》),和帝时(89-105年)为河南尹、将作大匠。公廉约己,明达政事,廉直无私。侍后母孝。生十子,皆有才学。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彬:汉代名人。
应硕:汝南太守。有《应硕集》二卷
应高:汉,中大夫。汉朝的大臣正在讨论削减吴王的土地。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有止境,想借机把个人图谋公开,要起兵发难。又想到诸侯中没有能共同谋划的人,知道胶西王勇壮,好逞势斗胜,几个齐地的诸侯王都畏惧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诱惑胶西王。不带书信,只是口头通报说:“吴王不才,有着很快降临的忧虑,不敢把自己当作外人,使您明白他的好意。”胶西王说:“有何指教?”应高说:“现在皇帝任用奸臣,被奸邪之臣蒙蔽,喜欢眼前的利益,听信谗言,擅自改变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对封国征求越来越多,诛杀惩罚善良的人,这些情形日益严重。俗话说:‘吃完米糠就会吃到米’。吴王和胶西王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怕不能安宁自由了。吴王身患内疾,不能朝见皇帝二十多年了,曾经担心被猜疑,又没有办法解释,现在缩敛肩膀小步走路,犹且害怕不被谅解。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而被罚罪,我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所犯罪过不该这样处罚,这种惩罚恐怕不只削地就能罢休的。”胶西王说:“是的,有这样的事。你说怎么办呢?”应高说:“憎恶相同的互相帮助,爱好相同的互相留连,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现在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相同的忧虑,愿借着时机顺应事理,牺牲个人身躯为天下除害,想一想可以吗?”胶西王吃惊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做呢?现在皇帝虽然威逼急迫,我本来就有死罪啊,怎能不拥戴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现在彗星出现,蝗灾不断发生,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机会,而且忧愁劳苦的时候就是圣人所以产生的时代。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借口,在外追随大王车后,驰骋天下,使面对着的地方投降,使手指着的地方攻克,天下没有敢不顺从的。大王您假使能够答应我一句话,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修筑军队驻扎的房舍,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真的能够幸临,那么天下就可以并吞,两个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犹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发难,就亲自做使者,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应奉:字世叔,东汉南顿人。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俱下。大将军梁冀举为茂才。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奉口说罪系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遣脱,时人奇之。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拜武陵太守,拜从事中郎,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后汉永寿乙未(155年)及第仕司棣校尉,灵帝建宁间赠山林夫子。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著《汉书后序》,12卷,多所述载。《後汉书·应奉列传》。
应劭(邵):字仲远(仲援、仲瑗),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城西南)人。登汉献帝初平(191年)辛未进士,(168-188年)仕东汉泰山太守,后汉萧令,御史营令,生年不详,是东汉灵帝(168-172年)、献帝间人(189年)。兴平(194年)甲戍拜军谋太尉。车骑将军掾。中平六年至兴平元年(189-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献帝迁许,召他入京为袁绍军谋校尉。卒于汉末建安中(建安九年前204年)、邺(今河北临漳县漳河附近)。
灵帝时(168-172年),举孝廉。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三十二卷以考释论议名物时俗为主,记述了汉代社会风俗和一些破除迷信的故事(现存十卷)、《汉官仪》十卷、《汉书集解音义》凡二十四卷、《地理风俗记》凡一卷、《风俗论》凡一卷、《汉朝仪驳》凡三十卷、《世本》 凡八卷、《汉书音义》、《应劭集》四卷等,以辨物类名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姓氏篇》是后人研究姓氏学的重要资料,几乎没有哪一本姓氏学著作离开过对它的研究。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他用儒家伦理观念分析民俗心理意识,对道德修养、人情世故、风俗习惯进行“均齐”、“治正”,写出了我国第一部以“风俗”命名的专著。此书不仅从自然地理和社会民情两个方面对“风俗”作出了界定,还记述了大量的民俗事象、民间文化知识,并反映了其风俗观的博宏多彩。


  

應劭,字仲瑗,漢末汝南郡南頓縣(河南項城北)人,生卒年不詳。東漢時代,汝南經濟繁榮,人才輩出。劭自高祖順以下數世,皆以學行顯達,父奉、從子瑒、璩尤有才學,瑒即建安七子之一也。劭尤篤學博聞,特致意經世之學。靈帝初,仕郡主簿,舉孝廉。光和中,為太尉議曹掾,又辟車騎將軍府掾。時國家多事,每下公府討論定策,劭通達時務,論議精練,多為朝議所採納。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拜太山太守,黃巾三十萬眾入郡界,劭力戰敗之,郡保安全。興平元年(一九四),陶謙殺曹操父嵩於太山郡境,劭畏操,乃奔河北依袁紹。建安二年(一九七),詔拜劭為紹軍謀校尉,卒於鄰。
劭以朝廷綱紀蕩然,社會秩序紊亂,故留心典章制度,尤重律令。嘗刪定律令為漢儀二百五十篇,建安元年奏上之,內容包括律本章句、廷尉板令、春秋斷獄、決事比例,此四者皆法律之學;又有(尚書)五曹詔書、尚書舊事、司徒都目。尚書為皇帝祕書處,司徒府即丞相府,故此三者關涉國家政令、行政條目,皆典章根本。又撰集駮議三十篇,凡八十二事。後漢書本傳載其一事,一以法律議刑,不主諒情曲宥。二年,又以朝廷始都許昌,舊章堙沒,復撰集漢官禮儀故事,期於當時百官典式有所補益,今輯本漢官儀,是其殘存者。又撰漢書集解,顏注漢書,多所徵採。綜觀劭著述宏富,雖多不傳,要見其為漢代制度學、法律學一大家。復以為政之要在辯風正俗,別撰風俗通義三十卷,今存十卷。前人譏其不典,實則社會民風乃文化之表徵,正見劭之卓識,論學治史,何得少之!(嚴耕望)
应贞:[公元?年至二六九年]字吉甫,汝南人。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晋武帝为抚军将军 ,时以贞参军 。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晋室践祚 ,迁给事中,后迁太子中庶子,累官散骑常侍。 卒 。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撰《明易论》一卷、《周易论》一卷,《应贞集》五卷。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瑒(玚yang或chang):(?--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项城)人。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魏朝。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官至侍郎。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应瑒集》二卷
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建安十七年,转任平原侯庶子,后(約建安二十年)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应玚为应劭从子。弟:应璩,字休琏,侍中。璩子:应贞,咸熙中参相国军事。璩与贞,皆以文章见称。贞子:应籍,步兵校尉。


  

應璩(西元一九○~二五二年),字休璉,汝南南頓人。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璩兄瑒並以文才稱。出身書香門第,祖奉,為世儒者,官至司隸校尉;伯父劭,為太山守,漢末名儒,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為人博覽多識,璩之學承受之處實多。博學好屬文,尤善書記。魏文帝、明帝之世,以文章顯,歷官至散騎常侍,齊王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時曹爽專政,做事多違法度。璩作百一詩三首以諷:「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避席跪自陳,賤子實空虛。宋人遇周客,慚愧靡所如。」語切時要。後復為侍中,典著作,卒時,追贈衛尉。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應休璉集」,有書牋、詩歌等。張溥云:「休璉書最多,俱秀絕時表。列諸辭令之科,陳孟公、王景興其人也。」蓋休璉書,足與陳遵、王朗頡頏。鐘嶸謂其詩「祖襲魏文,善為古語,指事殷勸,雅意深篤,得詩人激刺之旨」。劉勰云:「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譎義貞,亦魏之遺直。」又云:「休璉風情,則百一標其志。」張溥曾謂詩與兄德璉比肩,然百一為長,其火攻良可畏。(洪順隆)
应璩: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博学好属文,以文章贵显,亦善书。
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齐王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生190~卒252)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嘉平四年卒,卒年六十三。追赠卫尉。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书史会要》
"百一"的意思,据《文选》李善注引原诗序载,当时有人对曹爽说:"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张方贤《楚国先贤传》则以为,由于诗有一百零一篇而得名。前说当近是。今存《百一诗》共8首,多数似非完篇。又有《杂诗》3首,亦属《百一诗》之类。其中,《文选》所录一首为全篇,其主旨为"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劝讽曹爽应凡事惟谨,免致颠陨。诗中以"有人"问的方式写"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又以自责的语气写"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都是对身居高位、浮华空疏的曹爽的婉转讽谏。刘勰评论说:"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义贞,亦魏之遗直也。"(《《文心雕龙》·明诗》)应璩散文,以书信较有名,所作《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与侍郎曹长思书》、《与广川长岑文瑜书》等,都富文采。
 应璩其诗语言通俗,今存《百一诗》等数篇,原有集10卷,已散佚。《应璩书林》 应璩撰,凡八卷。今佚。
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璩(西元一九○~二五二年),字休璉,汝南南頓人。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璩兄瑒並以文才稱。出身書香門第,祖奉,為世儒者,官至司隸校尉;伯父劭,為太山守,漢末名儒,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為人博覽多識,璩之學承受之處實多。博學好屬文,尤善書記。魏文帝、明帝之世,以文章顯,歷官至散騎常侍,齊王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時曹爽專政,做事多違法度。璩作百一詩三首以諷:「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避席跪自陳,賤子實空虛。宋人遇周客,慚愧靡所如。」語切時要。後復為侍中,典著作,卒時,追贈衛尉。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應休璉集」,有書牋、詩歌等。張溥云:「休璉書最多,俱秀絕時表。列諸辭令之科,陳孟公、王景興其人也。」蓋休璉書,足與陳遵、王朗頡頏。鐘嶸謂其詩「祖襲魏文,善為古語,指事殷勸,雅意深篤,得詩人激刺之旨」。劉勰云:「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譎義貞,亦魏之遺直。」又云:「休璉風情,則百一標其志。」張溥曾謂詩與兄德璉比肩,然百一為長,其火攻良可畏。(洪順隆)
应德溫:
应瑗:东晋。《应瑗集》十卷
应季先:汝南人。曾为巴郡太守。有《应季先诗选》
应詹:[晋]字思远(279-331)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宣和书谱误作詹思远)。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
尝督五郡军事,与陶侃破杜韬於长沙,金宝溢目,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欢之。谥曰烈。工书,藁草县解,真率天然。亦善章草。《晋书本传、宣和书谱、述书述》
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
詹作有文集《应詹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西晋元帝时(317年)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东晋成帝时(326-328年)出镇湖南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军事境土安全敕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东晋康帝建元初(343年),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葬于杭州水赤乡建塔号日六和配夫人李氏杨氏唐氏俱诰封贤德夫人。
应智顼:唐代,靖州剌史。
隋大业十二年(616),应智顼屯兵华林寨起义反隋,直至隋灭。唐武德五年(622)应智顼受招安下山归唐,封为靖州剌史。山上曾建有将军庙(又名罗武庙),以纪念应智顼。
应裒:唐代,永康大田里人,泳,字裒然,生唐长庆甲辰四年(824)二月十三日。唐末黄巢陷长安,以辅梁太祖有功。开平丁卯(907)梁篡位,拜都知兵马使。卒后汉乾祐庚戌(950)五月二十五日,寿八十有四。宋建隆(961)辛酉以曾孙皓贵,蒙恩追赠吴国公。娶钱氏、叶氏,追赠吴国太夫人。立诸侯庙于杭州,享祀。生4子:应勤、应谨、应和、应缓。
应勤:唐代,永康大田里人,字隐珍,咸通间致仕至检校司徒平章事,充度支并盐铁使,遂从永康大田里迁齐院,为齐院始祖。(系应裒之子)
应谨:唐代,永康大田里人,字隐瑶,仕滁州判官,请给滁州军额,遂家于吴。(系应裒之子)
应和(河):唐代,永康大田里人,字隐瑑,唐乾符年间(874~879),以军功授金吾大将军检校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遂家于楚。(系应裒之子)
应缓:唐代,永康大田里人(864~953),字隐瑎,行第二十,昭宗大顺间(889-891年)仕杭州观察军衔事推天复辛酉(901年)转授江西判官,天佑甲子(904年)进升度支盐铁使,配蒋氏赠夫人遂家于钱塘,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自永康大田里迁钱塘驻家,后以兵革之扰转迁宁海梅林(即今之上应、下应)。以其地属浙东号曰浙院为浙院,祖以孙贵赠会稽郡公,恩赐家庙于旧居钱塘。(系应裒之子)
应旻:[五代十国]宁海梅林人(904~969)。字承制,仕秘书省校书郎,迁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系应缓之子)
应物:大中时江南诗僧也。尝与罗邺唱酬,作《九华山记》。诗二首。
应用:[五代·南唐]后周书法家,江南人。以书法名,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江南野史》
应彪:唐代,永康可投应人,安康郡金州刺史兼侍御史,余姚郡明州刺史。浙江通志4315唐
长庆三年(823年)刺史应彪于州治东奉化江(约在今江厦桥址)筑东津浮桥,连舟16艘,此为最早的跨江浮桥。工竣,适天现彩虹,因名灵见桥,后称灵建桥,简称灵桥。两年后南移至今址。至宋代更名為“ 東津浮橋”,民間也稱為“ 老江橋” ,這是因以後在姚江末端瀕三江口處又建浮橋,稱之“ 新江橋”,以示新老之別。
应德珏:唐代,永康西村人。任兵部员外郎。唐太和年间(827~835),回迁永康,卜居日岭(今西村)。(应彪之孙)
應夷節:唐代人。游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传屍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應舜臣: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于学。与曾巩相友善。登庆历(1041-1048年)进士。官太常少卿、三司判管。极言新法不使,忤王安石, 官至洪州知府。卒于官。徙贵溪。
应珍:北宋,南平市峡阳人(约1062-1127)。宋元▲间武状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调任泉州公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
应肇:北宋,钱塘人(1096-1166),字元亨,应詹后裔。因任青州枢密院院判,为避靖康之乱徙居钱塘。
应福:北宋,钱塘人(1121-1192),任兵部员外郎。(系应肇之子)
应演:北宋,钱塘人(1166-1229),宋绍熙壬子乡贡,累官至侍中兼博士致仕。(系应肇之孙)
应性:南宋,钱塘人(1203-1279),字养正,宋嘉定癸未(1223)进士、仕翰林院学士兼太子少保。(系应肇曾孙)
应俭:南宋,永康芝英人。字克良,宋嘉熙进士,任金华训导。爱金华山川,遂从钱塘驻家回迁永康诸应(今芝英)。应俭为芝英应氏始祖。(系应性之子)
应汝砺:宋代,永康占川人(今永康石柱斗坑,可投应迁此)。登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进士,任扬州饶州知府。
应材:宋代,(?—1180)字伯良。永康岩后人。北宋抗金名臣。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长兵部架阁文字, 太子春坊,翰林大学士,总管东宫内外庶务。淳熙初,孝宗命其往荆襄参谋军事。战守部署得宜,边境平静安定。七年,病故军中,赠安国公。
应雄飞:宋代,字仲远,永康岩后人。登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进士。任袁州教授。(系应材之长子)
应淡:宋代,字仲道,永康岩后人。登庆元二年(1196)丙辰进士。澧阳郡博士,任郡教授,忤韩史致使。当朝时事多舛遂奉身而退。(系应材之二子)
应孟明:宋代,字仲实,婺州永康可投应人。少入太学,登隆兴元年(1163)癸未进士第。试中教官,调临安府教授,继为浙东安抚司干办官、乐平县丞。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王蔺荐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一门六进士,有“进士世家”称。少师
应懋之:宋代,永康可投应人(1168~1235)。登庆元五年(1199)己未进士。统制四川成都大茶马使。(系孟明之子)
应纯之:宋代,字纯甫。永康可投应人。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授洪州新建主簿。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系孟明之子)
应谦之:宋代,永康可投应人。登绍熙元年(1190)庚戌进士。任广西提刑。(系孟明之子)
应松鉴:宋代,字特立。永康可投应人。登宝庆二年(1226)丙戌进士。任翰林大学士兼是侍读。(系应谦之之子,应孟明之孙)
应文鼐:宋代,永康可投应人。登绍定二年(1229)己丑进士。知和州。(系应纯之之子,应孟明之孙)
应文臣:宋代(1100~1169),永康将川(今长坑)人。中散大夫、右文殿修撰。后从长坑村转徙后杜。
应子和:宋代,永康将川(今长坑)人。后登淳熙二年(1175)乙未进士。刺郡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宋代诗人,尝有句云:“两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系应文臣之子)                     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文苑》
应宜之:宋代,永康古丽镇英阁人。字得甫。仕宣议郎。
应扬:浙江临海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任义乌县知县。
应繇:宋代,(?~1255)字之道,自号葺芷(qìzhǐ),家住庆元府昌国镇鳌山麓(今定海城关西北角)。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任临江军教授,后迁太学博士秘书郎,与郑清人结为文友。绍定六年(1233)清之为右丞,使繇草拟诏书,任著作郎。端平三年(1236)两人皆罢官,繇退而整理所作文稿,编为《建章集》。淳佑七年(1247),清之复任左宰相兼枢密使。繇任起居舍人兼代兵、吏二部侍郎。清之奏请任繇为内相,理宗疑虑。一晚,突召繇入官,命即拟诏5道,四更拟毕,理宗始信其才。次日授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淳佑八年(1248)授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拜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繇上书辞官,求归读书。理宗授以资政殿学士衔,御书“翁洲”赐 。《宋史》有传。
后因参与讨论边事,兵败被贬。郑清之亦罢相,两人同居东湖,搜拾文史,著成《建章集》。
应恕:宋代,字仁仲,号艮斋。黄岩人。精习经学,时人尊为艮斋先生。尝与朱熹论学,多为取重。括苍阐义理之渊源自恕始。浙江通志5025
应镛:宋代,字子和。兰溪人。庆元间进士,登博学宏词科。官至太常寺卿,知开州。著有《尚书约义》、《礼记纂义》等。
应与权:淳安人。性孝友。嘉定间游太学,以亲老乞归养,授本邑令,为政公勤廉恕,兴学劝农,为人称道。
应节严:宋代,(1211—1300)浙江平阳人。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理宗淳祐四年(1244),武科进士。十年,换文科。历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知长乐县,通判赣州,迁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参议,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中奉大夫。尝在两淮守城抗元,在六馆上疏论太监黩政。入元,隐居故乡,号平坡居士。元大德四年卒,年九十。善古文,有文集传世。有《平坡文集》,己佚。       事见《霁山文集》卷一八《放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应长文: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7)任职浙江义乌县。
应珍:宋代,福建南平人,宋代武状元。
应环秀:宋代,福建南平人,宋代潮州府海平镇守威武将。
应觉翁:宋代,缙云人。博览古今,好吟咏。有《苍山集》。《广慈寺诗》。
应泰:宋代,永康古山镇西坑人,进士,兵部郎中、大理寺少卿。
应象翁:元代,字景则,黄岩人。昌国州判官。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鄞县人。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慕范仲淹为为人,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在:元代,字止善,句章人(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工篆,尝作《篆隶偏傍点画辨》行於世。《书史会要》
应伯震:元代(1217-1291),字长卿,鄞县人。自幼从师学《诗经》,深得本旨。但目空一切,看不起同辈。乡会试不中,并无灰心丧气,更致力以学,筑花崖书院,藏书五千卷,请良师教育子弟。(光绪《鄞县志》)
应文虎:元代,字彦文。黄岩人。通《易》、《诗》、《书》三经。工诗。尝在京师赋《梅魂》诗,虞集、扬载见之,亟加叹赏,称为“应梅魂”。黄溍荐之不起,人高其行。
应允中:元代,字德闻。台州人。与宋傅等募壮勇万余人,御方国珍,战于半野桥,堕水死。赠临海尉。
应古鼎(释祖铭):元代,俗姓应,字古鼎。奉化人。少林寺高僧。至元十七年——至正十八年(1280——1358),七十九岁。二十五得度,通经论,旁及百家之学,善诗文,工书法。圆戒后,参元叟于灵隐,言下廓然。元统初;主昌国之隆教,复历宝陀、中天竺。垣受兵,避居云居庵,明年寂焉。有《四会语录》及《外集》行世。
应云鸑(yue4):[明]字瑞伯、东塘。象山人。嘉靖二十年(1541 )辛丑进士,知临川。禁奸息争,搜剔列弊,清查丁粮,筑文昌堰,疏理千金陂。升兵部车驾司主事。陈边塞防秋之策,得尚书赏识,迁任职方司员外郎,进武库司郎中。丁忧归,适建县城,规制谋划,不遗作力。著有《书经讲意》、《临川集》、《象川杂稿》等。象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4) 页码 628
应玠:(明)字草亭。永康人。尝从黄绾游,得王阳明良知之学。归从应典、程文德,会于五峰精舍,发明濂洛正学。
应昙:(明)(1391—1460)字仕濂。永康人。将祖产用于公益事业。明景泰间,重建普利寺于铜山,并捐资赎回寺产。正统十四年,县文庙被焚,独资重建。又曾建梁凤桥,垂裕堂。在芝英助创义市,遇旱开仓赈饥。
应奎:[明](1466-1545)永康芝英人,字方塘,又字天启,登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举人。以弘治十五年(1502 )壬戌乙榜进士。授任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擢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槚:[明](1493—1553) 字子材,号警庵,遂昌县应村乡人。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进士。任刑部主事时,审理惠安张某贪赃案,其下属贿金七百,槚拒贿,严惩张某。奉命去苏州清理狱囚,按律平反数百人。任常州知府时,改革赋役,丁据黄册,粮据实征,减轻民负。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北方部族俺答攻入长城古北口,槚率兵会同各路勤王之师,击退敌寇,使京城转危为安。任都御史督理淮上大运河漕政时,引泗水入淮。后任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病逝于广西苍梧军中,归葬原籍桃溪烟铺(今北界镇)。著有《大明律释义》三十卷、《谳狱稿》等。
应良:(明)字元(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1511 )辛未进士,官编修。王守仁在吏部,良从其常驻亲老归养,讲学山中垂十年。嘉靖初还任,刚正不阿,伏阙争大礼,遭廷杖。山西副使。官终广东右布政使。谢病归,卒。有《闲存集》。 诗《双忠祠记》
应朝玉:明仁宗时布政使。(直大方伯:宋代时名中班街,与金鸡岭相机对。与南班巷同为宋宗室子弟所居。明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因名大方伯里。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又有横、直大方伯之称。杭州坊巷录)
(杭州)直大方伯 南起解放路,北至庆春路。末名中班街。明时布政使应朝玉居此,布政使借称大方伯,故名大方伯里。1966年与银洞桥、头发巷合并,改称保健巷。 1981年统称直大方伯
应朝玉——浙江仁和——浙江慈溪——光绪《杭州府志》卷一○八
应朝卿:[明]仙居人,明万历进士,廉察司廉使。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贵州巡按。二十五年(1597),与贵州巡抚江东之修建甲秀楼。
应典:[明]字天彝,号石门。永康芝英人。性沉笃,刻志学问。正德九年(1514)甲戌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历任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司丞。引疾归,与应良、黄绾切磋学问,又从王守仁受致良知之旨。建书院于寿山,集诸生讲学。姚江学派人物。再起车驾司主事,因母病辞不赴。应典为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应仕珪:永康人,举人,科考无分,任大理品评事。
应显中:[明]永康六部人,登洪武三十二年(1399) 己卯科举人。授宣课使司大使。
应康:[明]永康二十八都人,字克济,登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举人。任衡府纪善。
应照:[明]永康人,字芝田,登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举人。任湖广绥宁县知县,后升广西思明府同知。
应璋:[明]字德夫。永康人。尝受学于章枫山。授徽学教导。再迂岁源训谕。正已率人,士皆乐从,学者称东白先生。著有《四书索微》、《尚书要略》等书。终年九十。
应熙:[明]永康人,登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举人。
应延育:[明](1497—1578)字仁卿,号晋庵。永康芝英人,方志学家。二十七岁登嘉靖二年(1523)癸未进士,授刑部河南司主事。历员外郎、荆门知州、道州知州,官至福建按察佥事。因病致仕,归里闭门守静,以问学为务。曾与修《南京刑部志》。有《刑部志》八卷、《读律管窥》十二卷、《周礼辑释》、《周易经解》、《四书说约》、《中庸本义》、《郊祀考义》、《礼记类编》、《史鉴纂要》、《经济要略》、《金华先民传》史部第91册、《永康县志》、《明诗正声》、《卮言录》。 
应成贤:[明]永康芝英人,登隆庆四年(1570) 庚午科举人。(系应延育之孙)
应胜:[明]号行素。永康人。精医术,治病多效,人匾其堂曰“济生”。
应恩:[明](1458—1520)字鹤邺。永康芝英人。登弘治八年(1495) 乙卯科举人。历任江西永新(释褐)、高安知县。正德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应恩守城出击,智擒宸濠父子,王阳明曾赠其“王国懋勋”之匾。 在军中任大将,功勋显赫,朝廷为建“懋勋坊”。
应耀:[明]永康芝英人。出身布衣,但笃学崇文,省身约已,而言行皆可师法,称号先生。精通脉诀,疗症如神,被誉为“真同叶法善”。
应韶:[明]字思敬。永康人。善岐扁之术,为人治病不论贫富,不分寒暑早夜,不避疫疠,不俟仆马,凡有请诊,便携带良药前往。医术精良,人称基有手到期病除之功。子应胜、孙天瑞,皆以儒医鸣于世。
应克信:[明]永康人。精于医。求治颇多,不计酬报。
应履平:[明]奉化人。建文二(1400年)年进士。授德化知县。历官吏部郎中,出为常德知府。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朘军伍。宣德七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恁势横求,诈冒何从省。”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戢。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还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蛮,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帝乃命云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罢贵州戍卒。云,名将,镇粤有功,轻履平书生。正统元年,履平劾云弄权,擅作威福,帝令云自陈。云大惊,引罪。帝宥之。古
明年,上书言四事。一,镇远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去蜀道远,仍食淮盐为便。一,军卫粮支于重庆,舟楫不通,易就轻赍多耗费,请以镇远秋粮输湖广者就近支给。一,停黎平诸府岁办黄白蜡。一,贵州初开,三司月俸止一石,今粮渐充裕,请增给。并从之。
时方面以公事行部者,例不给驿。履平言僦车舟必扰民,请给驿便。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旂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军犯盗及土官民与官旂罪轻者,入粟缺储所赎罪。并从之。三年迁云南左布政使。时麓川用兵,屡奏劳绩。八年致仕归。
卷一百六十一 明史· 清·张廷玉等·列传第四十九
应撝谦:[明]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乙卯四十三年(1615 ),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15-1683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戊午十七年(1678 ),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清代的学士,专心研究宋代和明代的哲学,留下许多这方面的著作。撝谦於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各有著说。其不载律算者,以徐光启已有成书;不载舆地者,以顾炎武、顾祖禹方事纂辑也。又有性理大中二十八卷。门人钱塘凌嘉邵、沈士则传其学。
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分选举、学校、治官、田赋、水利、国计、漕运、治河、师役、盐法十考,略仿文献通考,而於明代事实尤详。《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殚心理学,以躬行实践为主,不喜陆、王家言。足迹不出百里,隘屋短垣,贫甚,恬如也。杭州知府嵇宗孟数式庐,欲有所赠,嗫嚅未出;及读扌为谦所作无闷先生传,乃不敢言。康熙十七年,诏徵博学鸿儒,大臣项景襄、张天馥交章荐之。撝谦舆床以告有司曰:“撝谦非敢卻荐,实病不能行耳!”客有劝者曰:“昔太山孙明复尝因石介等请,以成丞相之贤,何果於卻荐哉?”撝谦曰:“我不能以我之不可,学明复之可。”乃免徵。
应钟:[明]苏州、无锡地区木版刻工。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刻类笺唐王右丞诗集。《文物一九五九年三期》
应臬:[明]字仲鹄。鄞县人。为诸生,后弃去。泛舟江汉间,继而上蓟门,历长安。落落无所合,归而卜筑于东皋之竹苍畈,与二三隐士往来酬唱。后为方应祥延至衢县烂柯山,以师视之。精于考据。工诗,有《楚游》、《乌溪》诸草
应大猷:[明](1487—1581)字静庵,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1514 )甲戌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大桂:[明]字邦才。仙居人。嘉靖五年(1526) 丙戌进士。曾任汉阳、登州知府,有清誉。官至湖广副使,致仕。
应存鲁:[明]字得之。仙居人。万历尝人。曾任石埭令、鹤庆通判。莅任三载,政清讼理,不事纷更,务与民休息。年六十,致仕归。
应埙:[明]字伯和。缙云人。曾由儒士知太康县、荆门州。为人廉谨,治尚宽厚,民多德多。
应继南: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二月二十八日,他三岁丧父,七岁丧母,由叔婶抚育成长。婶母故后,叔父送他到金沙寺出家为僧。他在金沙寺的六年僧人生涯中,大约接触并信奉了南传罗教的教义,以至被住持本空逐出。被逐之后的应继南无以为生,甚至想到自杀。恰好永康县有一位银匠丁予,是一位无为教的“化师”,法名“普慎”,劝应继南随他去学银匠,而且引他拜当地无为教教主卢本师为师入教,取法名“普能”。后来,应继南凭借其巧言善辩的本领,使卢本师相信了应继南乃是“罗祖转世”的神话,并且反拜应继南为师了。从此,无为教及其分支便留下了所谓“三十年前徒拜师,三十年后师拜徒”的传统。自《太上祖师三世因由宝卷》的《缙云舟转》
应颢:[明]字文明。淳安人。正统十年(1445 )乙丑进士。曾任御史、南京大理寺丞、湖广按佥事、福建按察副使。官至福建面政司左参政,至仕。有干才。
应瓒:号琴窗。仙居人。幼随外祖王一宁游京师。一宁应制赋《神京八景》、宣宗称善。瓒次其韵,语尤吾丽,帝大奇之,命送中书肄业。后放浪诗酒,不营仕进。有《琴窗集句》。
应振黼:[明]字乡夫,性资敏慧,由岁贡任泗州判官,有能声;居家以厚德称。有《纪年录》。“居家称厚德;为政有能声。”
應喜臣(廷吉):[明末]慈溪人。更名廷吉,字棐臣,崇禎元年(1628)戊辰进士。有《青燐屑》两卷。
应澧:[清]字仔传,号藕庄。浙江海宁人。官训导。为杭世骏(1696-1773)婿,亲炙最久 。诗古文词,渊源有自。书法遒劲,一宗钟、王,至老犹精进不懈。 《正雅集小传》。
应天垣:[清]字辅廷,号晓山。海宁人。议叙州同。工写兰。有《梦罗浮山馆诗略》。《清画家诗史》
应万德:[清](?—1899)黄岩人。光绪己亥二十五年(1899 )提出“除灭洋教,保护良民”口号,聚众至万人,攻下县城,开监释囚。兵败,避居泽国。为人告密,被秘密杀害于海门港船上。
应际盛:[清]字苍期,号穆堂,钱塘(今杭州)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官陕西知县。公余旁及绘事 。《清画家诗史》
应敬修:[清]字俨思,号藕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工画。著声心集。《清画家诗史》
应谦(应让):[清]字地山,号退庵,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书法极工。幕游数十年,卒於扬州。《京江七子集》
应时良:[清](1784—1856)字笠湖,一作竺湖,浙江海宁人。善画。道光三十年(1850)尝作《墨梅册》。卒年七十三。《百梅集》
应正禄:[清]字遒之。永康人。登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举人。以荐授丽水教谕。热心公益。有《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薛胡粹语》、《庐子粹语》、《养心编》、《群书汇序》、《先型录》、《课余录》等十二卷。学者称“恒斋先生”。
应炜:[清]永康人,字霞城。登雍正八年(1730)庚戌进士。历任福建上杭、将乐,广西怀集等县知县。
应洪怡:[清]永康人,字怡侯。登乾隆元年(1736)丙辰恩科举人。山西潞城知县。
应国华:[清]永康人,字茂侯。登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举人。授福建福清盐场大使司。编有《四书辑要》等书。
应芝晖:[清]永康人,号秀庭。登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举人。任江山教谕,温州府教授等职。
应道种:[清]永康芝英人,任儒林郎,州司马、名高冀北,在乡里曾修造桐岭、岘岭。曾独建或合建石柱康济桥、古竹千秋桥、上杨望西桥、葛塘下江桥,修建众多路道,以便行人。“轻财若箨,务义如麻”,众称盛德。
应曙霞:[清]永康人,号梧宅。登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举人。任永宁、玉山、大通县知县。固原州知州。特旨简放秦州,直隶知州。曾主编《永康县志》。
应钟毓:[清]永康人,字湘之,号绣柎。登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举人。
应中安:[清]永康人,字纯心。登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举人。
应宝时:[清]字可颿、可帆,号敏斋。斋堂为射雕山馆。浙江永康芝英人(1821~1890年)。洋务派、爱国诗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1865年)官苏松太道。同治九年,任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省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创建龙门书院。工诗文。善花卉。有《射雕词》二卷。卒后上海建立专祠列祀赐赠“内阁学士”衔。  《海上墨林、清代画史》
1862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曾以候补知州身份与当地士绅联合外侨设立会防局,筹措械饷,迎李鸿章率淮军来沪。1864年2~7月,以候补松江知府代理上海道台。5月1日,接受英国领事巴夏礼的建议,设立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派理事一人(海防同知)赴英国领事馆,由英国副领事作陪审官,共同审理英租界内涉及华人的讼案。1865年9月署理上海道台(先署后任)。到任不久,即拒绝英商淞沪铁路公司修造淞沪铁路的请求。11月,又与英国、美国领事商议拟定有关苦役制度的章程。1867年,购得南园西李氏吾园废基,筹建讲堂、楼廓、舍宇,扩建原设在南园的龙门书院。任内还曾与英、美等国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该章程于1869年4月20日公布生效,据此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改组为会审公廨。
以举人入李合肥幕,而刺史、而太守、而观察、而廉访、而方伯,后为言官所劾,召入都,陛见,惧干谴,称疾归乡里。
应祖锡:[清]字韩卿,浙江永康芝英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举人。任江苏试用州同,清末驻西班牙二等参赞,后历任江苏南通、高邮两地四品知州,民国初任句容县知事。编《增广尚友录统编》和《洋务通考》。今芝英镇有其故居,是市文物保护单位。 
应振绪:[清]永康人。登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进士。光绪二年丙子(1876)补殿试钦点主事笺分户部。诰授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加三级。
应廷良:[清]永康人。登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乙榜进士。授栾城教谕,湖广景陵知县县丞。
应德完:[清]永康芝英人。字资补,号合芳,由廪膳生领光绪二十年(1894)乡荐,中光绪廿四年(1898 )戊戌进士。殿试钦定三甲,朝考三等三名,签书直隶即用知县。因母老先逝、改分江苏。光绪廿七年(1901)海运苏抚聂保五品衔补缺,后以直隶州用。光绪廿九年(1903),海运京沽恩保四吕衔俟归直隶州班后以知府县。五品知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督解军饷,吏部核准尝加一级。
应崇钟:[清]永康人。世业医。于历代相传灵验秘方一一研稽之,集其大成,临症贯微达幽,多效,尤以妇科为著。金华、武义、东阳、义乌及处州诸县,慕名求诊者踵接于门。尽心公益事业,亲戚故旧之孤寒者,尽力赈济。其长子幼子,皆以医学世其家。 
应侣笙:[清](?—约1859)慈溪人。以善治疔疮闻名。后张镜录其遗稿,兼参教育局间刻本,为之校定,附以图歌,纂成《刺疔捷法》。
应诗洽:[清]字在阳,号莲桥。鄞县人。得父授医药、农圃诸业,以幼科名。著有《幼科易简集》四卷及《伤寒论读》等。
应是:[约1684前后在世]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前后在世。康熙八年(1669)己酉举人。绝意仕进,专心文事。雍正中,举贤良方正,不赴。是著有纵钓居文集八卷,读孝经四卷,《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应天垣:[清]字辅廷,号晓山,浙江海宁人。议叙州同。工写兰。著梦罗浮山馆诗略。《清画家诗史》
应遇:[清]字冰如,江苏无锡人。善画山水。《清朝书画家笔录》
应元:[清]福建上杭人。精医理。善画,有天官图,不施金碧,而神采奕奕,为世所重。《福建画人传》
应元晖:[清]字晓山,番禺(今广州)人。冕卿兄。善画兰,早卒。著晓山诗钞。陈璞(道光二十四年即一八四四举人)尝题其画兰小帧。《尺冈草堂遗诗》
应作舟:[清]字济川,号一叶,福建建阳人。善画。所居临潭溪,当溪山胜处,常倚门望隔岸远近诸峰,云气出没,故下笔生动有天趣。著色花卉、鸟兽、虫鱼,皆工妙无世俗画史态。性犹介,不轻为人作,故人尤珍之。《福建画人传》
应沣:[清]字仔传,号藕庄,浙江海宁人,官训导。为杭世骏(一六九六至一七七三)婿,亲炙最久。诗古文词,渊源有自。书法遒劲,一宗钟、王,至老精进不懈。《正雅集小传》
应丹诏:[清]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人,进士。嘉庆2年(1797) 任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知县。修五门堰,造福一方。
应钟衡:[清]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咸丰2年(1852)任满教职 。
应銮阶:福建南平人,清代钦加知府,勇御敌冠,保境安民。
应先烈:[清](?~1816),字鸿箴,清宜黄县神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初任陇西知县。该县荒漠贫瘠,他教民开垦荒地,并发给粮种,又教民种桑养蚕,数年后蚕桑业得到发展,县民生活得到改善。调会宁县,立义学,发展回民教育,使该地好讼喜斗之风得到改变。又调安定(今甘肃定西县),该县地处交通要道,来往官差络绎不绝,以往均征民间车马应急,百姓苦于应付。他筹资造车三百辆,备好应急马匹,免除百姓劳役之苦。又调皋兰县(今兰州市),该县地处黄河边,水患为害甚烈。他实地勘察后,设岸筑坝13座,作为护城屏障,排除水患。适逢荒年歉收,百姓要从远处运粮,黄河水流湍急,不通舟船,往返异常艰难。他集思广益,将12张牛皮革缝合成一只皮筏,载粮由西宁顺流而下,以济饥荒,牛皮筏遂成黄河上的交通运输工具。
后调升为肃州(今甘肃酒泉)知府。该地过分开采金矿,造成水土流失,干旱严重,庄稼收成低。他动员百姓封闭金矿,将被流沙淹埋的渠道重新加以整治,得以灌溉农田达数百里,民享其益。调兰州府,因其单骑前往劝化回民首领有功,赏戴花翎,补授湖南郴州。
不久,调为常德知府。在常德创办朗江书院,发展教育事业;组织修筑加固河坝,构建护城堤,阻挡洪水。常德北面靠洞庭湖,有湖田数十万公顷,水涨可以捕鱼,水落则成良田,疆界难以划分,常引起诉讼纠纷。他亲临现场勘察,立标志,划界线,使长期存在的讼案得以解决。对抢劫洞庭湖中往来船只的案情,他深入调查,及时破案,确保旅客往来安全。常德士民称其为“白面包公”,列入名宦祠。
嘉庆二十一年(1816),调任贵州安顺府。他裁减衙役,严禁属下以公谋私;处理民事诉讼,多以调解为主;有冻馁者,则尽力施济;对待儒士,他寄以殷切期望。在安顺任上数月,不幸病逝,士民深怀其德,哭拜其灵柩归乡。 (嘉庆十八年(1813)由知府应先烈主持编修的《常德府志》纂成并刻印传世,全书48卷,《文征》3卷,《丛谈》2卷和附录。)
应夔丞:(1863~1914年)字桂馨,浙江宁波人。住敏体尼荫路文元坊(今西藏南路292弄)。上海早期青帮团伙——范高头集团主要骨干,参加辛亥光复,由陈其美推荐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卫队长等职,被撤后组织中华国民共进会,并任江苏都督府驻沪巡查长,暗中投靠袁世凯,为刺杀宋教仁主犯之一。大字辈李征五门徒,列通字辈。
应丽川:[清]宣统三年(1911),由应丽川等集资筹设绍兴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元年(1912)开始营业。 
应贻诰:民国永康首任民事长。清末,初入龙华会,后入光复会,从事辛亥革命、刚正清廉。
应均:(1874--1941)永康市郊应店村人,名万春,字敷华,又字仲华,号晓村,享年68岁。 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然一生坎坷,遂以翰墨为寄。精书法,工兰梅,好诗文篆刻。早年斋号“师竹轩”,晚年以“松石山民”为号。出身于商人家庭。可惜少年时,兄长、父亲先后早逝,遂家道中落,只得与嫂子一起经营酒店糊口。一生落寞,几无荣显,诗文书画修养全凭自学不倦而致。应均诸体均擅,而以行草为善,作品包含金石之气。所书条幅多豪宕激厉,然其书法气多于质,意优于形。有评其书法为“一等气质一等书才之二流作品”。 其书画艺术曾受到于右任、黄宾虹等当代大师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被书画界遗忘。直到1990年《西泠艺丛》第二期首刊其书画艺术专题,应均才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鲜明独立的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尊敬和重视。为纪念书画家应均先生逝世60周年,永康市文化局、文联将联合编印《应均书画集》。 http://www.tincyart.com/yishujia2.htm
应云卫:(1904—1967)中国话剧活动家和话剧、电影导演。字雨辰,号杨震。浙江慈溪人。1904年9月7日生于上海。1919年贫困辍学,进洋行当学徒工。不久与程梦莲、孟君谋等组织化装宣讲团。1921年10月在黄炎培、沈钧儒的资助下,与谷剑尘、汪优游、陈宪谟等组成上海戏剧协社,以后10余年间他一直是协社的演员、导演和领导者之一。1930年导演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获得成功。1930年8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后,他被吸收为秘密盟员,从此开始他艺术生命的新时期。1933年为纪念“九·一八”两周年并欢迎法国作家巴比塞率领的代表团,左翼剧联决定团结上海广大戏剧工作者,演出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的《怒吼吧!中国》,由应云卫导演兼舞台监督,他第一次在中国话剧舞台上调度处理了上百人的群众场面,影响很大。1934年他辞去洋行工作,加入电影制片公司,导演电影《桃李劫》。此后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梅萝香》,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为《钦差大臣》导演团成员之一。1935年去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务长。1936年7月回上海后任改组后的明星公司二场导演兼场务主任,导演了《生死同心》。11月,作为导演团成员参与四十年代剧社演出的夏衍剧作《赛金花》。1937年任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理事会主席及舞台监督。并导演了《原野》。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三、四两队的总队长,导演了《保卫芦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名剧。1938年春抵武汉,参加周恩来任副部长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戏剧科工作,参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不久去重庆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导演了话剧《全民总动员》、《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国家至上》等剧本和电影《八百壮士》。1939年秋,在重庆导演了阳翰笙编写的电影剧本《塞上风云》。
1941年“皖南事变”后,应云卫同陈白尘、孟君谋等在重庆组织进步职业剧团中华剧艺社,担任理事长,并导演陈白尘的《大地回春》,接着演出了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和郭沫若的《孔雀胆》。1942年他组织了重庆戏剧界最强大的阵容演出郭沫若的《屈原》,轰动山城。1946年3月又在重庆和现代戏剧协会合作首演陈白尘的《升官图》。中华剧艺社是当年大后方话剧界的一支主力兵团,整整6年中,应云卫一直是这个剧团的领导人。
抗战胜利后,应云卫回到上海。1946年起,他参加国泰影业公司任场务主任,导演了《忆江南》、《无名氏》等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了多部戏曲电影,如《周信芳舞台艺术》等,并为许多戏曲剧团排戏,如沪剧《自有后来人》等。60年代他担任上海市电影局顾问。文革中遭江青等迫害,1967年1月16日含冤逝世,终年62岁。
应云卫历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和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局顾问,中国影协理事,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 戏剧、电影事业家。
作为戏剧导演艺术家,应云卫能够尊重、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剧本并加以发挥,而又始终贯穿着他个人的亲切流畅的风格。作为组织活动家,他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了曲折而有效的斗争,夏衍、于伶、宋之的合作的《戏剧春秋》就是以他作为原型素材的。
2004年9月17日,被夏衍同志赞誉为“戏剧魂”的我国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和活动家应云卫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不断求索、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一生,为民族戏剧、电影事业的繁荣和进步所作的贡献。上视纪实频道拍摄的专题片《影剧人生应云卫》、导演的经典电影《桃李劫》及传世插曲《毕业歌》。
应修人:(1900年2月7日—1933年5月14日)。原名应慎瑞,后改名应麟德,字修士,“五四”运动后又改字修人,笔名有舒丁、丁休人、丁九等。浙江慈溪人。小学毕业后,1914年只身到到上海福源钱庄当学徒。期满后便留做职员。他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专著,经常和钱庄的几位青年同事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五四时期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发起组织“提倡国货,不用日货,鼓励储蓄”的救国十人团,捐款支援学生运动。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团结一部分钱业界进步青年创办上海通信图书馆。1922年,在杭州与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组织湖畔诗社,编辑出版四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1925年创办并主编《支那二月》。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上海通信图书馆团支部书记。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被派往广州黄埔军校任会计。1927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负责财务工作。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军委工作,从事文化活动,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撰写《金宝铁和银宝铁》、《旗子的故事》,叙述苏区工农战士英勇作战、打击土豪劣绅的事迹和胜利在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在《红旗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1932年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宣传部长。4月,编辑出版《大中报》(“大中”隐喻大众),传播苏区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消息,报道白区工人斗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1933年5月,参加领导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斗争,撰写传单,揭露帝国主义压迫、屠杀工人;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走向解放。同年5月14日,在虹口昆山花园丁玲住地遇国民党特务搜捕,在搏斗时坠楼牺牲。所作诗文收入《修人集》出版。


  

     应修人故居在宁波市江北区乍浦乡应家河塘,是一座坐北朝南硬山顶木结构二层楼建筑,面阔13米、进深8.7米,外有围墙,大门向东。这是应修人烈士出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居所。陆定一同志曾为应修人题写“应修人烈士永垂不朽”的手迹,现仍留在故居。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位革命家、诗人和作家,将故居隔河之东的小学命名为“修人小学”,并将故居列为江北区德育教育基地。


  

应修人(1900-1933年)1900年2月7日出生于浙江慈溪之赭山(今属宁波市),原名应麟德,字修士,乳名阿端,五四运动后改名为修人。应修人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新诗创作中最早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之一,先后在1920年-1921年著名刊物《少年中国》、《文学周报》、《晨报副镌》中发表诗作,流传世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应修人潘漠华选集》。
应德闳:浙江永康芝英人。民国初期(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民政使(省长)。民国元年(1912年),与张謇、赵竹君、赵凤昌、史量才、陈冷五人集资购进《申报》合股经营。〔《申报》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后张謇等退出,由史量才独资经营,自任总经理。〕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主持正义,将宋教仁凶杀案公布于世。(系应宝时之子)
应尚才:(1896—1982)生于1896年7月17日,浙江省奉化县(今奉化市)人。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机车。机械工程专家和教育家。首次自行设计并监造了适合我国需要的大型蒸汽机车。长期致力于实现中国铁路机务技术标准化,主持并制订了一系列铁路机车车辆的技术标准规范,是中国铁路技术标准的开拓者之一。后期转入教学领域,从事培养机械工程和铁路机务技术人才,为中国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科技人才的培训、技术标准的制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应元岳:字玄鹤(1896-1991年)浙江鄞县东乡下应村,五角场镇志(上海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8) 页码 258
教授、医学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获美国康乃狄克州医学博士学位。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1957.3-1987.9)兼内科教授,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他对内科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编军医必读丛书《内科学》和《传染病学》,审阅全国、全军的两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和《传染病学》,编著《热带病学》,主编《内科手册》1954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应梦卿:奉化莼湖东谢村人,同盟会骨干,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同盟会,曾为沪军都督陈其美手下监印员,和蒋介石、陈立夫等都相识。1920年在临安创办安北造林场,次年在虹桥增设安北第二林场。1925年以前,在上海做交易所投机买卖,为沪海交易所4号经纪人1925年春季离沪投奔蒋介石。1926年冬,随白崇禧的东路军出发北伐。
应振复:奉天省承德县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 ,第八期, 54人,1909年12月入校,1911年5月毕业。奉系,二十八师长。
应德田:(1900- 1980年)辽宁灯塔,灯塔县志(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12)  页码 602
东北大学法学院政治系的应德田保送到美国留学。曾任张学良的政治秘书。

应姓介绍信息修订

应ying
姓氏最新1讨论
  • □应天亮:讨论(2015/8/16 17:38:55)
  • □访客:讨论(2015/1/19 8:19:21)
  • □访客:讨论(2015/1/2 14:51:13)
  • □应学运:讨论(2014/12/28 14:53:55)
  • □访客:讨论(2014/4/30 9:41:09)
  • □访客:讨论(2014/2/28 15:34:09)
  • □应晓华:讨论(2013/11/6 22:16:34)
  • □访客:讨论(2013/11/3 3:58:43)
  • □访客:讨论(2013/4/14 10:14:25)
  • □访客:讨论(2013/2/19 23:42:45)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应辉杰:好好好好好好(2017/4/21 20:09:45)
  • 超赞么么哒好吉祥
  • □应太才:姓氏评论(2014/9/1 10:49:11)
  • □访客:姓氏评论(2014/6/22 1:20:13)
  • 我界首应氏怎么不介绍 好几万口人的
  • □应俊:姓氏评论(2013/10/26 0:31:13)
  • 浙江应姓 基本都出自 仙居下各镇(古称 夏阁镇或夏阁区) 永康应姓由夏阁分出,同宗,相传 永康应姓祖先在仙居出了人命案然后出逃山外(今天的永康,仙居人以前都叫永康为山外,因为在山的那边,很远,交通不方便)然后路过芝英,那年天气异常干燥和严热,在田边吸旱烟结果把大片的稻田给点燃少了。附近村民闻讯后将其抓获。要求赔偿。村民要求按正常年份的一半赔偿。最后经过商定按正常年份的四分之一赔偿。年内稻田归应姓人所有。结果商定好之后没几天。天下大雨。稻子重新发芽,长势特好,当年就归还了所欠稻谷,还留下很多。因此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定居 永康芝英镇。娶妻生子。 这是仙居下各的一个说法,关于 永康应姓的来源的定居的原因。。和永康本地一个说法基本一样。本人QQ 173211222
  • □访客:姓氏评论(2012/11/17 1:23:13)
  • 本人姓应,山东的,qq144169136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